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后,楚、赵两国都恐惧地臣服了,不敢再攻打秦国,这是白起造成的威势啊!他一人征服了七十多个城池,然而大功告成之后,却在杜邮亭被秦昭王赐剑自裁。

    吴起为楚悼王订立法令,削减了大臣的威权,黜免无能的人,除去无用的人,裁减冗官,杜绝豪门贵族的请托,整饬划一了楚国风俗,禁止游民无业游荡,选练既能耕田又能作战的农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杨越,向北吞并了陈、蔡两个小国。

    粉碎了纵横家的无用学说,使往来游说之士无法开口,禁止结党营私而鼓励百姓为国家耕作征战,使楚国政治安定,兵力震动天下,威慑诸侯各国。

    功业告成,可是最后遭肢解惨死。

    大夫文种为越王深谋远虑,避免了会稽被困亡国在即的危急,采用屈降计策来图谋生存,借着君臣受辱而求得复国的荣光,开垦荒地,招募游民充实城邑,开辟农田,种植谷物,率领全国各地的民众,把上上下下的力量集中起来,辅助勾践这样贤能的君主,报了夫差灭越的深仇,终于灭掉了强劲的吴国,使越国成为霸主。

    功业彰著,威高信重,可是勾践终于忘恩负义将他杀死。

    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位,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

    这就是所说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范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永远做个逍遥自在的陶朱公。

    先生难道没有看过赌徒吗?有的喜欢押大注,有的喜欢分次下小赌注,这些都是您所明知的。

    现在您作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挥即可控制诸侯,谋取三川之地;展开威势,用来增强宜阳实力,打通羊肠坂道的天险,堵塞了太行山的通路;又切断了范氏、中行氏二家的要道,使得六国不能够合纵;进而修筑千里的栈道,通到蜀郡、汉中,使得天下诸侯都害怕秦国。

    秦国的目的达到了,先生的功绩也达到了顶点。

    这也就是秦国要分功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还不隐退,那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一类的人了。

    我听说‘用水来照,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用人来照,可以知道自己的吉史记凶’。

    《书》上说‘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

    这四位前人的灾祸,您何必再去经受呢?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自己退隐山林观览流水,享用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长享应侯爵位,世代称侯,而且有许由、延陵季子谦让的声誉,像王乔、赤松子一样的高寿,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呢?那么您看处于哪种情况好呢?忍耐不能自动离去,犹疑不能自我决断,必定会遭到与四位前人一样的灾难。

    《易经》上说‘:处在至高地位上的龙,必有悔恨的事发生。

    ’这就是指那些在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自己回顾的人啊!希望先生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应侯说“:好的。

    我听说‘有欲望而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欲望;要占有而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

    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于是便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后,应侯上朝,向秦昭王进言道“: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说客叫蔡泽,他很有口才,通晓三王的典事,熟悉五霸的业绩和世俗的变迁,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

    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我比不上他。

    所以我冒昧地把他的情况禀报给您。”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

    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

    昭王竭力让他执管大事,应侯便称病重,终被罢掉相国官职。

    昭王第一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的相国,向东灭掉了周朝。

    蔡泽在秦国做了几个月的相国,就有人恶语中伤他,他害怕被杀,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赐封为纲成君。

    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曾事奉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最后事奉秦始皇,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太史公说:韩非子曾说:“长袖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做生意。”这句话真对呀!范雎、蔡泽二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一般辩士。

    然而,那些游说诸侯直到头发苍白也没遇到知音的,并不是他们计策谋略拙劣,而是使游说获得功效的条件不够。

    到了他们两人寄居秦国,能够相继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传天下,其原因本是因为国家的强弱形势不同啊。

    但是辩士也有偶然的巧合,像这二人一样的贤能之士,却没有机会发展抱负的,又怎么能够数得清呢!但这两人要是没有遇到困厄的境遇,又怎能奋发有为呢?乐毅列传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

    乐羊在魏文侯手下当将领,他带兵攻取了中山国,魏文侯将灵寿封给了乐羊。

    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中山国曾一度复国,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

    乐家的后代中出了个人物名叫乐毅。

    乐毅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到赵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

    后来又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篡权,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打败,因此燕昭王十分仇恨齐国,每天都不忘要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昭王寻思本国的力量不足以克敌取胜,便屈己礼贤,以求贤士相助。

    他先以礼厚待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乐毅刚好在这时期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让他当亚卿,他担任该职很长时间。

    当时,齐盡王相当强悍,南边在重丘打败了楚国将领唐..,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了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的领土。

    他与秦昭王竞相争取尊称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旧称王。

    各诸侯国都想背弃秦国臣服于齐国。

    可是齐盡王自高自大,为人骄横,老百姓都无法忍受他的暴政。

    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时机已到,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

    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有以往霸国的基业,地广人多,不易独力攻破它。

    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它,最好联合赵国及楚、魏一齐行动。”这样,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和惠文王订立盟约。

    另又遣派使者联络楚、魏两国,并请赵国以伐齐的好处去打动秦国。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盡王骄横暴虐,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

    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

    于是乐毅便总领赵、楚、韩、魏、燕诸国之兵攻伐齐国,而在济水之西打败了它。

    各国诸侯收兵返国,惟独燕军在乐毅带领下乘胜追击,直逼到临淄城下。

    齐盡王在济西大败,只得逃走,固守莒城。

    乐毅不再穷追,率军围攻齐城,齐兵都退守城中。

    后来,乐毅攻下临淄,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悉数掠取,并运送到燕国。

    燕昭王十分欣喜,亲自到济上犒劳将士,将昌国地方封给乐毅,号称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集了在齐所缴获的器物归国,并派乐毅继续平定那些尚未完全攻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余座,都划为郡县归燕国所有,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继立为燕惠王。

    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些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得知他与乐毅间的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了,而所以没有尽快地攻下来,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之间有些不和,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且留在齐国,是准备在齐国称王。

    齐国所害怕的,就是派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替代乐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

    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奔到西边的赵国。

    赵国把观津之地封给乐毅,封号为望诸君。

    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恩宠,借此震动并威慑燕、齐两国。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计了一套骗局哄骗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而且辗转追逐燕国败兵。

    向北直追到河上,因而全部收复了失地。

    又从莒城迎回襄王,返归于临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替乐毅,因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了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又怨恨乐毅归降赵国,恐怕赵国任史记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伐。

    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责乐毅,同时向他致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没有不震惊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离去,我本人初继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

    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风餐露宿,太辛苦了,故请你回来休养调息,并商讨国事。

    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

    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听后,写了一封信给惠王,说:“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归国发生不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名,有害于您的道义,故逃到赵国。

    现在您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怕君王的侍臣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事奉先王的一片诚心,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复您。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赏给亲近的人,而是赏给功劳多的人,举用能力胜任的人。

    所以考察才干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

    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王的志向,所以我借魏国出使之机,亲赴燕国现身考察、验证。

    先王格外看重我,将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

    臣私下无自知之明,以为只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却未加推辞。

    “先王曾指教我说:‘我跟齐国有深仇积怨,不估量燕国的弱小,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责。

    ’我说:‘齐国,本有称霸天下的基业,而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

    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

    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

    若要与天下诸侯共同对付它,不如先与赵国结盟。

    而且淮北是楚国想收复的领土,宋国是魏国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赵国如能应允,再得楚、魏合作,结合四国的力量进攻,那就可以大败齐国了。

    ’先王认为我的意见很对,便预备了出使的信物,命我南下至赵。

    看我的出使结果如何,回来汇报,就要起兵攻打齐国。

    依赖上天之助,和先王的神威,四国的军队随着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

    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

    我们的轻快精锐部队,直抵齐国都城。

    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城,仅仅侥幸活命。

    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都缴获送回燕国。

    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室,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

    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

    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了实现,所以划出一块土地分封给我,使我也像一个小国的诸侯。

    “臣私下无自知之明,以为只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免于犯罪,因此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

    “我听说圣贤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愿废弃,所以能记载在史册上;有先见卓识的人,树立了声誉,就不肯毁坏,所以能为后世颂扬。

    正如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第一流的强国,没收了它八百年的积蓄。

    直到辞世的那一天,还留下了政令训示,使执政掌权的臣子能依循法令,安抚亲族,恩惠遍及一切人民。

    这些都是可以垂范后世的。

    “我听说过:善于开拓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

    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

    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导致被沉入江水中死不能瞑目。

    “保全了生命,成就了攻伐的功绩,用以彰明先王的心迹,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毁损和侮辱的诽谤,败坏先王的名誉,这是我所最恐惧的事。

    如今面对着难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的利益,这是恪守道义的人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

    我虽然才德平平,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我恐怕君王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能体察我远去的原因,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

    希望君王您仔细读一读吧。”于是,燕惠王又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而乐毅又与燕通好而往来燕、赵间,燕、赵都以他为客卿。

    后来乐毅就死在赵国。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相国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

    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不可轻易攻打它。”燕王不听,就起兵伐赵。

    赵使廉颇迎击,在..地大败栗腹的军队,生擒了栗腹和乐乘。

    乐乘是乐间的同宗。

    于是乐间投奔赵国。

    赵国围攻燕国,燕国只得再三割地向赵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悔恨没听从乐间的话。

    乐间已在赵国,燕王便派人送给乐间一封信说:“商纣王时,箕子不受重用,而他却不断地犯颜直谏,希望纣王能听从;商容也不得志,而且身受凌辱,但却希望纣王能改变。

    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

    因此纣王落得个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

    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

    现在我虽然鲁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狠;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

    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

    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足取的。”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他们的计策,他们二人终于留在赵国。

    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国才解兵。

    此后,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过世,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的职位。

    廉颇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逃亡到魏国。

    之后又过了十六年,秦国灭掉了赵国。

    赵国灭亡后二十多年,汉高祖经过赵地时,曾问道:“乐毅还有后代吗?”左史记右人答道:“有个后代名叫乐叔。”于是,高帝便把乐卿县封给他,号称华成君。

    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

    而乐毅的族中原有乐瑕公、乐臣公,当赵国将被秦灭亡时,他们逃到齐国的高密。

    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国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写给燕王的那封信时,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

    乐臣公研读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本师号称河上丈人,现在尚不知他是何地人。

    河上丈人以黄、老之术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又教乐臣公。

    乐臣公又教盖公。

    盖公曾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授徒,是汉相国曹参的老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他以勇敢超群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长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和大臣们商量此事。

    把和氏璧给秦王,秦国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白白上当受骗;若是不给,又怕秦军马上来攻打。

    给与不给,一时难以决定。

    再者,想物色一个担任答复秦王的使者,也未找到。

    宦官长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此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去呢?”缪贤答道“: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你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相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你交个朋友。

    ’因此我就了解了他,所以想投靠他。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是逃出赵国投奔燕国,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赵王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赵王赦免。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下。

    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又有谋略,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问他说:“秦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给他。”赵王又说“:秦国若得了我的宝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两种对策衡量一下,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宝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极为欢喜,把璧传给陪侍在左右的姬妾和臣子观赏,左右都山呼万岁。

    相如见秦王没有交出十五座城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手持璧后退几步,靠在一根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给我们十五座城邑是不可能的。

    ’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送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能欺骗,何况大国之间的礼仪往来呢?再说仅仅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赵王才斋戒了五天,派我带着璧来在大殿之上拜呈国书。

    他为什么这样做?无非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和敦睦两国间友好的关系啊!可是今天我来到贵国,大王您只是在寻常的馆舍接见我,并且态度倨傲;拿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

    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座城的诚心,所以我又收回宝璧。

    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秦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

    一面召唤那主事的官吏,摊开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处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相如看出秦王只是假意骗人而已,那十五座城邑压根儿不会给赵国,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秦国,不敢不奉献出来。

    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行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相如估计秦王虽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信守盟约的。

    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已到赵国了。

    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就会立即把宝璧送来。

    以秦国的强盛,如果真的能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敢为了保留一块璧玉的缘故而开罪大王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祸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

    侍从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于是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徒然破坏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照旧款待他,放他回赵国,想那赵王,岂至于为了一块玉的关系而欺骗秦国呢?”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

    第二年,秦国又攻打赵国,杀死了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

    赵王害怕秦国,想要不去。

    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

    史记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分别时说:“大王,您这一去,估计路程和会见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

    如果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要挟。”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相会。

    秦王饮到酒兴浓酣时,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您弹瑟助兴吧!”赵王就弹起瑟来。

    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的音乐,现在我给大王您捧上瓦缶,请大王表演一段,以示同乐。”秦王听了很生气,不肯弹奏。

    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

    秦王不肯击缶,相如就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叫脖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死相如,相如瞪眼怒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相如回头让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用赵国十五座城邑给秦王献寿礼。”蔺相如也说:“请秦国献上咸阳城,表示对赵王的敬意。”直到酒宴散席,秦王也没有占上风。

    加上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扩保疆土的大功勋,而蔺相如呢,只不过动动口舌,立了点功,竟然位高于我,而且相如本来出身微贱,太使我难堪了,叫我如何忍受坐在他的下首呢!”因此,扬言道:“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这话后,就不肯和廉颇会面了。

    每当上朝时,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了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进言道“:我们之所以离亲别故地追随在您左右,就是仰慕您出众的节义啊。

    如今您和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您竟吓得这样躲躲藏藏的不敢露面,未免过分的胆小了,平庸的人对此尚且感到羞耻,何况位居将相的人呢!我们没有这等涵养,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再三挽留,说:“依诸位看,廉将军比秦王还厉害吗?”众人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没有秦王厉害。”“秦王如此权威,我尚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呵责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蔺相如再不中用,难道就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强秦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两人在呀。

    如今如果我们两个人斗意气,就会如两虎相争斗一样,哪有两全之理。

    我之所以避着他,无非是重视国家的危难,轻视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就袒露着上身,背捆荆条,由宾客引着,来蔺相如门前请罪。

    他说“:我是个粗鲁浅薄的人,想不到将军为人如此宽厚。”二人终于结为知交,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同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打败了它的一支军队。

    两年后,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并占领了它。

    过了三年以后,廉颇去攻打魏国的防陵和安阳,都攻下来了。

    四年之后,蔺相如率师攻打齐国,一路打到平邑才罢手。

    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

    赵奢,原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

    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愿缴纳,赵奢依法行事,杀了平原君家当权掌事的九个人。

    平原君很恼怒,要杀死赵奢。

    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今要是您家也不遵纪守法,国家法令就会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安享这些财宝呢?反过来,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全国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就会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听了,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

    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从此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能不能去救援?”廉颇答道“:相距太远,路程又艰险狭窄,很难援救。”赵王又召见乐乘问救援之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窄,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中打斗,哪个骁勇哪个获胜。”赵王使派赵奢领兵,去救阏与。

    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下令暂不进军,并传令军中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死刑。”秦国的军队其实在武安的两面扎营,他们击鼓呐喊的操练之声,把武安的屋上瓦都震动了。

    一名侦查敌情的军侯,请求立刻派兵救武安,赵奢果然马上把军侯斩首了。

    他只把垒堑筑得坚固异常,又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向前推进,而且更积极地增筑防御工事。

    秦国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用饭菜优加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

    奸细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

    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

    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

    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料到我们的军队已经到了这里,所以他们的士气相当旺盛,将军一定要厚集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打败仗。”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请你杀死我好了!”赵奢答道“:等回到邯郸再说。”许历又要求陈述战略,他说:“能先占据北山的操胜券,后到的就要吃败仗了。”赵奢认为可行,立刻派出一万人先行占领北山,秦兵随后也拥到了,两军争夺山头,秦军由于晚了一步而无法上山,赵奢指挥兵士,展开猛烈的攻击,大破秦军,秦军溃败而去。

    阏与之困终于解除了,赵奢的大军凯旋而归。

    赵惠文王封赐赵奢为马服君,并任许历为都尉。

    从那以后,赵奢和廉颇、蔺相如官阶相同。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其太子孝成王即位。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史记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有一次与他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

    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

    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高阝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

    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

    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

    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

    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

    第二年,赵国任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受秦国的窘困,就想重新命他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

    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职干事。

    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骏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

    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

    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

    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

    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

    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入侵。

    他经常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把防地内城市的租税收入幕府,作为军费开支。

    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

    订立规章:“发现匈奴兵来袭击,要立刻退回营区自保;有胆敢去捕掳敌人的,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坚守,从不出来迎战。

