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

    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

    荀..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

    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中二郡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

    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

    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

    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

    孔融对荀..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

    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

    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

    荀..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

    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

    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

    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

    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所预想的那样。

    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

    荀..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

    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

    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

    建安八年(203),太祖登录荀..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为万岁亭侯。

    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

    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

    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

    况且很多人在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

    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

    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

    白话二十四史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

    荀..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

    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

    太祖将女儿嫁给荀..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

    荀..、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

    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

    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将采用什么计策,荀..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

    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

    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的意见。

    荀..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

    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

    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

    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

    追谥为敬侯。

    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荀攸传荀攸字公达,荀..的侄子。

    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

    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

    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

    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隐私!”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

    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

    荀攸被授官黄门侍郎。

    董卓叛乱后,关东起兵,董卓迁都长安。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

    现在我们干脆杀了他以通告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以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正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的作法。”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荀攸被捕关在狱中,何..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饮食、言谈自若,适逢董卓死,幸免一死。

    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

    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太祖奉迎天子到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您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郡太守,入京任尚书。

    太祖素来知道荀攸的名声,与他一交谈,十分高兴,对荀..和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庸之人,我能够与他谋事,天下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让他作了军师。

    建安三年(198),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

    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援助,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

    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诱之前来;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必互相救援。”太祖不听,终于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

    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

    太祖军作战不利。

    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随即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

    这一年,太祖从宛县发兵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坚守那里,太祖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太祖想收兵。

    荀攸和郭嘉劝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

    军队以大将为核心,首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了。

    那个陈宫有谋却来得慢,现在趁着吕布锐气还未恢复,陈宫谋划还未确定,我们进兵,急速攻打,吕布就可以被拿下。”随即引来沂水、泗水灌进城去,城被攻破,活捉了吕布。

    荀攸后来随太祖在白马救援刘延,设计斩了颜良,详见本书《武帝纪》。

    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运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进军。

    袁绍渡过河来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

    曹军众将领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

    荀攸说:“这些东西正是用来诱捕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呢?”太祖和荀攸相视而笑。

    于是让将士们将军械粮食装备等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争抢东西,阵势大乱。

    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斩了他的骑兵将领文丑,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

    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太祖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荀大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太祖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荀大,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

    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

    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白话二十四史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

    太祖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全部斩杀了淳于琼等人。

    袁绍的大将张..、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丢弃部队逃走。

    张..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有谋而不被袁绍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这才接受了张..等人。

    建安七年(202),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

    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

    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

    众人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

    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

    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

    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

    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太祖说:“正确。”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

    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

    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颁布命令大行论功行赏,太祖说:“忠诚正直缜密谋划,安抚内外人心,功归于文若。

    其次便是公达。”给荀攸增加封邑四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转任中军师。

    魏国刚建立时,荀攸任尚书令。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

    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

    荀攸在随从太祖征讨孙权时,中途去世。

    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

    荀攸的大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死得早。

    由二儿子荀适继承爵位。

    荀适无子,荀攸绝了后代。

    黄初年间(220~226),续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封邑三百户,后又改封为丘阳亭侯。

    正始时期(240~248),追谥荀攸为敬侯。

    贾诩传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

    少年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特别看中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

    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

    贾诩得病辞去官职,向西返回,到了..县,中途遇上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捉住了。

    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好多钱来赎我。”当时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边大将多年,威震西方疆土,所以贾诩借他的名号来威吓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害他,与他立誓盟约送走了他,其余的人都被杀掉了。

    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善于应变以成事,这是他的特长。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为讨虏校尉。

    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陕县,贾诩在牛辅的部队里任职。

    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众人恐慌惧怕,校尉李莈、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

    贾诩说:“听说长安城里议论要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各位单独行动,即使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捉住。

    不如率众人西进,沿途收集士兵,用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

    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国家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

    李莈于是向西攻打长安。

    此事在本书《董卓传》中另有记载。

    后来贾诩任左冯翊,因为他的功劳,李莈等人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的措施,有何功劳!”极力推辞没肯接受。

    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师长,为天下人所瞩望,贾诩名号素来没有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

    即使贾诩在荣誉利益面前昏了头,但于国不利!”李莈等人于是改授贾诩为尚书,主管选举事务,做了很多辅助、有益的事,李莈等人对他亲近而又忌惮。

    适逢母亲去世,贾诩辞去官职,被授为光禄大夫。

    李莈、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莈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

    在李莈等人和好,放出被扣留的天子,保护大臣等事情上,贾诩都出了力。

    天子放出之后,贾诩交还官印绶带。

    这时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的故乡同在白话二十四史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莈投奔了段煨。

    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

    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

    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问他:“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就将被他算计。

    我离开后,他一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家小。

    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这样我的家庭和人身都能保全。”贾诩终于走了。

    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他的家眷。

    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和好、联合。

    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

    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听,进兵追击,大败而回。

    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无定式,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急速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得胜归还。

    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必定失败;退下来后,用败兵追击刚打胜仗的士兵,而您说必能胜。

    结果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您预料的与一般常情相反却又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容易解释。

    将军您虽善于用兵,却不是曹公的对手。

    曹军虽然开始退却,曹公必定亲自压阵断后,追兵虽然精锐,将领既然不是对手,对方的士兵也就强了起来,所以知道追兵必败。

    曹军进攻将军您并没有失策的地方,力量未衰却撤退,必定是他们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必定轻装快行,即使留下几个将领断后,这几个将领虽然勇猛,已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您用败兵追击却能取胜。”张绣这才表示佩服。

    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

    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我们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公曾是仇家,为何要归从他呢?”贾诩说:“这正是要归顺曹公的原因。

    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

    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

    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

    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

    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

    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全国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请任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升调为冀州牧。

    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

    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

    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三十里以外的营地,打垮了他。

    袁绍军队大举溃逃,黄河以北终被平定。

    太祖自己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

    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

    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

    太祖后来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以嗣子作人质。

    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他们。

    太祖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罢了。”太祖说:“懂了。”全部使用了贾诩的计策。

    此事在本书《武帝纪》中另有记载。

    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贾诩是这件事的谋划者。

    这个时期,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侯曹植有才华并且名声远扬,两人各有势力,都有争夺嫡子地位的打算。

    文帝让人问贾诩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宽宏大度,亲自体验普通士子的修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之道。

    就是这些罢了。”文帝听从了他,深深地自我修行。

    太祖又曾支开左右人就此事询问贾诩,贾诩缄口不答。

    太祖问:“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么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就在这时太子终于确定下来。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

    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白话二十四史连同以前共八百户。

    又分封邑二百户,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

    他的大儿子贾穆被任驸马都尉。

    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

    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是不难的。

    吴、蜀两国虽然是小不点儿国家,但有山作依傍,有水作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议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地,把守要塞,我们要攻就得在水中摆弄船只,这是难以很快谋取的原因。

    用兵的规律,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估量敌人的实力再议论调兵遣将,所以每有举动都不会失算。

    臣下私自估量我们这群大臣,无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临敌,也不会万无一失。

    过去舜舞盾与斧而使有苗臣服,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

    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

    他的儿子贾穆继承爵位,做过太守。

    贾穆死后,其子贾模继承爵位。

    评曰:荀..清高秀雅,具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在对时势的预见上,却未能充实他的志向。

    荀攸、贾诩,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计谋一出,万无一失,在通达善变方面,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袁涣传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

    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

    当时各家公子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郡守命袁涣任功曹,郡里的奸吏都自动躲避离去。

    后袁涣被公府征召,考试列优等。

    升为侍御史。

    又被任为谯县县令,未到任。

    刘备统治豫州时,荐袁涣为茂才。

    后袁涣迁移到江淮之间避祸,被袁术所任命。

    袁术每次有所咨询,袁涣常有严正的议论。

    袁术不能违抗,然而也不敢不有礼貌地尊敬他。

    不久,吕布在阜陵攻击袁术,袁涣前去随从袁术,于是也被吕布拘留。

    吕布当初与刘备结亲和好,后来有了嫌隙。

    现在,吕布想要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答应,再三强迫他,仍不同意。

    吕布大怒,用兵器威胁袁涣说:“你做就能活,不做就得死。”袁涣脸不变色,笑着回答说:“袁涣听说只有德行才能使人蒙受耻辱,没听说用辱骂的。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那他将不以将军的话为耻辱,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小人,那他将像将军一样写信,回骂将军,那样耻辱将在这一方而不在他那一方。

    况且袁涣我异日侍奉刘将军,就像现在侍奉将军您一样,如果我一旦离开这里,回过头来骂您,可以吗?”吕布感到羞惭,不再逼他。

    吕布被诛杀后,袁涣得以归附太祖。

    袁涣进言说:“兵,属于凶器,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以道德、仁义来进攻、征伐,加上安抚民众,为他们除害,只有这样,才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

    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有十几年了,民众渴望安定,比被倒悬在树上而渴望解脱还厉害,然而暴乱远未止息的原因是什么?想来大概是政治没走上正道吧!袁涣听说明智的君王善于拯救人世,所以世道纷乱就用仁义来统一,世道虚伪就用质朴来克制;世道不同,事势变易,治国的策略就应有所不同,这一点不可以不明了。

    对于制度的增减,这是今天与古代所不必相同的。

    要是能够兼爱天下人,拨乱反正,即使以武力平定动乱并以道德相济助,确实是百代君王不可改变的原则。

    曹公您明哲超出世人,古代那些所用来获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经尽力而为了,今天那些所以会失掉民心的事情,您已经戒除了,海内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灾祸,但民众还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希望您用这些道理来教诲他们,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太祖完全接受了这个建议。

    任袁涣为沛郡南部都尉。

    这时太祖刚刚招募民众开办屯田,百姓不乐意,有很多逃亡的。

    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把迁移当作大事,不可仓促改变,顺遂他们心愿行事容易,违逆他们心愿的举动就困难。

    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他们喜欢的才能采取,他们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太祖听从了他,百姓十分高兴。

    袁涣升任梁国相。

    袁涣每每告诫各县:“务必要抚恤鳏夫、寡妇、高龄老人,表彰孝顺的子孙和贞节的妇女。

    常言说‘世道安定礼仪就周详,世道动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全在于临事斟酌。

    现今虽然仍不太平,难以推广礼仪,然而这也在于我们怎样做了。”袁涣为政崇尚教化训育,凡事宽容思虑以后才行动,外表温和柔顺而内心能够决断。

    袁涣因病辞官,百姓思念他。

    后袁涣被任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先后得到的赏赐很多,都被他分送了,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他也始终不过问家中产业,匮乏了就从别人那里去取,不做貌似清白明察的举动,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魏国刚刚建立时,袁涣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袁涣对太祖说:“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途径。

    我认为白话二十四史可以广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阐明先代圣人的教诲,用以改变民众的所见所闻,使全国形成文明的风气,那样,对于偏远地区的异族人,虽不能用武力征服,却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们向往而来。”太祖认为他的话正确。

