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犯了诛灭之罪的封君,继嗣中断,就改封其他的亲人作为第一个封君,上承他们的始祖王。

    《春秋》要旨,诸侯不能保住他的国家的人祭祀中断,现在宋国已不能保守它的系统而丧失了封国,就应该改立殷人的后裔作为第一个封君,来上承商汤的传统,不应当继承宋国的已经中断的侯位,应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后裔。

    现在,推算寻找从前的宋国的嫡系,年代太久不能找到,即使找到嫡传,嫡传的先人早已爵位穷尽,不应当再立。

    《礼记》中孔子说:‘我孔丘,是殷人的后裔。

    ’前辈老师都是这样传授给我们的,应该把孔子的后代作为商汤的后嗣。”皇上认为这话不合经义,于是被搁置一边。

    到成帝时,梅福又说应该封孔子的后人来奉行商汤的祭祀。

    绥和元年(前8),立殷周二王的后代,在古代典籍中寻找证据,因《左传》、《谷梁》、《世本》、《礼记》共同证明,于是下诏封孔子后代为殷绍嘉公,详见《成帝纪》。

    这时,梅福在家中读书、养性打发日子。

    到元始年间,王莽擅权专政,梅福某天抛弃妻子儿女,离开九江,至今传说他成了仙。

    这之后,有人在会稽看见梅福,说是他已改姓易名,在吴地街上当看门人等等。

    评述:梅福的文章,与《大雅》诗意相符合,虽然不算老成,但是还有常规章法,殷商的鉴戒不远,夏桀的灭亡就是他们知道的。

    他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街上看门,保全天性去了。

    霍光传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

    父亲霍中孺,河东平阳人,以县中小吏身份被派到平阳侯家服役,与侍女卫少儿私通而生了霍去病。

    中孺在平阳侯家任务完毕返回家中,娶了妻子,生了霍光,于是消息隔绝不通音信。

    过了很久,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到武帝宠幸,立为皇后,霍去病因是皇后姐姐的儿子尊贵宠幸。

    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霍中孺,还来不及寻找问候。

    正巧他作为骠骑将军进攻匈奴,从河东经过,河东太守到郊界迎接,替霍去病背着弓箭在前面带路,到平阳客舍,派小吏迎接霍中孺。

    霍中孺小步而进拜见将军,将军上前迎拜,于是跪着说:“我不能早知道自己是您所生的。”霍中孺匍匐在地叩头说“:我能把后半辈子托付给将军,这是老天的力量。”霍去病为霍中孺买了很多田宅奴婢然后离去。

    返回时又经过那里,就带着霍光西行,来到长安。

    当时霍光十多岁,任命霍光为郎官,渐渐升到诸曹侍中。

    霍去病死后,霍光担任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皇帝外出就侍奉车旁,入朝就侍奉左右,出入宫禁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没有过失,很被皇上亲近信任。

    征和二年(前91),卫太子被江充谗毁,而燕王旦、广陵王胥都有很多过失。

    这时皇上年老,宠姬钅句弋赵婕妤有儿子,皇上心里想立他做继承人,命大臣辅佐他。

    遍察群臣,只有霍光能担当重任,可以把社稷托付给他。

    皇上就派内廷画工画了周公抱着成王受诸侯朝拜的图画赐给霍光。

    后元二年(前87)春天,皇上到五柞宫游玩,不料病重,霍光涕泣问道:“如果有不可避免的事,谁应当是嗣立为帝的人呢?”皇上说“:您没有明白前次赐给你图画的用意吗?立小儿子,您像周公那样辅佐他。”霍光叩头推辞说“:我不如金日石单。”金日石单也说:“我是外国人,不如霍光。”皇上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石单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都在武帝卧室床前下拜,接受遗命,辅佐少主。

    第二天,武帝驾崩,太子承袭皇帝尊号,这就是孝昭皇帝。

    皇帝年仅八岁,政事完全由霍光决定。

    后元元年(前88),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弟重合侯通策谋造反,当时霍光与金日石单、上官桀等一起诛灭了他们,功劳还没有记录受赏。

    武帝病重,将诏令装入信函加盖印玺说“:帝驾崩后打开玺书照上面的指示办事。”遗诏封金日石单为禾宅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都是由于以前捕杀谋反者的功劳而加封的。

    当时卫尉王莽的儿子王忽在宫中随侍,扬言说:“先帝驾崩时,我常在左右,哪有遗诏加封三个人的事?那几个家伙彼此抬高自己罢了。”霍光得知,狠狠地责问王莽,王莽用毒酒毒死了王忽。

    霍光为人稳重少言,从容谨慎,身高才七尺三寸,面色白皙,眉目清秀,胡须很美观。

    每次进出宫廷和下殿出门时,停步和行进的地方都有一定的位置,郎官和仆射暗中记下查看,不差分毫,他的秉性就是像这样端正。

    开始辅佐幼主时,政令都由他发布,天下人都盼望他一展风度文采。

    宫殿中曾有怪异,群臣一整夜都很惊慌,霍光叫来尚符玺郎,打算收取玺印,郎官不肯交给霍光。

    霍光想夺过玺印,郎官按剑说:“我的头你可以拿去,可是玺印你拿不到!”霍光肯定他做得对。

    第二天,皇上下命令把这个郎官提升二级。

    老百姓没有不称赞霍光的。

    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为亲家,彼此亲近,霍光长女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

    他们的女儿年龄与皇上相当,上官桀通过皇帝的姐姐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入后宫为婕妤,几个月后立为皇后。

    父亲上官安为骠骑将军,封为桑乐侯。

    霍光每次休假出宫,上官桀就入宫代替霍光处理政事。

    上官桀父子得到显贵地位后,自然感激长公主。

    公主私生活不检点,亲近宠幸河间丁外人。

    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封,希望依照娶公主的人可以封侯的国家旧例,封丁外人为侯,霍光不答应。

    上官父子又为丁外人求取光禄大夫之位,想让他能够被皇帝召见,霍光又不答应。

    长公主因此很怨恨霍光。

    而上官桀与上官安几次为丁外人谋求官爵没能得到,也很惭愧。

    先帝在位时,上官桀已经是九卿,职位在霍光之上,等到父子同为将军,又有皇后内亲的显赫地位,皇后是上官安的亲生女儿,霍光只是皇后的外祖父,反而独揽朝政,因此,上官桀就与霍光争起权来。

    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的哥哥,心里常怀怨恨。

    等到御史大夫桑弘羊创设酒业专卖和盐铁专利,为国兴利,夸耀他的功劳,想替子弟谋官而不得时,也怨恨霍光。

    于是长公主、上官桀、上官安以及桑弘羊都与燕王旦合谋,命令一个人假装为燕王上书,说:“霍光把郎官和羽林军都集中起来操练,道上戒严,为皇帝准备饮食的太官先到目的地安排。”又说“:苏武以前出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回来后才当典属国,但大将军府中的长史杨敞无功却当了搜粟都尉。

    又擅自选拔增加自己幕府的校尉。

    霍光专权放纵,怀疑他有图谋不轨之心。

    我愿意归还符节玺印,回京入宫侍卫,提防奸臣的意外之变。”等到霍光休假出宫之日奏上。

    上官桀打算从宫禁中把奏书交给下面负责官员,桑弘羊自当与各大臣一同胁迫罢黜霍光。

    奏书上呈皇上,皇上不肯交给下面。

    第二天,霍光听说后,停留在画室中不进殿。

    皇上问“:大将军在哪里?”左将军上官桀回答说“:因为燕王揭发了他的罪行,所以不敢进来。”皇上下诏召大将军。

    霍光进殿,摘掉帽子叩头告罪,皇上说“:你带上帽子。

    我知道这封奏书是假的。

    你没有罪。”霍光说“:陛下从哪里知道的呢?”皇上说“:你去广明练兵是近日的事,选拔校尉以来没有十天,燕王怎么能够知道呢?再说你要干坏事,也不需要增加校尉。”这时昭帝只有十四岁,尚书及皇上身边的人都吃惊,而上书的人果然逃跑了,追捕很急。

    上官桀等害怕,对皇上说小事不值得深究,皇上不听。

    以后上官桀一伙的人有说霍光坏话的,皇上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敢有毁谤他的就依法治罪。”从此上官桀等不敢再说,于是策划让长公主设酒席宴请霍光,然后埋伏士兵击杀他,趁便废去昭帝,迎接燕王来京,立为天子。

    事情被发觉,霍光把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全部诛杀。

    燕王、长公主都自杀了。

    霍光威震海内。

    昭帝已行过冠礼,但始终把政事委任霍光。

    直到昭帝十三年(前74),老百姓富足,四方各国都称臣入贡,服从汉朝。

    元平元年(前74)昭帝驾崩,没有子嗣。

    武帝六个儿子中只有广陵王刘胥还活着,群臣讨论继位人,都主张立广陵王。

    广陵王本来就因行为不正,先帝不用。

    霍光心内不安。

    有个郎官上书说:“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去伯邑考立武王,只看是否合宜,即使废长立少也可以。

    广陵王不可以继承帝位。”这话正合霍光之意。

    霍光把这封上书传给丞相杨敞等看,提升这个郎官为九江太守,当天就奉皇太后的诏令,派遣暂代大鸿胪职务的少府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迎接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

    到京即位,行为淫乱。

    霍光忧闷,独自向旧僚属大司农田延年问计。

    田延年说“:您是国家的栋梁,看清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向太后建议,另选贤人立他为帝呢?”霍光说:“现在打算这样,在古代曾有过先例吗?”延年说“:伊尹担任殷商的相,废太甲来安定国家,后世称赞他的忠诚。

    您如能采取这种措施,也是汉朝的伊尹。”霍光于是推荐田延年在宫禁供职。

    暗自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策划商议,然后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在朝的二千石官阶的官员、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共同商讨。

    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乱,恐怕要危及国家,怎么办?”群臣都惊慌发愣,面无人色。

    没有人敢发言,只是唯唯而已。

    田延年上前,离开坐席手握利剑,说:“先帝把年幼的孤儿嘱托给您,把天下委托给您,是因为您忠诚贤能,可以安定刘氏江山。

    现在臣民议论纷纷,人心不稳,国家将非常危险。

    再说汉朝帝王相传,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是为了长久地保有天下,让祖先宗庙能够享受子孙祭祀。

    如果让汉朝江山断绝祭祀,您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面目到地下见先帝呢?今日的讨论,不得延迟。

    群臣中不点头同意的,我请求用剑斩了他。”霍光谢罪说“:九卿对我的责备是正确的。

    天下议论纷纷,人心不安,我应该受责难。”于是参加讨论的人都叩头,说:“天下安危都在于将军,我们将听从您的命令。”霍光就与群臣一起去见太后,把昌邑王不能为帝的情况一一向太后陈述。

    太后于是乘车来到未央宫承明殿,下令各宫门不许放昌邑王手下群臣进入。

    昌邑王到太后处朝见回来,乘车辇想回温室殿,后宫的宦官各自把守一个门,昌邑王一进入,门就关闭,昌邑王手下群臣不能进入。

    昌邑王问道“:为什么这样?”大将军跪着说:“有皇太后的诏令,不让昌邑群臣进入。”昌邑王说:“慢一点儿,何至于弄得像这样怕人。”霍光命令把昌邑群臣统统赶出,安置在金马门外。

    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军骑兵逮捕捆绑了这二百多人,都送到廷尉和诏狱看管。

    命令以前昭帝时的侍中、中臣侍看守昌邑王。

    霍光告诫左右:“小心看守,万一仓猝间有死亡或是自杀,就使我对不起天下人,有杀害君主的罪名。”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将被废,对左右说:“我以前的臣僚们怎么犯了罪?为什么大将军把他们全抓起来了?”过了一会,有太后诏令召见昌邑王。

    昌邑王听到召见,心里害怕,就说:“我怎么犯了罪,要召见我!”太后披着用珍珠穿成的短袄,穿着礼服坐在帷帐中,几百个侍从卫兵都拿着武器,期门武士也拿着戟,排列陛下。

    群臣依照官阶次第上殿,命令昌邑王跪在太后面前听候诏书。

    霍光与群臣联合奏劾昌邑王,尚书令宣读奏劾说:丞相臣杨敞、大司马大将军臣霍光、车骑将军臣张安世、度辽将军臣范明友、前将军臣韩增、后将军臣充国、御史大夫臣蔡谊、宜春侯臣王谭、当涂侯臣魏圣、随桃侯臣赵昌乐、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杜延年、太常臣苏昌、大司农臣田延年、宗正臣刘德、少府臣史乐成、廷尉臣李光、执金吾臣李延寿、大鸿胪臣韦贤、左冯翊臣田广明、右扶风臣周德、长信少府臣嘉、典属国臣苏武、京辅都尉臣赵广汉、司隶校尉臣辟兵、诸吏文学光禄大夫臣王迁、臣宋畸、臣景吉、臣赐、臣管、臣胜、臣梁、臣长幸、臣夏侯胜、太中大夫臣德、臣赵..,冒着死罪向皇太后陛下陈述:臣杨敞等顿首死罪。

    天子是长久保有宗庙、统一管理天下的人,应以慈孝、礼义、赏罚为根本。

    孝昭皇帝过早离开人世,没有后嗣,臣杨敞等商议,《礼》说:做他后辈的人可以过继做他的儿子,昌邑王适宜做昭帝的后嗣,因此派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等拿着旄节宣召昌邑王,让他主持丧事。

    但他身穿重孝,却无悲哀之心,废弃礼义,在赴京途中饮酒食肉,使随从官吏抢掠女子装载在衣车中,送入住宿馆舍。

    初到京谒见太后,立为皇太子,常私自命人买鸡和猪肉来吃。

    在昭帝灵柩前接受皇帝玺印,就位后取出玺印不再封起。

    侍从官员轮流拿着符节,把昌邑王府的侍从、马倌、官奴共二百多人召引进宫,常与他们在宫禁中嬉戏玩乐。

    亲自到藏符玺的地方拿来节杖十六根,早晚两次哭临昭帝灵柩时,命令侍从官员轮流拿着节杖跟随。

    写信说:皇帝问候侍中君卿,派中御府令高昌奉上黄金千斤,赐君卿娶十个妻子。

    昭帝灵柩停放在前殿,却把乐府收藏的乐器拿出来,引进昌邑府的乐工击鼓弹唱,肆意作乐。

    下葬刚回就上前殿,敲击钟磬,召入祭祀太一神和宗庙的乐工从阁道排到牟首池,鼓吹歌舞,把所有的乐器都演奏起来。

    从长安厨中拿出三份太牢酒肴和食器,在阁道中的密室祭祀,祭祀完毕,与随从官员大吃大喝。

    驾着皇上专车,仪仗盛大地跑到北宫、桂宫,观看戏弄野猪和斗虎的表演。

    把皇太后驾车的小马取来,让官奴骑乘,在掖庭中游戏。

    与孝昭皇帝的宫女蒙等人淫乱,还命令掖庭,有胆敢泄露此事的腰斩。

    太后说“:停!做晚辈的能像这样胡作非为吗?”昌邑王离开坐席匍匐在地。

    尚书令又读道:把诸侯王、列侯、二千石官阶应佩带的印绶,以及黑绶、黄绶拿来都给昌邑王府的郎官、和一些被赦免的奴隶佩带。

    把节杖上的黄色节旄换成了赤色的。

    取出宫中府库所藏的金钱、刀剑、玉器、彩缎,赏赐给同自己一起游戏的人。

    与随从官员、官奴通宵夜饮,沉湎于酒。

    命令太官为他准备天子平时的食物。

    食监上奏没有脱去孝服不能吃平时的食物,他又命令太官赶快备办,不要通过食监。

    太官不敢备办,他就派随从官员出宫买回鸡与猪肉,命令守殿门的人允许拿进,天天如此。

    又独自夜晚在温室殿陈设九宾之礼,接见姐夫昌邑所封的关内侯。

    祭祀祖先宗庙的仪式还未举行,却写信加玺印派使者拿着旄节,用三份太牢祭祀昌邑哀王的陵庙,自称嗣子皇帝。

    接受玺印以来二十七天,使者往来不断,拿着旄节下命令给各官署征调并索取物资,共一千一百二十次。

    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侍中傅嘉等多次进谏,规劝过失,他竟派人按簿册责问夏侯胜,又把傅嘉捆起来关进监狱。

    昌邑王荒淫无道,丧失帝王礼义,搅乱朝廷制度。

    臣杨敞等多次进谏,不但不改,反而一天比一天更利害,恐怕要危及国家,使天下百姓不安。

    臣杨敞等曾同博士臣孔霸、臣隽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后苍讨论过,都说“:高皇帝建立功业,庙号尊为汉太祖,孝文皇帝慈仁节俭,尊为太宗,现在陛下继承孝昭皇帝之后,行为荒淫邪恶,不守法度。

    《诗》云:“要说无知,也已抱子。”五刑之类,没有什么罪行比不孝更大。

    周襄王不能孝顺母亲,《春秋》说“天王出外居住在郑国,”他是因不孝而被迫出奔,被天下人所抛弃。

    祖宗比国君重要,陛下不曾受命于高祖,不可以秉承上天旨意,祭祀祖先宗庙,做百姓的君父,应当废去。

    我们请求负责官员御史大夫臣蔡谊、宗正臣刘德、太常臣苏昌与太祝用一份太牢的祭品,祭祀高庙,告知高祖。

    臣杨敞等冒着死罪说出,以供参考。

    皇太后下诏说“:可以。”霍光命令昌邑王起身跪拜,接受诏令,昌邑王说“:听说天子只要有七个诤谏之臣,即使无道也不会丧失天下。”霍光说“:皇太后下诏废除,你还算什么天子?”于是走近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他的玺绶,呈给太后,扶昌邑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后送出。

    昌邑王向西跪拜,说:“我太愚蠢糊涂,担当不起汉朝的事。”起身登上皇帝副车。

    大将军霍光送到昌邑王府邸,霍光谢罪说:“您的行为使自己被上天弃绝,我们无能,不能以死来报答您。

    我宁可对不起您,不能对不起国家。

    希望您保重,我永远不会再见到您了。”霍光涕泣着离开。

    群臣奏道“:古时候被废弃放逐的人都隔离远方,不能参与政事,请求将昌邑王刘贺迁移到汉中房陵县。”太后下令让刘贺回归昌邑,并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

    昌邑王群臣由于犯了没有辅导的罪,让昌邑王陷于邪恶,霍光把二百多人全部诛杀。

    这些人出狱受刑时,在街上大声叫喊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霍光坐在掖庭中,召集丞相以下百官商议确定立何人为帝。

    广陵王早就不被武帝信用,到燕王谋反被诛时,他的儿子也不在考虑之内。

    近亲只有卫太子的孙子称为皇曾孙的在民间,民间都称赞他。

    霍光于是又与丞相杨敞等上奏道:“《礼》说:‘人伦之道都亲近亲人,亲近亲人所以尊重远祖,尊重远祖所以也就尊敬近宗。

    ’帝王无子,选择近支子孙中贤德的人做他的后嗣。

    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武帝时有诏令掖庭抚养照看,至今十八岁,从师受业学习了《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继承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宗庙,做百姓的君父。

    我们冒着死罪提出建议。”皇太后下诏说“:可以。”霍光派宗正刘德到曾孙家里,请他洗沐,赐给宫内衣服,太仆用车令猎车迎接曾孙到宗正府斋戒,然后入未央宫见皇太后,他被封为武阳侯。

    不久,霍光奉上皇帝玺绶,拜谒高庙,这就是孝宣皇帝。

    第二年,皇帝下诏说:“表扬有德的人,奖赏有大功的人,是古今共同做法。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在宫禁值宿警卫,忠诚正直,宣扬皇帝恩德,保有节操,坚持正义,安定国家。

    把河北、东武阳的一万七千户加封给霍光。”与以前的食邑共二万户。

    前后共赏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色绸帛三万匹、奴婢一百七十人、马二千匹、住宅一所。

    从昭帝时起,霍光的儿子霍禹与霍光哥哥的孙子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是奉车都尉,侍奉宫中,率领胡、越归附的军队。

    霍光的两个女婿都是东西两宫卫尉,霍光兄弟辈的女婿、外孙都能参加朝廷的召请、朝会,担任各官署的大夫、骑都尉、给事中。

    霍光亲党与子弟在朝廷占据要职,根深蒂固。

    霍光从后元年间掌握政权,到宣帝即位,才归还政权。

    皇上谦让不接受,各项事情都先通过霍光,然后再奏知天子。

    霍光每次朝见,皇上都非常虚心,表情严肃,对他愈加礼貌,表示自己不如他。

    霍光执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前68)春天病重,皇上亲自到霍光家中探望病情,为他涕泣。

    霍光上书谢恩说:“希望把我的食邑分出三千户,来封我哥哥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继承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基业。”皇上把这事交给丞相、御史处理,当天就拜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