    像这样过了几年,人马物资都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责怪李牧,李牧依然不改。

    赵王生气地召他回来,另派他人接替李牧。

    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就出来交战。

    但是每次都没取胜,损失伤亡却很多,边境地区又不能按时种植、畜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原职。

    李牧闭门不出,推说自己有病。

    赵国一再恳请他复出,李牧说:“大王一定要戍守边防,就得答应我仍采取从前的做法,我才敢从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再回到军中,法令一如从前。

    在几年当中,匈奴都是一无所获,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李牧胆怯。

    边境的官兵每天都受犒赏而无用武之地,都希望有作战的机会。

    李牧就精心选择了一千三百辆兵车,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

    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

    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让匈奴活捉去。

    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李牧布下许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击匈奴军,大败匈奴,杀掉十几万匈奴骑兵。

    灭了衤詹褴,打败了东胡,并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了。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攻克了武遂和方城。

    过了两年,庞眗打败燕军,杀掉其将领剧辛。

    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

    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驣。

    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魏两国的入侵。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御敌。

    秦国用大笔金钱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做反间的工作,进谗言说李牧、司马尚图谋反叛。

    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抗旨,赵王派人暗地里乘李牧没有防备就捉住了他,并把他杀了,还撤了司马尚的官职。

    三个月后,史记王翦乘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最后灭掉了赵国。

    太史公说:知道死神降临而不害怕,必定是很勇敢的人,死本身并不是件难事,而怎样对待死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又大声呵叱秦王侍从的时候,就当时形势来看,他最多不过是一死,可是对一般人来说,往往会由于内心怯懦而不敢这么做。

    相如一旦振作起他的勇气来,其威势展现出来压倒了敌国。

    后来他又对廉颇谦让,使他的声誉高过泰山。

    他处事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二者皆备啊!田单列传田单,是齐国田氏家族的远房本家。

    齐盡王在位时,田单担任都城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未受齐王重用。

    后来,燕国派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盡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

    在燕国军队长驱直入,连连攻陷齐国城邑的时候,田单也离开了临淄,逃往安平。

    他叫族人把车轴两端的突出部分全部锯掉,包上铁皮。

    不久,燕军围攻安平,攻破城池,齐国人争先恐后地抢路逃跑,都因彼此车轮突出的车轴互相冲撞而轴断车坏,无法逃走,被燕军俘虏。

    只有田单和他的族人因为车轴短,外面又有铁皮保护,得以逃脱,向东退到了即墨。

    这时,燕军已席卷了齐国的国土,只剩下莒和即墨没被攻陷。

    燕军得知齐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莒城。

    大臣淖齿杀死了齐盡王,坚守城池,抗击燕军,燕军攻了几年都没攻下该城。

    无奈,燕军往东去围攻即墨。

    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

    城中人公推田单当首领,说:“安平那一仗,田单和他的族人因用铁皮包住车轴得以安然脱险,足见他是个智谋之士,很会用兵。”就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抵抗燕军。

    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不太好。

    田单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派人到燕国做离间工作,他派人散布谣言说:“齐盡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邑只有两座。

    乐毅是怕国王要杀他,所以不敢回国,他是以攻打齐国做幌子,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

    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才这样慢慢地攻打即墨,以便时机成熟了再称王。

    齐国人最害怕的是其他将领来带兵,那样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听信谣言,就派大将骑劫去接替乐毅。

    乐毅被免职后就逃到了赵国,燕军官兵都对这件事忿忿不平。

    田单于是命令城中军民在吃饭之前,一定要先祭祀祖先,使得众多的飞鸟因争食祭祀的食物,在城上盘旋飞舞。

    城外的燕军见了,都感到很奇怪。

    田单又乘机宣扬道“:这是神仙下界指导我们克敌制胜。”又对城里人说“:还有一神人来当我的军师。”有一个士兵说“:我可以做您的军师吗?”说完扬长而去。

    田单连忙站起来,扶他坐在向东的上座上,拜他为师。

    那个士兵说:“我欺骗了您,我其实一点本事都没有。”田单说“:您什么也不用说了。”接着就尊他为师。

    每次发布号令,都说是宣达神师的旨意。

    田单又扬言说“:我们只是怕燕军把所俘虏的齐兵的鼻子割掉,把他们排列在队伍的前头,来和我们作战,那样即墨就完了。”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

    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守城池,只怕被敌人俘虏去。

    田单又派人施反间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污辱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心寒的事。”燕国人听后,就把齐国人所有的坟墓全部挖开,焚烧那些尸骨。

    即墨人从城头上望见此情景,个个痛哭失声,一致要求出城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增涨十倍。

    田单知道这是作战的最佳时机了,于是就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

    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拿出所有的吃食饮料犒劳官兵。

    命令武装齐备的精锐部队都埋伏不出,单单派那些老弱残兵和妇女在城头上担任防守工作,部署已定,派遣使者到燕军的营区去接洽投降一事,燕军官兵听说此事,都高呼万岁。

    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说:“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进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子姬妾,让我们能平安地生活。”燕军将领非常高兴,满口答应了。

    燕军因此更加松懈。

    田单又收集了城中的牛,共得一千余头,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牛角上端绑上锋利的刀子,又把灌满油的芦苇束系在牛尾巴上,把它点燃。

    在城墙上凿了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里赶出,派精壮的士兵尾随在牛的后面出城。

    燃烧的芦苇,烧痛了牛尾巴,千余头牛疯狂地向燕军营冲去,燕军惊慌失措。

    牛尾上的火光将夜间照得如同白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到的人非死即伤。

    五千壮士又紧跟着杀来,城里的人都擂鼓呐喊助威,汇成惊天动地的声浪。

    燕军非常恐惧,大败而逃。

    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

    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叛离燕国而归附田单。

    田单的势力日渐增大,就乘胜追击燕军。

    燕军仓皇败逃,战斗力一日日薄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

    于是齐国所沦亡的七十几座城全部光复,又回到了齐国的统治之下。

    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都城临淄主持国家政事。

    齐襄王封赏了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太史公说:用兵作战既要和敌人作正面交锋,也要配合以奇兵的突袭而致胜。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奇兵叠出而变化无穷的。

    正面的交锋和背侧的奇袭都要起作用,两种战术配合运用,就如同圆环没有起止之状似的使人捉摸不清,无机可乘。

    开始用兵时要像处女那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敞开门户,毫不戒备;一等时机到来之时,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快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田单用兵,就是这样的啊!当初,淖齿杀死齐盡王的时候,莒城人寻找齐盡王的儿子法章,最后在太史轚的家里找到了他,他正在太史轚家种地浇田。

    太史公的女儿很喜欢他,对他很好。

    后来法章就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她。

    她就和法章私通了。

    等到莒城人共同拥立法章作齐王,在莒城抗击燕军时,太史轚的女儿就被立为王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君王后。

    燕军初入侵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史记人王雛才德俱佳,就命令军队说:“在画邑周围三十里之内的地方不准擅自进入。”这是为了表示对王雛的敬意。

    不久,燕王又派人去游说王雛道:“齐国人都尊重您品德出众,我委派您为将军,加封一万户的食邑。”王雛坚决推辞,拒不接受。

    那个燕国人说:“您如果不接受,我就要率领大军屠平画邑,杀个鸡犬不留。”王雛答道:“忠义之臣不会侍奉二主,贞节之女不会再嫁。

    齐王不听我的谏言,我才隐居于此。

    齐国已经沦亡,我也没有苟且求活的理由。

    现在你们又用武力要挟我当你们的将领,我岂能助纣为虐?与其活着干这不义的事,倒不如受煮死的刑罚死去!”于是在一棵树上上吊身亡。

    齐国那些四处藏身的官员们听到这件事,说:“王雛只是一介平民,尚能为了国家坚守节操,不向燕人屈服称臣,更何况我们这些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呢!”于是他们聚集起来,赶赴莒城,找到齐盡王的儿子,拥立他为齐襄王。

    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齐国人,一生好帮人出一些高妙特异的计谋,可是等事成之后,却不愿受酬谢,不肯居官任职,独好保持他那超然的高节。

    他喜好游历四方,曾到过赵国。

    当赵孝成王在位的时候,秦昭王命令白起为将,大破赵国长平的军队,先后共坑杀赵国士兵四十余万人,利用赵国精兵强将全都折损在外的时机,乘势长驱直捣赵国首都,将一座邯郸城给团团围起来。

    围在城里的赵王焦急得不得了。

    可是各国诸侯的救兵,却没有敢去进攻秦军的。

    魏安矨王虽派出将军晋鄙领兵前往救赵,可是就因惧怕秦国的威势,大兵行到赵魏两国交界的荡阴,便将部队停留下来,不敢再向前开拔。

    在这个时候,魏王同时又派出一个复姓新垣,名叫衍的一位客将,乘机会由小路钻进邯郸城,通过平原君的关系,对赵王说:“秦王所以要急着包围赵国首都的原因,是因为从前同齐盡王争强称帝(一个称西帝,一个称东帝),后来齐盡王取消帝号,秦昭王也跟着除去了帝号。

    现在齐国的国势已大不如从前,比起盡王时代,那要衰竭多了。

    而如今,惟独剩下一个秦王独统天下,这一次他的东来,未必就是贪取你们的这座邯郸城,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恢复往日的帝号。

    倘若赵王真能派遣使者前往秦国,拥戴秦昭王做皇帝的话,秦王必定会感到高兴,那么他就会下令撤围而去的。”平原君听了,认为此事事关重大,迟疑考虑,未能立即作决定。

    这时期,鲁仲连恰巧游历到赵国,正好遇到秦军包围赵都,听说魏王派来一位客将,怂恿赵王拥秦为帝,鲁仲连认为这样很不妥当,于是就去拜见平原君,问他说“:事情打算怎样决定?”平原君回答说“:我赵胜怎么还敢持论国事!前一阵子,四十万大军全都阵亡于外,如今秦军又包围邯郸城而不去。

    承魏王派来的一位客将新垣衍,要让赵王拥秦为帝,现在这人还在城里,我赵胜怎敢再持论国事!”鲁仲连听他这么说,便讲:“原先我还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呢,我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什么天下的贤公子。

    那位大梁来的新垣衍现在人在哪儿?我愿替您责备他,把他打发回去。”平原君说:“我赵胜愿为您介绍,让他和您相见。”平原君于是去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现在他在我那里,我跟您介绍,让他和您相见。”新垣衍说:“我听说过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高士,我新垣衍是当人家臣子奉命来此的,做差使的有一定的职事,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说出要您和他相见了。”新垣衍只好答应同他相见。

    鲁仲连见到新坦衍后,并没有开口讲话。

    新垣衍说“:我看外来居留在这座围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

    现在我看您清高的容貌,并不像有求于平原君的,可是你为何留这座围城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鲍焦德义至高,因不愿屈从浊世之政而轻生,可是世上的人,都认为他器度狭小,是因想不开而自杀的,其实世人的看法都不对。

    现在一般的人,都没有什么知识学问,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而不懂得申张正义,群起反对不合理的事。

    像那侵略别人的秦国,是个不顾礼义,崇尚以斩获敌人首级多寡来计算功劳的国家。

    他们惯用权诈的手段来驱遣士人;惯用看待俘虏的方式来奴役百姓。

    要是那秦王凭藉暴力,毫无忌惮的做起皇帝,既而号令起四海,迫使天下人都要受他的驱遣和奴役的话,那我鲁仲连宁可跳进东海而死,也不愿做他的子民。

    现在我所以要来拜见将军的原因,主要是想来帮助赵国。”新垣衍问道:“先生说要帮助赵国,到底是怎样帮助法呢?”鲁仲连说“:我将让魏国和燕国来帮助他,齐国和楚国本来就是帮助他的。”新垣衍说“:您说燕国来帮助他,这个我可以听信;但至于说魏国,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我就是魏王派来要劝赵王拥秦为帝的代表,先生怎么能让魏王去帮助赵国抵抗秦国呢?”鲁仲连说“:这是因为魏王还没有看清秦王称帝之害的缘故,所以会想拥秦为帝;要是让魏王看穿秦王称帝的害处,那么他就必然会反过来帮助赵国抗御秦国的。”新衍垣问道“:秦王称帝的危害在哪里?”鲁仲连解释说“:从前齐威王曾倡导仁义,率领天下诸侯去朝拜周天子。

    那时周天子的府库空虚,国势又极其衰微,天下强国,没有人肯去朝拜的,惟独齐威王肯率先前去朝拜。

    隔了一年多,周烈王崩殂,各地诸侯都去吊丧,齐王也去了,只是到得较晚,那新登基的周天子便发怒了,派使臣讣告齐王说:‘天子死了,犹如天塌地裂,继位的太子都寝苫居庐在守丧。

    东方的藩臣田婴齐到得最后,该处以斩足的重罚。

    ’齐威王勃然大怒,很粗鲁地骂道‘:呸!呸!你娘只不过是个贱婢而己,算得上什么东西!’这样一来,结果齐威王就惹来了天下人的讥笑。

    当周烈王活着时,就去朝拜他;到他死了,就去骂他,何以齐威王会这么做呢?那实在也是无法忍受那新天子的苛求啊!其实那些做天子的,无一不是喜好作威作福的,这也没什么好值得奇怪的,要是让秦王为帝,恐怕他耍的威风还不止于此呢?”新垣衍说“:先生不曾见过那当人仆役的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难道是仆人的力量敌不过主人,或是智力比不上主人,所以才乖乖听从主人的吗?其实那只不过是畏惧主人的权势,所以才这样的啊!”鲁仲连听了,很感慨地问道“:那么魏王与秦王相比,难道就像是史记仆人跟主人一样吗?”新垣衍回答说“:是的。”鲁仲连便说:“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将使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新垣衍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唉!唉!先生您说这话也未免太过分了一点!先生又怎能使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那当然,我慢慢地讲给您听。

    从前九侯、鄂侯和文王是纣王的三公。

    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所以就进献给纣王,可是纣王却认为不好,然后又怪罪到她父亲身上,于是就把九侯剁成肉酱了。

    鄂侯为了这事,跟纣王论理,辩论得很激烈,纣王恼羞成怒,所以连同鄂侯也一起杀了,并将他的尸体晒成肉干。

    文王听到这事,忍不住长叹一声,结果纣王就把他逮捕起来,关在牖里之库一百天,还想将他置于死地。

    魏王和秦王同样都是称王的平等国君,现在魏王何以自甘下贱,情愿走上被秦王割宰的地步呢?从前齐盡王准备到鲁国去,夷维子替他驾马车,跟随前往。

    到了鲁国,夷维子很神气地问接待的官员说‘:你们将用何种礼节来接待我们的国君?’鲁国的官员说‘:我们预备用十副太牢的礼仪来款待你们的国君。

    ’夷维子却很不屑的说‘:你这是根据什么礼节来接待我们的国君?你可知道,我们的国君是被尊为东帝的天子啊!天子巡行到诸侯的地方,诸侯就得让正寝,避居在外,并交出库馆的锁钥。

    每天清晨,还要撩起衣服,搬动几席,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餐,待天子吃完饭,然后才退下去听闻朝政。

    ’鲁国的官员听到这个不合理的要求,立刻落锁闭关,不管他是天子不是天子,死也不肯接纳。

    齐盡王既不能进入鲁国,便打算到薛的地方,中间需向邹国借路穿过。

    那时,邹国的国君刚死,齐盡王想进去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来吊丧,地主国一定要将灵柩从坐北朝南的位置,调转为坐南朝北的方位,这样好让天子朝向南面吊丧。

    ’邹国的群臣听了,气愤地说:‘若是必须如此的话,我们宁愿刎颈而死,也不愿接受这个不合理的吊丧。

    ’结果齐盡王又没到邹国去。

    那邹鲁两国的臣子,当他们国君活着时,无力尽礼侍奉供养他们的国君;当他们国君死了之后,又无力行周备的礼节,像这种国力极为贫弱的小国,当称霸过东方的齐盡王想把天子的威风加到他们身上时,那邹鲁两国的臣子尚且懂得反抗,而现在秦国是拥有兵车一万辆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兵车一万辆的大国,同样都是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各自都有称王的名号,为何看到秦国在长平打了一次胜战,就吓得要劝赵国去尊人为帝呢?如此看来,堂堂的三晋大臣,简直比邹鲁两国的奴仆婢妾都不如。