    当时有人传说刘备已死,众大臣都表示庆贺,袁涣因曾被刘备举荐为官,独独不去庆贺。

    为官几年后去世。

    太祖为袁涣的死流下眼泪,赏赐谷物两千斛,一份叫“以太仓谷一千斛赐与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给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太祖的教令说:“用太仓谷,是依据官法;用垣下谷,是因为他是我亲密的老部下啊。”魏文帝听说袁涣过去抗拒吕布的事情,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样的?”袁敏回答说:“袁涣貌似平和柔顺,但他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袁涣的儿子袁侃,也有和父亲一样的清平纯粹、悠闲素雅的风度,历任郡守、尚书。

    起初,袁涣的堂弟袁霸,公正谨慎,有才干,魏国初年任大司农,与同郡人何夔一起在当时很有名气。

    霸子袁亮坚贞不移,学问品性优秀,厌恶何晏、邓..等人,曾撰著论文加以讥刺批评;袁亮做官做到河南尹、尚书。

    袁霸的弟弟袁徽,以儒雅朴素著称,遇上天下大乱,到交州避难,司徒征召他,不去。

    袁徽的弟弟袁敏,有武艺,善治水,官至河盽谒者。

    张范传(附张承传)张范,字公仪,河内郡修武县人。

    张范的祖父张歆,是汉朝的司徒。

    张范的父亲张延,任太尉。

    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

    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召任命全不接受。

    张范的弟弟张承,字公先,也有名气,因为行为端方正派被征召,授官为议郎,又升任伊阙县都尉。

    董卓发动兵乱时,张承想要聚合徒众与天下豪杰共伐董卓。

    张承的弟弟张昭当时任议郎,正好从长安来,对张承说:“现在想要诛杀董卓,众寡悬殊,我们敌不过他;况且在一个早上仓促发动计划,用田间农民作战,士人平素没有得到抚慰,兵士少有练习,难以成功。

    董卓倚仗兵力,不守正义,本来就不能持久。

    我们不如选择一方,向其归附,等待时机再行动,这样做了,以后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张承同意了,于是解下官印绶带辞职,从小路回到家里,与张范迁移到扬州避乱。

    袁术备好礼物前去招请,张范自称有病没有前往,袁术也不勉强他。

    张范让张承与袁术相见,袁术问道:“过去周王室衰颓,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秦朝政治失败,汉朝就接替利用其势而兴起。

    现在我凭借土地广阔、士民众多的优势,想要求取齐桓公那样的福分,追随汉高祖的足迹,怎么样?”张承回答说:“这事在于德行而不在强力。

    如果谁能推行德政,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愿望,即使只凭着匹夫的资历,而去成就称霸称王的功业,也是不难的。

    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冒犯天时而轻举妄动,那众人就会抛弃他,谁还能使他兴旺呢?”袁术很不高兴。

    这个时候,太祖将要征讨冀州,袁术又问道:“现在曹公想以几千人的疲惫士兵抵敌我的十万大军,可真是不自量力了!你认为怎么样?”张承随即说道:“汉朝的德行虽然衰颓了,但它的天命还没改换,现在曹公挟制天子以号令天下,即使与百万之众交战也是可以战胜的。”袁术脸色一变,很不高兴。

    张承于是离去了。

    太祖平定了冀州,派遣使者迎召张范。

    张范因为生病留在彭城,派遣张承到太祖那里去,太祖上表荐任张承为谏议大夫。

    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晋戈被山东贼人捉去,张范径直到贼人那里,请他们放了二个孩子。

    贼人把张陵还给了张范,张范辞谢说:“诸位把孩子还给我,这份好意是很重的。

    人的感情虽然偏爱自己的孩子,但我怜惜张晋戈的年龄更小,请允许我用张陵换回张晋戈。”贼人认为他的话很重义气,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张范。

    太祖从荆州返回,张范得以在陈郡与他见面,太祖让他作议郎,参丞相军事,很是敬重。

    太祖出兵征讨时,常常让张范与邴原留下,与世子曹丕一同居守。

    太祖嘱咐曹丕:“若有所举动必须向这两个人咨询。”世子对他遵行子孙对长辈那样的礼节。

    张范热心救济抚恤贫穷困乏的人,以至于自己家里没什么富余,许多地方的孤儿寡妇都来依附他,对于给他的馈赠,不退回去,但也始终不去使用,到了离开的时候,就都拿来退还了。

    建安十七年(212)张范去世。

    魏国刚建立时,张承以丞相参军祭酒的身份兼任赵郡太守,那里的政治教化得到普遍推行。

    太祖将要西征时,征聘张承参军事,张承到了长安后,因病去世。

    凉茂传凉茂字伯方,山阳郡昌邑人。

    少年时好学,议论事情常常引经据典,用以处理是非。

    太祖征召凉茂任司空掾,考试名列优等,补官为侍御史。

    当时泰山盗贼很多,让凉茂担任泰山郡太守,一个月之内,白话二十四史用襁褓背负婴儿前来的人有一千多户。

    又转任乐浪太守。

    公孙度在辽东擅自留下凉茂,不派遣他去做官,然而凉茂始终没有屈服。

    公孙度对凉茂及众将领说:“听说曹公远途出征,邺城没有防守的准备,现在我想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众将领都说:“对。”公孙度又看着凉茂说:“您认为这主意怎么样?”凉茂回答说:“近来海内大乱,国家将要倾覆,将军您拥有十万人之多的兵力,安坐家中,观看各方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君主的臣下,本来应是这样的吗?曹公忧虑国家的危机败亡,怜悯百姓的疾苦危害,率领正义之师为天下人诛杀凶残的民贼,功劳巨大,德行广被,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因为国内刚刚平定,百姓初步安顿下来,所以没有责罚将军的罪过罢了!而将军您却想要兴兵向西进攻,那么生存与灭亡的效验,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决定。

    将军您好自为之吧!”众将领听到凉茂的话,都震惊心动。

    过了许久,公孙度说:“凉茂的话对啊。”凉茂后来被征聘为魏郡太守、甘陵相,在他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

    文帝任五官中郎将时,凉茂被选任长史,又升左军师。

    魏国建立初期,凉茂升任尚书仆射,后来任中尉奉常。

    文帝居东宫做太子时,凉茂又是太子太傅,很受文帝的尊敬和礼遇,凉茂死在官任上。

    国渊传国渊字子尼,乐安国盖县人。

    曾师从事奉郑玄。

    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躲避兵乱。

    返回故乡以后,被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属,每次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谦让无私。

    太祖想广泛地兴办屯田,让国渊主持这项事务。

    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增减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明确考核的办法,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乐于这项事业。

    太祖征讨关中,让国渊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

    田银、苏伯在河间县谋反,田银等人失败后有许多余党,都应该依法治罪,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依赖国渊这个建议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

    写战胜贼兵的文书,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有多少就报多少。

    太祖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在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的人,是想要夸大战绩,并且用来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

    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国渊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太祖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别人,太祖痛恨这种行为,想知道写信人是谁。

    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

    原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嘱咐功曹说:“这个郡很大,现在虽是首都,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

    这封信颇能开导启发年轻人,我想要派人去拜师学习。”功曹派遣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教训说:“你们所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有关博物的书籍,世上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意图。

    几天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

    跟着请那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与写信的人是一种笔迹,随即把那人拘捕审问,得到了全部事情真相。

    太祖提升国渊为太仆。

    国渊虽居于列卿之位,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自己却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

    田畴传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

    喜好读书,善于击剑。

    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兵兴起,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息说:“贼臣叛乱,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倾覆,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

    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

    现在我想请一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众人议论,都说:“田畴虽然年轻,但很多人称他是个奇人。”田畴这时才二十二岁。

    刘虞随即礼貌周全地请来田畴相见,对他十分满意,于是让他担任从事,为他置办车马。

    将要出发时,田畴说:“现在道路阻塞断绝,贼寇纵横,我如果自称官员奉命出使,将会被众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

    我愿以个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够顺利到达。”刘虞听从了他的意见。

    田畴于是回到家里,自己挑选了家人和慕名而来愿作随从的勇壮少年共二十多人,骑马一同前往,刘虞亲自出来祭祀路神,为田畴送行。

    上路以后,田畴就前去居庸关,出了边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

    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

    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

    朝廷尊重他的心意。

    三公府同时征召,田畴都没有接受。

    田畴得到报告后,加力赶白话二十四史马返回,还没到达,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

    田畴回来后,到刘虞坟墓前拜谒祭扫,又发出章表,哭泣着离去了。

    公孙瓒知道了大怒,悬赏通缉,捕获了田畴,对他说:“你为什么独自到刘虞的墓前去哭,却不来给我送报告章表?”田畴回答说:“汉朝王室衰败,人人怀有异心,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信的节操。

    报告表章中所说的,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

    况且将军正在兴办大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杀死了没有罪的主君,又与坚守忠义的臣子为仇,果真做了这件事,那么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忍心跟从将军您呢?”公孙瓒因为田畴理直气壮的回答,给他松绑,释放了他,没有杀掉。

    公孙瓒把田畴拘留在军营中,禁止他的朋友与他往来。

    有人劝说公孙瓒说:“田畴是个义士,您不能礼貌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众人的心。”公孙瓒于是释放并送走了田畴。

    田畴得以北归,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扫地盟誓说:“您的仇不报,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营造了一块地处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

    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

    田畴对父辈老者们说:“诸位不认为我田畴不贤,从远处来投靠,人多就形成了城镇,但还没有统一,恐怕不是长久安定的作法,希望推举择定贤能或年纪大的人做首领。”大家都说“好”,一起推举了田畴。

    田畴说:“现在我们来到这里,不是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已,而是要图谋大事,报仇雪耻。

    我私下担心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大志,而那些轻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扰欺侮,苟且快乐一时,却没有深谋远虑。

    田畴我有一条不成熟的计划,希望和诸位一同施行,可以吗?”众人都说:“可以。”田畴就为大家制定了有关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规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条。

    又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

    众人都熟习了,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袁绍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又立即授予将军印,以便安抚田畴统治下的百姓,田畴都拒绝了,没有接受。

    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始终未去。

    田畴时常为乌丸以前残杀当地士大夫而忿恨,有讨伐他们的心思,但实力不够。

    建安十二年(207),太祖向北征讨乌丸,还没到时,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畴告知他的旨意。

    田畴戒令门客赶快整理行装,收拾行李。

    门客对他说:“过去袁公倾慕您,礼物和命令来了多次,您一点也不屈服;现在曹公使者第一次来,您就像恐怕来不及一样,这是为什么?”田畴笑着回答说:“这就不是您所明白的了。”于是跟随使者到了太祖军中,任司空户曹掾,准备引见咨议。

    第二天太祖公布诏令说:“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任命为吏的人。”就举荐为茂才,任为..县县令。

    田畴没去上任,随着军队到无终县。

    当时正当夏季降水,海滨低洼地区,泥泞不能通行,贼兵又把守险要路段,曹军不能前进。

    太祖很忧虑,拿这事询问田畴。

    田畴说:“这条道路在夏季常常积水,浅处不能通行车马,深处又载不动船只,形成这种灾难已经很久了。

    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岗县,从卢龙塞直通柳城;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破败断绝近二百年了,但还有隐蔽的小路可以找到。

    现在贼方将领大队军马正在通向无终的路上,不能前进,正在后退,松懈没有准备。

    如果我们率军悄悄返回,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从空旷地区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备去攻打,蹋顿的首领就可以不用战斗而俘获了。”太祖说:“好。”就带领军队返回,而在水边路旁竖起大木头,写上:“现在正是暑热夏季,道路不通,姑且等到秋冬两季再进军。”贼军骑兵侦探看到了,真的以为曹军已经走了。