    霍光死后,皇上与皇太后都亲自参加他的丧礼。

    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拿着节杖护理丧事。

    朝中二千石官员在墓地临时设立机构。

    赐给霍家金钱、丝絮,绣被百床,衣服五十箱,玉璧、珍珠和金缕玉衣。

    梓木内棺,木便木外椁,黄心柏木在棺外层层累迭各一具,枞木外藏之椁十五具,东园制作的温明,都同皇帝的丧葬制度相同。

    装载霍光灵柩的丧车,是黄绸车盖,车左插着旗帜,调材官、轻车、北军五校的军士列阵到茂陵,为他送葬,赐谥号宣成侯。

    征调三河服役士卒掘墓修坟,在墓地修建祠堂,设置一邑三百家看守陵园,长史、丞掾的陵园随侍,一如霍光生前旧例。

    安葬以后,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头衔统管尚书台事务。

    天子思念霍光功德,下诏说:“已故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值宿警卫孝武皇帝三十多年,辅佐孝昭皇帝十多年,遭逢国家大难,亲自坚持正义,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制定长久国策,以安定国家,天下百姓全靠他而得康宁。

    功德伟大,朕很赞许他。

    免除他后辈子孙的徭役,把他的封爵采邑范围加以规定,世世代代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功劳如同萧相国。”第二年夏天,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

    又下诏说“:宣成侯霍光值宿警卫忠诚正直,为国家辛勤操劳,褒奖好人应及于他的后世子孙,封霍光兄长的孙子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霍禹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博陆侯以后,太夫人显把霍光在世时自己设计的坟地改建,更加奢侈宏大。

    修建了三个出口阙门,修筑墓前道路,北至昭灵馆,南至承恩馆,大肆装饰祠堂,通行车辇的阁道一直通到墓中长巷里,拘禁一些赎了身的官奴和婢妾看守。

    大起宅第,制造乘坐车辇,以锦绣装饰车座扶手,车身镀上黄金,用熟牛皮包住车轮,内填棉絮,以免颠簸,侍婢们用五彩丝条拉着车辇,载着显在府里游玩。

    当初,霍光宠幸家奴总管冯子都,经常与他商量事情,等到霍光死后,显寡居,就与冯子都发生暧昧关系。

    霍禹与霍山也同时修建住宅房屋,在平乐馆里纵马驰骋。

    霍云在应当上朝谒见皇上的日子,多次称病,私自外出,带着很多宾客,在黄山苑中张网围猎,却让奴隶拿着名片代他谒见上级官员。

    没有人敢责备他。

    而显与几个女儿,日夜出入太后的长信宫中,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次数。

    宣帝在民间就听说霍家尊盛时间很久,心里不以为然。

    霍光死后,皇上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御史大夫魏相在宫禁供职。

    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不考虑继承大将军遗留下来的事业,现在魏相大夫在宫禁供职,别人一挑拨离间,你们还能再挽救自己的性命吗?”后来霍魏两家家奴争道,霍氏家奴冲入御史府,竟想去踢魏相的府门,御史为这向霍氏家奴叩头谢罪,霍氏家奴才离开。

    有人把这事告诉霍家,显等人才开始担忧。

    正逢上魏大夫升任丞相,屡次在宣帝退朝后去谒见谈论政事。

    平恩侯与侍中金安上等人也直接出入尚书台中。

    当时,霍山仍旧担任尚书令职务,皇上命令官员百姓奏事,要采用密封形式,不通过尚书台,群臣进见宣帝,可以径直往来,因此霍家很怨恨。

    宣帝刚立为帝时,立微贱时所娶的许妃为皇后。

    显溺爱小女儿成君,想让她尊贵,暗中让儿科医生淳于衍用毒药害死许后,于是劝霍光把成君纳入后宫,代立为后。

    详见《外戚传》。

    起初,许后突然死亡后,官吏逮捕了参与治疗的各位医生,弹劾淳于衍为皇后治病时行为恶劣,大逆不道,投入监狱。

    法官审讯时追问紧急,显恐怕事情败露,就把实情全部告诉了霍光。

    霍光大惊,想要自己揭发,又不忍心,犹豫不决。

    恰巧有事要上奏皇上,就趁机在惩办淳于衍的奏章后面批了几个字,指示下级不要追究淳于衍。

    霍光死后,显谋害许后的话渐渐泄露出来。

    于是皇上才听说,但不知其虚实,就把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为光禄勋,第二个女婿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担任安定太守。

    几个月后,又把霍光姐姐的女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出京担任蜀郡太守,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为武威太守。

    不久,又把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为少府。

    又让霍禹当大司马,只戴武弁小冠,没有印绶,撤销他右将军统率驻军的官职,只让霍禹的官名与霍光都是大司马而已。

    又收回范明友度辽将军的印绶,只是光禄勋。

    还有霍光二女婿赵平原来担任散骑都尉光禄大夫率领驻军,现在也收回赵平骑都尉印绶。

    凡是率领外族归附的骑兵、羽林军、以及担任两宫卫尉、统率驻军的,全部换成宣帝亲信的许家、史家的子弟代替。

    霍禹当了大司马后,称病不出。

    霍禹从前的属下长史任宣问候病情,霍禹说“:我哪里有病?天子不是我家大将军就得不到今天这个地位,现在将军坟墓未干,就疏远我家,反而任用许、史两家,剥夺我的印绶,让人太不理解了。”任宣看到霍禹非常怨恨,就对他说:“大将军的时代怎么可能再度出现!那时掌握国家大权,生杀全在手中。

    廷尉李种、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和车丞相女婿少府徐仁都是因为触犯了大将军而得罪下狱被杀。

    史乐成出身寒微,得到大将军的宠幸,竟然位列九卿而封侯。

    百官以下只知道趋奉霍氏家奴冯子都、王子方等,看待丞相就像没有这个人一样。

    各有各的时代,现在许、史两家本是皇上最亲的亲戚,他们贵宠正是应该的。”霍禹默默无言。

    几天后,霍禹又出门处理公务了。

    显与霍禹、霍山、霍云看见自己的势力一天天被削弱、剥夺,屡次相对哭泣,怨恨自己。

    霍山说:“现在丞相掌握国政,皇上信任他,完全改变了大将军时的法令,把公田及收入都给了贫民,宣扬大将军的过失。

    另外那些儒生大多贫家出身,远离乡里,客居京城,不能免于饥寒,喜欢乱说大话,不避忌讳,大将军很恨他们。

    现在陛下喜欢与那帮儒生交谈,允许他们每个人都上书论事,大多是议论我家的。

    曾有人上书说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现在他的子孙掌权,兄弟们越发骄横放纵,恐怕危及国家,天灾与怪异的事屡次出现,全是这些。

    那些话说得极为痛切,我把这封奏书搁下没有上奏。

    后来上书的人越发狡猾,全是上的密封的奏章,皇上就让中书令出来取走,不通过尚书台,越来越不相信人。”显说“:丞相屡次说我家坏话,他难道就没有罪?”霍山说:“丞相廉正,哪里有罪?我家兄弟与各女婿大多不谨慎。

    又听说民间传言霍氏毒死许皇后,难道真有这事吗?”显害怕着急,就把实情全部告诉了霍山、霍云、霍禹。

    他们吃惊地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天子分散、贬谪许多女婿,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这是大事,惩罚一定不小,怎么办?”从这以后才开始有图谋不轨的想法。

    当初,赵平的门客石夏通晓天文,告诉赵平说:“荧惑守在御星位置,御星象征太仆和奉车都尉,不是被贬黜就是要处死刑。”赵平心里担忧霍山等。

    与霍云的舅父李竟交好的张赦看见霍云家惶惶不安,对李竟说:“现在丞相与平恩侯掌权,可以让太夫人对太后说,先诛杀这两个人。

    使陛下转变,关键在太后。”长安平民张章告发了他,事情被交给廷尉处理。

    执金吾追捕张赦、石夏等,后来皇上命令停止不要逮捕。

    霍山等更加害怕,互相说“:这是皇上尊重太后,所以不穷究。

    但是坏苗头已经出现了,又有弑杀许后的事情,即使陛下宽厚仁爱,恐怕皇上身边的人不会任我们这样,时间长了,还是要揭发,一旦被揭发就要灭族,不如先下手。”于是命令霍家诸女各自回家告知她们的丈夫,都说:“到哪里去避祸呢?”正逢李竟犯了与诸侯王交往的罪,供词涉及到霍家,皇上诏令霍云、霍山不适宜在宫禁值宿警卫,免除职责回到府第。

    霍光几个女儿对待太后没有礼貌,家奴冯子都屡次犯法,皇上一并责问,霍山、霍禹等非常害怕,显夜梦家中井水满溢在堂下流淌,灶在树上,又梦见大将军对自己说“:知道要逮捕儿子吗?马上就要下令来捕他了。”宅第中老鼠突然多起来,与人相撞,并且用尾巴在地下画线。

    猫头鹰屡次在殿堂前的大树上鸣叫。

    府宅的大门无缘无故坍毁了。

    霍云尚冠里府宅的门也坍毁了。

    巷口的人都看见有人在霍云屋上,揭瓦扔地上,走近一看,又没有人,非常奇怪。

    霍禹梦见车骑声正喧闹着来逮捕自己,全家忧愁。

    霍山说“:丞相擅自减少祭祀宗庙的羊羔、兔、蛙,可以用这作罪名。”策谋让太后为宣帝的外祖母博平君设置酒宴,同时召丞相、平恩侯以下大臣,让范明友、邓广汉假借太后的名义捕捉斩杀,趁机废掉天子而立霍禹为帝。

    计谋商定还未行动,霍云拜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

    霍山又因泄漏禁中秘密文件而犯罪,显为他上书愿献城西宅第、马千匹,为霍山赎罪。

    皇上不许。

    正逢阴谋被发觉,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显、霍禹、邓广汉等被逮捕。

    霍禹腰斩,显和几个女儿,以及霍禹的兄弟都处以死刑,暴尸街头。

    只有霍后成君被废,幽禁昭台宫。

    与霍家有牵连被诛杀的有几千家。

    皇上下诏说“:不久前东织室令史张赦让魏郡豪门李竟传话冠阳侯霍云策划造反,朕因为大将军的缘故,压下没有张扬,希望他们能悔过自新。

    现在大司马博陆侯霍禹与母亲宣成侯夫人显,以及堂兄弟子侄冠阳侯霍云、乐平侯霍山、各姐妹的丈夫策谋造反,想欺骗老百姓,托祖宗的保佑,事先被揭发捕获,全部伏法受诛,我很为他们悲伤。

    那些被霍氏蒙蔽而犯法的事情,只要在七月十八日以前尚未被官吏发觉而备案的,都赦免不究。

    平民张章首先发觉阴谋,告诉期门董忠,董忠转告左曹杨恽,杨恽转告侍中金安上。

    杨恽被宣帝召见,陈述详细情况,后来张章上书陈述。

    侍中史高与金安上建议举发霍氏谋反之事,又建议不让霍氏家族的人进入宫禁,最终也不能实现他们的阴谋,这些人功劳相等。

    封张章为博成侯,董忠高昌侯,杨恽平通侯,金安上都成侯,史高乐陵侯。”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福先生说:“霍氏必亡。

    奢侈就会不服从礼义,不服从礼义就必然会轻侮皇上。

    轻侮皇上就是违反顺道。

    地位在别人之上,大家必然忌恨他。

    霍氏掌权时间长,忌恨他们的人很多。

    天下人都忌恨他们,而他们的行为又违反常道,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就向皇上上书说:“霍氏尊宠太盛了,陛下即使要亲爱、厚待他们,也应该经常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非法而至灭亡。”奏章上了三道,皇上没有采纳。

    以后霍氏被诛杀,揭发霍氏的人都被封侯。

    有人为徐先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个客人经过主人家,看见主人家的灶是直烟囱,旁边有一垛柴,客人对主人说:‘换成弯曲的烟囱,把柴草移远点,不然将有火灾。

    ’主人没理睬。

    不久这家果然失火,邻居一起救火,幸亏火被扑灭了。

    于是主人杀牛设置酒宴,酬谢他的邻居,被火烧伤的人坐上位,其余的人各按功劳大小排座,而没有把建议换弯烟囱的人计算在内。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假如听了客人的话,不花费牛酒请客,最终也没有火灾。

    现在按功劳大小宴请宾客,建设换弯烟囱搬移柴草的人得不到酬谢,焦头烂额的人倒成了上等客人,什么缘故呢?’主人这才恍然大悟,把那人请来。

    现在茂陵徐福先生屡次上书说霍氏将有变故,应该防范杜绝。

    假使徐福的建议能采纳,那么国家不至破费土地和爵禄,大臣也没有因叛逆而被诛灭的下场。

    往事已经过去,只有徐福没有受到赏赐,请陛下明察,重视搬走柴草换弯烟囱这样带预防性的计策,让建议人居于焦头烂额事后奔忙的人之上。”皇上于是赐给徐福十匹丝帛,后来让他做了郎官。

    宣帝刚立为帝,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骑马随侍皇上车驾,皇上心里很怕他,如同背上有针刺一般。

    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随侍车驾,皇上从容自在,安然舒坦。

    到了霍光死后,宗族竟然被灭,所以民间传言说:“威权震撼君主的人不会被君主容忍,霍氏灭族之祸,早在霍光随侍车驾时就已萌芽了。”到成帝时,为霍光安排一百户守坟,官吏士卒奉行祭祀之礼。

    元始二年(2),封霍光堂兄弟的曾孙霍阳为博陆侯,食邑千户。

    评述:霍光从年轻时起,就在宫廷侍奉,是从宫廷中提拔起来的,胸怀大志,忠义被君主赏识。

    接受武帝的托孤,承担汉室的重任,执掌国政,拥护幼君,摧毁燕王,消灭上官,凭借权势制服敌人,成就他的忠心。

    在国君废立之际,凭着坚定不移的伟大节操,匡扶国家,安定社稷,拥护昭帝,册立宣帝,霍光是他们的老师,即使周公伊尹,功劳也比不过他!但是霍光不学无术,大道理上糊涂,妻子的邪谋,立女为后,沉溺在永无止境的贪欲中,招来灭族之祸。

    霍光去世才三年,宗族诛灭,可悲啊!从前霍叔被封在晋地,晋就是河东,霍光难道是他的后裔吗?金日碞传金日石单,字翁叔,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进攻匈奴右地,杀敌很多,还缴获到休屠王祭天的金人。

    这年夏天,骠骑将军又向西进发经过居延,攻占祁连山,大获全胜。

    匈奴单于怨恨昆邪、休屠,因为他们所在的西方多被汉军攻破,召二王打算诛杀他们。

    昆邪、休屠害怕,策划投降汉朝。

    休屠王后来后悔,昆邪王杀了他,把休屠王的部下一起带过来投降了汉朝。

    皇上封昆邪王为列侯。

    金日石单因为父亲不降被杀,与母亲阏氏、弟弟金伦一起没入官府,送入宫中养马,当时十四岁。

    过了很久,武帝在游玩饮宴时要看马,旁边全是嫔妃宫女,金日石单等几十人牵马经过殿下,没有不偷看的,轮到金日石单,只有他不敢偷看。

    日石单身长八尺二寸,相貌很威严,马又肥壮骏美,皇上觉得奇怪,就问他,他全照实回答。

    皇上认为他很奇异,当天就让他沐浴,赐给衣冠,拜为马监,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日石单能亲近皇上以后,不曾有过失,皇上很信任宠爱他,赏赐累积千金,皇上外出,他就随侍车驾;在宫中,他就侍候身边。

    一些贵戚在私下怨恨,说:“陛下胡乱得到一个匈奴小儿,反倒看重他。”皇上听说后,更加厚待他。

    日石单的母亲教诲两个儿子,很有规矩,皇上得知后很赞许。

    他母亲病死后,皇上下诏在甘泉宫为她画像,题名“休屠王阏氏”。

    日石单每次看见画像都下拜,对着画像涕泣,然后才离开。

    金日石单的两个儿子都被皇上宠爱,是皇上逗乐子的弄儿,常在皇上身边。

    有一次,弄儿从后面围住皇上脖子,日石单在前面,看见后生气地瞪着他。

    弄儿一边跑一边哭着说:“爹爹发火了。”皇上对日石单说:“干嘛生我弄儿的气!”后来弄儿长大,行为不谨慎,在殿下与宫女戏闹,日石单正好看见,厌恶他的淫乱,于是杀了弄儿。

    这个弄儿就是他的大儿子。

    皇上得知后大怒,日石单叩头告罪,把为什么杀弄儿的情况一一说出。

    皇上很哀伤,为弄儿掉泪,以后从内心尊敬日石单。

    当初,莽何罗与江充交好,等到江充谗毁卫太子时,莽何罗的弟弟莽通因诛杀太子时奋力作战而得到封爵。

    后来皇上得知太子冤屈,就把江充宗族和朋党全部诛杀。

    莽何罗兄弟害怕被杀,于是策谋造反。

    日石单发现他们神情异样,心里怀疑他们,暗中独自注意他们的动静,与他们一同上殿下殿。

    莽何罗也觉察到日石单的用意,因此,很久没有机会动手。

    这时皇上驾临林光宫,日石单有小病在殿内休息。

    何罗与通以及小弟成安假传圣旨深夜外出,一起杀了使者,发兵起事。

    第二天早上,皇上还未起床,何罗无故从外进入。

    日石单正在上厕所,心里一动,马上进入皇上卧室,躲在内门后。

    一会儿,莽何罗袖藏利刃,从东厢而上,看见日石单,神情大变,跑向天子卧室,不料撞到宝瑟,摔倒在地,日石单得以抱住何罗,随即高呼:“莽何罗造反!”皇上从床上惊起。

    侍卫拔刀想杀莽何罗,皇上恐怕伤到日石单,阻止他们不要用刀杀。

    日石单揪住莽何罗的脖子,把他摔到殿下,侍卫才能捉住捆绑起来,彻底审讯,最后都伏法受诛。

    金日石单因此以忠诚孝顺而著名。

    日石单自从在皇上身边,几十年从不用目光直视皇上。

    赏赐给他宫女,也不敢亲近。

    皇上要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金日石单不肯。

    他像这样笃厚谨慎,皇上认为特别奇异少见。

    到皇上病重,嘱托霍光辅佐少主,霍光要谦让给日石单。

    日石单说:“我是外国人,那样将让匈奴轻视汉朝。”于是就成为霍光的助手。

    霍光把女儿嫁给日石单的嫡子金赏。

    当初,武帝留下遗诏,以讨伐莽何罗的功劳封日石单为禾宅侯,日石单因为皇帝年幼,没有接受封爵。

    辅佐朝政一年多后,日日单病情严重了,大将军霍光奏明皇上才封日石单为侯,在病床边授予他印绶。

    一天后病逝,赐给安葬器具及坟地,用轻车军士为他送葬,军队排列直到茂陵,赐谥号为敬侯。

    日石单两个儿子金赏、金建,都侍奉宫中,与昭帝年龄差不多,与昭帝一同睡觉起床。

    金赏是奉车都尉,金建是驸马都尉。

    等到金赏继承了侯爵,佩戴着两条绶带后,皇上对霍将军说:“金家兄弟两人不可以让他们都是两条绶带吗?”霍光回答说“:金赏本是继承父亲的爵位为侯的。”皇上笑着说“:是不是侯难道不在于我与将军您吗?”霍光说“:先帝的规定是有功才能封侯。”当时金家兄弟与昭帝年龄都是八、九岁。

    宣帝即位,金赏担任太仆,霍氏有变故刚露端倪,他就上书休妻。

    皇上心里也可怜他,只有他能够在霍氏变故中不受牵连。

    元帝时担任光禄勋,死后没有儿子,封国被除。

    元始年间为了延续绝禄的世家,封金建的孙子金当为禾宅侯,作为金日石单的后嗣祭祀祖先。

    当初,日石单带着一起降汉的弟弟金伦,字少卿,为黄门郎,年纪很轻就死了,金日石单的两个儿子贵宠,到孙辈就衰微了,但是金伦的后代兴盛,儿子金安上开始显贵封侯。

    金安上字子侯,年轻时担任侍中,敦厚笃成有智谋。

    宣帝喜欢他。

    参与检举揭发楚王延寿的造反阴谋,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后来霍氏谋反,金安上传令严守宫门,禁止霍氏亲属入内,封为都成侯,官至建章卫尉。

    死后,赐坟地于杜陵,赐谥号为敬侯。

    四个儿子:金常、金敞、金岑、金明。

    金岑、金明都担任各官属的中郎将,金常是光禄大夫。

    元帝做太子时,金敞为中庶子,被太子亲近有宠,元帝即位,他担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