    再说,秦王的野心也不会因你们尊他为帝,他就会满足。

    如果他一旦当起皇帝来,那么他必定还要真正行使天子的职权,他一定会调整诸侯大臣的职位,把他认为不好的换下,换上他认为好的;把他所憎恶的除掉,而安插上他所喜爱的。

    除此之外,他还会差遣他的子女和精于进谗的婢妾,做各国诸侯的妃嫔姬妾,要她们住进魏王的宫殿里,到那时,魏王还能安然无恙不出事吗?而将军您还能担保一如往昔得到魏王的宠幸和信任吗?”新垣衍听完了这番话,赶忙立起身子,拜了两拜,向鲁仲连道谢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一位平凡的人,到现在,我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的贤士。

    我愿意就此回去,从今以后再也不敢倡导拥秦为帝的事了。”围攻邯郸的秦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退兵五十里。

    适巧魏国的公子无忌也夺得了晋鄙的兵符,率领大军赶来救赵,向秦军发动攻击,于是秦军就撤围而去了。

    鲁仲连帮助赵国抵抗秦王的计谋告成以后,平原君非常感激他的相助,便想分封一块土地来酬谢他,可是鲁仲连辞谢推让了三次,始终不肯接受。

    于是平原君便又设下酒宴来款待他,当酒喝得很畅快时,平原君起身走到他的跟前,送上千金,做为谢仪。

    鲁仲连看了笑着说:“一个被天下人所敬仰的高士,他所以可贵的地方,就是在于他能为人排除患难,解去纷乱,却又不向人索取任何酬报。

    要是想要向人索取酬报的话,那乃是商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会干那种事的。”宴罢,就别平原君而去,终生没再和平原君相见。

    事隔二十余年,有位燕将攻下齐国的聊城,聊城里的人,有的跑到燕国去散布燕将坏话,燕将因怕燕王听信谗言,归国后会被杀掉,于是就留住在聊城,不作回国的打算。

    而齐国的田单以火牛攻燕成功之后,逐步收复了失土,最后只剩下聊城没有收回。

    攻打了一年,士卒多半战死,可聊城仍旧攻不下来。

    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看。

    信上写道:“我听说:‘智者善观时势,不会违背时机以丧失权益;勇者重名轻死,不会贪生怕死以损灭威名;忠臣献身报国,不会先考虑自己,尔后再考虑国君。

    ’现在姑且就用这三条标准来谈谈您的行为。

    您原本是燕国的一名重臣,而今您只顾自己一时的忿怒,便留守聊城而不回国,再也不管燕君失去臣子。

    像这样只顾自己安危,而不顾国君伤心的作法,就不能算得上是忠臣。

    孤守聊城,来抵抗齐国的雄师,迟早终有失守的一天,到城陷落,您再自杀,那么您的威名已无法再伸展到齐国,像这样有损您英名的死法,是不能算是勇士的。

    日后弄到城破身亡的地步,那么您一生的伟绩勋业不但毁于一旦,就是您一世的英名也将随之损灭,像这种不识时务,会导致利益丧尽的作法,是不能算智者的。

    一个作为将军的人,要是智、仁、勇三者都不具备了,那么世上的人主就不会以他为臣子,游说之士也不会四处去称道他。

    所以一个智者,要能认清形势,遇事不多反复计虑;一个勇者,要不怕死,逢到生死难决的事,要明快果断。

    现在您的未来,究竟是要生还是要死?是要荣还是要辱?是要贵还是要贱?是要尊还是要卑?就全看您自己决断了。

    而此刻就是您下决心的最好时刻,时机一过,便不再来,此事关系重大,希望您仔细计议,切莫同一般世俗之见,苦撑死守下去。

    楚国来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来攻打他的平陆,可是齐国围攻聊城的部队并没有前去救援的意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齐人的心中认为丢失南阳的害处较小,收回聊城的利益大,所以他们立定计划,决心要收回聊城。

    现在秦国出兵东下,魏国已不敢东面侵略齐国,齐秦连横的局面已形成,楚国的形势便告危急。

    过去,当齐国受到楚魏交攻最激烈的日子,即使是牺牲南阳给楚国,割弃平陆给魏国,而只要能收回聊城,那么齐人的心都愿意决定这么做。

    如今,楚魏侵略齐国的部队都已先后撤走,而您们史记燕国的部队又不见有谁来救援您。

    认为不会再有外国入侵的齐国,集中全国的兵力,专来对付您这一座势孤力单的聊城,双方对峙已有一年之久,只要齐国再多施加压力,那么聊城残破的局面就会立刻出现。

    不用说是智者,就连我也看得出您不能再保住聊城了。

    况且燕国年年发生大乱,君臣损失不计其数,上下迷迷糊糊,粟腹以十万的大军,连连在外打了五次败仗,使得一个拥有兵车万乘的大国,屡次被赵国所困,疆土被削夺,国君受窘困,被天下人嘲笑。

    像这种弊病丛生,祸端日多,百姓惊慌,无所归心的国家,还能出兵救您吗?然而在这种后援断绝的情况下,而您凭一群疲惫不堪的聊城百姓,竟能抵挡整个齐国的兵力,这点能耐,简直像墨翟的守宋而能退却楚军一般的高明啊!困守一年,粮尽援绝,可吃的没有了只能取些死人的肉来吃;可烧的没有了只能捡些死人的骨头来烧。

    战到这种地步,可是您的部下竟连一点叛离北去的心也没有,您的用兵真是像孙膑那样善抚士卒,使其士卒永不二心一般的卓绝啊!就凭这些表现,您的贤能足以显扬于天下。

    虽然您守城表现是如此的优异,但是为您着想,您还是不如把聊城还给齐国,而您保全车甲,撤离归报燕王来得好。

    因为那燕王正感孤立无援,看到您保全车甲回来,必会感到如获支柱一般的欢喜;那燕国的士民,正感..徨无靠,看到您安全回来,必会感到像见到父母一般高兴;您那些旧日朋友,正感到低头丧气,看到您光荣回来,也必会卷起衣袖振臂高呼,四处宣扬您的事迹,如此,您的功业更加显赫了。

    乘此机会上辅孤立无助的燕王而来驾御群臣;下养惶惑不安的百姓,并资助盘缠贫乏的游士。

    对于国事,由您去矫正它;对于日益败坏的习俗,由您去改革它。

    这样您的功名地位就可以确立,您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如果您无心回燕,或是认为燕王不足以扶持,那您为何不抛弃燕国,抛去世俗的议论,干脆投靠到齐国来呢?要是到齐国来,那么我请齐王分割土地给您,替您立定封号,让您富裕可跟秦国分封于陶的魏冉和分封于商的卫鞅相比,还可使您尊荣贵显,可以世世代代向人称孤道寡,永远跟齐国共存荣,久而不失,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对策。

    以上两计,都足以显扬名声,获得厚益,希望您仔细考虑,二者之中,审慎选择一项而行。

    “我又听说:‘拘守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厌恶受小耻辱的人,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管仲曾暗算过齐桓公,用箭射中桓公的带钩,要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件形同以臣弑君的叛逆罪行。

    同时,他辅佐公子纠失败,不能为主殉难而死,要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是贪生怕死的表现。

    既不能为公子纠而死,甘心被绑,手上加梏,脚上加镣,打入囚车,从鲁一路被押送到齐,要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是极为耻辱的事。

    一个人若要犯有这三种失节的行为,不单是世上的人君不肯以他为臣子,就连乡里的人也都不愿同他交往。

    假使当初管仲拘守小节,怕受耻辱,宁可被囚禁而不出来,或是殉死于鲁国而不回到齐国的话,那么他一辈子也脱不掉弑逆背叛和被囚禁受辱的恶名了。

    像背有这种恶名的人,连地位最贱的奴婢尚且感到可耻而羞与之同名,更何况是世俗人呢?但是管仲不以己身的被囚受困为辱,而以天下未能大治为耻;不以没为公子纠殉难为辱,而以声威没能伸扬于国间为耻。

    所以他身负三项失节的行为,而使齐桓公成为巨霸之道,因此他的名望高过于天下任何人,他的光辉也照耀到邻国,这是何等的荣耀啊!还有一位名叫曹沫的,起初,他作为鲁国的大将曾三次领兵出战齐国,可是三次都打了败战,结果把鲁国的国土给丧失了五百多里。

    当时,虽有雪耻复仇的机会,要是曹沫不肯回头多加顾虑,不肯多加思量,认为兵败失地为可耻事,为守小节,拔起剑来就一死了之的话,那么他在历史上也免不得落得一个败军之将的臭名。

    可是他能忍下三次败北的耻辱,肯退回来同鲁君商议计划。

    后来,利用齐桓公朝见天下诸侯,跟诸侯会盟的机会,曹沫只凭一把利剑,在坛坫之上,抵住桓公的心部,面不改色,辞气不乱,侃侃陈词。

    结果,三次战败亡失的土地,却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全索取回来,连整个天下的人,也都为之震动。

    各地的诸侯,莫不感到惊骇。

    他的声威还远扬到东南的吴越。

    像管仲、曹沫二人,并不是不能以死来成就小廉和小节的人,只是他们认为杀身以灭躯体,等身体从世上消失,名声也随后消逝,而大功大名就根本无法建立,那样拘守小节而死才是最不明智的。

    所以他们懂得隐忍,暂时抛去让他们感到耻辱的事,忍辱不死,而去建立永世不朽的功业。

    结果,他们的功业,足以与三代之王媲美流芳;他们的荣名,也可与天地共长不灭。

    他们两人建立功名的榜样,希望您能选择其一去做。”燕将看了这封信后,哭了三天,还是迟迟不能决定。

    因为想归燕的话,已跟燕王有过磨擦,恐怕回去之后会杀戮,想降齐国的话,一年来杀伤和俘虏齐国的士卒极多,怕降齐后会遭到他们的报复。

    左思右想,终觉不妥,最后只有长声叹息地说“:与其让别人来杀我,还不如自我了结。”于是就自杀而死。

    当他身亡之后,聊城里发生大乱,田单就进城屠杀一番,终于收复了聊城。

    田单凯旋还朝,对鲁仲连说要封他官爵,鲁仲连却对人说:“我与其接受富贵爵禄而要屈己听命于人,还不如固守贫贱,看淡世俗的荣利,让自己过着适意的生活还来得愉快些。”于是就逃到海岛上隐居起来了。

    邹阳,齐国人。

    游历到梁国,与故友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等人相交往。

    上书给梁孝王,愿在梁国做事,介于梁孝王的两个宠臣羊胜和公孙诡之间。

    因此羊胜等一帮小人,非常的嫉恨邹阳,便在梁孝王面前讲他的坏话。

    结果,梁孝王一怒之下,就将他打入监牢,交给狱吏审讯,并想把他杀掉。

    邹阳作客游宦于梁,没有想到会因谗言而被捕,生怕下狱之后被冤而死,不但背个不清不白的罪名,还要受到世人的非议。

    为求洗雪冤枉,于是他便从狱中上书给梁孝王说:“臣听说:‘忠心侍上的人,没有不得君上以腹心相报的;以诚事君的人,是不会受到国君猜疑的。

    ’过去,臣对这两句话常信以为真,哪知现在才发觉这只是骗人的空话罢了。

    从前荆轲钦慕燕太子丹的情义,所以奋不顾身地肯为他去刺杀秦王。

    由于他的精诚感天,以致白虹都为之贯穿太阳,只因为他要等候另一位助手的到来,没能立刻动身入秦,燕太史记子丹就起疑心,怕他反悔不敢前去。

    还有,当白起大破长平四十万赵军的时候,卫先生立即赶回秦国,好心好意的为秦王策划一举吞灭赵国的良策。

    由于他的精诚动天,天上的太白金星都已为之侵蚀星宿,可是秦昭王一听应侯的谗言,就起疑心,不肯听信他的计策去做。

    像他们两人的精诚,天地都为之感动而起变化,可是偏偏不能取得自己的国君的信任,这岂不是可悲的事?如今,我也是想尽我之忠,竭我之诚,献出我所有的计谋才智来报效大王,希望得到大王的信任。

    可是大王左右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竟将我交付狱吏拷问,使我蒙上不白之冤,而为世人所疑,这真是使荆轲和卫先生由死复生,也无法让燕太子丹和秦昭王觉醒了。

    臣的被捕入狱,希望大王仔细明察臣的冤枉。

    从前卞和贡献璞玉,反被楚王剁去双足;李斯竭忠侍君,反被二世胡亥处以腰斩的极刑。

    箕子所以要佯装颠狂,接舆所以要隐居避世的原因,为的就是怕尽忠侍君反遭杀身之祸的缘故啊!现在臣被打入囚牢受审,情况跟他们实有相同的地方,希望大王能细心考察卞和和李斯的本意,而不要像楚王和胡亥一般的轻信谗言,千万可别让我被箕子和接舆所笑。

    臣听说比干忠谏纣王,纣王却剖去他的心;伍子胥忠谏吴王夫差,夫差却将他赐死,用鸱鸟形的皮囊装了他的尸体,扔到大江里去。

    起初,臣不相信忠谏之士会有这种可怕的报应的,但等我自身也因忠谏而被捕下狱后,我才确信世间竟真有那种可怕的事。

    希望大王仔细明察臣的本心,定要稍加怜悯,切莫将我置之死地!“俗话说:‘人的相交往,有的到头发都白了,可是彼此的交情还像是新认识时一般的平淡;有的则是偶尔在路上相遇,就停车交盖,大谈特谈起来,好似多年未见的老友,异地重逢一般的高兴。

    ’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知心和不知心罢了。

    所以从前樊于期逃离秦国到燕国不久,便肯把自己的首级借给荆轲,去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还有王奢逃离齐国到魏国去,为了不使魏国因他之故遭到齐国的攻击,竟不惜登城自刎,以阻退齐国的追兵。

    那王奢和樊于期,他们跟齐秦之君并非新交,而跟燕魏之君也非旧交,可是他们去齐秦而不顾,为燕魏死而不惜的原因,就是因为燕魏两国国君的行为合他们的心意,让他们感恩慕义不尽,所以情愿以一死来相报的缘故啊!从前苏秦游说天下各国,对各国诸侯都不守信,可是对燕王却独像尾生一般的守信;还有白圭任中山将时,失守六城,可是逃到魏国,却为魏取下整个中山。

    这是什么道理呢?那其实是因为燕魏之君,跟他们相知极深的缘故。

    何以见得他们相知深厚呢?例如,苏秦当了燕国的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非但没听信谗言,反而按剑怒叱进谗的人,另外还特意宰杀心爱的骏马,赐肉给苏秦吃,用以安抚苏秦的心。

    白圭由于攻下中山,地位极为显尊,于是就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讲他的坏话,可是魏文侯不仅不怀疑他,反而赐以珍奇的夜光璧,用以巩固他的地位。

    这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他们君臣之间彼此都能剖心析肝,互信互赖,这时候,他们彼此的信心,岂是别人浮惑不实的话能摇动改变的吗?“所以女子的容貌不论是美或丑,只要一入宫门,便会受人妒忌;士人的才德,不论贤或不肖,只要一上朝堂,就会遭人嫉恨。

    从前司马喜在宋,遭到被斩去双腿的灾祸,到了中山,却当起了中山的相;范雎在魏,受过肋骨被拉折牙齿被打断的耻辱,可是到了秦国,却封为应侯。

    何以他们在宋魏会遭到那样的灾祸呢?那是因为他俩都坚信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必然有益于国君的计划,他们不愿阿附权贵,不靠朋党的势力,只想凭个人的真才至诚,只想以孤特独立的身份,直接同国君交往,可是却不免要受到嫉妒者的毒害。

    因此商末的申徒狄,谏纣不成,他就抱瓮跳河自沉;周末也有个叫徐衍的,见世乱不能容忍正直之士,就背负石头自沉海底。

    他们的行为虽然不见容于世,但他们的心却是唯义是趋,一点也不肯苟取。

    若是硬要他们在朝呼朋结党,凭借权势之助,以求改移国君的心意,那他们是宁死也不肯干的。

    因为正直之士是如此的不肯趋炎附势,因此,他们的见用与不见用,便有待国君的赏识和破格擢用了。

    所以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秦穆公知道他是贤人,便把国政委托给他;宁戚喂牛于车下,齐桓公知道他不是平凡的人,就任命他为大夫。

    像这两个人,岂是藉着在朝为官的机会,或是凭借左右侍臣的吹嘘,然后那两位国君才去重用他们吗?那其实是因为齐桓、秦穆二公的心和他们的心灵彼此相通,行为彼此有所相合,因此彼此亲密的程度,有过于胶漆的黏结,感情的深厚犹如亲兄弟一般不能片刻分离。

