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险峻,高低不齐。

    九萯山、截薛山、终南山巍峨耸立,或奇险,或倾斜,有的上下大中间小,有的像钅奇,三足直立,险峻异常,陡峭崎岖。

    有的地方是收蓄流水的山溪,有的地方是水流贯通的山谷,溪水曲折流入沟渎。

    溪谷宽大空旷。

    水中的丘陵、孤立的山,高高挺立,层迭不平。

    山势起伏,忽高忽低,连绵不绝,山坡倾斜,渐趋平缓。

    河水缓缓流动,溢出河面,四散于平坦的原野。

    水边平地,一望千里,无不被捣筑开拓。

    地上长满艹录草、蕙草,覆盖着江蓠,间杂着蘼芜和留夷,布满了结缕,深绿色的莎草丛生在一起,还有揭车与杜衡、兰草、稿本、射干、茈姜、飤裫荷、裫、橙、杜若、荪、鲜枝,黄艹乐、蒋、艹予、青艹烦、遍布于广阔的大泽,蔓延在广大的平原之上。

    花草绵延不绝,广布繁衍,迎着微风倒伏,吐露芬芳,散发着浓烈的香味,郁郁菲菲,香气四溢,沁人心田,更令人感到芳香浓烈。

    “于是浏览四周,广泛观赏,睁大眼睛也辨识不清,只见茫茫一片,恍恍忽忽,放眼望去,没有边际,仔细察看,宽广无涯。

    早晨,太阳从苑东的池沼升起,傍晚,太阳从苑西的坡地落下。

    苑南则严冬也依然生长草木,河水奔涌翻腾;这里的野兽有牛庸、旄、豸莫、睺、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

    苑北则盛夏季节也是河水结冰,大地冻裂,只要提起衣裳就可涉冰过河。

    这里的野兽有麒麟、角禓、..马余、骆驼、蛩蛩、马单马奚、马题马题、驴、骡。

    “于是离宫别馆,布满山坡,横跨溪谷。

    高大的回廊,四周相连,双重的楼房,阁道曲折相连。

    绘画的屋椽子,璧玉装饰的瓦..。

    辇道连绵不绝,在长廊之中周游,路程遥远,须在中途住宿。

    把高山削平构筑殿堂,修起层层台榭,山岩底部有幽深的房室与此相通。

    俯视山下,遥远而无所见,仰视天空,攀上屋椽可以摸天。

    流星闪过宫门,弯曲的彩虹横挂窗板与栏杆之上。

    青虬蜿蜒在东厢,大象拉的车子行走在清静的西厢。

    众神休闲在清静的馆舍,亻屋亻全之类的仙人在南檐下沐浴阳光。

    甘甜的泉水从清室中涌出,河水流过院中,用巨石修整河岸,高峻险要,参差不齐。

    山岩巍峨高耸,峥嵘奇特,好像工匠雕成。

    这里的玫瑰碧琳、珊瑚丛聚而生,禔玉庞大,纹采似鱼鳞。

    赤玉纹采交错,杂插其间。

    垂绶、琬琐、和氏璧皆在这里出现。

    “于是卢桔在夏天成熟,黄柑、橙子、楱、枇杷、酸小枣、柿子、山梨、厚朴、羊枣,杨梅、樱桃、葡萄、常棣、木答硁、荔枝等果树,罗生在后宫之中,列植于北园之内,绵延至丘陵之上,下至于平原之间。

    摆动起翠绿的树叶,摇动着紫色的干茎,开放着红色的花朵,秀出了朱红的小花。

    光彩繁盛,照耀着广阔的原野。

    沙果、栎、槠、桦树、枫树、银杏树,黄栌树、石榴、椰子树、槟榔树、槟榈树、檀树、木兰、枕木、樟木、冬青树,有的树高达千仞,粗的得要几个人合抱,花朵和枝条生长得畅达舒展,果实和叶子硕大茂密,有的聚在一处,有的丛集相倚。

    树枝相连而蜷曲,交叉而重叠,繁茂交错,盘纡纠结,高举横出,相倚相扶,下垂的枝条四散伸展,落花飞扬;树木繁茂高大,随风摇荡,婀娜多姿;风吹草木,凄清作响,有如钟磬之声,好似管硁之音。

    树木高低不齐,环绕着后宫;众多草木重叠累积,覆盖山野,沿溪谷生长,顺山坡直下低湿之地,放眼望去,没有边际,仔细探究又无穷尽。

    “于是黑猿和白雌猴、仰鼻长尾猿、大母猴、小飞鼠,能飞的蛭、善爬树的蜩、猕猴、似猴的虫斩胡、似狗的錵、如猴的虫危,都栖息在林间,有的长啸,有的哀鸣,上下跳跃,轻捷如飞,交相往来,在树枝间共同戏耍,屈曲宛转,直上树梢。

    或跳越断桥,跃过奇异的丛林,接持下垂的枝条,或分散奔走,或杂乱相聚,或散乱远去。

    “像这样的地方有数千百处,可供往来嬉戏游乐,住在离宫,歇息在别馆,厨房不需迁徙,后宫妃嫔不必跟随,文武百官也已齐备。

    “于是从秋至冬,天子开始郊猎,乘着象牙雕饰的车子,驾驭六条白色纠龙,摇动着五彩旌旗,挥舞着云旗。

    前有蒙着虎皮的车子开路,后边有导游车护行。

    孙叔执辔驾车,卫公做骖乘,为天子护驾的侍卫不循正道而行,活动在四郊之中。

    在森严的卤簿里敲起鼓来,猎手们便纵情出击;江河是郊猎的围栅,大山是望楼。

    车马飞奔如雷声忽起,震天动地。

    猎手四散,分别追逐自己的目标。

    出猎者沿山林顺沼泽络绎行进,像云雾密布、大雨倾注。

    “活捉貔豹、搏击豺狼,徒手杀死熊罴,踏倒野羊。

    猎手头戴曷鸟装饰的帽子,穿着画有白虎的裤子,披着有斑纹的衣服,骑着野马,登上三山并峙的山头,走下崎岖不平的山坡,直奔高陡险要的山峰,越过谷沟,连衣涉水,排击蜚廉,摆布解豸,击杀瑕蛤,用矛刺杀猛氏,用绳索绊取靣禕,射杀大野猪;箭不随意射杀野兽,一箭射出,则必破颈项、穿裂头脑,弓不虚发,野兽皆应声而倒。

    于是,天子便乘着车子徐缓徘徊,自由自在地往来遨游,观看士卒队伍的进退,浏览将帅应变的神态。

    然后,车驾由缓行而逐渐加快,疾速远去。

    用网捕捉轻捷飞翔的禽鸟,践踏敏捷狡猾的野兽。

    用车轴撞击白鹿,迅速捕获狡兔,其速度之快,超越赤色闪电。

    追逐怪兽逸出宇宙。

    拉弯繁弱良弓,张满白羽之箭,射击游动的枭羊,击倒蜚虞。

    选好肉肥的野兽后发箭,命中之处正是预想的地方。

    一箭离弦,猎物应声倒地。

    “然后天子的车驾高举旌节而上浮,驾御疾风越过狂飙,升上天空与神灵同处。

    践踏黑鹤,扰乱昆鸟鸡,近捕孔雀和鸾鸟,追逐骏义鸟,甩下..鸟,赶上凤凰,捉取鸳雏,掩捕焦明。

    “直到道路的尽头,才调掉车头回来。

    逍遥徜徉,降落在上林苑的极北之地。

    直道前行,忽然返回帝乡。

    踏上石阙,经过封峦,过了支隹鹊,望着露寒观,下抵棠梨宫,休息在宜春宫,再奔驰到昆明池西边的宣曲宫,划起饰有益鸟鸟的船,在牛首池中荡漾。

    然后登上龙台观,到细柳观休息。

    观察士大夫们的辛勤和收获的猎物。

    至于步卒和车驾所践踏辗轧而死的、骑兵所踏死的、大臣和随从人员踩死的、以及那些走投无路疲惫不堪、惊惧伏地、没有刀刃创伤就死去的野兽,其尸体纵横交错,填满沟壑,覆盖平原,弥漫大泽者不计其数。

    “于是游乐嬉戏倦怠松懈,在上接云天的台榭摆下酒宴,在广阔无边的寰宇演奏音乐。

    撞击千石的大钟,竖起万石的钟架,高擎着翠羽为饰的旗帜,设制灵史记鼍皮制成的大鼓,奏起尧时的舞曲,聆听葛天氏的乐曲,千人唱万人和;山陵被歌声震动,河川被激起大波。

    巴渝的舞蹈,宋蔡的歌曲,淮南的《于遮》,文成和云南的民歌,同时并举,轮番演奏。

    钟鼓声此起彼伏铿锵铛钅良,惊心震耳。

    荆吴郑卫的歌声,《韶》、《..》、《武》、《象》的音乐,淫靡放纵的乐曲,鄢、郢地区的飘逸舞姿,《激楚》之音高亢激越,可以掀起回风,俳优侏儒的表演,西戎的乐妓,使耳目欢愉。

    心情快乐的事物,应有尽有。

    美妙悦耳的音乐在君王面前回荡,皮肤细腻的美女,侍立在君王身后。

    “像那仙女青琴、宓妃之流的美女,超群拔俗,艳丽高雅。

    面施粉黛、刻画鬓发、体态轻盈、苗条多姿、柔弱美好、妩媚婀娜。

    身穿纯色丝织的罩衣,拖着长袖,细看那长长的衣衫,非常整齐,轻柔飘动,与世俗的衣服不同,散发着浓郁、清美的芳香,微露皓齿含笑动人,修长的弯眉,双目含情,流盼远视,美色诱人,心魂荡漾,女乐高兴地侍立君侧。

    “于是酒兴半酣,乐舞狂热,天子怅然若失叹道:‘唉,这太奢侈了!我在理政闲暇,不愿虚度时光,顺应天道,前来上林苑狩猎,有时在此休息,生怕子孙后代骄奢淫逸,循此而行不肯休止,这不是为后人创功立业发扬传统的行为。

    ’于是就撤去酒宴,不再打猎,而命令主管官员说‘:凡可垦之地,都要变为农田,用以供养黎民百姓。

    推倒围墙,填平壕沟,使乡野之民均可来此谋生。

    对来陂池捕捞者也不必禁止,宫馆空闲也不禁住。

    开仓济贫以补不足,抚恤鳏寡,慰问孤儿、孤老。

    发布施恩德给百姓的政令,减轻刑罚,改变制度,变换服色,更改历法,同天下百姓一道从头做起。

    “于是择吉日来斋戒,着朝服,乘玉辇,高举翠华旗,响起玉饰鸾铃,游观六艺的苑圃,奔驰在仁义的大道上,观览《春秋》之林,演奏《豸里首》兼及《驺虞》的乐章,中行射礼;射中玄鹤,举起盾牌和大斧,尽情而舞。

    车载着高张云天的罗网,网罗众多文雅之士;为《伐檀》作者的慨叹而悲伤,为乐得才智之士而快乐,在《礼》的园地修饰容仪,在《书》的艺圃中徘徊游赏,阐释《周易》的道理,放走上林苑中各种珍禽怪兽。

    登明堂,坐祖庙,君王命群臣,尽奏朝政得失之见,使天下黎民无不受益,正当此时,天下百姓皆大喜悦,他们如风吹草伏般接受天子的德教听从政令,顺应潮流。

    圣明之道勃然而振兴,人民归向正义,刑罚被废弃而不用。

    君恩高于三皇,功业超越五帝。

    如政绩达到这个地步,游猎才是可喜的事。

    “如果整天驰骋在苑圃之中,身体困乏、精神劳累,耗费车马的功用,损伤士卒的精力,浪费国库的钱财,而对百姓却没有厚恩大德,只专顾个人欢乐,不考虑众多百姓,忘掉国家大政,却贪图猎获野鸡、兔子,这是人君之所不为。

    由此看来,齐、楚游猎之事,岂不令人悲哀吗?两国各有土地不足千里,而苑囿却占据九百里。

    这样一来,草木之野不能垦为良田,百姓没有粮食吃,他们却凭借诸侯的微贱的地位,与天子共享奢侈之乐,我怕百姓会遭受祸患。”于是子虚和乌有两位先生脸色陡变,怅然若失,徘徊后退离座说“:我等浅薄无知,不知顾忌,今天却得到教诲,谨认真领教。”这篇赋写成敬献天子后,皇帝任命相如为郎官。

    无是公称说上林苑的广大,山谷、水泉和万物,子虚说云梦泽所有之物甚多,奢侈淫靡均言过其实,且不是礼义所崇尚的,所以略过夸耀之词,取其中的要点,归于正道,加以评论。

    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覺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两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

    他又用战时军法杀了大帅。

    巴、蜀百姓大为惊恐。

    皇上得知,乃派相如去责备唐蒙,又告谕巴、蜀百姓,说明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

    檄文说:告示巴、蜀太守:蛮夷自擅兵权,不服朝廷,久未讨伐,时常侵扰边境,使士大夫蒙受劳苦。

    当今皇上即位,存恤安抚天下,使中国安宁和睦。

    然后出兵北上讨伐匈奴,使其单于惊恐,拱手臣服,屈膝求和。

    康居、西域诸国也都翻译沟通语言,请求朝见,虔诚叩见,献上贡物。

    然后大军直指东方,闽越之郡被其弟诛杀,接着军至番禺,南越王派太子婴齐入朝。

    南夷的君主,西覺的首领都经常进贡和纳税,不敢怠慢,人人伸长脖颈,翘起脚跟,景仰朝廷,争归仁义,愿向汉朝称臣,只是路途遥远山川阻隔,不能亲自朝觐汉君。

    现在,不顺从者已被诛杀,而做好事者尚未奖赏,所以派遣中郎将来以礼相待,使其归服。

    至于征发巴、蜀士卒百姓各五百人,只是为了供奉礼品,保卫使者不发生意外,并不想要进行征战以贻战祸。

    如今皇上闻知中郎将竟动用战时法令,使巴蜀子弟担惊受怕,巴蜀父老忧虑祸患。

    巴蜀二郡又擅自为中郎将转运粮食,这都不是皇上的本意,至于被征当行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相残杀,这也不是为臣者的节操。

    那边疆郡县的士卒,听到烽烟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人人争先恐后汗流浃背;打起仗来,迎着利刃、冒着流矢,义无反顾,从没想到逃跑。

    个个怀着愤怒的心情,如报私仇一般。

    难道他们厌生乐死吗?难道他们不是名在户籍的良民而与巴蜀不是同一个君主吗?只是他们思想深邃,虑事长远,一心想着国家的危难,而喜欢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罢了。

    所以他们之中有的得到剖符拜官的封赏,有的分王圭受爵,位在列侯,住宅排列在东第。

    他们死后将有显贵的谥号流传后世,把封赏的土地传给子孙。

    他们做事非常忠诚严肃,当官也特别安逸,好名声传播延续到久远的后世,功业卓著,永不泯灭。

    所以贤德的人都能肝脑涂地,血液润泽野草而有所不辞。

    现在仅仅是承担供奉币帛的差役而到南夷,就自相杀害,或者逃跑被诛杀,身死而无美名。

    其谥号应称为“至愚”,其耻辱牵连父母,贻笑于天下人,人的气度和才识不是相差很远吗?但这不仅是应征者的罪过,也怪父兄们平时没有严格的教育,也没有谨慎地给子弟做表率。

    人们寡廉鲜耻则世风也就不淳厚了。

    因而他们被判刑杀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皇上担心使者和官员们就像那个样子,又哀伤不贤的愚民像这个样子,所以派遣信使把征发士卒的事,清清楚楚地告诉百姓,趁机责备他们不能效忠朝廷,不能为国事而献身的罪过,斥责三老和孝悌没能教诲之过,现在是农忙季节,一再烦扰百姓,已经看到附近县城的情况,担心偏山远泽间的百姓不能全听到皇上的声音,待这篇檄文一到,赶忙下发到县道百姓那里,使他们全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千万不要忘记。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

    史记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

    两年没修成,士卒多有伤亡,耗费钱财数以亿计。

    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中多有反对者。

    邛、..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因而都想争做汉朝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请求汉朝委他们以官职。

    皇上向相如询问此事,相如说:“邛、..、鎓等都离蜀很近,道路容易开通。

    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

    如今真要重新开通,设置为郡县,其价值超过南夷。”皇上认为相如说得对,就任命他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

    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等,每人坐四匹马驾驭的传车向前奔驰,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去笼络西南夷。

    相如等到达蜀郡,太守及其属官都到郊界迎接相如,县令背负弓箭在前开路,蜀人以此为荣。

    于是卓王孙、临邛父老都凭借关系来相如门下,献牛和酒,与相如畅叙,卓王孙喟然感叹,把女儿许嫁相如的时间恨晚,便把一份丰厚的财物给了文君,使与儿子所分均等。

    司马相如就便平定了西南夷。

    邛、..、鎓、斯榆的君长都请求向汉王称臣。

    于是拆除旧关隘,使边境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

    相如回京述职,皇上特别高兴。

    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年高长者多半都认为开通西南夷没有用,就连朝中大臣也这样以为。

    相如也想向皇帝上书进谏,但建议业已由自己提出,因而不敢再进谏言了,于是就写文章,假借巴蜀父老的语气,而自己则来诘难对方以此讽谏皇上,并借此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心意。

    那文章写道:汉朝建国已七十又八年,美德盛于六代君王政绩,威武盛大,不仅万民受惠,就连方外也得余泽。

    于是皇上才下令使者西征,阻挠者顺应形势而退让,德教之风所到之处,无不迎风倒伏。

    因而使冉夷臣服,鎓夷顺从,平定了..,保全了邛,占领了斯榆,攻取了苞满。

    然后使络绎不绝的车马掉转车辕,起程东来将回京禀报天子,到达蜀郡成都。

    这时耆老、大夫、荐绅、先生共有二十七人,严肃认真地前来拜访。

    寒暄已毕,趁机进言道:“听说天子对于夷狄之事,不过牵制他们不使断绝关系而已,而现在却使三郡士卒去打通夜郎的道路,至今三年尚未完成,士卒已疲困不堪,万民已生活不富足。

    如今又接着开通西域,百姓劳力已尽耗,恐不能最终完成。

    这是受使者的拖累啊!我等私下为您忧虑。

    况且那邛..、西覺与中国并列已经许多年,记都记不清了。

    仁君不能全凭仁德召来,势力强大的国君也不能全靠武力兼并,恐怕这种做法不见得行得通吧!如今割弃良民的财物去增加夷狄的财物,使汉朝可倚赖的人民遭受疲困而去侍奉无用的夷狄。