    元帝驾崩,按旧例,近臣都要随侍陵墓为园郎,金敞因为世代被称为忠孝,太后下诏留宫侍奉成帝,担任奉车水衡都尉,官至卫尉。

    金敞为人正直,敢直言冒犯,皇上身边的人都敬畏他,只有皇上一人例外,但也被驳难过。

    金敞病得很严重了,皇上派使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把弟弟金岑托附皇上。

    皇上召见金岑,拜为使主客。

    金敞之子金涉本来担任左曹,皇上又拜他为侍中,又让用待诏皇孙乘坐的绿车送他回卫尉馆舍。

    不一会,金敞就死了。

    金敞三个儿子:金涉、金参、金饶。

    金涉通晓经典,俭朴,儒生们都称赞他。

    成帝时为侍中骑都尉,统领三辅及外族归服的骑兵。

    哀帝即位,为奉车都尉,官至长信少府。

    而金参出使匈奴,拜为匈奴中郎将、越骑校尉、关内都尉、安定、东海两郡太守。

    金饶为越骑校尉。

    金涉的两个儿子金汤、金融都是侍中各署中郎将大夫。

    而金涉的堂弟金钦因通晓经典,被推荐担任太子门大夫,哀帝即位,为太中大夫,在宫禁供职,金钦的堂弟金迁为尚书令,兄弟掌权。

    哀帝祖母傅太后崩,金钦被指派主持丧葬事宜,任务完成,提拔为泰山、弘农太守,以威名著称。

    平帝即位,被征调为大司马司直、京兆尹。

    皇帝年幼,为他挑选设置老师和朋友,大司徒孔光因为通晓经典、操行高洁,被称为孔氏师,京兆尹金钦因家族世代忠孝被称为金氏友。

    金钦后任光禄大夫侍奉宫中,官阶中二千石,封都成侯。

    当时王莽刚杀了平帝的母后家的卫氏,召明礼少府宗伯凤入宫讲述做人的后辈子孙的道理,禀告太后,命令公卿、将军、侍中、朝中臣僚都来听,想用这种方式在宫内对平帝严加控制,而在社会上又能制止老百姓的议论。

    金钦与堂弟禾它侯金当都被封爵。

    当初,金当的曾祖父金日石单传爵给儿子节侯金赏,而金钦的祖父金安上传爵给儿子夷侯金常,金赏、金常都没有儿子,封国绝嗣,所以王莽封金钦、金当爵位,祭祀他们。

    金当的母亲南就是王莽的母亲功显君的同胞妹妹。

    金当尊称母亲为太夫人。

    金钦借机对金当说:“诏书列举金日石单的功劳,没有提到金赏的话。

    金当名誉上是以孙辈继承祖父的爵秩,自然应该为父亲、祖父立庙。

    金赏本是封国的君主,可派大夫主持祭祀他。”当时鄄邯在旁边,就在朝廷上斥责金钦,上奏弹劾:“金钦侥幸因通晓经典越级提拔侍候宫中,蒙受皇上大恩,被封侯继承爵位,可知圣朝让每一代都有继承人这个道理。

    以前,国家遭受变故,定陶太后背弃根本违反天意,孝哀帝无福,不久吕宽卫宝又设阴谋,以至叛逆,都伏法受诛。

    太皇太后鉴于教训,痛定思痛,上述违反天意的罪过,是因为否定圣贤、歪曲法律,酿成大祸,现在确实是想奉行上天旨意,遵循圣明的制度,使做人后嗣的道义更加明确专一,来安定天下百姓,因此屡次来到正殿,接见群臣,讲授《礼经》。

    孙子继承祖父的爵位,是指的没有正统继承人继承大位的情况。

    金赏继承金日石单,后来成为封国之君,担负起大宗的重任,那么就是《礼》所说的‘尊敬远祖所以尊敬近宗’,这就是大宗不可以断绝的原因。

    金钦知道自己与金当属于同一种情况一起受拜,就多次在宫禁中扬言,唆使金当。

    金当如果照他说的那样为父亲立庙,那么金钦也想为父亲金明立庙而不进入夷侯金常的庙了。

    进退异言,惑乱众心,搅乱国家纲常,首开祸乱根源,诬蔑祖宗不孝顺,没有什么罪比这条更大。

    尤其不是大臣应该做的,特别不恭敬。

    禾它侯金当尊母亲南为太夫人,失礼不敬。”王莽奏明太后,把这事交给四辅、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讨论,都说:“金钦应当及时治罪。”宫中使者召金钦到诏狱,金钦自杀。

    鄄邯为维护国家纲常,不阿谀奉承和偏袒任何人,忠孝特别突出,被加封千户。

    改封长信少府金涉的儿子右曹金汤为都成侯。

    金汤受封之日,不敢回家,来表明已成为别人后嗣应遵从的道义。

    加封之后,王莽又起用金钦的弟弟金遵,封他为侯,职位高列九卿。

    评述:金日石单是外国人,国家灭亡,被俘虏到汉朝,但是凭着笃诚恭敬,使君主了解。

    以忠信著名,功劳刻于金石,名列上将,封国传给后嗣,世代以忠孝著称,七辈人在宫中侍奉,多么兴盛啊!本来休屠制作金人,是为祭祀天神,后来因此赐给他“金”姓。

    赵充国传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圭阝人,后来迁移到金城令居。

    开始是骑士,因是六郡好人家的青年擅长骑射而补入羽林军。

    为人稳重、勇敢,有大谋略,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法度,又学习了兵法,通晓四方邻国的事情。

    武帝时,以代理司马的职位跟随贰师将军进攻匈奴,被匈奴人重重围困。

    汉军好多天缺粮,死伤的人很多,赵充国就与一百多名勇士冲出重围,攻破敌阵,贰师将军领兵跟随他们,于是才解围脱险。

    赵充国身上受了二十多处伤,贰师将军把他的情况向皇上汇报,皇上下诏召充国到皇上住地。

    武帝亲自接见他并察看了他的伤势,感叹不已,拜赵充国为中郎将,升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武都氐人造反,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率兵进攻,平定了叛乱,调为中郎将,率兵驻守上谷,回京后担任水衡都尉。

    进攻匈奴,俘获了西祁王,提拔为后将军,照旧兼任水衡都尉。

    他同大将军霍光一道,制定国策,尊立宣帝,封为营平侯。

    本始年间,担任蒲类将军,征讨匈奴,杀了几百个匈奴人,回京后担任后将军、少府。

    匈奴大规模出动十多万骑兵,向南紧逼汉朝边塞,直到符奚庐山,打算侵入抢掠。

    从匈奴逃跑过来投降汉朝的题除渠堂提供了这些情况,于是朝廷派遣赵充国率领四万骑兵驻扎在缘边九郡。

    单于得知这一消息,退兵离去。

    这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行经诸羌,先零首领说希望随时渡过湟水向北去,驱赶百姓到不能耕种的地方放牧牲畜。

    安国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

    赵充国弹劾安国奉命出使不敬职守。

    这以后,羌人照先前所说,强行渡过湟水,来到汉朝区域,郡县无法制止他们。

    元康三年(前63),先零就与羌各部落首领二百多人化解仇恨,交换人质结盟,打算侵入汉朝区域。

    皇上听说后,向赵充国询问对策,赵充国回答说:“以前羌人容易对付的原因是各部落各有首领,常常互相攻击,情势不能统一。

    过去的三十多年,西羌反叛时,也是先化解仇恨,订立合约,攻打令居,与汉朝对抗,经过五、六年才平定。

    到征和五年(前88),先零首领封煎等与匈奴通使,匈奴派人到小月氏,转告诸羌说:汉朝贰师将军的十多万军队投降了匈奴。

    羌人被汉人奴役得很苦。

    张掖、酒泉本是我们的地盘,土地肥美,可以共同攻击汉人,然后居住这里。

    从这看来,匈奴想与羌人联合,不止一代。

    不久前,匈奴被西方战事困扰,又听说乌桓来保卫汉朝边塞,恐怕战争又从东方发生,屡次派使者出使尉黎、危须诸国,用年轻男女、貂皮大衣为许诺,打算瓦解他们。

    这条计策没有实现。

    怀疑匈奴又派使者到羌中,道路通过沙阴、盐泽,经过长坑,进入穷水塞,南行抵达归附小国,与先零差不多大小。

    我担心羌人变故不仅仅如此,以后还将与其他部族联合,应该趁他们还未联合之际及早防备。”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真派使者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打鄯善、敦煌,断绝汉朝与西域各国的通道。

    赵充国认为“:狼何是小月氏种族,在阳关西南,照情形看,是不能独自想出这条计策的,怀疑匈奴的使者已到羌中,先零、四千、千干等部族才化解仇恨订立合约。

    到秋天马肥,变故必然产生。

    应该派使者巡视边防守军,预先防备,告诫诸羌,不要让他们化解仇恨,利用他们的矛盾发觉阴谋。”于是两府又奏明朝廷,派遣义渠安国巡视诸羌,分别善恶。

    安国一到,就召集先零三十多个部落首领,把其中特别凶暴狡猾不驯服的全杀了。

    放纵士兵屠杀羌人部落,斩首一千多级。

    于是那些投降汉朝的羌族和归义羌侯杨玉等既害怕又愤怒,认为汉朝不信任他们,就抢掠小部落,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池,杀害地方官。

    安国以骑都尉的身份率领三千骑兵驻守防范羌人,到浩..,被敌人袭击,丢失了很多辎重武器车辆。

    安国撤回,到令居,报告朝廷。

    这时是神爵元年(前61)春天。

    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了,皇上认为他年纪大了,就派御史大夫丙吉向他请教谁可以为将出征,他回答说:“没有人能超过老臣我的了。”皇上派人问他:“估计羌贼怎么样?应当用多少军队?”他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

    战争难以在远方估计,我希望尽快赶到金城,把地形图和作战方案奏上。

    不过羌贼是小敌,违反天意背叛汉朝,消灭他们不须多久,希望陛下把任务交给我,不要担心。”皇上笑着说“:可以。”赵充国来到令居,等待兵力结集满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担心被敌人截杀,就在夜里派遣三校骑兵,战马衔枚,率先暗渡,一渡过就马上列阵扎营,正好天亮,全部结束,于是依次全部渡过。

    几十百把个敌骑来到,在阵旁出入。

    赵充国说:“我们的战士马匹正疲倦,不要追逐敌人。

    这些都是骁勇的骑兵,难以制伏,又恐怕他们是诱兵。

    打仗以消灭敌人为目的,小利不值得贪取。”命令军队不要理睬。

    派骑兵侦察四望碠中,没有敌人。

    就在夜里率兵登上落都山召集各校的司马,对他们说:“我就知道羌贼不会用兵。

    假使敌人调几千人把守四望碠中,军队哪能进入?”赵充国经常把侦察兵派出很远,认为这很重要,行军时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宿营一定要壁垒森严,特别能持重,爱护士兵,先策划好再打仗。

    于是向西前进到西部都尉府,每天用好酒食供给军士,战士们都想为他打仗。

    敌人多次挑战,充国坚守不出。

    抓到俘虏,说是羌人首领互相责备说:“告诉你们不要反叛,你们不听,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八九十岁了,很会用兵。

    现在请求决一死战,哪里能够啊?”赵充国的儿子右曹中郎将赵..,率领期门亻次飞、羽林孤儿、胡越骑兵作为侧冀部队,到达令居。

    敌人同时出动断绝粮道,赵..向朝中报告,皇上命令他率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共同搜捕山中小股敌人,使粮道渡口畅通。

    当初,四千、千干的首领靡当儿派弟弟雕库来报告都尉说先零打算反叛,几天后果真反叛了。

    雕库族人有很多杂在先零中,都尉就扣留雕库作人质。

    赵充国认为他没有罪,就派他回去告诉各部落首领“:大军诛杀有罪的人,有罪无罪自会分得清清楚楚,不要跟着别人,自取灭亡。

    天子转告诸位羌人,犯法的人可以捕杀犯法的人,免除他的罪。

    杀有罪的大首领一人,赐钱四十万,中首领十五万,小首领二万,杀壮年男子三千,杀女子和老小的一千钱,又把他捕获的人的妻子、儿女、财物全给他。”赵充国策划想用威信招降四千、千干和抢掠的人,瓦解敌人阴谋,敌人疲倦到极点时再攻打他们。

    当时皇上已调发三辅、太常的犯人免去监禁,编为部队,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地方军军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等地骑兵,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驻守各自郡县,共计六万人。

    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说“:各郡部队都驻守南山,北边空虚,这种形势不能长久。

    有人说到秋冬再进军,这是敌人在境外的策略。

    现在敌人不时侵犯,那里寒冷艰苦,汉军的马匹无法过冬,驻守在武威、张掖、酒泉的部队超过一万人马,大多是瘦弱的。

    可以增加马的口粮,在七月上旬带三十天的粮食,从张掖、酒泉分兵同出,一同攻击在鲜水上的四千、千干人。

    敌人视牲畜如命,现在都被冲散,军队如果分几路出发,即使不能把敌人全部消灭,但是可以夺取敌人的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子儿女,然后退兵返回,冬天再进攻他们,大军频频出动,敌人一定震动瓦解。”天子把这封上书交给赵充国,让他与了解羌人情况的校尉及士兵广泛讨论。

    充国与长史董通年认为“:辛武贤想带领一万轻骑兵,从张掖分两路出发,道路迂回达千里之远。

    让一匹马驮着骑士与马三十天的口粮,即二斛四斗米,八斛麦子,又有衣服装备武器,很难追击敌人。

    部队劳苦来到,敌人一定能预计到部队的行动,稍微退去,追随水草,逃入山林。

    如果追随敌人深入山林,他们就占据前方的险要,切断后方的咽喉,断绝粮道,我军一定会陷入危险境地,被野蛮人耻笑,一千年也不能返回中原。

    辛武贤认为可以夺取敌人的畜产,俘虏他们的妻子儿女,这只怕是空话,不是最好的计策。

    另外武威县、张掖郡的日勒县都正对着北边要塞,有贯通的山谷和水草。

    我担心匈奴与羌人有阴谋,将要大规模进犯,妄想占据张掖、酒泉,断绝西域通道,因此,张掖、酒泉的地方部队尤其不可调动。

    先零是首先开始叛逆的,其他部族是被挟持的。

    所以我们的不高明的计策是:捐弃四千、千干愚昧糊涂的过错,隐忍不张扬,先对先零进行诛伐,来震动四千、千干,他们必然会悔过,重归善良,从而赦免他们的罪行,选择懂得他们习俗的好官员调理安抚,这是保全军队稳操胜券安定边防的策略。”天子把这道上书交给百官讨论,参加讨论的公卿都认为先零兵力强盛,又恃仗四千、千干的援助,不先打败四千、千干,就不可能图谋先零。

    皇上于是拜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驽将军,派使者到酒泉拜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给加盖印玺的书信表扬他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用书信告诫责备赵充国说:皇帝问候后将军,日晒夜露辛苦了。

    将军计划打算到正月才攻打四千羌,羌人应该收获了麦子,已经远远地迁走妻儿,精兵万人打算侵犯酒泉、敦煌。

    边防守军少,老百姓参加防守又不能种地。

    现在张掖以东地方,粮食贵到每石一百多钱,畜草每捆几十钱。

    转运输送各地并起,百姓不得安定。

    将军率领一万多兵众,不尽早趁秋天水草丰足的便利夺取敌人的畜产粮食,莫非想等到冬天进攻,那时敌人都会蓄积粮食,多数藏匿山中,恃仗险阻,而汉军官兵将忍受严寒,手足冻裂,那样难道会有利吗?将军不考虑国家的花费,想用多年时间来取得微小胜利,哪一个将军不喜欢这样?现在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率兵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奉世率领女若、月氏兵四千人,共约一万二千人,携带三十天的口粮,在七月二十二日进攻四千羌,沿鲜水北岸蜿蜒而上,距离酒泉八百里,距离将军一千二百里左右。

    将军请率兵选择有利路线向西并进,即使不能会合,也让敌人听到东方、北方大军一起来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瓦解敌人内部,纵然不能消灭,也应当有瓦解的。

    已命令中郎将赵..率领胡越亻次飞射士、步兵二校,加强将军兵力。

    目前五星出现在东方上空,中原大利,蛮夷大败。

    太白星出现的位置很高,象征用兵深入敢战的人吉利,不敢战的人凶险。

    将军赶快整装出发,趁着有利天时,消灭叛贼,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要再有怀疑。

    赵充国已经受到责备,但认为将军受任带兵在外,如果适宜固守,就应该以固守来安定国家。

    于是上书告罪,趁便陈述战略部署的得失利害,奏折中写道:我听说兵法有“进攻力量不足的但防守有余”的说法,又说“善于打仗的人让敌人送上门来消灭他,但不被人牵制送上门去。”现在四千羌打算侵犯敦煌、酒泉,我军应当整顿兵马,训练战士,等待他们到来。

    采用坐在家中招引敌人到来的方法,以逸击劳,这是取得胜利的途径。

    现在担心两郡兵少不够防守,却调动他们去进攻,丢下招引敌人上门的策略,却走上被敌人牵引的道路,我以为没有好处。

    先零羌贼打算反叛,所以与四千、千干化解仇恨,缔结条约,但是内心不能不担心汉朝军队到来,四千、千干背叛他们。

    我认为先零的计策是常希望先奔赴四千、千干的急难,援救他们,使合约坚固,我们先攻打四千,先零一定援助他们。

    现在敌人马匹肥壮,粮食正充足,攻打他们恐怕不能损伤他们,恰恰让先零向四千羌施行恩德,使合约坚固,使他们团结。

    敌人的联盟坚固,内部团结,精兵二万多人,又胁迫各小部族,附合的人渐渐众多,像莫须之类的小部族不容易离间。

    这样,敌人的兵力渐渐强大,消灭他们要用几倍的力气,我担心国家的忧患累计要用十年计算,不是二三年。

    我能够蒙受天子厚恩,父子都在显贵之列,我的职位已达到上卿,爵位为列侯,年龄已七十六岁,即使为皇上的命令去死,也死而不朽,没有顾念。

    私下想,对羌用兵的利害得失只有我最熟悉,在我的计策中,先诛杀了先零,那么四千、千干之类不再麻烦军队就会归服。

    如果先零已消灭,四千、千干还不服,过了正月就进攻他们,符合计策规律,又正是时候。

    现在进兵,的确看不到好处,请陛下考察裁夺。

    六月二十八日上奏,七月五日就御书批复同意赵充国的计策。

    赵充国率兵到达先零地面,敌人集中驻扎时间长了,警惕性松懈,突然看见大批军队,就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

    道路狭窄,赵充国就命令部队慢慢前进,驱赶他们。

    有人认为,夺取胜利应该快,现在速度太慢,赵充国说“:这些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追得太急。

    慢慢追,他们就会逃跑不回头,追得急了,他们就会回头拼命。”各位军官都说“:真妙!”这一仗,跳到水中淹死的敌人有几百,投降和斩首的五百多人,缴获马、牛、羊十万多头,车四千多辆。

    军队到达四千地,赵充国命令军队不要焚烧村落和田中畜草。

    四千羌得知,高兴地说:“汉军果真不打我们了!”首领靡忘派人来说“:希望能够返回故地。”赵充国向朝中报告,还未得到批准。

    靡忘前来自动归服,充国赐给他酒食,让他回去向部族人讲明情况。

    护军以下的军官都向赵充国诤谏,说:“这个叛贼,不可擅自让他回去。”充国说:“各位只想照章办事,以求自安,不是为国家忠心策划。”话未说完,御书回复,命令将靡忘按赎罪处理。

    后来四千终于不须动用军队就归服了。

    这年秋天,赵充国病了,皇上给他的书信说“:命令后将军:听说将军腿脚不便又被腹泄折磨,将军年纪大了,又加上疾病,万一有不测,朕很担心。

    现在令破羌将军到营地,担任将军副手,赶紧趁有利时机,士气高昂,在十二月份进攻先零羌。

    如病情加剧,就留守驻地,不要亲自前去,只派破羌、强弩二位将军即可。”当时投降的羌人已有一万多人。

    充国估计先零羌一定会自动瓦解,打算让骑兵解散,步兵屯田,等待敌人瓦解。

    写好奏章还未送呈朝廷,正好得到进军的御书,他的儿子中郎将赵..害怕,让门客向赵充国进谏说“,如果真的命令部队去进攻的话,即使军队被打垮,将领被杀,危及国家,您能保住将军之位也可以。

    进军无论有利或有害,哪里又需要争辩呢?一时不合皇上心意,派御史前来斥责您,将军的性命尚且不能自保,哪有国家的安定呢?”赵充国叹息道“:这算什么话!太不忠了!当初要是采纳了我的意见,羌贼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吗?那时推荐可以先巡行诸羌的人,我举荐辛武贤,丞相御史又奏明皇上派义渠安国,终于酿成祸乱。

    金城、湟中每斛谷八钱,我对耿中丞说,购进二百万斛谷,羌人将不敢妄动。

    耿中丞请求购进一百万斛,才得到四十万斛。

    义渠安国第二次出使,又用去了一半。

    没有采纳这两条计策,羌人所以敢叛乱。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已经是这样了。

    现在战争久久不能结束,四方蛮夷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乘机而起,即使有智谋的人也不能在事后想出对付的好计策,哪里只是担忧羌?我坚决死守,圣明的君主可以对他尽忠直言。”于是送上屯田奏:我听说,军队是用来宣扬皇上恩德、除去祸害的工具,在外军事行动得当,国内就有福祥产生,所以不能不慎重。

    我率领的将士以及马、牛的食用,每月用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战争持久不能结束,徭役不止。