    这时候,他们彼此间的感情岂是众人的话所能迷惑离间的?所以偏听一面之辞,就容易发生奸邪;单独任用一人,便容易闹出乱子。

    从前鲁定公听了季桓子的话,赶走孔子;宋王相信子罕的计谋,囚禁墨翟。

    凭那孔子的圣德和墨翟的辩才,尚且不能避免别人的毁谤,而信谗的两国也因此而危险。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众人的谗言,可以熔融金属;积久的毁谤,可以销毁坚骨啊!因此,秦国用了戎人由余,就称霸中国;齐国重用越人蒙,威、宣二朝就曾强过于其他诸侯。

    这两个国家的擢用外来人才,哪曾受到世俗之见的牵引和偏激言辞的左右呢?由于秦齐二国的国君能以公正无私的心去听人的言论,能从多方面去观察人的表现,所以他们能得贤士,而在当代就留下有知人之明的美誉。

    因此国君的用士,要看彼此的意气投不投合,而不必论彼此的关系是亲还是疏。

    要是意气相投的话,那么北胡和南越那么疏远的人也可结为兄弟,像秦穆公和由余,齐威王、齐宣王和越人蒙就是一个例子。

    要是意气不相投,那么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将他驱逐出门而不收容,像帝尧和他的儿子丹朱,帝舜和他的弟弟象,周公和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做人国君的,若是真能像齐秦之君那样有用人之明,而不像宋鲁之君那样听谗逐士的话,那么五霸的事业,实已不足称道,而三王的盛世却是不难做到的啊!“所以圣明的国君鉴于前事,贵能有所觉悟,若是真能捐弃子之那种想取代人家王位的歪心,和田常那种厚施于民暗中实想盗移别国的假贤明,进而效法周武王那种封忠臣比干之后,修无辜孕妇之墓的义举,那么他的功业必定可成,而仁声德化也足以誉满天下。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为善是人们的共同爱好,史记而帝王想为善的心是不会满足的啊!从前晋文公逃亡时,寺人勃..对他有过追杀的深仇大恨,但是当文公回归后,不但不念他过去的斩衤去之仇,反过来亲近他。

    结果不但避免了内乱灾祸,并且还获得了称强称霸于诸侯的局面。

    还有齐桓公避难在莒时,管仲对他有暗算的深仇,但当桓公就位后,不但赦免了他射钩之罪,并且还重用他为相。

    结果,齐桓公也获得了一统天下的成就。

    这是什么道理呢?那晋文公齐桓公对往日跟他们有仇的才士,能那般的仁慈、殷勤,诚挚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

    这岂是一般人君用虚情假话能获得的吗?倘若用贤人不这样,像秦王用商鞅变法,挫弱了东面的韩魏的势力,待用兵统一天下后,就用车裂酷刑来处死商鞅。

    又如越王勾践用大夫文种的计谋,待消灭了强大的吴国并称霸于中国后,便将文种赐死。

    因此孙叔敖三辞宰相的官位而不后悔,於陵陈仲子辞谢三公的高位而情愿替别人灌园种地的原因,就是怕有车裂诛身之祸,所以不乐为人所用啊!现在的国君人主,如果真能抛弃骄傲的心理,以谦恭虚怀来礼待贤士,那么有才华的人也必会怀着以报答的心来侍奉他。

    做国君的进而若能剖开心腹,展露真情,披肝沥胆,厚施恩德,不论贤士的穷困显达如何,始终善待无异,只要是贤士想要的就毫不吝惜的给予。

    要是待贤士果真如此的话,夏桀的狗,都可以使它去咬帝尧;盗跖的门客,也可以使它去刺杀许由;何况是拥有万乘的权力,凭籍有圣王资质的人呢?那么天下的贤士,自然也就更乐于受听他的指使,愿意为他效命了。

    如此说来,那么荆轲不惜冒抄灭七族的危险而要去刺秦王;要离不惜烧死妻子儿女而为阖闾杀庆忌的事,那简直是太平常的事了,哪值得称道呢?“臣听人说:夜明珠和夜光璧虽是稀世的珍宝,如果在黑暗中将它掷向路人的身上,那么过路的人没有不按剑怒目斜视的,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无缘无故扔到眼前,总不免要令人吃惊的啊!相反的,一株枝干纡回旋曲,根部盘错高大的枯树,原是至为无用的东西,可是却能变成为万乘之君玩赏的珍物,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国君左右的人,先为它装饰美化过的缘故。

    所以,无缘无故的投到跟前的东西,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的明珠,或是夜光的宝壁,非但不能博得人家的感激,反而足以结怨。

    若是有人先在国君面前为它美言一道,那么即使是至贱无用的枯木朽株,却也可以立功,而为人君所称道。

    现在天下的布衣,穷居的贤士,处在贫贱的环境中,虽然藏有尧舜治平的道术,挟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有龙逢比干的忠心,虽然想尽忠报效当世的国君,可是平时没有人在国君面前先为他引荐美言,那么他即使竭精尽虑,披肝沥胆,想来辅佐国君治理国家,那只怕非但得不到人君的感激,反而还要激起他演出按剑怒目斜视的事情来。

    这便使得布衣贤士,怀才不展,竟连枯木朽株都还不如了。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用人自当有规模法度,要像陶人的转钧自运一样,若有深谋远虑,就自行决断去做,不必受世俗卑乱的言语所牵制,也不必为众人离乱的口舌所变改。

    所以秦始皇信任中庶子蒙嘉的话,而相信荆轲所说的,结果匕首突发,险遭不测。

    周文王到泾北渭河一带打猎,载了吕尚一道归来,因而称王称霸于天下。

    秦王听信左右的话差点失去一条性命;文王征用偶然遇到的人却称王于天下,这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文王能甩开左右牵制的言论,摆脱世俗拘束的议论,独自留心那昌明广远的大道啊!可是现在大多做国君的,却都沉溺在谄媚阿谀的辞令中,尽受一些左右侍妾的牵制,不能分辨出贤士的贤与不肖,统统把人当庸劣下臣来看待,于是使旷达不羁的贤士无从展露才华,就像良骥和笨牛同在一个马槽共餐一样。

    这就是周代狷介之士鲍焦先生所以要深愤于世,不愿多留恋世俗富贵之乐的原因。

    “臣还听说:人各有志,不可相强。

    凡是盛装入朝而重节义的人,绝不肯以私情污损公义;凡是砥砺名号而注重修行的人,绝对不忍为了利欲而来伤害操节。

    所以有个县名叫‘胜母’的,重视孝道的曾子,便不肯进入住宿;有个邑名叫‘朝歌’的,重视节俭的墨子,就调车转向而去。

    如果国君想使天下恢弘旷达的贤士在他威重的权势下被慑服,在他尊贵的势位下受胁制,想驱使贤人改头换面,污损操行,去奉承那些谗谀的小人,以求亲近国君左右的人。

    若是一个毫无志气的人,或许会屈服这些做,而一个真正有志节的人,就去之惟恐不速,情愿老死在深山穷谷之间也来得愉快,那么还会有尽忠尽诚,跑到大王殿下想去为您奔走效命的人吗?”这封信上奏之后,梁孝王深受感动,便派人到狱中把邹阳释放出来,尊他为上宾。

    太史公说:鲁仲连逃封让爵,不肯居官任职,他的志趣虽然不合儒家的“不仕无义”主张,可是我很欣赏他处在百姓的地位豪迈不羁,随心所欲,不贪世俗的富贵,不屈身受制于诸侯。

    为伸张正义,高谈阔论于当世,使手持重权的公卿将相,都为之折服,鲁仲连是当之无愧的天下高士。

    邹阳在狱中上书,言辞虽然不很恭顺,可是他把古代多少尽忠尽信于国君反而遭受谗言迫害的事例,罗列出来以表明自己的境况,让人感到十分悲痛,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刚直不阿,不肯为富贵权势所屈服的贤士,因此我就把他记在鲁仲连传的后面。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了解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往来,待人接物的辞令。

    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博得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对楚怀王说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痛感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谗佞诌媚蒙蔽圣明,邪恶之徒伤害公道,正直史记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上天是人的源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

    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

    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

    其语言简约精练,其内容却托意深微,情志高洁,品行廉正,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因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

    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脱壳一样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即使说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和好,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

    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

    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

    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

    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

    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

    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

    但他刚一进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

    怀王大怒,不肯应允。

    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

    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无论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士并不贤。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

    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怀王是如此不明,哪里配得到幸福啊!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世上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于是,屈原写下了作品《怀沙》,其中这样写道:阳光强烈的初夏呀,草木茂盛地生长。

    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急匆匆来到南方。

    眼前是一片茫茫啊,沉寂得毫无声响。

    我的心情沉郁悲慨啊,这令人伤心的日子又实在太长。

    抚心反省而无史记错啊,蒙冤自抑而无惧。

    想把方木削成圆木啊,但正常法度不可改易。

    抛开正路而走斜径啊,那将为君子所鄙弃。

    明确规范,牢记法度啊,往日的初衷决不反悔。

    品性忠厚,心地端正,为君子所赞美。

    巧匠不挥动斧头砍削啊,谁能看出是否合乎标准。

    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之处啊,盲人会说花纹不鲜明;离娄稍微一瞥就看得非常清楚啊,盲人反说他是失明之光。

    事情竟是如此的黑白混淆啊,上下颠倒。

    凤凰被关进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飞跳。

    美玉和粗石被掺杂在一起啊,竟有人认为二者也差不多少。

    那些帮派小人卑鄙嫉妒啊,全然不了解我的高尚情操。

    任重道远负载太多啊,沉陷阻滞不能向前。

    身怀美玉品德高啊,处境困窘向谁献?城中群狗胡乱叫啊,以为少见为怪就叫唤。

    诽谤英俊疑豪杰啊,这本来就是小人的丑态。

    外表粗疏内心朴实啊,众人不知我的异彩。

    未雕饰的材料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所具有的智慧和品德。

    我注重仁与义的修养啊,并把恭谨忠厚来加强。

    虞舜已不可再遇啊,又有谁知道我从容坚持自己的志向。

    古代的圣贤也难得同世而生啊,又有谁能了解其中缘由?商汤夏禹距今是何其久远啊,渺茫无际难以追攀。

    强压住悲愤不平啊,抑制内心而使自己更加坚强。

    遭受忧患而不改变初衷啊,只希望我的志向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我又顺路北行啊,迎着昏暗将尽的阳光。

    含忧郁而强作欢颜啊,死亡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尾声: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

    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

    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啊,慨然叹息终此世。

    世人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

    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

    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

    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实难猜。

    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

    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爱好文辞而以擅长作赋著名。

    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

    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了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换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上去就任等事,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汉文帝于是逐渐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我恭奉天子诏命,戴罪来到长沙任职。

    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汩罗江而长逝。

    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

    遭遇上纷乱无常的世道,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

    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

    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

    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被迫顺应世俗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

    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

    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

    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唉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

    效法神龙陷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

    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

    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

    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

    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

    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号鸟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

    楚国人把号鸟鸟叫做“服鸟”。

    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赋文写道: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只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

    怪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

    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

    请问服鸟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是什么祸殃。

    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史记说端详。”服鸟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

    服鸟鸟嘴巴不能说话,敬示意向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

    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

    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

    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

    祸当中傍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

    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

    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

    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

    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

    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

    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

    万物循环往复,激荡变化不停。

    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

    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

    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

    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

    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

    其中聚散与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

    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

    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

    通达的人真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

    贪夫为得财而死,壮士为成名献身。

    喜虚名的人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

    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

    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变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

    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

    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

    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

    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

    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

    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

    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

    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

    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就是长休息。

    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

    不因活着重己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

    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伤不已。

    当我到长沙时,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由此更加想见他的为人。

    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而把自己弄到这种地步。

    读过《服鸟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到各地买回便宜的货品,再以较贵的价钱卖出,所攒积的家产达到千金之多。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去。

    秦昭王四十二年,他便把次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

    安国君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生育儿子。

    安国君的儿子排行中间一个叫子楚,子楚的生母名叫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

    子楚作为秦公孙又在赵国做人质,秦国又经常攻打赵国,赵国便不很客气地对待子楚。

    子楚是秦庶出身份低贱的孙子,又在诸侯做人质,所以乘用的车子、日常的开销都不富足,所过的生活非常困苦,也不很得意。

    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的时候,看到子楚这般境地便怜爱他,说“:此人像一宗稀奇的货物,可以先买下存着,以后伺机高价卖出。”于是就去见子楚,向子楚游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子楚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子楚明白了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就引吕不韦与他坐谈,谈的内容非常深入。

    吕不韦说“:秦国的国王年纪已经很大,安国君现在被立为太子。

    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生育儿子,能够立嫡嗣的只有华阳夫人而已。

    现在你们兄弟有二十余人,你又排行在中间,并且没受到宠幸,长久地在诸侯做人质。

    这样,即使大王驾崩,安国君继承王位,你也没有优势和机会与长子及其他天天在王前的兄弟争立为太子啊!”子楚听后说:“是的,可是那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太穷,客居这里,又没有什么东西贡奉给亲戚或结交宾朋。

    我吕不韦虽然也穷,但愿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边游说,贡奉安国君及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嫡嗣。”子楚听后叩头“:如果像你设想的计策成功,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你共享。”于是,吕不韦拿出了五百金给子楚,让子楚作为日常开销和结交宾朋好友。

    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些珍贵稀奇的玩物,并自己拿着这些东西去西边秦国游说。

    他先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又把随身带来的所有东西都献给了华阳夫人。

    顺便还提到子楚是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人,说子楚结交诸侯宾朋遍布天下,常常对朋友说“我子楚是把夫人看成像天神史记一样,日夜伤心思念夫人及太子。”华阳夫人听了这些非常高兴。

    吕不韦便借着这个机会要华阳夫人的姐姐向华阳夫人游说,说:“我听说用美色侍奉人的女子,一旦美色衰尽,宠爱也跟着松弛下去。

    现在夫人你侍奉太子,极得宠爱,但是你却没有儿子,这个时候早一点在二十多个儿子中结交有才能而孝顺的人,推举他立为嫡嗣,而又把他当作儿子养大。

    这样,你丈夫在的时候,你可受到尊重,即使你丈夫死后,你所抚养的儿子已继立为王,你便终身不会失势。

    这是一件一举而能万世得利的好事。

    你不在繁华时树立根本,如果在容貌衰尽,宠爱松弛之后再想讲一句话,还可能吗?现在,子楚是个有才能的人,而他自己知道是排行在中间的男孙,按次序不会立为嫡嗣,他的母亲不能得到宠幸,他自己只得依附于夫人您,您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真正提拔他为嫡嗣,那样,夫人便必定一生可以在秦国受到宠幸了。”华阳夫人听到此番话,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在承奉太子的时候,便适时地提到做赵国人质的子楚如何如何的有才能,外面的人都在夸奖他。

    还乘机流着眼泪说“:妾有幸能够充塞后宫,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把子楚作为嫡嗣,来寄托妾的一生。”安国君听后答应了,就与夫人刻在玉符上,决定立子楚为嫡嗣。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便送了很多东西给子楚,又请吕不韦辅助子楚,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间更加盛大起来。

    吕不韦娶了邯郸最漂亮而又善舞的美女为妻,同居不久,吕不韦知道她有了身孕。

    子楚与吕不韦在一起喝酒,看到了这个美女,非常喜爱,因此站起来向吕不韦敬酒祝寿,请求吕不韦把这个美女让给他。

    吕不韦很生气,但继而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自己的千金家产,还想钓到奇货,于是便献自己的姬妾。

    赵姬自己隐瞒了已有身孕的事实,到了生产期限,生下来一个儿子名政。

    子楚于是立赵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齿奇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的时候,赵国想要杀掉子楚。

    子楚与吕不韦商量计策,送了六百斤黄金给守城的官兵,得以逃脱,逃到秦军的营地,才能顺利回到秦国。

    赵国想要杀掉子楚的夫人和儿子,但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得到了躲藏,母子均活了下来。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死去,太子安国君立为君王,华阳王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赵国便把子楚的夫人和儿子政护送回了秦国。

    秦王即位一年死,谥号为孝文王。

    太子子楚继而为王,成为庄襄王。

    庄襄王视之为母的华阳王后成了华阳太后,生母夏姬尊崇为夏太后。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他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庄襄王继位三年就死了,太子政继立为秦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秦王年纪小,太后(子楚夫人,秦王政母亲)时常暗中与吕不韦私通。

