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传

    朱寿,不知是何许人。任万户从大军渡江,攻下江东郡邑,晋升为总官。收复常州、婺州,攻克武昌,平定苏州、湖州,转战南北,积功封为横海卫指挥,晋升为都督佥事。与张赫督促漕运,立功。洪武二十年(1387),封为舳舟户侯,食禄二千石,给予世袭凭证。受蓝玉党案牵连而被杀。

    曹兴传

    曹兴,另一名叫兴才,不知是何许人。从大军平武昌,授予指挥佥事。攻取平江,晋升为指挥使。攻克苏九畴炭山寨,晋升为都督佥事,兼太原卫指挥。又晋升为山西行省参政,统领卫事,担任晋王相。洪武十一年(1378),跟从沐英征讨洮州羌,降服朵甘的首领,生擒三副使等。班师回朝后,封为怀远侯,世袭指挥使。统领山西军务,从大军北征立功。数年后,受蓝玉党案牵连而被杀。

    同时受牵连的,都督则有黄辂、汤泉、马俊、王诚、聂纬、王铭、许亮、谢熊、汪信、萧用、杨春、张政、祝哲、陶文、茆鼎等十余人,他们大多是蓝玉的部下。于是勇力武健之士被杀得差不多了,幸存者罕见。

    谢成传

    谢成,濠州人,从大军克滁州、和州。渡长江,平定集庆,授予总管。攻克宁国、婺州,晋升为管军千户。激战鄱阳,平定武昌,攻下苏州、湖州,晋升为指挥佥事。跟从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元都,攻占庆阳,直捣定西,任都督佥事、晋王府相。跟从沐英征讨朵甘,降服乞失迦,平定了洮州十八族。洪武十二年(1379),赐封为永平侯,食禄二千石,世袭指挥使。二十年(1387),同张温追讨纳哈出余部,召回。二十七年,受株连被杀,没收田宅。

    李新传

    李新,濠州人。从太祖渡江,多次立功。攻战龙湾,授予管军副千户。攻取江陵,晋升为龙骧卫正千户。攻克平江,晋升为神武卫指挥佥事,调守茶陵卫,多次晋升到中军都督府佥事。十五年(1382),在孝陵驻扎,赐封为崇山侯,年食禄一千五百石。二十二年,受命在鸡鸣山改建帝王庙。李新颇有心计,将作官吏视成画而已。第二年被遣还乡,赏赐金帛田宅。

    当时诸勋臣富贵稍有僭肆,太祖十分恼怒,因党事缘故受株连者甚多。李新首先建议,公、侯家人及仪从户应规定一个常数,多余的应交归有关部门。太祖按此办理,全部释放了凤阳隶籍为民,命令礼部修纂《稽制录》,严禁公侯奢侈逾越禁令。于是武宁侯沐英退还佃户,开始纳税,信国公汤和归还仪从户,曹国公景隆归还庄田,都是因为李新的建议。二十六年,以年督有司于溧水开掘胭脂河,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利漕运。河修成后,老百姓深感十分便利。二十八年,因株连而被杀。

    廖永安传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廖永忠的兄长。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兄弟偕同俞通海等人率舟师从巢湖前来归附。太祖亲自前往收编其军,并利用这支舟师攻打元中丞蛮子海牙于马场河。元军驾驶的楼船,进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驾的船快如飞,再战又打败了元兵,于是制定了渡长江的计划。顷刻之间,发兵江口。廖永安驾驶着船只,直驶牛渚。突然刮起西北风,舟师迅速到达彼岸。太祖指挥甲士鼓足勇气登岸攻击,采石镇的军队全部溃逃,太祖军又乘胜攻取太平。廖永安被授予管军总管。率舟师攻破海牙水栅,生擒陈兆先,进入集庆,提升为建康翼统军元帅。

    率舟师从大军取镇江,攻克常州,提升为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率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进攻池州,联合作战,攻破城北门,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于是攻克了池州。偕同俞通海攻占江阴的石牌戍,降服了张士诚的守将栾瑞,提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又率舟师在常熟的福山港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败敌,缴获敌战舰而归。跟从徐达收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恰遇吴将吕珍,与之交战,因后援不能跟上,船只又搁浅,最后被俘。廖永安擅长水战,所到之处都立下战功。张士诚十分爱惜他的才勇,准备招降他。遭到拒绝,被投进囚牢。太祖赞赏廖永安的忠勇,遥授行省平章政事,赐封为楚国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吴。平定吴地后,葬归故里,太祖在郊外迎祭。

    洪武六年(1373),太祖认为天下大定,诸功臣如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桑世杰等人都去世,但还没有谥号,于是下令礼部议定。议曰“:有元失驭,四海糜沸。英杰之士,或起义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属。真人奋兴,不期而至,龙行而云,虎啸而风。若楚国公臣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维旧劳,爵禄及子孙,..尝著祀典,易名定谥,于礼为宜。臣谨按谥法,以赴敌逢难,谥臣永安武闵;杀身克戎,谥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谥臣张德胜忠毅;胜敌致强,谥臣大海武庄;辟土斥境,武而不遂,谥臣再成武壮;折冲御侮,壮而有力,谥臣赵德胜武桓。臣世杰,业封永义侯,与汉世祖封寇恂、景丹相类,当即以为谥。”太祖诏令“:可以。”九年都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不久,又改封永安郧国公。廖永安无子,授予他的侄子廖升为指挥佥事。

    俞通海传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父亲俞廷玉迁徙到巢,有儿子三人,俞通海、俞通源、俞渊。元末,盗贼起事于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结寨,拥有水师舟船千艘,多次使庐州左君弼深感窘迫,后派俞通海绕道前往联系归附太祖事宜。太祖当时驻军和阳,正准备渡江,但没有舟楫。俞通海到来,太祖大喜说:“天助我啊。”于是亲自前去抚慰其军,只有赵普胜叛去。元兵用楼船扼守马场河等口,濒临巢湖只有一港可通,但已干涸很久了。正遇上天下大雨,水深丈余,于是引舟出江,到达和阳。

    俞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恩相济,士兵乐于效命。巢湖诸将都擅长水战,其中又以俞通海为最。从太祖军破海牙诸水寨,被授予万户。从太祖渡江,攻克采石,占领太平,并迅速攻克诸属县。海牙再次派战舰截击采石,陈兆先联合淮兵二十万屯居方山,互为掎角。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出兵迎击敌人,大败敌军,海牙逃跑。进而打败陈兆先,攻占集庆路。跟从汤和攻占镇江,晋升为秦淮翼元帅。偕同诸将攻取丹阳、金坛、常州,晋升为行枢密院判官。从大军克宁国,下水阳,派水师进攻太湖,在马迹山降服了张士诚的守将,在胥口停船上岸。吕珍的部队突然到来,诸将准备撤退。俞通海说:“不可,敌众我寡,撤退则真情暴露,不如和敌人交战。”于是身先士卒,敌箭如雨点般地射来,俞通海右眼中箭,不能继续战斗,命帐下军士穿上他的战甲督战。敌人误认为就是俞通海,不敢逼进,慢慢地撤退了。于是俞通海瞎了一只眼睛。不久,偕同廖永安等人攻克石牌并戍守在此,夺取马驮沙而归。赵普胜已经叛归了陈友谅,他攻陷池州,派大将镇守,自己则据守枞阳水寨。太祖正在征讨浙东,但以枞阳为忧患。俞通海前往进攻,大破敌军。赵普胜从陆路逃走,缴获了他全部的舟船,于是收复池州。晋升为佥枢密院事。陈友谅进犯龙湾,俞通海偕同诸将赶走了敌人,并在慈湖焚烧敌船,活捉七帅,追敌北至采石。俞通海功劳最大,晋升为枢密院同知。

    从大军攻陈友谅,攻下铜陵,攻克九江,占领蕲州、黄州。跟从徐达攻打叛将祝宗、康泰,收复南昌。从援安丰,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回攻庐州。陈友谅派兵大举围攻南昌,跟从太祖迎战。在康郎山和敌人遭遇,因船小不能仰攻,几次力战都未成功。俞通海乘风纵火焚烧了敌船二十余艘,敌人小败。太祖的船搁浅,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进犯太祖坐船,常遇春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飞舸前来增援,舟骤进,水位增高,太祖的船得以脱身,但俞通海的船被敌巨舰所压,士兵都用头抵着舰,头盔全部破裂了,但免于一死。第二天再战,偕同廖永忠等用七条船装置火药,焚烧敌舰数百艘。过了二天,又派六艘船深入。敌人连接大舰奋力抵抗。太祖登舵楼观望,很久还没看到什么,心想派入的六船已经失败。突然,六艘船绕敌舰出现了,像游龙一样飘然。军士欢呼,勇气百倍,越战越勇。陈友谅大败。部队驻于左蠡,俞通海建议“:湖比较浅,船难以回旋。还不如进入长江,扼住敌人的上流。敌船进入,就可顺利擒拿了。”于是移师湖口,水陆结栅。陈友谅不敢出战,困守湖中达一个月,弹尽粮绝,派兵突围,最后战败而死。在这次战役中,俞通海的功劳最大。班师回朝,赏赐良田金帛。

    第二年从大军平武昌。任命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兵进攻刘家港,进而逼近通州,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活捉了战将朱琼、陈胜。晋升为江淮行中书省事,镇守庐州。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从克湖州,进攻太仓,秋毫无犯,老百姓十分高兴。围攻平江,激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身中流箭,伤势很重,回到金陵。太祖亲临其舍,问道:“平章知道我来问候你的病情吗?”俞通海不能回答。太祖挥泪而出。次日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太祖哭得十分伤心,从官卫士都感动得落泪。追封为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归入功臣庙。洪武三年(1370),改封为虢国公,谥号忠烈。俞通海的父亲俞廷玉曾任枢密院事,在通海之前去世,追封为河间郡公。俞通海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俞通源继承官位。

    俞通源传

    俞通源,字百川。跟从大将军征讨中原,偕同副将军冯胜等在太原会师,平定河中,渡黄河,攻克鹿台,攻取凤翔、巩昌、泾州,镇守开城。张良臣驻扎庆阳再次叛乱,大将军命令诸军分兵攻打。通源自临洮迅速赶到泾州,进攻庆阳的西边,顾时进攻北面,傅友德进攻东面,陈德攻南面,大将军进逼城下。张良臣粮尽援绝,被打败而死,于是攻克了庆阳。征讨定西,攻克兴元,他都率先登城。洪武三年(1370)封为南安侯,年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四年,跟从廖永忠伐蜀,又从徐达出塞,安抚甘肃,立功。把江南豪民十四万迁徙到凤阳屯田。又攻打云南,征讨广南蛮,俘、斩敌数万。二十二年诏令还乡,赏赐钞五万,在巢州建立官邸,未行去世。儿子俞祖,因病不能即位。过了一年追论胡惟庸党案,因通源已死就不予追究了,但削去了爵位。

    胡大海传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刚刚起兵时,大海就到滁阳谒见太祖,任命为前锋。从太祖渡江,与诸将攻取地盘,因功授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大军破宁国,协助院判邓愈戍守,于是占领徽州,平定境内。元将杨完者派十万兵前来进攻,大海在城下迎战,敌人大败而逃。和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一直攻打到建德。在淳安打败元兵,攻克建德。再次打败了杨完者,降服了溪洞兵三万人。晋升为枢密院判官。攻克兰溪,从取婺州,晋升为枢密院事。

    攻下诸暨,守将趁夜逃跑,万户沈胜投降后又叛乱。胡大海将其击败,生擒四千余人。把诸暨改为诸全州,移兵攻打绍兴,再次打败张士诚的部队。太祖认为宁、越是重地,召大海前去镇守。张士诚的将领吕珍围攻诸全,大海带兵援救,吕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吕珍的军营。吕珍的势力被削弱,在马上折矢发誓,请求双方撤兵,胡大海答应了。郎中王恺说:“吕珍狡猾不可信,还不如乘机攻打他。”大海说:“已经允诺而又违背,这是不守信用。已经放归而又攻打,这是不讲武德。”于是下令撤军,人们十分钦佩他的威信。不久攻打处州,赶走了元将石抹宜孙,平定了处州七邑。

    陈友谅进攻龙江,命令分兵进攻信州,以牵制敌人。大海采纳了王恺的建议,亲自带兵前往,于是攻克信州,设立广信府。信州弹尽粮绝,有人劝说撤离。大海说“:这是闽、楚的襟喉之地,怎么能放弃呢?”筑城浚隍固守。当初,军粮较少,在所占领的郡县中,将士都向百姓征粮,名为寨粮,百姓十分不满。大海下令免去。晋升为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金华。

    最初,攻下严州,苗将蒋英、刘震、李福都自桐庐前来归附。大海十分喜爱他们骁勇,就留他们在自己的麾下。如今,三人谋划作乱,早晨进入分省署,请大海在八咏楼观弩。大海前去,蒋英派其党羽跪在马前,假装诉说蒋英的罪过,大海还没来得及回答,回过头来看蒋英。蒋英拿出袖中的槌子猛击大海,直中脑部倒地,他的儿子关住、郎中王恺都遇害。蒋英等人在城中大肆掠夺后,投奔了张士诚。这以后李文忠攻打杭州,杭州人抓住蒋英来降,太祖命令杀了他,用他的血来祭奠大海。

    大海善于用兵,常常朗诵:“我是武人,不知书本知识,仅仅懂得三件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夺妇女,不焚烧房屋。”于是他所到之处,远近都争相归附。他死后,闻者无不流涕。又喜爱文人,所到之处都访求豪杰。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的聘用,实际上都是大海推荐的。追封为越国公,谥号武庄,肖像列入功臣庙,配享太庙。当初,太祖攻克婺州,禁止酿酒,大海的儿子首先违犯。太祖大怒,准备绳之以法。当时大海正在征讨越地,都事王恺请求不要杀,以此来安定大海的心。太祖说:“宁可使大海背叛我,也不可使我的法不能施行。”最终还是杀了。到关住再被杀后,大海就没有后代了。

    耿再成传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在濠州就跟随太祖,攻克泗州、滁州。元兵围攻六合,太祖前去援救,与耿再成在瓦梁垒驻军,奋力激战,估计不能胜敌就撤走了。元兵追来,太祖在河涧侧面设下埋伏,命令耿再成诱敌,大败元军。任镇抚,从太祖渡江,攻下集庆。派元帅镇守镇江,行枢密院判官守卫长兴,又守卫扬州。从大军取金华,担任前锋,驻扎在缙云的黄龙山以遏制敌人的入侵。在处州与胡大海打败了石抹宜孙,攻克敌城,并派兵守卫。石抹宜孙进攻,又在庆元被打败。

    再成治军严厉,士卒在百姓间出入,连蔬菜水果都无人摘取。金华苗的首领蒋英等人作乱,杀了胡大海。处州苗的首领李..之等人听此消息,也作乱。再成正在吃饭,听到叛乱的消息就立即上马,带领士兵不足二十人,对叛贼骂道:“贼奴!国家有什么负于你们,你们谋反?”叛贼拿起长矛刺向再成。再成挥剑连断几支长矛,但还是受伤落马,骂不绝口而死。胡深等人收殓他的尸体,用稻草埋葬了再成。后改葬在金陵的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归于功臣庙。洪武十年(1377),加封为泗国公,谥号武壮。