    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作向导,走上徐无山,过了卢龙,经过平岗,登上白狼城,离柳城二百多里时,贼军这才警觉起来,单于亲自上阵,太祖与他交战,终于大获全胜,追赶败兵到了柳城。

    曹军返回,进入关内,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封邑五百户。

    田畴自己认为当初为了主君死难,率领众人逃遁,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坚持推让。

    太祖知道他心意至诚,答应了而没有勉强他。

    辽东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太祖下令:“三军有谁敢为袁尚而哭的,斩首。”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征召,就前往吊唁祭奠。

    太祖也不追究。

    田畴率领他的家属及族人三百多户全部到邺县居住。

    太祖赐给田畴车马粮谷丝帛,他又都分送给了族人和旧友。

    田畴随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太祖追念他的功劳很大,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了你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于是就又用上次的爵位赐封田畴。

    田畴上疏陈述自己的诚意,以死来发誓。

    太祖没有听从,想把他招来白话二十四史授官,再三再四,田畴终究没有接受。

    官府弹劾田畴偏狭固执,有违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官职,施加刑罚。

    太祖尊重田畴的行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终于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广泛讨论。

    世子曹丕认为田畴和过去楚国令尹子文辞让俸禄、申包胥逃避封赏是相同的,应该不要勉强他,而成全他的志节。

    尚书令荀..、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太祖还想给田畴封侯。

    因田畴平素与夏侯..友善,太祖对夏侯..说:“你且去用你们的情谊劝喻他,一切都从你嘴里说出,不要告诉他是我的意思。”夏侯..到田畴那里住宿,就像太祖所说的那样去做。

    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意旨,有关受封的事什么话也不再说。

    夏侯..临离去时抚摸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上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你连这都不能顾及吗?”田畴回答说:“这话说得太过分了!田畴,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窜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实在是太幸运了。

    怎可以卖卢龙要塞来换取利禄赏赐呢?即使整个国家独加恩宠给我田畴,田畴难道就不问心有愧吗?将军素来是知道田畴的,还要这样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话,我希望就在这里自刎,献出我的生命。”话没说完,就痛哭流涕。

    夏侯..把这情形都报告了太祖。

    太祖喟然叹息,知道不可以勉强了,这才任田畴为议郎。

    田畴在四十六岁的时候死去。

    儿子也死得较早。

    魏文帝受禅让即位后,敬重田畴的德行信义,赐给田畴的侄孙子田续爵位为关内侯,作为对田畴后代的尊奉。

    王修传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

    七岁时丧母。

    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土神,王修感念母亲,极为哀痛。

    邻里知道了,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王修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

    张奉全家人得了疾病,没有照顾的人,王修亲自精心抚恤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去。

    初平年间(190~193),北海国相孔融召王修为主簿,任高密县令。

    高密人孙氏素来为当地豪侠,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民间有抢劫案发生,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吏役没法捕捉。

    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抗拒坚守,吏役百姓畏惧忌惮不敢靠近。

    王修命令他们:“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终于交出贼人。

    从此,豪强们都被震慑畏服。

    荐举孝廉时,王修推让给邴原,孔融不听从他。

    适逢天下大乱,这事没有实行。

    不久,郡中有人叛乱。

    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

    反贼开始发难时,孔融对左右人说:“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

    后来王修又任功曹。

    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

    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

    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震动惊愕,没有人敢有举动。

    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

    孔融每次有了危难,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没有不马上到的。

    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

    后来刘献因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当时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

    袁绍又征召王修任即墨县令,后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

    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之间有嫌隙。

    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部队失败了,王修率领吏役百姓前往营救袁谭。

    袁谭高兴地说:“成全我的部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袁谭失败时,刘询在漯阴起兵,各个城池都起来响应。

    袁谭叹息说:“现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难道是因为我不讲道德吗?”王修说:“东莱太守管统虽远在海外,但这人不会反叛,他一定会来。”十几天后,管统果然抛妻弃子来到袁谭这里,妻儿被叛贼杀害。

    袁谭让管统改任乐安太守。

    袁谭又想进攻袁尚,王修劝他说:“兄弟之间往复攻击,这是走向失败灭亡的道路啊!”袁谭不高兴,但理解他的志向节操。

    过后袁谭又问王修:“有什么计策可以使用?”王修说:“兄弟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

    比如一个人将要与别人角斗,却砍断了他的右手,反而说‘我一定能胜’,像这样行吗?抛弃了兄弟,不相亲近,天下人还有谁能亲近!您的部下有进谗言的人,本来就在你们兄弟之间参与争斗,以求取有朝一日的利益,我愿意明白地告诉使君:堵上耳朵不要听他们的。

    如能斩杀几个奸佞的臣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以抗御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凭这个横行天下。”袁谭没有听从,随即与袁尚互相攻击,又向太祖请求援助。

    太祖攻破了冀州以后,袁谭又背叛了太祖。

    太祖于是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

    王修这时运送粮食正在乐安,听说袁谭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赴。

    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您,我回到哪里去啊?”于是去了太祖那里,请求让他收葬袁谭的尸白话二十四史体。

    太祖想要观察王修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

    王修又说:“我曾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让我得以收殓袁谭尸体,然后让我就死,我也不会后悔。”太祖称赞他的义气,听从了他。

    太祖让王修担任督军粮,返回乐安。

    袁谭被击破后,全州各个城池都服从了太祖,惟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服从。

    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首级,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他的捆绑,让他去见太祖。

    太祖高兴并且赦免了他。

    袁氏政令宽纵,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

    太祖攻破邺城,查抄没收审配等人的家财数以万计。

    待到攻破南皮县,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太祖感叹着说:“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符其实。”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升任魏郡太守。

    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

    魏国建立,王修任大司农郎中令。

    太祖计划实行肉刑,王修认为时机还不允许实行,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调王修为奉尚。

    后来严才反叛,与他的属下几十人攻打宫殿旁门。

    王修听说兵变,召唤车马未到,就率领属下官吏步行到了宫门。

    太祖在铜爵台望到他们,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钟繇对王修说:“过去,京城发生变故时,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王修说:“靠国家的薪俸吃饭,怎么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呢?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不久,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王修的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当初,王修在高柔二十岁时就赏识了他,在王基还是幼童时就看出了他的特异才能,这两人最终都有远大的发展,世人因此称赞王修善于识人。

    邴原传邴原字根矩,北海国朱虚县人。

    年轻时与管宁一同以节操高尚著称,州府征召任命都没有接受。

    黄巾军起事后,邴原带领家人进入东海,住在郁洲山里。

    当时孔融为北海国相,举邴原为有道。

    邴原认为黄巾军正在兴盛时期,于是到了辽东郡,与同郡人刘政都富于勇略雄气。

    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杀死他,把他全家都拘捕了,刘政得以脱身。

    公孙度通告各县:“敢有窝藏刘政的人,与刘政同罪。”刘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这时东莱郡太史慈正要返回,邴原于是把刘政托付给了太史慈,然后对公孙度说:“将军前些日子要杀刘政,把他当作自己的祸害,现在刘政已经离去,您的祸害难道不是已经除去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邴原说:“你所以害怕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

    现在刘政已经脱身,他的智谋将得到使用,为什么还拘押刘政的家属呢?不如赦免了他们,别又结下一仇怨。”公孙度于是放出了刘政家属,邴原又出资把他们送到刘政家里,使他们都得以返回原郡。

    邴原在辽东郡,一年内前往归附居住的人有几百家,游学的士人,教授学问的声音,络绎不绝。

    后来邴原得以从辽东返回,太祖征召他为司空掾。

    邴原的女儿夭折,这时太祖的一个儿子仓舒也死去了。

    太祖想要把这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推辞说:“合葬,是不符合礼仪的。

    邴原之所以追随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纳邴原,是因为都能遵守规则制度,决不改变的缘故。

    如果我这次听从了明公的命令,那就会变得平凡庸俗,明公难道认为这事值得做吗?”太祖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调邴原代理丞相征事。

    崔琰是东曹掾,在他推让官职的奏记里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都秉赋德行纯正美好,志向行为忠正端方,清廉洁净足可以激励凡俗,坚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谓龙凤的羽翼,国家的重宝。

    推举任用他们,将使不讲仁德的人远遁。”邴原代替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不是公家事务不出门参与。

    太祖征讨吴国时,邴原随从出发,不幸死去。

    这以后大鸿胪巨鹿人张泰、河南尹扶风人庞迪以清廉贤明著称,永宁太仆东郡人张阁以简洁质朴闻名。

    管宁传(附王烈等传)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

    十六岁时失掉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

    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

    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陈仲弓。

    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

    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

    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

    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

    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王烈字彦方,当时的知名度还在邴原、管宁之上。

    王烈辞掉了公孙度手下的长史职位,从事商贾以自轻自贱。

    后来太祖任命他为丞白话二十四史相掾、征事,没有上任,死在海外。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223),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

    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

    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明帝即位,太尉华歆退位让给管宁,明帝于是下诏书说:“太中大夫管宁,讲究道德,熟习六艺,他的清静虚心足以比美古人,廉洁清白可以称名当世。

    过去遭遇王道衰落缺损,渡海隐居,大魏受命于天,他于是携妻带子来到这里,这就是神龙潜伏出升的道理,圣贤用世弃世的准则。

    黄初年间(220~226)以来,征召的命令几次颁布,他每次都称病辞谢,拒绝、违命不来应召。

    难道朝廷的政事,与先生你的志趣不同,将要在山林中安逸享乐,一去不返吗?以姬公的圣明,老成有德之辈不肯降低志向,凤鸣之声就无法听到;以秦穆公的贤明,还想着向老人咨询,何况凭我这样缺乏德行的人,怎么能不愿向士子大夫问道呢?现在任命管宁为光禄勋。

    礼有至高无上的伦常顺序,君臣的关系准则不可废弃。

    希望迅速前来,以称合我的意旨。”又诏命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

    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我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我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我命令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说:“臣下不过是居处海边的孤立无助的微下之人,不事农耕,也不是行伍之人,俸禄幸好尚属优厚。

    承蒙陛下继承洪大的统绪,德行可比三皇,教化超过有唐。

    久蒙恩泽,已有十二年了,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养之福。

    沉溺萎顿,病重弥留,迟延、违背了臣下隶属服从的职责,昼夜惊恐,无地自容。

    臣下于太和元年(227)十一月承蒙公车司马令颁下州郡,以八月甲申日诏书征召臣下,并赐予安车、衣被、褥垫,按礼遣送。

    光荣宠幸一起来到,优厚的命令屡屡下达,使我竦息震惊,不知所措。

    想陈述剖白我的心情,但诏书明令不准书写章表上奏,因此停滞不前,直到今日。

    本来以为陛下恩泽已到了极点,不想却更加隆重煊赫。

    今年二月承蒙州郡颁下三年十二月辛酉日诏书,又赐予安车、衣服,别驾从事与郡功曹按礼遣送,又特别得到任命,以臣下为光禄勋,有劳陛下亲自谦虚劝喻,引周秦事例,反复指示。