    吕不韦的家僮有万人之多。

    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齐国有孟尝君,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朋,而互相倾轧。

    吕不韦自认为秦国很强大,感到不如他们很羞耻。

    便也招来了文人学士,对他们很优厚,因而食客达三千人之多。

    当时诸侯中有许多辩才之士,像荀卿这一类人,著书立说遍布天下。

    吕不韦便要他的这些门下食客记下他们所闻知的,综合他们的言论而完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

    认为可以具备天地万物古今的事情,便命名为《吕氏春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还在上面悬挂千金,请各诸侯的游士宾客中若有能增一字或减一字便赏发千金给他。

    始皇帝渐渐长大,太后的淫荡仍然没有停止。

    吕不韦怕事情被发觉,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就私下寻求一位阴茎特别粗大的人名叫..禣,来做他的门客,时常放纵淫乐,要..禣用自己的阴茎插入桐木所做的车轮行走,并让太后知道这件事,以引诱太后。

    太后听到了,果然想要私下拥有..禣。

    吕不韦就进献..禣,假装派人以须论腐刑的罪名告发他。

    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可以假装来行腐刑,就可以在陪侍人中得到。”太后就偷偷地送了很多东西给主持腐刑的官吏,假装来治..禣的罪,拔去他的胡须以变成宦官的模样,于是可以侍奉太后。

    太后就偷偷与..禣通奸,非常喜欢他。

    有了身孕,太后害怕别人知道,就假装卜卦结果,需要回避一段时间,便搬离自己的住处到雍这个地方来。

    ..禣时常跟从她,所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

    凡事都取决于..禣。

    ..禣家僮有数千人之多,那些求为..禣门客的宦官也有千余之多。

    始皇七年,庄襄王的母亲夏太后死了。

    孝文王后称为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一起葬于寿陵。

    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的东边,说:“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

    在百年之后,旁边必定会有万户的城邑。”始皇九年,有人告发..禣根本不是宦官,常常与太后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都把他们匿藏起来,与太后谋议说:“王若是死去,就以我们的儿子继立为王。”于是秦王就交给法吏去严办,完全得知事情的真相,这件事牵涉到相国吕不韦。

    九月,杀死了..禣的三族,又杀死了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进而把太后搬移到雍去。

    所有..禣的门客都抄没迁移到蜀地去。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秦王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位。

    等到齐人茅焦来游说秦王,秦王就迎接太后从雍又回到咸阳,还要文信侯到他所封的河南食邑去。

    一年多以后,诸侯宾客及使者接连不断地来拜见文信侯。

    秦王怕他叛变,就赐给文信侯书信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封你在河南,食邑有十万户。

    你与秦有什么关系?号称仲父。

    将把你及家属迁移到蜀地去。”吕不韦自己感到已稍稍受到了逼迫,他害怕被杀掉,就喝鸠酒而死去。

    秦王怨恨的..禣、吕不韦都死掉了,就把已经迁到蜀地的..禣的门客全部又迁回了。

    始皇十九年,太后死去,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同葬埋在芷阳。

    太史公说:吕不韦与..禣显贵时,封号文信侯。

    有人告发..禣,..禣也听到此事。

    秦王向左右验查此事,但没把此事公布出去。

    秦王到雍地去祭天,..禣害怕引起灾祸,就与他的同党筹谋,矫改太后的玉玺兴发兵士在蕲年宫造反。

    秦王发动兵吏攻打..禣,..禣战败后逃走,史记被追赶到好田寺而被杀,于是夷灭他的宗族。

    而吕不韦从此就被罢贬了。

    孔子所说的骗取名望者,大概是指吕不韦吧?!刺客列传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

    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撤退。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

    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

    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齐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

    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承诺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诺言。

    管仲说“:不可以。

    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有专诸的事迹。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

    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

    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

    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提出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

    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馀祭,二弟弟叫夷..,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

    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馀祭。

    馀祭死后传给夷..。

    夷..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的儿子僚为国君。

    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

    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馀、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潜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馀、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

    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

    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

    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

    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

    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

    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

    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的侍卫一时混乱不堪。

    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此后七十多年,晋国有豫让的事迹。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没什么名声。

    他离开那里去事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

    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消灭了智伯。

    然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

    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壮士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淑女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

    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

    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

    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

    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

    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

    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

    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

    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史记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

    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

    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

    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

    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于是以剑自杀。

    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此后四十多年,轵邑有聂政的事迹。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

    他因为杀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职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事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

    严仲子怕遭杀害逃走了。

    他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

    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勇敢之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

    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

    喝到畅快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寿。

    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

    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人,我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来到齐国,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你母亲大人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份,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

    但是严仲子终于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安葬后,直到丧服期满,聂政说“:唉呀!我不过是个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份和我结交。

    我待人家的情谊是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而严仲子献上百金为老母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件事说明他是特别了解我啊。

    贤德的人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把我这个处于乡里的穷困屠夫视为亲信,我怎能一味地默不作声,就此完事了呢!况且以前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在世,才没有答应;而今老母享尽天年,我该要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于是就向西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以前所以没答应仲子的邀请,仅仅是因为老母在世;如今不幸老母已享尽天年。

    仲子要报复的仇人是谁?请让我办这件事吧!”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我要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

    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距离不太远,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车骑人众,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

    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

    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

    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人,又趁势毁坏了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

    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

    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寻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

    可是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

    老母享尽天年去世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

    聂荣于是高喊三声“天啊”,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

    假使聂政果真知道他姐姐没有含忍的性格,不顾惜露尸于外的苦难,一定要越过千里的艰难险阻来公开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韩国的街市,那他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

    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才能够赢得贤士啊!”从此以后二百二十多年,秦国有荆轲的事迹。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

    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

    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史记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叱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

    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

    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

    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

    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

    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逐渐地侵吞各国。

    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惟恐大祸临头。

    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

    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肴殳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

    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

    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

    鞠武规劝说“:不行。

    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

    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

    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

    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

    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求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谓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

    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

    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

    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

    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

    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

    太子送到门口,告诉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

    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

    ’我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

    如今太子告诉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

    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

    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诉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

    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

    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

    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

    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

    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

    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

    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

    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

    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政策,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

    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

    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

    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

    史记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

    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

    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

    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

    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

    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

    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

    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

    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求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

    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

    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

    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

    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

    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他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

    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

    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到易水岸边,祭神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变徵之声,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

    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

    因为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

    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

    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

    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

    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

    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

    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

    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

    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

    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

    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

    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

    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

    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

    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

    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

    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

    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

    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史记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

    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秦始皇诏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

    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

    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

    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

    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

    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太史公说:世人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他曾感动天地,“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

    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

    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

    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光明,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李斯列传李斯,楚国上蔡人。

    他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当小吏,常常看到官衙厕所的老鼠,在吃秽物,每当有人或是狗走近的时候,就惊慌恐惧。

    后来李斯走进仓库,发现仓库里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藏住在大屋檐下的房室里,却用不着忧虑人和狗的接近。

    于是李斯便叹息说“:一个人的贤能或是不肖,就像老鼠一样,得看自己处在什么环境了。”从此李斯便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术。

    待到学业完成,李斯估摸如果去侍奉楚王,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而当时六国的形势都很不好,已经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所以就决心到西方秦国去。

    李斯动身的时候,给荀卿辞别,说:“我听说一个人要是遇到时机,千万不可疏失怠慢,那样会把机会错过。

    现在各国诸侯都在争取时机,希望各自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可以很容易掌握实权,尤其是秦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天下,自称皇帝,治理万方。

    这正是以游说为事业的布衣之士奔走四方,猎取富贵的时候到了。

    处于卑贱地位的人,心里总是想着有所不为,以致于失去良机,这样未免实在太迂腐愚蠢了。

    他们就像禽兽一样,只知道看见肉就吃,不过是徒具人的外表,只能勉强走路的家伙罢了。

    所以一个人最耻辱的莫过于身份低贱,最悲哀的莫过于处境穷困。

    要是长久地处在低贱的地位和穷困的境遇,却还愤世嫉俗,憎恶荣华富贵,固执地坚持有所不为的教条,这就不是游说之士真正的意愿了。

    所以我李斯现在就要动身到西方去游说秦国的国王了。”李斯来到秦国,恰巧秦庄襄王去世,李斯谋求当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李斯因此得到了游说的机会。

    李斯游说秦王政说“:如果秦国要静坐等待诸侯的衰败,那就会失去良机。

    一个成大功的人,就在于他能够趁着别的国家有机可乘的时候,进行颠覆性的破坏活动。

    以前秦穆公虽然创建了霸业,却始终没有办法兼并东方六国,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当时地方诸侯还很多,周朝的德望还没有完全衰败,所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霸主,一个接一个兴起,相继推尊东周王室。

    但是自从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卑贱微弱极了,诸侯各国相互吞并,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形成六国并峙的局面,秦国乘势逐渐征服六国,迄今已有六个世代了。

    现今诸侯都被秦国征服,已经好像直接隶属于秦国的郡县一样。

    以秦国国势的强盛,加上大王的贤明,简直像炊妇扫除灶上的尘垢一样,轻而易举就可以消灭诸侯,建立帝王的业绩,完成天下的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惟一时机呀!现在如果疏忽怠慢而不赶快抓住时机,待到诸侯实力渐渐恢复,再度强大起来,彼此相互团结订立合纵的盟约,那时大王您即使有黄帝那样了不起的才干,也没有法子吞并它们了。”于是秦王政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暗地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

    诸侯国家内的知名人士,凡可以用财物收买过来归附秦国的,就赠与丰厚的礼物来拉拢他;至于不肯被收买的人,就用利剑将其暗杀刺死。

    秦王政先用这种手段破坏诸侯各国君臣之间的团结,随后就派遣善于用兵的将领带兵去进攻。

    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客卿。

    这时候恰好有个韩国的水利家名叫郑国的来到秦国当间谍,指导秦国的老百姓怎样开凿河道,灌溉田地,以便大量消耗秦国的民力和财力,使秦国无力东征。

    这个阴谋后来被发觉了,于是秦王宗室大臣们都纷纷对秦王政说“:诸侯各国的人来委身事秦的,大多是为他们的国君而游说,想离间秦国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计划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我听说官吏们建议要驱逐客卿,我以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争取了由余,从东边楚国宛地赎得了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聘来公孙支、丕豹。

    这五个贤人,并不出自秦国,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这样才得以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丰盛殷实,国家因此富足强大,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归服亲近,先后击败魏国和楚国的军队,获得领土千里,直到现在,还是政治修明,国力强盛。

    惠王用了张仪的计谋,攻下三川地域,西边吞并巴、蜀两郡;北边收史记得上郡;南边攻取汉中,包围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一带;向东占据成皋险要地区,割取肥沃土地,结果拆散了六国的合纵,使诸侯争着向西侍奉秦国,功业德泽一直影响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为丞相,于是罢免了穰侯魏冉,斥逐华阳君芈戎,加强王室,堵塞权贵私门,好似蚕吃桑叶一般地逐渐征伐诸侯土地,终于使秦国奠定了帝业的基础。

    以上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

    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过去这四位君王驱逐客卿而不予容纳,疏远贤才而不重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厚的实力,而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所产的美玉,有了随侯的明珠和卞和的宝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着翠凤旗,摆着灵鼍鼓。

    这几件宝物,秦国一样也不出产,而陛下都喜欢它,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生产的才可以,那么朝廷上就没有夜光珠陈设,犀角象牙的器物就不得当珍玩,郑、卫等国的美女不会侍奉后宫,豒马是等好马也不该养在马棚,同时江南出产的黄金白锡不该使用,西蜀出产的丹青也无法当作颜料了。

    所有装饰后宫,充作姬妾,赏心乐意,怡目悦耳的,一定要产自秦国才可以,那么缀着宛地出产的珠子的簪,嵌着玑的耳坠,细缯白绢的衣服,以及织锦刺绣的装饰,就不会进献于面前。

    而时髦幽雅、娇艳娴淑的赵国美女也不侍立于左右了。

    再说到敲水瓶,打瓦缶,弹竹筝,拍着大腿,这样呜呜地歌唱,用来快活听觉的,是道地的秦国音乐;那些郑卫桑间的靡靡之音,虞舜箫韶、周朝武、象的古乐,却是外国的音乐。

    现在舍弃了敲打水瓶瓦缶而听郑卫的歌曲,不用弹竹筝而欣赏箫韶武象的古乐,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不过是称心快意于当前,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非,不论好坏,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不用;做客卿的,就驱逐。

    那么所看重的是女色、音乐、宝珠、美玉,所轻视的是人才了。

    这不是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办法呀!“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

    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拒绝小水溪,才能成为它的深广;王天下者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

    所以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终年求充实求美好,鬼神就会降给他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大王却要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让他们事奉诸侯,使得天下的人才,退缩不敢西来,住脚不再踏入秦国,这就叫做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贵的还很多;不是出自秦国的人才,愿意忠心事秦的也不少。

    现在却要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人民来增强仇敌,使得国内空虚而外面又和诸侯结怨,而希望国家不遭受危险,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秦王政于是废除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李斯的官职,继续使用他的计策,后来又调升他当廷尉。

    从李斯初佐秦以来,前后二十多年,秦王政终于吞并天下。

    于是秦王政采用“皇帝”的尊号,任命李斯为丞相。

    接着又摧毁各国郡县的城垣,并销熔天下的兵器,表示再也不必使用了。

    又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使秦国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是希望以后,从此再也没有战争攻伐的祸患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有一天,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在席间纷纷颂扬称赞始皇的功德武威。

    于是齐人淳于越就进谏说:“我听说殷代、周代的王位继承了一千多年,他们都曾把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因此自然形成了多方面的辅助力量。

    现在陛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秦国的宗族子弟却没有爵位,只是平民的身份,如此王室没有树立屏藩的力量,一旦国内出了如篡乱齐国的田常,或是瓜分晋国的六卿这类的危险人物,您拿什么来拯救危亡呢?做事情不取法于古代而能持续长久的例子,我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现在周青臣等人居然还当着大王的面这样胡乱献媚,尽说些好听的话,助长您的过失,他们哪里称得上是可靠的大臣呢?”秦始皇听后把这个建议交给李斯处理。

    李斯认为淳于越的建议荒谬,不应当采纳,就上书说:“古时候天下败乱分散,彼此不能统一。

    因此各地诸侯纷纷兴起,一般的论调都是称引古事来危害当今,装点一些虚浮的言辞来干扰实际。

    人人都觉得他自己的一套学问最好,并且还用这一套东西来否定他们的君王所制定的法令。

    现在陛下已经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一套善恶是非标准,而且海内已经共同拥戴陛下一人。

    可是当今各家诸子的流派,他们却是一起在任意批评朝廷所颁布的法律和教育制度。

    听说朝廷的法令一颁布,这些人就各人根据他们自己学的那套理论来批评、议论它。

    有些人看到朝廷的命令,回家去便自己在心里嘀咕不满,出门便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人们总是以批评国君来显耀自己的学识,并以此来求取虚名。

    认为只有将自己的意见来与朝廷对立才显得高明,并率领着很多下面的人来制造对朝廷的诽谤。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设法加以制止,那么,君主的威望便会跌落,私人的党羽也将要形成。

    所以把这些私人的著作言论都想法予以禁毁,对朝廷是会有好处的。

    臣请求陛下颁布命令,凡是民间有收藏《尚书》、《诗三百》、诸子百家等书籍著作的,一律都要烧毁干净。

    命令下达以后,满了三十天,如有人仍不把藏书毁弃,就处以黥刑,并罚他服修筑长城的劳役。

    至于不必加以烧毁的,只限于有关占卜、医药和园艺之类的书籍。

    若是有想学习法令的人,应该以在职的官吏为师,不能私相授受。”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议,没收烧毁了《诗三百》、《尚书》、诸子百家的书籍。

    让天下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使他们不能再用古代的制度来否定当前朝廷的措施。

    关于修订典章制度,制定具体法令,都是从始皇开始做起的。

    又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普天下各地都修盖了专供皇帝巡行时居住的宫室。

    始皇三十五年,又巡行天下,南征闽越,北逐匈奴,攘除了西方的夷狄。

    以上种种措施,李斯都参与其中,为始皇出了力。

    李斯的长男李由官拜三川郡的郡守。

    其余的几个儿子都与秦国的公主结了婚,几个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国皇族的子弟。

    有一次,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到咸阳家里,李斯在家里摆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来给李斯敬酒祝贺,来往于李斯史记门前的车马竟达到好几千。