    张德胜传

    张德胜,字仁辅,合肥人。才略雄迈。和俞通海等人率舟师自巢湖来归附。从太祖渡江,攻克采石、太平。陈聎先前来进攻,和汤和等人打败来犯之敌,授予太平兴国翼总管。攻破蛮子海牙的水寨,生擒了陈兆先。攻下集庆,攻克镇江,授予秦淮翼元帅。攻取常州,提升为枢密院判。攻克宁国,收编了长枪兵。攻下太湖,占领了马迹山。攻打宜兴,占领了马驮沙和石牌寨。晋升为枢密院事。赵普胜攻陷了池州,德胜前去增援,已经来不及了,回来就跟从徐达攻占了宜兴。普胜占领了青阳、石埭。德成在栅江口与敌交战,把敌人赶跑了。不久,又和通海打败了赵普胜的主力,于是收复池州。率兵自无为进攻浮山,赶走赵普胜的将领胡总管,奋起直追,在青山又打败了他们,把他们一直赶到北面的潜山。陈友谅的大将郭泰在沙河迎战,被打败斩首,于是攻克了潜山。陈友谅进犯龙江,德胜率领舟师迎战,双方死伤相当。德胜大呼,他的部将奋起反击,友谅的军队节节败退,于是大败。和诸将追敌至慈湖,纵火焚烧了敌船。到了采石,与敌大战,死于沙场。追封为蔡国公,谥号忠毅,肖像归于功臣庙,侑享太庙。儿子张宣年幼,养子兴祖继承张德胜的职位。

    赵德胜传

    赵德胜,濠州人。担任元义兵长,擅长马上使长矛,每次战斗必定在前。归属王忙哥的麾下,已经观察到了他最终必败。太祖占领了滁阳,德胜的母亲在军中,抛下妻子前来归附。太祖十分高兴,赐给他名字,任命为帐前先锋。从取铁佛冈,攻打三汊河,攻破张家寨,攻克全椒、后河诸寨。援助六合,身中流矢,几乎丧命。攻打鸡笼山,直捣乌江,攻下和州、含山。夜袭陈聎先军营,攻占板门、铁长官二寨,于是攻取仪真。授予总管府先锋。从太祖渡江,攻下太平,攻克芜湖、句容、溧水、溧阳,都有功。跟从常遇春在采石打败了蛮子海牙,在方山攻破了陈兆先的营地,攻下集庆,功劳最大。跟从徐达攻取镇江,攻破苗军水寨。攻下丹阳、金坛,平定宁国。改任领军先锋。攻取广德,破张士诚水寨,又跟从常遇春攻打常州,解除了牛塘之围,收复了广德、宁国。占领江阴,攻打常熟,活捉了张士德。从攻湖州。宜兴叛乱,回师平定。提升为中翼左副元帅。陈友谅进犯龙江。龙江第一关是虎口城,太祖交给德胜。友谅到来,展开激战。伏兵四起,友谅大败,于是收复了太平。攻下了铜陵临山寨,进攻黄山桥和马驮沙,征讨高邮,都立下战功。提升为后翼统军元帅。

    跟从太祖西征,攻破安庆水寨,乘风逆流而上,抵达小孤山。离九江只有五里路了,友谅才得知,仓惶逃跑。于是攻克了九江,攻战于黄梅、广济,攻克瑞昌、临江、吉安,回师安庆,进而攻克抚州,占领新淦。征讨南昌叛将,收复该城,被炮石伤了肩。授予江南行枢密院事。与朱文正、邓愈共同镇守南昌。在池州平定了罗友贤,在西山打败了友谅的将领,收复了临江、吉安、抚州。没多久,友谅大举围攻南昌,德胜率部下数千人背城逆战,射杀敌将,敌人深感沮丧。第二天汇合,围城数圈。友谅亲自督战,昼夜不停地进攻,城墙被打坏了。德胜率诸将死战,边战斗边筑城,坏城墙被修复。傍晚坐在城门楼,指挥战斗,腰部中箭,钅族射进六寸深,拔出钅族,叹息道:“我自壮年从军,箭伤已多次了,但没有比这次严重的。大丈夫死是没有什么悔恨的,但恨不能扫平中原。”说完话后就死了,年仅三十九岁。追封为梁国公,谥号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德胜刚直沉鸷,严肃驾驭部下。未曾读书,随机应变,他的行为符合古法。像修士一样真诚相待朋友。

    友谅围攻南昌达八十五天,先后战死的共有十四人。

    桑世杰传

    桑世杰,无为人,也是从巢湖前来归附太祖的。赵普胜有异心,世杰发觉了他的阴谋,赵普胜逃走。从太祖渡江,率舟师攻破元军水师。授予秦淮翼元帅。攻下镇江,随军征讨金坛、丹阳,攻打宁国长枪诸军,攻克水阳,平定常州。担任枢密院事。镇守江阴、宜兴。

    最初,石牌百姓朱定是贩盐无赖,和富民赵氏有矛盾,于是上告赵氏谋反,剿灭了赵氏,朱定被授予江阴判官。不久,朱定又沦为盗贼,元派兵追捕。朱定听说张士诚占据高邮,于是为士诚引路,从通州渡江,攻陷了平江,任命朱定为参政,而派元帅栾瑞戍守石牌。到了大军攻取江阴后,栾瑞还占据着石牌,引导舟往来。太祖命令永安和世杰攻打石牌,世杰力战而死,栾瑞也投降了,张士诚窥伺大江之路遂绝。太祖念世杰的功绩,赐予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

    儿子桑敬因父亲死烈,累官至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封为徽先伯,年食禄为一千七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第二年和徐辉祖等人守卫边防,不久又受命在平阳屯军,受蓝玉党案株连而死。

    茅成传

    茅成,定远人。自和州开始从军,隶属常遇春麾下,攻克太平,授予万户。从定常州、宁国,晋升为总管。攻克衢州,授予副元帅。镇守金华,改任太平兴国翼元帅。从大军克安庆,援助安丰,激战鄱阳,攻克武昌,授予武德卫千户。不久晋升为指挥副使。占领赣州、安陆、襄阳、泰州,都立下战功。跟从徐达攻打平江,焚烧了张士诚的战船,修筑长围困住敌人。徐达攻打娄门,士诚出兵迎战,茅成把敌人打跑了,冲锋到外城,身中叉而死。赠予东海郡公,祀于功臣庙。

    同时战死的有杨国兴,也是定远人,任右翼元帅镇守宜兴。最初,常州人陈保二聚众号称“黄包军”,已经投降了又叛乱,诱捉了詹、李二将,国兴捉拿了陈保二后斩首。授予神武卫指挥使。至此攻打阊门战死。他的儿子杨益继承了指挥使。

    胡深传

    胡深,字仲渊,处州龙泉人。聪颖而有智谋,精通经史百家之学。元末战乱,他叹息道:“浙东地气尽白,大祸将来临。”于是聚集里中弟子结寨自保。石抹宜孙任万户镇守处州,辟参军事,招募士兵数千人,收捕诸山寇。温州韩虎等人杀了主将叛敌,胡深前去晓谕他们。军民感动得流涕,杀韩虎投降了。不久,偕同章溢讨伐龙泉之乱,收捕附近各县的盗贼,并依次平定。此时石抹宜孙已晋升为行省参政,胡深被任命为元帅。戊戌年(1358)十二月,太祖亲征婺州,胡深带领兵车数百辆前去援救,行至松溪而不能救,大败而去,婺州于是被攻下。第二年,耿再成进攻处州,石抹宜孙分别派元帅叶琛、参谋林彬祖、镇抚陈中真和胡深率兵拒战。遇上胡大海的部队来到,和再成会合,大破石军,抵达城下。石抹宜孙战败,与叶琛、章溢逃到建宁,处州于是被攻下。胡深以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投降。

    太祖平素就知道胡深的名字,此时召见他,授予左司员外郎,派他回到处州,召集部曲。从征江西,平定后,任命为亲军指挥,镇守吉安。处州苗军叛乱,杀了守将耿再成,胡深跟从平章邵荣讨伐了他们。遇上改中书分省为浙东行中书省,于是任命胡深为行省左右司郎中,总制处州军民事务。此时山寇暗中骚扰,百姓还不安定。胡深招兵万余人,捕捉诛杀了渠帅。沿海军队素来骁勇,杀了他们中几个十分横行的,民患得以平息。九月,诸全叛将谢再兴带张士诚的部队进犯东阳。左丞李文忠命令胡深率兵担任前锋,再兴大败而走。胡深建议把诸全作为浙东的藩屏,于是经过度量在离诸全五十里处连着五指山修筑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刚一听说再兴叛敌,就急忙派使者告诉文忠,要他另筑新城守备,使者到达时工程已经完工。后来士诚将领李伯升大举来犯,到达新城下,但攻城不下,大败而去。太祖嘉奖胡深的功劳,赐给他名马。

    太祖称吴王,就任命胡深为王府参军,仍镇守处州。温州豪民周宗道聚众占据平阳,多次遭到方国珍侄子方明善的威逼,于是以城前来归附太祖。明善大怒下令攻打平阳。胡深派兵赶跑了明善,于是攻下了瑞安,进兵温州。方氏十分害怕,请求年输送白银三万充实军队。于是命令胡深班师,重新回到处州镇守。陈友定的军队到来,被打败,追赶到浦城,又打败了敌守兵,城被攻下。进而攻占了松溪,俘虏了敌守将张子玉。因而请求发动广信、抚州、建昌三路的部队,攻取八闽。太祖高兴地说:“子玉是骁将,他被俘后友定已吓破了胆,趁势攻打,没有攻不破的道理。”因此命令广信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出发,左丞王溥由杉关出发,会合胡深一起进军。

    不久,亮祖等人攻克崇安,进攻建宁。友定将领陈德柔固守。胡深感觉到不祥之气,想暂缓攻击。亮祖说:“军队已到达这里,怎么能暂缓呢?况且天道幽远,山泽之气变化无常,哪里是什么不祥的征兆呢?”此时德柔屯兵在锦江,逼近胡深部队后方,亮祖督战越发急。胡深率兵还击,击破敌二栅。德柔军队力战,友定率精锐之师夹击。天已黑,胡深突围,战马失蹄而被俘,遇害,终年五十二岁,追封为缙云郡伯。

    太祖曾经问宋濂“:胡深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文武之才。”太祖说:“诚然,浙东的屏障是我方的依靠。”而胡深久任乡郡,志图平定闽地报效朝廷,最终以死殉国。胡深领兵宽厚,用兵十余年,未曾妄杀一人。镇守处州,兴学培养人才。缙云田税繁重,胡深用新垦田地所收之田租补足不足部分。盐税十分抽其一,请求减半,以利商贾。军民都怀念他的恩德。

    孙兴祖传

    孙兴祖,濠州人。跟从太祖渡江,累积功劳担任都先锋。攻打龙江,晋升为统军元帅。攻破瑞昌八阵营,提升为天策卫指挥使。兴祖沉毅而有谋略,大将军徐达十分欣赏他。攻克泰州,因徐达的请求,命他镇守海陵。海陵是张士诚的部队入淮的要地,兴祖整治军队,操练士兵,防御十分严密。吴兵从海口侵犯,被打败,活捉了彭元帅。平江攻下后,命兴祖攻取通州,士诚守将已向徐达请降。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移镇彭城。徐达已平定了关、陕,旋师北向,通知兴祖于东昌汇合。随从大军攻克元都,设置燕山六卫,留兵三万人,命兴祖镇守,统领大都督分府事。大兵西征,扩廓由居庸窥视北平,徐达对诸将说:“北平有孙都督在,不足为忧虑。”于是直捣太原,详情见《徐达传》。洪武三年(1370),率六卫的部队跟从徐达出塞,到达三不剌川,遇上敌人力战而死,年仅三十五岁。太祖哀悼痛惜,追封为燕山侯,谥号忠愍,配享于通州常遇春祠。

    不久,中书行省都督同知汪兴祖兼俸事入奏。太祖听到兴祖这个名字,就叹息,命以月俸给已故的燕山侯兴祖家。以他的长子孙恪继承武德卫指挥使。很久后,历任都督佥事。二十一年,任右参将跟从蓝玉北征,到了捕鱼儿海,论功封为全宁侯,年食禄二千石,给予世袭的凭证。孙恪谨敏,有儒将风度。从征楚、蜀,回师驻守沔阳,检查各卫所军士的边防。二十五年,晋升为太子太保。不久,在山西征兵,跟从宋国公冯胜练兵。不久被召回,赐给官邸于中都。后受蓝玉党案株连而死。

    曹良臣传

    曹良臣,安丰人。颍州寇贼起事,聚集乡里筑城堡自卫。在应天归附太祖,担任江淮行省参政。从取淮东,收复浙西,晋升为行省左丞。跟从大军攻取元都,经略的土地到达泽、潞。提升为山西省平章,回守通州。当时大部队正出征山西,通州守备单弱,所属部队不足千人。元丞相也速率万余骑兵在白河安营扎寨。良臣说:“我军人少不可与敌战。敌人虽多,但亡国之余,士气不振,应用计谋赶跑他们。”于是秘密地派指挥仵勇等人于濒河舟中树起了许多红旗,绵延三十余里,击鼓之声可以相闻。也速十分害怕,逃跑了。良臣派精骑追赶百余里,元兵从此不敢窥视北平。又跟从大将军徐达在定西攻打扩廓帖木儿,打败了敌人。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宣宁侯,年食禄九百石,给予世袭凭证。第二年从伐蜀,攻克归州山寨,占领容美诸土司。会合周德兴攻占了茅冈覃篨寨,自白盐山伐木开道,出纸坊溪进军夔州,进而攻克重庆。第二年跟从副将军文忠北征,抵达胪朐河,收复其部落。文忠率良臣带上二十天的粮食,日夜兼程进军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抵抗,稍许退却。追击至阿鲁浑河,敌骑兵大会集。将士都殊死而战,敌人大败而逃,但良臣和指挥周显、常荣、张耀都战死。战情上报,赠予良臣为安国公,谥号忠壮,列祀功臣庙。儿子曹泰继承侯位,后受蓝玉党案株连而死,削去爵位。