    受诏之日,臣下魂飞魄散,存身无处。

    臣下重新思量,论德行不是东园公、绮里,而蒙受赏赐安车的荣耀,论功劳不是窦融,而蒙受赐玺封官的宠幸;本是短桂,才能低下,却肩负栋梁的责任,垂死之人,却获取了九棘尊位,恐会有朱博鼓妖的灾祸。

    并且我疾病日重,有加无减,无法担当重大的责任。

    心慕皇宫,徘徊宫庭,谨拜奉章表,陈述愚情,请求蒙受哀怜,收抑洪恩,听任臣下流放,不要让我的骸骨埋葬在都市大路之上。”从文帝黄初年间(220~226)直到明帝青龙年间(233~236),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

    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

    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

    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

    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

    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

    ’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

    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举荐管宁说:“臣下听说龙凤隐藏它们的光彩,只与美德相呼应才显现;明哲的人士潜遁隐逸,等待时机才有所行动。

    因此凤在岐山上鸣叫,周朝的运道兴隆,四皓作为辅佐,汉帝康宁。

    我们看到太中大夫管宁,应合天地的中和,凝结了各种德行的纯美,包涵文采,内质素雅,冰清玉洁,玄虚淡泊,逍遥守道;爱好黄老,熟习六艺,升堂入室,学问深湛,胸怀古今韬略,包蕴道德机要。

    中平年间,黄巾作乱,中原动荡,王白话二十四史纲废弛,于是躲避时乱,乘船渡海,留居辽东三十多年。

    藏匿身影,隐匿光辉,退隐而合于正道,颐养浩然之气,潜心于儒墨之学,对其他流派也能潜移默化,心情畅达,不同于流俗。

    “黄初四年(223),高祖文皇帝向群臣咨询,征求贤俊,所以司徒华歆推举管宁应选,公车特别征召,他在边远之地振翅飞来。

    途中遭遇困厄疾病,于是授官为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赞美他的德行,授予光禄勋。

    管宁病重弥留,未能成行。

    现在管宁旧病痊愈,年将八十,志气并不衰败倦怠。

    退居陋巷柴门之中,以粥饭糊口,吟咏《诗经》、《尚书》,不改其乐。

    困厄时能够通达,遭遇危难必能渡过,经历危险,不改节操,金声玉色,历久更显。

    察其始末,可能是天所降福,应当赞助大魏,辅亮雍熙。

    职位有阙,众人瞩望。

    过去殷高宗刻像,以求贤哲,周文王用龟骨占卜,以求良臣。

    况且管宁为前朝所表彰,名声德行著称于世,而长久逗留,没有按时引致,这算不上遵奉明训,继承前朝意志。

    陛下即位,承续洪大的统绪,圣明日进,超越了周成王,每次发布德音,常常向太师太傅咨询。

    如能继续二祖招贤旧例,礼敬贤哲,以广揽才俊,盛大的教化将超越前代。

    “管宁清高恬淡,可以比拟前贤,德行卓绝,海内无双。

    观察前代所任命的,如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辈,观察他们的来源,考察他们的清浊,没有拒俗独行像管宁的。

    实在应该以丝帛玉璧,礼貌征聘,重新授予几杖,尊为国老。

    由他宣讲典籍,坐而论道,在上帮助朝廷,协和统治准则,在下使老百姓富足,这样,天地人的常道顺序,必有可观,国家教化发扬光大。

    如果管宁固执不出,心坚如石,守志箕山,追迹洪崖,学步巢父、许由,那也是圣朝与唐尧、虞舜时代相同优待贤士,表扬政绩,垂声千年。

    虽然出处不同,去就体式不一,但说到国家兴盛,风俗美好,道理却是一样的。”于是特地备好安车,用蒲裹上车轮,束帛加璧前往礼聘管宁。

    适逢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任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

    当初,管宁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这个时期内,巨鹿县人张至存,字子明,颍川人胡昭,字孔明,也一心养志,不愿作官。

    张至存少年时到太学学习,既习五经之学,也习图谶之学,后返回故乡。

    袁绍前后几次征召任命,张至存没有响应,移居上党县。

    并州牧高干上表任命张至存为乐平县令,也未到职,转移到常山,门徒将近几百人,又迁居任县。

    太祖任丞相后,征召张至存,不去。

    太和年间,明帝下诏征求隐逸有学问的人士,特别是能够消除灾患解答有关异常现象的人,郡里屡次向上推荐张至存,遣送他去京城时,因年老有病不能成行。

    广平郡太守卢毓上任三天,纲纪报告可以承继以前的事例送交拜帖去见张至存。

    卢毓教训说:“张先生是所谓对上不侍奉天子,对下不和诸侯为友的人。

    对这样的人难道用拜帖请见就可以为他增光美饰吗?”就派了主簿带着信送上羊酒的仪礼。

    明帝青龙四年(236)诏书说:“张掖郡有玄妙的川流涌溢,波涛激荡,其中出现了宝石背负图像,图像画的是一只灵龟,岿然屹立于川西,青色的质地,素色的文路,又画有麟凤龙马,形状光亮鲜明,文字宣告天命,粲然可观,意义著明。

    太史令高堂隆上告朝廷说:‘这种宝物的显示是古代圣明皇帝所没有蒙受过的,实在是大魏的吉祥命运,东序的罕见之宝。

    ’此事颁告天下。”任县县令于绰将诏书及石图致送、询问张至存,张至存秘密地对于绰说:“神明只显示未来,不追究以往,吉祥的征兆先行显现,而后兴废随之而来。

    汉朝已经灭亡很久了,魏已得到了天下,哪还用得着进寻吉祥的征兆呢!这块石是当前将发生变异和将来的吉祥命运的预兆。”正始元年(240),有戴胜鸟在张至存家门背后筑巢。

    张至存告诉看门人说:“那戴胜鸟属于阳鸟,却在门阴作巢,这是凶兆啊。”于是拿过琴来歌唱吟咏,作诗两篇,十天后去世了,享年一百零五岁。

    这一年,广平太守王肃到任,对属下县吏教诲说:“先前我在京都,听说过张子明这个人,来到这里一问,赶上他已经亡故,实在感到痛惜。

    这位先生学问深湛,隐居不出,不与时运竞争,靠道行以自娱。

    当年绛县老人屈身隐居,如在泥途,赵孟提升了他,诸侯因此而和睦。

    我怜惜张子明老而勤勉,喜好道行,却不接受荣誉宠幸,信到之时,派吏役慰劳他的家眷,题字光显门户,务必给以特殊照顾,以慰藉已逝的人,劝勉将来的人。”胡昭开始时到冀州避乱,也辞谢了袁绍的任命,归回隐居故乡。

    太祖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

    胡昭前往应答任命。

    到达以后,他自己陈述本是一个在野书生,对军对国都没有用处,归心诚恳,请求离去。

    太祖说:“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会勉强你的。”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

    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建安二十三年(218),陆浑白话二十四史县长张固被命令调集壮丁,将到汉中服役。

    百姓厌恶害怕远道服役,都怀着不安的心情。

    平民孙狼等人趁这个机会起兵杀了县主簿,形成叛乱,县镇因此而残破。

    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聚积留下的百姓,恢复了政权。

    孙狼等人于是向南归附了关羽。

    关羽授给他们官印,拨给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贼兵。

    到了陆浑以南的长乐亭,他们自动互相发誓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整个地方依赖胡昭,都用不着担心害怕了。

    国内安定后,胡昭迁居到了宜阳县。

    正始年间(240~248),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岂页、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荐举胡昭说:“他心地天真,行为高洁,越老越是坚定。

    玄远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

    应得到征召任命,以勉励世风世俗。”到了嘉平二年(250),公车特别征召,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任儿子胡纂为郎中。

    当初,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岂页、韦诞齐名,他的书信墨迹,往往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评:袁涣、邴原、张范行为清高,进退遵循原则,与贡禹、龚胜、龚舍不相上下。

    凉茂、国渊也仅次于他们。

    张承名声行为都逊于张范,可说是会做弟弟的了。

    田畴刚正守节,王修忠诚坚贞,足以矫正俗弊;管宁渊深雅致高尚,坚定不拔;张至存、胡昭闭门守静,不热衷于当世事务,所以一并传录于此。

    崔琰传崔琰字季皀,清河郡东武城县人。

    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热衷于武功。

    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

    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

    学了没有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郑玄与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

    那时买进的粮谷十分缺乏,郑玄只好停止授学,辞谢众学生。

    崔琰既被遣散,又到处都是盗寇,西去的道路不通,于是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几乎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

    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归,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

    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作战取得胜利。

    ’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为死者伤痛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让崔琰作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

    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

    太祖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九州分裂,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大动干戈,冀州地区的百姓尸骨遍野。

    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风民俗,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头等大事,这难道是我们这个州的男女百姓所期望于明公您的吗?”太祖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

    当时宾客都大惊失色。

    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

    文帝照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

    崔琰上疏规劝说:“曾听说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事以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刺之。

    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两部经典所阐明的大义。

    夏桀无道,成为商朝的一面镜子,《诗经》说‘殷鉴不远’;王者的疾日不该举乐,《礼记》记载此事作为忌戒。

    这又是比较切近的得失成败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

    袁氏家族富强,而其公子放纵,游玩作乐,极为奢侈,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顷刻间便欲离去,勇武壮士,不肯为其尽爪牙之用。

    这就决定了袁氏虽然拥有百万民众,地跨整个河北,却没有立足之地。

    现今国家衰败,恩惠的施予尚不普遍,男女百姓企望、想念德政。

    况且您父亲亲自参与戎马征讨,上上下下,操劳辛苦,世子您应当遵循正道,谨慎地使行为端正,思虑治国的最高战略,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高远的节操,深加思索你太子的责任,宝贵你的身份。

    而您却失了身份地穿着管理山泽园囿者的卑贱的服装,急急地四处奔驰,身临险地,志向只限于猎获野鸡兔子这类小小的娱乐,忘了国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这实在使有识者痛心啊。

    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舍弃行旅戎服,以满足众人的愿望,不让老臣获罪于天。”世子答复说:“昨天奉悉您谆谆的教诲,要我烧猎具、弃戎服。

    现在猎具都已焚毁,戎服也已脱去白话二十四史了。

    以后再有类似的错误,还望您再次给我教诲。”太祖作了丞相,崔琰又作了东西曹掾属征事。

    起初授予他东曹职务时文告说:“您具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贪夫因敬仰您的大名而变得清廉,壮士因崇尚您的名声而更加勉励自己,这是可以作为时代表率的。

    所以授予东曹之职,你去履行职责吧。”魏国刚刚建立,任命崔琰为尚书。

    这时尚未立太子,临..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爱心。

    太祖怀疑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

    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

    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太祖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调其职为中尉。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太祖对他也有几分敬畏。

    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太祖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

    后来太祖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太祖功绩,夸述太祖的盛德。

    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

    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代啊时代,总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

    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太祖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罢了’。

    ‘罢了’(译按:原文为“耳”)不是个好词。

    ‘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

    太祖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

    原先崔琰与司马朗友善,晋宣王司马懿正值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敏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几乎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司马朗认为不是这样,而崔琰总是坚持这个看法。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时没有名望,即使是亲戚也大多轻视他,崔琰却常说:“这是个所谓大器晚成的人,最终必定有远大的发展。”涿郡的孙礼、卢毓刚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评论说:“孙礼诚信耿直,刚毅果断,卢毓清醒机警,深明事理,百折不挠,都是可做三公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宰辅。