    鄙陋之见的我们,不知所言是否正确。”使者说“:怎么这样说呢?如果照你说的那样,蜀郡人的衣着习惯、巴郡风俗也永不改变了。

    我常厌听这种说法。

    但事关重大,本不是旁观者所能理解。

    我行程急促详情不能细说,只能为大夫们粗略陈说。

    大概社会上一定要有超越常人的人,才会有超常的事情出现;有了超常的事情出现,才会创建异乎寻常的功业。

    异乎寻常当然会使常人感到惊奇,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刚一出现时,百姓会惊惧,等到事情成功了,天下人也就安然太平了。

    “从前洪水泛滥,百姓上下迁徙,崎岖不平。

    大禹为此忧虑,就阻塞洪水,挖掘河底,疏通河道,分散洪水使之东流入海,稳定灾情让天下百姓永保安宁。

    承受这样的劳苦,难道只有百姓?大禹终日思虑心神烦劳,却还要亲身参加劳作,累得手、脚生出老茧,身体瘦得没有肉,皮肤磨得生不出汗毛,他的功业显赫于后世,名望传扬至今。

    “况且贤明的君主即位,难道只是委琐龌龊,被文法拘束,为世俗所牵制,因循守旧取悦当世而已吗?应有崇高宏伟的主张,开创业绩,传留法统,成为后世遵循的榜样。

    所以要尽力做到兼容并包,要勤勉思考使自己成为可与天地比德的人。

    况《诗经》写道:‘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地方不是周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人不是周王的臣民。

    ’因此天地之内,八方之外,皆逐渐浸润漫衍,如果有哪个有生命的东西没受到君恩的滋润,贤君将视为耻辱。

    如今疆界以内,文武官员都得到了欢乐幸福,没有缺漏。

    而夷狄是风俗不相同的国家,是与我们遥远隔绝,不同的民族地区,那里车船不通,人迹罕至,因而政治教化还未达到那里,社会风气还很低下。

    如果接纳他们,他们将在边境做些违犯礼义之事,把他们排斥在外,他们也会在自己国内为非作歹,逐杀其君,颠倒君臣关系,改变长幼尊卑,父兄无辜被杀,幼儿孤儿被当做奴隶,被捆绑者哭喊着,一心向往汉朝并抱怨说‘:听说中国有仁爱的国君,美德恩泽普及,万物皆得其所,现在为什么只遗弃了我们?”人们翘首提脚思慕不已,如久旱盼望降雨一样。

    就是凶暴之人也要为之垂泪,更何况当今皇上贤明,又怎么可以就此作罢?故出师北边讨伐强大的匈奴,又派使者急驰南方,责备强劲的越国。

    四方邻国都受仁德的教化,南夷与西夷的君长像游鱼聚集,仰面迎向水流,愿意得到汉朝封号的数以亿计。

    所以才以沫水和若水为关塞,以..柯为边界,凿通灵山道,在孙水源头架起桥梁。

    开创了通向道德的坦途,留下热爱仁义的传统。

    将要广施恩德,安抚和控制边远地区的人民,使疏远者不被隔闭,使住在边远不开化地区的人民得到光明,在这里消除战争,在那里消除杀伐。

    使远近一体,内外安宁幸福,不是康乐之事吗?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尊奉皇上的美德,挽救衰败的社会,继承周代已经断绝的业绩,是天子当务之急,百姓纵然有些劳苦,又怎么可以停止呢?“况且帝王之事本来没有不从忧劳开始,而以逸乐告终的。

    这样说来,那么承受天命的祥瑞,正在通西夷这件事上。

    如今皇上将要封禅泰山,祭祀梁父山,使车上的鸾铃鸣响,音乐和颂歌之声高扬,汉君之德上同五帝,下越三王。

    旁观者没看到事情的主旨,侧耳者未听到音乐之声,如同鹪明已在空廓的天空飞翔,捕鸟者还眼盯着薮泽,真是可悲啊!”于是诸位大夫心情茫然,忘却了来意,也忘记了他们原想进谏的话,深有感慨地一同说道:“令人信服啊,汉朝的美德!这是鄙陋之人愿意听到的。

    百姓虽然有些怠惰,请允许我们给他们做个表率。”士大夫们惆怅不已,自动后退,拖延一会,辞别而去。

    从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受别人的贿赂,因而失掉了官职。

    在家呆了一年多,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

    史记相如口吃,但却善于写文章。

    他常患糖尿病。

    他同卓文君结婚后,很有钱。

    他担任官职,不曾愿意同公卿们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呆着,不追慕官爵。

    他常跟随皇上到长杨宫去打猎。

    这时天子正喜欢亲自击杀熊、彘,驰马追逐野兽,相如上疏加以劝谏,疏上写道:“臣子听说,万物中有的虽是同类而能力却不同,所以说到力大就称赞乌获,谈到轻捷善射就推崇庆忌,说到勇猛必称孟贲和夏育。

    愚臣认为人有不同,兽也应有这种情况。

    现陛下喜欢登上险阻的地方,射击猛兽,如突然遇到轻捷超群的野兽,在您毫无戒备之时,它狂暴进犯,向您的车驾、随从冲来,车驾来不及旋转车辕,人们也没机会施展技巧,纵有乌获和逢蒙的技巧,才力发挥不出来,枯朽的树木树桩全都可以变成祸害。

    这就像胡人、越人出现在车轮下,羌人和夷人紧跟在车后,岂不是很危险吗!即使是绝对安全无恙,但这也本非天子应该接近的地方。

    “况且清除道路然后行走,选择道路中央尔后驱马奔驰,有时还会出现口中的衔铁断裂、车轴钩心脱落等意外事故,更何况在蓬蒿中跋涉,在荒丘废墟上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而内心却没有应付突然事故的准备,大概出现祸患是很容易的了。

    至于看轻君王的高贵地位,不以此为安乐,却乐意出现在虽有万全准备而仍有一丝危险的地方,我私自以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

    “大凡明察之人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它的出现,智慧之人能在祸害尚未形成之前就避开它。

    祸患本来多半隐藏在暗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之时。

    所以谚语说:‘积累千金,不坐堂屋檐底下。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说明大事。

    我希望陛下留意明察。”皇上认为说得很好。

    回来路过宜春宫时,相如献赋。

    哀悼秦二世行事的过失。

    赋的言辞是:登上倾斜不平的漫长山坡,一同走进高耸的层层宫殿。

    俯视曲江池弯曲的岸边和小洲,望着高低不齐的南山。

    山岩高耸空深,通畅的溪谷豁然开朗而空阔。

    溪水急流,注入宽广低平的水边高地。

    欣赏各种树木荫蔽的美景,浏览茂密的竹林。

    向东边的土山奔驰,提衣走过沙、石上的急流。

    缓步徘徊,路过秦二世坟墓,把他凭吊。

    他自身行事不谨慎,使国家灭亡,权势丧尽。

    他听信谗言,不肯醒悟,使宗庙被灭绝。

    呜呼哀哉!他的操守品行不端正,坟墓荒芜而无人修整,魂魄无处可归,也无人向他祭祀。

    飘逝到极远无边的地方,愈是久远愈暗昧,像魍魉似的精魄升空飞扬,经历广大的九天远远逝去。

    呜呼哀哉!相如被授官为汉文帝的陵园令。

    武帝既赞美子虚之事,相如又看出皇上喜爱仙道,趁机说:“上林之事算不得最美好,还有更美丽的。

    臣曾经写过《大人赋》,未完稿,请允我写完后献给皇上。”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清瘦,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写《大人赋》,赋中写到:世上有大人啊,住在中国。

    住宅满布万里啊,竟不足以使他稍微停留。

    哀伤世俗的胁迫困厄,便轻飞去远方漫游。

    乘着赤幡为饰的副虹,载着云气而上浮。

    竖起状如烟火的云气长竿,拴结起光炎闪耀的五彩旄旗,垂挂着旬始星做为旌旗的飘带,拖着彗星作为旌旗的垂羽。

    旌旗随风披靡,逶迤婉转,婀娜多姿地摇摆着。

    揽取飃枪作旌旗,旗竿上缠绕彩虹做绸带。

    天空深远暗淡无光,狂飙奔涌,云气飘浮。

    驾着应龙象车曲弯有度地前行,以赤螭、青虬为骖马蜿蜒行进。

    有时龙身屈曲起伏,昂首腾飞,恣意奔驰,有时又曲折隆起,盘绕蜷曲。

    时尔摇头伸颈起伏前进;时尔举首不前;时尔放任散慢,自我放纵;时尔昂首不齐。

    有时忽进忽退,摇目吐舌,如趋走飞翔之鸟,左右相随;有时龙头摇动,屈曲婉转,像惊兔奔跑,如屋梁相互依靠。

    或缠绕喧踏到路上,或飞扬跳跃,奔腾狂进,或迅速飞翔,相互追逐,疾如闪电,突然明亮雾气消除,云气散尽。

    斜渡东极而登上北极啊,与仙人们相互交游。

    走过错综曲折深远广大之处再向右转啊,横渡飞泉向着正东。

    把众仙全部召来加以挑选啊,在瑶光之上布置众神。

    让五帝做向导啊,使太一返回,让陵阳子明做侍从。

    左边是玄冥右边是含雷啊,前有陆离后有贑湟。

    让王子侨当小厮,令羡门高做差役,使岐伯掌管药方。

    火神祝融担任警戒,清道防卫啊,消除恶气,然后前进。

    集合我的车子有万辆之多啊,混合彩云做成车盖,树起华丽的旗帜。

    让句芒率领随从啊,我要前往南方去游戏。

    经过崇山见到唐尧,拜访虞舜在九嶷。

    车骑纷繁纵横交错啊,重累杂乱并驰向前。

    骚扰冲撞而混乱啊,大水无垠洋洋洒洒。

    群山簇聚罗列,万物丛集茂盛啊,到处散布繁盛参差。

    径直驰入隆隆的雷室啊,穿过崎岖不平的鬼谷。

    遍览八弦而远望四荒啊,渡过九江又越过五河。

    往来于炎火之山,浮过弱水河啊,方舟横渡浮渚,涉过流沙河。

    忽然休息在葱岭山,在泛滥的河水中游戏啊,使女王奏瑟,让冯夷跳起舞来。

    天色昏暗不明啊,召来雷师屏翳,诛责风伯而刑罚雨师。

    西望昆仑恍恍惚惚啊,径直奔驰三危山。

    推开天门撞进帝宫啊,载着玉女与她同归。

    登上阆风山而高兴地停下来歇息啊,就像乌鸟高飞而稍息,在阴山上徘徊,婉曲飞翔啊,到今天我才目睹满头白发的西王母。

    头戴玉胜住洞穴中啊,幸而有三足鸟供她驱使,回转车头归来啊,走到不周路断绝。

    会餐在幽都,呼吸沆瀣而餐食朝霞啊,咀嚼灵芝花,稍食玉树花朵。

    抬头仰望而身体渐渐高纵啊,纷纷腾跃疾飞上天。

    穿过闪电的倒影啊,涉过丰隆制作的滂沛雨水。

    驰骋游车和导车自长空而降啊,抛开云雾而疾驰远去。

    迫于人世的狭隘啊,缓缓走出北国的边际。

    把屯骑遗留在北极之山啊,在天北门超越先驱。

    下界深远而不见大地啊,上方空阔而看不到天边。

    视线模糊看不清,听觉恍惚无所闻,腾空而上到达远处啊,超越无有而独自长存。

    相如既已献上《大人赋》,天子特别高兴,飘然有凌云天的气概,心情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爽快。

    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

    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

    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

    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

    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

    所忠把书再史记敬献给天子。

    天子惊异其书。

    那书上写道:上古开始之时,由天降生万民,经历各代君王,一直到秦,沿着近代君王的足迹加以考察,聆听远古君王的遗风美名,繁多而纷乱,堙没而不称道者,数也数不尽。

    能够继承舜、禹,崇尚尊号美谥的,封禅泰山而稍可称道者,只有七十二君。

    顺从善道行事,没有谁不昌盛,违逆常理,失德行事,谁能生存?轩辕前时间久远,事物渺茫,详情不得而知。

    五帝三王的一些事迹,记载在六经典籍和传说之中,可看到大概情况。

    《尚书》上说:“君王贤明啊,大臣杰出。”根据这一记载可以说,君王的圣明,没有超过唐尧的,大臣的贤良没有比得上后稷的。

    后稷在尧时创建了业绩,公刘在西戎之地发迹,文王改革制度,使周隆盛,太平之道于是形成。

    其后子孙政绩衰微,但千年以来并无怨恶之声,这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但周王朝所以能这样,没别的原因,只是前代先王能谨慎地从事他们考虑和规划的事情,又能严谨地垂教于后世子孙罢了。

    所以前人开拓的道路平坦,容易沿路走去;深恩广大,容易丰足;法度显明,容易效法;传续法统顺乎情理,容易继承。

    所以周公业绩隆盛于成王时代,而其功德之高超越文王与武王。

    揆度其所始,考察其所终,并无超凡优异的特别业绩可与汉朝相比。

    然周人尚且走上梁父山,登上泰山,建立显贵封号,施加尊崇的美名。

    汉朝的伟大恩德,像源泉奔涌,广布四方。

    如云雾散布,上通九天下至八方极远之地,一切生灵皆受恩泽,和畅之气广泛散布,威武飘然远去。

    近如畅游恩泽之源,远似浮泳恩惠的下游。

    领头作恶者被淹没,暗昧之人见光明。

    连各种动物都欢畅喜悦面向中土朝廷。

    然后驺虞之类的珍贵之兽聚于苑囿,白麟等怪兽进入栅栏之中,在庖厨中选择一茎六穗的嘉禾供祭祀,用角分枝叉的白麟做牺牲,在岐山获得周朝遗留的宝鼎和蓄养的神龟,从沼泽里招来了神马乘黄。

    鬼神迎接神仙灵圉,在闲馆中待宾客以礼。

    珍奇之物奇异超凡变化无穷,令人钦敬啊,祥瑞的征兆都显现在此,还自认功德微薄,不敢称道封禅之事。

    从前周武王渡河时,有条白鱼跳到船中,武王认为是祥瑞之兆,就用这白鱼祭上天。

    其实这种符兆实在微小,但却为此登上泰山,不是太惭愧了吗?周朝不该封禅而封禅,汉朝应该封禅却不封禅,进和让的原则相差何其遥远呢?于是大司马进谏说“:陛下以仁德抚育天下百姓,凭借道义征伐不肯顺服者,华夏诸侯愿进贡,蛮夷皆手持礼物来朝天子,美德和功业与往初的圣君一样。

    美好的功德政绩普遍融洽,瑞兆变化众多,应验的时期相继而来。

    不仅是初次呈现。

    我想大概泰山、梁父山设祭坛是希望天子到来,加封尊号,以此与前代圣君比光荣,上帝降恩和福是准备用成功荐告上天,陛下谦让而不封禅,是断绝了上帝、泰山、梁父山的欢心,使王道礼义缺失不全,群臣对此感到惭愧。

    有人说那天道是质朴暗昧的,因此珍奇的符兆是不能拒绝的。

    如果这样推让它,这是让泰山没有作表记的机会,而梁父山也没有祭祀的希望了。

    如果古代帝王都是一时荣耀,毕世而灭绝,那叙说者还有什么可向后世陈述的呢,而且还能有七十二君封禅的说法吗?若修养道德则天赐祥瑞,顺应祥瑞来做封禅之事,不能算作越礼。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废除封禅之礼,而是修行礼仪,尊奉土地神,诚恳地谒告天神,在嵩山刻石记功,以表彰尊贵的地位,宣扬圣明的德行,显示尊号与荣耀,授与厚福,以使百姓沾光。

    封禅之事堂皇伟大啊,是天下的壮观,称王者的大业,不能贬低。

    希望陛下保全它。

    然后引荐绅士先生们的治国方略,使他们获得日月余光远炎的照耀,以施展当官的才能,专心办好政事。

    还要秉正天时、叙列人事,阐述大义,校订润色其文,作成像《春秋》一样的经书,将沿袭旧有的六经,增为七经,并传布后世,激发忠义之士,飞扬英明之声,传送茂盛果实。

    前代圣贤所以能永保伟大名声常被称颂的原因,就在于封禅之礼,应命令掌故把封禅大意都奏报陛下,以便阅览。”于是天子感悟说“:好啊!我就试试看吧!”天子认真思虑后,归纳了公卿们的议论,询问了封禅的具体情况,记述恩泽的博大,推衍符瑞的富饶。

    于是写了颂歌,说:“覆盖我的苍天,云朵悠然飘荡。

    及时普降甘霖,其地可以遨游。

    雨水滋润万物,一切生物无不受益。

    好谷一茎六穗,何不蓄积收获?“降雨把大地润泽,不但瞮濡我一人,而且广泛散布。

    万物熙熙和乐,既怀恋又思慕。

    名山当有显赫地位。

    盼望圣君到来。

    君王啊!君王!为何不行封禅之礼!“文彩斑烂的驺虞,喜欢我君的苑囿;白色的质地,黑色的花纹,它的仪表令人喜爱。

    和睦恭敬,宛如君子之态。

    从前只闻它的名声,如今目睹他的降临,那路上没留下足迹,这是天降祥瑞的征兆。

    此兽曾在虞舜时出现,虞舜因此而兴旺。

    “肥壮的白麟啊,曾在五..戏游。

    正孟冬十月,皇上前往郊祀。

    白麟奔驰到君王车前,君王用它燎祭苍天,天必幸福。

    夏商周三代以前,大概不曾有此奇事。

    “宛曲伸展的黄龙,因遇圣德而升天。

    色彩闪耀夺目,光辉灿烂。

    龙体显现必能使众民觉悟。

    在《易经·彖传》中曾有记载,这真是受命天子所乘之车。

    “天的符瑞已经明示,不必再谆谆告戒。

    应当依类寄托,告诉君王举行封禅大典。

    “翻开典籍可以看到,上天和人类已经发生关系,两者相互启发而和谐。

    圣明君主的美德就是行事兢兢业业,小心翼翼。

    所以说:‘在兴旺时要考虑到衰微,在太平安乐时要想到危难。

    ’因此商汤、周武王虽位居至尊,却仍保持严肃、恭敬的美德,虞舜在大典之中,仍省察缺点和错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司马相如已死五年,天子才开始祭祀土地神。

    他死后八年,天子终于首次祭祀中岳嵩山,然后又封泰山,再到梁父山,禅肃然山。

    相如其他著作,如《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尤其著名的作品。

    太史公说:《春秋》能推究到事物的极隐微处,《易经》原本隐微却能阐释得浅显,《大雅》说的是王公大人却能德及黎民百姓,《小雅》讥刺卑微作者的得失,其流言却能影响朝廷政治,所以言辞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和柔的教化作用却是一致的。