    李斯不禁长叹说:“唉,我曾听荀卿说过:‘富贵权势不宜享受得太过分。

    ’我李斯原不过是个上蔡布衣,民间的一个普通百姓而已,皇帝实在不知道我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竟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现在朝廷中众臣的地位,没有一个人是在我上头的,我可以说是富贵达到极点了。

    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要衰微下来,真不知道我将来的结局是福还是祸呢!”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巡行天下,出游会稽山,经过吴地,从江乘渡海,往北到达琅笽山。

    丞相李斯,以及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也都跟着去。

    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始皇。

    触怒了始皇,始皇便有意疏远他,叫他去上郡监督军队,防御匈奴,又任命蒙恬当将军。

    始皇的最小的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欢心,请求跟随一同出游,始皇答应了。

    其他的儿子都没能跟着去。

    那年七月,始皇来到沙丘,病得很严重,便叫赵高写遗诏赐给公子扶苏说:“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来参与丧事,到咸阳会齐,然后再行葬礼。”遗诏已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始皇就去世了。

    遗诏和玺印都在赵高那儿,只有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为始皇所宠幸的五六个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没有人知道。

    李斯以为皇上在外头去世,朝廷又没有事先立定太子,惟恐始皇的那几个公子以及天下人叛乱,所以隐瞒消息,不发布丧事。

    就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鍂车京车中,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着车子奏事并进呈食物,宦官们就假托始皇的命令,从鍂车京车里批准百官所奏的公事。

    赵高于是扣留了赐给扶苏的玺印和遗诏,就对公子胡亥说:“皇上去世,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而只赐给了长子扶苏遗诏。

    等长子一来到,就会立为皇帝,而你却连一点儿土地也没有分封到,该怎么办呢?”胡亥说“:本来如此。

    我听人家说,贤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属臣,聪睿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

    我父亲他当然知道哪个儿子应该嗣位,哪个儿子不应受封。

    现在我父亲既然不下命令封赐诸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说:“话不能这样说,现在天下的大权,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中,我们要谁生存谁就生存,要谁灭亡谁就灭亡,你何不多加考虑计划看看?而且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控制别人和接受别人控制,这两样哪里可以相提并论呢?”胡亥说“:废弃长兄而拥立幼弟,是不合乎道义的;不遵从父亲的遗诏,妄想嗣位为帝;或者惟恐长兄嗣位以后,自己失去宠恃,可能被杀,因而阴谋篡位,这都是不孝的;自己才能薄弱陋劣,勉强依靠别人出力帮忙,并不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为天下人所心服的。

    我要是妄想这样做,就怕自己身遭不测,说不定弄得国亡宗灭,再也没有人祭祀呢!”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王,全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算是不忠诚。

    卫出公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还在《春秋》上特加记载,不算是不孝顺。

    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细端,隆盛的德行不必计较琐细的礼节。

    乡里间日常的琐事,和朝廷百官所担负的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如果百官办事套用处理乡间琐事的办法,那必定会导致失败。

    因此,凡事只顾细节而遗忘大体,必生祸患;犹疑不决,必招灾害。

    要是能勇敢果断,放手去做,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后来必能成功。

    但愿你按照我的意见去做。”胡亥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现在皇上刚去世,还没有发丧,丧礼还没有结束,怎么方便拿这件事来要求丞相呢?”赵高说“:时机可是挺要紧的啊!稍一迟缓,就不允许你再做任何打算了。

    就像携带干粮骑着快马赶路一样,最怕的是耽误时机了。”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话之后,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谋划,恐怕事情不会成功,臣请求为你来和丞相一起谋划吧!”赵高因此对丞相李斯说:“皇上去世,赐遗诏给长子,叫他赶来参加丧事,到咸阳会齐,准备嗣位为帝。

    可是遗诏还没来得及送出,皇上就先去世了。

    如今还没有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所赐给长子的遗诏和符令玺印都在胡亥那儿。

    现在要决定谁是太子,就看你我的嘴巴怎么说话了。

    你觉得这事情该怎么办?”李斯说“:怎么可以说这种亡灭国家的话呢?这种立定太子的事,不是我们这种做人臣的人所应该讨论的。”赵高说“:你自己估量一下你的才能比蒙恬怎样?你对国家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加深谋远虑而不致失算?你未必真比蒙恬更不会结怨于天下人?你比蒙恬更加和长子扶苏有旧交情而又深得信任?”李斯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对我如此苛求责备呢?”赵高说“:我原不过是宫禁里一个供人驱使的奴役,侥幸因为熟悉狱法,得以有机会进入秦朝宫廷,掌管事务,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来没见到秦王所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是曾经连封两代相继为官的,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诛戮而死。

    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他们的为人都是你所知道的。

    长子扶苏刚强果断,威武勇敢,肯信任人,又善于鼓舞别人,让他们替自己出力。

    扶苏即皇帝位后,必定任命蒙恬当丞相,这样一来,你是不可能带着通侯的印绶回家享福,这是很明确的了。

    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学习,我让他学习法令诸事好几年了,却没有看到他有过过失。

    胡亥慈祥仁爱,敦厚笃实,轻视财物,看重士人,心里非常聪明但口不善于言辞,对于士人都非常礼貌尊敬,秦国的那些公子都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所以他可以继承皇位,你最好计划一下,确定他为太子。”李斯说“:你趁早回到你的本位去管你自己的事吧!我李斯遵照皇帝的遗嘱,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吗?”赵高说“:你自以为现在的处境很安稳,但说不准会很危险呢!如果你参加我们的计划,也许你觉得很危险,但说不定却会平安无事。

    一个人要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怎能算是出类拔萃的聪明人呢?”李斯说“:我李斯原不过是上蔡民间的布衣,皇上侥幸提拔我为丞相,封我为通侯,皇上之所以要把我的子孙都封了尊位,赐给厚禄,原本是要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交给我的。

    我怎么能辜负皇帝对我的恩义呢?肝胆相照的忠臣,不因怕死而存侥幸于万一的心理;谨身侍亲的孝子,也不宜于勤劳而使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险。

    做人臣的只要各守本分的职责就够了。

    你不要再说了,再说的话,可就要陷我李斯于罪了!”赵高说:“我听说聪明人处世,凡事灵活变化,不会固执不通。

    他能够抓紧局势变化的关键,顺应潮流;看到事物发史记展的苗头,就能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本来是有这种情况的,怎么能固执着永恒不变的准则呢?现在天下的权威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办法揣摩出胡亥的意志来。

    而且现在扶苏在外,胡亥在内,始皇为上,扶苏为下,如由内部控制外部,由上面控制下面,自然方便。

    一旦错过机会,上下内外的形势发生变化,再想反对扶苏,就不免变成乱臣贼子了。

    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谢;春天天暖冰解,万物自然成长,这是必然结果,客观的形势,是足以决定人的行为和取舍的呀!你现在怎么还不理解这种道理呢?”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废申生立奚齐,结果换来三代的政局不安;齐桓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后来公子纠给杀了;殷纣杀了叔父比干,不听人家的劝谏,因此都城变成废墟,国家危亡。

    这三件都是违背天理的例子,弄得宗庙没有人祭祀。

    我和他们这几个一样也是人,他们既然因违背天理而遭灾祸,我还干嘛参与篡位的阴谋!”赵高说“:在上位的(指胡亥)和在下位的(指李斯)如果同心协力,就可以保有永久的富贵;宫里的人(指赵高)和宫外的百官大臣(指李斯)如果互相应和,事情自然顺乎,不致有差错。

    你要是听我的计策,你就可以长久享有侯爵,还可以传给子孙万代。

    而且你也可以像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那般的长寿,像孔子和墨子两位圣贤那般的聪明智慧。

    现在你却舍弃这个好计策不肯听从,那么连你的子孙都不免遭殃,我实在很替你耽心害怕。

    一个善于自处的人是能因祸得福的,你打算把自己如何来安置呢?”李斯于是抬头望着天,掉眼泪叹息着说:“唉!我偏偏不幸生长在乱世里,既然不能自杀来报答皇帝,要向哪儿去寄托我的生命呢?”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的计谋。

    赵高就回复胡亥说“:我是得了你的允许,奉了你的公开命令去通知李斯的,李斯敢不听从吗?”李斯于是和赵高一起密谋。

    李斯假装接受了皇帝的遗诏———命令丞相立胡亥为太子。

    就另外伪造了一封遗诏赐给长子扶苏说:“我巡行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明,以便降福延长寿命。

    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着几十万大兵,驻扎在边疆,已有十多年了,不能向前伸展国家的领土,士兵死亡损失又很惨重,一点儿功劳也没有,却反而屡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作所为。

    只因为不能被解除监兵的职务,以便回朝来做太子,就整天地怨恨不平。

    扶苏做人儿子的,实在太不懂得孝顺,现在赐剑给你,让你自杀。

    将军蒙恬跟随扶苏在外头,既不能改正扶苏的错误,显然是有意如此,那你也应该知道扶苏心里的打算。

    做人臣的却不知道忠心国家,现在也赐你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军王离。”就在诏书的封口处盖上了皇帝的玺印,派遣胡亥手下的亲信送到上郡给扶苏。

    使者来到上郡,扶苏拆开诏书一看,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

    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头,还没有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叫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呀!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弱,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就自杀了。

    蒙恬不肯自杀,使者于是把蒙恬交给手下小吏,囚禁在阳周县。

    使者回来报告,胡亥、李斯、赵高大喜至极。

    来到咸阳,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

    胡亥任命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经常在宫中侍奉皇帝,掌握大权。

    有一天,二世皇帝退朝休息的时候,叫来赵高商讨事情,就对赵高说:“人生在世上,简直像从裂开的墙缝中看见快马飞奔而过一样,实在太短暂了。

    我既然已经当了天下的皇帝,想要享尽天下一切声色的娱乐,受用一切心中所喜爱的物质,而又要使宗庙安定,百姓生活愉快,永久享有天下,直到我寿终正寝而止,按道理讲,这是可能的吗?”赵高说:“这是贤明的君主所能够做到的,但昏乱的君主就不该这么做。

    臣不敢回避斧钺的罪诛,且让臣说给陛下听听,但愿陛下稍加留意考虑。

    说到沙丘篡位的密谋,诸位公子以及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怀疑,而公子们都是陛下的哥哥,几位大臣又都是先帝所委任的。

    现在陛下刚刚即位,他们这般人总是歪歪扭扭地不服气,只怕他们就要造反了。

    而且蒙恬已经死了,蒙毅在外头,臣可真是心惊胆寒,就怕没有好下场,陛下又怎么能尽情享受这种快乐呢?”二世皇帝说“:那该怎么办呢?”赵高说:“让法令变得严峻,刑罚变得苛酷。

    让犯法有罪的,互相牵连而受诛,甚至于逮捕他们整个家族的人。

    诛灭大臣,同本皇族的人疏远,而让贫贱没有地位的人得到尊宠。

    把先帝所委任的旧臣一概除去,另外任用你所亲信的人,并同他们接近,他们就暗中感激陛下的恩惠,自然归附了陛下。

    如此对你有害的人都被消灭,那些人的奸计也就无法实现了。

    朝廷中的百官大臣,没有一个不蒙受你的隆恩厚德的,陛下自可高枕无忧,为所欲为,纵情享受,充分游乐。

    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二世皇帝同意了赵高的话,就把从前的法律都改动了。

    结果凡群臣和宗族有罪,二世皇帝随即把犯人交给赵高,命令他穷究审问。

    结果诛杀了大臣蒙毅等人。

    十二个公子在咸阳把头砍了,陈尸市面让众人看。

    十个公主也给在杜县断裂肢体杀了,也陈尸到市面上。

    这些宗族的财物都充公,没收在天子内库里。

    牵连被治罪的人数不清。

    公子高想要亡命出逃,深怕本家族的人被逮捕处死,就上书说:“从前先帝健在的时候,每逢臣入宫,先帝就赐给臣吃的,出宫的时候,也赐臣乘他的车子。

    先帝内府的衣服,臣能得到赏赐,先帝宫中马房里珍贵难得的马匹,臣也能够得到赏赐。

    臣应该跟随先帝一同死去,可是当时却没能做到。

    做人子没有尽到孝顺,做人臣没尽到忠诚。

    不忠不孝的人,声名已经败坏,是没有立足在世上的必要了。

    臣请求准许跟随先帝一同死去,但愿能安葬在骊山脚下。

    请陛下哀怜臣,让臣侥幸达到这个愿望吧!”这封书呈递上去,胡亥真是太高兴了,即刻把赵高找来,指示给赵高看,又告诉赵高说:“这是不是公子高原想叛乱,只因大势已去,情急无奈,才只好这样做呢?”赵高说“:在严刑峻法之下,做人臣的连担心生命不保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计划史记叛乱呢?”胡亥就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赏赐十万钱作为安葬的费用。

    法令诛罚一天比一天地严厉残酷,群臣们人人都自觉得生命难保,想要叛乱的人越来越多了。

    二世皇帝又建造了阿房宫,修筑供一般人行走的公路,以及专供天子用的马路。

    租税越来越重了,守边城,服劳役,接连的征调逼迫,没有个完了的时候。

    于是准备被征调到渔阳守边城的楚地士兵陈胜、吴广等人率先进行叛乱,从太行山以东开始,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各自立为侯王,反叛秦国,大军来到鸿门,才被秦兵击退。

    李斯屡次想要找机会请求进谏,二世皇帝都没答应。

    二世皇帝却反而责问李斯说“:我有我个人的看法,我曾听韩非这么说:‘古时候帝尧有了天下,殿堂不过三尺高;从山上采来的作屋椽的木条,都不加以雕镂,用茅草做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即使是旅舍中寄宿的行人的生活,也没有像尧这样清苦的呀!冬天穿鹿皮衣,夏天穿麻布衣,吃的是粗米稻饼,只用蔬菜作羹汤,用陶土制的簋吃饭,用陶土制的酒杯喝酒,即使是看守里门的人的生活,也没有像尧这样简陋的呀!夏禹开凿龙门山,使得河水畅通,大夏地方不再泛滥成灾。

    又疏通了九条河流,曲折地筑起九河的堤防。

    把堵塞拥挤的河道加以开导疏浚,引导河水到海里去。

    夏禹劳累得腿上的毛都秃了,手掌足心长出厚茧,终年的风吹日晒,容颜一片黎黑。

    夏禹就这样死在外头,安葬在会稽山上。

    一般奴隶的劳苦,也没有像他这样酷烈的呀!’做了享有天下的皇帝,他的可贵,难道就是要身心交瘁,身体还像旅客在客栈里,口里吃着像守里门的人吃的那种饮食,手里拿着像奴隶所做的那样的活儿吗?这些刻苦的劳作,只是一般的百姓应当竭力去做的事,不是贤人所急于要做的。

    贤人享有天下,只求天下的人都顺适他一个人的心意就够了,这就是他有天下可贵的地方啊!所谓的贤人,必定要能安定天下,而又能治理万民,如果像尧和禹那样,连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好处,还能治理什么天下呢?所以我打算随心所欲,放纵享乐,而又希望能永久保有天下,不致有任何祸患,你说说怎么办呢?”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的郡守,群起的盗寇像吴广等人,向西攻占土地,无论来到李由所管辖的地区,还是由此地区离开,李由都无法禁止。

    等到章邯驱逐击败了吴广等人的军队以后,使者接二连三,来到三川郡调查,责问李斯身居三公的地位,为什么竟纵容叛乱的盗寇如此胡闹?李斯又怕死,又贪恋富贵,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为了企图博得二世皇帝的欢心,就迎合二世皇帝的心意上书回答说:“所谓贤明的君主,必定是要能够掌握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而又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属臣和全国百姓的。

    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那么属臣就不敢不竭尽才能来为君主奉献牺牲了。

    如此一来,君主和属臣的职责明确,在上位和在下位的名义彰明,那么全天下不管是贤能或是不肖的人,就没有敢不竭力尽责来为君主奉献牺牲的了。

    因此君主虽然对天下实施专制独裁,事实上却好像没什么事可让他去费心制裁似的,他也就能够穷奢极欲,享尽人间最大的乐趣了。

    这样才是贤明的君主啊!对于这番道理,难道不应该仔细研究吗?“所以申不害曾说:‘拥有天下的人,要是还不懂得肆情纵恣,那就是所谓拿天下当作自身的桎梏了。

    ’这种君主,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懂得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而却很愚蠢地拿自身来为天下人民劳苦卖命,就像尧和禹作为一个君主,要是不能讲求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治术,推行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别人,并且专让天下人来顺适自己的心意,而却偏要苦形劳神,拿自身来为百姓奉献牺牲,这就是超越本身职责,做了百姓份内卑贱的差事了。