    又恐怕其他蛮夷仓猝间有难以料想的变乱,乘机而起,成为皇上心病,这的确不是早先在朝廷中制定的胜敌之策。

    再说,羌贼容易用计谋打败,难以用军队打败,所以我愚蠢地认为不适宜进攻他们。

    估计从临羌向东到浩..,羌贼原来的田地和公田,老百姓没有开垦的大约二千顷以上,这里的岗亭大多是残破的。

    我先头部队入山,砍伐木材大小六万多棵,都在河流旁边。

    我希望解散骑兵,留下免刑应募的与淮阳、汝南步兵以及将士私人的随从人员,共计一万二百八十一人,每月用谷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零八斛,分兵驻守要害地方。

    等到冰雪溶解,将木材顺水流下,修缮各地岗亭,疏通沟渠,修整湟碠以西道路桥梁七十处,让道路可以到达鲜水附近。

    农事到来,每人分给十二亩。

    到四月草生,调集郡里骑兵与归属国的胡人骑兵勇士各一千,备用马二百匹,到这里吃草,为耕种人巡逻。

    屯田所得补充到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

    现在大司农转运到的谷,足够支付一万人一年的口粮。

    谨呈上屯田地方以及器用簿,请陛下裁决。

    皇上回复说:“皇帝问后将军,你说打算解散骑兵,用万人留守屯田,假如按将军的计策,敌将在何时消灭?战争当在何时结束?请反复考虑利益得失,再奏。”赵充国送呈陈述具体情况的奏章说:我听说帝王的军队以保全自己来取胜,所以重视计谋而轻视打仗。

    打仗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最会打仗的。

    因此先让敌人不能战胜自己,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

    蛮夷习俗虽然不同于礼义之邦,但是他们想避开危害,趋向利益,爱亲戚怕死亡的心理是一样的。

    现在敌人没有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畜草,为离开故土远逃他方发愁,骨肉离心,人人有背叛之意,而圣明的君主让军队返回解散军队,万人留守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对付可以打败的敌人,虽然没有马上消灭,但战争的解决可以希望在一年内结束。

    羌贼瓦解,前后投降的有一万零七百多人,再加上带话回去的共七十批,这是我们坐着不动手就可肢解羌贼的工具。

    我谨分条陈述不出兵留守屯田有利的十二项理由。

    步兵九校,将士万人,留守屯田作为武装力量,通过屯田获得粮食,威德并行,这是第一条。

    又借此驱赶击败挤占羌贼,使他们不能回到肥沃的地方,用贫困瓦解他们的民众,造成羌贼彼此背叛的原因,这是第二条。

    当地居民一同耕种,不放弃农业,这是第三条。

    现在军队及马匹一个月的粮食,估计能支付屯田兵士一年,解散骑兵来节省大量费用,这是第四条。

    到春天,节省武装士兵沿着黄河、湟水用船运谷到临羌,耀武扬威,向羌贼显示我大汉历代抵御外敌的军队,这是第五条。

    在空闲时运送砍伐的木材,修缮岗亭,储备到金城中,这是第六条。

    屯田军队出动,利用有利时机打击敌人;不出动,又让反叛的敌人逃窜到严寒的地方,遭受霜雪疾病冻掉指头的折磨,不费气力就得到必定取胜的方法,这是第七条。

    不用经受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被围追死伤的危险,这是第八条。

    国内不减少朝廷威望,国外不让敌人得到可乘之机,这是第九条。

    又不会惊动黄河以南大千干、小千干的羌人,让他们因其他变故而担心,这是第十条。

    治理湟碠中的道路桥梁,让道路可以到达鲜水,控制西域,扬威千里,让军队从平坦的道路上通过,这是第十一条。

    大量费用既然节省了,徭役预先停止,以防备突然事故。

    这是第十二条。

    留守屯田可以得到十二条好处,出兵就失去十二条好处,我能力差,年岁又老,不知道长久计策,请皇上命令博学多才熟悉情况的公卿大臣加以抉择。

    皇上又回复说:“皇帝问后将军:您说的十二条好处,已全部得知。

    敌人虽然尚未消灭,但战争的结束可望在一年内解决,可望一年内,说的是今年冬天吗?还是说什么时候?将军难道不考虑敌人听说解散很多军队,将集中精锐力量,攻击骚扰耕种的人和道上的守军,又屠杀抢掠百姓,那时将用什么阻止他们?另外,大千干、小千干以前说过‘:我们报告汉军先零驻扎的地方,可是汉军不去攻打,却长久地留在这里,莫不是仿效本始五年(前69)时不分别我们的好意,连我们也要一并攻打吗?’他们心里常常害怕。

    现在军队不出动,大千干、小千干该不会在变乱发生时与先零联合成一体吧?将军反复考虑后再奏。”充国上奏说:我听说军队以计谋为根本,所以计谋多的胜过计谋少的。

    先零羌人精兵现在剩下不到七八千人,失去土地,流落远方,人员分散,饥寒交迫。

    四千、千干、莫须又抢掠了他们的很多瘦弱牲畜,不断有反叛逃回的人,都听说天子明令奖赏捕杀有罪的人,我以为敌人的崩溃可指日而待,远在明春,所以说战争的结束可在一年内解决。

    我也注意到北部边界从敦煌到辽东一万五千多里,只有几千将士把守要塞和岗亭,不过即使敌人多时,也不容易攻下。

    现在留步兵一万人屯田,那里地势平坦,有高山了望远方,部队互相保护,修筑壕沟、堡垒、谯楼,用通道联络,利于弓驽作战和调整部队。

    烽火相通,势力所到都将合力御敌,以逸待劳,这是用兵的有利之处。

    我愚蠢地认为屯田在内有不须费用的好处,在外有防守御敌的准备。

    骑兵虽然解散,但敌人看见万人留守屯田,作出一定要擒获他们的样子,敌人的土崩瓦解归降,应该不需多久了。

    从现在到三月底,敌人马匹瘦弱,一定不敢抛弃妻子儿女在别的部族中,而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前来侵犯。

    又看见屯田将士有精兵万人,最终将不敢带着他们的妻儿老小重新回到过去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不高明的计策,据此估计敌人将自行瓦解,不战就可以自行消灭。

    至于敌人小规模地抢掠,不时杀害人民,这原是无法立刻禁止的。

    我听说打仗没有一定取胜的把握,就不要轻易交战;进攻不能一定攻下,就不要随便动用军队。

    如果下令出兵,即使不能消灭敌人,但能让敌人完全不进行小规模的抢掠,那么出兵也可以。

    如果与现在一样不能制止小规模抢掠,又放弃了不花气力就可取胜的办法,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出兵最终又看不到好处,让国库空虚,自己疲敝,抛弃根本而消耗自己,那就不是用来对待蛮夷的好办法。

    另外大军一出动,返回时不可又留守,湟中也不能空,如果这样,徭役又要征发。

    再说对匈奴不可不防备,对乌桓不可不担忧。

    现在长期辗转运输耗费很大,把国家的战备用粮全部用来供给一个角落,我认为不好。

    校尉临众幸而能秉承皇上威德,带着很多钱财,安抚众多羌人部落,把皇上的诏令明白告诉他们,应该都闻风而动。

    虽然他们先前曾说“:该不会仿效本始五年(前69)?”,应该没有异心,不值得因为这个缘故出兵。

    我私下想,遵从皇上诏令,远出边塞,率军在远方作战,即使耗尽天子的精兵,散落车辆战甲在山野,虽然没有一点功劳,也能随便得到避嫌的便利,事后没有过错和责任,这是人臣不忠的便利,不是圣明君主和国家的福分。

    我有幸能带领精兵,讨伐不义,却未尽早消灭敌人,罪该万死。

    陛下宽厚仁慈,不忍心惩罚我,使我能够多次反复考虑。

    我已经考虑得很成熟了,不敢回避杀头危险,冒死陈述己见,请陛下仔细考察。

    赵充国的奏折每次奏上,皇上就交给公卿大臣讨论。

    起初同意充国计策的是十分之三,后来是十分之五,最后是十分之八。

    有诏令追问充国前次奏折中的话有不适宜的地方,充国就在下次奏折中予以阐述,公卿大臣都被折服。

    丞相魏相说“:我很愚蠢,不熟悉战争的利害关系,后将军屡次制定战争策略,他的话常常正确,我担保他的计策一定可以运用。”皇上于是回复充国说“:皇帝问后将军:上封奏折谈到可以打败羌贼的办法,现在听从将军意见,将军的计谋很好。

    请报上留守屯田和应当解散的人马数目。

    将军努力进餐,谨慎地处理战争事务,保重身体!”皇上因为破羌、强弩将军多次建议应当出击,又因充国屯田地方分散,恐怕敌人侵犯,于是两条计策都听从。

    命令两将军与中郎将赵..出击敌人。

    强弩将军出击有四千多人投降,破羌将军杀敌二千,中郎将赵..杀敌逼降的也有二千多人,另外赵充国又招降五千多人。

    皇上下令停止战争,只有赵充国留守屯田。

    第二年五月,充国上奏说:“羌人本来大约五万兵力,共斩首七千六百级,投降的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淹死的、饿死的五六千人,定计漏网与煎巩、黄羝一起逃跑的不过四千人。

    至于羌人靡忘等,我保证一定能得到他们,请求解散屯田部队。”奏折被批准,赵充国班师回朝。

    与赵充国交往很好的浩星赐迎接劝说赵充国说:“大家都认为破羌、强弩二将军出击,斩首获降很多,敌人因此崩溃。

    但是有识之士认为敌人已穷途末路,即使不出兵,也一定会自行归服。

    将军马上就要见皇上了,应该归功于二位将军的出击,不是自己能比得上的。

    像这样,将军的计策就没有落空。”充国说:“我年纪老了,爵位已到顶,难道会因避嫌或夸耀一时之事来欺骗君主吗?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应当为后世效法。

    我不在余年向陛下明确陈述用兵的利害关键,如果仓猝死去,谁又会说这些呢?”最终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全对皇上说了。

    皇上认为他的计策正确,就免除了辛武贤的破羌将军官职,派他仍回到酒泉担任太守,充国又担任后将军卫尉。

    这年秋天,羌人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同杀了先零大首领犹非、杨玉,与各首领弟泽、阳雕、良儿、靡忘一起率领煎巩、黄羝部族的四千多人投降汉朝。

    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离留、且种二人为侯,儿库为君,阳雕为言兵侯,良儿为君,靡忘为献牛君。

    首次设置金城属国来安置投降的羌人。

    皇上下诏推荐可以卫护羌人的校尉人选,当时充国生病,四府推荐辛武贤的小弟弟辛汤。

    充国立即带病上奏“:辛汤酗酒,不能主管蛮夷。

    不如辛汤的哥哥辛临众。”当时辛汤已被任命,又有诏书改任辛临众。

    后来辛临众因病免官,五府又推荐辛汤。

    辛汤屡次醉酒向羌人撒酒疯,羌人反叛,最终正像充国预料的那样。

    当初,破羌将军辛武贤在军中时与中郎将赵..闲聊,赵..说:“车骑将军张安世开始时曾让皇上不高兴,皇上想杀了他,我家将军认为安世原本随侍孝武帝几十年,被认为忠诚谨慎,应该保全宽恕他。

    安世因此能免罪。”等到充国回京谈战争事情,辛武贤被免去将军,回去担任原来的职位,深切怀恨,上书告发赵..泄露宫禁秘密,以赵..违反禁令进入到赵充国幕府的司马中随便屯兵为借口,交给法官审讯,赵..自杀。

    赵充国申请退休,皇上赐给安车和四匹驾车的马,黄金六十斤,免职回家。

    朝廷每有四方邻国大事讨论,他常常参与制定战略,皇上向他请教计策。

    终年八十六岁,甘露二年(前52)去世,赐谥号壮侯。

    爵位传给儿子再到孙子赵钦。

    赵钦娶了敬武公主为妻。

    公主没有儿子,公主教赵钦的美人习假称有孕,把别人的儿子冒充自己的儿子。

    赵钦去世后,儿子赵岑继承侯爵,习成为太夫人。

    岑的亲生父母贪得无厌,以至怀恨告发。

    岑因不是赵钦的儿子被免爵,封国被除。

    元始年间,振兴功臣后代,又封赵充国的曾孙赵亻及为营平侯。

    当初,赵充国凭着功德与霍光同等级,未央宫画有图像。

    成帝时,西羌曾有军情,皇上思念将帅之臣,追念表彰赵充国,就召黄门郎扬雄到充国的画像旁写诗赞颂他。

    傅介子传傅介子,北地人,靠从军当兵,做了官。

    在此之前,龟兹、楼兰都曾杀害汉朝使者。

    到元凤年间,傅介子通过骏马监,请求出使大宛,于是皇上诏令让他斥责楼兰、龟兹国的野蛮行径。

    介子到楼兰,斥责楼兰王唆使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臣,他说:“汉朝的大部队就要到了,大王如果不唆使匈奴,匈奴的使者经过多国,为什么不说?”楼兰王谢罪,说:“匈奴使者最近才经过这里,要到乌孙,取道龟兹。”介子到龟兹,又斥责龟兹王,龟兹王也服罪认错。

    介子从大宛回到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臣从乌孙回来,现在在这里。”介子于是率领他手下士兵,共同杀了匈奴使者。

    回国后报告情况,皇上下诏拜傅介子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多次反叛却不诛讨,没有惩戒。

    介子经过龟兹时,见龟兹王对人没有戒心,容易得手,希望前去刺杀他,用这来教训其他国家。”大将军说:“龟兹路途遥远,还是用楼兰来教训吧。”于是,禀告皇上后,就派遣他出发了。

    傅介子与士卒都带着金钱财物,扬言说要赐给外国。

    到了楼兰,楼兰王内心不亲近介子,介子佯装离开。

    到了楼兰的西部边境,让翻译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臣带着黄金、锦绣,巡行赏赐各国,大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楼兰到西方的国家去了。”随后拿出金钱财物,给翻译看,翻译返回报告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东西,来见汉朝使者。

    傅介子与楼兰王坐着饮酒,把礼物拿出来给楼兰王看。

    喝酒喝得都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天子让我私下秘密告诉大王。”楼兰王起身随介子到帐篷中,摒开他人,两人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了楼兰王,刀子插进胸中,立即死了,楼兰王的大臣和手下随从都四下逃窜。

    介子告谕他们说“:楼兰王背叛汉朝,有罪,天子派我来诛杀他,应当改立从前在汉朝作人质的太子为王。

    汉朝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不要妄动,如果妄动,就灭你们的国家!”于是带着楼兰王的头返回汉朝,来到朝廷,公卿、将军都称赞他的功劳。

    皇上于是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被匈奴离间,侦察截杀汉朝使臣,出动军队抢掠杀害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批汉使,以及安息、大宛的使臣,盗取汉使臣的节杖、印章及大宛等国将进献给汉朝的礼物,特别违背天理。

    平乐监傅介子拿着节杖出使,斩了楼兰王安归的头,把他的头悬挂在北门,报了杀害汉使臣之仇,不再动用军队。

    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刺杀楼兰王的壮士都补入侍郎。”傅介子死后,儿子傅敞有罪,不能继承爵位,封国被除。

    元始年间,接续中断的功臣世家,又封介子的曾孙傅长为义阳侯,王莽时身败,家世断绝。

    常惠传常惠,太原人。

    年轻时家里贫寒,自告奋勇应募,随木多中监苏武出使匈奴,与苏武同被拘留十多年,昭帝时才回到汉朝。

    朝廷表彰他的勤苦辛劳,拜他为光禄大夫。

    这时,乌孙公主上书说:“匈奴出动骑兵在车师围猎,车师与匈奴勾结一块,共同侵略乌孙,请天子救救我们。”汉朝准备了军队与战马,商议想进攻匈奴。

    正遇上昭帝驾崩,宣帝即位,本始二年(前72),派遣常惠出使乌孙。

    乌孙公主与昆弥都派遣使臣,通过常惠向汉朝请求救援说“:匈奴接连出动大部队进攻乌孙,占领了车延、恶师等地,抢掠百姓离去,派使者威胁求娶公主,想断绝乌孙与汉朝的关系。

    昆弥愿意出动全国的一半精兵,自己供给五万人马,尽力进攻匈奴。

    恳请天子出兵援救公主、昆弥!”于是汉朝大规模出动十五万骑兵、五位将军,分几路出发,进攻匈奴。

    让常惠当校尉,手持节杖护卫乌孙军队。

    昆弥亲自率领翕侯以下五万多骑兵,从西方进入到右谷蠡庭,俘获单于的父辈与嫂嫂、公主、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缴获马、牛、驴、骡、骆驼五万多匹,羊六十多万头,乌孙自取俘虏,常惠带着十多名官兵跟随昆弥回来,还没到乌孙,有个乌孙人偷了常惠的官印、绶带、节杖。

    常惠回国,自以为要被杀头。

    当时汉朝的五位将军都没立战功,天子因常惠奉命出使能够获胜,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又派遣常惠携带黄金、钱币返回乌孙,赏赐有功的乌孙贵族。

    常惠于是上奏说“:龟兹国曾杀害汉朝校尉赖丹,没有得到惩处,请求顺路进攻龟兹。”宣帝没有同意。

    大将军霍光指示常惠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常惠与官兵五百人一同到达乌孙,返回时经过龟兹,调动龟兹西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又命令副使调动龟兹东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乌孙军队七千人,从三面进攻龟兹,军队还未交战,先派人就龟兹以前杀害汉使臣的事斥责龟兹王。

    龟兹王谢罪说“:那是我父王时误听了贵族权臣姑翼的话造成的错误,我没有罪。”常惠说:“既然如此,那就把姑翼抓来,我放了你。”龟兹王抓到姑翼,送交常惠,常惠杀了他后回国。

    后来常惠接替苏武担任典属国,由于他熟悉外国事务,又勤奋努力,屡次立功。

    甘露年间,后将军赵充国去世。

    天子就让常惠担任右将军,仍旧兼任典属国。

    宣帝驾崩,常惠侍奉元帝,三年后去世,赐谥号为壮武侯。

    封国传到曾孙,建武年间才中断。

    郑吉传郑吉是会稽人,以士兵身份随军出征,多次前往西域,因此升为郎官。

    郑吉为人坚韧刚毅,熟悉外国事务,自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讨大宛之后,新设置校尉,在渠黎屯田。

    到宣帝时,郑吉以侍郎身份,在渠黎屯田,积蓄粮食,调动西域各国军队攻破车师,迁移卫司马,让他守护鄯善西面的南部通道。

    神爵年间,匈奴内乱,日逐王先贤掸打算投降汉朝,派人告诉郑吉。

    郑吉出动渠黎、龟兹诸国军队五万人,迎接日逐王。

    日逐王率一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跟随郑吉到河曲地面。

    有一些人逃跑,郑吉追上杀了他们,于是率领日逐王臣民到达京城。

    汉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郑吉攻破车师以后,又降服日逐王,威震西域,于是同时防护车师以西的北部通道,称为都护。

    都护的设置就是从郑吉开始的。

    天子嘉奖他的功劳,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镇抚外蛮,宣扬汉朝威信,迎接匈奴单于的堂兄日逐王民众,攻破车师国兜訾城,功绩卓著。

    封郑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郑吉于是在西域中部建立幕府,修建乌垒城,镇抚各国,诛伐抚慰他们。

    汉朝的号令在西域颁布,是从张骞开始,而由郑吉完成的。

    郑吉去世后,赐谥号为缪侯。

    儿子郑光继位,郑光死后,没有儿子,封国被除。

    元始年间,统计那些不是因罪责而绝国的功臣,封郑吉的曾孙郑永为安远侯。

    甘延寿传甘延寿,字君况,北地郁郅人。

    年轻时因是良家子弟,又擅长骑马射箭,加入羽林军。

    投掷石块,跨越障碍,远远超出同伴,又曾跳过羽林亭楼,因此升为郎官。

    格斗考试优秀,成为期门郎,因为有才能勇力,而得到天子喜爱。

    渐渐升到辽东太守,因事被免官。

    车骑将军许嘉推荐甘延寿担任郎中谏大夫,出使西域担任都护骑都尉,与副校尉陈汤一同诛杀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去世后,赐谥号为壮侯。

    封国传到曾孙,王莽身败,才断绝。

    陈汤传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

    年轻时喜好读书,知识广博,很会写文章。

    家里贫穷,多次向别人乞讨借贷,不被乡邻称道。

    西行到长安求官,得到了太官献食丞的职位。

    几年后,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往,认为陈汤才能杰出。

    初元二年(前47),元帝诏令列侯荐举优秀人才,张勃推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官,父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司隶上奏,说陈汤不遵守道德规范,张勃荐举故交不真实,张勃因此被削去食邑二百户,恰好这时张勃去世了,于是赐谥号为缪侯。

    陈汤被关进监狱判罪。

    后来又因为有人推荐担任郎官,多次请求出使外国。

    过了很久,升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同出西域。

    在这之前,宣帝时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位,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入朝侍奉,汉朝两方都接受了。

    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朝称臣,朝见天子。

    郅支认为呼韩邪是因为势力败弱而投降汉朝的,不能独自返回匈奴,就西进收取右地。

    正好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回去,郅支因此竟向西攻破呼偈、坚昆、丁令,兼并三国统治他们。