    濮英传

    濮英,庐州人。最初因勇敢担任百夫长,累积功劳官至西安卫指挥,因军政不修,被朝廷召回诘责,改派叶升取而代之。叶升呈说濮英贤良,朝廷令他回到西安卫。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命耿炳文选拔陕西都司卫的部队加强边防,唯独濮英操练的军士可谓劲旅,于是,加封他为都督佥事。第二年,命他率部队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抵达金山,降服纳哈出;班师回朝时,濮英带领奇兵三千殿后。纳哈出的余部逃窜匿藏的还有数十万人,听说明军回朝,就在中途设下埋伏,图谋攻袭明军尾部。濮英后到达,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突围不成,战马跌倒,濮英被俘。敌人得到濮英,妄图挟持他为人质。濮英绝食不言,趁敌人不注意时用佩刀剖腹而死。太祖听说此事,赐金山侯,谥号忠襄。第二年,进赠乐浪公。封他的儿子濮王与为西凉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二十三年,命他在东昌练兵,又命他驻守临清,训练士卒。二十五年,被召回,同宋国公冯胜等人检阅山西兵马。濮王与颇能胜任父亲之官职,太祖十分欣赏。又令他征集山西的民兵,他所征集的州县数量最多,事情办成了但又不扰民。第二年,受蓝玉党案株连,谪戍五开而死。

    何文辉传

    何文辉,字德明,滁州人。太祖攻下滁州,得到了年仅十四岁的文辉,太祖像抚养儿子一样抚养他,赐姓朱氏。太祖起事之初,抚养了许多义子。何文辉长大后,太祖命他协同诸将分守诸路。周舍镇守镇江,道舍镇守宁国,马儿镇守婺州,柴舍、真童镇守处州,金刚奴镇守衢州,这些都是太祖的义子。金刚奴后来无据可考。周舍就是沐英,军中又称呼沐舍。柴舍是朱文刚,与耿再成死于处州之难。又有朱文逊,史籍没有记载其乳名,也是养子,战死于太平。除沐英外,最著名的就是道舍、马儿,马儿就是徐司马,道舍就是何文辉。

    文辉任天宁翼元帅镇守宁国,提升为江西行省参政。多次攻打江西境内尚未攻取的州县,征讨新氵金的邓仲廉,并斩首了他。援助安福,赶走饶鼎臣,平定山尖寨。跟从徐达攻取淮东,攻下平江。太祖赐给文绮,晋升为行省左丞,恢复了他的原姓。任征南副将军,与平章胡美一起,从江西进攻福建,度过杉关,进入光泽,攻战于邵武、建阳,直趋建宁。元同佥达里麻、参政陈子琦闭门拒守。文辉和胡美环城攻打。过了十天,达里麻支撑不住,夜晚潜入文辉军营乞降。第二天早晨,总管翟也先不花也率部向文辉投降。胡美对他们两人不听他的话十分恼火,准备屠城。文辉飞马提醒胡美:“我和你一同受命到此,只是为了安定百姓。现元将既然已经投降,又何必因私忿而杀人。”胡美于是停止了此举。军队入城,秋毫无犯。汀、泉诸州听说此事,都相继前来归附。太祖亲临汴梁,召文辉随从,任命为河南卫指挥使,平定汝州余寇。跟从大将军攻取陕西,留守潼关。洪武三年,授予大都督府都督佥事,授予世袭指挥使。又以参将身份跟从傅友德平定蜀地,赐予金币,留守成都。

    文辉号令严明,军民都称颂他的功德。太祖曾称赞他的谋略威望。晋升为大都督府同知。五年,命率山东兵跟从李文忠出师应昌。第二年移镇北平。文忠北征,文辉督兵巡视居庸关,因病被召回。九年六月去世,年仅三十六岁。派官营葬于滁州东沙河上,抚恤赐赏甚多。儿子何环,任成都护卫指挥使,征迤北阵亡。

    徐司马传

    徐司马,字从政,扬州人。元末兵乱,年仅九岁,无依无靠,太祖得到他,收为养子,并赐姓。长大后,出入侍从左右。到了攻占婺州,任命为总制,命他协助元帅常遇春镇守婺州。吴元年授予金华卫指挥同知。洪武元年(1368),跟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活捉了元宗王庆生。提升为杭州卫指挥使,不久又升为都督指挥使。诏令恢复本姓。

    九年,迁镇河南。当时在汴梁新建北京,实为重地,太祖素来认为司马贤良,特委以重任。宋国公冯胜在河南练兵,遇上星变,在大梁占卦。太祖派使者秘密指示冯胜,说:“并把此话告诉马儿。”又指示二人说:“天象常见,大梁军民杂处,尤其要谨慎防范。现秦、晋二王已回到京城,应当严兵宿卫。王抵达汴梁时,如果宋国公出来迎接,则都指挥居守;都指挥出来迎接,则宋国公居守。”敕书书其官职而不书其姓名,与宋国公等人一样倚重。十九年,朝拜太祖,提升为中军都督府佥事。二十五年,任左副总兵跟从蓝玉征讨建昌,讨伐越辒。第二年正月回到成都后去世。追究蓝玉党案而受株连,两个儿子获罪。

    司马喜好文学,性格谦厚,所到之处安抚士兵,很得民心。在河南的时间较长,尤为有惠政。公暇退居,一室萧然如寒素。虽然战功不及文辉,但雅量却超过了他。二人并称为贤将。

    叶旺、马云传

    叶旺,六安人,和合肥人马云同隶属长枪军谢再兴,担任千户。再兴叛敌,他们两人自拔前来归附。多次从征,累积功劳一并授予指挥佥事。洪武四年(1371),偕同镇守辽东。当初,元主北逃,辽阳行省参政刘益屯居盖州,与平章高家奴互为声援,保卫金、复等州。太祖派断事黄俦诏谕刘益。刘益带领他所属的兵马、钱粮和地盘前来归附。于是设立辽阳指挥使司,任命刘益为指挥同知。不久,元平章洪保保、马彦..合计谋杀刘益。右丞张良佐、左丞商詗捉拿了马彦..并杀了他,洪保保挟持着黄俦逃到纳哈出军营。良佐因负责卫事,书写状子上报。说“:辽东僻远,地处大海一隅,左右四周都是敌人的地盘。平章高家奴镇守辽阳山寨,知院哈剌章屯驻沈阳古城,开元则有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则是太尉纳哈出,彼此相互依存,时常共谋入侵。现洪保保已逃往他们那里,他们必定会乘机进攻,请求留下断事吴立镇抚军民,而把俘虏的平章八丹、知院僧孺等人押送到京师。”太祖任命吴立、张良佐、商詗为盖州卫指挥佥事。念及辽阳是重地,又设立都指挥使司统辖诸卫,任命叶旺、马云为都指挥使,前去镇守。太祖得知黄俦被杀,纳哈出将要进犯,命令叶旺等人准备防御。

    不久,纳哈出果然带领大军来到,见防御十分严密,不敢攻打,绕过盖州到达金州。金州城的防御设施还没完工,指挥韦富、王胜等人督促士兵分守诸门。乃剌吾是敌人的骁将,他率精骑数百在城下挑战,身中伏弩倒地,被抓俘,敌人大为沮丧。韦富等人纵兵攻打,敌人败退,不敢沿着来的道路退走,从盖城南十里沿着柞河逃走。叶旺早就派兵扼守柞河。自连云岛到窟驼寨十余里,沿河垒起冰块为墙,浇上水,晚上冻结,像城墙一样坚固。在沙中布下钉板,旁边设下陷阱,埋伏军队等候敌人。马云和指挥周鹗、吴立等人在城中树起了大旗,按兵不动,安静得像没人一般。待敌人到达城南,伏兵四起,两山旌旗蔽空,矢石如雨点般地射下。纳哈出仓惶逃往连云岛,遇上冰城,从旁边走,全部掉入陷阱,于是溃败。马云从城中出击,联合部队追击至将军山、毕栗河,敌军被斩、被俘和冻死的不计其数,乘胜追击至猪儿峪。纳哈出仅仅是自身免于一死。评定战功,叶旺、马云都晋升为都督佥事。当时是洪武八年(1375)。

    十二年(1379),命令马云征讨大宁。捷报频传,受到奖赏,被召回京。数年后去世。叶旺仍然留守。高丽派遣使者带上书信和礼物,而龙州郑白等人请求内附。叶旺把这些上奏太祖。太祖说他们作为人臣没有外交权,这是间谍的欺诈行为,不要轻信,他方特向我示弱,以窥探边情。遣送他们回去,使他们没有什么借口。第二年,叶旺又送高丽使者周谊入京城。太祖以他们国中弑逆,又诡杀朝使,反复不可信为由,责备叶旺等人,要求断绝和他们的来往,但留下了周谊。十九年,召叶旺为后军都督府佥事。居留三个月,辽东有敌情,又受命前去镇守。二十一年三月去世。

    叶旺和马云镇守辽东,披荆斩棘,建立军府,抚济军民,开垦田地万余顷,成为永久之利。叶旺镇守的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七年。辽东的百姓称颂他的功德。嘉靖初年,因二人在辽东有功,命令有关部门设立祠庙,春秋祭祀。

    缪大亨传

    缪大亨,定远人。最初纠集义兵为元攻打濠州,没有攻克,元兵溃败,大亨独自带领二万人和张知院屯驻横涧山,固守了一个多月。太祖用计夜袭了他的营地,被攻破,大亨和他的儿子没有逃走。第二天天亮,他又收集散兵,列阵以待。太祖派他的叔叔缪贞前去谕降,并命令他带领所属部队从征。自此,他为太祖多次立功,提升为元帅。大亨领兵攻占了扬州,降服了青军元帅张明鉴。

    最初,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又因善于使用长枪,称为“长枪军”。由含山转而掠夺扬州,元镇南王孛罗普化招降了他,任命为濠、泗义兵元帅。过了一年,粮尽弹绝,企图拥戴镇南王作乱。镇南王在追逃中,死于淮安,于是明鉴占据淮安城,屠食居民。大亨告诉太祖,敌人又饥又困,如果让他们四出掠夺食物则难以制服,且明鉴骁悍可以为我所用,不要被他人得到。太祖命大亨加紧攻打,明鉴投降,得降兵数万,马匹二千,于是把降军将校的妻子全部送到应天。淮海翼元帅府改为江南分枢密院,任命大亨为同佥枢密院事,总制扬州、镇江。

    大亨统军颇有方略,宽厚不扰民,治军严肃,禁暴除残,百姓十分高兴。但不久去世。太祖路过镇江,叹息道:“缪将军生平端直,未尝有过错,没有见到他十分可惜啊。”于是派使者代奠。

    武德传

    武德,安丰人。元至正年中为义兵千户。知道元将要灭亡,就对其帅张鉴说“:我辈才雄万夫,现东败西挫,形势已可预料,不如早选择可依靠的主子。”张鉴认为他说得有理,就率兵归附了太祖,隶属李文忠,随赴池州,奋力战斗,右股中流矢,用手拔去,继续战斗。先后占领于潜、昌化,攻克严州,晋升为万户。苗帅杨完者驻扎在乌龙岭,武德请战,说:“可以袭取。”李文忠问其原因,回答说:“登高观敌,其部曲浮躁不安,吵吵闹闹。”文忠点头称好。随即袭击杨完者,歼灭了敌军。随后占领兰溪,攻克诸暨,攻打绍兴,在这些战役中,武德都冲锋陷阵在前,置右臂受伤而不顾。文忠叹道:“将士如果人人如此,又何难战无不胜呢?”

    蒋英、贺仁德叛乱,浙东大为震动。武德跟随文忠平定金华,又转攻处州,在刘山和仁德相遇,右股中戈,武德拔刀断戈,继续追击敌人。仁德被武德的部下所杀。武德回师镇守严州。过了二年,制定官制,改任管军百户。跟从文忠在诸暨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与诸将援助浦城,所经过的山寨都被攻下。又跟从文忠攻下建、延、汀三州,全部平定了闽溪诸寨,晋升为管军千户,移镇衢州,给予世袭的凭证。最后跟从靖海侯吴祯巡视海上。吴祯认为武德可以胜任,令他镇守平阳。在任八年,辞官。征讨云南,太祖任武德为宿将,命令和诸大帅同行。

    张鉴,又名明鉴,淮西人。归附太祖后,每次战斗都与武德在一起,死在武德之前。官至江淮行枢密院副使。

    蔡迁传

    蔡迁,籍贯不详,元末随芝麻李驻守徐州。芝麻李战败后,归附太祖,担任先锋。随大军渡江,攻下采石,攻克太平,占领溧水,攻破蛮子海牙水寨和陈聎先,屡立战功,平定集庆,授予千户。跟从徐达攻取广德、宁国,晋升为万户。进攻常州,俘虏了黄元帅,于是担任都先锋。从征马驮沙,攻克池州,攻打枞阳,从征衢、婺二州,授予帐前左翼元帅。在龙江打败了陈友谅,进而收复太平,占领安庆水寨,收复九江,在瑞昌打败了陈友谅八阵指挥,攻克南昌。从援安丰,攻打合肥,激战鄱阳,从征武昌,晋升为指挥同知。随常遇春讨平邓克明余党,进攻赣州,占领南安、南雄诸郡,还兵追击饶鼎臣于茶陵,晋升为龙骧卫同知。跟从徐达攻克高邮,攻破马港,授予武德卫指挥使,镇守淮安,移守黄州。随大军下湘潭、辰、全、道、永诸州,任荆州卫指挥。进而攻克广西,晋升为广西行省参政,兼任靖江王相,讨平诸叛蛮。洪武三年(1370)九月去世,诏令归葬京师,赠予安远侯,谥号武襄。

    蔡迁担任将领十五年,未曾独立作战,多半跟从诸将征讨。身经数十战,奋勇当先,横刀立马左右杀敌,敌人不敢近身,遍体伤痕,不堪视之,而蔡迁却不在意,深为太祖器重。去世后,太祖十分痛惜,亲自制文祭奠。

    王铭传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隶属俞通海,随军攻蛮子海牙于采石。因王铭骁勇,挑选为奇兵。交战伊始,他就率敢死队突击敌人,攻占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立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右臂中流矢,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得到了俞通海的嘉奖。又随军攻占通州的黄桥、鹅项诸寨。赐给白金文绮。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至采石,王铭独自突入敌阵。敌兵操槊刺伤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杀敌颇多。赐给文绮银碗,挑选为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诸寨,提升为管军百户。跟从副将军常遇春征战湖州的升山,再征战旧馆,随后又征战乌镇。前后十几战,功劳甚大,受命镇守松江。移守太仓,捕斩倭寇千余人,再赐给金币。

    洪武四年(1371),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者,没有谁能与王铭抗衡。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奏说:“臣所领镇之地,对外控制海盗,城池楼橹仍然十分简陋,不但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便毫无抵御能力,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示同意。于是修缮城池和濠沟,加筑外垣,从海神山到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伟壮丽,屹立东浙巨镇之中。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夹道迎送。长吏相顾叹息道“:我等为天子统治百姓,但百姓对我辈的去来十分漠然,比起王指挥逊色多了。”历任右军都督佥事,二十六年,受蓝玉党案株连而死。

    宁正传

    宁正,字正卿,寿州人。幼年为韦德成养子,冒姓韦。元末随德成归附朱元璋,随大军渡江。德成战死宣州,太祖命宁正统领其部队。累功被授予凤翔卫指挥副使。随大军平定中原,进入元都,招降元将士八千余人。傅友德自真定平定定州,命宁正镇守真定。随后跟从大军攻取陕西。冯胜攻克临洮,留下宁正镇守。大军围攻庆阳,宁正驻守在..州,断绝敌人的援军。庆阳攻克后,宁正还是镇守临洮。又随邓愈攻破定西,攻克河州。