    还有,崔琰的朋友公孙方、宋阶早逝,崔琰抚养他们的遗孤,那份恩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的明鉴卓识,笃于情义,大都像这个样子。

    本来,太祖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都因仗着自己是太祖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诛杀。

    而崔琰最被世人所痛惜,至今为他抱冤。

    毛..传毛..字孝先,陈留郡平丘县人。

    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他本想到荆州躲避战乱,尚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严明,于是改往鲁阳县。

    太祖治理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

    毛..对太祖说:“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于持久的。

    现在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

    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于耕植业,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太祖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幕府功曹。

    太祖任司空、丞相时,毛..曾做过东曹掾,与崔琰一起主持选举,他所推荐任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那些在当时有盛名而行为虚浮、不务根本的人,始终没有得到引荐任用。

    他力求以俭朴作风为人表率,因此全国士人无不以廉洁的操守自我勉励,即使是宠臣,车马服饰也不敢超越制度。

    太祖感叹说:“用人能做到这样,使天下人自己治理自己,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魏文帝作五官中郎将时,亲自去见毛..,托他任用自己的亲属。

    毛..答复说:“老臣我因为能够恪守职责,才幸而得以免于获罪。

    现在您所提到的人不合升迁的次第,因此我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大军返回邺城,商议撤并官职。

    毛..对以私情向他求官的一概拒绝,当时一些人很害怕他,都想要撤除东曹。

    于是他们一起禀告说:“依旧制,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应该撤销东曹。”太祖知道其中实情,下令说:“太阳出于东方,月亮明于西方,凡人说到方位,也是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东曹?”于是省弃了西曹。

    起初,太祖平定柳城,分赏所缴获的器物,特意把素色屏风、素色凭几赐给毛..,说:“您有古人的风范,所以赐给您古人的用具。”毛..居显要之位,却常常穿布衣吃素菜,抚育哥哥的儿子尽心尽意,所得的赏赐用来救济贫苦族人,自己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毛..后来升任右军师。

    魏国白话二十四史刚刚建立时,毛..作尚书仆射,又主持选举。

    当时太子还没有确定,而临..侯曹植受到恩宠,毛..秘密地劝告太祖说:“近来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

    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废长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后来群臣聚会,毛..起身去厕所,太祖用眼睛看着他说:“他正是古人所说的国中正直之士,是我的周昌啊!”崔琰被杀之后,毛..心中不高兴。

    后来有人检举毛..说:“毛..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的造反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使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

    ’”太祖大怒,把毛..逮捕下狱。

    大理寺卿钟繇责问毛..说:“自古圣明帝王惩治犯罪,都连及妻儿。

    《尚书》说:‘车左不尽车左的职责,车右不尽车右的职责,我不但要杀了你们,还要罚你们的妻儿为奴。

    ’《周礼》所记司寇的职分:将犯罪的男人没入官府为奴隶,女人没入官府作舂米的苦役。

    汉朝法律:罪人的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作奴婢,脸上刺字。

    汉朝法律所实行的脸上刺字的刑罚,在古代经典中已有记载。

    现今真的奴婢祖先有罪,即使经历百代,还是要接受脸上刺字供官府役使的惩罚,一则可以宽减良民的劳役负担,二则饶恕犯人死罪,这怎么会违背神明的意志而导致旱灾?按照《尚书》经典的说法,法令峻急,则天气寒冷,法令平缓,则天气炎热,法令宽松,则阳气过盛,所以造成旱灾。

    毛..你说这样的话,是认为魏王的法令过宽了呢,还是过严了呢?如果是过严了,应当导致阴雨连绵,怎么会反而天旱?成汤时代可称圣世,可田野不生青草,周宣王是好的君主,但当时也是大旱成灾。

    眼下的大旱发生以来,已有三十年之久,归罪于给犯人脸上刺字,这联系得上吗?春秋时卫人征伐邢国,本来是干旱天气,但刚出兵天就下雨,要不是邢国罪恶确凿,怎么会感应上天?你毛..讥刺诽谤的言论已流传到百姓当中,心怀不满的声音,魏王已有所闻。

    毛..你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不是自言自语,当时你看见的脸上刺字者,总共是几个人?那些黥面的奴婢,你认识吗?为什么能够见到那些人,对他们叹息谈话?当时你这些话是对谁说的?他是怎样回答的?是在几月几日?在什么地方?事情已经暴露,不得隐瞒欺骗,要原原本本地写出供状。”毛..说:“我听说萧望之自杀,是因为石显的陷害;贾谊被流放,是因为周勃、灌婴的谗言中伤;白起被赐剑自刎于杜邮,晁错被斩首于东市,伍子胥命断于吴都。

    这几位人士的遭遇,都是由于有人公开妒忌,或是由于有人在背后暗害。

    我自年少时就作县吏,积累勤勉取得官职,我的职务处在中枢机要之所,牵涉复杂的人事关系。

    如有人以私情请托,他再有权势我也要加以拒绝,如有人将冤屈告诉我,再细微的事件我也要审理。

    人的本心是想无限制地追求私利,这是法律所禁止的,谁要按照法律去禁止非法求利,有权势的人就可能陷害他。

    进谗言的小人就像青蝇一样一哄而起,对我进行诽谤,诽谤我的肯定不是其他人。

    过去王叔、陈生与伯舆在朝廷上争辩曲直,范宣子进行评断,他叫双方举出证词,这样使是非曲直各得其所。

    《春秋》称许此事,因此加以记载。

    我并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也谈不上什么时间、对象。

    说我说过,则必须有证据。

    我请求得到范宣子那样的评辨,和王叔那样的诬陷者对质。

    如果曲在于我,行刑的日子,我就会像得到安车驷马的赠予那样安然就死;送来让我自杀的赐剑,我将把它比作重赏的恩惠。

    谨以此状作为申诉如上。”当时桓阶、和洽进谏营救毛..。

    毛..于是被免刑、废黜,后来死在家中。

    太祖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授给他的儿子毛机郎中的官职。

    徐奕传徐奕字季才,东莞人。

    曾经到江东避难,孙策以礼聘任他。

    徐奕更名,身着平民服装回到原郡。

    太祖任司空,征召徐奕为掾属,随从西征马超。

    马超败,太祖军返回。

    当时关中刚刚被征服,还不很安定,太祖留下徐奕任丞相长史,坐镇管理西京,西京人称颂他的威信。

    后转任雍州刺史,又恢复为东曹掾。

    丁仪等人在当时很受宠信,都设法陷害徐奕,而徐奕的地位始终不为其所动。

    又出任魏郡太守。

    太祖征讨孙权,调徐奕为留府长史。

    太祖对他说:“您的忠贞亮节,古人也不能超过,但稍微过于严峻了。

    过去西门豹佩带皮绳以缓解自己的性急,能以柔弱克制刚强的策略,是我们希望于您的。

    现在让您统管留守大事,我就不再有后顾之忧了。”魏国建立之后,徐奕任尚书,又掌管选举事宜,调任尚书令。

    太祖征讨汉中时,魏讽等人谋反,中尉杨俊因此被降职,太祖叹息说:“魏讽之所以萌生叛乱的心思,是因为作为我的爪牙的大臣们没有能遏制内奸防备阴谋的人。

    怎样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让他们替代杨俊呢?”桓阶说:“徐奕就是这样的人。”太祖于是用徐奕为中尉,手书令文说:“过去楚国有子玉在,晋文公为此席不安坐;汉朝有汲黯在,淮南王因此不敢谋反。

    《诗经》有‘国家的正直之士’的说法,说的就是您啊!”徐奕任中白话二十四史尉职几个月,病重请求退职,被授为谏议大夫,不久去世。

    邢..传邢..,字子昂,河间国..县人。

    曾被举荐为孝廉,又被司徒征召,都没有接受。

    更姓名,到了右北平郡,与田畴交往。

    过了五年以后,太祖平定了冀州。

    邢..对田畴说:“黄巾军起来二十多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失所。

    现在听说曹公法令严明。

    民众已经厌恶了动乱,动乱到了极点就要平定了。

    请让我先行一步。”随即整装返回故乡。

    田畴说:“邢..,是平民中首先觉悟的人。”于是拜见太祖,请求作为向导去攻克柳城。

    太祖征召邢..为冀州从事,当时人称赞他说:“德行堂堂邢子昂。”任为广宗县长,因为原先的郡太守死去,他弃官不做,官署举报纠正这件事,太祖说:“邢..对旧友情谊深厚,有前后一致的节操。”没有追究。

    邢..后又被征召为司空掾,任命做行唐县令,他勉励百姓从事农桑,风化大行于世。

    入京,任丞相门下督,迁到左冯翊,患病,辞官。

    这时,太祖的各个儿子大选官属,诏令说:“侯爵家的官吏,应该得到渊深像邢..那样的人。”于是邢..就成了平原侯曹植的家丞。

    邢..严守礼仪以防备禁阻,一点也不屈服,因此二人关系未能融洽。

    曹植的家臣、庶子刘桢写信劝告曹植说:“家丞邢..,是北方俊彦,少年时即秉持高尚的节操,性情高远虚静淡泊,言少理多,真是一位雅士。

    刘桢实在不足以和他为伍,并列您的左右。

    但刘桢受到的礼遇很是特殊,邢..反被疏忽简慢,私下里恐怕旁观的人将会说您习惯于接近不贤之人,而对贤者礼遇不够,采摘了春天的花朵,忘却了秋天的果实,顾了庶子,忘了家丞。

    为圣上招来诽谤,罪过不小,因此辗转反侧不能自安。”邢..后来参丞相军事,转任东曹掾。

    当初,太子尚未确定,而临..侯曹植受到宠幸,丁仪等人一同赞助他的美誉。

    太祖就这事询问邢..,邢..回答说:“以庶子代替嫡子,是前代的禁戒。

    希望殿下深入地思虑这件事!”太祖知其心意,后来终于让邢..做了太子少傅,又升为太傅。

    文帝即位后,邢..任侍中尚书仆射,赐爵为关内侯,又出任司隶校尉,调任太常。

    刑..在黄初四年(223)去世,他的儿子邢友继承了他的爵位。

    鲍勋传鲍勋字叔业,泰山郡平阳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鲍宣的第九代孙。

    鲍宣的后代有人从上党县迁移到泰山,于是就在那里安了家。

    鲍勋的父亲鲍信,汉灵帝时任骑都尉,大将军何进曾派遣他东去招募士兵。

    后任济北相,协助规谏太祖,遇害身亡。

    鲍信的事迹记在本书《董卓传》、《武帝纪》中。

    建安十七年(212),太祖追记鲍信的功绩,上表封鲍勋的哥哥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鲍勋为丞相掾。

    建安二十二年(217),确立了太子,鲍勋任中庶子。

    迁黄门侍郎,出任魏郡西部都尉。

    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是曲周县吏,被判定偷盗官府布匹,按法应于闹市砍头曝尸。

    太祖当时在谯县,太子留在邺县,几次亲自写信替那人请罪。

    鲍勋不敢擅自释放,全部写明上报。

    鲍勋先前在东宫时,坚守正义不屈服,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加上现在这件事,对他的恼怒怨恨就更加厉害。