    怨恨汉朝拥护呼韩邪,不帮助自己,就刁难羞辱汉朝使臣江乃始等人。

    初元四年(前45),郅支派遣使者入朝进献,借机索求在汉侍奉的儿子,表示愿意内附汉朝。

    汉朝商议派卫司马谷吉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

    御史大夫贡禹、博士匡衡认为,按《春秋》义理,不能完全答应夷狄的请求,现在郅支单于并不是完全向往教化,国家又很遥远,应该令使者送郅支的儿子到边塞就返回。

    谷吉上书说“:中国对夷狄有笼络他们、使他们不生异心、不背叛汉朝的道义,现在已经养育郅支的儿子十年了,恩德很重,白白中断而不送他回去,只是就近从塞上返回,那就显示出汉朝抛弃他们,不爱抚他们,就会使他们没有向往教化听从汉朝命令的想法。

    抛弃以前的恩德,树起以后的怨恨,这对国家不利。

    议论的人看见以前江乃始等人没有对付敌人的办法,未施展智谋勇力,遭受耻辱,就事先为我担忧。

    我有幸能够担当汉朝的使臣,奉天子明诏,宣扬天子厚恩,郅支当不敢凶顽狡黠。

    如果他们怀有虎狼之心,不按道义对待我,那么单于就将长负大罪,一定会逃遁到远方居住,不敢靠近汉朝边境。

    丧失一个使臣使百姓安宁,这是对国家有利的计策,也是我的愿望。

    希望送他到郅支单于处。”皇上把谷吉的上书传给朝臣们看,贡禹又争辩,认为谷吉前去一定会为国家滋生事端,不可允许。

    右将军冯奉世认为可以派遣,皇上同意了。

    到了以后,郅支单于发怒,竟然杀害了谷吉等人。

    自知辜负汉朝,又听说呼韩邪越来越强大,于是向西逃到康居。

    康居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郅支,郅支也把自己的女儿给了康居王。

    康居很尊敬郅支,想倚仗他的声威,胁迫各国。

    郅支多次借兵进攻乌孙,竟深入到赤谷城,杀害抢掠百姓,驱赶畜产返回,乌孙不敢追赶,西部空旷,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近千里。

    郅支单于自以为是大国,威名尊贵,又因胜利骄傲,对康居王无礼,以至发怒杀死康居王的女儿与贵族大臣以及百姓共几百人,有的被剁成几块肢解后投入都赖水中。

    调发百姓修建城池,每天有五百人服劳役,两年才建成。

    又派遣使者责令阖、大宛各国每年进献,各国不敢不给。

    汉朝派遣了三批使者到康居寻找谷吉等人的尸首,郅支又刁难羞辱使者,不肯服从汉朝天子的命令,还通过都护上书说:“我处境困窘,正打算归顺强大的汉朝,派儿子入朝侍奉。”态度如此傲慢。

    建昭三年(前36),陈汤与甘延寿出使西域。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大谋,计策多,喜好建立奇功,每当经过山川城镇,常登高望远。

    统管外国事务以后,与延寿谋划说:“夷狄害怕并服从大种族,这是他们的天性。

    西域本来属于匈奴,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扬,侵凌乌孙、大宛,常常为康居策划,想降服乌孙、大宛。

    如果郅支得到了这两个国家,又向北进攻伊列,向西攻取安息,向南排挤月氏、山离乌弋,几年中,定居的有城郭的各国就很危险了。

    再说郅支人剽悍,喜好打仗攻杀,多次取胜,如果让他长久发展,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害。

    郅支单于虽然居住地很遥远,但是蛮夷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弩防守,如果出动屯田官兵,命令乌孙军队跟随,直指郅支单于住地,他们逃亡,无处可逃,防守又不能自保,千年大功可以一朝而成。”延寿也认为是这样,想上奏朝廷,请求批准。

    陈汤说“:如果朝廷与公卿大臣商议,事情一定不会被同意,大策略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延寿犹豫不听。

    正好遇上他久病,陈汤独自假托天子命令,出动定居各国的军队,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官兵,延寿得知,大吃一惊,想阻止他。

    陈汤大怒,握剑喝叱延寿说:“大部队已经集合,你这小子想坏大家的事吗?”甘延寿只得听从他,指挥军队行军布阵,新设置扬威、白虎、合骑各部队,汉朝军队与胡人军队共计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疏弹劾自己假传天子命令的罪责,陈述军队情况。

    当天就率领部队分道前进,分为六支部队,其中三支部队从南路出发,跨过葱岭,取道大宛;另外三支部队都护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由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境内,直达阗池西。

    康居副王抱阗率领几千骑兵,侵犯赤谷城东部,杀害抢掠大昆弥一千多人,抢走很多畜产。

    从后面跟上汉军,抢掠了不少汉军辎重。

    陈汤率领胡人军队进攻他,消灭了四百六十人,夺回被抢掠的百姓四百七十人,返回交给大昆弥,夺回的马牛羊用来供给军队食用。

    又捕获了抱阗的贵族大臣伊奴毒。

    进入康居东部边境,命令军队不得抢掠,密传康居贵族大臣屠墨来见,向他讲明汉朝的威势与诚信,与他饮酒定盟后才让他离开。

    直接率军前进,距离郅支单于城约六十里左右,军队停止前进,扎营。

    又捕获康居大臣贝色的儿子开牟作向导。

    贝色的儿子就是屠墨母亲的弟弟,他们都怨恨郅支单于,因此完全弄清了郅支的内情。

    第二天率军前进,距城三十里处扎营。

    郅支单于派遣使者问汉军为什么来到这里,回答说:“单于上书说处境困窘,打算归服强大的汉朝,亲自入朝朝见天子。

    天子可怜单于抛弃大国。

    在康居寄身,所以派都护将军前来迎接单于妻子儿女,恐怕您受惊,所以不敢到达城下。”使者多次往返传达报告。

    甘延寿、陈汤乘机斥责郅支说:“我们远道而来,就是为的单于,但是至今没有名王大人来见将军,接待我们,单于怎么在大计策上这么疏忽,丧失主人接待宾客的礼节!军队远道而来,人畜疲乏到极点,粮食用度也快完了,恐怕没办法自己返回,希望单于与大臣反复考虑定夺。”第三天前进到郅支城都赖水边,离城三里扎营布阵。

    远远望见单于城上树立五彩旗帜,几百人身披战甲登上城防守,又出动一百多骑兵在城下往来驰骋,一百多步兵在城门两旁布鱼鳞阵,练习用兵。

    城上人交替招喊汉军说“:来攻打呀!”一百多骑兵冲向汉军营地,汉军都张开弓弩对准骑兵,骑兵后退。

    汉军又增派官兵射杀城门外的骑兵与步兵,骑兵步兵只得退回城中。

    甘延寿、陈汤命令部队听到进攻的鼓声时,都迫近城下,四面围城,各有分工,穿越深沟,堵住城门,大盾牌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中楼上敌人。

    楼上人下楼逃跑。

    土城外有木结构的城,郅支人从木城中射箭,射死了很多胡人。

    胡人点燃柴草焚烧木城。

    夜晚,几百骑兵想冲出城,被汉军迎面射回。

    起初,单于得知汉军到来,想离去,怀疑康居怨恨自己,为汉军做内应,又听说乌孙各国的军队都出动了,自认为没地方可逃。

    郅支已经出城,又返回,说:“不如坚守。

    汉军远道而来,不能久攻。”单于于是披甲上城楼,几十个阏氏夫人都用弓箭射击胡人。

    胡人射中单于鼻子,有一些夫人在战斗中死去。

    单于下楼骑上战马,转战内宫。

    半夜以后,木城攻破,宫中人想进入土城,登上城楼呼喊,当时康居军队一万多骑兵分成十多处,四周包围,也与宫中人相呼应。

    夜里几次冲击汉军营地,没有得到便宜,就退却了。

    天亮时分,四面火起,汉军官兵大喜,高呼着追逐敌人,鼓声震天动地。

    康居军队退却。

    汉军四面排列大盾牌,同时进入城中。

    单于及一百多男女逃进内宫。

    汉军纵火,官兵争先,单于受伤而死。

    军侯代理丞杜勋斩取单于首级,又找到汉朝使臣的二根节杖与谷吉等带来的帛书。

    那些俘虏都给了捕获者。

    一共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一千多人投降,分给出动军队的定居各国的十五位王。

    于是甘延寿、陈汤上疏说:“臣听说天下大道,应当四海一统,从前有唐尧、虞舜,现在有强大的汉朝。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称臣,防守北部。

    只有郅支单于叛逆,没有得到惩罚,以为大夏西面,强大的汉朝不能统治。

    郅支单于对待百姓极为残酷狠毒,罪大恶极,上通于天。

    臣甘延寿、陈汤率正义之师,攻陷敌阵,消灭敌人,斩郅支与名王以下首级,应该将首级悬挂在京城外国人居住的槁街,向远方示威,表明触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很远,也一定要诛杀。”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认为:“郅支与名王的首级已经过各国,蛮夷没有不知道的,《月令》载春季是‘掩埋骨骸’的时候,不应悬挂。”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认为:“春秋时代的夹谷盟会,侏儒优施戏弄诸侯国君,孔子诛杀了他,当时正是盛夏,首级和脚是从不同的门抬出的。

    应该悬挂郅支首级十天,然后埋掉。”天子有诏,认为两位将军的说法正确。

    当初,中书令石显曾想让姐姐嫁给甘延寿,延寿不娶。

    等到丞相、御史也讨厌他假托君命,而且都不赞许陈汤时,三人便共同压制他们。

    陈汤素来贪财,抢夺的财物多不按军法进入边塞,私自吞没。

    司隶校尉发公文给沿途各处,捆绑官兵审问。

    陈汤上疏说“:臣与官兵共同诛杀郅支单于,天幸能够消灭他,万里回师,应该有使者在路上迎接慰问,现在司隶校尉恰恰相反,关押官兵审讯,这是替郅支报仇!”皇上立即命令释放被关押的官兵,让各县各道,准备酒食,供给经过的军队。

    到京以后,评定功绩,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擅自兴师,假托君命,天幸能够不被诛杀;如果又赐给爵位,分封土地,那么以后奉命出使的人都会争着想乘危侥幸,在蛮夷地面滋生事端,为国家招致灾难,这个头不能开。”元帝心里赞许甘延寿、陈汤的功绩,但是又难以驳回匡衡、石显的意见,讨论很久,仍不能议定。

    前宗正刘向上疏说“:郅支单于关押杀害的汉朝使臣、官兵,要用百来计数,事情传扬到外国,严重伤害了国家威信,损失重大,群臣都很担忧。

    陛下决意诛杀他,不曾一刻忘记。

    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承圣上旨意,靠神灵保佑,统领各蛮夷的君主,率各定居国的军队,出生入死,进入极远的地方,于是踏平康居,摧毁五重城防,拔歙侯之旗,斩郅支首级,悬挂旌旗在万里之外,张扬国威于昆山之西,洗刷谷吉的耻辱,建立显赫功绩,百夷慑伏,没有不畏惧震动的。

    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经被诛杀,又是高兴,又是害怕,向往教化,趋慕道义,愿意守护北部地区,世世称臣。

    他们建立了千载大功,换得万世安宁,群臣的功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从前周朝大夫方叔、吉甫为宣王诛杀猃狁后,百蛮听命,那首诗说‘:军队多,斗志旺,宛如雷霆响,光明正大的方叔,征伐猃狁,蛮荆畏威来朝。

    ’《易》云‘:有俊杰诛杀元凶,将获得异族归附。

    ’意思就是赞美诛杀首恶之人,而那些不驯服的就都会来顺从。

    现在甘延寿、陈汤诛杀郅支引起的震动,即使是《易》的诛杀元凶、《诗》的雷霆之喻都比不上。

    评定大功绩的人,不记录小过错,赞美特别美丽的东西的人,不挑剔小缺陷。

    《司马法》说:‘奖赏军队不超出一月,’是希望百姓快点得到做好事的好处。

    以武功为先,就要重用人才。

    吉甫凯旋,周朝对他的赏赐很丰厚,《诗》中说‘:吉甫宴饮喜乐,受到很多赏赐,从镐地返回京城,这次出征旷日持久。

    ’千里外的镐地还认为遥远,何况万里之外?甘延寿、陈汤的辛苦劳累已到极限!他们不仅未得到赏赐酬报,反而委屈了抛弃性命换得的大功,长久被官吏指责诋毁,这不是鼓励有功之臣、勉励出征战士的做法。

    从前齐桓公先有尊奉周天子的功劳,后有吞灭项国的罪过,君子因为他的功劳盖过过失,为他隐讳过失。

    贰师将军李广利损失了五万军队,耗费了亿万钱财,经过四年的劳累,仅获取三十匹骏马,虽然斩了大宛王毋寡的首级,还是不够抵偿损失的军队,耗费的钱财,他个人的罪恶也很多。

    孝武皇帝认为,那是万里征伐,没有记录他的过错,于是二人封侯,三人拜为九卿,一百多人拜为二千石官员。

    现在康居比大宛强大,郅支的名号比大宛王要响得多,杀害使者的罪行超过留马,但是甘延寿、陈汤不烦劳汉朝将士,不耗费一斗军粮,和贰师相比,功德超过他的百倍。

    再说常惠率领的是想进攻匈奴的乌孙军队,郑吉迎接的是自动投降的日逐王,尚且还授予爵位,分封土地。

    所以论威武辛劳,甘、陈二人比方叔、吉甫要大,列举功劳覆盖过失,要超过齐桓公、贰师将军,成就的功业,比安远侯郑吉、长罗侯常惠要高,但是大功未著录,小过多次散布,我私下为此痛心!应该及时解除对他们的指责诋毁,让他们能自由出入,免除过错不治罪,让他们爵位尊贵,用这种方法鼓励有功之臣。”于是天子下诏说“: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扣留杀害汉朝使者、官兵,特别违背道理,朕岂能忘掉这些!之所以犹豫没有征讨的原因,是难以兴师动众,劳动将帅,所以隐忍没有说。

    现在甘延寿、陈汤看到对国家有好处,乘有利时机,联合定居各国,擅自出动军队,假托君命前去征讨,托天地祖宗保佑,诛灭郅支单于,斩得郅支以及阏氏、大臣、名王以下一千多人的首级。

    虽然超出规范,触犯法律,但国内不烦扰一个男子服役,不动用国库的储藏,借敌人的粮食,供给军队使用,在万里之外立功,威震百蛮,名扬四海。

    替国家除去残贼,使战争的根源铲除,边境终于得到安宁。

    但是还不能免除死亡的担忧,罪责应当在于死扣法令,朕很哀怜他们!赦免甘延寿、陈汤的罪过,不治罪。”诏令公卿大臣讨论对他们的封爵。

    参加讨论的公卿大臣都认为按照军法捕获斩杀单于一条的规定执行封爵。

    只有匡衡、石显认为:“郅支本是逃亡丧失国家的人,在极远的地方窃取单于名号,不是真正的单于。”元帝按安远侯郑吉的惯例,打算封甘延寿、陈汤千户,匡衡、石显又争辩。

    于是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给陈汤爵位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

    祭告上帝、宗庙,大赦天下。

    拜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甘延寿后来升任城门校尉、护军都尉,在职期间去世。

    成帝即位初期,丞相匡衡又上奏,说:“陈汤以二千石官阶身份奉命出使,号令蛮夷中,不以身作则,反而占取收缴的康居王财物,警告下属官兵说,极远地方的事情是不能核实的。

    虽然在大赦以前,但不应该再担任官职。”陈汤因此被免除官职。

    后来陈汤上书说康居王送来的侍子不是康居王的儿子。

    经审讯调查,确实是康居王的儿子。

    陈汤被关进监狱,当判死罪。

    太中大夫谷永上疏为陈汤诉讼说“:我听说楚国有子玉得臣,晋文公因此坐不安席;赵国有廉颇、赵奢,强秦不敢窥探边境;近代的汉朝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向南越过沙漠。

    从这些说来,克敌制胜的将领,是国家的有利武器,不可不重视。

    ‘君子听到战鼓的声音,就想到将帅之臣’。

    我私下看到关内侯陈汤,以前出使西域,是都护的副手,对郅支的无道行径非常愤慨,忧虑天子的诛伐没有施加,义愤谋划,挺身奋起,突然出动军队,快速前进,历经乌孙,远集都赖水边,摧毁三重城防,斩郅支首级,报了十年未诛杀之仇,洗雪边境官兵的长期耻辱,威名震百蛮,勇武横四海,汉朝建立以来,征伐外国的将领不曾有过这样的战绩。

    现在陈汤上书谈论事情,因为不准确,就被长期关押,很长时间不能裁决,执法官吏想置他于死地。

    从前白起是秦国的将领,南方攻下郢都,北方活埋赵括降军,因微小过错,被赐死在杜邮,秦国民众可怜他,没有人不为他落泪的。

    现在陈汤亲身手持武器,席卷喋血万里之外,告功祖庙上帝,披甲战士没有不倾慕他的大义之举的。

    要是把谈论事情都作为大罪行,那就没有大罪恶了。

    《周书》说:‘记住别人的功劳,忘掉别人的过错,适宜做君主。

    ’犬马为人劳累,人们还要给它施加帷盖回报它,何况是国家的功臣呢?我私下恐怕陛下忽略了战鼓的声音,不考察《周书》的意思,忘记施加帷盖,把陈汤当作平庸的臣子对待,最终听从官吏的意见,使百姓耿耿不平,有秦国民众的遗憾,这不是用来奖励可以为国牺牲生命的臣子的办法。”书奏上,天子释放了陈汤,剥夺了他的爵位,让他作军士。

    几年后,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军队包围,通过驿站的骑兵上书,希望出动西域定居各国的军队和敦煌军队援救自己。

    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与百官商讨了几天仍不能决定。

    王凤说“:陈汤多谋略,熟知外国事务,可以询问他。”皇上在宣室召见陈汤。

    陈汤在进攻郅支时得了寒病,两臂不能屈伸。

    陈汤入见,皇上诏令不要下拜,把段会宗的奏书给陈汤看。

    陈汤推辞,说:“将相九卿,都是很有贤才的,小臣残疾,不够资格谋划大事。”皇上说“:国家有紧急情况,您不要推辞。”回答说:“臣以为这根本不需担忧。”皇上问“:根据什么这样说呢?”陈汤说“:胡兵五个才能相当汉兵一个,为什么呢?胡人兵刃朴钝,弓箭不锋利。

    现在听说略微学到汉人兵器的灵巧,但还是要三个相当汉兵一个。

    另外兵法说‘:外来进犯的一方要是对方的两倍,驻守防御的一方只需对方的一半兵力,然后双方可以相匹敌,’现在包围段会宗的兵力不能胜过段会宗,请陛下不要担忧!再说军队轻装日行五十里,负重只能日行三十里,现在段会宗想出动定居各国和敦煌的军队,那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到达,这是所说的报仇的军队,不是用来救急的。”皇上说“:怎么办呢?一定可以解围吗?估计什么时候能够解围呢?”陈汤知道乌孙军队是乌合之众,不能长久围攻,根据以往情况推测,不过几天,于是回答说“:已经解围了!”屈指计算日期,说:“不超出五天,当有好消息传来。”过了四天,军书到京,说已经解围。

    大将军王凤上奏,让陈汤当上从事中郎,幕府的事都由陈汤处理。

    陈汤懂得法令,善于利用事情形成权势,他向王凤的进言和游说,王凤多听从。

    常接受别人的金钱写奏章,最终因此身败。

    当初,陈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交好。

    从元帝时起,渭陵不再迁移百姓修建村落。

    成帝修建初陵,几年后,又看中霸陵曲亭南面,改在那里预修陵墓,解万年与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为建造的工程多次让武帝满意,自己升到将作大匠,另外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造杜陵,也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享受中二千石待遇;现在建造初陵,同时营建看守陵园的村落,成就大功,我也当受重赏。

    您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在长安出生长大,不喜欢东方,应当请求迁移,可以得到赐给的田地和住宅,各方面都好。”陈汤心里觉得很合算,就呈上密封的奏书说:“初陵在京师地面,土地最为肥美,可以设立一个县,天下百姓不迁移到陵园,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关东富人日益增多,大多圈占良田,让贫民为他们做工,可以将富人迁到初陵,加强京师,使诸侯衰弱,又使中等以下家庭能够均贫富。

    我陈汤愿意与妻子儿女家属迁居初陵,为天下做表率。”于是天子采纳了他的计策,果然修建昌陵邑,后来迁移去内地郡国的百姓。

    解万年自己称三年可以建成,后来终于没有建成,群臣多说这对国家不利。

    让有关部门讨论,都说“:昌陵是在低处填高,积土为山的,估计供吊祭者休息的便房还是在平地上,新取来的土不能保护阴间的魂灵,又浅薄外露不坚固,要花费亿万工钱,以至点燃火把夜以继日建造,从东山运来土方,将与稻谷同价。

    兴建几年,天下都要因此劳累,国家疲惫,国库空虚,下至百姓,怨声载道。

    以前的陵园依自然地形,凭据原有土壤,地势高广,旁边靠近祖考陵园,已经有修建十年的基础,应再修筑以前的陵园,不要迁移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