    洪武三年(1370),被授予河州卫指挥使。上奏说“:西北的百姓转运军饷十分辛劳,而茶布又可以交换粮食。请求用茶布供给军队,让他们去换取粮食,以减省运输之苦。”太祖诏令许可。宁正刚到河州卫时,城邑空虚,他勤于招徕劳力。不过几年,河州就成了富裕之区。太祖致信嘉奖,恢复了他的宁姓。兼领宁夏卫事,修筑汉、唐时的旧渠,引来黄河水灌溉田地,开垦田地数万顷,军粮十分丰足。

    十三年(1380),宁正跟从沐英北征,活捉了元平章脱火赤、知院爱足,占领了全宁四部。十五年,晋升为四川都指挥,平定了松、茂诸州。云南平定不久,命令宁正和冯胜共同镇守。思伦发作乱,宁正于摩沙勒寨打败敌人,杀敌一千五百人。不久敌人集中大部队,围攻定边。沐英兵分三路,宁正带领左路军,双方鏖战,大败敌人,详情见《沐英传》。土酋阿资叛乱,又跟从沐英讨伐降服。沐英去世后,授予宁正左都督替代。随即又任命为平羌将军,总领川、陕的部队讨伐平定了阶、文叛寇张者。二十八年,跟从秦王讨平洮州番,回到京城。第二年去世。

    袁义传

    袁义,庐江人,本姓张,是德胜的族弟。最初为双刀赵的总管,镇守安庆,在沙子港打败赵同佥、丁普郎。左君弼招抚他,未从。德胜战死,才来归附太祖,任命为帐前亲军元帅,赐给姓名。多次从征讨伐,累功升为兴武卫指挥佥事。跟从大将军北征,在通州打败了元平章俺普达等人,在泽、潞州赶跑了贺宗哲、詹同,功劳最大。又从定陕西,打败了元豫王的部队。与诸将联合攻打庆阳。张良臣的部队突然攻击袁义的兵营,袁义坚壁不动,待敌懈怠,奋力攻击,大败敌人。在定西赶跑了扩廓的军队,南取兴元,晋升为本卫同知,调至羽林卫,移镇辽东。

    随后跟从沐英征讨云南,攻克普定诸城,留守楚雄。蛮人屡次叛乱,袁义储积粮食高筑堡垒,且守且战,因功晋升为楚雄卫指挥使。曾入朝,太祖倍加慰劳。因年老,命令医生为他染须鬓,使他回到岗位上威显远方,且特赐银印以示宠幸他。历任二十年,垦田筑堰,修建城郭桥梁,规划十分完备。军民赞颂他的功德。建文元年(1399)应召返回,任命为右军督府佥事,晋升同知,死于任上。

    金兴旺传

    金兴旺,早年事迹不详。担任威武卫指挥佥事,晋升同知。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至陕西,请求增加部队守卫潼关,命兴旺协助郭兴镇守,晋升为指挥使。第二年攻打临洮,兴旺移师镇守凤翔,转运军饷。不久,贺宗哲攻打凤翔,兴旺和知府周焕守城。敌人用荆条编成大箕,形状似半舫,背负着大箕攻城,矢石不能进入。兴旺投稻草焚烧,但稻草遇风扬起。于是把铁钩置于稻草中,再把稻草掷入敌人的空隙中,火着了,敌人弃箕而逃。敌人又改从地道攻城,城中士卒用长矛迎刺,敌人死伤很多,但仍进攻不止。兴旺和周焕商量说“:敌人认为我们援军不至,必不敢出城。我们出其不意,主动攻击,可以败敌。”于是率兵潜出西北门,奋力攻战,敌人稍有退却。这时正遇上百户王辂自临洮收编了李思齐的部队返回,进城共同守卫。敌人撤走,众将都想追击,王辂说“:敌人没败而退,是诱惑我们追击。”于是派骑兵侦察,到五里坡,果然发现敌兵设伏。敌人设计不成,又回师攻城。众人商量准备逃走,兴旺叱责说:“这座城既然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坚守到底,怎么能逃走呢?”因王辂的部队都是新附的,担心他们叛变,于是收集城中的钱财和牲畜,放于庭中,下令道“:敌人攻击稍缓时,当大大地犒劳新兵。”新兵十分高兴,齐心协力固守城池,和敌人相持十五天,敌人听说庆阳被攻下,匆忙撤走。太祖派使者用金绮犒劳兴旺等人。

    第二年,徐达进入沔州,派兴旺和张龙由凤翔进入连云栈,联合攻打兴元。敌守将投降,命兴旺镇守,兴旺被提升为大都督府佥事。蜀将吴友仁率兵三万进攻兴元,兴旺率领城中的全部兵力共计三千人御敌。他脸中流矢,拔出后又投入战斗,杀敌数百人。敌人越来越多,于是收兵进城。友仁决濠填堑,誓要攻破此城。徐达得知,命令傅友德夜袭木槽关,攻打斗山寨,每人拿十个火炬,相互连接在山上。友仁十分害怕,逃跑了。兴旺出兵攻打,敌人坠入悬崖而死的不计其数,友仁从此元气大伤。此时兴旺威震陇、蜀。而建国初诸都督中,守城功劳最大的,除兴旺外,首推费子贤。

    花茂传

    花茂,巢县人。最初跟从陈聎先,不久归附太祖。随大军平定江左,消灭陈友谅,平定中原、山西、陕西,累积功劳授予武昌卫副千户。征讨西蜀,攻克瞿塘关,进入重庆,攻下左、右两江和田州,晋升为神策卫指挥佥事,调任广州左卫,平定阳春、靖远、英德、翁源诸山寨的叛蛮以及东莞、龙川诸县的乱民,晋升为指挥同知;平定电白、归善的乱贼,又晋升为都指挥同知,世袭指挥使。多次围剿连州、广西、湖广诸瑶贼。曾上奏说“:广东南临大海,犯法作乱之徒出没,东莞、笋冈诸县逋逃譙户,附居于海岛,遇上官军则诡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盗,飘忽不定,难于讯诘。不如把他们征籍为兵,这样可望约束他们。”又请求设置依山傍海的广海、碣石、神电等二十四卫所,修筑城池,召集海岛隐居躲避清查科派的无籍人士据守,并在山海要害地设立城堡屯军,以防备不测,都得认可。晋升为都指挥使。很久以后去世,赐葬安德门。

    丁玉传

    丁玉,初名国珍,河中人。曾在韩林儿帐下担任御史,时人对他的才辩颇为赞赏。吕珍攻占安丰,丁玉前来归附太祖。接着随征彭蠡,担任九江知府。大兵回到建康,彭泽山民叛乱,丁玉召集乡兵平定。太祖嘉奖他的武略,命兼任指挥,改名为玉。跟随傅友德攻克衡州,任指挥同知镇守该地,又调守永州。丁玉文武双全,安抚新归附的兵民,威望很高。

    洪武元年(1368),晋升为都指挥使,不久兼任行省参政,镇守广西。十年,召为右御史大夫。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乱,任命丁玉为平羌将军率兵征讨。到威州,贴里投降,承制设立了威州千户所。十二年,平定松州,丁玉派指挥高显等人筑城,请求设立军卫。太祖说松州山多田少,耕种不能赡养军队,驻守不是上策。丁玉说松州是西羌的要地,军卫不可撤消,于是采纳了丁玉的建议,设置官署戍守。正遇上四川彭普贵作乱,焚掠十四州县,指挥普亮等人没能平定,朝廷命令丁玉移军讨灭。太祖手谕褒奖,转任左御史大夫。回师后,任命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十三年,因是胡惟庸的姻亲而被杀。

    郭云传

    郭云,南阳人。身长八尺多,相貌伟岸。元末召集义兵保卫裕州泉白寨,累官至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元主北逃,河南郡县都被明军攻下,唯郭云独自坚守。大将军徐达派指挥曹谅围攻,郭云出城迎战,被俘。大将军呵斥他下跪。郭云却立而不拜,大骂求死。兵卒用刀刺他加以恐吓,他不为所动。大将军十分欣赏他的勇敢,把他押送京师。太祖对他的印象也很好,释放了他。当时太祖正在阅读《汉书》,问他是否识字,他回答说识字。太祖就把书交给了他。郭云很熟练地朗读了《汉书》。太祖十分高兴,赏赐十分丰厚,任用他为溧水知县,政绩和声望颇佳。太祖越发认为他贤良,特晋升为南阳卫指挥佥事,要他还乡收集旧部,戍守当地。数年后去世。

    长子郭洪,年仅十三岁。太祖下谕道“:郭云出自乡间,倡义旗保卫乡里,生平坎坷,竭尽全力。王师北伐,人人响应,但郭云数战不屈服,势穷援绝,最终仍无异心。我赞赏他的气节,在有关地方试用,百姓都歌颂他的恩德,让他镇守故乡,则军民安居乐业。他虽没有汗马功劳,倒戈之功,但政绩显著,忠义凛然。他儿子郭洪可列入开国功臣行列,授予宣武将军、飞熊卫亲军指挥使司佥事,并予以世袭。”同时对降将予以世袭职位的还有王溥。

    王溥传

    王溥,安仁人。在陈友谅部下任平章,镇守建昌。太祖命令将领前往攻打,没有攻下。朱亮祖在饶州安仁港攻打,也失利。陈友谅的将领李明道进攻信州,王溥的弟弟汉二在军中,都被胡大海俘虏,归附行省李文忠,文忠命令他们两人招降王溥。这一年太祖占领了江州,陈友谅逃至武昌,王溥才派使者请降,仍受命镇守建昌。第二年,太祖到龙兴,他率领部下朝见,受到慰劳,并随太祖归建康,赐给官邸于聚宝门外,把他的街命名为“宰相街”,以示特别宠幸。不久,命他攻取抚州和江西未归附的郡县。又随克武昌,晋升为中书右丞。洪武元年(1368)受命兼任詹事府副詹事。跟从大将军北征,多次立功。赏赐文币,提升为河南行省平章,不掌管具体事务。年食禄和李伯升、潘元明相等。

    最初,王溥没当官时,侍奉母亲叶氏躲避战乱于贵溪,战乱中与母亲失散,一离就是十八年,他曾梦见母亲仿佛间告诉他身在何处。至此他告诉了太祖,请求回归故乡为母亲填坟。太祖准允,并命令礼官准备了祭物。王溥带领士兵回到贵溪,找不到母亲的坟墓,昼夜哭泣。当地居民吴海说夫人被贼所逼,投井自尽了。王溥找到那口井,有只老鼠从井里出来,投入他的怀中,又立即跳入井里。王溥排干井水寻找,见母亲的尸体在井中,悲痛不已。于是准备棺木殓葬,就地安葬。王溥去世,子孙世袭指挥同知。

    陈遇传

    陈遇,字中行,祖先为曹人。高祖义甫,是宋朝翰林学士,迁移到建康,此后子孙一直居住在这里。陈遇天资过人,笃学博览,精通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不久辞官归隐,学者们称之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得到秦从龙的推荐,发聘书聘请陈遇,引用伊、吕、诸葛为比喻。陈遇到来,和太祖交谈,太祖十分高兴,于是留他参与密谋,逐渐成为亲信。太祖担任吴王,授予他供奉司丞,他推辞了。太祖即皇位,三次授予翰林学士,都予以辞退。于是赐给肩舆一乘,卫士十人保护他出入,以显示荣华恩宠。

    洪武三年(1370),奉命到浙江廉察民情,回来后赐给金银玉帛。任命为中书左丞,又辞职不就。第二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令草拟《平西诏》。授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又辞去。西域进贡良马,陈遇引用西汉的典故进谏。任命为太常少卿,坚决推辞。强迫他,也不同意。最后任命为礼部尚书,又坚决推辞。太祖沉思很久,顺从了他。从此不再强迫他做官。太祖曾从容地说要让他儿子做官,陈遇说:“我三个儿子都还小,学业未成,等以后再说吧。”太祖也没再强求。

    陈遇自开国之始,就一直侍候在太祖身边。太祖曾问他保国安民的良策,陈遇回答说“:不嗜杀人,减轻赋税,任用贤良,把恢复先王礼乐作为首要任务。”有的廷臣因过错而遭到谴责,陈遇力争解围,使得多半人都得到谅解。他计谋多,但秘而不传,极力崇礼,勋戚大臣无人可以和他相比。太祖多次亲临他的住处,言必称先生,有时称之为君子。任命官职就推辞,显示出了他的高尚。十七年(1384)去世,赐葬钟山。

    叶兑传

    叶兑,字良仲,宁海人。颇以经时济世之才自负,精通天文、地理、卜筮方面的书籍。元朝末年,他预知国运将另有所归,就以布衣身份献书给太祖,列一纲三目,诉说天下大计。当时,太祖已平定宁越,规划攻打张士诚、方国珍,然而察罕的势力还很强盛,派使者至金陵召降太祖,叶兑在书中把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已处理策划得十分详尽。其意思如下:

    我听说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就筹划着楚、汉的成败,孔明卧草庐,就与先主讨论三分天下的形势。现在的形势,应该北面断绝李察罕,南面吞并张九四,抚慰温、台,占领闽、越,定都建康,在江、广发展势力,进则可以越过两淮北征,退则可以划长江而自守。金陵自古就有龙蟠虎踞之称,是帝王之都,集中兵力资财,攻则能克,守则能固,一百个察罕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长江的防备,不要急于上游。现义师已攻克江州,足以遮盖全吴,何况从滁州、和州至广陵,都被我方占领,,不但可以守卫长江,而且可以兼守淮河。张氏的覆灭指日可待,淮东诸郡也将前来归附。北略中原,可以吞并李氏。现听说察罕妄自尊大,写信给您,就像曹操召见孙权一样。我认为元朝的天运将终止,人心不向,而察罕想效法曹操,形势却是一样的了。宜用鲁肃的计策,鼎足江东,待等机遇,这就是大纲。

    目标有三个。张九四的地盘,南面包括杭、绍,北跨通、泰,以平江为巢穴。现想攻打他,不如佯称攻取杭、绍、湖、秀,而派大兵直捣平江。城坚固难以一下子攻占,则以锁城法困之。

    张氏的重镇在绍兴,绍兴远离江海,所以多次进攻而攻不下,它的运粮道路在三斗门。如派一支部队攻打平江,断绝它的粮道,一支部队攻打杭州,断绝它的援兵,这样绍兴就一定能攻下,进攻苏杭的目的,是在于占领绍兴,这就是所说的多方交战必定失误。绍兴被攻下后,杭州就会孤立,湖、秀也会闻风而败,然后进攻平江,铲除敌人的要害,江北的余部就会随之瓦解,这是第二个计策。