    相如的文章虽然多假托的言辞和夸张的说法,但其主旨却归于节俭,这同《诗经》讽谏之旨有何不同?扬雄认史记为相如的华丽诗赋,鼓励奢侈的言辞与提倡节俭的言词是一百比一的关系,这就如同尽情演奏郑、卫之音,而在曲终之时演奏一点雅乐一样。

    这不是减损了相如的辞赋价值吗?我采录了他的一些可以论述的文字,写在这篇文章中。

    淮南衡山列传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其母原是赵王张敖的妃嫔。

    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母亲献给高祖,她受到宠幸,怀孕。

    从此赵王不敢留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

    次年赵相贯高等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被朝廷发觉,赵王也获罪一并被捕,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禁在河内郡官府。

    厉王母亲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怀孕。”狱吏如实禀报。

    皇上正对赵王等气恼,没理会厉王母亲申诉。

    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

    厉王母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自杀,狱吏把厉王抱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令吕后收养,并在真定县安葬了他母亲。

    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父辈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

    皇帝遂立刘长为淮南王,掌管黥布领属四郡封地;皇上亲征,剿灭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他幸免遭祸。

    但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恃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手足亲情,常宽赦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傲慢,他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同乘一辆车,常对皇上以“大哥”相称。

    厉王有才智,勇力能举重鼎。

    他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

    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事后厉王驰马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能尽力得吕后帮助,使我母亲获救,但他不力争,这是他第一桩罪;赵王如意与母亲无罪,吕后蓄谋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篡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我为社稷杀死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伏罪。”皇上怜悯厉王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治罪,赦免了他。

    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厉王返国后越发骄横肆志,不依朝廷法令,出入宫中警戒清道,还自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模仿天子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柴奇策划用四十辆货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使者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

    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来到京城长安。

    丞相臣张仓,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冒死罪启奏:“淮南王刘长废先帝律法,不听天子诏令。

    起居处事不遵守法度,乘黄屋盖车,仿天子声威,擅为法令,不实行汉朝王法。

    擅自委任官吏,让手下郎中春任国相,网罗各诸侯国的人及负罪亡命之徒,把他们藏匿安置,配其家人,赐财物、爵位、俸禄、田宅,有的人爵位封至关内侯,享俸二千石。

    淮南王如此作为是想图谋不轨。

    大夫但与有罪失官的开章等七十人,伙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谋反,想危害宗庙社稷。

    他们让开章密报刘长,商议使人联络闽越、匈奴发兵响应。

    开章到淮南见到刘长,刘长多次与他晤谈宴饮,还为他娶妻成家,供给二千石薪俸。

    开章教人告大夫但,诸事已与淮南王谈妥。

    国相春也遣使向但通报。

    朝中官吏发觉后,派长安县尉奇等拘捕开章。

    刘长藏人不交,和原中尉鱅忌密议,杀开章灭口,他们置办棺椁、丧衣、包被,葬开章于肥陵邑,而欺骗办案官员说‘不知开章在哪里。

    ’后又伪造坟冢,树立标记,说‘开章尸首埋在这里。

    ’刘长还亲手杀一名无罪者;命令官吏杀无辜六人,藏匿逃亡刑犯,并将未逃亡犯人顶罪,他任意加罪于人,使受害者无处申冤。

    被判四年劳役者十四人,擅自赦免死罪者十八人,服四年劳役以下者五十八人;还赐爵关内侯以下者九十四人。

    前些时刘长患重病,陛下忧苦,遣使臣赐信函赠束脯。

    刘长不接受赐赠,不接见使臣。

    住庐江郡内的南海民众造反,淮南郡官兵奉旨征讨。

    陛下体恤淮南民众贫苦,派使臣赠刘长布帛五千匹,令转发出征官兵中辛劳穷苦之人。

    刘长不想接受,谎称‘军中无劳苦者’。

    南海人王织上书向皇帝敬献玉璧,鱅忌烧了信不予上奏。

    朝中官员请求传唤简忌论罪,刘长拒不下令,谎称‘简忌病’。

    国相春又请求入朝进见,刘长大怒说‘你想背叛我投靠汉廷’,遂判春死刑。

    臣等请求陛下将刘长依法治罪。”皇上下诏说:“我不忍心制裁淮南王,交列侯与二千石官商议吧。”臣仓、敬、逸、福、贺冒死罪启奏“:臣等已与列侯和二千石官程婴等四十三人论议,大家都说‘刘长不遵从法度,不听从天子诏命,竟暗中网罗党徒谋反,厚待逃犯,想蓄谋不轨’,臣等议论认为应依法制裁刘长。”皇上批示说“:我不忍心依法惩处淮南王,可赦其死罪,废掉他的王位吧。”臣仓等冒罪死启奏“:刘长犯有大死之罪,陛下不忍依法惩治,幸获赦免,废王位。

    臣等请求将他遣往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令其有子女的妾媵随行,由县署为他们修盖屋舍,供给粮草、蔬菜、食盐、豆豉、炊、食具、席等。

    臣等冒死罪请求将此事布告天下。”皇上颁旨说“:准请供给刘长每日食肉五斤,酒两斗。

    命令昔日受宠幸的妃嫔十人随往蜀郡同往。

    其他皆准奏。”朝廷尽杀刘长同谋,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

    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没有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所以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

    再说淮南王性刚烈,现粗暴地摧折他,臣担心他会在途中受风寒致病而死,陛下落得杀弟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了。”沿途县押送淮南王的官员都不敢打开囚车封门。

    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囚笼。

    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

    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

    把刘长死讯报告天子。

    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史记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有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才行。”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问斩暴尸,然后按照列侯礼仪在雍县安葬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孝文帝八年(前172),皇上怜悯淮南王,淮南王有四个儿子,年龄都在七、八岁,于是封其子刘安为阜陵侯、刘勃为安阳侯、刘赐为阳周侯、刘良为东城侯。

    孝文帝十二年(前168),民间作歌歌唱淮南厉王遭遇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谷,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皇上闻知后叹息说:“尧舜放逐骨肉之亲,周公杀死管、蔡二叔,天下人称赞他们贤明。

    为什么呢?因他们不因私情损害王朝利益。

    天下人难道认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于是徙封城阳王刘喜去统领淮南王的故国而谥封已故淮南王为厉王,并按诸侯仪制为他建造了陵园。

    孝文帝十六年(前164),皇上迁淮南王刘喜复返城阳故地。

    皇上哀怜淮南厉王因废弃王法图谋不轨,而自惹祸患失国早死,便封立他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他们都重获厉王时封地,三分共享。

    此前东城侯刘良已死,没有后代。

    孝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遣使到淮南联络,淮南王意欲起兵响应。

    淮南国相说“:如果大王非要发兵响应,臣愿为统军将领。”淮南王便把军队交给了他。

    国相得到兵权后,据城防守叛军,不听淮南王命令而为朝廷效劳;朝廷也派曲城侯蛊捷率军援救淮南,淮南国因而得以保全。

    吴国使者来庐江,庐江王不肯响应,派人与越国联络。

    吴国使者往衡山,衡山王效忠朝廷,坚守城池毫无二心。

    孝景帝四年,吴、楚叛军败,衡山王入朝,皇上因他忠诚守信,慰劳他说“:南方低洼潮湿。”改任他掌管济水以北地区,以示褒奖。

    他去世后赐谥为贞王。

    庐江王封地邻近越国,屡派使臣与越相交,因此被北迁为衡山王,统管长江以北地区。

    淮南王如故。

    淮南王刘安喜好读书弹琴,不爱射猎放狗跑马;也想暗中施恩安抚百姓,流誉天下。

    因对厉王死怨恨,常想背叛朝廷,但没机会。

    到孝武帝建元二年(前139),淮南王入京朝见皇上,与他交好的武安侯田虫分,当时为太尉,在霸上迎接他说:“当今皇上没有太子,您是高皇帝嫡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晓。

    假如有一天皇帝驾崩,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淮南王大喜,厚赠武安侯田虫分钱财,淮南王暗中交结宾客,安抚百姓,策划谋反。

    建元六年(前135),彗星出现,淮南王奇异。

    有人劝说他:“先前吴、楚起兵时,彗星出现仅长数尺,而兵战尚且血流千里;现彗星长至满天,天下兵战当大乱。”淮南王心想皇上没有太子,如天下发生变故,诸侯将群起争夺皇位,便更加紧整治攻战兵械,积聚钱财贿赠郡守、诸侯王、说客、奇才。

    能言善辩之人为他出谋划策,那些人都胡编乱造荒诞邪说,阿谀奉迎,淮南王大喜,赏他们很多钱财,谋反之心更甚。

    淮南王有女儿名刘陵,聪敏善言,王喜爱她,常多给她钱财,让她在长安刺探朝中内情,广交皇上亲近的人。

    元朔三年(前126),皇上赏赐淮南王几案手杖,恩准他不必入京朝见。

    淮南王王后荼,得宠生太子刘迁,刘迁娶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儿做妃子,淮南王策划制造谋反器具,恐太子妃子知道会向朝中泄密,就和太子策划,让他假称不爱妃子,三个月不同席共寝;淮南王则佯装恼怒太子,把他关起来,让他和妃子同居一室,而太子终不亲近她。

    妃子请求离去,淮南王上奏朝廷致歉,把她送回娘家。

    王后荼、太子迁、女儿陵受淮南王宠爱,专擅国权,侵夺百姓田宅,任意加罪,拘捕无辜。

    元朔五年(前124),太子迁学剑,自恃剑术高超无比。

    听说郎中雷被剑艺精湛,便召来较量。

    雷被一再退让后,失手击中太子。

    太子怒,雷被恐惧。

    这时凡想从军者,总投奔京城,雷被当即决定从军奋击匈奴;太子迁屡向淮南王说雷被坏话,淮南王让郎中令罢免雷被官职,以儆示后人。

    雷被逃到长安,向朝廷申冤。

    皇上诏令廷尉、河南郡审理,议决追捕淮南王太子刘迁到庭。

    淮南王、王后打算不遣送太子,趁机反叛,可反复犹豫十余日不能定夺。

    适逢又有诏令让就地传讯太子。

    就在这时淮南国相恼怒寿春县丞将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不发,控告他犯“不敬之罪”。

    淮南王请求国相不追究此事,国相不听。

    淮南王便派人上书控告国相,皇上将此事交廷尉审理。

    办案中有线索牵连到淮南王,淮南王暗中派人打探朝中公卿大臣的意见,公卿大臣请求逮捕淮南王治罪。

    淮南王怕事发,太子迁献策说:“如朝廷使臣逮捕父王,父王可叫人着卫士服,持戟立庭院中,一有不测即刺杀他;我也派人刺杀淮南国中尉,举兵起事尚不为迟。”这时皇上不批准公卿大臣奏请,改派朝中中尉殷宏赴淮南国就地查问案情。

    淮南王闻讯,立即按太子计谋作了准备。

    朝廷中尉到达,淮南王看他态度温和,仅问他罢免雷被的原因,揣测无罪,就没发作。

    中尉还朝上奏,朝中负责办案的人说:“淮南王刘安阻挠雷被从军奋击匈奴等行径,破坏执行诏令,应判处弃市死罪。”皇上诏令不许。

    公卿大臣又请求废淮南王王位,皇上诏令仍不许,又请求剥夺其五县封地,皇上诏令削夺二县。

    朝廷派中尉殷宏宣布赦免淮南王罪,用削地以示惩罚。

    中尉进入淮南国境,宣布赦免淮南王。

    淮南王初听说朝中公卿大臣请求杀死他,并不知获宽赦削地。

    当听说朝廷使臣已动身,怕自己被捕,就按与太子先前的计谋准备杀使臣。

    待中尉已至,立即祝贺淮南王获赦;淮南王因而没起事。

    事后悲叹说:“我行仁义却被削地,太耻辱了。”然而淮南王被削地之后,反叛阴谋更加剧。

    诸使者从长安来,制造荒诞邪说骗人,凡说皇上无儿,国家天下不太平者,淮南王闻之则喜;如说汉朝太平,皇上有男儿,淮南王恼怒,认为是胡言乱语不可信。

    淮南王日夜和伍被、左吴等察看地图,部署进军路线。

    他说:“皇上没有太子,一旦过世,宫中大臣必征召胶东王或常山王,诸侯王齐争皇位,我可以无准备吗?况且我是高祖亲孙,行仁义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尚能忍受他的统治;陛下万世之后,我岂能向小人北向称臣呢!”淮南王坐东宫,召伍被议事说:“将军上殿。”伍被不高兴地说“:皇上刚赦免了大王,您怎又说这亡国的话呢!臣闻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说:‘臣今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游荡了。

    ’现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史记沾衣了。”淮南王大怒,把伍被父母囚禁关押三个月。

    又召伍被问“: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我只为大王策划而已。

    臣听说听力好者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者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故有智有德的圣人总是万无一失。

    从前周文王为灭商纣率族东进,一行动功垂千代,使周朝继夏、商,列入‘三代’,这就是顺天意行动的结果,四海之内的人不约而同追随响应他。

    这是千年前的史实。

    至于百年前的秦王朝,近代的吴、楚,也足以说明国家存亡之道。

    臣不敢逃避伍子胥被杀害的厄运,希望大王不蹈吴王不听忠谏的覆辙。

    过去秦朝弃圣人之道,焚书坑儒,弃礼义、崇暴力,凭借刑罚,强迫百姓把海滨谷运送至西河。

    在那时男子奋力耕作吃不饱糟糠,女子织布绩麻却衣不蔽体。

    秦皇派蒙恬筑长城,东西绵延数千里,风餐露宿的士兵长年戍边数十万,死者暴野千里不可胜数,血流遍及百亩,百姓气力耗尽,想造反者十家有五。

    秦皇又派徐福入东海访求神仙和奇珍异宝,徐福归来编造假话说:‘臣见到东海大神问:“你是西土皇帝使臣?”臣答:“是。”“你来寻求何物?”臣答“:希求延年益寿药。”海神说“:你们秦皇礼品菲薄,仙药可观赏不可取走。”海神当即随臣向东南至蓬莱山,看到用灵芝筑成的宫殿,使者肤色如铜,身形似龙,光辉上照天宇。

    臣两拜而问:“应拿什么礼物奉献?”海神说“:献上良家童男女以及百工技艺可得仙药。”’皇帝大喜,遣童男女三千人,并送海神五谷种籽和各种工匠,前往东海。

    途中徐福觅得一片辽阔原野和湖泽,便留居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

    于是百姓痛思亲人,想造反的十家有六。

    秦始皇又派南海郡尉赵佗,越过五岭攻打百越。

    赵佗知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未婚女子三万人,替士兵缝补衣裳,秦皇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如土崩瓦解,想造反者十家有七。

    宾客对高皇帝说‘:时机到了。

    ’高皇帝说:‘等等看,当有圣人起事于东南方。

    ’不到一年陈胜、吴广揭竿造反了。

    高皇帝自丰邑沛县起事,一发倡议全天下不约而同响应者不可胜数。

    这就是所谓找准了缝隙,窥伺到时机,借秦王危亡而起事。

    百姓期望他如久旱盼雨水,所以他能起于军伍而被拥立为天子,功业高于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恩德流传后世无穷。

    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却偏看不到近代吴、楚的覆亡么?那吴王被赐号为刘氏祭酒,颇受尊宠,又被恩准不必依例入京朝见,他掌管四郡民众,地广方圆数千里,可自行冶铜铸币,在东方可煮海水贩卖食盐,溯江而上能采江陵木材建造大船,一船所载可抵中原数十辆车的容量,国富民众,吴王用珠玉金帛贿赂诸侯、宗室贵族和朝中大臣,独不给皇戚窦氏。

    反叛之谋划已成,吴王便发兵西进。

    但吴军在大梁被攻克,在狐父被击败,吴王逃奔东归,行至丹徒让越人俘获,身死绝国,令天下人耻笑。

    为什么吴、楚有那么多军队却不能成就功业?实在是违背天道不识时势的缘故。

    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吴、楚十分之一,天下安宁比秦皇时代好万倍,希大王听从臣的意见。

    若大王不听劝告,势必眼见大事不成言语却已先泄露天机。

    臣闻箕子路过朝歌故都时心中很悲伤,故作‘麦秀之歌’,哀痛王不听王子比干劝解而亡国。

    所以孟子说‘纣王贵为天子,死时竟不及平民’。

    是因纣王生前早已自绝于天下人,而不是临死天下人才背弃他。

    现臣也暗自悲哀大王若抛弃诸侯国君的尊贵,朝廷必将赐给绝命书,令大王身先群臣死于东宫。”于是伍被气怨而郁结,涕泪盈眶满目流淌,即起身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去。

    淮南王庶子刘不害,年纪最大,王不喜欢他,王后不视他为子,太子不视他为兄长。

    刘不害有子名刘建,才高负气,怨恨太子不来问候自己的父亲;又埋怨当时诸侯王都得以分封子弟为诸侯,而淮南王只两个儿子,一个当了太子,唯独自己父亲不得封侯。

    刘建暗中交结人,想告发击败太子,让其父取而代之。

    太子知悉,多次拘囚拷打刘建。

    刘建尽知太子意欲杀害朝廷中尉的阴谋,就让自己私交很好的寿春县人庄芷在元朔六年(前123)向天子上书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如今淮南王孙子刘建才高,王后荼及其子太子刘迁妒忌迫害他。

    刘建父亲刘不害无罪,他们多次拘囚想杀害他。

    今有刘建人在,可召来问讯,他尽知淮南王的隐密。”书奏上达,皇上将此事交付廷尉,廷尉又下达河南郡府审理。

    这时,原辟阳侯的孙子审卿与丞相公孙弘交好,他仇恨淮南厉王杀死自己的祖父,就向公孙弘构陷淮南王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淮南王有叛逆阴谋,决意深追此案。

    河南郡府审问刘建,他供出了淮南王太子及其朋党,淮南王担心事态严重,意欲举兵反叛,就问伍被道“:汉朝的天下太平否?”伍被回答说“:太平!”淮南王不悦,对伍被说“:你根据什么说天下太平?”伍被回答说“:臣私下观察朝政,君臣间的礼仪,父子间的友爱,夫妻间的区别,长幼有序都合乎应有的原则;皇上遵循古代治国之道,风俗法度都没有缺失;满载货物的富商周行天下,道路无不畅通,贸易盛行;南越称臣,羌楚进贡,东瓯内迁降汉,朝廷拓广长榆塞,开辟朔方郡,匈奴折翅伤翼,失助而萎靡不振。

    虽赶不上古代太平岁月,也算天下安定。”淮南王大怒,伍被连忙告谢死罪。

    淮南王又对伍被说“:崤山之东若发生战乱,朝廷必使大将军卫青来统兵镇压,你认为大将军为人怎样?”伍被说“:我的好友黄义曾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归来对我说:‘大将军对士大夫有礼貌,对士卒有恩德,众人乐意为他效劳。