    丞相御史请求废除昌陵为守陵人建造的村落房屋,这个提议还未讨论,有人就此事问陈汤:“村落住宅没有建成,该不会还要迁移吧?”陈汤说“:天子将接受群臣意见,还将再调百姓迁移那里。”当时成都侯高刚担任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朝政,平素就不喜欢陈汤,听到这话后,禀告皇上,说陈汤惑乱民众,把陈汤关进监狱治罪,审讯他犯的各条罪。

    陈汤以前为骑都尉王莽上书说:“父亲早死,只有他没有封爵,母弟明君供养太后,特别劳苦。

    应该封爵。”结果王莽竟被封为新都侯。

    后来皇太后同母弟苟参为水衡都尉,苟参死后,儿子亻及担任侍中,苟参的妻子想替亻及请求封爵,陈汤接受了她的五十斤金,答应为她儿子找个先例后上奏。

    弘农太守张匡因有百万以上的赃财,狡诈非法,有诏令在他住处审讯,恐怕被关进监狱,派人通知陈汤。

    请陈汤为他诉讼,如能度过冬月,答应给陈汤二百万钱酬谢。

    审讯的都是这一类。

    事情都是大赦之前的。

    后来东莱郡冬天出现黑龙,有人问陈汤,陈汤说“:这就是所谓的玄门开。

    皇上多次微服出行,不时出入宫廷,所以龙在不该它出现的时候出来。”又说还要再迁移百姓,辗转相告的有十多人。

    丞相御史奏“:陈汤惑乱民众,不守道义,妄自造谣,把奇谈怪论归于皇上,不是他应该说的,特别不敬。”廷尉赵增寿发言,以为:“陈汤不守道义,不合法度,因陈汤所犯罪繁多,容易治罪,臣下怕审讯失于公正,所以把他的案子转到廷尉,由于没有与他类似的案子可以比照,所以事先请示报告,这是为了端正刑罚,重视人命。

    圣明的君主哀怜百姓,下令废除昌陵,不迁移官吏百姓,这道命令已经公布。

    陈汤妄自揣测,对别人说还将迁调,虽然言论很让人吃惊,但是听到这话的人少,百姓没有骚动,不可以称作惑乱民众。

    陈汤言论虚妄,假设不存在的事情,不是他应该说的,特别不敬。”皇上下令说“:廷尉增寿的看法恰当正确。

    陈汤以前有讨伐郅支单于的功劳,免除陈汤罪责为平民,迁移边境。”又说“:前将作大匠解万年花言巧语,邪僻不忠,妄自伪诈,增加赋税,使徭役繁重,仓猝兴起工程,使从事徭役的百姓蒙受苦难,死人相连,祸害百姓,天下怨恨,虽然赦免了罪责,但是不适宜居住京师。”于是陈汤与解万年一起迁移到敦煌。

    过了很久,敦煌太守上奏说:“陈汤以前亲自诛杀郅支单于,威震外国,不适宜靠近边塞。”皇上下诏迁移到安定。

    议郎耿育上书对国家提出建议,趁便为陈汤诉冤说:“甘延寿、陈汤为汉朝扬威远方,洗雪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极远地方的不顺从汉朝的蛮君,制服了万里之外难以制服的敌人,这样的大功,难道有能与他们相比的吗?先帝称赞他们,多次下达诏令,表扬他们的功劳。

    甚至改年号,传颂无穷。

    与他们的功绩相应验,南郡献白虎,边疆无警报。

    恰遇先帝生病,但还是念念不忘,多次派尚书责问丞相,催促丞相为他们评定功劳,只是丞相匡衡排斥他们,不给他们记功,封甘延寿、陈汤几百户,这就是功臣战士丧气失望的原因。

    孝成皇帝继承先祖建立下来的基业,乘甘、陈征伐郅支的余威,不动刀枪,国家无事,但是大臣不正直,谗佞小人在朝,竟然不仔细想想国家的大小之难,作为防范未发生的事情的警戒,却垄断君主的权威,排挤嫉妒有功之臣,使陈汤孤立无助,蒙冤拘禁,不能洗清自己,最终虽判无罪,但是年纪老了,还要摒弃在敦煌,正对西域通道,让拥有威名的克敌制胜之臣很快就祸及自身,又被遗留的郅支人耻笑,实在可悲!至今奉命出使外国蛮邦的人,没有不陈述诛杀郅支之事来宣扬汉朝的强盛的。

    援引别人的功劳来震慑外国,却抛弃他本人让谗邪小人高兴,难道不让人痛心吗!再说安宁时不能忘记危难,兴盛时一定要考虑衰败,现在国家长期没有文帝那时多年节俭而达到的富饶蓄积,又没有武帝那时举荐招纳的克敌斩将的俊杰之臣,只有一个陈汤啊!假使他死了,等不到陛下即位,还望国家追认补录他的功劳,为他的坟墓加土堆高,树立标志,来鼓励后代。

    陈汤有幸能够活在圣明君主的时代,功劳距今还不久,反而听信奸邪臣子的意见,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带,让他离别亲人,漂流远方,死无葬身之地。

    远远注视着陈汤的臣子,没有不揣度计算的,认为陈汤的功劳,历代都没有人能相比,而陈汤的罪过,也是人情所共有的,陈汤尚且如此,其他人即使再像陈汤那样,筋骨断绝,出外征战,还是要被谗邪小人的口舌压制,被嫉妒别人的大臣关押的。

    这就是我为国家特别担忧的事。”书奏上,天子让陈汤回家,陈汤死在长安。

    死后几年,王莽为安汉公持政,一方面内心感激陈汤对他的恩,另一方面又想讨好皇太后,就以讨伐郅支的功绩,加元帝庙号为“高宗”。

    因为陈汤、甘延寿以前功劳大,赏赐少,另外,侯丞杜勋没有赏赐,于是加封甘延寿的孙子甘迁一千六百户,追赐谥号为破胡壮侯;封陈汤的儿子陈冯为破胡侯,杜勋为讨狄侯。

    隽不疑传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

    研究《春秋》,任郡文学职,行动举止必按礼仪,名闻州郡。

    汉武帝末年,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任直指使者,穿着绣衣,拿着兵器,追捕盗贼,督责考核郡国政事,东至于海,不服命令的人按违“军兴”法处死,威震州郡。

    暴胜之一向听说隽不疑有德有才,一到勃海,便派人请隽不疑来相见。

    隽不疑戴上进贤冠,挂着阰具剑,佩上玉环玉..,穿着大襟衣,系上宽衣带,穿戴整齐,登门通名拜见,门卫要他解下阰具剑,不疑拒绝说:“剑是君子的军备,是用来防身的,不可解下。

    请让我回去。”门吏禀报暴胜之。

    胜之打开官署的门去接待,远远看见隽不疑容貌尊严,衣冠壮美,来不及曳上鞋后跟就起身迎接。

    登堂坐定,隽不疑伏地而拜说:“我住海边,听见暴公子的威名很久了,现在竟然承您看得起来接待我。

    大凡做官,太刚就容易折断,太柔就显得无用,施行威严要兼用恩泽,然后才可以建功扬名,永远享用天赐的福禄。”胜之知道隽不疑不是常人,恭敬地接受他的警告,以礼相待,表示深深的敬意,向他询问当世应施行什么。

    暴胜之门下诸从事都是州郡选拔来的官吏,在旁听不疑言谈,莫不惊骇。

    一直谈到天黑,才离开,暴胜之于是上奏朝廷推荐隽不疑,用公车把他召到京师,任用他做了青州刺史。

    很久以后,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的孙子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打算先杀青州刺史,被隽不疑发觉,抓起来关进监狱,都服其罪。

    隽不疑因此被提拔为京兆尹,赏赐钱百万。

    京师的官吏百姓都敬重隽不疑。

    每当他到县里省录囚徒回来,他的母亲就问不疑:“有多少冤案平反,能使几多人活命?”如果某一天隽不疑平反的案件多,母亲就笑,因而饮食说话就不同于平时;有时没有,母亲就会发怒,因而不吃饭。

    所以隽不疑为官,严厉而不残酷。

    始元五年(前82),有一男子乘着牛拉车,竖着黄色龟蛇旗,穿着黄色直裾禅衣,戴着黄色的帽子,来到皇帝住所的北门,自称卫太子。

    公车把此事传给皇上,皇上诏令公卿将军中二千石的官员共同去辨认。

    长安中官员百姓聚观的有数万人。

    右将军统率军队驻扎在阙下,以备非常事件发生。

    丞相御史及到场的中二千石的官员,没有谁说什么。

    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大声呵叱随从吏卒把自称卫太子的人捆起来。

    有人说:“是非不清楚,暂且慢点。”隽不疑说:“诸君为什么对卫太子这样害怕!从前蒯聩违命出逃,他的儿子拒绝不接纳,《春秋》认为他是对的。

    卫太子得罪于先帝,逃亡了没有当即处死,现在自投罗网,此人是罪人啦!”于是把他送到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牢狱里。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听到这件事后嘉奖隽不疑,说:“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晓明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被人们重视,在位官员都自以为不及他。

    大将军霍光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为妻,隽不疑坚决推辞。

    很久以后,因为不疑病了才免除此事,结果死在家中。

    京师记载了此事。

    后来赵广汉京兆尹说:“我禁止奸邪,只在吏民中推行,至于对待朝廷事,远不及隽不疑。”廷尉拷问自称卫太子的是什么人,竟然有奸诈。

    自称卫太子的本是夏阳人,姓成名方遂,家居湖县,凭卜筮办事。

    有一个原本卫太子的舍人,有一次给成方遂占卜,对方遂说:“你的状貌很像卫太子。”成方遂心想他的话对自己有利,希望因此得到富贵,就诈称自己是卫太子来到北阙。

    廷尉召乡里认识成方遂的张宗禄等辨认,成方遂判为诬罔不道罪,腰斩于东市。

    一说成方遂姓张名廷年。

    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少年爱学习,通晓《春秋》,在家里传授学业,学习的人从很远地方来。

    朝廷征召他做了博士太中大夫。

    地节三年(前67),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

    数月后,丙吉调升御史大夫,疏广改任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字公子,也因为贤良推荐做了太子家令。

    疏受讲礼节做事恭谨,敏捷而又善辞令。

    汉宣帝幸临太子宫,疏受迎接拜见应对,以及设酒宴,捧觞祝寿,言辞礼节闲静文雅,皇上很高兴。

    不久,授疏受为少傅。

    太子的外祖父特意引荐平恩侯许伯作太子少傅,禀告皇上让许伯之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

    皇上拿此事问疏广,疏广回答说:“太子是国家储备的副君,师友一定在天下英俊人才中选取,不应当独亲外公家姓许的,再说本来有了太傅少傅,官员已备,现在又使许舜护太子家,显现得太浅薄了,也不是用来在天下扩大太子德行的办法。”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好,把这些话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免冠道歉说:“这不是臣等能够赶得上的。”疏广从此被器重,屡次受赏。

    太子每次朝见皇上,或进见父皇,太傅导于前,少傅护于后。

    叔侄并为太子师傅,朝廷以此为荣。

    疏广叔侄做太子傅五年了,皇太子也已十二岁了,精通《论语》、《孝经》。

    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不会危险’,功成自退,这是自然规律啊。

    现在做官到二千石,官居高位,名望也树立了,像这样不离开,恐怕有后悔的事情,不如我们叔侄相随出官,告老回乡,以长寿命终,岂不是好事?”疏受叩头说“:听从大人的主张。”当日叔侄一起上书称病,满了三个月病假,疏广又称说年老,上疏皇上请求退职。

    皇上认为他们的确年纪很大,都准许了,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又赠五十斤。

    公卿大夫老朋友同乡安排饯行,供具设帐在都城东门外,送行的车辆数百辆,告别而去。

    到路旁观看的都赞叹说:“二大夫真乃贤士啊!”还有的叹息为之落泪。

    疏广回到乡里,常令家人准备酒食,邀请同族以及旧日熟识的来家作客,一起快乐。

    他常问家里还剩多少黄金,并催促家人卖掉黄金来准备酒食。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喜欢信任的兄弟老人说“:子孙希望趁君健在时多立些产业根基,现在吃喝费用将尽。

    最好用您老的意思劝说他老人家买些田宅。”老人就在闲暇时向疏广谈起此事。

    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子孙吗?我们家已有些田地房舍,让子孙努力耕种于其中,足够他们穿衣吃饭,同普通人一样。

    现在如果再增加些田产作为赢余,只能教子孙懒惰罢了。

    有道德有才能而多财,就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愚昧而多财,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再说有钱的人,是人怨恨的对象;我既无什么教化子孙,又不准备增加他们的过失而使人怨恨。

    再说,这些黄金,是圣主用来恩赐养活老臣的,所以乐意同乡亲宗族共享皇上的恩赐,来度过我的晚年,难道不行吗?”于是族人都心悦诚服。

    疏广叔侄都以长寿告终。

    于定国传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县人。

    他的父亲于公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审判狱讼案件公平,凡属于公审判的都不怨恨。

    郡中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一孝妇,很年轻就失去丈夫,又无儿子,可她侍养婆婆很周到。

    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

    婆婆对邻人说“:孝媳侍奉我很辛苦,可怜她无子守寡。

    我老了,长久地拖累她,怎么办?”其后婆婆自己吊死了,姑子报告官吏:“寡妇杀害我母。”官吏拘捕孝妇,孝妇不承认杀害婆婆。

    狱吏严刑拷问,孝妇只好含冤招认,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上报到府,于公认为此妇奉养婆婆十余年,以孝顺闻于乡里,一定不会杀害婆婆。

    太守不听,于公争辩,不能胜,于是抱着定罪的全部案卷,哭于府堂上,因此推说有病辞了职。

    太守竟判罪杀死了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后来的太守到任,占卜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当死,前任太守硬判她死罪,灾害原因或许就在此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去祭祀孝妇冢,并刻石于其基,以表彰其孝道。

    天立即降大雨,那年年成好。

    郡中人因此格外敬重于公。

    于定国幼时在父亲教育下学习法制条文,父死,于定国也做了狱史、郡决曹,补做廷尉史,被选拔参与御史中丞从事处理反叛者的狱讼,因为才高被推举为侍御史,又提升做了御史丞。

    恰巧碰上汉昭帝崩,昌邑王被征召即位,行为淫乱,于定国上书劝阻。

    后来昌邑王被废除,汉宣帝登基,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凡是具文上奏劝阻立昌邑王的群臣都越级提拔。

    于定国因此做了光禄大夫,治理尚书事,很受器重。

    过了几年,调任水衡都尉,一跃做了廷尉。

    于定国向老师请教学习《春秋》,亲自拿着经籍,备具弟子礼北面拜师。

    为人谦恭,特别尊重懂经术的士,即使是卑贱徒步来访的,于定国都与之平等相待,感恩敬重十分周到,学士们无一不称赞他。

    他解决疑案量法定刑时,力求同情鳏寡,定罪有疑问的从轻,加重审慎之心。

    朝廷称赞他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做廷尉,百姓没有怕受冤的顾虑。”于定国嗜酒多饮而清醒,冬月实施法制评议罪犯,喝了酒更加精细明察。

    他做廷尉十八年后调任御史大夫。

    甘露年中,代黄霸做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三年后,宣帝崩,元帝(刘..)即位,因于定国是任职旧臣,很敬重他,当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相违戾。

    后来贡禹代为御史大夫,屡次与于定国持不同意见。

    于定国精通政事,其主张皇上一般都认可。

    然而元帝刚即位,关东连年遭受灾害,百姓流入关内,有人上疏归罪于大臣。

    皇上于是几次于上朝之日引见丞相、御史,接受诏令,用职责之事逐条责问,皇上说:“坏官吏、盗贼出现了抓不到,怕遭受处罚,便胡乱怀疑好人,以至无罪处死。

    有的盗贼发生,官吏不赶快追捕,反而抓丢失财物的人,后来都不敢报告遭难情况,因此盗贼渐广。

    百姓多冤屈,州郡官吏不处理,不断地有上书给朝廷反映情况的。

    郡守一级的官员选拔不真实,因此在位的县令丞尉多不称职。

    民田有了灾害,官吏不肯减免租税,反而催收其租,所以百姓困难重重。

    关东流亡的百姓饥寒疾疫交加,虽然已下诏令官吏运粮食,开仓放粮拯救百姓,赐寒者衣物,但到明春恐怕不够。

    现在丞相、御史将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这个过失?尽意逐条写下情况,陈述朕的过失。”于定国上书认罪。

    永光元年(前43),春季降霜,夏季天寒,日呈青色而无光芒,皇上又降诏逐条责问说:“有东方来的官员,说那里百姓遭受饥饿,父子不能相养。

    是丞相、御史考察事情的官吏隐瞒不说呢?还是从东方来的人虚报呢?为什么所言不同至此呢?想要知道那里实情。

    当今年成好坏未可预知,当前出现水灾旱灾,那个忧愁就不少。

    你们有可以防止灾害于未然,拘挽灾害的办法没有?你们各人以实回答,不要有隐瞒。”于定国恐惧,上书自我弹劾,归还侯印,请求退职。

    皇上回答说“:你辅佐我,不敢怠慢休息,万方之事,靠君总管,能够没有过错的,恐怕只有圣人。

    当今我朝承袭周秦之弊端,民俗风化败坏,百姓少礼仪,大自然不协调,灾害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项原因而产生的,从圣人以来记载的,都不敢由某一人承担,何况不是圣人呢?日夜思考招致此灾的来由,也不能都清楚。

    经典说‘万方有罪,罪在寡人’。

    你虽任丞相职,何必一人承担呢?希望勉励督促郡守县令们,责难那些人,不要让他们长期残害百姓,永远秉持法纪,务必都要明智,注意身体健康。”于定国于是称老,一再推辞,皇上才赐四马驾的平安车,黄金六十斤,免去他的丞相职位让他回家。

    过了几年,七十多岁去世,谥号为安侯。

    于定国的儿子于永为继承人。

    于永少时嗜酒,多过失,年纪将近三十,才克制自己修身实践,因父任职关系做过侍中中郎将、长水校尉。

    于定国死后,居丧随礼,孝行闻于当朝。

    因此以列侯身份做散骑光禄勋,直到御史大夫。

    匹配馆陶公主刘施。

    刘施是汉宣帝长女、汉成帝的姑姑,贤惠有德行,于永选配了她。

    皇上正打算用他作丞相,恰巧这时于永去世。

    于永的儿子于恬继承。

    于恬不才,行为浅薄。

    起初,于定国的父亲于公,他所处的闾里的门坏了,父老们共同修理它,于公对大家说:“稍微把闾门修得高大一些,使它能容驷马驾的高盖车。

    我管理狱讼事广有阴德,不曾冤枉过人,子孙后代一定有发迹兴旺的。”后来于定国官至丞相,于永官至御史大夫,封侯传世。

    薛广德传薛广德字长卿,沛郡相人。

    以鲁诗教授于楚国,龚胜、龚舍以师礼侍奉他。

    萧望之做御史大夫,任用广德为属官,屡次同他谈论事情,萧望之以为广德是个人才,于是向朝廷推荐说广德经明行修,适宜在朝廷任职。

    后来做了博士,因评论石渠有善言,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后来代贡禹作长信少府、御史大夫。

    薛广德为人温雅又宽容含蓄。

    到做三公时,他敢于直言规劝。

    刚拜御史大夫十来天,皇上幸临甘泉,郊祀泰..,祭礼完了,于是留下来打猎。

    薛广德上书说“:我私下看到关东百姓困苦极了,人民流离失所。

    陛下每日撞响亡秦之钟,听着郑卫的音乐,我实在是害怕。

    现在士卒暴露野外,随从官员劳累,希望陛下赶快回宫,考虑与百姓同忧乐,国家就幸运极了。”皇上当日回京。

    那一年的秋天,皇上酿好醇酒去祭宗庙,出便门后,皇上打算驾楼船前往,薛广德主张乘车,脱下帽子叩首说“:应当从桥上过去。”皇上下诏说:“大夫戴上帽子。”薛广德说:“陛下不听从臣,我就自刎,以血溅污车轮,陛下就不能进宗庙了!”皇上很不高兴。

    先导光禄大夫张猛说“:我听说国君圣明,大臣正直。

    乘船危险,过桥安全,圣主应不乘危船。

    御史大夫的话可听。”皇上说“:对人详细讲明道理不应当像这样!”于是从桥上过去。

    事过月余,因为年谷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薛广德与丞相于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都请求退职,都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免职。

    薛广德做御史大夫仅十个月,就免了职。

    东归沛,太守迎接他到边界上。

    沛人以薛广德为光荣,广德悬其所赐安车流传子孙后代。

    平当传平当字子思,祖父以百万资产从下邑迁到平陵。

    平当少时做过大行治礼丞,按功绩次第补为大鸿胪文学,因为廉洁又做了顺阳长、橡木旬邑县令,又因通晓经术做了博士,公卿推荐平当论议通明,又做了给事中。

    每有灾异平当就附会经术,谈得失。

    文雅虽不及萧望之、匡衡,但旨意略同。

    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上书请求停建太上皇陵寝庙园。

    平当上书说“:臣听孔子说过,若有王者兴起,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兴,祸乱不作。

    当今汉室受命而为王,续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洁明,但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屡现,或许恩泽还未施于民吧?为什么王德与自然吉利的征兆不相应这样久呢?祸(福)降临是有原因的。