    这种卑贱的差事,原不是养育天下的君主所该做的呀!不然,作为一个君主,又有什么可贵的呢?而且让别人来为自己奉献牺牲,自己当然会显得尊贵,别人也就当然低贱了。

    要是叫自己来为别人奉献牺牲,那么别人就会显得尊贵,而自己却变成低贱了。

    所以拿自己来为别人奉献牺牲的,必定地位低贱,而大家所共同为他奉献牺牲的人,必定地位尊贵,从远古到现在,没有不是这样的呀!凡是古代所以尊重贤能的人,为的是他们地位富贵,所以厌恶不肖的人,为的是他们地位低贱啊,像尧和禹那样,拿自身来为天下奉献牺牲的,要是随着世俗的看法,也来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赞誉佩服一番,那就失去了尊重贤人的用心,可以说是极大的错误了。

    所以说尧和禹是反而把天下作为自己的桎梏,不是很恰当的吗?这是由于不能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的过失啊!“所以韩非说:‘慈祥的母亲,会有败家的子弟,而严厉的家庭,却没有扌干格的奴婢。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只是由于能不能用严厉的惩罚的分别啊!所以商鞅所制定的法令,连把容易引起火灾的灰烬丢弃在路上也要处刑。

    丢弃灰烬只不过是很小的罪过,而却要受刑,那就是推行严刑峻法了。

    只有贤明的君主才懂得怎样严厉地督察轻微的罪过。

    连轻微的罪过也要受到严厉的督察,何况有了重罪呢?所以这样一来,人民就不敢贸然触犯法令了。

    因此韩非说‘:虽然才不过几尺长的布帛,一般人见了却都想要偷盗,可是百镒的美好黄金,连盗跖那样的匪徒也不敢攫取,这不是一般人好利心重,几尺长的布帛价值高,而盗跖的欲望浅少,也不是因为盗跖那样的横行抢劫,根本没把百镒的黄金看在眼里。

    事实上是因为只要攫取人家的财物,随后就会受到刑罚,所以盗跖当然不敢攫取百镒黄金。

    可是一旦刑罚不必认真执行的时候,一般人即使看到几尺布帛,也是想偷盗的了。

    因此才不过是五丈高的城墙,只因为峻峭难登,楼季就不敢轻易冒犯,可是虽然是百仞高的泰山,只因为坑谷平坦易走,即使是跛脚的母羊也可给放牧到山顶上。

    楼季对五丈高的城墙都感到为难了,难道跛脚的母羊会对百仞高峰感到容易吗?这只是峻峭难登和平坦易走的分别啊!明智君主之所以可以长久地处在尊贵的地位,把握重大的权势,而且独自享有天下的利益,并没有别的特殊办法,只是由于能独断专行,切实利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别人,处罚务求深重,所以天下人就不敢犯法了呀!现在不讲求如何让天下人不敢贸然触犯法令,却力行慈母溺爱而败坏子弟的办法,这就是没有考察圣人的言论了。

    既然不能实施圣人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的治术,那还劳身苦心,反而为天下人所驱役,是干什么呢!这不是很可悲吗?史记“而且节俭仁义的人立在朝廷上,荒诞放肆的乐趣就要中止了;谏说论理的臣子在身边非议,流荡泛漫的心意就要穷屈了;烈士死节的行为彰显在世间,淫逸康乐的娱乐就要废弃了。

    所以贤明的君主能够远离这三种人,而独自操纵驾驭部属的手段,来制裁听从他的臣子,而且修明图籍告令的赏罚条文,所以他的自身才会权威盛大地位尊贵。

    凡是贤明的君主,必将能够拂逆世俗的人情,磨砺民间的风俗,使它们顺适自己。

    他又能够废弃他所厌恶的一切,从而树立他所喜爱的。

    因此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尊贵的威势,死后也有贤明的谥号。

    因此贤明的君主能够专断独裁,权力不落在属臣手里。

    然后他就能够毁灭仁义道德的途径,堵塞信口胡诌的非议,困厄烈士死节的行为,掩没属臣和天下百姓的聪明智慧,一切国事,都只听信自己的独断专行了。

    如此一来,仁义烈士的英勇行为颠覆不了他的地位,忿愤慷慨的争辨谏说也抢夺不了他的威势。

    因此他就能够巍然独尊,畅行穷奢极欲的志愿,而再也没有人敢跟他作对的了。

    像这样然后才可以说是明了申不害、韩非的心术,而且讲求商鞅的法令了。

    法令讲求,心术明了,而天下还会叛乱,这是从未听说过的呀!所以说‘三王之道,简约而容易把握’,只有贤明的君主,才有能力实践这番道理。

    因此可以说只要督察责求认真,属臣就没有邪恶的;属臣没有邪恶,天下自然安定;天下安定,君主就显得尊严;君主显得尊严,督察责求必然确实;督察责求确实,事事便能如愿以偿;事事如愿以偿,那么国家一定富强;一等国家富强,君主就会有丰盛的快乐了。

    所以只要建立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的办法,那就没有不事事如愿的了。

    这样一来,群臣百姓想要拯救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哪儿还有心思图谋叛乱呢?这样具备了五帝的治道,可以说是能明了君主驾驭臣属的手段了。

    即使是韩非、申不害再生,他们对我说的这番道理,也没法子再增添或修改些什么啊!”这封答书上奏后,二世皇帝非常高兴。

    因此对人民所实施的严刑峻法,比以前又更苛酷了。

    只有向人民抽税最重的,才能算是贤明的官吏。

    二世皇帝于是说“:像这样真可以说是懂得怎样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百姓了!”路上行走的人,竟有半数是受到刑事处罚的,死人的尸体每天成堆地陈列在市面上,杀人多的才能算是尽忠的臣子。

    二世皇帝于是又说“:像这样真是可以说懂得了怎样用严刑峻法来督察责求百姓了!”赵高起先当郎中令的时候,所杀的人是为了报私怨,而陷害的人,实在太多了。

    赵高恐怕大臣们在入朝奏事时,向二世皇帝揭露自己的短处,就劝谏二世皇帝说“:天子所以尊贵的原因,只是由于群臣见不到天子面而仅能听到他的声音,这就是天子自称为‘朕’的缘故。

    而且陛下年纪还轻,未必什么事情都懂,现在坐在朝廷上,如果对惩罚和奖赏有处理失当的地方,就会使大臣们瞧不起。

    那就不能让天下人都公认您是最神圣、最明智的人了。

    所以陛下不妨就深居在宫禁之中,等待着大臣们把公事呈奏上来,等公事来了,我们就可充分权衡考虑,然后再批示办理。

    如此一来,大臣们就不敢上奏那些惑乱视听,混淆是非的事情,天下的人都不禁要齐声颂赞陛下是最神圣的人主了。”二世皇帝采用了这个计策,从此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而只深居在宫禁之中,赵高常常在宫中侍候办事,一切公事都由赵高决定。

    赵高听说李斯对二世皇帝不见大臣这一举动有不满意的话,就对李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盗贼蜂起,而现在皇上却在加紧派遣服劳役的人民修建阿房宫,而且在赏玩和收集名狗骏马这类没有用处的东西。

    臣想要谏止,但臣的地位太低贱了。

    这真是你做丞相的人的事,你怎么不进谏呢?”李斯说:“当然了,我早就想说话了。

    可是现在皇上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远住在深宫里头,我有很多要说的话,无法传达给他。

    想要面见他,又没有机会。”赵高就告诉李斯说:“你果真想进谏的话,请允许我替你打听,只要一等皇帝有空闲,我就通知你。”赵高就趁着二世皇帝闲居娱乐,宫中美女在面前侍候的时候,派人告诉丞相说:“皇上刚刚有空,你可以来上奏。”李斯于是就来到宫门求见。

    象这种情况,一连有三次,二世皇帝因此大怒说:“我常常有空的日子,丞相不来,我正在闲居独处的时候,丞相却偏偏常来请示事情。

    丞相是瞧不起我呢?还是存心让我出丑?”赵高就趁机说:“这样子太危险了,当时沙丘的密谋,丞相曾经参与在内,现在陛下已经立为皇帝,可是丞相地位却没有提高,显然他的心意也是封地封王呀!而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说,丞相的长男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地盗首陈胜等人都是丞相邻县同乡的居民,所以丞相纵容他们造反。

    那些盗寇公开横行,经过三川郡,李由只是守城,却不肯出击。

    我听说李由同那些盗寇有公文往来,还没有调查清楚底细详情,所以不敢向陛下报告。

    而且丞相在外面的声威权势,还超过陛下呢!”二世皇帝认为赵高所说的没错,想要法办李斯,又恐怕赵高所说的不够确切,于是就派人调查三川郡守李由与盗寇暗中勾结的具体情况。

    李斯听到了消息,这时二世皇帝正在甘泉宫观赏角力和杂戏的表演,李斯没法子进见,就上书诉说赵高的短处“:我听说大臣如果想同国君看齐,处处要求势均力敌,那就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小妾如果想同丈夫看齐,处处要求同等待遇,那就没有不危乱家庭的。

    现在有个大臣在你身边,无论好事坏事,他都专断独行,同你的权势没有两样,这就非常碍事了。

    以前司城子罕当宋国的丞相,包揽承办朝廷一切刑罚的事务,又用种种威逼手段,迫使大臣亲近他、人民畏惧他,结果才一年的时间,子罕就篡夺了王位。

    又象田常当齐简公的臣子,爵位高到国人没能和他匹敌的,私人财富多到和公家的相等。

    田常就拿爵禄和财物来赏赐给大家,于是百姓和群臣都归附了田常。

    田常也就暗中利用机会盗取了齐国的政权。

    结果在庭院里把宰予给杀了,接着又在朝廷上把齐简公给杀了,终于篡有齐国。

    这都是家喻户晓的例子。

    现在赵高有邪淫的心意,叛逆的行为,就像以前子罕辅佐宋国一般。

    赵高私人的财富,也像当年田常在齐国的那样多。

    赵高一并使用田常和子罕两人叛逆的方式,因而篡夺了陛下的威严诚信。

    赵高的志向就象韩王己辅佐韩王安一样,想要亡灭国家。

    陛下要是不早做打算,臣就怕他迟早要叛乱呀!”二世皇帝说“:这是什么话呢?赵高史记原本是个宦官,可是他不因为处境舒适就为所欲为,也不因处世艰危就改变忠诚。

    他能忠心耿耿,才得到提拔。

    他又最讲信义,才保有禄位。

    我确实认为他是个了不得的人才,而你却怀疑他,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而且我还这么年轻,先父就去世了,自己什么见识都没有,不懂得治理百姓的道理,而你年纪又大了,要是没有他,恐怕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掌握天下政权了。

    所以我不把国家大事交给赵高,那要交给谁呢?而且赵君精明强悍,年富力强,能洞悉民间的隐情,又能顺适我的心愿,你可千万不能怀疑他呀!”李斯说:“事实并不像陛下所说的。

    赵高只不过是个卑贱的人,并不懂得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而且他贪得无厌,追逐利益,没个终了的时候。

    他的权势地位,简直和陛下不相上下,嗜好欲望没个穷尽的边缘。

    所以臣说这太危险了!”二世皇帝先前已对赵高深信不疑,如今就生怕李斯把赵高给杀了,因此私下就把这些话告诉赵高。

    赵高说“:现在丞相所忧虑的只有我赵高了。

    等我一死,丞相就将要做田常所做的事了。”于是二世皇帝就说“:那就把李斯交给你治罪吧!”赵高审讯李斯。

    李斯被拘捕,而且上了刑具。

    李斯在监狱里,抬头仰望天空,不禁叹息着说:“唉!真是悲痛啊!无道的君王,怎么能为他出谋献策呢?以前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三个臣子,难道不曾对国家赤胆忠心吗?可是最后却没能逃避掉被诛杀的厄运。

    这是由于他们看错了对象,尽忠于无道的君主啊!如今我的聪明智慧不如他们三位,而二世皇帝的昏庸荒淫,却又远过桀、纣和夫差,我因尽忠于二世而被杀,也是应该的了。

    而且二世治天下的办法,岂不是胡来乱搞吗?不久以前,他屠杀了他的兄弟,自立为皇帝,又屠杀了忠臣,而重用那些身份低贱的人,并且大量奴役人民修建阿房宫,课征天下繁重的赋税。

    对他的这些暴虐无道的行为,我并不是没有进谏,只是他却不肯听我的话呀!凡是古代圣贤的君王,他们的饮食都有节制,车马器用都有一定的数量,宫殿房室也都有一定的制度,无论是颁布什么命令或兴办什么事业,只要是徒增浪费,对人民利益无补的,都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都能够维持长久的治安哪!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违反常理的野蛮手段,根本没有顾虑到后患;对忠臣乱加诛杀,根本没有预想到灾殃;大规模地建造宫室,对天下抽索重税,根本不爱惜钱财。

    这三件事已经做出来了,天下的人民自然不会信服。

    现在造反叛秦的人民,已经占据了秦国一半的疆土,可是二世心里不知道觉悟,居然还要赵高辅佐他。

    不久的将来,我必定会亲眼看到盗寇攻打咸阳城,朝廷转眼间变成一片荒野废墟,只剩几只麋鹿在那儿来来往往啊!”二世皇帝于是叫赵高判决丞相李斯的罪状,责问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形,逮捕了李斯所有的宗族和宾客。

    赵高审讯李斯,拷打李斯一千多下,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好冤屈地承认自己有罪。

    李斯所以始终不肯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自负口才很好,对国家有大功劳,而又确实未曾有过谋反的心意,因此总希望万一有一天有机会上书陈述自己的冤情,说不定会使二世皇帝醒悟过来,从而赦免了他的罪。

    李斯于是在狱中上书说“:臣担任丞相,治理人民,已经三十多年了。

    当初臣来到秦国,国家的领土还很狭窄。

    先王初年,秦国版图不过千里,士兵也只有几十万。

    臣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国家的法令;暗中派遣谋臣,带着金银珠宝去游说诸侯;又默默地整备武装,加强政令的效力,任命敢死的人做官吏,同时特别尊重功臣,把他们的爵禄格外提高。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终于逼迫韩国,弄垮魏国,打败燕国、赵国,消灭齐国、楚国,先后吞并了这六个国家,俘虏了他们的国君,而立秦王为天子,这是臣的第一件罪状啊!秦国的土地已经很广阔了,可是臣还主使北伐匈奴,南定百越,用来夸耀秦国势力的强大,这是臣的第二件罪状啊!尊重大臣,给予较高的爵禄,藉以巩固君臣间亲密的联系,这是臣的第三件罪状啊!立定掌管土地的社神和掌管五谷的稷神,修明宗庙的祭祀,以便彰明君王的贤能,这是臣的第四件罪状啊!更改器物上所刻的徽饰花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颁布天下各种制度的明文规定,使秦国树立不朽的名声,这是臣的第五件罪状啊!修筑天子专用的马路,建造供游览的名胜地区,来显示君王的志得意满,这是臣的第六件罪状啊!放宽刑罚,减轻租税,来满足君王获得民心的意图,让万民拥戴他们的君王,至死不能忘怀,这是臣的第七大罪状啊!像臣这样的人,所触犯的罪状,早就该叫臣死了,幸而皇上准许臣在朝廷尽力服务,这才直到今天。

    但愿陛下对这一切能仔细明察!”这封信呈递上去,赵高叫官吏把它丢弃,不上奏给二世皇帝,赵高说:“囚犯凭什么可以上书呢?”赵高命令他的私党十余人,假扮作御史、谒者、侍中等官员,轮换着一次又一次地去审讯李斯。

    李斯更改口供,把实情向这些人陈述,赵高却经常派人再严加拷打。

    后来二世皇帝派人调查李斯,对证口供,李斯以为又同前几次一样,只要一说实话就要受刑,所以终于不敢再改口供,而用书面承认自己犯罪属实。

    赵高把判决书呈献给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很高兴地说:“这回要是没有赵高,险些就给丞相出卖了!”等到二世皇帝派遣去调查三川郡李由罪状的使臣到达三川时,李由已经叫项梁给杀死了。