    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冈疾驶如飞,才能出众。

    ’我认为他武艺高强,屡次率兵征战,通晓军事,不易抵挡。

    又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归来说大将军号令严明,作战勇敢,身先士卒。

    宿营休息时,井未凿通时,必等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饮。

    出征归来,士兵渡河已毕,他才过河。

    皇太后赏赐钱财丝帛,他转赐手下军官。

    即使古代名将也无人比得过他。”淮南王听罢沉默无语。

    淮南王见刘建被召受审,怕密谋反叛之事败露,想抢先起兵,但伍被认为难以成事,淮南王再问他说:“你以为当年吴王起兵造反是对还是错?”伍被说“:我认为错了。

    吴王富贵已极却做错了,致身死丹徒,身首分家殃及子孙无幸存者。

    臣闻吴王后悔异常,望大王深思熟虑勿做吴王悔恨的蠢事。”淮南王说“:男子汉甘愿赴死,只为自己说出的一句话罢了。

    况吴王哪里懂造反,竟让汉将一日之内有四十多人闯过了成皋关隘。

    现我令楼缓首先扼住成皋虎牢关;令周被攻下颍川郡,阻住頧辕关、伊阙关的道路;令陈定率南阳郡军队把守武关。

    河南郡太守只剩洛阳罢了,不值得担忧。

    不过这北史记边还有临晋关、河东郡、上党郡和河内郡、赵国。

    人们说:‘扼断成皋关口,天下就不能通行了。

    ’我们凭借雄踞三川的成皋险关,招集崤山之东各郡国的军队响应;这样起事,你以为如何?”伍被回答道“:臣看得见它失败的灾祸,看不见它成功的福运。”淮南王说“:左吴、赵贤、朱骄如都以为有福运,十之九会成功,你独认为有祸无福,为什么?”伍被说:“大王群臣中受宠幸平素能号令众人的,都在前次皇上诏办的罪案中被拘囚了,剩下的已没有可倚重的人。”淮南王说:“陈胜、吴广身无立锥之地,聚千人之众,在大泽乡起义,振臂大呼造反,天下群起响应,他们西行至戏水时,已有一百二十万人相随。

    今我国虽小,可是会用兵器打仗者十几万。

    他们绝非被迫戍边的乌合之众,所持武器也不是木弩和锄把,您为什么说起来有祸无福?”伍被说“:从前秦王朝暴虐无道,残害百姓,征发民众及万辆车驾营建阿房宫,收取百姓收入的大半作赋税;弄得父亲无法保护儿子平安,兄长不能让弟弟过安逸生活。

    政苛刑峻,天下人受煎熬,几近枯竭,百姓都引颈而望,倾耳谛听,仰首向天悲呼,捶胸怨恨皇上,故陈胜振臂一呼而天下人立刻响应。

    如今皇上临朝治理天下,统一海内四方;泛爱普天黎民,广施德政恩惠。

    他即使不开口讲话,声音传播也如雷霆般迅疾,诏令虽然不颁布,教化的迅速推广也似有神力;他心有所想便威动万里,下民响应主上,如影随形、响之回声一般。

    而且大将军卫青的才能不是秦朝章邯、杨熊可比的。

    因此大王您以陈胜、吴广反秦来自喻,我认为不当。”淮南王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不可侥幸成功吗?”伍被说“:我倒有一条愚蠢的计策。”王说“:怎么办呢?”伍被说“:当今诸侯对朝廷没有二心,百姓对朝廷没有怨气。

    但朔方郡天地广阔,水草丰富,已迁徙的百姓不足以充实开发该地区。

    臣之愚计是,可伪造丞相御史写给皇上奏章,请求再迁徙各郡国豪强、义士和处以轻罪以上的刑徒充边,下诏赦免犯人刑罪,凡家产在五十万钱以上者,都携家眷迁往朔方郡,而且更多调发一些士兵监督,催迫他们如期到达。

    再伪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师府下达的皇上亲发的办案文书,去逮捕诸侯的太子和宠臣。

    如此一来,就会民怨四起,诸侯恐惧,紧接着让摇唇鼓舌的说客去鼓动他们造反,或许侥幸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淮南王说“:此计可行。

    虽然你的多虑有道理,但我认为成就此事不至于难到如此程度。”于是淮南王命令官奴入宫,伪造皇上印玺以及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军师各官府令和县丞的官印、邻近郡国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计策行事。

    淮南王还派人假扮获罪后逃离淮南国而西入长安,给大将军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发兵起事,让他们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然后说服丞相臣服,就如揭盖布轻而易举了。

    淮南王想要发动国中军队,又怕国相大臣不听命,就与伍被密谋杀死国相与二千石大臣。

    为此假装宫中失火,国相、二千石大臣必来救火,人一到就杀死他们。

    谋议未定,又计划派人身着捕捉盗贼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从南方驰来,大呼“南越兵入界了”。

    以借机发兵进军。

    于是派人到庐江郡、会稽郡实施冒充追捕盗贼的计策,没有立即发兵。

    淮南王问伍被说:“我率兵向西挺进,诸侯该有人响应;要是没人响应怎么办?”伍被回答说“:可向南夺取衡山国乘机攻取庐江郡,占有寻阳的战船,守住下雉的城池,扼住九江口,阻断豫章河水北入长江的彭蠡湖口这条通道,以强弓劲弩临江设防,来禁止南郡军队沿江而下;再东进攻占江都国、会稽郡,与强有力的南越结交,这样在长江、淮水之间屈伸自如,还可拖延一些时日。”淮南王说:“很好,没有更好的计策了。

    如事态危急就奔往越国吧。”这时廷尉把淮南王孙刘建供词中牵连出淮南王太子刘迁的事呈报了皇上。

    皇上派廷尉监趁拜见淮南国中尉的机会,逮捕太子。

    淮南王得知廷尉监来到,便和太子谋划,打算召国相和二千石大臣前来,杀死他们就发兵。

    召国相来了;内史因外出得以脱身。

    中尉则说“:臣迎接皇上派来的使臣不能前来。”淮南王心想只杀国相一人而内史、中尉不肯前来,没什么益处,就放走了国相。

    他再三犹豫,定不下行动计策。

    太子想到自己犯了阴谋刺杀中尉的罪,而参与密谋的人已死,便以为活口都已断绝,就对父王说“:群臣中可依靠的先前都被拘捕了,现已没有可倚重举事的人。

    你在时机未成熟前发兵,恐不会成功,臣甘愿前往廷尉处受捕。”淮南王也暗想罢手,就答应太子,太子自刎未死。

    伍被独往见执法官,告发了自己参与淮南王谋反事,并将详情全盘供出。

    法吏因而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围了王宫,把国中参与谋反的淮南王的宾客全部搜捕起来,还搜出谋反的器具,然后书奏皇帝。

    皇上将此案交公卿大臣审理,案中牵连出与淮南王一同谋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强几千人,一律处以死刑。

    衡山王刘赐是淮南王弟弟,被判同罪应予收捕,负责办案的官员,请求逮捕衡山王。

    天子说“:侯王各以自己封国为立身之本,不应牵连。

    你们与诸侯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会集商议吧。”赵王彭祖、列侯曹让等四十三人商议后,都说:“淮南王刘安极其大逆不道,谋反之罪明白无疑,当诛勿赦。”胶西王刘端发言说:“淮南王刘安无视王法,肆行邪恶,心怀欺诈,扰乱天下,迷惑百姓,背叛祖宗,妄生邪说。

    《春秋》上说‘臣子不可率众作乱,作乱就应诛杀。

    ’刘安的罪行比率众作乱更严重,谋反态势已成定局。

    他所伪造的文书符节、印墨、地图以及其他事实都明白有据,理应依法处死。

    至于淮南国中官秩二百石上、下的官吏,宗室宠幸之臣中未触犯刑律的人,他们不能尽责匡正阻止淮南王谋反,也应免官削爵贬为士兵,不得再为官为吏,那些无官职的罪犯,可用二斤八两金赎死罪。

    朝廷应公开揭露刘安罪行,使天下人明白为臣之道,不敢再有邪恶背叛之野心。”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等将大家议论上奏,天子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

    宗正未到,淮南王刘安已自刎而死。

    王后荼、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都满门抄斩。

    天子因伍被曾劝阻淮南王,对汉朝多引美雅之词称赞朝政的话,想不杀他。

    廷尉张汤说“:伍被是为淮南王策划谋反的首犯,罪不能赦。”遂杀了伍被,废淮南国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王后乘舒生了三个儿女,长男刘爽立为太子。

    次男刘孝,女儿刘无采。

    又有姬妾徐来生儿女四人,妃嫔厥姬生儿女二人。

    衡山王与淮南王在礼节上相互责怪,关系不睦。

    衡山王知淮南王制造谋反器具,也恐他吞并,倾心史记结交宾客以防他。

    元光六年(前129),衡山王入朝,他的谒者卫庆懂方术,想上书请求侍奉天子。

    衡山王很恼怒,故意告发卫庆犯下死罪,用严刑拷打逼供,衡山国内史认为不对,不肯审理此案,王便指使人上书控告内史。

    内史被迫办案,但直言衡山王理屈。

    衡山王又多次侵夺他人田产,毁坏他人坟墓辟为田地。

    有司请求逮治衡山王。

    天子不许,只收回他原先可自行委任本国官职二百石以上官吏的权力,改由天子调任。

    衡山王以此忌恨,和奚慈、张广昌谋划,四处访求谙熟兵法和会观察星象以占吉凶的人,他们日夜鼓动衡山王密谋反叛之事。

    王后乘舒死,衡山王立徐来为王后。

    厥姬也同时得宠。

    两人互相妒嫉,厥姬就向太子说王后徐来的坏话。

    她说“:徐来指使婢女用巫蛊邪术杀害了太子的母亲。”从此太子心中怨恨徐来。

    徐来的哥哥来到衡山国,太子与他聚宴,以刃刺伤王后的哥哥。

    王后怨怒,屡向衡山王诋毁太子。

    太子妹妹刘无采出嫁后被休回娘家,就和奴仆通奸,又和宾客有奸情,太子屡次责备无采,无采恼火不再与太子来往。

    王后得知就殷勤关怀无采。

    无采和二哥刘孝因年少失去母亲,不免依附王后徐来,她就巧施心计爱护他们,让他们一起毁谤太子,因此衡山王多次毒打太子。

    元朔四年(前125)中,有人杀伤王后继母,衡山王怀疑是太子指使人所为,就用竹板毒打太子。

    后衡山王病了,太子经常声称有病不去服侍。

    刘孝、刘无采和王后都说他的坏话说“:太子自称有病,其实没病,脸上还有喜色。”衡山王大怒,想废掉太子名份改立刘孝。

    王后知衡山王已决意废除太子,就又想一并也废除刘孝。

    王后有一女仆善歌舞,衡山王宠爱她,王后打算让女仆和刘孝私通来玷污陷害他,好一起废掉太子兄弟而把自己的儿子刘广立为太子。

    太子刘爽知道了王后的诡计,心想王后屡次毁谤自己不肯罢休,就想与她发生奸情来堵她的口。

    一次王后饮酒,太子上前敬酒祝寿,趁势坐在王后大腿上,要求与她同宿。

    王后很生气,把此事告知衡山王。

    于是王召太子来,打算把他捆起来毒打。

    太子知父王常想废掉自己而立弟弟刘孝,就对王说:“刘孝与父王宠幸的女仆通奸,无采与奴仆通奸,父王打起精神加餐吧,我请求给朝廷上书。”说罢背向衡山王离去了。

    衡山王派人去阻止他,不能奏效,就亲自驾车去追捕太子。

    太子乱说坏话,衡山王用镣铐把他囚禁在宫中。

    刘孝越来越受到衡山王宠幸亲近。

    衡山王惊异刘孝的才能,给他佩带玉印,号称将军,令居外宅,给他很多钱财,用以招揽宾客。

    登门投靠的宾客,微知淮南王、衡山王都有背叛朝廷的谋划,就日夜怂恿鼓励衡山王。

    王指派刘孝宾客江都人救赫、陈喜制造战车和箭,私刻天子印玺和将相军吏官印。

    日夜访求像周丘一样的壮士,多次称赞例举吴、楚反叛时的谋略,以为自己的谋略规范。

    衡山王不敢仿效淮南王希冀篡夺天子之位,怕淮南王起事吞并自己的国家,想等淮南王西进之后,自己乘虚发兵平定占有长江淮水之间的领地,他期望如愿。

    元朔五年(前124)秋,衡山王将入朝经淮南国时,淮南王尽说了些兄弟情谊的话,消除前嫌,彼此相约共同制造谋反器具,衡山王便上书说有病,皇上赐书准许他不入朝。

    元朔六年(前123)中,衡山王指使人上书皇上请求废掉太子刘爽,改立刘孝为太子。

    刘爽闻讯,就派和自己很要好的白嬴前往长安上书控告刘孝私造战车箭支,还和淮南王的女侍通奸,欲以此挫败刘孝。

    白嬴去长安还没来得及上书,被逮捕,原因是和衡山王谋反有牵连。

    衡山王听说刘爽派白赢上书,害怕他泄露国中隐秘,就上书反告太子刘爽干了大逆不道之事,应处以死刑。

    朝廷将此案下交沛郡处理。

    元狩元年(前122)冬,负责办案的公卿大臣下到沛郡搜捕与淮南王共同谋反的罪犯,没有捕到,却在衡山王儿子刘孝家抓住了陈喜。

    官吏控告刘孝带头藏匿陈喜,刘孝以为陈喜屡次与衡山王计议谋反,很怕他供出此事。

    他听说律令规定事先自首者可免除其罪责,又怀疑太子指使白嬴上书将告发谋反之事,就抢先自首,控告救赫、陈喜等人参与谋反。

    廷尉审讯验证属实,公卿大臣便请求逮捕审讯衡山王。

    天子说:“不要逮捕。”他派遣中尉司马安、大行令李息赴衡山国就地查问衡山王,衡山王一一据实做了回答。

    官吏把王宫都包围起来严加看守。

    中尉、大行还朝,将情况上奏,公卿大臣请求派宗正、大行和沛郡府联合审判衡山王,王闻讯刎颈自杀。

    刘孝主动自首被免罪;但他犯下与衡山王女侍通奸罪,仍处死弃市。

    王后徐来也犯有以巫蛊谋杀前王后乘舒罪,连同太子刘爽犯了被衡山王控告不孝的罪,都被处死弃市。

    所有参与衡山王谋反的罪犯,一律满门抄斩,衡山国废为衡山郡。

    太史公说:《诗经》上说:“抗击戎狄,惩治楚人。”此话不假啊!淮南王、衡山王虽是骨肉至亲,拥有千里疆土,封为诸侯,但是不致力于遵守藩臣职责去辅助天子,反而一味心怀邪恶之计,图谋反叛,致父子相继二次亡国,人人都不得尽享天年,而受到天下人耻笑。

    这不仅是他们的过错,也是当地习俗浅薄和下属的臣子影响不良的结果。

    楚国人轻捷勇猛凶悍,喜好作乱,这是早自古代就记载于书的了。

    循吏列传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法用以阻止民众作恶。

    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是因为居官者不曾违乱纲纪。

    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何必用严刑峻法呢?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

    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

    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

    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

    秋冬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

    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安居乐业。

    庄王认为楚国原流通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改铸大钱,百姓用起来很感不便,纷纷放弃自己本业。

    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心做买卖,秩序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三个月了。”孙叔敖说“:好吧!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史记轻,现市令来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

    ’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恢复了原貌。

    楚国民俗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驾马,想下令把车改高。

    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

    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

    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门槛。

    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高门槛频繁下车。”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远方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

    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自知没有过错。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

    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

    大夫子产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

    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

    两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抬高物价了。

    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

    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

    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

    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

    他命令为官者不许与民争利,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他不肯接受。

    客人说“:听说您最爱吃鱼才送您鱼,为何不接受呢?”公仪休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接受啊。

    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如果因为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公仪休吃了蔬菜感到味美,就把自己园里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

    他看见自己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并烧毁织布机。

    说“:难道要让菜农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的货物吗?”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奉公,不阿谀,不怕事。

    一次出行本县,恰遇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到的凶犯竟是自己父亲。

    他放走父亲,囚禁自己,派人向楚王报案说:“杀人凶犯是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树政绩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没追上,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大王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接受楚王的赦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误察案情而枉杀人命,于是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轻重有别。

    这是你的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听说过。”他没有受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自己受刑,杀错人就应自己偿命。

    您因臣能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我听察案情有误枉杀人命,就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

    子产病逝,郑国百姓失声痛哭。

    公仪休看到妻子织出的布好就把她赶出家门。

    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抵罪,使楚昭王树立了美名。

    李离错判罪枉杀人而自己伏剑身亡,帮助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汲郑列传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

    其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

    到他已是第七代,世为卿大夫。

    孝景帝时,靠他父亲举荐,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他为人庄重,人们敬畏他。

    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为郎中令属官。

    东越的闽越与瓯越发生争战,皇上派他前往视察。

    他行至吴县便返回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派使臣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延烧千户人家,皇上又派他去视察。

    他回报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自然蔓延开去,不必多忧。

    我路经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父子相食,我趁便凭所持符节,下令发放官仓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我请求缴回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罪责。”皇帝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

    他以此为耻辱,便称病辞官回家。

    皇上闻讯,召汲黯回朝任中大夫。

    由于屡向皇上直言谏诤,仍不能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

    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欢清净无为,把事情都交托给自认为得力的郡丞和书吏去办,他只督察下属按大原则行事,并不苛求小节。

    他体弱多病,常躺在卧室休息。

    一年多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受到人们称赞。

    皇上得知,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待遇。

    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汲黯很傲慢,当面顶撞人不讲礼数,不容别人有错。

    亲近与自己性情相投的,厌恶的人就不耐烦相见,士人因此不依附他。

    但汲黯好学,又仗义行侠,注重气节,居家时品性纯正美好,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犯皇上的面子,他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

    他们都因多次直谏不得久居官位。

    就在汲黯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的时候,窦太后弟弟武安侯田虫分做了宰相,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礼,田虫分竟然不回礼。

    而汲黯求见田虫分时,从不下拜,只作揖完事。

    这时皇上正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说我想如何如何,汲黯便说“: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里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

    皇上退朝后,对身边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做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位列九卿,纵然爱惜自己生命,但史记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怎么可以!”汲黯多病,且已抱病三月之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他的病却始终不愈,后来病越重,庄助替他请假时皇上问:“汲黯这人怎么样?”庄助说:“让他当官执事,并无过人之处。

    然而他能辅佐年轻君主,坚守已成事业,以利诱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人有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撼动他的气节。”皇上说“:是的。