    应当深求其踪迹,努力修其根本。

    从前帝尧南面而治天下,首先能举用族中德才兼备的人,使族人都亲密地团结起来,然后教化遍及万邦。

    孝经说‘:天地间之性灵,人最尊贵,人的德行没有什么比孝顺长辈还大的,孝顺长辈没有什么比尊敬父亲还大的,尊敬父亲没有什么比祭天时以祖先配享还大的,周公或许才是那样的人。

    ’孝子善于表述人的志向,周公已经成就了文武的事业,而制作礼乐,整治尊敬父亲祭祀天地之事。

    周公知道文王不愿让儿子临驾于父亲之上,所以类推而按次第排列,上自太王、王季到后稷与祭天时配享,这是圣人的德行,没有什么比孝道还高的。

    高皇帝圣德受命于天而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王追尊太王、王季一样,这是汉的始祖,后代继承人应尊奉他用来扩大他的大德,这是孝道中最高的。

    尚书说‘能正考古道来建功立业,则可长年享国,传于后世无穷’。”皇上采纳了他的进言,下诏令恢复太上皇陵寝庙园。

    不久,朝廷派平当到幽州视察流民,检举弹劾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劝勉有意为民办好事的。

    平当上奏朝廷说勃海盐池可以不禁止,让百姓煮盐救急。

    所过地方被称颂,奉命出使的十一人,平当最好,提升为丞相司直。

    后坐法,降职做朔方刺史,后又被征诏到朝廷做太中大夫给事中,连续提升为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

    先此,太后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禀报昌陵不可兴建,皇上将此事下到有司议论。

    平当认为兴建连年,可以就成。

    皇上已经停止兴建昌陵,认为淳于长首建忠策,又下诏公卿讨论封淳于长。

    平当又认为淳于长虽有好的建议,但不在封爵一类。

    平当犯了前议不正确的错误,降职为钜鹿太守。

    后来皇上仍然封淳于长爵位。

    平当因为通经学明禹贡,被派去巡行黄河,做骑都尉,领河堤长宫。

    哀帝即位,征召平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又做光禄勋,赐平当为关内侯。

    第二年春,皇上派使者召见,打算正式封平当为关内侯。

    平当病重,不应召,家里有人对平当说:“不能勉强起床接受侯印,为子孙着想吗?”平当说:“我居大位,已经负有无功食禄的罪责了,勉强起床受侯,回家卧病死去,死有余罪。

    现在不起床受侯印的原因就是为子孙着想。”于是上书请求免职。

    皇上答复说“:朕从众中选择用君为相,理事日少,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和,冬季未下大雪,干旱成灾,是朕的不德,怎么一定怪罪你呢?你怎么疑惑而上书请求免职,归还关内侯的封邑呢?现在派尚书令谭赐给你养牛一头,上尊酒十石。

    希望你勉力就医以自己扶持。”过了月余,去世。

    子平晏因明经历任大司徒,封防乡侯。

    汉兴以来,只有韦玄成、平当父子官至宰相。

    彭宣传彭宣字子佩,淮阳阳夏人。

    研究《周易》,事奉张禹,被推荐做了博士,又升做东平太傅。

    后来张禹又因彭宣是皇帝的师傅的关系,被尊重信任,又推举彭宣明经有威严,可任政事,由此进入京都做了右扶风,升为廷尉,后因彭宣是诸侯国人,只好离京都做太原守。

    几年后,又召入京都做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

    哀帝即位,调任左将军。

    一年多,皇上想让彭宣到丁、傅处任爪牙官,于是用策书告彭宣说“:有司数上奏说诸侯国人不能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将军不宜主管兵马、处重要位置。

    朕因将军任汉将之重职,你儿子又前娶淮阳王女,婚姻不绝,不是国家的制度。

    现派光禄大夫曼赐将军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希望你上交左将军印绶,以关内侯身份归家。”刚好碰上哀帝崩,新都侯王莽做大司马,掌握政事专权。

    彭宣上书说:“三公鼎足奉君,一足不胜任,那么就倾覆鼎中美食。

    臣资性浅薄,年纪也大了,屡遭疾病,神志昏乱遗忘,希望上交大司空、长平侯印绶,请求退职归乡,等待死去。”王莽禀告太后,策命彭宣说:“思念你管理政事日少,功德未有成效,为年老昏乱所迫,不能辅佐国家,按抚海内了。

    派光禄勋丰册诏你,希望你上交大司空印绶,回到你的封地去。”王莽恨彭宣求退,所以不赐黄金安车驷马。

    彭宣在封地过了几年,就去世了。

    谥曰顷侯。

    传给他的儿子孙子,王莽失败,就断绝了。

    班固评论:隽不疑好学而从政,临事不迷惑,就建立功名,自始至终可述。

    疏广执行止足之计,免除受辱及危难的忧患,算是次一等的。

    于定国父子同情顾念鳏寡知狱情,算做称职的大臣。

    薛广德永保悬车之荣誉。

    平当欲进又止有廉耻,人心归服。

    彭宣见险止步,就不同于患得患失之辈了。

    王吉传王吉字子阳,琅笽皋虞人。

    少年时好学,通晓经术,凭郡官举孝廉做了郎官,补若卢右丞,调为云阳令。

    因为贤良被推举做了昌邑中尉。

    昌邑王喜欢打猎,驱逐奔跑于封地内,动作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疏劝阻,说:“我听说古时候军队每天行走三十里,吉祥时每日行五十里。

    《诗经》上说:‘那风呀,呼呼响,那车呀,飞一样!回头把那大路望,心里真悲伤!’意思是说:飘风发发不是古时有道之风,疾驱如飞不是古时有道之车,大概是哀伤这些吧?现在大王驾临方舆,不到半天竟跑了二百里,老百姓停止种田养蚕,修路牵马,愚以为百姓不可屡次遭受突发事件。

    从前召公到职,掌管民事时,歇在棠树下听诉断狱,后世人们思念他的恩德,不忍心砍伐那甘棠树,《甘棠》一诗就是说的这件事。

    “大王您不爱好书籍和法术而以逸为乐,坐在车上,奔跑不息,早上冒着雾霜,白天蒙受尘埃,夏天被烈日暴晒,冬天被风寒所袭,弄得疲惫不堪,身体逐渐瘦弱,这不是保全寿命的好办法,也不是提高仁义的好手段。

    “大屋之下,纤细的毡毯之上,明智之师导前,劝谏之臣辅后,向上讨论唐尧虞舜的历史,向下推论殷周的盛世,考察仁德圣明的风俗,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快快乐乐地发奋忘食,日日更新其德行,那种快乐岂只车马之间的快乐?休息时俯仰屈伸以强身,举止行走以健腿,吸新吐故以练气,一心一意积累精力以和神,如此养生,岂不长寿吗?大王诚能留意这样作,那么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伯赤松子那样的长寿,美好而盛大的声誉上闻于天,那福禄大概都会到来而且国家安定了。

    “皇上仁慈圣明,至今尚思念武帝未敢懈怠,对于宫馆、囿池、弋猎之事还没有接近过,大王您也应早晚思念这些,来承接皇上的意思。

    诸侯之中的至亲,没有谁比大王还亲的。

    大王您从亲属方面讲则是儿子,从地位方面讲又是臣子,一身而二任之责集于肩上,恩爱行义稍有不周,让皇上听到了,都不是享国的福分。

    臣王吉愚昧,希望大王明鉴。”昌邑刘贺虽然不守常道,但是还知道尊敬王吉,礼待王吉,于是下令“:寡人做的事不免有不周的地方,中尉王吉很忠诚,屡次辅佐我改过。

    派谒者千秋,赐给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干肉五束。”此后又放纵自若,王吉都直言规劝,深得辅佐的道德,虽然不治理民事,但是国中没有谁不尊敬他的。

    很久以后,昭帝崩,没有继承人,大将军霍光掌权,遣大鸿胪史乐成、宗正刘德迎接昌邑王。

    王吉立即上书告诫昌邑王说:“臣听说高宗居丧,三年不言。

    现在大王因为丧事被征召,应日夜哭泣悲哀,慎勿兴举众事。

    大将军仁爱勇智,忠言之德天下没有谁不知道,事奉孝武皇帝二十余年。

    先帝舍弃群臣,而把天下嘱托给他,把幼帝寄托于他,大将军抱着襁褓之中的幼帝,发布政令施行教化,海内平安,即使周公、伊尹也不能在他之上啊。

    现在帝崩无后,大将军考虑可以承受宗庙的人,提拔而立大王,他的仁厚真是深重啊!臣希望大王侍奉他,敬重他,政事专一听从他的,大王只管垂衣拱手做皇帝罢了,希望你留意,常常以此为念。”昌邑王刘贺到了京师,即皇帝位二十余日,因为行为淫乱而被废弃。

    昌邑群臣犯了在昌邑时不举奏昌邑王的罪过,使朝廷不知,又不能辅佐引导,陷大王于大恶的罪行,都下狱问罪。

    只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为忠直屡谏得以减免死刑,剃去头发充任城旦。

    后来朝廷又从王吉家中请他出来做益州刺史,因病又离任,又征召作博士谏大夫。

    这时宣帝效法武帝旧日的典章制度,宫室车服比昭帝还要盛大。

    当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皇上亲自治理政事,任用有能力的官吏。

    王吉上疏谈得失,说:“陛下亲自俯身总摄万事,帝王图籍每天摆在面前,思索事务,复兴太平。

    诏书每下,百姓高兴得好像再生。

    臣伏身想想这些,可以称得上最高的恩惠,但是还称不上是皇上的根本事情。

    “要治理好国家的君主不常有,公卿们幸运碰到这个好时机,皇上言听谏从,然而还没有建立万事之长策,把明主推举到夏、商、周三代那样兴隆的境地,而让皇上把精力用在施行政令看文书、断狱听讼辞上,这不是时世安乐的根本。

    “臣听说圣明的君王宣谕政令广布教化,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朝廷不完善,难以处理其他事情;左右的人不正派,难以教化远方的人。

    百姓弱小但不能胜过他,愚昧但不能欺骗他。

    圣主独行深宫,事情做对了,那么天下人就称颂您,做得不对,那么天下人都谈论您。

    行动从近处兴起,但一定在远处见到,所以谨慎地选拔左右人,慎审地选择使用官员。

    左右的人是用来修身的,官员是用来宣告政令的。

    《诗经》云:‘一簇簇的士人们,文王用他们来安邦。

    ’“春秋时期天下大统一的原因,是因为天地四方同一教化,九州会通。

    现在庸俗的官吏用来管理百姓的办法,不是有礼义能代代通行的,而是设刑法来防备他们。

    那些想治好的不知由来,穿凿附会,各取一般,机巧诡诈任意胡为,所以一变之后不可再整治。

    结果百里之内不同教化,千里之内不同风俗,一户一个政事,一人一种服饰,欺骗作伪萌生,刑罚没有尽头,朴实一天天消失,恩爱渐渐淡薄。

    孔子说:‘要想使在上位的人平安,使百姓太平,没有什么比礼还好的。

    ’这不是空话。

    做国君的还未制礼之时,引先王礼适宜当今而用之,臣希望陛下秉承天意,兴大业,与公卿大臣引进儒生,申述旧礼,阐明王制,带领全世的人民过渡到仁寿的领域,那么民俗怎么会不及周成王、周康王呢?寿怎么不及高宗呢?我看到当世旨趣追求不合于道的地方,小心地一条条禀报,希望陛下裁判抉择。”王吉认为:“夫妇,是人的等级关系的纲领,短命长寿产生的根本,世俗之人嫁娶太早,还不知做父母的道理就有了孩子,因此教化不明而人多夭折。

    重财礼订婚嫁女没有节制,那么贫穷的人达不到,所以没有子女。

    又汉室列侯娶天子女,诸侯国人娶诸侯女,使男奉侍女,夫屈于妇,阴阳之位颠倒,所以多女乱。

    古时衣服车马贵贱有规章,那是用来褒奖有德行的人的,区分尊卑的,现在上下越分太大,人们自我裁断而无节度,因此贪财利,不怕死亡。

    周代所以政事得以治理,刑罚放弃而不用的原因,在于他能禁止奸邪于未然。”又说:“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世代相承的人,而用皋陶、伊尹,坏人就难以存在了;现在庸俗的官吏的子弟都能因父兄当官而当上官,这些人一般多怠慢,不通古今;至于功业治理人事,对百姓无益,这是《伐檀》中吃白饭的君子的作为。

    应当明确选用贤人,除去任用子弟的法令。

    外戚与旧友可以多给些钱财,不适宜在官位,去掉互相争斗。

    减少音乐官署,减少巧作,提倡节俭,明白地告诉天下。

    古时候工匠不造精微的玉器,商人不贩卖奢侈品,不是工商自觉如此,是政事教化使他们这样的。

    人们回到礼仪上来,礼仪建立了,法制就成功了。”皇上认为他的话不切实情,也就不太重视。

    王吉于是推说有病回到琅笽家乡。

    开始,王吉年轻时学习和询问,住在长安,东邻家有大枣树垂到王吉庭院中。

    王吉的妻子摘来枣子给王吉吃,王吉知道后撵走了妻子。

    东邻家后来知道此事要砍掉枣树,并要求王吉把妻子接回来。

    里巷中为这事颂歌:“东家有树,王阳去妇,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吉与贡禹交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将出来做官”,是他们进退相同。

    元帝初即位,派遣使者征召王吉与贡禹。

    王吉年老,走在半路上死了,元帝悼念他,又派使者吊唁祭祀。

    起初,王吉兼通五经,能传邹氏《春秋》,用《诗经》、《论语》传授弟子,喜欢梁丘贺说《易》,王吉令子王骏受教。

    王骏凭借孝廉做了郎官。

    左曹陈咸推荐说王骏同他父亲一样有德才,经学精通,德行好,应当使其显贵来激励一般的人。

    光禄勋匡衡也推荐王骏有独立谈判应酬的才能。

    王骏升为谏议大夫,出使责备淮阳宪王,又调任赵内史。

    王吉因昌邑王罪连累被判刑后,告诫过子孙不要做王国的官吏,所以王骏走到半路称病,免去赵内史回家。

    后又从家中请出来做幽州刺史,调任司隶校尉,向皇上进言免去丞相匡衡,调任少府。

    八年后,成帝打算重用王骏,由京官出任京兆尹,用政事来试验他。

    在王骏之前做京兆尹的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连同王骏,都因有才能而出名,所以京城称颂:“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而薛宣由左冯翊代王骏为少府,恰遇御史大夫缺,谷永上书说:“圣王不听虚名,凭考核功绩用人,薛宣已试验过政事。”皇上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薛宣做少府一个多月,就破格提为御史大夫,到做丞相。

    王骏于是代薛宣做御史大夫,与薛宣同居三公位置。

    过了六年,王骏就病死了,翟方进代王骏做御史大夫。

    几个月后,薛宣免去丞相职,翟方进代薛宣做丞相。

    众人替王骏遗憾不能封侯。

    王骏做少府时,妻子死了,就没有再娶,有人问他,王骏说“:我德不及曾参,儿子也不及曾华、曾元,怎么敢再娶呢?”王骏的儿子王崇凭父任官而做了郎官,历任刺史、郡守,治理政事有才能而出名。

    建平三年(前5),以河南太守征入朝廷做御史大夫几个月。

    这时成帝舅安成恭侯的夫人刘放寡居,供养于长信宫,犯了祝诅罪而下了牢狱,王崇写奏章给皇上,为刘放说话。

    刘放的外婆家解氏与王崇结为亲家,哀帝认为王崇不忠诚,下诏责备王崇:“朕认为你有世代的好名声,所以自祖及你皆有名位,在位以来,没有听到你忠诚匡正国事,反用欺骗之辞,想以此来援救旧姻之家,有大逆不道之罪,举止专意,不守法度,没有脸面给百官同僚看。”降王崇为大司农,后调任卫尉左将军。

    平帝即位,王莽掌握朝政,大司空彭宣请求退职,王崇代为大司空,封为扶平侯。

    一年后,王崇又推说有病请求退职,都为逃避王莽。

    王莽遣回王崇。

    一年后,王崇被亲幸的侍女毒害死去。

    从王吉到王崇,世代声名清廉,然而才气名声渐不能赶上自己的父辈,而禄位却越来越高。

    都喜好车马衣服,用自己的俸禄置办得极为漂亮,而无金银锦绣之物。

    等到迁徙它处,车上装的不过一囊衣服,不蓄积余财。

    不做官了回家住着,也只是粗布衣服和粗糙饭食。

    天下人佩服他们廉洁,而又以他们的奢侈为怪,所以俗话传说:“王阳能自作黄金用。”贡禹传贡禹字少翁,琅笽人。

    因为通晓经术品行端正而闻名,被征召为博士。

    做凉州刺史,因病离开官职。

    后来又选拔贤良文学而作了河南令。

    一年后,因职责事被官府责问,要脱下官帽谢罪。

    贡禹想“:帽子一经脱下,怎么可以再戴上啊!”于是就抛弃了官职。

    元帝初即位,征召贡禹做谏大夫,皇上多次虚心向贡禹询问政事。

    这一年年成无收,郡国多困难,贡禹上奏说:“古时候宫室有制度:宫女不过九人,养马不过八匹,墙只粉刷而不饰,木刨光而不雕刻,车辆器物都不刺画花纹;畜养禽兽的圈地不过数十里,而全与民共之;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做官;实行什一税,不加别的赋敛、差役,使唤百姓一年不过三天;千里之内的赋敛供朝廷给用,千里之外的赋敛按时入贡,不再增加百姓烦劳。

    因此全国家家丰足,颂扬之声同时兴起。

    “到高祖、孝文、孝景皇帝时,遵循古制,厉行节俭,宫女不过十余人,养马百余匹。

    孝文帝身穿质粗而厚的丝织品,足登一般的兽皮鞋,器皿上没有雕纹和金银装饰。

    但是后世君主争着比奢侈,越来越严重,臣下也互相仿效,衣服鞋裤刀剑与君主同,皇上有时临朝入庙与众人难以区分,可臣下还不觉越分。

    “现在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日子已久了。

    援救衰败混乱,矫正恢复古代教化,在于陛下。

    臣以为完全像太古很难,适宜稍仿古代,节制自己。

    《论语》说:‘君子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

    ’现在宫室已定,没有办法改变了,其余的尽可能减损。

    旧时齐三服官,献纳衣物不过十笥;现在齐三服官手下作工各数千人,一年的费用极大。

    蜀广汉主造金银器,每年费用各五百万。

    三工官的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也是这样。

    马棚里的马近万匹都吃粮食。

    臣禹曾随天子往太后宫,亲见赐臣饮食用的杯盘都是用金银装饰的纹彩。

    东宫之费用不可胜计。

    天下的百姓饿死的原因就是这些。

    现在百姓饥饿至死,死了又无人埋葬,被猪狗所食,而马棚里的马吃粮食,养得太肥,只好日日步行闲消耗。

    国君从上天受命来为民父母,执行如何,上天是有眼的。

    武帝时,又多取美女数千人放在宫里。

    等到他离开人世,昭帝幼弱,霍光专权不知礼正,非法地多藏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等生禽,总共一百九十物,全归己有,又把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制,违背天意,又未必与武帝意思相合。

    昭帝晏驾,霍光还是这样做。

    到孝宣时,陛下不能自言减省之事,群臣也随顺旧例,实在太痛心了!所以使天下继承教化,娶女都大大超过限度,诸侯妻妾有的到数百人,豪富吏民养歌女达数十人,因此内多怨女,外多光杆汉。

    众多官吏死后都是用很多殉葬品,结果是地上空虚地下充实。

    “希望陛下深明古道,遵循节俭,大大减少车辆服饰御用器物。

    仔细审察后宫,选择贤善的留二十人,让其余的都嫁人。

    诸陵园女没有孩子的,也应全部送走。

    养马不过数十匹。

    只设置长安城南养兽禽植树作打猎的园地,其他猎场改为农田交给农民。

    现在天下人挨饿,只有自己减损去拯救他们才合天意。

    《诗经》云:‘天命真难赖呀,不容易做帝王。

    ’‘上帝在你们头上,不要怀着歹心肠。

    ’‘面临着仁义不必谦让。

    ’只可以圣心参拜天地,测度一下往古,不必同臣商议。

    如其随顺意思,随陛下高下,臣禹不尽感激,一定尽心尽力。”天子接受了贡禹的忠心之言,下诏命令太仆减少吃谷的马匹,水衡减少了吃肉食的兽,减少宜春下苑分给贫民,又罢除角抵诸戏与齐三服官。