    使者回来时,又碰巧李斯已经交给狱吏看管,无法对证。

    赵高于是把使者调查的实况都给篡改了,假造了一些李由叛变的报告。

    二世皇帝二年七月,李斯被以五刑论处,在咸阳市上腰斩。

    李斯走出监狱,跟他的中子一齐被押解的时候,对他的中子说“:我还想像以前那样,和你一同牵着黄狗,到家乡上蔡东门去猎捕狡兔,可是现在哪儿还会有这种日子呢?”于是父子两人相对痛哭。

    所有李斯的父母、兄弟、妻子之家族的人,都给诛杀了。

    李斯死后,二世皇帝拜赵高为中丞相,朝廷上的事情,无论大小,经常都由赵高决定。

    赵高自知他的权势很大,于是呈献了一匹鹿,故意说是马。

    二世皇帝问左右说“:这是鹿吧?”左右都说“:是马。”二世皇帝大为惊讶,以为自己神经错乱,于是把太卜找来,叫他占卜。

    太卜说“:这是由于陛下春秋两季祭祀上天,供奉宗庙神鬼的时候,斋戒不够彻底,才史记会落得今天的地步。

    陛下可以遵照古代圣贤的规矩,严肃而彻底地执行斋戒的礼节。”二世皇帝于是就住进上林苑斋戒,天天在苑里游玩射猎。

    有个行人走入上林苑中,二世皇帝射杀了他。

    于是赵高就叫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弹劾不知道谁害死了人,把尸首搬到上林苑来。

    赵高就劝谏二世皇帝说“:天子无缘无故杀害了没有罪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鬼神会不接受祭祀供养,上天也将要降下灾祸,所以陛下应该远离皇宫,以便祈福除灾免祸。”二世皇帝因此离开皇宫,到望夷宫去住。

    二世皇帝在望夷宫里住了三天,赵高假托二世的命令,叫卫士穿着白色的衣服,倒拿着戈向内,赵高入宫告诉二世说“:太行山以东群盗叛乱的军队大批拥到了!”二世登楼望见卫士拿着兵器杀进来,惊慌失色,赵高便乘机逼迫二世自杀。

    赵高拿过皇帝的玉玺,佩在自己身上,左右和百官,没有一个跟着他上殿的。

    赵高一连三次想走到殿上去,但每一次都好像感到殿要坍毁似的,只好中止了。

    赵高自知上天不要他做皇帝,群臣也没有容许他的,因此把二世的侄儿子婴找来,将玉玺交给子婴。

    子婴即秦王位后,害怕赵高,就假托生病,不理朝政,跟宦官韩谈父子密谋诛杀赵高。

    子婴趁着赵高进见问病请安的时候,叫韩谈把赵高刺杀死了。

    诛杀了赵高父母、兄弟、妻子三族的人。

    子婴即位三个月,沛公刘邦的军队从武关攻入,来到咸阳,群臣百官都背叛秦国,不到子婴那儿去。

    子婴和他的妻子、儿子们,自己用系玺印的丝带系了脖子,在轵道旁边等候沛公,向沛公投降。

    沛公把子婴交给负责的官吏。

    后来项王来到咸阳,就杀了子婴,秦国就这样丧失了天下。

    太史公说:李斯出身布衣,行踪遍历诸侯各国,后来到了秦国,趁六国有机可乘的时候,辅佐始皇,终于成就了帝王的大事业,李斯做了三公,可算是得到始皇的尊宠信任了。

    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力求政治修明,来纠正补救始皇的过失,而只是贪恋爵禄,一味地曲意顺从逢迎,而且用严厉的威势和苛酷的刑法来治理百姓,又听从了赵高的邪说,废弃嫡子扶苏,立了庶子胡亥。

    等到诸侯已经叛变了,李斯才想进谏,这不是最愚蠢的做法吗?一般认为李斯为秦竭尽忠诚,其结果却是受五刑而死,未免太冤屈了,但我仔细考察事实的真相,却和世俗的看法不同。

    不然的话,李斯的功劳将可与西周的周公旦和召公..相比了。

    蒙恬列传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

    他的祖父名叫蒙骜,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王,官位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带兵攻打韩国,夺取了成皋和荥阳,改置三川郡。

    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城。

    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

    秦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二十座城,改置东郡。

    秦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有个儿子叫蒙恬。

    蒙恬曾学狱法,作狱官、掌文书。

    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副将,与王翦去攻打楚国,大败楚兵,杀死楚将项燕。

    秦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率兵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蒙恬有个弟弟名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家世的关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拜为内史。

    秦国兼并天下后,乃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取黄河以南的土地。

    构筑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

    于是渡越黄河,占据阴山,逶迤而北,暴露军队于外,共有十余年,驻守在上郡。

    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信任他、夸奖他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皇帝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皇帝的跟前。

    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

    因此,即使是其他的诸将相,也都不敢和他们争宠。

    赵高这个人,是诸赵中较为疏远的亲属。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身于宦者的家庭,母亲曾受过刑罚,世世代代都是卑贱人家。

    秦始皇听说赵高强而有力,通晓刑狱法律,乃选拔他担任中车府令。

    赵高便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胡亥决断讼案。

    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蒙毅依法惩治他。

    蒙毅不敢枉屈法律,判定赵高死罪,剥夺他的官职。

    秦始皇顾念赵高平时做事很认真,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职。

    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

    于是派遣蒙恬开路,从九原郡到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

    可惜没有完成。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笽。

    途中突然患病,便派遣蒙毅折回会稽祷告山川。

    蒙毅还没有返回来,秦始皇走到沙丘便病死了。

    秦始皇病死的消息被封锁,文武百官都不知道。

    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陪侍在皇帝左右。

    赵高很得胡亥的宠幸,想要立胡亥来继承皇位,又怨恨蒙毅前次依法惩治他而不帮助他,因而存有残害蒙毅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谋划,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既已立毕,便派了使者,捏造罪名,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

    扶苏自杀身亡,蒙恬内心存疑,请求复诉。

    使者把蒙恬交给官吏,另外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胡亥用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代替蒙恬掌兵。

    等到使者回来呈报,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便想要释放蒙恬,但赵高惟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仍旧怨恨未消。

    蒙毅祷告山川后赶了回来,赵高就趁此机会,为了向胡亥表示尽忠,便要消灭蒙氏,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要举用贤能,册立你为太子已经很久了,蒙毅却进谏说‘不可’。

    如果他知道你贤能而逾久不立,那是对你不忠而且迷惑先帝呀!依我愚昧的看法,不如把他杀了。”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就囚禁蒙毅于代郡。

    而在此之前,已先囚禁蒙恬于阳周。

    等到车驾回到咸阳,发丧埋葬秦始皇,太子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最受宠信,日夜诽谤蒙氏,找寻罪过加以弹劾。

    子婴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

    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了国家,殃祸降到自身。

    现在蒙氏一家人,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私下认为这史记不可以。

    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

    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呀!我私下认为不可以这样。”胡亥没有采纳子婴的建议,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王要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拦。

    现在丞相以为你不忠,判决你灭家之罪。

    我不忍心这样,只赐你一死,也算是很庆幸了。

    希望你自己打算一下。”蒙毅回答说“:假如以我不能博得先主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开始做官,顺意蒙幸,直到先主去世,可算是了解先主的心意了。

    假如以我不知道太子的才干,那么太子能独守宠幸,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比起其他诸公子来,相差绝远,我还有什么可疑的。

    先主要举用太子,已经有好几年的积心了,我还敢进谏什么谗言,还敢出些什么计策呢!我不敢找借口来求全苟活,只是为了怕羞累先主的声名,所以希望你替我费点儿心思,让我能够为实情而死。

    何况古有明训:顺意成全,是正道所尊贵的;严刑杀戮,是正道所鄙贱的。

    从前秦穆公用子车氏三位良臣殉葬。

    处罚百里奚不当其罪,因此立号为‘缪’。

    庄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犯了大过失,使得天下人批评他们的不是,说他们的君王不够贤明,因而这四位君王的恶声,都被记载于诸侯的史籍上。

    所以说用正道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者,刑罚也不加到无辜者的身上。

    希望你细心地想一想!”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遂杀了蒙毅。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你的过错太多了,而你的弟弟蒙毅现在又有大罪,依法要连累到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对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了。

    现在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被囚禁,也有足够背叛的势力,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守义而死,我所以要这样,完全在于不敢忝辱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惠啊!从前周成王刚即位的时候,还没有脱离小儿衣的包裹,周公旦背着他上朝,终于平定了天下。

    等到成王有病,病得很危险,周公旦斩断自己的指头,沉到河里说‘:君王年幼无知,都由我代为行事,若有罪过祸殃,应该由我承受惩罚。

    ’于是把这些祷语记录下来,藏在文书府内,可说是极尽心力了。

    然而等到成王能够治理国事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王若不防备,必有大事发生。

    ’成王于是大怒起来,周公旦就走避到楚国。

    后来成王在文书府里审阅档案,看到了周公旦的祷告书,才流着泪说‘:谁说周公旦要作乱呢!’便杀了说谗言的人,并且把周公旦请了回来。

    所以《周书》上说‘国君做事一定要参错交互地察询’。

    现在我蒙氏宗族,世代没有二心,而事情结果却是如此,这一定是有庶贱臣子叛逆作乱,宦官权势凌驾王室的缘故啊!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错振奋,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终于身死国亡。

    所以我以为犯有过失可以改过振起,听受谏言可以觉醒自己。

    参错交互地察询,是往昔圣君治国的方法。

    凡我说的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求得免罪。

    而是要用来忠谏而死,希望陛下能为万民,考虑一切事情应该顺从正道。”使者说:“我只接受诏令来对你执行刑法,不敢将你的话转报给皇上听。”蒙恬喟然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竟然无罪而死呀!”沉默了许久,然后又慢声地说:“我的罪过,本来就当受死刑。

    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筑城墙,挖河沟,一万余里,这中间不能没有断绝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就吞下毒药自杀而死。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地,从秦国开辟的直道返回,去实地观察蒙恬替秦国所构筑的长城亭障,截断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这本来就已经贱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了。

    并且秦国刚消灭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的人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勉力劝告皇上,拯救百姓之急,恤养老人,抚育孤儿,从事于安抚百姓的工作,反而承皇帝的心意,大兴武功。

    如此看来,他们兄弟遭到诛杀,不也是罪有应得吗?为何要怪罪到地脉上呢?张耳陈馀列传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年轻的时候还做过魏公子无忌的门客。

    曾经因某事逃亡,到了外黄。

    外黄这地方有一个很有钱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却嫁了一个庸碌愚蠢的丈夫,她自己明白无法与丈夫过一辈子,于是偷偷地离开了他,投奔到旧时父亲宾客家。

    他父亲的宾客以前便知道张耳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就跟那个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好丈夫,那么就嫁给张耳吧!”那女儿接受了这个建议,就请父亲的宾客出面处理此事,改嫁张耳。

    那时张耳的处境渐渐地好起来,他广结交游,经济上得到妻子娘家强力的支援,因此罗致许多远方的宾客,出任外黄县令,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陈馀也是大梁人,喜欢儒术,曾经几次游历赵国的苦陉,那地方有一个很有钱的人公乘氏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知道他不是一个平凡庸碌的人。

    陈馀的年纪比较轻,就把张耳当他的父亲一样的看待,俩人要好得可以同生共死。

    后来大梁被秦国占领,张耳家住在外黄。

    汉高祖还是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到张耳家中来,有时候一住就是几个月。

    秦国灭了魏国好几年了,听说张耳与陈馀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重金悬赏说能找到张耳的给一千金,找到陈馀的给五百金,张耳、陈馀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陈县,充当里门守卫的贱卒,维持生活,所以俩人常在一起。

    有一次,里中官吏认为陈馀犯了过错,便要鞭笞他,陈馀不服气想起来反抗,张耳连忙上去把陈馀按住,让他接受鞭笞。

    等那官吏去了,张耳就把陈馀引到桑树下,责备他说:“我以前是怎么和你说的?现在你只是受到了一些小辱,就想把自己的生命牺牲在里吏的手里呀!”陈馀也认为他的话对。

    秦国政府下令一定要找到张耳和陈馀,而他们俩也利用守门卫卒的身份,装着要里中人严格搜查的样子,转移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力,作为掩护。

    陈涉起兵蕲州,攻入陈县,那时候他的军队已经有几万人了。

    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与他的亲信早就听说张耳、陈馀很有才能,只是从来没有见过面。

    见面交谈后,对张耳、陈馀大为欣赏。

    当时,陈县豪杰父老向陈涉建议说:史记“将军你披着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率领士卒去诛讨无道的暴秦,重立楚国社稷,这种存亡继绝的功德,可以为王了。

    再说要统御督率天下诸将,不立为王怎么行呢?希望将军你立为楚王。”陈涉问张耳和陈馀对此事有些什么意见,他们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破了别人的国家,灭了别人的社稷,绝了别人的后世,弄得民穷财尽,百姓们疲敝不堪,将军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历尽艰难险阻,不顾自己本身的安危,为天下人除残去暴。

    现在才攻下陈县,就要自立为王,那只不过是向天下显示,一切的行为都是出于为自己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所以将军最好现在不要自立为王,率领军队迅速向西面推进,一方面派人访立六国诸侯的后裔,作为自己的党援,也替秦国增加了敌人。

    敌人多,那秦国的力量就分散了;有了许多党援,那我们的军队实力就强大了。

    如果这样,用不着在辽阔的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也不会有坚守而需要强攻的城镇;诛讨暴虐的秦国,攻入它的首都咸阳,号令诸侯,那些已经亡国的诸侯,因得复立,必然感激您的恩德,心悦诚服,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了。

    如果您现在只是自立为王。

    那就离散天下的人心了。”陈涉没有听他们的话,还是自立为王。

    陈馀又向陈涉建议说“:大王您攻取梁、楚之地,目标是要攻入关,无暇收取黄河以北。

    我们以前曾经去过赵国,对那地方的豪俊人才和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希望您能派遣一支军队,出人意料之外地向北攻取赵国的地方。”陈涉听从了他的话,于是命令他的好朋友陈县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用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三千军队,向北去攻取赵地。

    武臣一行人从白马津渡河,到了河北诸县,便向当地的豪杰游说:“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已经几十年了,在北方征集很多的力役修筑长城,在南方广招兵丁戍守五岭,弄得内外骚动,鸡犬不宁,百姓们疲惫不堪。

    而官吏们却经常到百姓家去按照人口的多少,像箕撮灰尘那样聚敛财物,以供应军队的费用,财损力尽,民不聊生;又以严刑峻法,使家人父子都不能相安,所以陈王奋臂而起,首举义旗,自立为王,领导天下的人民推翻暴政。

    楚国二千里地方,没有不起来响应的,家家奋起,人人为斗,各自报复攻杀他们的怨仇,县里的令丞被他们杀了,郡中的守尉也被他们杀了。

    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为王,又派遣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西出攻秦。

    有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还不能成就封侯的功业,那就不是人中的豪杰了。

    你们想想看,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秦的暴政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痛苦,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

    以天下人的力量,攻击无道的暴君,报父兄的怨仇,而能成就拥有土地、独霸一方的功业,这是豪杰之士们最好的机会了。”当地的豪杰之士都认为这话很对,于是纷纷投效,军队的人数一下子增加到好几万,武臣自号武信君,占领了赵地十城,其他的城坚守,不肯降服,急切不能攻下,于是引兵东北去取范阳。

    范阳人蒯通对范阳令说“:我知道您快要死了,所以来吊问,但是我也是来庆贺您的,如果您能够顺势通变的话,那就可以不死了。”范阳令说“:你为什么来吊问呢?”蒯通回答说:“秦国的法律很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令,也不知杀了多少人的父亲,戮了多少人的儿子,多少人被您砍断了脚,多少人的脸上被您刺了字。

    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之所以不敢把利刃插入您的肚子里,只是因为畏惧秦国的严刑酷法罢了。

    现在天下大乱,秦的法律不能完全施行,那些慈父孝子一定会趁此机会来杀您,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所以来吊问的呀!现在诸侯都起来反叛暴秦,武信君的大军马上就要来到,而您却要坚守,范阳城里年轻气盛的人都争着要杀您,迎降武信君。

    如果您马上派我去见武信君,事情就可以转祸为福了。”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要先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获得土地,先攻破城池,然后才能占领,我以为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