    方国珍狼子野心,不可驯狎。往年大兵攻占婺州,他即奉书纳款。后派夏煜、陈显道招谕,他又狐疑不归从。派使者从海道报告元,说江东命他纳款,诱使张日永带着诏令而来,又派韩叔义为说客,说明自己是奉行诏令。他既已降归了我,而又招我降元,他就是如此反复无常,十分狡诈,应当兴师问罪。然而他以水为命,一听说部队到来,就带领全家航行到海上去了,中原步骑奈何不了他。攻战的上策是攻心,他说只要杭、越一平定,他即归顺,这不过是迷惑我军罢了。攻打他的战术,限定他归顺的日期。他自从方国璋覆灭后,就知道自己的势力不行了,就连叔义也称说我军势力强盛,可见元气大伤了。现因陈显道以自通,正可威胁他而使其顺从。此事宜快不宜慢。宣谕之后,更置官吏,拘集舟舰,剥夺他的兵权,以防止不测,三郡可不劳而定。

    福建原和浙江同属一道,兵弱城市简陋。两浙平定后,他一定归附,攻下它只要一个辩士的力量。如果收复拖延太久,则大兵自温、处州进入,奇兵从海道攻打,福州必定难以支撑,福州被攻下,附近的郡就迎刃而解。声望威震,然后进取两广,易如反掌。

    太祖对他的话十分惊奇,准备留用他,他力辞而去。赐给金银币袭衣。几年以后,平定天下,规模次第基本上和叶兑说的一样。

    范常传

    范常,字子权,滁州人。太祖驻军滁州,杖策谒见军门。太祖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和他说话,又情投意合,于是把他留在幕下,有疑问就询问他,范常如实回答。诸将攻克和州,士兵四出抢掠。范常对太祖说“:得到一座城就使百姓肝脑涂地,这样又怎么能成就大事呢?”太祖于是责骂了诸将,搜查军中所掠夺的妇女,把她们送回家,百姓十分高兴。太祖因四方割据,战争无安宁之日,命令范常撰文,祷告上天。其辞曰:“今天下纷争,生民涂炭,没有归属,物类灭绝。如果元朝的国运还没终结,则群雄就应当早日归附它的统治,我也属群雄的范围,请求从我开始。若上天已厌倦元朝,有天命者应归从,不要使百姓长久陷入困苦中。存亡之机,在三月灵验。”太祖赞赏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命他掌管文牍,授予元帅府都事。占领太平,任命他为知府,叮嘱他说“:太平是我股肱之郡,百姓历来困于兵乱,应当使他们有所得。”范常以简易为治,兴修学校,体恤百姓。官仓积累谷子数千石,请求发放给百姓种植,秋收后还回,公私都富足。居留三年,得百姓喜爱,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太祖锐意考证古代礼仪制度。群臣集议,有时有异议,范常能参合众言,从中得出最好的解释。不久,因病回家。一年多后,太祖手诏征他入朝,仍任原职。太祖在宴会间,命儒臣作诗赋为乐。范常常常最先作成,语言简练。太祖笑着说:“老范的诗很质朴,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晋升为起居注。范常的脚有毛病,多次要求回家乡,赐给安车。不久请求还乡,太祖赋诗四章送给他,赐官邸于太平。儿子范祖,历任云南左参政,有修洁之称。

    宋思颜传

    宋思颜,不知是何许人。太祖攻克太平,任命思颜为幕府。平定集庆,设置江南行中书省,太祖总领省事,任命李善长和思颜为参议。同时任用的省中官还有李梦庚、郭景祥、侯元善、杨元杲、陶安、阮弘道、孔克仁、王恺、栾凤、夏煜等数十人,而唯独思颜和善长一同被任命为参议,他们的官职比其他人更为重要。不久,设立大都督府,任命思颜兼任参军事。

    太祖曾视察东阁,天酷热,汗水沾衣。左右更以衣进,皆数经浣濯者。思颜说“:主公躬行节俭,真可以示法子孙,唯愿能始终如一。”太祖夸奖他正直,赐给钱物。他日又进言::“句容老虎为害,既然捕捉了,就应该铲除,现豢养在民间又有什么好处?”太祖欣然接受,命令杀虎。他的随事进言也如此。后出任河南道按察佥事,犯罪被杀。

    郭景祥传

    郭景祥,濠州人。与凤阳李梦庚皆从太祖渡江,主管文书,辅佐谋议,分别担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一同被调往浙东分省,不久,又同时被调入,担任大都督府参军。景祥性格刚直,广泛涉猎史书,遇事敢说,太祖十分信任他。曾经说“:景祥是文吏,而有折卫御侮之才,能对我尽忠,可以委以大任。”最初,攻克滁州、太平、溧阳,因城郭不完整,就命令景祥加以修治。接着和州守臣说州城久已废弃,命令景祥去测量,就在旧址上修城,九十天完工。太祖认为他能干,授予和州总制。景祥对城隍楼橹加以整治,广泛屯田,操练士兵,威望很高。和州于是成为重镇,太祖写信予以褒奖。最后担任浙江行省参政。

    谢再兴镇守诸全,部下私自贩运货物至吴境。太祖大怒,杀了他的部将,召谕再兴,命梦庚前往诸全总制军事。再兴交出镇守之权,对梦庚权力高于自己十分愤慨,于是叛敌,并抓住梦庚一并降吴,梦庚被杀死。当时,参佐行省者,还有毛骐、王濂。

    杨元杲、阮弘道传

    杨元杲、阮弘道,都是滁州人,世代都是文人。跟随太祖渡江,同时担任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与陶安等人更番掌行机宜文字。元杲任郎中在金华擢理军储,弘道也在同年任郎中跟从大都督文正镇守南昌,都立功。二人和太祖有故交,又爱好文学,练达政体,而元杲考虑问题更为周密。太祖曾经说“:文臣从渡江,掌簿书文字,勤劳十余年,还没有超过杨元杲、阮弘道、李梦庚、侯元善、樊景昭的。”以后,元杲历任应天府尹,弘道历任福建、江西行省参政,都死于任上。

    孔克仁传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图,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粮和训兵,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天下用兵,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然而有部队而无纪律的是河北,稍有纪律但兵不振奋的是河南,道路不通、粮饷不继的是关中。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士诚多奸谋,崇尚间谍之术,军无纪律。我率领十万之众,修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

    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在哪里?”克仁说:“王霸之道杂用之故。”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太祖说:“高祖创业,正遇上秦朝灭学,百姓憔悴以待复苏,礼乐之事还没兴起。孝文为令主,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机而为之。”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什么办法?”克仁问答说“:知人善任。”太祖说“:项羽在南面称王,仁义不施,而自以为功成名就。高祖了解他的底细,对他恭顺,待他宽仁,却最终打败了他。今豪杰非一人,我守卫在江左,任人唯贤,抚济百姓,坐观天下之变,如仅仅依靠武力,则难以平定。”

    到了徐达等人攻下淮东、淮西后,太祖又对克仁说:“壬辰之乱(1352),生民涂炭。中原诸将,孛罗拥兵犯阙,乱伦干纪,已全部灭亡。扩廓挟持太子称戈,急私仇,无敌忾之志。思齐碌碌无为,窃据一方,百姓深受其害。士诚对外假借元名,反复无常。明玉珍父子占据蜀地称王,喜于自用而无远谋。纵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都不能有所成就。我考察天时,审视人事,平定天下的时机成熟了。现部队西出襄、樊,东西跨越淮、泗,首尾相应,攻敌必胜,大事可成,天下不难平定。统一天下以后,生息尚艰难,还得进一步考虑。”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洪武二年(1369)四月,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犯罪而死。

    陶安传(附钱用壬传)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年时就敏悟,广泛涉猎经史,尤其见长于《易经》。元至正初年,江浙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躲避战乱于家乡。太祖占领太平,陶安和耆儒李习率父老出城迎接。太祖召他问话。陶安进言说:“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而他们的用意在于子女玉帛,没有拨乱反正、救民于水火、安定天下的心意。明公渡江,神武而不妄杀人,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何愁不平定。”太祖问道:“我将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帝王之都,攻而取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为何不攻打呢?”太祖说:“好。”把他留在幕府,授予左司员外郎,任命李习为太平知府。李习,字伯羽,年已八十有余,死在官位上。

    陶安从太祖攻克集庆,晋升为郎中。太祖聘任了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以后,太祖问陶安:“他们四人怎么样?”回答说“: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对他的谦让十分赞赏。黄州刚刚平定,考虑任用重臣镇守,没有比陶安更合适的,于是任命他为黄州知州。他放宽租子,节省徭役,百姓安居乐业。后因犯罪被贬至桐城,又移至饶州。陈友定的部队攻城,陶安召集官民以顺逆晓谕,因而城得以固守。援兵到来,敌人败去。诸将准备杀尽从寇之民,陶安认为不妥,太祖赐诗褒奖赞扬他。饶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

    吴元年(1367),开始设置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为学士。当时征召诸儒商议礼仪,任命陶安为总裁官。不久,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删定律令。洪武元年(1368),任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太祖曾亲临东阁,与陶安、章溢等人讨论前代兴亡始末。陶安说丧乱的根源是由于骄侈。太祖说“:居高位者容易骄,处佚乐者容易侈。骄则对善言听不进,对过错不闻不问。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为毫不顾忌。如此这般,哪有不灭亡的。你说得十分恰当。”又讨论学术。陶安说:“道不明,是由于邪说干扰。”太祖说“:邪说干扰正道,就如美味悦口,美色眩目。邪说不排除,则正道就难以兴起,天下怎么能大治?”陶安点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探讨了事物的根本了。”陶安侍候太祖十多年,在诸儒中和太祖的感情最深。到了担任官吏侍从,越发受到恩宠。赐给御制门帖子,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认为十分荣耀。御史中有人说陶安隐瞒了过错。太祖反问道“:陶安难道有此事,你从哪里得知的?”回答说:“外面都这样说。”太祖大怒,立即罢黜了他。

    洪武元年(1368)四月,江西行省参政空缺,太祖任命了陶安,谕之曰“:我渡江,你首先谒见于军门,陈述王道。到幕府参议,使我受益颇多。继而入翰林院,越发多地听到你正直的议论。江西上游地,没有比你去镇抚更合适的。”陶安推辞,太祖不许。到任后,政绩卓著。当年九月死于官位上。病情加重时,还草拟了时务十二事上奏。太祖亲自写文祭奠,追封为姑孰郡公。

    儿子陶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因贪污贿赂而被杀。他的哥哥陶昱也受牵连而死,发配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差不多都死亡了,有关部门又到陶晟家勾补。陶安的继妻陈氏上宫廷上诉,太祖念及陶安的功绩,只免除了他的官籍。

    最初,陶安裁定的诸礼仪中,广德钱用壬也多有建议。

    钱用壬,字成夫,元南榜进士第一,授予翰林编修。出使张士诚,被留下,授予官职。大军攻下淮、扬,前来归附。累官御史台经历,预定律令。不久与陶安等人博议郊庙、社稷诸仪。他们议释奠、謖田,都援引经文及汉、魏以来的典故,以制定其制,诏令报可,详见《礼志》。洪武元年(1368)分建六部官,任命用壬为礼部尚书。凡社仪、祭祀、宴享、贡举诸政,都专门归属礼官。又诏令与儒臣议定乘舆以下冠服诸式。当时儒生多使用古时的礼仪,而用壬考证尤为详细准确,然后诸典礼多有更定。当年十二月,请求辞官归乡。

    詹同传

    詹同,字同文,初名叫书,婺源人。幼年聪颖,学士虞集见到他说:“是个才子。”把他弟弟虞..的女儿嫁给了他。至正年间,举荐茂才,任命为郴州学正。正遇战乱,家居黄州,侍奉陈友谅担任翰林学士。太祖攻下武昌,召他为国子博士,赐名叫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教习,诸博士讲授一经,不能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易》、《春秋》讲得最好。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无人可与他比。晋升为考功郎中,负责起居注。举行舉..礼,詹同建议恰当,于是被采纳。洪武元年(1368),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人巡行天下,访求贤才。回来后晋升为翰林直学士,升为侍读学士。

    太祖亲临下峻,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犯罪,盘水加剑,送往住处让他们自杀,以此来激励廉耻,这叫存国体。”詹同当时侍奉在太祖身旁,于是拿《戴记》和贾谊疏进献皇上,再次切中要害。太祖曾对侍臣说“:声色之害比鸩毒还厉害,创业之君要为子孙做出榜样,所以尤其不能不谨慎。”詹同列举了成汤不近声色,所以垂留风范于后世。詹同就是如此纳忠言的。

    四年(1371),晋升为吏部尚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制定解释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为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记载,但尚未成书,请求编写《日历》。太祖同意了,任命詹同和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人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写成了,从起兵临濠始,至洪武六年止,共计一百卷。詹同等人又说,《日历》秘藏于天府,不能给人看,请求仿照唐朝《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太祖同意了。于是把书分成四十类,五卷,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有政绩,史官记录,按类别增补进此书。当年赐敕退休,语言极为褒美。没有多久,太祖又命他与宋濂议论大祀分献礼。过了一段时间,他起任承旨。去世。

    詹同因文章得到太祖赏识,他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太祖曾说文章要明白易懂,要精通要领,表达时务,不要浮躁浅薄。詹同的所作所为多按照旨意而为,而操行尤为耿介,所以到老还眷注不衰。

    朱升传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担任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居石门。多次逃避兵乱,四处流窜,但没有一天荒废学业。太祖攻下徽州,因邓愈推荐,召他询问时务。他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颇为赞赏。吴元年授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因他年老,特免除朝拜之礼。洪武元年(1368)晋升为翰林学士,制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仪。不久,命他与诸儒编修《女诫》,把古代贤良的后妃可以效法的一些事迹编入此书。大封功臣,制词大多是朱升撰写,当时称为典核。过了一年,请求告老还乡,去世时七十二岁。

    朱升从小勤奋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尤其精通经学。他所作的诸经旁注,言辞简约,意义精辟。学者称他为枫林先生。他的儿子朱同担任礼部侍郎,犯罪而死。

    崔亮传

    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朝军队到达旧馆,崔亮投降,授予中书省礼曹主事。晋升为济南知府。因母亲忧虑而归。洪武元年(1368)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起用崔亮取代。最初,崔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都由他条划,丞相李善长将他举荐给朝廷,因此知名。到他担任尚书后,钱用壬制订实行的一切礼制,崔亮都授引了典故,以制定其议。考证详细准确,超过了用壬。

    二年(1369),商议仁祖陵为英陵,又请求行祭告礼。太常博士孙吾与因汉、唐没有执行此礼,而加以驳斥。崔亮说:“汉光武帝加封先陵名为昌,宋太祖也加封高祖陵名为钦,曾祖陵为康,祖陵名为定,父亲的陵名为安,创业君主都尊崇他们的祖先,也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则自然应该祭告。礼是因为人情而来的。”朝廷议论崔亮是对的。不久,崔亮说:“《礼运》上说:‘礼行于郊,则百神受职。’现应增设天下神癨坛于圜丘之东,方泽之西。”又说:“《郊特牲》上说‘器用陶匏’,《周礼疏》上说‘外祀用瓦’,现祭祀用瓷,与古代的说法相符。而..盂之属,与古代不同,应更换为瓷器,唯独笾使用竹器。”又请求大祀前七日,陪祭官都到中书受誓戒,戒辞依照唐代礼节。又依据《周礼》制定了五祀及四时荐新、裸礼、圭瓒、郁鬯之制,并说旗纛每月朔望致祭,繁琐而轻漫,应只于当祭之月举行。都批准执行。太祖曾对崔亮说“:先贤有这种说法‘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现祭祀把牲畜放在神坛附近,心里不安。”亮于是考据省牲之礼,远离神坛二百步。太祖大喜。