    适逢魏郡边境军队休整有人过期,太子就秘密命令中尉上奏罢免鲍勋官职。

    很长时间以后,鲍勋又官拜侍御史。

    延康元年(220),太祖去世,太子登上王位,鲍勋以驸马都尉的身份兼侍中。

    文帝承受帝位后,鲍勋常常陈述:“当务之急,只在于军事、农业,宽待百姓。

    楼台水榭林苑园圃,应该放在以后再议。”文帝将要出宫游猎,鲍勋上疏说:“臣下听说三皇五帝,无不明确根本,树立教化,以孝义治天下。

    陛下仁慈圣明,有恻隐之心,有与古代相同的功业。

    臣希望您将继承前代的踪迹,让万世可以效法,怎么却在守丧之中,从事驰骋之事呢?臣下冒着死罪让你听到这些,希望陛下深思。”文帝亲手撕毁了鲍勋的奏表,争逐行猎。

    中途停下休息时,问身边侍臣说:“游猎作为娱乐,比八音乐器怎么样?”侍中刘晔回答说:“游猎胜过音乐。”鲍勋驳斥说:“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政治兴隆,达到天下大化,万邦安定。

    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况且游猎的事,在原野中暴露帝王的车盖,损伤生息化育的至高原理,迎风冒雨,不是有违时间的规律吗?过去鲁隐公到棠地去观看捕鱼,《春秋》讽刺了他。

    即使陛下把游猎当作急务,也是臣下所不希望的。”接着又奏称刘晔奸邪献媚,请治罪。

    文帝气得变了脸色,停止了游猎返回,随即让鲍勋出京任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223),尚书陈群、仆射司马宣王一同推荐鲍勋为宫正,宫正就是御史中丞。

    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了他,百官尊敬畏惧,无不肃然。

    黄初六年秋天,文帝想要征讨吴国,众大臣广泛讨论,鲍勋当面规劝说:“我国部队屡次征伐而没能攻克的原因,是因为吴国、蜀白话二十四史国唇齿相依,凭依山水险要阻隔,有难以攻拔的态势的缘故。

    现在劳动士兵,袭击遥远的目标,每天耗费千金,国中白白消耗财力,使得狡黠的敌人轻视我国的威势,臣下认为不可。”文帝更加恼怒鲍勋,把他降职为治书执法。

    文帝从寿春归还,驻军在陈留郡境内。

    郡太守孙邕看了,出来探望鲍勋。

    当时营垒还没建成,只立了标志矮栏,孙邕斜着穿行而过,没走正路。

    军营令史刘曜想追究他的罪责,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

    大军返回洛阳,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求将他废黜遣派,而刘曜却秘密上表,说了鲍勋私下解脱孙邕一事。

    文帝下诏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交给廷尉。”廷尉依法议决:“治罪刑罚,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三官驳回:“依照律条罚交金子二斤。”文帝大怒说:“鲍勋没有活的资格了,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员交付刺奸官,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一同表奏“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太祖时有功劳”,请求赦免鲍勋的罪过。

    文帝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

    鲍勋内心修养行为本来就美好,廉洁而能施舍,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二十天后,文帝也去世了,没有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司马芝传(附司马岐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

    少年时是个书生,到荆州躲避战乱时,在鲁阳山遇到贼寇,一起赶路的人都丢弃老人弱者逃走,只有司马芝坐在那里守着老母亲。

    贼人来到后,把刀放在司马芝头上,司马芝磕头说:“我母亲年纪老了,只有拜托各位了!”贼人说:“这是个孝子,杀了他不义。”于是得以免于被害,用一辆鹿车推着载送母亲。

    司马芝住在南方十多年,亲自耕种,坚守节操。

    太祖平定荆州后,让司马芝担任菅县县长。

    那时天下处在初创时期,人们多数都不遵守法纪。

    郡主簿刘节,是个出身巨族的豪杰,宾客有一千多家,在外成为盗贼,在郡内扰乱吏治。

    不久,司马芝差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当兵,掾史依据过去的情况汇报说:“刘节家前后从未出过徭役,如果到期被他藏匿起来,必定会被留下。”司马芝不听这套,写信给刘节说:“您是巨族大宗,在郡中地位重要,但您的宾客每次都不参加服役,既使众百姓怨恨失望,有时也会传给上面知道。

    现在调派王同等人当兵,希望按时派遣。”新兵已在郡里集中,但刘节藏起了王同等人,还为此让督邮用战时法令责求县府。

    县掾史没有办法,只得请求代替王同上路。

    司马芝于是派人飞马向济南呈报檄文,全盘陈述了刘节的罪行。

    太守郝光素来敬重信任司马芝,立即让刘节代替王同服役,青州人称司马芝“让郡主簿当兵”。

    司马芝升任广平县令。

    征虏将军刘勋,依恃贵宠,骄恣强横,又因是司马芝故乡河内郡的大将,他的宾客子弟在境内多次犯法。

    刘勋给司马芝寄信,不署姓名,却常有嘱托,司马芝对此不给回复,全都依法办事。

    后刘勋以图谋不轨罪被诛杀,与他有交往的人都获了罪,而司马芝则以有识见被人称道。

    司马芝升任为大理正。

    有人偷盗了官府的白丝绢放在厕所上面,吏役怀疑是一名女工干的,把她逮捕关了起来。

    司马芝说:“惩罚犯罪的缺失,在于苛酷暴虐。

    现在先得到赃物后问讯口供,如果犯人经不住拷打,有可能导致诬骗服罪,这种服罪是不可以断罪结案的。

    况且简明而易于服从,是德行高尚的人的教化原则。

    不放过有罪的人,是庸常之世的治理方法,现在宽恕了被怀疑的人,以便发扬简而易从的原则,不也是可以的吗?”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司马芝又历任甘陵郡、沛国、阳平郡的太守,在所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

    黄初中期,入京任河南尹,抑制豪强,扶助弱小,对私下请托不予实行。

    适逢宫中内官想要托司马芝办事,不敢开口,于是托司马芝的妻子的伯父董昭说情,董昭也畏惧司马芝,不给通话。

    司马芝为此教训下属众人说:“君主能设立政教,不能做到让属吏必定不去违犯。

    属吏能违犯政教,也不能做到不让主君知道。

    设立政教而有人违犯,是主君过于软弱;违犯政教而让人知道,是属吏的祸害。

    在上主君软弱,在下有属吏祸害,这就是政事所以不能治理的原因。

    难道各自不应该努力吗?”自此属下吏役没有不自我勉励的了。

    司马芝属下的循行曾经怀疑门干偷盗头簪,门干的口供与事实不符,官曹将他拘捕下狱。

    司马芝说:“大凡事物有的互相类似而难于分别,如果不是离娄那样的人,很少有不迷惑的。

    就这件事的实际情况而言,循行怎么忍心为了重惜一支簪子,而轻易地伤害他的同类人呢?还是压下这事别再过问了。”明帝即位后,赐爵位给司马芝,为关内侯。

    不久,特进曹洪的乳母当与临汾公主侍者因为共同侍奉无涧山神被拘捕入狱。

    卞太后派遣黄门到司马芝府中传达旨令,司马芝不予向上通报,自行命令洛阳狱吏察考完毕,上疏说:“各白话二十四史种应判死罪的情况,都应事先上表审报。

    先前曾制定文书禁绝淫犯以端正风俗,现在当等人触犯了有关妖邪罪行的刑法,供辞刚刚确定,黄门吴达到臣下这里,传达太皇太后命令。

    臣下不敢通报,恐怕会有人救护他们,急速报给圣上知晓,如不得已,也只好对他们施予庇护。

    此事没有早些结案,是臣下的罪过,因此冒犯常规制度,命令县吏察考完毕,擅自执行刑罚杀戮,请求诛杀惩罚。”明帝手书答复说:“看了奏表,明了了你的心意,想奉到诏书,倚仗权势行事,是正确的。

    这是您奉接诏书的本意,哪里用得着道歉。

    以后黄门再去你处,千万不要为他通报。”司马芝任大理正官十一年,几次处理法律条文所不便治罪的案子。

    他在公卿之间,秉持正直原则行事。

    适逢诸王来京朝见,与京都人交往串通,司马芝获罪被免职。

    司马芝后来任大司农,在这以前,各个典农各自带领吏民,从事商业以谋生计,获取利益。

    司马芝上奏说:“君王治理天下,尊崇本业,抑制末业,以农业为急务,视谷物最为重要。

    现今吴、蜀两个虏国尚未剿灭,军旅没有止息,国家的首要之务,只在于粮谷布帛。

    从黄初年间(220~226)以来,听任各个典农谋生计,各自为部下算计,实在不是国家大局所应该容许的。

    臣下认为不应该仍然让商业杂乱,应专门以农业为急务,为国家考虑,这样比较有利。”明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平常官员每当有上司召见问话时,常常先见上官的掾史,让他帮助推断上官意旨,教给怎样答复满足上官的情形,然后一切答问都像掾史测度的那样去做。

    司马芝性情诚信正直,不矜持,高志节。

    与宾客谈论时,凡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当面批评那人的短处,背后却不说不满的话。

    司马芝死在官任上,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从魏朝到现在,作河南尹的人没有人能比得上司马芝。

    司马芝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岐继承了他的侯爵位,从河南丞转为廷尉正,升任陈留相。

    梁郡关在狱中的囚犯,大多互相牵连几年不能结案。

    诏书命令将这些官司迁移到司马岐下属的县里,县里申请预先制造监牢器具。

    司马岐说:“现在囚犯有几十人,既然他们狡诈,供词难于相答,并且已经被痛楚弄得疲倦了,其中实情显而易见,怎么能仍然长久关在监狱中呢?”等到囚犯到了,责问他们,都没人敢于隐瞒欺诈,一个早上就判决结案,司马岐于是被提拔为廷尉。

    这时大将军曹爽专权,尚书何晏、邓..等人做他的辅佐。

    南阳人圭泰曾因言论违反了他们的意旨,被廷尉审查拘捕。

    邓..审讯,将要判圭泰重刑。

    司马岐几次对邓..说:“中枢机要大臣是王室的辅佐,你们本来已经不能辅助教化,成全道德,与古人比美,却竟然为泄私忿,冤枉无辜。

    使百姓忧惧的,不是你们这种作法又是什么呢?”邓..于是羞惭恼怒,退让了。

    司马岐终究恐怕时间久了会获罪,托病离开了官位。

    在家里住了不到一年就死了,年仅三十五岁。

    他的儿子司马肇继承了侯位。

    评:徐奕、何夔、刑..尊贵高尚,峻急严厉,是当世的知名人士。

    毛..清白公正,行为朴素,司马芝忠贞诚信,不偏不私,差不多决不吐硬吞软,欺弱怕强。

    崔琰高尚的品格最为优秀,鲍勋秉持正义,无所欠缺,但都不免于杀身之祸,可惜啊!《诗经·大雅》以“既能明晓善恶,又能辨知是非”为贵,《尚书白话二十四史祖在山东征战,忧虑关右的事态。

    于是上表任命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持符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等级制度拘束的权力。