    提升贡禹做光禄大夫。”过了不久,贡禹上书说:“臣禹年老贫穷,家资不满万钱,妻子连糠豆也供养不上,粗布短衣都不完整。

    有田一百三十亩,陛下盛意征召臣,臣卖田百亩来供应车马。

    到了京师,封给谏大夫官位,年薪八百石,俸钱每月九千二百。

    太官供给粮食,又蒙赏赐四时衣服酒肉及各种果品,恩德深重。

    患重病太医亲临治疗,依靠陛下神灵,不死而活下去。

    又封臣光禄大夫职位,年薪二千石,俸钱每月一万二千。

    俸禄赏赐越来越多,家里逐渐富裕,身体一天天尊贵,的确不是草茅愚臣应当享受的。

    自己考虑终归没有什么来报答陛下厚恩,日夜惭愧罢了。

    臣年已八十一了,血气衰竭,耳不聪眼不明,对朝廷没有补益。

    我离家三千里,只有一子,年仅十二岁,不是有能力为臣准备棺椁的人。

    实在担心一旦倒下断气,污席荐于宫室,尸骨抛在异乡。

    希望退职,如果活着回乡,死了没有遗憾。”天子回复“:朕固为先生有伯夷那样的洁廉,吏鱼那样的坦白爽快,固守经典规定的常法,依据典章制度,不迎合当世,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是世人中少有的,所以亲近先生,希望参与国政。

    现在不能听到先生的不同凡响的议论,却说要隐退,思想里难道有什么遗憾?或是在位的与先生志趣不同?曾经令金敝告诉先生,打算趁先生任职时任用你的儿子,你又说儿子小。

    用君王的命令办理保护先生的家。

    经传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为什么一定要思念故乡?先生还是应该勉强进食好好治病,保养自己。”月余后,任用贡禹做长信少府。

    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代做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贡禹在位以来,常谈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

    贡禹以为古代百姓没有人口税,从汉武帝征伐四夷起,加重百姓赋税,百姓出生的孩子三岁就纳人口税,因此百姓十分困难,以至生了孩子就弄死。

    贡禹建议让孩子七岁起出口赋钱,二十岁出算赋。

    又说古时不用金钱为币,专心专意在农业,所以一个男子不耕种,一定有人遭受饥饿。

    现在汉家铸钱,如果诸铁官都安置吏卒徒,开山取铜铁,一年要用十万人以上的劳力,一个农户就要养活七个人,这样就有七十万人经常遭受饥饿。

    凿地数百丈,消失阴气之精,地下宝藏也空虚了,不能含气出云,砍伐树木没有时令限止,水旱之灾就要产生。

    从五铢钱兴起七十多年来,百姓犯偷铸钱罪被处刑的人很多,富人积钱满屋,还是没有满足,民心动摇,商贾求利,各用智谋和巧诈,好衣美食不尽,却不出租税。

    农夫父子暴露在荒野之中,不避寒暑,拔草挖地,乡部官吏们要的杂税繁多,所以百姓放弃农业去做工经商,种田的人不到一半,有的走投无路就做盗贼。

    为什么这样呢?商贾之利大而民被钱迷惑,因此奸邪不能禁止,其原因都从钱兴起。

    可恨商贾断绝了农业,应当罢掉采珠玉金银铸钱的官,不让再铸钱,集市上不准贱买贵卖,废除以钱代实物纳赋的法令,租、税、禄、赐均用布帛及谷,使百姓都回到农业上去。

    又进言说各离宫及长乐宫的护卫人员可减去大半,放宽徭役。

    十多万人的诸官奴婢戏游无事,每年耗费五六钜万,应免为平民,给他们饭吃,让他们代替关东守边的兵士,登上北边的亭塞守望。

    建议令近臣,凡侍中以上的家中人不得私自贩卖,与百姓争利,违者免官削去爵位。

    贡禹上书说:“文帝时,以廉洁为尊贵,以贪污为低贱,商人入赘的女婿及犯贪污罪的官吏都禁止做官,奖励好人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罪明者惩罚,罪疑者从轻处理,没有用钱赎罪的规定。

    所以有令能行有禁就止,得以天下太平。

    武帝开始统治天下,尊有德有才的人,重用儒生,开辟土地,扩大边界数千里。

    后来自己认为功劳很大,威严行于天下,于是放纵嗜好与欲望,用度不够就肆意地改变制度,让犯法的人用钱赎罪,交纳粮食可以做官,因此天下人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四起。

    郡国怕遭到惩罚,就挑选灵巧听使唤能欺骗上府的史书就任高职,制服不了为非作歹的人,让他们做官去胁迫百姓。

    无义而有钱的人显赫于世,诳骗轻慢虚伪的人受朝廷尊重,违乱忤逆的人被官府看重。

    所以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要孝悌干什么?钱多就光荣,要礼义干什么?善于写假报告就做大官;要谨慎干什么?勇敢就可做官。

    因此受过黥刑、劓刑和髡刑、钳刑的人都又振奋为政于世,行为虽如猪狗一般,只要家富势大,就可用眼神和气色示意来役使别人,这就是贤人。

    所以做官而发富的为英雄,为奸而得利的为壮士,兄长勉励弟弟,父亲奖励儿子,风俗的败坏,竟到了如此地步!分析其原因,都是因为犯了法可以用钱赎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贤人,是不执行惩罚所造成的。

    “现在想要建立最完善的政治,达到太平盛世,应除去赎罪的规定。

    诸侯相与郡守选拔推荐人才不真实,以及有受贿者,立即实行惩罚,不只是免官而已;如果再规劝尽力行善,重视孝悌,轻视商人,接纳真正的贤人,提拔真正的廉洁之士,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孔子也不过是一般庶人罢了,因为他能用乐道正身不懈,四海之内,天下之君,不是孔子之言无以为断。

    况且凭汉朝土地广阔,陛下的盛德,身为天子,掌国家大权,借天地的佑助,对改变世俗,调和阴阳,化育万物,教化校正天下,是很容易的。

    自周成王、周康王以来,已千余年,想把天下治理太平的人很多,但太平不再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抛弃法度而放任私意,奢侈风行而仁义废弃了。

    “陛下果真深深怀念高祖取天下的艰难,效法文帝的政治,严于正己以启发下面的人,选择贤才辅佐自己,广开言路接纳忠言,惩处奸臣,远离谄佞之人,放出园陵之女,罢除倡优歌女,杜绝郑国的淫声,退除奢侈的用品,修节俭的风气,驱赶天下的百姓都回到农业生产上去,像这样地不懈怠,则可与三王相比,可与五帝相比。

    希望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运极了。”天子下达他的奏议,命令庶人孩子七岁才出人口税。

    罢除上林宫馆,减少建章、甘泉宫的卫卒,把诸侯王庙的卫卒减一半。

    贡禹的建议虽未全采纳,但嘉奖他的朴实正直的思想。

    贡禹又上奏打算罢除郡国宗庙,制定汉室宗庙的亲人完了的就毁弃的礼制,但都没有施行。

    贡禹做御史大夫数月就死了,天子赐钱百万,让他的儿子做了郎官,官至东郡都尉。

    贡禹死后,皇上追思他的奏议,竟下诏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了宗庙之亲人完了就毁弃的礼制。

    龚胜传(附龚舍传)两龚都是楚人。

    龚胜字君宾,龚舍字君倩。

    二人很友好,都名节显著,所以世人称他们为楚两龚。

    少年时都精通经术,龚胜做郡吏,龚舍不做官。

    很久以后,楚王进京朝见皇上,听到龚舍的名声,聘舍为常侍,龚舍不得已随楚王而去,回到楚王封地后,坚决谢绝,愿意终其经业,又到长安。

    而龚胜做郡吏,三次被推荐孝廉,因为是诸侯王国的人不能在宫值宿,担任警卫,不被用。

    补充官吏时,第二次做尉,一次做县丞,龚胜总是一到任就离去。

    州里推荐优秀人才,做了重泉县令,因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做定陶王时本来已听说他的名声,登上皇位后就征召他为谏大夫。

    引导入见皇上,龚胜推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都下诏征召。

    龚胜说“:我看见国家征召医师巫祝,常为他们驾车,征召贤者应当用车。”皇上说“:大夫你乘私车来的吗?”龚胜答道“:是。”于是皇上下诏给他们备车。

    龚舍、侯嘉到朝廷,都做谏大夫。

    宁寿称病不到。

    龚胜做谏官期间,屡次上书请求召见,说百姓贫苦,盗贼多,官吏不好,风俗淡薄,灾异现象屡现,不能不忧愁。

    礼俗太奢侈,刑罚赋税太重,应予以减免。

    他的言论是学习效法王吉、贡禹的。

    他做谏大夫两年多,又提升为丞相司直,调任光禄大夫,做右扶风太守,只几个月,皇上知道龚胜不是处理繁重政务的官员,于是又依旧让他做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

    龚胜谈论董贤乱礼俗,由此违背了皇上的意旨。

    后一年多,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尚书弹劾王嘉:“谈论事情放肆,蒙蔽国家欺骗皇上,无道。”下给参加朝见的将军中评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犯了蒙蔽国家无道的律条。

    龚胜独上书评议说:“王嘉资质乖戾不正,推举的人多是贪残的官吏。

    地位在三公之列,阴阳不调和,众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王嘉,使国家迷惑而不怀疑他,现在推举梁相等,错误很小。”天将晚停止评议。

    第二天早上又聚会,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评议的没有根据,现在奏章要上报了,应该听从哪种评议呢?”龚胜说“:将军认为我的评议不恰当,可以连同我一起弹劾。”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回答公孙禄不和,起身到龚胜面前对他说“:就像尚书劾奏的那样。”龚胜以手推夏侯常说“:走开。”数日后,又聚会讨论能不能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的庙。

    讨论的人一致同意恢复。

    龚胜说“:应当按礼俗制度。”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俗有变化。”龚胜很快地说:“是时人意变了,礼没有变。”夏侯常发怒,对龚胜说:“你想稍与众不同,用心在猎取出名,你只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在这之前,夏侯常向龚胜说高陵有子杀母的事。

    龚胜向皇上禀告了此事,尚书问“:谁告诉的?”回答说“:夏侯常说的。”尚书使龚胜问夏侯常,常恨胜,随即回答“:从白衣那里听到,警告过你不要说的。

    奏事不审慎,妄作而犯罪。”胜辞穷,没有用来回答尚书的话,就自己揭发上奏说与夏侯常争论,污辱朝廷。

    此事下给御史中丞处理,召二人诘问,御史中丞上奏“:龚胜做二千石的官,夏侯常官位大夫,都幸得给事中,参加评议,不讲究礼义,同处公门下互相非难怀恨,急言争辩是非,轻薄下流无状,都不严肃。”诰命说:“减损俸禄各一级。”龚胜认错,请求退职。

    皇上于是又加赏赐,用他的儿子龚博做侍郎,让龚胜离京做渤海太守。

    龚胜称病不任此官,六个月后免官归乡。

    皇上又征召龚胜为光禄大夫,胜常称病卧床,屡使儿子上书请求免职,正碰上哀帝崩。

    开初,琅笽邴汉也因节操高洁,被征用,官至京兆尹,后做太中大夫。

    王莽掌权,龚胜与邴汉都请求免职。

    从前,昭帝时,涿君韩福因道德品行好被征召到京师,皇上赐策书帛五疋打发他归乡。

    诏书说“:朕担心用官职之事劳累你,你的任务是努力修孝悌来教乡里。

    行路于传舍止宿,县内临时驻扎和住宿,供给酒肉,给随从人员和马吃喝。

    长吏按时慰问,常于每年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

    如不幸死了,赐双重的被子一床,用猪羊二牲祭祀。”于是王莽依照先例,报告遣龚胜、邴汉归乡。

    文书上说:“惟元始二年(2)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二位老人因年老多病免职。

    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说‘:听说古时候官员年纪老了如果仍然为官,就恭让而不尽力了。

    现在大夫年纪大了,朕怜悯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允许你们上献儿子或孙儿及兄弟一人。

    希望你们好好修身守道,度完高年。

    赐帛和行路于传舍止宿,每年按时赐羊酒衣食,都如韩福旧例。

    上献的儿子都授郎官之职。

    ’”于是龚胜、邴汉就告老回乡。

    邴汉兄长的儿子曼容也养志自修,做官不肯过六百石,过六百石时总是自己免官离开,他的名声超出了邴汉。

    开始,龚舍因龚胜推荐,征召做谏大夫,因病免官。

    又征召做博士,又因病去官。

    不久,哀帝派使者到楚拜龚舍为太山太守。

    龚舍家居武原,使者到县里请龚舍,打算令舍到县廷内拜授印绶。

    龚舍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至县署?”遂于家接受诏,做了个事情简便的闲官。

    到任几个月,又上书请求免职。

    皇上征召龚舍,到京兆县界,龚舍坚持称病不到任,天子派使者收回印绶,拜舍为光禄大夫。

    多次赐休假,龚舍始终不肯起床,只好遣送回乡。

    龚舍精通《五经》,用鲁诗讲学。

    龚舍、龚胜回到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任者都到他们家,好像效法弟子敬师的礼节。

    龚舍年六十八,卒于王莽摄政时期。

    王莽篡国后,派五威将帅执行天下风俗,将帅亲捧羊酒去问候龚胜。

    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到家拜龚胜为讲学祭酒。

    龚胜称病不应征召。

    后二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用印章封记的文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接龚胜,在家里拜官,官品上卿,先赐六个月俸禄来备办行装,使者与郡太守、县长吏、三老官属、品行道义好的诸生千人以上到龚胜家陈述诏命。

    使者想令龚胜起床迎接,所以久立门外。

    龚胜称病重,设床于房中门西南窗下,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使者进入门内,向西走进向南站着,宣读诏书并交给用印章封记的文书,退后拜了两次进上印绶,交上安车驷马,走上前对龚胜说:“圣朝未曾忘君,制度未定,等你去治理国政,想听听你想施行的主张,来使国家安定。”龚胜回答道“:我一向愚昧,加上年老又遭重病,命在旦夕,跟随使君上路,一定要死在路上,没有一点好处。”使者拦住他的话,把印绶放在龚胜身上,龚胜立即推脱不接受。

    使者只好上书给朝廷说“:正是盛夏酷暑,龚胜病重,可能等到秋凉时才能出发。”朝廷下诏同意。

    使者五天一次与太守共去向龚胜问安。

    对胜的两个儿子和门人高晖等说“:朝廷虚心等待封他为王侯,即使病重,也应当动身到传舍,表示有行意,一定可以为子孙留下大业。”高晖等把使者的话告诉了龚胜,龚胜自知自己的话不被听取,就对高晖等说“:我受汉家厚恩,没有什么报答,现在年老了,早晚要入土了,从节操上论,岂可以一身奉侍二姓,死后好去见原来的主子吗?”龚胜于是把棺殓丧事嘱咐他们“:衣服能遮体,棺能蔽衣就行了,不要随俗厚葬而让人掘我的墓,不要种松柏,不要修祠堂。”说完后,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就死了,死时七十九岁。

    使者、太守亲临收殓,赐双重被按照法规祭祀。

    门人孝服治理丧事的一百多人。

    有一老父来吊丧,哭得极为伤心,随即说“:啊!芳草因为香味而被烧,膏因为可以照明而消尽。

    龚胜竟夭折天年,不是我的徒弟啊。”就小跑着出了门,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龚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碑表彰于里门。

    鲍宣传(附唐林等传)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

    好学,通晓经术,做过县乡啬夫、束州守丞。

    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因病离官,又做州从事。

    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拜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推荐宣做谏大夫,调任豫州牧。

    一年多,丞相司直郭钦向皇上进言说“:鲍宣措施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判决诉讼案件,考察条款超出六条之外。

    外出巡视乘车不驾六马,而驾一马,只宿于乡间公舍,被众人非议。”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

    归家几个月,又被征召做谏大夫。

    鲍宣每逢处在谏大夫的位置,常上书直言规劝,他的言辞质朴。

    这时哀帝祖母傅太后打算与成帝母一起称尊号,给亲属封官爵,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开始坚持正义,违背傅太后的旨意,都被免官。

    丁、傅子弟一齐晋官晋爵,董贤位尊而为君王所亲近,鲍宣凭谏大夫官职跟随孔光等人后,上书规劝说:“臣私下看到孝成皇帝时,外亲把持政权,人人拉拢私人势力充塞朝廷妨碍贤人的通路,使天下污浊混乱,奢侈无度,百姓穷困,因此日蚀近十次,慧星四起。

    危亡的征兆是陛下亲眼看到的,现在为什么重复过去甚至更严重呢?朝臣没有大儒骨鲠、白发之师、雄伟之士,能论议通古今,叹息动众心,忧国如饥渴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

    偏爱外戚小童及宠幸之臣,董贤等在皇帝宫禁下,陛下要想同这些人来恭承天地,安海内,很困难啊。

    现在世俗说不智者为能,智者不能。

    从前尧惩处四大罪人而天下人臣服,现在任命一个官员而众人都迷惑;古代判人之刑还臣服,现在奖赏人反而迷惑。

    搞私人关系,群小一天天出来做官,国家空虚,用度不够。

    百姓流亡,离开城郭,盗贼兴起,官吏是凶恶的贼人。

    “总计百姓有七失:阴阳不调和,水旱成灾,第一失;朝廷加重索取雇更卒的钱和租税,是第二失;贪吏借公肥私,收取不止,是第三失;豪强大姓蚕食无厌,是第四失;残暴官吏的徭役,使农夫失去农桑的节令,是第五失;闻部落鼓鸣以为有盗警,则男女遮列追捕,是第六失;盗贼抢劫掠夺,取民财物,是第七失。

    七失尚可,还有七死:残酷的官吏捆绑拷打至死,是一死;治理监狱之事严峻刻薄,是第二死;冤枉陷害无辜,是第三死;盗贼四起,抢劫不断,是第四死;因怨恨互相残杀,是第五死;年成不好受饥挨饿,是第六死;因节令气候不好而屡发病疫,是第七死。

    百姓有七失却无一得,想要国家安定,实在很难;百姓有七死却无一生,想望刑法搁置不用,实在很难。

    群臣只想做高官,食重禄,哪里有对小民百姓施加恻隐之心,帮助陛下教化百姓的人呢?心意只在营私,还说是宾客所求,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利罢了。

    以苟且容身委曲服从为贤,以拱手而默无所言空受俸禄而不治事为智,说像臣宣等为愚蠢。

    陛下从岩穴提拔来,实希望有些益处的,难道只想使臣吃好的做大官,到高门之地走走吗?“天下是皇天的天下,陛下上为皇天的儿子,下为黎民百姓的父母,替天统治养活平民,看待他们应该一样,这才符合《尸鸠》诗的意思。

    现在贫民连野菜也吃不饱,衣服无穿的,父子夫妇不能保全,实在是心酸。

    陛下不救,将如何使百姓归顺?为什么独私养外亲与宠幸臣子董贤,赏赐多以亿计,让奴从宾客视酒如浆,视肉如豆叶,奴仆侍从都发了财,这些不是天意。

    汝昌侯傅商无功却受封。

    官爵不是陛下的官爵,陛下用的人不是自己所封。

    像这样想让天高兴百姓心服,能办到吗?“方阳侯孙宠、宜陵侯息夫躬言词动听足以使众人动摇,倔强得出奇,真乃奸人之雄,欺世尤为厉害的人,当及时罢退。

    至于外亲幼童未通经术的,都应令停止官爵去学习,赶快征召原来大司马傅喜让他统率外亲。

    原来的大司空何武、师丹,原来的丞相孔光、左将军彭宣,经术都通过博士的教诲,地位都经历过三公,智谋威信,足以参加建立教化,谋划国家安定。

    龚胜做司直,郡国选拔推荐人才都会慎重,三辅委输官不敢干邪恶的事,可以委以重任。

    陛下前因小事不能忍受就撤消了何武等职,海内失望,陛下尚且能容纳很多无功德的人。

    治天下的当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不得只自专快意而已。

    上有皇天谴责,下有百姓怨恨,编列有规劝争辩之臣,陛下如果想要自己轻视自己而看重恶臣,天下人也不会听从。

    臣虽愚憨,难道不知多享受俸禄赏赐,吃太牢美食,扩大田宅,优厚妻子儿女,不与恶人结仇怨来安身吗?实在是为大义所逼,做的是以谏诤为职责的官,不敢不竭尽愚力。

    希望陛下稍留神明,阅览《五经》之文,追究圣人的深厚之意,深思天地的告诫。

    臣宣嘴笨言辞迟钝,不尽深切之心,竭尽死节罢了。”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优待宽容他。

    这时郡国地震,第二年正月初一日蚀,皇上于是征召孔光,免除孙宠、息夫躬,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鲍宣又上书说:“陛下像侍奉父亲那样的侍奉天,像侍奉母亲那样的侍奉地,像养活儿子那样的养活百姓,陛下即位以来,天损明,地震动,百姓谣言相惊恐。

    现在日蚀于元旦,实在可怕。

    小民正月初一连打坏器物都怕,何况是日亏损呢?现在陛下深感自责,不居正殿,选用直言之士,责求过失,罢免撤消外亲及旁侧不干事的人,征召孔光为光禄大夫,发觉孙宠、息夫躬的过失,免去官职遣送回各自封地,广大百姓和洽,大家都高兴,天与人同心,人高兴那么天意也理解了。

    至于二月丙戌日,白虹干犯太阳,连阴不雨,这是天有忧结未解,民有愿望未满足的征兆。

    “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是疏远的亲戚,但凭容颜美说话中听而到朝廷做官,朝廷的赏赐无限度,用尽官府储存的货物,他并合三家府第还以为小,又拆毁少府的染织房扩建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