    太祖忧虑郊社诸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1016)南郊遇雨,在太尉厅望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于是诏令兴建殿于坛南,遇雨则望祭。而灵星诸祠也因崔亮所说而兴建了坛屋。当时仁祖已配祭南北郊,而郊祀礼兴起在后,又到太庙恭谢。崔亮说应予取消,惟先祭三日,到太庙以配享告。诏令认可。太祖认为太阳中有黑子,怀疑是祭天不顺所导致的,想增郊坛从祀之神。崔亮上奏汉、唐代祀仪繁琐、轻漫,不宜效法,于是停止。

    太祖有一天问崔亮说:“我郊祀天地,拜位在正中,而百官朝参则班列东西,这是为什么?”崔亮回答说:“天子祭天,升自午陛,面向北,是答阳之义。祭社,升自子陛,面向南,是答阴之义。如群臣朝参,就应当回避君上之尊,故升降皆由卯陛,朝班分列东西,以避开驰道,这意义就不同了。”崔亮仓促回答,也引经据典,不厌其烦。

    自郊庙祭祀外,朝贺山呼、百司笺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诸仪及大射军礼,都由崔亮酌定。唯独大祀帝亲省牲,中祀、小祀之牲当遣官代,皇上命令亲祭者皆亲省。又请求依照唐制,命令郡国奏祥瑞。太祖认为差异关系甚大,命令有关部门用驿站传闻,与崔亮共同商议。三年(1370)九月死于官位上。

    陶凯传

    陶凯,字中立,临海人。受至正乡荐,任命为永丰教谕,没有上任。洪武初年,因推荐而被召入宫,参予编修《元史》。书成以后,授予翰林应奉,教习于大本堂,教授楚王经书。三年(1370)七月与崔亮同为礼部尚书,各有陈奏。军礼及品官坟茔之制,都由陶凯制订。当年,崔亮去世,陶凯独任礼部尚书,制定科举模式。第二年会试,任命陶凯为主考官,把吴伯宗等一百二十人的呈文送给皇上看,并在他们文章前作序,于是成为定例。太祖曾告诉陶凯“:事奉死者就如事奉生者,我的修养已不能到达此地步,宜尽追怀远之道。”陶凯认为太庙已有常祀了,于是请求于乾清宫左,另建奉先殿同以供奉神御。明代的奉先殿制度从此开始。

    五年(1372),陶凯说:“汉、唐、宋时都有会要,记载时政。现虽设立了起居注,诸司所领谕旨及奏事簿籍,应依照会要,编类为书,就可以垂法后世。下台省府者,适宜设置铜柜收藏,以备查考,使其没有遗漏。”依从了他。第二年二月出任湖广参政。辞官退休。八年担任国子祭酒。第二年改任为晋王府左相。

    陶凯博学多才,擅长诗文。太祖曾厌恶前代乐章多奉谀之辞,有的未雅驯,命令陶凯和詹同进行修改,他们奉旨而行。长时间在斋宫侍奉,说宜有篇什以纪庆成。于是命令陶凯首唱,诸臣俱和,宋濂写序言。后扈行陪祀,有所献,常常得到太祖称赞。一时间,诏令、封册、歌颂、碑志多出于其手。陶凯曾自称为耐久道人。太祖听说后十分厌恶。在礼部时,朝使前往高丽,因主客曹误用验符而定罪,被处以死刑。

    曾鲁传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仅七岁时,就能默诵《五经》,一字不漏。稍稍长大后,博古通今。大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他没有不知道的。以文学才华闻名于当时。元至正年间,曾鲁率领里中豪杰,聚集少壮保卫乡里。准备牛和酒,开陈顺逆。众人都遵守约束,没人做不道义的事。人们称他居住的乡里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编修《元史》,征召曾鲁为总裁官。史书完成后,赐给金银玉帛,曾鲁居于首位。请求还山,又遇上编修礼书,再一次被留用。当时议礼者蜂拥而起。曾鲁对众人说“:某礼应根据某说则是对的,而随从某说就不对。”如有辩论反驳的,他就一定要列举传记与对方讲明。不久,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使者前来祭奠。曾鲁要来祭文阅看,外面包着金龙黄帕,祭文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龙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而又不尊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命令更换。安南陈叔明篡位,害怕明廷派兵征讨,就派使者纳贡来探听朝廷的意向。主客曹已接受了其表,曾鲁拿来副封看了一下,陈述于尚书,诘问使者说:“前王日火坚,现为何突然更名了呢?”使者不敢隐瞒,从实说来。太祖说“:岛夷就是如此狡狯啊!”推却了贡品。于是更加器重曾鲁。

    五年(1372)二月,太祖问丞相:“曾鲁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主事。”即日破格提升六个官阶,任命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犯了他父亲的讳而推辞,到朝廷请求降低官阶。吏部持典制,不允许。戍将捕获倭人,太祖命令遣送。儒臣草拟诏书,太祖看到曾鲁的诏书十分高兴地说“:不久前陶凯的文章已符合我的心意了,曾鲁又如此,文运将昌盛了!”不久,命他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太祖唯独褒奖曾鲁。当年十二月因病回乡,中途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以笔为舌者是宋景濂,以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写文章不留底稿,他的学生有时有所辑录,但也没有编辑成书。

    任昂传

    任昂,字伯..,河阴人。元末中进士,任命为宁晋知县,没有到任。洪武初年,举荐为襄垣训导,担任御史。十五年(1382)任命为礼部尚书。太祖注重太学,罢免了祭酒李敬、吴..,命令任昂增定监规八条。于是,任命曹国公李文忠、大学士宋讷兼领国子监事。会司谏关贤上言“:近来郡邑所司非人,师道没有建立,每年选拔的文士大多缺乏,甚至连俊秀生员,也点充承差,违背了朝廷育贤的本意。”任昂上奏决定了天下岁贡士从翰林院考试,作为殿最。第二年,命科举和荐举并行。任昂制定了科场程式,比以前更加详细,取士制度从此制定。广东都指挥狄崇、王臻以妾为继室,请求册封。朝廷商议此事,任昂认为不可。得到赞同。于是命任昂及翰林院制定嫡妾封赠的惯例,依照诏令偕同吏部制定文官封赠惯例十一个,荫叙惯例五个,颁布于中外。

    不久请求更改制定冕服之制,以及朝参坐次。又奏请摧毁天下淫祠,正祀命名典雅的名号。上奏说“:蜀人祭祀秦太守李冰,附以汉守文翁、宋守张咏,密县祭祀太傅卓茂,钧州祭祀丞相黄霸,彭泽祭祀丞相狄仁杰,都遗爱在民间。李龙迁祭祀于隆州,谢夷甫祭祀于福州,都因为他们为民抵御外患。吴丞相陆逊以战功定国,应祭祀于吴,儿子陆抗、从子陆凯也一并配祭。元总管李黼立祀于江州,元帅余阙立庙于安庆,都因死勤事。跟从余阙镇守皖,全家殉义者,有万户李宗可,应配享余阙的庙。”这些奏请都得到批准。第二年命令制定乡饮酒令,并颁行天下,又令制定大成乐器,分别颁行于学宫。当时,以八事考核外吏,并排列平定云南之功行赏,事情不归属礼部的,太祖都令任昂主持其议。不久,请求还乡。

    李原名传

    李原名,字资善,安州人。洪武十五年(1382),以通经儒士身份举荐为御史。二十年出使平缅归,说:“思伦发狡诈,窥伺我国,应加强边防。靖江王用大理印行令旨,这是非法的,被远人所轻视。”受命担任礼部尚书。从此,远方之事大多咨询他。高丽奏请,说辽东的文、高、和、定州都是他国原有的领土,请求屯戍铁岭。李原名说“:这几州都划归元朝的版图,属于辽,高丽是以鸭绿江为界,不宜再有陈请。”太祖命令晓谕他国安守国土,不要生事。安南每年进贡方物,太祖念此有所劳民,李原名把太祖的意思转达他们,命令三年进贡一次,从此成为定制。又因太祖施行养老之政,申明府州县每年进贡多少的数量,制定官民巾服之式样,都写入诏令中。

    最初,因答禄与权陈上言,建立了历代帝王庙,至此,李原名请求以风后、力牧等三十六人侑享。太祖撤消了赵普、安童、阿述,增加了陈平、冯异、潘美、木华黎,其余的就全部采纳了李原名的奏请。鲁王去世,制定丧服之制。进士王希曾请求丧礼规格高于他母亲,李原名说这是非礼,应禁止。凡郊祀、宗庙、社稷、岳渎诸制,先由儒臣论定,时有详略,太祖命李原名全部予以更正。诸礼臣唯独李原名在任最久。二十三年(1390),因年老辞去官职。

    乐韶凤传

    乐韶凤,字舜仪,全椒人。博学擅长文章。于和阳谒见太祖,从太祖渡江,参与军事。洪武三年(1370),授予起居注,多次得以晋升。六年任命为兵部尚书,与中书省、御史台、都督府制定教练军士的法则。改任侍讲学士。与承旨詹同修正解释祭奠先师的乐章,编集成《大明日历》。七年太祖因祭祀驾还,应用乐舞开道,命韶凤等人撰写乐词,因此撰写了《神降祥》、《神贶惠》、《酣酒》、《色荒》、《禽荒》等曲目进献,大凡三十九章,名为《回銮乐歌》,皆寓规谏。礼部在乐歌上绘上《乐舞图》,命太常练习。

    第二年,太祖因旧韵出自江左,大多已失真,命他与廷臣参考中原雅意予以修正。书写成后,命名为《洪武正韵》。又命考据陵寝朔望祭祀及登坛脱舄诸礼仪,都考据得十分详实,也全部被采纳。不久免职,后又起用为祭酒。奉诏制定皇太子与诸王往复书信的礼节,考据得十分精确详细,多次得到褒奖。十三年(1380)辞官归乡,寿终正寝。

    吴沉传

    吴沉,字..仲,兰溪人。元朝国子博士师道的儿子,以学问品行而闻名。太祖攻下婺州,征召吴沉及同郡的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等人会食省中,每天命二人进讲经史。不久,任命吴沉为郡学训导。

    洪武初年,郡上举荐儒士,把他的名字误报成信仲,授予翰林院待制。吴沉对修撰王矨说:“名字写错了而不更改,这是欺骗。”将于朝廷辩白。王矨说恐怕引起太祖发怒。但吴沉不听从,牒请更改。太祖高兴地说“:他是诚实的人”,于是十分宠爱他,召他侍候于左右。因犯事降职为编修。给事中郑相同说“:按从前惯例,启事东宫太子,唯独东宫的官属称臣,朝臣则不这样。现在都一体称臣,从礼节上说不太合适。”吴沉斥说“:东宫是国家的大本。尊重东宫,就是尊重皇上。郑相同的说法不对。”太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因奏对失误,降职为翰林院典籍。不久,提升为东阁大学士。

    最初,太祖对吴沉说:“圣贤立教有三种:一是敬天,二是忠君,三是孝亲。但各种学说分散于经卷中,没有汇集于一体,你把三种学说分门别类进行编辑。”编成书后,赐名为《精诚录》,命吴沉作序。居住一年,降为翰林侍书,改任国子博士,因年老归乡。吴沉曾著书立说,说孔子被封王是非礼。后布政使夏寅、祭酒丘..都沿用了这一说法。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实际上是从吴沉开始的。

    桂彦良传

    桂彦良,名叫德翶,以字行,慈溪人。元朝的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的教授,罢官回到乡里,张士诚、方国珍交相争聘,不愿就任。洪武六年(1373)明廷下令,授予太子正字。皇帝曾经写出诗文,桂彦良在皇帝座前朗诵,声音响彻宫殿之外,左右侍臣十分惊讶。皇帝嘉奖桂彦良朴直。当时明廷选送国子生蒋学等为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为编修,在文华堂学习。任命桂彦良、宋濂、孔克表为他们的老师。皇上曾经随意咨问,桂彦良回答必然是正确的。皇上时常称赞他,并写下他的一些对话。七年(1374)冬至,词臣撰写南郊的祝文使用了“予”、“我”,皇上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恭敬。桂彦良劝皇上说“:成汤祭上古之帝时就说过‘予小子履’,武王祭祀文王时诗文中说‘:我将我享’,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皇上听后面带微笑说:“桂彦良说得对啊。”当时,御史台审定了案件,皇上让词臣复核。桂彦良的论述使数十人得以解脱。

    桂彦良晋升为晋王府右傅,皇上亲自写任命状。桂彦良入宫谢恩。皇上说“:江南的大学者,唯独你一人。”桂彦良回答说“:我不如宋濂、刘基。”皇帝说:“宋濂是个文人,刘基心胸有点狭隘,他不如你啊。”桂彦良到了晋地,绘制了“格心图”敬献给晋王。后来王府官制变更,桂彦良改为左长史。当上京朝见时,他呈上“太平十二策”。皇上看后说“:桂彦良所陈述的意见,通情达理,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世人都认为学者只潜心古时的东西,而对时事不甚了解,像桂彦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精通古今的全才啊。”十八年(1385)桂彦良请求告老还乡,过二年,桂彦良逝世。

    明朝初年,特别注重对教师的选择。于是任命宋濂教育太子,而诸王对教师的选拔也十分慎重。桂彦良和陈南宾等都是有学问、有声望的大学者。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观的教师徐宗实,都以严厉著称。

    宋讷传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元朝侍御史。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至正中,考中进士,担任盐山尹,弃官归乡。洪武二年(1369),征召儒士十八人编修《礼》、《乐》诸书,宋讷也参予了编撰工作。任务完成后,不担任官职而归乡。过了很久,因四辅官杜..推荐,授予国子助教,因说经而被学者所推崇。十五年破格晋升为翰林学士,命他撰写《宣圣庙碑》,结果,颇合太祖意旨,得到的奖赏十分丰厚。改任文渊阁大学士。曾用火御寒,火烧着衣服,至皮肤才发觉。太祖为此制文告诫。不久,晋升为祭酒。当时,功臣的子弟都就学,岁贡士几千人。宋讷为他们严立学规,整天端坐讲解,不虚度光阴,常常夜深了才从学舍回归。十八年又开设进士科,录取了四百七十余人,太学占了三分之二。再次考试,结果也如此。太祖十分高兴,制词褒奖赞美。