    钟繇到达长安后,送信给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马腾、韩遂各送一个儿子入宫侍奉天子。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

    太祖给钟繇写信说:“得到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

    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

    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供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你功劳相当。”此后匈奴单于在平阳郡作乱,钟繇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未能攻下;而袁尚所安置的河东太守郭援到了河东,人数很多。

    众将领议论想要放弃离去,钟繇说:“袁氏正在强盛的时候,郭援现在到来,关中众将暗中与他勾结,所以还没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过是顾忌我的威势名声罢了。

    假如放弃离去向他们示弱,这里所有的居民,谁不是我们的仇敌?即使我想回去,难道能够做到吗?这是尚未开战先自行败退啊!并且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必定轻视我军,如果他们渡汾河扎营,我们趁他们没到对岸时打击他们,可以大获全胜。”张既劝说马腾来会合攻击郭援,马腾派他的儿子马超率领精锐部队迎面攻来。

    郭援到了以后,果然轻易地下渡汾河,众人劝止,不听。

    还未渡到河中央,钟繇发兵攻击,打得对方大败,斩杀了郭援,降服了单于。

    详见《张既传》。

    此后河东卫固叛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人一同作乱,钟繇又率领众将领打败了他们。

    自从天子向西迁徙,洛阳百姓人口减少将尽,钟繇将关中民众迁徙过来,又招纳逃亡叛离的人口来充实,几年之内百姓户口逐渐充实。

    太祖征讨关中时,得以用来保障供给,因此上表任钟繇为前军师。

    魏国建国之初,钟繇任大理,升迁为相国。

    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五熟釜”,在釜上铭刻文字说:“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

    可作相国的人惟有钟繇,实在像心脏脊骨一样重要,整夜毕恭毕敬,不知怎样安处,您是百官的师长,记在这里以为众人的楷模。”几年后,钟繇因西曹掾魏讽谋反事株连,被罢免官职。

    文帝即王位后,钟繇又任大理。

    到了文帝即帝位,改任廷尉,晋升爵位被封为崇高乡侯。

    又升迁为太尉,转封为平阳乡侯。

    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

    文帝退朝后对身边人说:“这些三公,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明帝即位,给钟繇晋升爵位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升迁为太傅。

    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

    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

    这以后三公有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当初,太祖下令,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割势的设想。

    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

    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方法,于是作罢。

    到了文帝主持朝政时,下诏说:“大理想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有军事行动,又停止了讨论。

    太和年间,钟繇上疏说:“大魏承受天命,继承虞、夏的踪迹。

    孝文帝改革刑法,不合于古道。

    先帝圣德,本来就是天之骄子,三坟五典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文帝继承前世,接着颁发明智的诏令,想恢复古刑,作为一代的法典。

    因为接连有军事行动,终于没有施行。

    陛下追随两位父祖的遗志,痛惜于斩趾的刑罚可以禁除罪恶,遗憾于被判死刑的人的无辜,让臣下好好地学习律例法令,与众大臣共同商议。

    建议本当斩去右趾而改划入大辟的,恢复执行斩趾的刑罚。

    《尚书·吕刑》说:‘皇帝清楚地询问下民,鳏夫寡妇对有苗有无怨恨之辞。

    ’这是说尧将要废除蚩尤、有苗的虐刑,先详细询问百姓中那些有怨恨之辞的人。

    如果现在审断官司时,传讯三槐、九棘、众吏役、百姓,就让他们按照汉景帝的法令规定的那样,对那些应当执行弃市死刑的犯人,自己想要改行斩右趾的肉刑,就允许他们,对那些应当执行黥、劓、斩左趾、宫等肉刑的人,仍然依照汉文帝的办法,改为髡、笞等刑罚。

    能有男女奸情的人,大多数年纪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即使斩了他们的脚,还是能够生育。

    现今全国人口少于汉文帝的时代,臣下计算所能全活的人,每年约有三千人。

    张苍废去肉刑,而杀的人每年数以万计。

    臣下想要恢复肉刑,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下来。

    当年子贡问能给百姓以好处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就是尧、舜做起来也有所不足呢!’又说:‘仁难道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它,它就来了。

    ’如果真心地实行这些,百姓将能永久地得到好处。”奏上以后,明帝诏书说:“太傅学问优秀,才华高超,留心政事,又深通刑法理论。

    这件大事,众公卿大臣要好好地共同进行公正的讨论。”司徒王朗的评议认为:“钟繇要减轻大辟的律条,增加肉刑的数量,这就好像是把躺下的人竖立起来,把尸体转化为活人了。

    但是臣下愚白话二十四史蠢,仍然有与这个建议不完全符合的稍稍有异的意见。

    五刑之类,都明确记载在法律条文之中,法律条文本来就有减死一等的规定,不执行死刑,就是减刑了。

    这个规定施行已经很久了,不用等待远借斧凿来施行肉刑,然后才有比死罪次一等的处理办法。

    前世仁爱的人,不忍心于肉刑的惨虐残酷,因此废弃了它,不再使用。

    从不用肉刑以来,已经历了几百年。

    现在恢复实行,恐怕减轻死刑的文书还没显现在万民眼前,有关我们滥施肉刑的质问已经宣扬到仇敌耳中了,这可不是用来招徕边远地区人民的作法。

    现在可以按照钟繇所想要减轻的那些死罪种类,把死刑减轻到髡、刖的惩罚,这样惩处嫌太轻的那些罪行,可以加倍增添犯人服劳役的次数,这样做,可以说对内有起死回生不可估量的恩德,对外没有以斩足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的名声。”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意见与王朗相同的人居多。

    明帝因为吴、蜀尚未平定,暂且停止了这次讨论。

    太和四年(230),钟繇去世。

    明帝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为成侯。

    钟繇的儿子钟毓继承。

    当初,文帝曾分给钟毓封邑。

    封钟繇的弟弟钟演和钟演的儿子钟劭、孙子钟豫为列侯。

    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

    高唐是齐国有名的都邑,士绅无不游行于市里。

    华歆为吏时,假期离开官府,就回家关门不出。

    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

    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

    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详见《武帝纪》。

    王芬暗中招呼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

    王芬性格疏忽又不勇敢,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

    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

    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

    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

    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絡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

    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

    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

    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銸安定关东,马日銸征召华歆为掾。

    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

    孙策在江东夺取地盘,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

    孙策因为华歆是年长的人,所以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

    后来孙策死了。

    太祖正在官渡,上表给天子,征召华歆。

    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料想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空留下我,将军您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好主意。”孙权高兴了,这才送走了华歆,宾客旧友为华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赠送金子数百。

    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题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

    念我单车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得罪,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华歆到了太祖那里,拜官议郎,参司空军事,任尚书,转侍中,代替荀..为尚书令。

    太祖出征孙权,上表任华歆为军师。

    魏国建立后,为御史大夫。

    文帝即位时,任相国。

    等到文帝即帝位,改任司徒。

    华歆素日以清贫自守,封赐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

    公卿曾被赏赐给犯法收官的人口,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

    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

    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

    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

    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担忧的是没有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黄初年间(220~226),下诏命公卿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用安车征召了他。

    明帝即位,晋封华歆为博平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转封为太尉。

    华歆自称有病请求退职,把官位让给管宁,明帝没有允许。

    临近朝廷大型宴会时,明帝派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宣布圣旨称:“朕新近治理各种日常事务,日理万机,恐怕见闻判断不明智。

    依赖有德行的大臣,掌握纠正我的行为,而您几次称病辞让职位。

    选择考量主君,不在朝廷占居位置,抛弃荣名利禄,不去追求官位,古人已经有过这种做法,对于周公、伊尹那样的人来说就不能这样了。

    洁身自好,甚至以身殉节,平常人可以那样做,却不希望白话二十四史您那样。

    您还是勉力来参加大会吧,就算是给我一个人好处。

    我将在餐桌前站立,也让百官都像我一样,以等待您的到来,我然后才入座。”明帝又命令缪袭:“等到华歆答应出任了,你再回来。”华歆不得已,终于出任。

    太和年间(227~233),明帝派遣曹真从子午道讨伐蜀国,明帝车驾向东到了许昌。

    华歆上疏说:“自从军事动乱以来,已超过了两纪二十四年。

    大魏承受天命,陛下凭借圣德主持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隆盛事业,应该弘扬一个时代的政绩,继承三王的遗迹。

    虽然还有吴、蜀两个贼国凭借险阻苟延残喘,如果圣王教化日益发展,僻远地方的人民感怀德政,也将背负幼儿前来投奔。

    兵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所以平时要刀枪入库,停止用兵,有了合适时机才可以行动。

    臣下诚恳希望陛下先留心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出兵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

    况且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通过险阻,深入敌国,难有独立克服的功效。

    听说今年征发兵役,颇有损于农桑业。

    治国的人以民为基础,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

    假如中原地区没有饥饿寒冷的忧虑,百姓没有离开故土的心思,那样就是全国最大的幸运,两个贼国的灾祸,可以坐等它的到来。

    臣身在宰相之位,年老疾病一天天加深,将不能再效犬马之劳了,恐怕不能再向君王奉献我的愿望了,不敢不竭尽臣子的情怀,希望陛下裁决考察!”明帝答说:“您深入考虑了国家大计,我很是称赞。

    贼国凭借依恃山川险要,武帝、文帝二祖辛劳在先,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岂敢自夸,说一定能消灭他们呢?众将领认为如果一次也不试探谋取,他们不会自动灭亡,因此出兵观察以寻找他们的破绽。

    如果天时还没到来,周武王军队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为借鉴,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当时正有秋季大雨,明帝诏令曹真带领军队返回。

    太和五年(231),华歆逝世,谥号是敬侯。

    由他的儿子华表继承。

    当初,文帝曾分华歆封邑,封华歆的弟弟华缉为列侯。

    华表在咸熙年间(264~265)任尚书。

    程昱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身高八尺三寸,胡须长得很美。

    黄巾兵起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烧了仓库。

    县令跳墙逃走,官吏百姓纷纷背负老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

    程昱派人侦察王度的情形,王度等人只得到一座空城,不能据守,出城在城西四、五里的地方驻扎。

    程昱对县中大族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等人得到城郭而不能据守,其成败大事就可以知道了。

    他们不过想要掠抢财物,并非有扩大装备训练军队攻城坚守的志向。

    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相继返回城中守城?并且城墙又高又厚,城中积存的谷米很多,现在如果回去请求县令,一同坚守,王度一定不能持久,那时便一攻可破。”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

    但吏役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在西边,我们只有向东去。”程昱对薛房说:“愚民不可和他们商议大事。”于是秘密派遣几人骑马到东山上举起幡旗,让薛房等人能望到,大喊说:“贼已来了!”随即下山直奔城内,吏民奔走跟随,找到县令,共同守城。

    王度等人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去。

    程昱率领吏民打开城门紧紧追击,王度等被打败逃跑。

    东阿县城因此得以保全。

    初平年间(190~193),兖州刺史刘岱征召程昱,程昱没有答应,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处,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领骑兵去援助刘岱。

    后来袁绍与公孙瓒发生嫌怨,公孙瓒打败袁绍军队,接着派使臣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