    古代有保国安邦的忠臣,汲黯就近似他们了。”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坐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没戴;但汲黯进见,皇上不整冠不会接见他。

    皇上曾坐虎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皇上没戴帽子,望见他连忙躲在帐内,派近侍代批奏议,可见汲黯受皇上礼遇的程度。

    张汤刚以更改制定律令做了廷尉,汲黯多次在皇上面前质问张汤说“:您身为正卿,上不能弘扬先帝功业,下不能抑止天下之邪恶,安国富民,使监牢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一事无成。

    明知有错还肆意增繁律令,更有甚者,你破坏汉初高祖旧制,谋求个人名利,成就个人功绩,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常和张汤争辩,张汤总爱深抠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刚直严厉不肯屈就,他怒骂张汤说:“难怪天下人说不可让刀笔吏做公卿,如果依张汤之法行事,天下人会恐惧得双足并拢,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这时,汉朝正讨伐匈奴,招抚四方少数民族。

    汲黯希望国家少事,常借机向皇上进言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征讨。

    皇上正倾向儒学,重用公孙弘,对汲黯之言不以为然。

    到国内事端纷起,下级官吏及不法之民玩弄智巧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别条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不断进奏所判要案,以博得皇上宠幸。

    而汲黯常诋毁儒学,当面指责公孙弘等心怀奸诈外装智巧以阿谀皇上取得欢心;刀笔吏专门深抠法律条文,诋毁他人,罗织罪名使事实真相不能昭示,并把陷人于罪作为邀功的手段,于是皇上更加倚重公孙弘和张汤,而公孙弘和张汤则深恨汲黯,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

    公孙弘当了丞相就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辖区内,多有皇室宗亲,达官贵人,很难管理,平素没有声望的大臣不能担此重任,请调汲黯为右内史。”在汲黯任右内史数年中,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

    大将军卫青,因其姐卫子夫做了皇后,地位越尊贵了。

    汲黯仍对他行平等之礼。

    有人劝汲黯说“:天子欲让群臣居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受到皇上尊敬与器重,地位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说“:因为大将军有拱手作揖的客人就会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汲黯这么说,反更加器重他贤良,多次向他请教治国及朝中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生往来的朋友。

    淮南王刘安谋反,畏怯汲黯,说“:汲黯爱直言谏上,守节宁为正义捐躯,很难以不正当的事诱惑他。

    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则易,如揭开器物的盖子和摇落枯叶一样。”当今天子已在征讨匈奴多次获胜,汲黯主张与胡人和亲,皇上就更加听不进去了。

    当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是一般小吏。

    等公孙弘、张汤日益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

    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张汤升为御史大夫;过去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平级甚至超越了他。

    汲黯心胸狭隘,难免口出怨言,朝见皇上时说“:陛下使用群臣像堆柴垛一样,后来居上。”皇上沉默,等汲黯退下去后,皇上说:“人,果然不可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愚直得日益严重了。”过不多久,匈奴浑邪王率部族降汉,朝廷征调两万辆车前往接运。

    官府没马,便向百姓借马,有人把马隐藏起来,马无法凑齐。

    皇上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汲黯说“:县令无罪,要杀杀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

    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投降汉朝,朝廷可让沿途各县备车马慢慢顺次转运,何必让全国骚动不安,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去侍奉匈奴那些降兵降将呢!”皇上沉默不语。

    等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做生意而被判死罪的五百多人。

    汲黯请求武帝抽空接见他。

    皇上在未央宫的高门殿接见他。

    他说“:匈奴攻打我们的要塞,拒绝我们和亲,我国才征讨他们,为此战死和负伤的人不计其数,耗费数以百万的巨资。

    愚臣以为陛下抓获匈奴人应把他们作为奴婢赏给因从军战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送给他们,以谢天下人的辛劳,满足百姓心愿。

    纵使做不到这点,浑邪王率万众来降,也不该倾尽府库,赏赐他们财物,征调善良民众侍候他们,宠奉他们如骄子。

    无知的百姓哪里会知道与匈奴人做买卖会被死抠条文的执法官视为走私而判罪呢?陛下纵然不能将缴获匈奴的物资慰劳天下人,也不该苛严法令杀戮五百多无知百姓,这就是所谓‘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我窃以为陛下此举是不明智的。”皇上沉默,不赞同,尔后说“:我很久没有听到汲黯的话了,今又在信口胡说了。”事后数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逢皇上大赦,仅罢官免职,于是汲黯归隐田园。

    过了几年,遇到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也多有私铸钱币者,楚地更为严重。

    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拜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强令,汲黯才领命,皇上下诏召见汲黯,他哭着对皇上说“:我以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再也见不着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纳任用我,我多有狗马病,体力恐难以胜任太守之职。

    希望当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这是我的愿望。”皇上说“:你看不上郡太守职位吗?过些时我会召你回来的。

    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只好借助你的威望,就请你躺在家中治理吧。”汲黯告别皇上后,去探望大行令李息。

    他说:“我被弃置外郡,不能参与朝政。

    可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智巧足以阻挠他人的批评,他的奸诈可文过饰非,他专用技巧谄媚之语,强辩挑剔之词,不能堂堂正正地替天下人说话,而一心迎合主上心思。

    皇上不想要的,他就顺其心意诋毁,皇上想要的,他就跟着夸赞,他喜欢无事生非,搬弄法律条文,在朝中他深怀奸诈以奉迎皇上旨意,在朝外挟制危害社会的官吏以加强自己势力。

    你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皇上进谏,你和他都会被害。”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言。

    汲黯治理郡务一如既往,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

    后来,张汤果然身败名裂。

    皇上得知汲黯曾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后,判李息有罪,诏令汲黯享诸侯国相俸禄待遇,依旧掌管淮阳郡,七年后,汲黯逝世。

    汲黯死后,皇上因汲黯的关系,给其史记弟汲仁九卿的官位,其儿子汲偃官至诸侯国相。

    汲黯姑母的儿子司马安年轻时曾与汲黯同为太子洗马,他擅长耍弄权术,善于做官,四次做到九卿。

    在河南郡太守任上死去。

    司马安的弟兄们同时官至二千石职位的计十人。

    濮阳人假宏起初侍奉盖侯王信,王信举荐假宏,假宏也两次官至九卿。

    但濮阳同乡做官的人都很敬畏汲黯,甘居其下。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他的祖先郑君曾为项籍手下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

    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

    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郑君死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于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

    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

    每逢五天一次假日,他常置备驿马,探望长安市郊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有时通宵达旦,常恐有所疏漏。

    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长者故经常出访,唯恐见不到人家。

    他年轻位卑,但交游相知皆祖父辈的知名人物。

    武帝即位,郑庄逐步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升至九卿右内史。

    由于评议武安侯田虫分、魏其侯窦婴的意见不当,被贬为詹事,又调为大农令。

    郑庄做右太史时告诫部下说“:来访者,不论贵贱,一律不得让客滞留门口等候。”他执宾主之礼,以其高贵身份礼待下人。

    郑庄为官清廉,不置私产,仅依靠俸禄和所得赏赐,招待宾客,他所馈赠的礼物,不过是用竹篮装的食物。

    每逢上朝有向皇上进言机会,他必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举荐士人和属官津津乐道,言谈中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

    与属下谈话从不直呼其名,谦和得深恐伤害对方。

    听到别人有高见,马上报告皇上,唯恐迟延误事。

    因此华山以东广大地区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一致称赞他的美德。

    郑庄被派遣去视察黄河决口,他请给假五日整装。

    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需带粮’,为何还请求准备行装时间?”郑庄在外人缘虽好,但在朝中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分明确表示自己主张。

    及至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少数民族,耗费资财甚多,国家财物更加匮乏。

    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司农承揽运输,亏欠钱款甚多。

    司马安任淮阴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陷罪,赎罪后削职为民。

    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责。

    皇上以他年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守,几年后,卒于任上。

    郑庄、汲黯曾位列九卿,为政廉洁,居家品行纯正。

    但他俩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日趋疏远。

    等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多余私产。

    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关系,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汲黯、郑庄之贤德,有权势时,宾客盈门,无权势时情形就不同了。

    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圭阝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待一丢官,门外冷清得可张罗捕雀。

    他复官后,宾客又想往见,翟公便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往的态度;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有此不幸,可悲啊!儒林列传太史公说:我阅读有关教育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不禁放下书本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关睢》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废,诸侯恣意横行,政令由强大的诸侯国发布。

    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弛废而霸道兴起,于是编定《诗》、《书》,整修礼仪音乐。

    当他到齐国听到美妙的《韶》乐,竟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美味。

    他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开始校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

    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因而孔子周游列国见过七十几位国君而无知遇。

    慨叹说“:若有人肯用我,只需一年就可治理好国政了。”当他闻知鲁国西郊有人猎获了麒麟,就哀叹说:“我的治国之道无用了。”于是他以鲁国已有的历史记载撰写《春秋》,用它来充当天子的王法,文辞精深而寓意丰博,后代学者很多人都传录它。

    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多名好学生四散去诸侯国交游。

    有的当了国君的老师或卿相一类大官,有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隐居避世。

    子路在卫国做官,子张在陈国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贡终老于齐。

    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矨等,都曾受业于子夏,然后当了国君的老师。

    那时只有魏文侯最虚心求教于儒学,后儒学渐衰颓直到秦始皇时遭到灭顶之灾。

    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受到排挤,但在齐、鲁一带,学习研究它的人,独不废弃。

    在齐威王、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卿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的事业,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

    到秦末,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六艺从此残缺。

    陈涉自立为王时,鲁地儒生们携带孔子家传的礼器去投奔他。

    于是孔甲当了陈涉的博士,最终和陈涉同死。

    陈涉以一普通百姓,驱使戍边的乌合之众,月内就称王于楚地,不足半年又灭亡。

    他的事业根基非常浅薄,而体面的士大夫们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归顺向他称臣,是什么原因?因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书籍学业,迫使他们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愤恨。

    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军包围鲁国时,鲁中的儒生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这难道不是古圣人遗风教化,深爱礼乐的国家吗?所以孔子出游到陈国后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乡里的青年,志向高远,文采锦绣,我不知如何教导他们才好。”自古齐鲁人爱好文化仪典已是自然风尚。

    汉朝兴建,儒生们重新获得研究经学的机会,又演习起大射和乡饮的礼仪。

    叔孙通制定汉廷礼仪后做了太常官,和他共同参与判定的儒生弟子,也都被选为朝官。

    于是人们喟然感叹,对儒学产生了兴趣。

    但由于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帝忙于平定四海,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

    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武艺高强、战功卓著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他原本只爱刑名学说。

    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因而列位博士的官职闲置待诏,无人受重用。

    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深明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

    从此,讲《诗》的在鲁地有申培公,在齐地有辕固生,燕地有韩太傅。

    讲《尚书》的有济南伏生。

    讲《礼》的有鲁地高堂生。

    讲《易》的有来自..川的田生。

    讲《春秋》的在齐鲁之地有胡毋生,赵地史记有董仲舒。

    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虫分做了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

    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

    公孙弘曾拜为博士,他深恐儒学被阻滞得不到传扬,于是上奏说:“丞相御史启禀皇上:陛下曾下令说:‘听说为政者,应用礼仪教导百姓,用音乐感化他们。

    婚姻之事,乃是夫妻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如今礼乐被破坏废弃,我深感忧虑。

    所以大力延请天下品德方正学识渊博的人都来入朝做官。

    我下令礼官鼓励学习之风,讲论儒术,复兴礼乐,以为天下人表率。

    经太常商议,给博士配弟子,使民间都崇尚教化,来开拓培养贤才的道路’。

    据此,臣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人认真商议决定:听说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是:乡里之间都有教育的场所,夏代称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他们勉励为善者,让他们在朝中显达扬名;对作恶者就以刑罚惩治。

    教化的实施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推广到地方。

    如今陛下已明示无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辉,它符合天地之道,依据人伦之常理,鼓励学术,讲究礼义,崇尚教化,奖励贤良,使海内四方从风向善,这正是实现太平之治的本源啊!原先的政治教化不协和,礼仪不完备,现在请借助原有的官职来兴盛它。

    请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

    让太常从百姓中挑选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的人,补充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中有喜好经学,尊敬长上,严守政教,友爱乡邻,出入言行都不违背所学教诲的人,侯国相、县长、县丞要向上级郡守和诸侯王国相举荐,经其认真考察合格者,应与上计吏同赴京师太常处,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

    他们学满一年都要考试,能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人,可补文学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绩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为郎中,由太常造册上奏。

    特别优异出众的,可直接将其姓名上报。

    那些不努力学习、才能低下者,或不能通晓一种经学的人,就要罢斥,并惩罚举荐他们的不称职的官吏。

    臣认真领会陛下所下达的诏书和律令,它们阐明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贯通古今治国的要理,文章雅正,教诲之辞含义深刻丰富,它恩德无量将深深造福于社稷与百姓,但由于小官吏们见识浅陋,不能透彻解释诏书律令,无法明白地把陛下旨意传布晓喻天下。

    而治礼和掌故之职是应由懂经学礼仪的人担当的,但他们的升迁很缓慢,故请求挑选其中官职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晓一种经学的小吏,升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选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补郡太史守卒史;各郡定员二人,边郡定员一人。

    优先选用熟知经书能大量讲诵的人,若人数不够,就选用掌故补中二千石的属吏,选用文学掌故补郡国的属吏,将人员备齐。

    请把这些人记入考选学官的法规,其他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说:“准奏。”从今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质彬彬的经学儒生了。

    申公,鲁国人。

    高祖经过鲁国,申公以弟子身份跟老师到南宫去拜见他。

    吕太后时,申公到长安游学,和刘郢同在老师浮丘伯门下。

    毕业后刘郢封为楚王,便让申公当他的太子刘戊的老师。

    刘戊不好学习,憎恨申公,等到楚王刘郢去世,刘戊立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来。

    申公感到耻辱,就回鲁国,隐退在家教书。

    终身不出家门,还谢绝一切宾客,唯有鲁恭王招请他才前往。

    从远方慕名而来向他求学的弟子有百余人。

    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而无阐发经义的著述,凡有疑惑处,便阙而存之,不强作传授。

    兰陵王臧向申公学《诗》之后,用它去侍奉孝景皇帝,当了太子少傅,后免官离朝。

    当今皇上刚即位,王臧就上书请求入宫为皇上值宿警卫。

    他不断升迁。

    一年中做到郎中令,而代国人赵绾也曾向申公学习《诗经》,他当了御史大夫。

    赵绾、王臧请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来召集诸侯举行朝会,他们不能说服皇上同意此事,就举荐老师申公。

    于是皇上派遣使臣携带贵重礼物绢帛和玉璧,驾着驷马安车迎请申公,赵绾、王臧二位弟子则乘坐普通驿车随行。

    申公来到,拜见天子。

    天子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事,申公当时已年高八十多岁,人老了,只回答说“:当政的人不必多说话,只看尽力把事做得如何罢了。”这时天子正喜好文词夸饰,见申公如此答对,默然不乐。

    但已经把他召到朝中,只好让他做了太中大夫,住在鲁邸,商议建立明堂事宜。

    太皇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喜欢儒术,她找出赵绾和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上,皇帝因此停止商议建造明堂的事,把赵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论罪,后二人皆自杀。

    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鲁国,数年后逝世。

    申公弟子中拜为博士者有十几人: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人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

    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人们称赞他们好学。

    其他的学官弟子,品行虽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余。

    他们讲解《诗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见解。

    清河王刘承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

    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拜为博士。

    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

    黄生说“:汤王、武王并非秉承天命的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辕固生反驳说:“不对。

    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心都归顺商汤、周武,商汤、周武顺民心而杀死桀、纣,桀、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汤、武,汤、武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破旧,但一定是戴在头上;鞋虽新,但必定穿在脚下,这为什么呢?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

    桀、纣虽然无道,但他们是君主;汤、武虽圣明,却是臣子。

    君主有过错,臣不能直言劝谏纠正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借其有过而诛杀君王,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止息。

    此后学者再无人敢争辩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位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召辕固生来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说“: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生入兽圈刺杀野猪。

    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生直史记言无罪,就借给他锋利兵器。

    辕固生到兽圈内,一刺中心,野猪应声倒地。

    太后无话可说,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过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廉洁正直,拜他为清河王刘乘的太傅。

    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

    当今皇上刚即位,又以品德贤良征召辕固生。

    那些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生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

    这时辕固生已九十多岁了。

    他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生。

    辕固生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迎合世俗。”此后,齐人讲《诗》都依照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生的弟子。

    韩生是燕郡人。

    孝文帝时当博士,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的太傅。

    韩生推究《诗》的旨意而撰述了《内传》《外传》达数万言,书中的用语和齐、鲁两地颇为不同,但旨归是一致的。

    淮南贲生受业于他。

    自此之后,燕赵一带讲《诗》的人都因循韩生的见解。

    韩生的孙子韩商是当今皇上委任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郡人。

    先前做过秦朝博士。

    孝文帝遍寻天下找不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

    当时伏生已九十多岁高寿,行动困难,于是文帝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学习,秦焚烧儒书时,伏生把书藏在夹墙里,后战乱扩大,伏生流亡。

    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藏书已丢失几十篇,只剩二十九篇,于是他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自此学者们很会讲解《尚书》,肴殳山以东诸位学者无不涉猎《尚书》来教授学生了。

    伏生教济南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宽精通《尚书》后,凭借经学成绩参加郡科举,前往博士官孔安国门下学习。

    儿宽家贫无钱,时常当学生们的厨工,还经常私出打工赚钱,以解决自己衣食之需。

    他做工时常带经书,休息时阅读体会。

    按考试成绩名次,补了廷尉史的缺官。

    当时张汤正爱好儒学,就让儿宽做自己的椽吏,负责呈报案情。

    儿宽根据经义古法论事判决疑难大案,得张汤宠用。

    倪为人温和善良,有聪明智慧和廉洁的操守,能把握自身言行且擅长著述、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口拙不善表达。

    张汤认为他忠厚多次赞扬他。

    张汤升御史大夫后,就让儿宽当椽吏,向天子举荐他。

    天子召见询问儿宽后,很喜欢他。

    张汤死后六年,儿宽便官至御史大夫,在职九年去世。

    儿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廉和驯良,能顺从皇上旨意,善调解纠纷而得以官运久长,但他没有匡正劝谏过皇上的过失。

    居官期间,属下官员轻视他不为他尽力。

    张生也当了博士官。

    而伏生的孙子也因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阐明《尚书》的经义。

    此后,鲁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人贾嘉,都很会讲授《尚书》的内容。

    孔家有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

    孔安国得到了《尚书》中失传的十几篇,大约至此《尚书》的篇目就增多起来了。

    许多学者都解说《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是最切近本意的。

    《礼经》本来自孔子时起就不完整,到秦始皇焚书后,此书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只有《士礼》尚存,高堂生能讲解它。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