    助教金文征等人嫉妒宋讷,勾结了吏部尚书余火气,牒令他辞职。宋讷辞职。太祖惊讶,询问详情,大怒,杀了余火气、金文征等人。留用宋讷如故。宋讷曾患病,太祖说:“宋讷有寿骨,没什么忧虑的。”不久就痊愈了。太祖派画工窥探宋讷,并画上他的像,危坐有怒色。第二天入对,太祖问他,昨日为何而怒。宋讷十分惊讶,回答说:“诸生有人跌倒,打碎了茶器。我因对他们失教而愧疚,故自嘲罢了。陛下您为何知道了?”太祖拿出了画像,宋讷叩头称谢。

    长子宋麟,考上进士,担任御史,出任望江主簿。太祖念及宋讷年老,召回了他。二十三年(1390)春天,宋讷病得厉害,于是回到学舍。宋麟请求回到自己家中,宋讷斥责说:“时值丁祭,胆敢不敬吗!”祭祀完毕,回到自家中去世了,终年八十岁。太祖十分痛惜,亲自作文祭奠。又派官到他家中悼念,为他选择安葬之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宋讷开始。正德年间,谥号文恪。

    宋讷曾应诏陈述边疆事务,说:“海内安定,唯沙漠还让皇上忧虑。如果穷追猛打,未免太劳民伤财。陛下为子孙计议,要加强边防。边防的关键在于充实军队,充实军队又在于屯田。汉朝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分别于边疆九省屯田,单于却率兵退却。陛下应在诸将中选拔有勇谋者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规模,立法分别屯田,设立于要害处,远近相呼应,遇上敌人就战斗,敌人退去则耕种,这是长久的策略。”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宋讷去世后,太祖怀念他,任命他的次子复祖为司业,告诫诸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可至以死罪论处。

    明朝开国时就重视师儒官,许存仁、魏观为祭酒,他们老成端谨。宋讷稍晚入宫,但最受恩宠。与宋讷制定学规的,有司业王嘉会、龚..。三人年龄都较大了,头发花白,整天危坐,堂上肃然。张美和、聂铉、贝琼等人都是名儒,洪武年间,先后为博士、助教、学录,因此诸生大多有所成就。魏观的事迹另有记载。

    赵纆传

    赵亻叔,字本初,山阴人。元朝进士。洪武六年(1373),征召被授予国子博士。太祖曾亲临奉天殿,召赵亻叔和钱宰、贝琼等人说“:你们一定要以孔子所定的经书为教导,不要掺杂苏秦、张仪的纵横学说。”诸臣叩头受命。赵亻叔请求颁布、修定十三经于天下,排除《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请求不要列入学宫。第二年从诸生中挑选了优秀者三十五人,命赵亻叔专门教育,教他们学习古文。不久,提拔了李扩、黄义等人进入文华、武英二堂说书,都得以重用。九年,御史台说博士赵亻叔教导《诗经》已有四年,他的弟子大多担任了方岳重臣或持节各部,现已逾悬车,请求退隐。于是以翰林院待制辞官,赏赐内币钱物治装。宋濂率领同官及诸生千余人送行。八十一岁去世。

    李叔正传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颐,靖安人。十二岁时能作诗,长大后知识越发渊博。当时江西有十个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之一。被举荐为国子学正。洪武初年,请求回乡。

    不久,再次举荐为国子学正,晋升为渭南丞。同州蒲城人争夺地界,长年得不到解决,行省将此事委托给了叔正。他单枪匹马赶到现场,只用几句话就裁决清楚了。渭南每年上交粮食二万石,豪右和猾吏狼狈为奸,田地又无定额。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种弊端皆被剔除。

    李叔正晋升为兴化知县。不久,召为礼部员外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归乡,没有得到批准,改任国子助教,至此,叔正三次进入太学。太祖锐意文治,对国学人才尤为重视。然而诸生大多是贵族的后代,不遵守教规。叔正严立教规,朝夕端坐在课堂,督促诸生学习而毫无怠倦,朝廷认为他贤良。

    提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行岭表。琼州府吏诬陷知府踞公座签表文。叔正讯问,真相大白,把他们抓到官府治罪。太祖嘉奖他说:“有人说老御史懦弱,他断案竟是如此明察。”累官为礼部侍郎。十四年(1381)晋升为尚书,死于官任上。他的妻子夏氏,陈友谅攻陷南昌时,投井而死。叔正深为她的大义所感,终生不娶。

    刘崧传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原名楚。他家贫却学习十分努力,寒冷时没火御寒,手皲裂,但抄录文章丝毫未停止。元朝末年乡试中举。洪武三年(1370),举荐为经明行修,改成现在的名字。太祖在奉天殿召见了他,授予兵部职方司郎中。奉命到镇江征粮。镇江有许多勋臣的田地,租赋都由百姓承担,刘崧竭力请求减免。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轻刑省事,招集流亡,百姓重新乐业。设立文天祥祠于学宫之侧。在学门前石头上刻字,告示府县不要以徭役拖累诸生。他曾请求减少偏僻之地的驿马,以此来充实宛平。太祖同意了他的奏请,对侍臣说:“驿传劳逸不均已经很久了,刘崧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统治百姓难道不就是要如此吗!”因遭到胡惟庸的排挤,被贬为输作,不久,被遣回乡。十三年胡惟庸被诛,刘崧应召为礼部侍郎。不久,提升为吏部尚书。雷震谨身殿,太祖下令群臣陈说得失。刘崧叩头,以修德行仁对答。不久辞官。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并召入。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赐给鞍马,令朝夕相见,见辄燕语移时。未旬日去世。得病后,仍强坐训导诸生。病重时,李敬问他有什么可说的。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国子,责成我完成任务,可惜这么快就要死了!”他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太祖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安排殡殓,并亲自作文祭奠。

    刘崧年幼时就博学广闻,天性谦慎。兄弟三人共居一间茅屋,有田地五十亩。到他当官后,家产也没有增加。十年用一床布被,被老鼠咬破,才换新的,仍做成衣服给他儿子穿。当官时也不带家属。到北平赴任,携带一侍童前往,到达后就把侍童遣回。黄昏时官吏退下后,他孤灯读书,常常通宵达旦。他善长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之宗。

    罗复仁传

    罗复仁,吉水人。少年时就爱好学习,陈友谅征召他为编修。不久,知友谅无成,逃去。在九江谒见了太祖,被留在左右。从战鄱阳,带着蜡书谕降江西还没攻下的诸郡。授予中书咨议。从大军围攻武昌。太祖想招降陈理,因复仁是陈友谅的旧臣,派他入城劝降,并说“:陈理如果来降,将令他不失富贵。”复仁顿首说“:如陈氏遗孤得以保全性命,让为臣不在将来某日食言,为臣就是死了也无遗憾。”太祖说:“你去吧,我不会误你。”复仁到城下,号恸者终日。陈理把复仁吊入城中。见到陈理后大哭,陈说了太祖的意思,并说:“明军所到之处无不攻克,不投降将会被屠城,城中的居民又有什么罪?”陈理听从复仁的功告,率部下出降。

    晋升为国子助教,因年老特恩赐乘小车出入。每次宴会,恩赐坐位和饮食。不久,再次出使扩廓。以前的使者大多被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自得以返回。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编修,再次偕同主事张福前往安南晓谕归还占城的侵地。安南奉诏,赐给复仁金、贝、土产十分丰厚,复仁推却不受。太祖听说后认为他贤良。

    三年(1370)设置弘文馆,任命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复仁在太祖面前直率地陈述得失,曾操南方口音。太祖欣赏他朴直,称他为“老实罗”。曾经亲临他的房舍,位于城外的偏僻小巷,复仁正在粉刷墙壁,连忙叫妻子拿来小凳给太祖坐。太祖说“:贤士怎么适宜居住在这里?”于是恩赐房屋于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献上。太祖十分高兴,赏赐十分丰厚。不久请求辞职。阶下辞行,赐给大布衣,在衣襟上题诗褒奖赞美。不久,又召他至京师,上奏减免江西的秋粮。得到许可。居留三个月,赐给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返回,寿终正寝。

    陈修传

    陈修,字伯昂,上饶人。跟从太祖平定浙东,授予理官,援引律令,悉本宽厚,完全革除了元末的弊政,提升为兵部郎中,晋升为济南知府。当时,大乱后一片萧条,许多卫将练兵在此屯田,陈修抚治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复业。太祖嘉奖他。洪武四年(1371),任命为吏部尚书。

    六部的设置,开始于洪武元年(1368)。镇江的滕毅首任吏部长官,辅佐省台裁定铨除考课诸法略具。至此,陈修与侍郎李仁详考,参照时宜,按地之重要、偏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都精心筹划,铨法秩然。不久,死于官位上。其后制度多次修改。令入朝觐见的官吏各举所知,制定内外封赠荫叙之典章,从浮山李信开始。天下朝正官各造事迹文册图画土地人民献上,及拨用吏员法,自昆山余火气开始。效法《唐六典》,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诸司设官分职,编辑成书,书名为《诸司职掌》,定吏役考满给由法以为司、卫、府、县首领,选拔监生中会写文章者兼任州县官及学正、教谕,自泰兴翟善开始。三年一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泽开始。这就是洪武年间的铨政大略。

    六部最初属于中书省,权势较轻,多仰承丞相的旨意。滕毅、陈修及詹同、吴琳、赵好德等人,在吏部时可以称得上贤良,但也没有大的建树。至十三年(1380),中书省撤消,各部的权力专一,而吏部为首要。太祖执法严密,余火气因排挤宋讷而被杀,翟善被贬,杜泽被任命为尚书,没几月就被罢免。唯独李信历任侍郎,担任尚书达两年多,死于官任上。

    杨思义传

    杨思义,不知其籍贯。太祖称吴王时,授予他起居注。最初,钱谷隶属中书省。吴元年(1367),开始设立司农卿,任用了杨思义。第二年,设置了六部,思义改任户部尚书。大乱之后,人多废业。思义请求皇上命令百姓都种植桑麻,四年后才征收税,不种桑者上缴绢,不种麻者上缴布,就如《周官》的里布法。太祖念及不时水旱,缓急没有保障。命思义令天下设立预备仓,以此来防备水旱。思义首先实施,以农桑积贮为当务之急。凡他所兴设,虽是太祖的旨意,但他经划详密,当时都称颂他能干。后调任陕西行省参政,死于官任上。

    周祯传

    周祯,字文典,江宁人。元朝末年流亡到湖南。太祖平定武昌,任用他为江西行省佥事,历任大理卿等职。太祖认为唐、宋都有成律断狱,唯独元朝以一时行事为条格,官吏容易违法。诏令周祯与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人制定律令,少卿刘惟谦、丞周浈也参与此事。书写成后,得到太祖的称赞。

    洪武元年(1368),设置刑部,任命周祯为尚书,不久改任治书侍御史。第二年出任广东行省参政。当时省治刚开始实行,正官大多空缺,吏治不严厉。香山丞冲敬治理有政绩,积劳成疾,死于官位上,周祯作文祭奠。闻者感动。一时郡邑良吏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周祯列举他们的政绩上奏。木寅是土司。脱因是蒙古人。于是属吏益加努力。三年(1370)九月召为御史中丞。不久因病辞官。太祖初即位时,有鉴于元朝的宽纵,使用法律很严,奉行者重足立。法律制定以后,吏士开始循守。其后多次修正,都以周祯的书为依据。

    杨靖传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选拔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提升为户部侍郎。当时担任诸司者,一般是进士和太学生,但经常有不法者。太祖御制《大诰》,举通政使蔡蠧、左通政茹王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杨靖赞扬说:“这也是进士、太学生,但都能尽职而令我满意。”他受到了如此的称赞。

    二十二年(1389)晋升为尚书。第二年五月,诏令在京为官三年的都能升迁,并成为规定。太祖要刑部尚书赵勉和杨靖交换官职,谕曰:“百姓犯法,就如饮食一样容易。设法防范,违犯者越多。推恕行仁,或许能感化。从今开始,犯有十恶罪并杀人的一律处死,犯其他罪的都让他们向北边输粟。”又说“:在京城的囚犯,你等应复奏,我亲自审决,尚怕有所失误。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么能全面呢?你们应详细上奏,然后派遣官吏审决。”杨靖领旨研办,大多数得以平反。太祖予以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曾抓了一武弁,卫兵搜了他的身,得到一颗大珠,属僚十分惊异。杨靖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是假的,怎么能有如此大的珠呢?”于是将珠打碎。太祖听说后,感叹道:“杨靖的这个举动,有四点值得称道。不把它敬献给我以讨得欢喜,这是其一。不穷追投献,这是其二。不奖励门卫,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这是其三。千金之珠猝然而至,毫不动心,说明杨靖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这是其四。”

    二十六年(1393)兼任太子宾客,并给予二份俸禄。不久,犯罪被免职。正遇上征讨龙州赵宗寿,诏令杨靖晓谕安南为军队输送军粮。杨靖穿上白衣前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为由,欲不奉行诏令。杨靖反复宣讲谕令,并允许他水运。一元于是输送粮食二万石至沲海江,另造浮桥到达龙州。太祖十分高兴,任命杨靖为左都御史。杨靖公忠而有智略,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他得到的宠遇最丰厚,同行没有人可与他比。三十年七月因为乡人代改诉状而犯罪,被御史弹劾。太祖大怒,于是赐他死罪。终年三十八岁。

    单安仁传

    单安仁,字德夫,濠州人。少年就担任府吏。元朝末年,江淮兵荒马乱,安仁召集义兵保卫乡里,元朝廷授予他枢密判官。跟从镇南王孛罗普化镇守扬州。当时群雄四起,安仁感叹道:“这些人都是为渊驱鱼,为虫驱雀罢了,王者兴起,不会是这样的。”镇南王被长枪军赶跑,安仁没有归属,听说太祖平定集庆,就说“:这才是王者。”率众前去归附。太祖十分高兴,就命令他率军镇守镇江。安仁严格整顿军队,敌人不敢进犯。移守常州,他的儿子叛降了张士诚,太祖深知安仁忠谨,也没怀疑他。一段时间后,晋升为浙江副使。有悍帅横敛百姓,名目叫寨粮,安仁绳之于法。晋升为按察使,征召为中书左司郎中,辅佐李善长裁断政事。调任瑞州守御千户,入宫任将作卿。

    洪武元年(1368),提升为工部尚书,仍统领将作事务。安仁精敏,足智多谋,诸多营造工程,大小及程式,十分符合太祖的心意。过了一年改任工部尚书,因年老请求还乡。赐给三千亩田,七十头牛,每年供给尚书俸禄的一半。六年,任山东参政,恳切推辞,得到许可。回老家闲居,曾上奏请求疏通仪真南坝至朴树湾的水道,以便利官民运输,疏通运河江都深港以防止淤塞,迁移瓜洲粮仓至扬子桥西,以免受大江风潮的侵害。太祖认为他的建议很好。再次授予他兵部尚书。他辞官不做。最初,尚书官阶是正三品。十三年,中书省撤消后,尚书升为正二品,但安仁辞官在此之前。太祖念及安仁的功勋,二十年,特授予他为资善大夫。当年十二月,安仁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薛祥传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跟从俞通海前来归附,渡长江时担任水寨管军镇抚,多次从征有功。洪武元年(1368),转漕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强盗突然到来。薛祥不为所动,好语劝散了强盗。太祖听说后十分高兴。派他带兵,任职十分卖力,授予京畿都漕运使,负责淮安。浚河修筑堤坝,自扬州到济南长达数百里,徭役分担十分均平,百姓没有什么怨言。有功劳的立即上奏,授予官职。元朝都城被攻下,官民纷纷南迁,途经淮安,薛祥多方给予方便。山阳、海州民乱,驸马都尉黄琛前去平定,牵连了许多人。薛祥会同审讯,无罪的就当场释放。薛祥治理淮安八年,百姓都称赞他。到他任期满后回京城时,百姓焚香希望他再来,有的还祭祀他的肖像。