    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家眷,你就带领骑兵返回,等我平定了袁绍就发兵与刘岱开战。”刘岱连日商议,不能决断,别驾王..告诉刘岱:“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请问他有何计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切近的援助而寻求公孙瓒远距离的援助,这正是所谓从越地借人来救已经溺水的儿童。

    那个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

    现今虽然挫伤了袁军,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

    如果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远大的计划,将军您终有一天会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

    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已被袁绍打得大败。

    刘岱上表推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拒绝。

    刘岱后来被黄巾军所杀。

    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

    程昱将要上路,他家乡的人对他说:“怎么前后的态度这么不一样啊!”程昱笑而不答。

    太祖与他交谈,劝说他,让他作寿张县令。

    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留守鄄城。

    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

    吕布军中投降的人,说陈宫正要亲自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汜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生了恐慌。

    荀..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个城池了。

    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若非有人深入其中,团结一心,这三个城也必生变动。

    您是民众的希望,如能回城劝白话二十四史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路过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命世之才,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就需要智者审慎地加以抉择。

    得明主的一定昌盛,失明主的一定败亡。

    陈宫叛变,迎接吕布,而众城都去响应,好像他们能有所作为似的。

    然而在您看来,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啊!那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而横蛮无礼,不过是个匹夫英雄罢了。

    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进行合作,不能帮助您的。

    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

    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

    您一定能固守范城,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

    谁会去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父母双亡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汜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召见汜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约束兵士守城。

    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津渡口,陈宫来到,不得渡河。

    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依城坚守。

    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

    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力量,我就无处归还了。”于是上表荐程昱为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太祖与吕布几次在濮阳作战,几次不胜。

    这时发生了蝗虫灾害,于是双方带兵退还。

    这时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

    太祖刚刚失掉兖州,军粮用尽,打算同意袁绍。

    这时程昱出使正好回来,太祖召见,程昱于是说:“听说将军想要迁家,与袁绍联合,确实有这件事吗?”太祖说:“是的。”程昱说:“我看将军大概是遇到事情而产生了恐惧,要不然怎么考虑得这样不深呢?袁绍占据燕、赵地区,有吞并天下的心愿,但他的智谋却不能助他成事。

    将军您自己揣度能安居于袁绍之下吗?将军凭借龙虎般的威势,可以做韩信、彭越做过的事情吗?现在兖州虽然残破,但还有三城在我手中,能够死战的士兵,不下万人。

    凭将军的神武,与荀文若和我程昱等,收拾余部,发挥他们的力量,称霸称王的事业就可以成功了。

    希望将军三思!”太祖于是停止了与袁绍联合的打算。

    汉天子迁都许县,任命程昱为尚书。

    兖州尚未安定,又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务。

    刘备失了徐州,前来归附太祖。

    程昱劝说太祖杀刘备,太祖不听。

    后来太祖又派遣刘备到徐州半路截击袁术,程昱与郭嘉劝说太祖:“您前些天没有谋杀刘备,我等确实不如您想得周全。

    现在借给刘备兵力,他一定会生异心。”太祖后悔了,追赶刘备,却来不及了。

    恰逢袁术病死,刘备到了徐州,随即杀了车胄,发动士兵背叛了太祖。

    不久,程昱升任振威将军。

    袁绍住在黎阳,正要南渡。

    这时程昱只有七百名兵士守卫鄄城,太祖知道这个消息,派人通知程昱,要给他增兵两千。

    程昱不肯接受,说:“袁绍拥有士兵十万之多,自以为所向无敌。

    现在见我兵少,一定轻视,不来进攻。

    如果增加我的兵力,人多了,袁绍则不可能不来进攻,进攻就一定会攻下,徒然使我们两处损失力量。

    希望您不要疑惑!”太祖听从了这个建议。

    袁绍听说程昱兵少,果然不去攻城。

    太祖对贾诩说:“程昱的胆识,比得过孟贲和夏育。”程昱收罗藏于山泽中的亡命之徒,得到精兵数千人,随即率领军队与太祖在黎阳会合,讨伐袁谭、袁尚。

    袁谭、袁尚被打败逃走。

    任程昱为奋武将军,封为安国亭侯。

    太祖征讨荆州,刘备奔向东吴。

    议论的人认为孙权一定要杀刘备,程昱预料说:“孙权刚刚登上王位,尚未被国内所惧怕。

    曹公无敌于天下,刚刚攻下荆州,声威震动江南,孙权虽然有谋略,但不能独立对抗,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能抵敌万人,孙权必定借助他们以与我们对抗。

    刘备的灾难得解脱,势力范围也被分定,刘备依靠这个帮助站稳了脚跟,再要捉杀他是不可能的了。”孙权果然多给刘备兵力,以抗御太祖。

    此后中原地区逐渐平定,太祖抚摸着程昱后背说:“兖州那一场败仗以后,如果不采用您的意见,我怎么能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宗人奉上牛酒慰劳程昱,程昱说:“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侮辱,我可以告退了。”于是自己上表要求将手下士兵归还太祖,关门隐居,不再出任。

    程昱性情刚直猛烈,与人多有抵触,有的人就告发程昱阴谋反叛,太祖对他赏赐和待遇却更加丰厚。

    魏国建立以后,程昱作了卫尉,与中尉邢贞为威仪事相争,被免职。

    魏文帝即位后,复官为卫尉,晋封安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的共八百户,又分封程昱的小儿子程延及孙子程晓为列侯。

    正要封程昱为公,恰在这个时候他去世了。

    文帝为他的死流泪,追赠他以车骑将军的称号,谥号为肃侯。

    程昱的儿子程武继承了这一爵位。

    程武去世,程武的儿子程克继承。

    程克去世,程克的儿子程良继承。

    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白话二十四史人。

    当初,郭嘉曾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

    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

    在这之前,颍川郡人戏志才,是个善于筹划的人士,太祖很器重他。

    戏志才死得早。

    太祖给荀..写信说:“自从志才去世后,我就没有可以与之计议大事的人了。

    汝川、颍川本来多有奇特人士,有谁可以继承戏志才呢?”荀..推荐了郭嘉。

    太祖召见郭嘉,谈论天下大事。

    太祖说:“能使我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就是这个人了。”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真正主人啊。”太祖上表让郭嘉做了司空军祭酒。

    太祖征讨吕布,经过三次战斗,打败了吕布。

    吕布后退坚守。

    这时士兵疲倦,太祖想率领军队撤回,郭嘉劝说太祖猛烈攻打吕布,随即将吕布捉住。

    详见《荀攸传》。

    孙策转战千里,占据了全部江东地区,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于是想渡江向北袭击许县。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些害怕。

    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

    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的部队有一百万人之多,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

    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

    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在一个平常的人手中。”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所杀死。

    郭嘉随从太祖打败袁绍,袁绍死,又随从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接连几次战斗都打败了对方。

    众将领想乘胜攻击,郭嘉说:“袁绍爱他这两个儿子,一直没有立哪一个继承他。

    二人分别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一定会在其间交相争斗,互相离间。

    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扶助,我们攻势一缓和,他们互相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

    我们不如向南作出像要征讨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二袁的变化,变局已成,尔后再向他们攻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了。”太祖说:“好。”于是向南面进军。

    军队开至西平县,袁谭、袁尚果然开始争夺冀州。

    袁谭被袁尚军队打败,逃走保守平原县,派遣辛毗乞请投降。

    太祖回兵救助袁谭,随即顺势平定了邺县。

    郭嘉后来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攻打袁谭,平定了冀州。

    太祖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太祖将要征讨袁尚和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人,手下众将领大多顾虑刘表支使刘备袭击许县以讨太祖,郭嘉说:“太祖虽然威势震撼天下,但乌丸依恃他们地处偏远,一定不会设置防备。

    乘他们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就可以攻破消灭他们。

    况且袁绍对汉人、乌丸人有恩,而袁尚兄弟还在。

    现在四州的百姓,只因我们的威势而归附,德政恩惠并未施加,如果我们舍弃进攻他们的时机转而南征刘表,袁尚就会凭借乌丸的资助,招募他们的能为主人效死的臣仆,胡人一有动作,当地的汉人、乌丸人都会响应,就将助长蹋顿的野心,坚定他们非分侵吞中原的计划,那时恐怕青、冀二州就不在我们手里了。

    刘表不过是个坐谈客罢了,自己知道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用刘备,怕不能控制他,不给刘备重任,刘备又不会为他所用。

    我们虽然在国内兵力空虚的情况下远征,您也不用忧虑。”太祖这才出征。

    走到易县时,郭嘉建议说:“兵贵神速。

    现在我们奔波千里偷袭敌人,军用物资太多,难以顺利迅速地前进,并且对方要是知道了,一定作了防备。

    不如留下军用物资,让轻装的士兵加倍赶路,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太祖于是秘密从卢龙塞出兵,直接攻向乌丸单于居住的地方。

    乌丸人仓猝中听到太祖军队到了,惊慌惶惑中合兵作战。

    太祖军大败乌丸军,斩杀了蹋顿和各个有名的首领。

    袁尚和他哥哥袁熙逃去辽东郡。

    郭嘉深沉通达,有谋略,通晓事物情理。

    太祖说:“只有郭奉孝能知道我的心思。”三十八岁时,郭嘉从柳城回来,病得很重,太祖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郭嘉去世后,太祖亲自前去吊丧,对荀攸等人说:“你们诸位的年纪和我是同辈,只有郭奉孝年纪最轻。

    天下战事完毕,我还要把身后的事务托附给他,而他却中年早逝,真是天命啊!”随即上表,增加他的封邑八百户,连同以前所有,共一千户。

    追谥贞侯,由他的儿子郭奕继承。

    后来太祖征战荆州返回时,在巴丘遇上了流行疾病,烧掉了船只,太祖叹息说:“郭奉孝如果还健在,不会让我落到这个地步。”当初,陈群曾批评郭嘉行为不检点,几次在太祖面前诉说郭嘉的不是,郭嘉不以为意,神情自若。

    太祖更加器重他,但同时因为陈群能秉持公正,对陈群也很欣赏。

    郭奕后来任太子文学,早逝。

    他的儿子郭深继承。

    郭深逝世,又由郭深的儿子郭猎继承。

    董昭传董昭字公仁,济阴郡定陶县白话二十四史人。

    曾被举荐为孝廉,又被任命为睰陶县长、柏人县令,袁绍又让他作了参军事。

    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瓒,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要归属于他。

    袁绍听说了,让董昭兼任钜鹿太守。

    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制御他们?”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力,不能消弥众人的预谋,我想假作应合同意的样子,引诱他们说出实情,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临时权变来制驭他们。

    计策只能临时想出,现在没法预先谈论。”当时钜鹿郡里的大姓人家孙伉等几十人是主要的策划者,鼓动官吏和百姓。

    董昭到了郡里,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告诉全郡说:“得到贼人的侦察兵安平、张吉的口供,他们会来进攻钜鹿,贼方原孝廉孙伉等人作为内应,此檄文传到郡中,即将孙伉等逮捕军法从事,只惩罚他们本人,妻儿不予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诉、命令,将孙伉等人立即斩首。

    全郡人惊惶恐慌,董昭挨个予以安慰,于是全都安定下来。

    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十分赞许。

    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

    当时全郡境内秩序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使者相互往来,进行买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