    孝文帝时,徐生以此出任礼官大夫。

    传习礼仪于儿子,至孙子徐延、徐襄。

    徐襄天性便擅长演习礼仪,但是不能通晓《礼经》;徐延很通晓《礼经》,却不善于演习礼节仪式。

    徐襄以擅长演习礼节仪式当了汉王朝的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

    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出任汉朝的礼官大夫。

    而瑕丘人萧奋以通晓《礼经》当了淮阳太守。

    此后能够讲解《礼经》并演习礼节仪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从鲁国商瞿从师孔子学习《易经》,孔子死后,商瞿便传授《易经》,历经六代而传至齐郡人田何;田何,字子庄,尔后汉朝建立,田何传授于东武人王同;王同,字子仲,子仲传于..川人杨何;杨何因通晓《易经》,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因通晓《易经》官至城阳国相。

    广川人孟但因通晓《易经》当了太子门大夫。

    鲁地人周霸、莒人衡胡,临..人主父偃,都因《易经》官做到二千石。

    但是对《易经》能讲授得精当的,是源自于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间就依学辈前后辗转相传,有的学子竟没有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三年间竟不曾观赏过屋旁的园圃,他专一治学到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仪容举止都合乎礼仪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的特异现象有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之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

    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竟再不敢讲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成就不如董仲舒,但他随世事变化而治事,做官直至公卿。

    董仲舒认为他有阿谀的作风。

    公孙弘因此嫉恨他,于是对皇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早已听说董仲舒有德行,对董仲舒很尊重。

    董仲舒怕在国相位置上待久了会获罪,告病免官归家。

    一直到死,始终不经营家产,整日钻研学问、著述文章。

    因此,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五代皇帝统治期间,只有董仲舒号称研究《春秋》最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胡毋生,齐郡人。

    孝景帝时拜为博士,后因年老返回故里讲授《春秋》。

    齐地解说《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孙弘也受过他的教诲。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传》。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

    褚大史记官至梁相国。

    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

    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做郎官、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

    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酷吏列传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罚约束百姓,百姓可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心。

    如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老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因而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形式上的德,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多越显明,盗贼反越多。”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法令是政治工具,而不是政治清浊的根源。

    从前的法网很密,但奸邪诈伪的事不断发生,到最严重时,官吏和百姓竟互相欺瞒,致使国家无法兴盛。

    到这时治理百姓,就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如不用强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怎能胜任和苟安一时,如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

    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只是要使不会有诉讼才好。”老子说“:无知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并非虚妄之言。

    汉朝建立后,把严法改为圆泛的宽法,变精密的法规为原则性的法规。

    法网粗疏得像可漏掉吞舟之鱼的网,而官吏的政绩辉煌,不做奸邪的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

    由此可见,政治的安定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靠严酷的法令。

    高后时,酷吏只有侯封,欺压皇族,侵夺侮辱功臣。

    到吕后败落后,朝廷就杀了侯封全家。

    孝景帝时晁错用心苛刻严酷,多用法术施其才能,因而吴楚等七国叛乱,泄怒于晁错,晁错最终被杀。

    之后有郅都和宁成之辈。

    郅都是杨县人。

    孝文帝时当郎官事帝。

    景帝时当了中郎将,敢于向朝廷直言谏诤,在朝敢当面批评大臣。

    他曾随天子去上林苑。

    贾姬入厕,野猪突然闯进厕所,皇上用眼示意郅都,他不肯动;皇上想亲自拿武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掉一个贾姬,还会再有一个姬妾进宫,天下少的难道是美女吗。

    陛下纵然看轻自己,宗庙和太后怎么办?”皇上回去了,野猪也离去了。

    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百斤。

    因此重视郅都。

    济南姓目间的宗族有三百多家,强横奸滑,太守不能制服他们。

    于是景帝命郅都任济南太守。

    郅都一到郡所就把目间氏首恶的全家杀了。

    其余目间姓坏人闻风丧胆。

    过了一年多,济南郡路不拾遗。

    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如畏惧上级官府。

    郅都力大勇敢,公正廉洁,不拆看私人求情的信,不受请托和礼品,他常自我表白说“:我既背离双亲做官,就当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至终,不能顾念妻子儿女。”郅都调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亚夫官高且傲慢,而郅都见他只作揖不跪拜。

    当时百姓质朴守法自重,郅都却独自施严酷刑法,执法不避畏皇亲权贵,列侯皇族人对他侧目而视,呼他为“苍鹰”。

    临江王被召到中尉府受审时,想要书写工具给皇上写信谢罪,郅都嘱官吏不给他刀笔。

    魏其侯暗中派人给临江王送去刀笔,临江王写完信就自杀了。

    窦太后闻讯发怒,用严法中伤郅都,郅都被免官归家。

    景帝就派使者持符节任郅都为雁门太守。

    并让他直接取道上任,可根据实情,独立处理政事。

    匈奴人一向听说郅都有操节,由他守边,便领兵离开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不敢靠近雁门。

    匈奴甚至做了郅都的木偶作靶,让骑兵驰射,竟无人能中的,匈奴人怕郅都到了这等程度。

    匈奴人以郅都为祸患。

    窦太后最终竟以汉朝法律中伤郅都治死罪,景帝说:“他是忠臣。”想释放他。

    太后说“:临江王难道不是忠臣吗?”于是就斩了郅都。

    宁成是穰县人,做侍卫官随从,服侍汉景帝。

    他为人好胜,做人家小官时,定要欺凌长官;做了人家长官时,控制下属如捆绑湿柴一样。

    他狡猾凶残,任性使威,逐渐升迁为济南都尉,郅都当时是济南太守,此前的几任都尉都是步入太守府等候通过下级官吏传达后进见太守,就像县令进见太守一样。

    他们怕郅都竟是如此。

    等宁成前来却一直越过郅都,走到他的上位。

    郅都一向听说宁成名声,于是善待他,同他结为友好。

    过了很久,郅都去世,长安附近皇族中,又有好多人凶暴犯法,于是皇上召宁成当了中尉。

    他的治理办法仿效郅都而廉洁不及郅都,但皇族豪强都恐惧不宁。

    汉武帝即位。

    宁成改任为内史,外戚们多攻击宁成的短处,他被判处剃发和以铁铐脖子的刑罚。

    当时九卿犯罪该死就处死,很少有受刑的,而宁成却被处以重刑,他自知朝廷不会再用他做官,于是就解脱刑具,私刻伪造有关文件,逃出函谷关回到家乡,扬言说:“当不到二千石高官,经商挣不到一千万贯,怎能同别人相比呢?”于是他借钱买了千多顷可灌溉的土地,出租给贫苦百姓,给他种地受他奴役的有几千家。

    几年后遇上大赦。

    他已有黄金几千斤的家产,他专好打抱不平,掌握官吏们的短处,出门时有几十个骑马的人跟随,他驱使百姓的权威比郡守还大。

    周阳由,其父赵兼以淮南王刘长舅父的身份被封为周阳侯,所以他姓周阳,因他是外戚被任命为郎官,服侍孝文帝和孝景帝。

    景帝时他当了郡守。

    汉武帝即位后。

    官员处理政事崇尚遵循法度,谨慎行事,然周阳由在二千石一级的官员中最暴虐残酷,骄傲放纵。

    他所喜爱者如犯了死罪,他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他所憎恶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重判死罪。

    他在哪个郡当官,就一定要消灭哪个郡的豪门。

    他当郡太守就把都尉视为县令,他当都尉,必定欺凌太守,侵夺他的权力。

    他和汲黯都属强狠之人,还有司马安,善用法令条文害人。

    他们同居二千石官员的行列,可汲黯与司马安若与周阳由同车都不敢共坐车垫或同倚车栏。

    周阳由后任河东郡都尉,常同郡太守申屠公争权,互相告状,结果申公被判决有罪,但他坚持不接受刑罚而自杀,周阳由被处以弃市之刑。

    在宁成、周阳由之后,政事更加繁杂,百姓用巧诈手段对付法律,多数官吏治理政事,都像宁成和周阳由一样。

    赵禹是..县人,以佐史的身份补任京城官府的官员,因其廉洁升为令史,服事太尉周亚夫。

    周亚夫当丞相,赵当相史,丞相府中人都赞他廉洁奉公。

    但周史记亚夫不重用他,说:“我很知道赵禹有才干,但他执法深重严酷,不能在大的官府当官。”武帝时代,赵禹因从事文书工作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升为太史大夫。

    他和张汤共同制定各种法令,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

    汉朝法律越发严厉,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张汤是杜县人。

    他父亲当长安县丞,有一次出门去,张汤当时是孩子,让他留在家里看门。

    父亲回家,见肉被老鼠偷了,一怒之下,用鞭子打了他。

    张汤掘开鼠洞,找到偷肉的鼠和吃剩的肉,就举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审讯,记录审问过程并把判断的罪状报上,并把老鼠和剩肉取来,当堂定案,把老鼠分尸处死。

    他父亲看到这情景,又看到那判决辞就像老练的狱吏所写,特别惊讶,于是就让他学习断案的文书。

    父亲死后,张汤就当了长安的官员,做了很长一段时间。

    周阳侯田胜开始做九卿之官时,曾经被拘禁在长安,张汤尽全力加以保护。

    待田胜出狱封侯,与张汤密切交往,并把当朝权贵一一介绍给张汤。

    张汤在内史任职,做宁成的属官,因张汤才华无比,宁成就向上级推荐他,被调升茂陵尉,主持陵墓建造。

    武安侯田虫分当了丞相,征召张汤做内史,经常向天子推荐他,被任命为御史,让他处理案件。

    他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深入追究同党。

    汉武帝认为他有办事能力,逐步提升他为太中大夫。

    他与赵禹一起制定各种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官吏。

    不久赵禹提升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张汤当了廷尉,两人友好交往,张汤尊待赵禹似兄长,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无食客。

    三公九卿来拜访,赵从不回访称谢,务求断绝与知心好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一心一意处理自己公务。

    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

    张汤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

    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谋私,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

    等到当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却佯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

    这时汉武帝正心向儒家学说,张汤判决大案,就想附会儒家观点,因此就请儒家弟子们研究《尚书》、《春秋》,他担任廷尉史,就请他们评判法律的可疑之处。

    每上报判决的疑难案件,都预先给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对的,就接受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法规,以廷尉的名义给以公布,颂扬皇上的圣明。

    如果奏事遭到谴责,张汤就认错谢罪。

    在皇上顺心时,一定要举出正、左右监和贤能的属吏,说:“他们本来向我提议过,就像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没采纳,愚蠢到这种地步。”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宽恕不究。

    他有时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认为好,他就说“:臣我不知道写这奏章,是正、左右监、掾史中某某人写的。”他想推荐官吏,表扬人家的好处,掩蔽别人的过失,常常这样做。

    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要是皇帝想宽恕的,他就交给执法宽松公平的监史去办理。

    他所处理的如果是豪强,则一定要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诋毁。

    如果是平民百姓软弱的人,则常常口头给皇上陈述说:“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但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宽释了张汤所说的人。

    张汤虽然做了大官,自身修养很好。

    与宾客交往,同他们喝酒吃饭。

    对于老朋友当官的子弟以及贫穷的兄弟们,照顾得尤为宽厚。

    他拜请三公不避寒暑。

    所以张汤虽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个好名声。

    那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又都依从于儒学之士。

    丞相公孙弘屡次称赞他的美德。

    待到他处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能穷追到底。

    严助和伍被,皇上想宽恕他们。

    张汤争辩说:“伍被是主持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是出入宫廷禁门护卫之臣,竟然私交诸侯谋反,如不杀他们,以后就不好管理臣下了。”于是,皇上同意对他们的判决,他处理案子打击大臣,自己邀功的情况,多半如此。

    于是张汤更加受到尊宠和信任,升为御史大夫。

    正巧赶上匈奴浑邪王等投降汉朝,汉朝出动大军讨伐匈奴,山东遇到水、旱灾害,贫苦百姓流离失所,都依靠政府供应衣食,因此国库空虚。

    张汤按皇上旨意,请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垄断天下盐铁,打击富商大贾,发布告缗令,铲除豪强兼并之家的势力,玩弄法律条文巧言诬谄,来辅助法律的推行。

    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情况直到傍晚,天子也忘记了吃饭时间,丞相无事可做,天下事都取决于张汤。

    致使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骚动不安,政府兴办的事,得不到利益,而贪官污吏却一起侵夺盗窃,于是就彻底以法惩办,从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指责张汤。

    张汤生病,皇上亲往探视,他受宠幸达到这种地步。

    匈奴来汉朝请求和亲,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议论此事。

    博士狄山说“:和亲有利。”皇上问他利在何处?狄山说“:战争是凶险的,不可多次发动。

    高帝想讨伐匈奴,被围困在平城,就和匈奴结成和亲之好。

    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安定快乐。

    待孝文帝时又征讨匈奴,结果北方骚扰不安、百姓苦于战乱。

    孝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叛乱,景帝往来于未央、长乐宫之间,忧心数月,七国叛乱平定后,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谈论战争,天下却富裕殷实。

    如今自从陛下发兵攻打匈奴,国内因而财用空虚,边境百姓极为困苦,由此可见,不如和亲。”皇上又问张汤,张说“:这是愚蠢无知的儒生之见。”狄山说“:我固然愚忠。

    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

    像张汤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严酷的刑法,放肆地诋毁诸侯,离间骨肉之亲,使各封国之臣自感不安。

    我本来就知道张汤是诈忠。”于是皇上变了脸色,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你能不让匈奴进京来抢掠吗?”狄山说“:不能。”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说:“不能。”皇上又说:“驻守一个边境城堡呢?”狄山揣度:如果辩论到无话回答,皇上就要把自己交给法官治罪。

    只好说:“能。”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登上边塞城堡。

    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斩下狄山的头就离开了。

    从此以后,群臣震惊恐惧。

    张汤的门客田甲虽是商人,却有贤良的品行。

    张汤开始做小官时,他与张汤以钱财交往,待张汤当了大官,他责备张汤品德道义方面的过错,很有侠义之士的风度。

    张汤当了七年御史大夫,被撤了。

    河东人李文曾经同张汤有嫌隙,以后李当了御史中丞,心中怨恨张汤,屡次从宫中文书里寻找可以利用来伤害张汤的材料,不留余地。

    张汤有个喜爱的下属叫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此心中不平,就史记让人以流言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坏事,而这事正好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就判李文死罪将李杀了。

    他也知道这事是鲁谒居干的。

    皇上问道“: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样发生的?”张汤假装惊讶地说“: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后来鲁谒居病倒在同乡主人的家中,张汤亲自去探视他的病情并替他按摩脚。

    赵国人以冶炼铸造为业,赵王彭祖屡次同朝廷派来主管铸铁的官员打官司,张汤常常打击赵王,赵王寻找张汤的隐私。

    鲁谒居曾检举过赵王,赵王怨恨,于是将两人一起上告说“:张汤是大臣,其属官鲁谒居有病,张汤竟然给他按摩脚,我怀疑二人必定共同做了大的坏事。”这事交给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了,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导官署。

    张汤也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助他,所以假装不察看他。

    鲁的弟弟不知这情况,因而怨恨他,就让人上告张汤和鲁有阴谋,共同匿名告发过李文。

    这事交给减宣处理。

    减宣曾与张汤有嫌隙,待他接受了这案子,把案情查得水落石出。

    没有上报,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园里的殉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约张汤一同去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想,只有丞相必须按四季巡视陵园,丞相应当谢罪,与我没关系,不肯谢罪。

    丞相谢罪后,皇上派御史查办此事。

    张汤想按法律条文判丞相明知故纵的罪过,丞相忧虑此事。

    丞相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想陷害他。

    最初,长史朱买臣是会稽人,攻读《春秋》。

    庄助让人向皇帝推荐朱买臣,朱买臣因为熟悉《楚辞》的缘故,同庄助都得到皇上的宠幸,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当权。

    这时张汤只是个小官,在朱买臣等面前下跪听候差遣。

    不久,张汤当了廷尉,办理淮南王案件,排挤庄助,朱买臣心里本来怨恨张汤。

    待张汤当了御史大夫,朱买臣由会稽太守调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

    几年后,因犯法罢官,代理长史,去拜见张汤,张汤坐在床上,他的丞史等属官也不礼待朱买臣。

    朱是楚地士人,深深怨恨张汤,常想把他整死。

    王朝是齐地人,凭着儒家学说当了右内史。

    边通,学习纵横家的学说,是个刚强暴烈的人。

    两次做济南王的丞相。

    从前他们都比张汤的官大,不久丢了官代理长史,对张汤行跪拜之礼。

    张汤屡次兼任丞相的职务,知道这三个长史原来地位很高,就常常欺侮压制他们。

    因此三位长史合谋并对庄青翟说“:开始张汤同你约定一齐向皇上谢罪,紧接着就出卖了你;现又借宗庙之事控告你,这是想代替你的职位。

    我们知道张汤的不法隐私。”于是就派属吏逮捕审理张汤的同案犯田信等人,说张汤每向皇上奏请政事,田信则预知。

    然后囤积物资,发财致富,同张汤分赃,还有其他坏事。

    有关此事的供辞被皇上听到了,皇上便问张汤说:“我所要做的事商人则预先知道,越发囤积那些货物,这好像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一样。”张汤不谢罪,却又佯装惊讶地说:“应该说有人这样做了。”这时减宣也上奏书报告张汤和鲁谒居的违法之事。

    天子果然以为张汤心怀巧诈,当面欺君,遂派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审问张汤。

    张汤据理自辩说自己没这些罪过,不服罪。

    于是皇上再派赵禹审问,赵禹责备张汤说:“你怎能不识时务呢?你办的案件,被灭族的有多少人呢?人家如今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天子一次次处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裁,何必多对证答辩?”张汤就写信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之功,初只当文书小吏。

    陛下宠幸,让我位列三公,无法推卸罪责。

    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罪人是三位长史。”张汤于是就自杀了。

    张汤死时,家产总值不过五百金,都是所得俸禄和皇上的赏赐,没其他产业。

    张汤兄弟和儿子们想厚葬张汤,他母亲说“:张汤是天子大臣,遭恶言诬告而死,何必厚葬呢?”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没有外椁的棺材去葬。