    八年(1375)授予工部尚书。当时正在修建凤阳宫殿。皇上坐在殿上,就好像有人持兵器相斗于屋脊上。太师李善长奏说诸工匠用厌镇法,皇上将要把他们全部杀了。薛祥分别清理出因交替而不在工地上的工匠,还有铁石匠也都没有参预,这样幸免一死的有千余人。营造谨身殿时,有关衙门把中匠列为成上匠。太祖对他们这种欺上行为十分愤怒,命令将他们斩首弃市。薛祥在一旁急辩说“:因奏请不如实,竟而杀人,恐怕不符国法吧?”得到命令将用腐刑。薛祥又奏请说“:腐刑,就是废人,还不如鞭杖他们,然后要他们上工。”得到了太祖的许可。第二年把天下的行省改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为重地,特别授职于薛祥。三年(1371)薛祥的政绩列为第一,因被胡惟庸诽谤营建扰民而犯罪,被贬任嘉兴府知府。胡惟庸被被杀以后,再次被召为工部尚书。太祖说:“谗臣迫害你,你为什么不申诉呢?”回答说“:我不知实情。”第二年犯罪被杖打致死,天下的人为之哀痛。他有儿子四人,被贬至琼州,于是成为了琼山人。

    唐铎传

    唐铎,字振之,虹人。太祖刚刚起兵时,他就侍奉在太祖的左右。镇守濠州,从定江州,授予西安县丞,召为中书省管勾。洪武元年(1368),汤和攻克延平,任命唐铎为知府,抚辑新附,使士民都安居乐业。任职三年,召入朝中为殿中侍御史,再次出任绍兴府知府。六年十二月召为刑部尚书。第二年改任太常卿。在为母守丧期间,特许供给半禄。

    十四年(1381),上朝参拜,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第二年,设置谏院,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祖常常和侍臣讨论历代兴衰,说:“使我的子孙如成、康,辅弼如周、召,则可祈天永命。”唐铎因此进言说:“自小就打好根基,选左右大臣为辅导,国家就可以万年福贵。”太祖又对唐铎说“: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唐铎说:“诽谤接近忠良,阿谀接近厚爱,只要不被他们所迷惑,谗佞之人自然远去。”不久,晋升为监察御史,请求挑选贤能的京官深入偏僻的郡县,访求贤才,体察官吏,挑选阅历丰富、老练、名望很高的人,委以布政、按察之重任。得到皇上的批准。又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历任刑、兵二部尚书。二十二年,设置詹事院,命令吏部说“:辅导太子,一定要挑选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礼甚尊严。兵部尚书唐铎,谨厚有德量,以为詹事,仍享受尚书俸禄。”唐铎请求豫教故里。当年,辞官。

    二十六年(1393),为太子宾客,进而任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龙州土官赵宗寿因上奏郑国公常茂死事不实,被召而又不至,皇上大怒,命杨文统率大军前去征讨,而命唐铎前去招谕。唐铎到了以后,证实了常茂已病死,宗寿也已伏罪来朝。于是诏令杨文移兵征讨奉议诸州叛蛮,任命唐铎参议军事。过了一个月,诸蛮得以平定。唐铎相度形势,请求在奉议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诸处设置守御千户所,派官军镇守。都得到许可。

    唐铎为人总似长者,性格缜密,不妄加取予。太祖以老朋友对待他,曾说:“唐铎从朋友到臣子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他与人交往,不会翻脸,也绝对不会恶言伤人。”又说:“都御史詹徽刚断,疾恶如仇,胥吏不得肆意贪污,但满朝都诽谤他。唐铎重厚,又说他懦而无为。人心不古,怎么会到今天这一步啊!”后来詹徽犯罪被杀,但唐铎得到的恩遇一直没有改变。三十年(1397)七月死于京师,终年六十九岁。太祖赠送礼物十分丰厚,命官府护送他归葬故里。

    开济传

    开济,字来学,洛阳人。元末是察罕帖木儿的掌管书记。洪武初年,受人举荐,授予河南府训导,入宫为国子助教。因疾免职回乡。十五年(1382)七月,御史大夫安然举荐开济有治理之才,召任试刑部尚书,一年之后,正式任命。

    开济以综核为己任,奏请天下诸司设置文簿,每天都记载做过的事情,考核得失,又令各部勘合文移,设立程限,评定功罪。又说,军民以细故犯罪的,应立即谪贬。数月之间,堆集的文牍一扫而清。太祖十分赞赏他的能力。都御史赵仁建议,从前以“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诸科所取之士列置郡县,大多不能胜任,应考核他们,决定去留。开济分别予以商议,以“经明行修”为一科,“工习文词”为一科“,通晓书义”为一科“,人品俊秀”为一科“,练达治理”为一科“,言有条理”为一科,六科完备的为上,三科以上的为中,不及三科的为下。得到许可。

    开济敏慧有才辩,凡国家经制、田赋、狱讼、工役、河渠等事务,众人没有能裁定的,开济一算画,就形成了条理品式,并且可为世代遵守。因此太祖十分信任他,多次召他为顾问,并兼理其他部的一些事务。人们因此顾忌,诽谤之声四起。然而开济深沉尖刻,善于以律法伤人。曾奉命制定诈伪律。皇上说“:制定严密的法律约束百姓,可以吗?”又设籍,称为“寅戌之书”,以衡量僚属出入。太祖斥责说:“古人以卯西为常,今使趋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会妻子,几何时耶?”又张榜告诫其僚属,请求张贴在文华殿。太祖说:“告诫僚属的言论,欲张贴在殿廷,难道是人臣之礼吗?”开济谢罪。

    不久令郎中仇衍妄图开脱死囚,被狱官发觉。开济和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征把狱官捉拿击毙了。当年十二月,御史陶篨仲等揭发了此事。就说“:开济奏时事,把奏章藏在怀中,有时隐藏着而不做声,察看皇上意思,模棱两可,奸狡莫测。把他的外甥女奴役为婢。他妹妹早已守寡,赶走了姑姑并吞并了她的家财。”太祖大怒,把开济投入了狱中,并把王希哲、仇衍等人斩首。

    钱唐传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他博学敦行。洪武元年(1368),举明经。对策甚合圣旨,被特授予刑部尚书。二年诏令孔庙的春秋释奠,只在曲阜举行,天下就不必通祀。钱唐进宫上疏曰“: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所以,天下应该通祀孔子,根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也上疏说“:古今祀典,唯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的百姓没有社稷、三皇就没法生存,没有孔子之道则国不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圣人,然而对三纲五常之道发扬光大,记载于经典,百王效法,传至万世,使世代传递而人不堕落,这是孔子的力量。孔子因道设教,天下都祭祀他,不是祭祀他这个人,而是祭祀他的教和道。现在让天下之人,读他的书,从他的教,行他的道,但又不得举祀,这不是维系人心、扶植世教之举。”然而这些都没被太祖采纳。很久以后,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太祖曾阅读《孟子》,看到“草芥”、“寇仇”之说,说这都不是臣子所适宜讲的,建议免去他的配享,诏令如有进谏者以大不敬论处。钱唐抗疏进谏说:“我为孟轲而死,虽死犹荣。”当时,廷臣无不为他担心。太祖鉴于他的诚恳没有问罪。孟子的配享也得以恢复。然而终于命儒臣编修了《孟子节文》。

    钱唐为人强直。曾受命宣讲《虞书》,钱唐站立着宣讲。有人说钱唐粗鲁而不知君臣之礼,钱唐正色说:“以古圣帝之道,对皇上陈奏,不跪不为犯上。”又曾上谏宫中不宜张贴武后图。违背了圣旨,在午门外罚罪。太祖怒消,赐给他食物,即命令撤下图画。不久,钱唐被贬至寿州,去世。

    韩宜可传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朝至正年间,行御史台征召其为属官,没有应征。洪武初年,举荐授予山阴教谕,转任楚府录事。不久提升为监察御史,弹劾不回避权贵。当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正得宠于皇上,曾侍坐,从容燕语。韩宜可直往前去,出示怀中弹文,弹劾他们三人险恶又好似忠臣,奸佞又好似正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擢置台端,擅作福威,请求斩首以谢天下。太祖大怒说:“快口御史,胆敢排陷大臣啊!”命投入锦衣卫狱中,不久得以释放。

    九年(1376)出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当时官吏犯罪的,笞刑以上都贬至凤阳屯田,数以万计。宜可上疏争辩说:“刑律禁止淫慝,一民犯罪,应视其情节轻重,犯罪是因公,还是因私,以及罪行的大小。现全部命他们谪屯,这对小人而言便宜了他们,对君子而言则害了他们,请求区别对待以平衡众心。”这一建议得到太祖的认可。不久,入朝京师,遇上皇上赏赐籍没入官的男女给各衙门官吏,唯独宜可不接受。并极力辩说“:罪人不为奴,这是古代的制度。犯罪随意株连,这是法制泛滥。何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怎么能与圣朝相适宜?”太祖认为这是对的。后犯罪行将受刑,太祖亲临谨身殿讯问,得以释免。又上奏二十多件事,都得以认可。不久,辞官归乡。不久,又征召他入京。命撰写祭祀钟山、大江的祭文,晓谕日本、征讨乌蛮檄文,皆称圣意,特授山西右布政使。不久因事安置于云南。惠帝即位,检讨陈性善举荐,起任为云南参政,入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死于官任上,当天夜晚,大星陨落了,战马惊嘶,人们说宜可魂归西天了。

    萧岐传

    萧岐,字尚仁,泰和人。五岁时就成了孤儿,事奉祖父母以孝顺闻名。有司多次举荐而不就。洪武十七年(1384),诏令征召贤良,强制起用他。他上十便书,大意是说皇上的刑罚过重,讦告风炽,请求禁止实对以杜绝诬告,依法定刑,以忠实诏令,奏章长达万余言。皇上召见他,授予潭王府长史。极力推辞。违忤圣旨,贬为云南楚雄训导。萧岐当天即前往,皇上派快骑追回他。一年后,改授陕西平凉,一年后辞官。朝廷再次征召他,令与钱宰等人考定书传,赐给币钞,赏赐驿马归乡。他曾编辑了《五经要义》,又取《刑统八韵赋》,引用律令作解,二者合而为一集。他曾说“:天下的理本为一体,违背道的就必定走入歧途。我把二书合而为一,使读者能有所反省。”学者称他为正固先生。

    当时,太祖的治理十分刚严,使中外深感凛凛,奉法救过毫不宽恕,而萧岐上书切中时弊,言语耿直,太祖并不以为忤逆。这以后因提建议而破格提拔的,还有门克新。

    冯坚传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书谈九件事。一为养圣躬。请求皇上清心省事,不干涉具体事务,给百姓造福。二为择老成。

    诸王年方壮盛,左右的辅佐之臣,就要挑选老成的大臣担任王官,如有正直的建议,对治国有利。三为攘要荒。请求务农讲武,在边疆屯戍,以防备不测。四为励有司。请求任用廉正谨守之士,任以重职,甄别属吏,具实奏报而予以黜陟,这样可使官吏勇于自治。五为褒祀典。请求敕令有司收集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使浇薄之俗有所兴劝。六为省宦寺。晨夕密迩,他们的话容易听得进,养成祸患而自己却不知道。请求裁减冗员,可以杜绝异日陵替之弊。七为易边将。授予兵权,他们长久身处边疆,多有纵佚。请求随时调动,每年调防,不使他们长久身居一职。不仅仅为了保全勋臣,而实质上可以防止战将骄横、士兵懒惰,造成轻内重外的局面。八为访吏治。廉洁、干练之才,有的被上官和僚吏所忌妒,上级不加以考察,这不是激励官吏之道。请求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为增关防。诸司以帖委任胥吏,但不加以督促,动辄加以瞂击,祸害百姓。请求增设勘合以付诸司,让他们填写差遣,事情完了交报,这样所司就不敢轻易危害百姓,而庶政也不至于荒废。奏书上后,太祖嘉奖他,称赞他知时务、达事变。又对侍臣说“:冯坚所说的唯独调防边将一事,有点不妥。边将多次调换,则兵力勇怯,敌情出没,山川地形,不可能完全熟悉。倘若有赵充国、班超之类的大将,又为什么一定要经常调换呢?”于是命吏部提升冯坚为左佥都御史。在都察院颇持大体。第二年,死于任上。

    茹太素传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1370)的乡试举人。上书合于皇上心意,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六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称。七年五月应召为刑部侍郎。他向皇上写信说“:中书省里里外外共有百余个官署,都接受御史、按察使的监督,但御史台却没有定期考核,应该命令守院御史一体考核。磨勘司官员数量太少,难以胜任检查全国钱粮的任务,请求增加官员若干员,各分为不同的科目。在外省卫,凡讨论军队和老百姓的事务,大家意见有分歧,致使事情一直拖延。请求选用按察司一人负责纠正。”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第二年,因受到牵连,降职刑部主事,他又陈述时事,达数万言。太祖命令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其中说,几年来有才能的人,一百人中难得有一、二人幸存,当今任职的官吏都是迂腐文人和无能官吏。其中有很多忤逆和触犯皇上的话语。皇帝大怒,召见茹太素当面责问,并在朝廷上杖打。第二天傍晚,皇上再次在宫中令人朗读茹太素的信,从中体悟到了四条可行的建议,于是感叹说:“当皇帝难,做臣子也不容易。我之所以要求臣子直言,是希望他们能切中事理。文辞写得太多,便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茹太素所呈意见,其实只要五百字就够了。”因而下令中书制订上奏的格式,杜绝大臣呈述奏文繁琐冗长。同时摘抄茹太素上奏中可行的有关条文下发到有关部门。皇上亲自在前面作序,颁发朝廷内外。

    十年(1377),茹太素同官曾秉正先后担任参政,茹太素前往浙江。后皇上以侍奉父母恩准他还乡。十六年,茹太素应召为刑部试郎中,一个月后,晋升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后又降职为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晋升为户部尚书。

    茹太素刚正不阿,几次濒于治罪,皇上都宽容他。有一天,皇上在便殿设宴,恩赐茹太素喝酒,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叩头称是,即而续韵对答说:“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皇上闻此十分伤感。没多久,茹太素降职为御史。后因陷害詹徽之事牵连,茹太素和同官十二人都被送进监狱治罪。后来茹太素因有罪被处死。

    李仕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