    天子听到这情况后,说:“不是这样的母亲就没有这样的儿子。”就穷究此案,把三个长史全杀了。

    丞相庄青翟也自杀。

    田信被释放出去。

    皇上怜惜张汤,逐渐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赵禹中途被罢官,不久当了廷尉。

    最初条侯周亚夫认为赵禹残酷阴险,不肯重用。

    待赵禹当了少府,与九卿并列。

    赵禹做事严酷急躁,到晚年时,国事越来越多,官吏致力于施行严竣刑法,而赵禹却执法轻缓,被称为平和。

    王温舒等是后起之官,执法较赵禹严酷。

    因赵禹年老,改任燕国丞相。

    几年后,犯有昏乱背逆之罪,被免官,在张汤死后十余年老死家中。

    义纵是河东人。

    少年时代,曾与张次公一块抢劫,结为强盗团伙。

    义纵有姐名女句,凭医术受王太后宠幸,王太后问女句说:“你有儿子和兄弟当官吗?”她说:“有个弟弟品行不好,不能当官。”太后就告诉皇上,任义女句的弟弟义纵为中郎,改任上党郡中牟县的县令。

    义纵执法严酷,很少有宽和包容的情形,因此县里没有逃亡的事,被推举为第一。

    后改任长陵和长安县令,依法理政,不回避贵族和皇亲。

    因为逮捕审讯太后的外孙..成君的儿子仲,皇上认为他有能力,任为河内都尉。

    到任后,他就把当地豪强穰氏家族灭了族,使河内出现道不拾遗的局面。

    张次公也当了郎官,他凭着他的勇敢剽悍当了兵,因为作战敢于深入敌军,获得军功封为岸头侯。

    宁成在家闲居时,皇帝想让他当太守。

    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当小官时,宁成做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就像狼牧羊一样凶。

    宁成不可以用来治理百姓。”皇上就任命宁成当关东都尉。

    一年后,关东郡国的官吏和郡国中出入关口的人,都扬言说:“宁肯看到哺乳的母虎,也不要遇到宁成发怒。”义纵从河内调任南阳太守,听说宁成在南阳家中闲居,等到义纵到达南阳关口,宁成亲自往来迎送,但是义纵盛气凌人,不以礼相待。

    到了郡府,义纵就审理宁氏家的罪行,使宁氏家族家破人亡。

    宁成也有罪,至于孔姓和暴姓之流的豪门都逃亡而去,南阳的官吏百姓都怕得谨慎行动,不敢有错。

    平氏县的朱强、杜衍县的杜周都是义纵的得力属官,受到重用,升为廷史。

    这时汉朝军队屡次从定襄出兵打匈奴,定襄的官吏和百姓,人心散乱,世风败坏,朝廷于是改派义纵做定襄太守。

    义纵到任后,捕取定襄狱中犯轻重各种罪行的二百人,以及他们的宾客兄弟私自探监的也有二百余人,加以审讯,罪名是“:为死罪解脱。”这天上报杀人数共四百余人。

    从此郡中人都不寒而栗,连刁民们也辅助官吏治理政事。

    这时赵禹、张汤都因执法严酷而当了九卿之官,但他们的治理办法还算宽松,都依法律辅助行事,而义纵却以酷烈凶狠治理政事。

    后来正赶上五铢钱和银钱启用,豪民乘机施展奸诈手段。

    京城尤其严重,朝廷用义纵做右内史,王温舒史记当中尉。

    王温舒极凶恶,他所做的事若不预先告知义纵,义纵必定怀盛怒欺凌他,破坏他干的事。

    他治理政事,杀了很多人,由于急促整治,非但效果不大,反而坏人坏事越来越多,因而直指之官开始出现了。

    官吏治理政事,以斩杀和捆绑为主要任务,阎奉以凶恶被任用,义纵廉洁,他治理政事仿效郅都。

    皇上驾幸鼎湖,病了好长一段时间,病愈突然驾车驾幸甘泉宫,所经之路多未修整,皇帝发怒说“:义纵以为我不再走这条路了吧?”心中怀恨义纵。

    到冬天杨可正受命主持处理告缗案件,义纵以为这将扰乱百姓。

    部署官吏逮捕那些替杨可办事的人。

    天子听说了这件事,派杜式去处理,认为义纵的做法,是废弃了敬君之礼破坏了君王要办的事,将义纵弃市,过了一年,张汤也死了。

    王温舒是阳陵人。

    年轻时做过盗墓等坏事。

    不久,当了县里的亭长,屡被免职。

    后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史。

    服侍张汤,升为御史。

    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

    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属官,让他们成为得力帮手,掌握他们个人隐秘的重大罪行,从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

    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满意,此人虽有百种罪恶也可不再惩治;若有所回避,就加重处理过去犯的罪行,处死他。

    甚至灭其家族。

    由于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该郡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

    皇上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从前曾居住在广平,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滑人家,待他前往河内,九月份就上任了。

    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都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属官,用治理广平的办法,逮捕郡中豪强奸滑之人,以相连坐者一千余家。

    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家中财产完全没收,偿还从前所得赃物。

    奏书呈上不到两三日就得到皇帝“可以执行”的答复。

    案子上报处决后,流血竟至十余里。

    河内人都奇怪王温舒的奏书神速。

    十二月结束,郡里没有人敢说话,夜晚也无人敢行走。

    郊野没有盗贼引起的狗叫声,少数漏网的人,逃往附近郡国去了,等到把他们追捕回来已到春天了。

    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天子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

    他治理政事还是仿效河内的办法,调来那些著名的祸害和奸滑官吏同他一起共事,河内的有杨皆、麻戊,关中的有杨赣和成信等。

    因为义纵当内史,王温舒怕他,还未敢恣意实行严酷之政。

    等到义纵死去,张汤丢官之后,王温舒改任廷尉,尹齐当了中尉。

    尹齐是东郡茌平人,从小吏文书升为御史服侍张汤,张汤屡次称赞他廉洁勇敢,派他督捕盗贼,所要斩杀的人不回避权贵皇亲。

    他升为关内都尉,好名声超过宁成。

    皇上认为他有才能,升他为中尉,而官吏和平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尹齐处事死板,不讲求礼仪,强悍凶恶的官吏隐藏起来,而善良的官员又不能独自有效地处理政事,因此政事多半废弛了,被判了罪,皇上又改任王温舒为中尉,而杨仆凭借他的严峻酷烈当了主爵都尉。

    杨仆是宜阳人,以千夫的身份当了小官。

    河南太守考核并推荐他有才能而升为御史,派到关东去督捕盗贼。

    他治理政事仿效尹齐,被认为做事凶猛而有胆量。

    逐渐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

    皇上认为他有才能。

    在南越反叛时,他被任命为楼船将军,因有军功被封为将梁侯。

    后被荀彘所捆绑。

    过了很久他得病而死。

    王温舒又当了中尉,他为人缺少斯文,在朝中办事,思想糊涂,不辨是非,到他当中尉以后,心情开朗。

    他督捕盗贼,因原来就熟悉关中习俗,了解当地豪强恶吏,他们都愿意为他出力、出谋划策。

    官吏严苛侦察盗贼和凶恶少年,就用投书和检举箱的办法,收买告发罪恶的情报,设置伯格长以督察奸邪之人和盗贼。

    王温舒为人谄媚,好巴结有权势的人,他对待没有权势的人像对奴仆一样。

    权势大的人家,虽做了很多坏事他也不去触动。

    对无权势的人家,即使是高贵的皇亲国戚他也一定要欺侮。

    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滑平民而威胁大的豪强。

    他当中尉时就这样处理政事,对奸猾的人,必穷究其罪时,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只要判决有罪,没一个人能出狱。

    他的得力部下,也都像戴着帽子的老虎。

    在中尉辖区内,中等以下奸猾之人,都隐匿不出,有权势者都替他扬名,称道他的治绩。

    几年后,他的属官都因此而富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由于议事不合天子意,犯小法被免官。

    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未选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者数万人可参加劳动。

    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史,处理政事一如既往,奸邪之事稍收敛。

    后他犯法丢官。

    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行中尉职务,仍如从前一样处理政事。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将其属官华成隐匿,有人告发他还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坏事,罪重应灭族,他就自杀了。

    他的两个弟弟及两个姻亲家各自都因犯有其他罪行亦被灭族。

    光禄徐自为说“:可悲啊!古代有灭三族的事,而王温舒犯罪竟至同时夷灭五族!”王温舒死后,他的家产价值累积一千金。

    以后好多年,尹齐也在淮阳都尉的任上病死,其家产不足五十金。

    他所杀的淮阳人很多,他死后冤家想烧他的尸体泄恨,他的家属偷偷地把他的尸体运回老家安葬。

    自从王温舒施行严酷手段治理政事后,郡守、都尉、诸侯和二千石的官员都想效法王温舒,然而官吏和百姓越发轻易犯法,盗贼越来越多起来。

    南阳有梅免、白政,楚地有殷中、杜少,齐地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流。

    大的团伙多达数千人,擅自称王称号,攻打城邑,夺取武库中兵器,私放死囚,捆绑侮辱郡太守、都尉,杀两千石的官员,发布檄文,催各县为他们准备粮食。

    小的团伙有几百人,抢劫乡村者,数不胜数。

    于是天子开始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办剿灭之事。

    但屡剿不灭,就派光禄大夫范昆、诸位府都尉及原九卿张德等人,穿着绣衣,拿着符节和虎符,发兵攻击,对于大的团伙,杀头竟至一万多人,并依法杀死那些送饮食支持作乱的人。

    株连数郡,被杀的多达数千人。

    几年后才捕到他们的大首领,但走散的士卒复聚成党,聚于险要山头作乱,往往群居,官府对他们无可奈何!于是朝廷颁行“沈命法”,说群盗产生而官吏未发觉,或发觉又没有捕捉到规定的数额,有关的二千石以史记下至小的官员,凡主持此事的都要处死。

    这之后小官员怕被诛杀,纵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怕捕不到犯法犯刑又连累上级官府,上级官府也要他们不上报。

    所以盗贼更加多起来。

    这样上下互相隐瞒,玩弄文辞,逃避法律制裁。

    减宣是杨县人,因为当佐史非常能干,被调到河东太守府任职。

    将军卫青派人到河东买马,看到减宣能干无比,就向皇帝推荐,被召到京城当了大厩丞。

    他当官做事很公平,逐渐升任御史和中丞。

    皇上派他处理主父偃和淮南王造反的案件,他用隐微的法律条文深究诋毁,所以被杀的人很多,被称赞为敢于判决疑难案件。

    他屡被免官又屡被再起用,当御史及中丞之官差不多有二十年。

    王温舒免去中尉之官,而减宣当左内史。

    他管理米和盐的事,事无巨细都亲自经手,亲自安排县中各具体部门的财产器物,官吏中县令和县丞也不得擅自改动,甚至用重法来管制他们。

    当官几年,其他各郡只办好了一些小事而已,唯独减宣却能从小事办到大事,能凭借他的力量加以推行,当然他的办法难当常法。

    中途被罢官,后又当了右扶风,因怨恨其属官成信,成信逃至上林苑中,减宣派..县县令击杀成信。

    官吏士卒射杀成信时,误射中上林苑的门,减宣被交付法官判罪,法官以大逆不道之罪,判为灭族,减宣就自杀了。

    杜周得到任用。

    杜周是南阳杜衍人。

    义纵当南阳太守时,把杜周当得力助手,荐举他当廷尉史。

    他服事张汤,张汤屡夸他才能无以伦比,官职升到御史。

    派他审理边境逃兵的事。

    被判死刑的很多。

    他上奏合乎皇上的心意,被任用。

    与减宣交互任中丞十多年。

    杜周治理政事与减宣相仿,但处事慎重,决断迟缓,外表宽松,内心深刻切骨。

    减宣当左内史,杜周当廷尉,他治理政事完全效法张汤,善于窥测皇上意图,皇上想排挤谁,他就加以陷害;皇上想宽释的,他就长期囚禁,待审期间,显露其冤情。

    门客人有诘难杜周说“:法官为天子断案,不遵循法律,却专以皇上意旨办案,法官难道应该这样吗?”杜周说:“法律是怎样产生的?从前的国君认为对的就写成法律,后来的国君认为对的就记载为法令。

    适合当时的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要遵循古代法律呢?”等到杜周当廷尉,皇上命令办的案子也越发多了。

    二千石一级的官员被拘捕的新旧相连不少于一百人,郡国官员和上级官府交办的案件,一年多达一千多个。

    每个奏章所举报的案子,大案要逮捕的有关证人达数百人,小案要逮捕的证人也有数十人,这些人有远在数千里之外,近在数百里。

    案犯被押到京师会审时,官吏就要逼犯人像奏章上指控的那样来招认,若不服,就严刑拷打定案。

    于是人们听到逮捕人的消息,都逃跑或藏匿起来。

    案件拖得久的甚至经过几次赦免,十多年后还会被告发追究,大多数都以大逆不道以上的罪名加以诬陷。

    廷尉及中都官奉诏办案所逮捕的人多达六、七万,属官所捕又要增加十多万。

    杜周中途被罢官,后来当了执金吾,追捕盗贼,逮捕查办桑弘羊和卫皇后兄弟的儿子,严苛酷烈,天子认为他尽职而无私,升任御史大夫。

    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当了河内和河南太守。

    他治理政事残暴酷烈比王温舒等更厉害。

    杜周开始当廷史时,只有一匹马,而且配备也不全;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也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累积数万。

    太史公说:从郅都到杜周十个人,都以严酷暴烈而闻名。

    但郅都刚烈正直,辩论是非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张汤善于观察君王喜怒哀乐而投其所好,皇上与他上下配合,当时屡次辩论国家大事的得失,国家靠他而得到益处。

    赵禹时常依据法律坚持正道,杜周则顺从上司的意旨,阿谀奉承,少说为佳,明哲保身。

    从张汤死后,法网严密,办案多诋毁严酷,政事逐渐败坏荒废。

    九卿之官碌碌无为,只求保护官职,他们防止过错尚且来不及,哪有时间研究法律以外的事情呢?但是这十个人中,那廉洁的完全可以成为人们的表率,那污浊的足可以做人们的鉴戒,他们谋划策略,教导人们,禁止奸邪,一切作为,斯文有礼,恩威并施,执法虽严酷,但这与他们的职务是相称的。

    至于像蜀郡太守冯当凶暴地摧残人,广汉郡李贞擅自肢解百姓,东郡弥仆锯断人的脖子,天水郡骆璧椎击犯人逼供定案,河东郡褚广妄杀百姓,京兆的无忌、冯诩郡殷周的凶狠,水衡都尉阎奉拷打逼迫犯人出钱买得宽恕,哪里值得陈说!哪里值得陈说!大宛列传大宛国的情况是由张骞叙述的。

    张骞是汉中人。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当郎官。

    当时天子问匈奴投降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月氏国王,把他的头当饮酒器具,月氏人逃走并与匈奴结仇,找不到一个国家与它共同打击匈奴,汉朝正想击破匈奴,听到这话,便欲沟通来往。

    可是使节来往道路必经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的人。

    张骞以郎官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家的胡人奴隶叫甘父的一起出陇西道。

    经过匈奴时,被匈奴人抓到,解送到单于那里。

    单于留下他们,说“:月氏国在我国北面,汉朝怎能派使节去?我想派使节到越地,汉朝也允许我的使节去吗?”拘留张骞等十余年。

    给他娶了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保留了汉朝符节没有丢失。

    久居匈奴,看守越来越松,张骞借机与僚属逃向月氏国,往西走了几十天到大宛国。

    大宛听说汉朝很富有,想通使又没办法,见到张骞很高兴,问道“:你想到哪里?”张骞说:“为汉朝出使月氏国,却被匈奴挡道。

    今日逃出,只希望国王派人为我做向导。

    如果能到达,回汉朝交结使命,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说也说不完。”大宛国王也同意这一做法,礼送张骞,为他派向导、译员,到达康居国,康居国又送他们到大月氏。

    大月氏国王已被匈奴杀害,又立太子为国王。

    已臣服大夏国,居住地很肥沃,又少贼寇,自足安乐,又认为离汉朝太远,完全没有找匈奴复仇的想法。

    张骞从月氏国到大夏国,竟然不能得到月氏国对其使命的认可。

    驻留一年多,沿南山返回,想从羌地穿过,又被匈奴抓获。

    扣留一年多,单于死,左谷蠡王攻打太子并自立为王,国内大乱,张骞与胡人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亡回汉朝。

    被拜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身体强壮,胸怀宽大,信任旁人,得西北各国喜爱。

    堂邑父原就是胡人,善射箭,断粮时就射禽兽吃。

    当初,张骞出发时有百余人,出使十三年,仅此史记二人回来。

    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同时听说邻近的五六个大国,详细告诉天子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大约万里远。

    民俗依土地为生,耕田种稻麦。

    有葡萄酒。

    大多善骑马,马汗是红色的,祖先是天马之子。

    国内也有城郭屋室,领土内有大小七十余城,数十万人民。

    它的军队能骑善射。

    它的北面是康居,西南面是大月氏,西面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面是扌于禖、于阗。

    于阗西面河水都朝西流入西海;东面河流都流入盐泽。

    盐泽潜流地下,在它南面是黄河源头。

    多产玉石,黄河流经中国。

    而楼兰、姑师城都有城墙,在盐泽旁边。

    盐泽离长安约五千里。

    匈奴南边在盐泽东面,到陇西长城,南接羌地,隔断汉朝出西域的道路。

    乌孙在大宛东北约二千里,游牧国,随畜群迁移,与匈奴风俗一样。

    骑兵数万,英勇善战。

    原先服侍匈奴,强大之后,也就不再朝拜匈奴了。

    康居在匈奴西北约二千里,游牧国,与月氏国风俗一致。

    骑兵八九万人,与大宛相邻,因国家小,南朝月氏,东拜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约二千里,游牧国,与康居风俗一样。

    军队十余万人。

    靠大泽住。

    无固定边界,约在北海一带。

    大月氏在大宛西约二三千里,居住在妫水北面。

    南面是大夏,西面是安息,北面是康居。

    游牧国,随畜群移徙,与匈奴风俗一致。

    骑兵约一二十万。

    原先较强大,轻视匈奴,到冒顿当王,攻破月氏,到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用他头当饮酒具。

    当初月氏驻敦煌、祁连山之间,当被匈奴打败后,才远迁过大宛,西向攻击大夏而收为臣属国。

    于是建都在妫水北面,为王庭所在。

    其余小部落不能随迁的,归依南山羌族,号称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面约几千里。

    风俗依土地为生,耕种稻麦,酿葡萄酒。

    城市同大宛一样。

    领土内大小数百座城市,方圆数千里,钱上铸国王像,国王死则换币,随国王铸像。

    在皮草上横行书写作文。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面临西海。

    暑热湿度大。

    耕田种稻,有种大鸟,卵大如瓮。

    人口多,常有小君长,受安息役使如外藩。

    国人善魔术。

    安息老人说条枝国有弱水、西王母,却未眼见。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的妫水之南。

    风俗依土为生,建城建房,与大宛风俗一样。

    无大君长,常在城邑设长官。

    军队弱而怕打仗。

    善作买卖。

    到大月氏西迁,攻破大夏并统治大夏。

    大夏人口多达百余万。

    首都叫蓝市城,有贩卖百货的集市。

    它的东南有身毒国。

    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竹杖、蜀布。

    问道‘:怎么得到这些东西?’大夏国人说‘:我国商人从身毒国买到的。

    身毒在大夏东南约数千里。

    依土地为生与大夏国一样大,据说它低凹潮湿暑热。

    它的人民乘象作战。

    它的周围临海。

    ’我揣度,大夏在汉朝西南一万二千里。

    现在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这是离蜀地不远啦。

    现出使大夏,道经羌中,路险,羌人不满;稍向北,又被匈奴控制;从蜀应更直接,且无寇贼。”天子已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多有珍奇,以农为主,大致与中国一样,而军队弱,看重汉朝财物;它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财的办法使其归属。

    如果真能以道义当它们的宗主国,就扩宽了万里疆土,通过几道翻译到达风俗各异的国家,使汉家威德遍加四海。

    天子很高兴,认为张骞说得对,于是令张骞从蜀地犍为郡派使节秘密从四个方向探路:出鎓,出冉,出徙县,出邛都、..道,都各前行了一二千里。

    结果北方受阻于..县与氐,南方被挡在越..与昆明。

    昆明等国无君长,善于抢劫偷盗,动辄杀死汉朝使节,最终不能到身毒。

    然而听说益州西面约千余里有乘象国叫滇越,而益州商贾私下做生意有人到过,于是汉朝因为寻求到大夏的道路开始与滇国沟通。

    当初,汉朝欲联络西南各国,因耗资大,道路又不通,不再进行。

    及张骞说可以沟通大夏,才又联络西南各国。

    张骞以校尉官跟从大将军打击匈奴,知水草位置,军队供给因而不缺乏,于是封他为博望侯。

    这是元朔六年(前123)。

    第二年,张骞当卫尉,与李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

    匈奴包围了李将军,军士失踪逃亡的很多。

    而张骞因误期当斩,赎为平民。

    这年汉朝派精锐骑兵在西域击破数万匈奴军队,直到祁连山。

    第二年,浑邪王率他的民众降顺汉朝,而金城、河西以西以及从南山到盐泽一带再无匈奴。

    匈奴有时有探子来,越来越少。

    又过二年,汉朝在漠北击退匈奴。

    这以后天子几次问张骞大夏等国之事。

    张骞既已失去侯位,借此说道:“臣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昆莫父亲原是匈奴西边小国首领。

    匈奴攻杀昆莫的父亲,而昆莫生下后被弃于荒野。

    乌鸦衔肉在他头顶飞,狼去哺乳他。

    单于惊怪,以为是神,而收养他。

    到了壮年,派他统兵,多次建功,匈奴又把他父亲的百姓交他统治,叫他长期驻守西域。

    昆莫治理他的百姓,攻占邻近小城市,有善于攻战的数万军队。

    单于死后,昆莫率部众远远迁移,持中立态度,不肯朝拜匈奴。

    匈奴派骑兵袭击未胜,认为他是神而避开他,只约制他,不再经常袭击他。

    现匈奴刚被汉朝击败,而原浑邪国无人居住。

    西域国风俗贪得汉朝财物,现如果能借此时机用重礼贿赂乌孙,招来充实东方,住在原浑邪之地,与汉朝结为兄弟,从大形势看他们是会接受的。

    他们这样做就切断了匈奴右臂。

    既联合了乌孙,从这往西到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当附属国。”天子认为很对,拜张骞当中郎将,统率三百人,每人二匹马,牛羊上万头,携带金币绸缎价值数千上万,不少的持符节的副使,经过可联络的邻近国时,派副使打通关节。

    张骞到乌孙后,乌孙王昆莫见汉使的礼节与对单于一样,张骞很惭愧,他了解这些国家贪求财富,于是说:“天子赐礼,国王不拜领就退回赐礼。”昆莫起来拜领赐礼,其他方面仍不变。

    张骞暗示使者劝说:“乌孙能往东住在浑邪地区,则汉朝送公主当昆莫夫人。”乌孙国意见分歧,国王老了,因远离汉朝又不知它大小,平素臣服匈奴很久了,并且邻近匈奴他的大臣都害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专断。

    张骞不能达成契约。

    昆莫有十余个儿子,中间一个儿子叫大禄,有实力,善于统率众人,统率万余骑兵另居一地。

    大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儿子叫岑娶,而太子早死。

    临死前对父亲昆莫说:“一定将岑娶立为太子,不要用其他人。”昆莫哀伤而答应了他,终于立岑娶为太子。

    大禄为不能代替立为太子而愤怒,于是收服弟弟们,统率他的民众叛离,计史记划攻击昆莫与岑娶。

    昆莫年老,常常怕大禄杀岑娶,给岑娶一万余骑另寻居处,而昆莫留万余骑兵自卫,国众分为三股,而大决策归昆莫,昆莫也因此不敢与张骞定约。

    张骞于是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扌于禖及邻近各国。

    乌孙派向导翻译送张骞返回,张骞与乌孙使节数十人,马数十匹返汉朝报告谢恩,乌孙令使者观察汉朝,了解它的广大。

    张骞返回后,拜为大行,列位于九卿中。

    过了一年多,死了。

    乌孙国使者已知汉朝人多财广,归报乌孙王,乌孙于是更加重视汉朝。

    过了一年多,张骞所派副使与大夏等国的使者一齐返回,这时汉朝与西北诸国开始来往。

    然而因张骞开通此路,以后的使者去出使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对方,各国由这个名称而信任使节。

    自博望侯张骞死后,匈奴听说汉朝和乌孙有来往,很气愤,想攻打乌孙。

    乌孙才恐惧向汉朝献马并欲通婚、结为兄弟,天子征求意见,群臣一致主张“:定要他们先送聘礼才把诸侯女儿嫁去。”当初,天子用《易经》占卜,卦书写道“: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良马,天子命名“天马”。

    待得大宛汗血马,更壮,乌孙马改名“西极”,大宛马为“天马”。

    这时汉朝开始修筑令居以西的长城亭鄣,初设酒泉郡以通西北诸国,并加派使者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

    汉朝天子爱大宛马,故派使者络绎不绝去大宛出使,使者多者每批数百名,少者百余人,所带东西大体与博望侯相同。

    后出使习以为常,人数就减少了。

    汉朝大致一年派出使者,多者十余批,少时五、六批,去远地的使者八、九年才回,近处几年就可返回。

    这时汉朝已灭亡了南越、蜀地,西南夷震惊,请汉朝为他们设置官吏,允他们拜见汉天子。

    於是设益州、越..、..柯、沈黎、汶山等郡,想土地连成一片,再前通大夏。

    于这一年派柏始昌、吕越人等使者十多批,从新郡直发大夏,但被昆明阻,杀使者、抢钱物,终未达大夏。

    汉朝又派三辅罪人及巴蜀战士数万人,派郭昌、卫广两位将军去攻打拦阻汉使的人,杀死并俘几万人后离去,后派的使者,昆明又截杀,终未能通大夏。

    北经酒泉去大夏的路上,使者很多,外国人对汉朝的布帛财物已满足,不再感到贵重。

    自博望侯因开通往外国的道路而得尊贵后,随同出使的官吏士卒争着上书,陈述外邦珍品、怪事、利害,愿当使者。

    汉天子认为外国遥远并非人人愿去,就接受请求、赐予符节,广召官民,不问出身,为他们配备人员,派遣出使,以扩大涉外交往。

    出使归来常出现侵吞财物,背离朝廷旨意之事。

    天子以为他们熟悉西域情况和使者工作,常深究其罪行以激励他们,命出钱赎罪,再度让其充当使者。

    这一来使者事端屡发,轻易犯罪,那些官吏士卒反复称道外国的东西,说大话浮夸者授正使符节,言少者为副使,所以那些胡说无德行的人争相效法,出使者多穷人子弟,将官府送西域礼品据为己有,低价出售,在国外获取私利。

    外国讨厌汉使各人的话有不实之词,估计汉朝大军尚远,因而断绝汉使的供应。

    汉使生活困乏,对西域生怨,相互攻击。

    楼兰、姑师虽是小国,但处交通要道。

    他们攻击汉使王恢等尤甚。

    匈奴的突击部队,时出阻截汉使。

    使者争相回报外国的危害,说他们各国虽有城镇,但军队弱,易攻击。

    于是天子派遣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属国骑兵及各郡士兵数万人开赴匈河水,欲攻匈奴,匈奴人都走了。

    次年攻姑师,赵破奴和轻骑兵七百人先到达,攻陷姑师,俘获楼兰王。

    乘军威围困乌孙、大宛等国。

    回朝后,赵破奴被封为浞野侯。

    王恢屡出使,被楼兰所困,他上报天子,天子命他辅佐赵破奴打败敌人,被封为浩侯。

    至此,汉朝从酒泉修亭鄣至玉门关。

    乌孙王以千匹马聘汉朝皇族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为妻。

    乌孙王昆莫以她为右夫人。

    匈奴也将公主嫁昆莫,为左夫人。

    昆莫说“:我老了。”就命令他孙子岑娶纳公主为妻。

    乌孙盛产马,富人竟有马四五千匹。

    汉朝使者初到安息,国王命有关人率骑兵两万在东部边境迎接。

    国境距王都数千里,途经几十座城镇,百姓相连人口众多。

    汉使归来,安息派其使者相随观察汉朝的广大,把大鸟蛋和黎轩善变魔术的人献给汉朝。

    大宛西边小国..潜、大益,东边的姑师、扌于禖、苏薤等国都随汉使进贡朝拜,天子非常高兴。

    汉使者竭力探寻黄河源头,在于蜫,使者采回那里盛产的玉石,天子依据古书考察,命名黄河发源地的山为昆仑山。

    这时,汉天子屡至海边考察,每次让外国客人随从其后,凡是人多的城镇都经过,并散发赏赐钱财及丰厚礼物给他们,以展示汉朝富有。

    于是大规模搞角抵活动,演奇戏展怪物,引众人围观,天子就赏赐,酒池肉林,让外国人遍览各地仓储物资,以示汉朝的广大,让他们惊骇倾慕。

    有了魔术的技巧和角抵、奇戏,年年花样翻新,从此开始。

    西域的外国使者,更来换去,大宛以西国使者,都自以为远离汉朝,骄恣放纵、安逸自适不能以礼约束使其顺从听候吩咐。

    乌孙以西至安息等国,因近匈奴,月氏处于困扰之中,匈奴使者持单于信,这些国家就轮流供应食物不敢阻拦他们,而汉朝使者,非拿出布帛财物就不供给食物,不买牲畜就没有坐骑。

    所以如此皆因汉朝遥远且富有,故必拿钱买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他们畏惧匈奴使者甚于汉使。

    大宛左右各国都用葡萄做酒,富者藏酒多达万余石,保存久至数十年。

    此地人特爱喝酒。

    马喜欢吃苜蓿。

    汉朝使者带回葡萄、苜蓿种子,天子倡导在肥沃土地上种植葡萄、苜蓿。

    马得的多了,使者来的也多了,汉朝离宫别苑旁都种上葡萄、苜蓿,一望无边。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各国,语言虽不同,然风俗大致相同,彼此互相了解,那里人眼窝深陷,胡须很多,会做生意,一分一厘都争。

    当地风俗尊重妇女,妻子说的话丈夫照办不违,那里没有丝、漆,不懂铸造钱币器物。

    汉朝的逃亡士卒投降了他们就教他们造兵器和器皿,他们得到的黄金白银,多铸成器皿而不铸钱币。

    汉朝出使西域使者渐多,那些自少年时代就随使者出访的人,多把自己熟知的情况向天子汇报说:“大宛有好马,在贰师城藏匿不肯给汉使。”天子既已爱好大宛良马,听了心中甜滋滋的。

    就派遣壮士车令等拿千金及金马去请求大宛王交换贰师的好马。

    大宛国已有很多汉朝的东西,宛王与群臣计议说:“汉朝距离远,经盐泽来我国屡有伤亡。

    他们若从北边来有匈奴阻截;从南边来,缺乏水草,途中无城镇,饮食缺乏,汉朝使者成批来常因缺乏粮草,死者过半,更难派大史记军前来,对我们无可奈何。

    况贰师良马是大宛宝马。”就不肯给汉朝,使者发怒随便扬言要砸碎金马离去。

    大宛贵族官员发怒说“:汉朝使者太轻视我们。”就遣汉使离去,并密令其东边郁成阻击杀害汉朝使者,抢去他们的财物,汉天子大怒,诸位曾出使大宛的,如姚定汉等说大宛兵弱,如真率领不足三千汉军,以强弓劲弩射击他们,就可全部俘虏其军队,打败大宛。

    因天子曾派浞野侯率七百骑兵抢先攻楼兰,俘获楼兰王,所以天子认为姚定汉说的对,而且想使他的宠姬李夫人得以封侯,就命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调发属国六千骑兵及各郡国不轨少年几万人,说讨伐大宛。

    目的是到贰师取回良马,故号称“贰师将军”。

    赵始成为军正,原来的浩侯王恢当军队向导,李哆当校尉,掌管军中事情。

    时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这时关东出现严重蝗灾,蝗虫飞到西部敦煌。

    贰师将军已通过盐泽,所经小国都恐惧,各坚守城堡,不给汉军供应食物,汉军攻下城来才能得到饮食,如攻不克几天就得离开,汉军到郁成,战士跟上队的只数千人,饥饿疲劳,攻郁成大败,被杀伤很多,贰师将军与李哆、赵始成等商量,说:“到达郁成尚且攻不下,何况国都呢?”于是退兵,往返经两年,退到敦煌时,所剩士兵不过十分之一、二。

    他们派使者报告说“:道途遥远,常缺食物,士卒不怕打仗,只怕挨饿。

    人少不足攻大宛。

    希暂收兵,将来多派军队再去讨伐。”天子听罢大怒,就把他们拦阻在玉门关说,有军队敢入关者杀头。

    贰师将军害怕,就留在敦煌。

    太初二年(前103)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军队二万多人。

    公卿议事官员都希望停止攻打大宛的军事行动,集中力量打匈奴。

    天子已经开始讨伐大宛,宛虽小国却未能攻取,大夏就会轻视汉朝,大宛良马也不会弄来,乌孙和仑头就会轻举妄动给汉使增烦添忧。

    被外国嘲笑。

    于是惩治了说讨伐大宛不利的邓光等,并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罪士卒,增派品行恶劣的少年和边地骑兵,一年多的时间,即从敦煌发兵六万,还不包括自带衣食随军参战的人,此外还有三万多匹马、无数驴、骆驼等,带了充足的粮草,各种兵器齐备,全国骚动,相传奉命征伐大宛的仅校尉即有五十余人。

    宛王城中无水井,都要汲取城外流进城内的流水,汉军就派水工改水道使城内断水。

    汉朝还派十八万甲兵戍守酒泉、张掖北,并设置居延、休屠二县以护卫酒泉。

    又调发全国七种罪人,载运干粮供贰师将军,转运物资人员络绎不绝,直到敦煌,又任命两位相马人做执驱校尉,准备攻破大宛后选取其良马。

    于是贰师将军又二次出征,率士兵很多,所经小国,没有不迎接的,都拿出食物供应汉军。

    他们到达仑头国,该国不肯降,攻打几天血洗全国,由仑头西去,平安到达王城有三万人。

    宛军迎战汉军,汉军射箭逼宛军退入城中固守。

    贰师将军的大兵要攻打郁成,害怕滞留不前让大宛做出诡诈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断其水源,改变水道,使大宛深忧困危。

    汉军围大宛城,攻打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坏,俘虏大宛贵人勇将煎靡,大宛人非常恐惧逃进城中,大宛高级官员商议说“:汉朝所以要攻大宛,是因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马又杀死汉朝使者之故,如今要是杀死毋寡、献出良马,汉军大概可解围离去,若是不解围,再拚死战斗也未晚。”大宛高官都认为此话正确,便决定杀死毋寡,派贵人献上人头去见贰师将军,与他相约道:“汉军停止进攻,我们把良马全部交出,任凭挑选,并供应汉军饮食。

    如不接受,我们就把良马全杀死,而康居援兵也将到来。

    届时我们在城内、援军在城外两面夹攻汉军,希汉军仔细考虑何去何从?”这时康居的侦察兵在窥探汉军情况,因汉军还强大,未敢进攻。

    贰师将军李广利和赵始成、李哆等商议道“:听说大宛城里最近来了会打井的汉人,且城中粮食还挺多。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杀罪魁祸首毋寡,现毋寡的人头已到手,却又不答应人家解围的要求,他们就会坚守,康居援军也会窥视汉军疲惫时帮助大宛,那时必定会打败汉军。”军官们都认为是,就答应了大宛的要求。

    大宛才献出良马,让汉军挑选,而且拿出许多粮食供应汉军。

    汉军选取几十匹良马及中等以下的公母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贵人中曾对汉使好,名叫昧蔡的为大宛王,同他们定立盟约尔后撤军,班师回汉,始终未进入大宛城内。

    贰师将军首次从敦煌西出兵,以为人多,恐沿途国家无力供给粮食,便把军队分成几支分南北两路前进。

    校尉王申生、原鸿胪壶充国等率一千余人,从另一路到达郁成,郁成人坚守城内,不肯向汉军供应粮食。

    王申生离大军二百里,认为有恃无恐轻视郁成,向郁成求索粮食,郁成不肯给,且窥视王申生部队逐日减少,就在某个早晨以三千人攻打,杀死王申生等,军队被摧毁,只几人逃脱回贰师将军那里。

    贰师将军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听说汉军已攻下大宛,就把郁成王献给了上官桀,上官桀就令四名骑兵捆绑郁城王并押解到贰师将军那里。

    四名骑兵商量说“:郁成王是汉朝所恨的人,如今若是活着送,突发意外就是大事。”想杀,又没人敢先动手。

    上圭阝人骑士赵弟年龄最小,拔剑砍杀郁成王,带上他的人头与上官桀等追上了贰师将军李广利。

    贰师将军后一次出兵,天子派使者告诉乌孙。

    要求他们多派兵与汉军联合攻大宛,乌孙出动二千骑兵前往大宛,但却采取骑墙态度观望不前。

    贰师将军胜利东归途经各个小国,听说大宛已败,他们都派他们子弟随汉军前往汉朝进贡,朝拜天子,顺便留在汉朝作人质。

    贰师将军攻打大宛,军正赵始成奋力战斗功劳最大;上官桀勇敢深入,李哆出谋划策,使军队回到玉门关的有一万多人,军马一千多匹。

    贰师将军后一次出兵,军队并不缺少食物,战死者也不算多,而手下将士贪污,大多不爱士卒,侵夺粮饷,因此死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