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铜驼——西晋的灭亡及匈奴的消亡

曹魏咸熙二年(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6年),魏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自此,曹魏灭亡,西晋开始,由于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泰始元年十二月,司马炎建国,鉴于时人议论以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弱小,才使司马氏得以顺利取代曹魏,于是武帝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有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而五千户则为小国,兵千五百人。史载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而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被破格越制,食邑户数多达四万户。至于武帝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也尽皆被封王,史载,封王者达二十七人。

而跟随司马氏创业的勋臣贵戚也均加封晋爵,或为公,或为侯,封邑达万户者为大国,五千户者为次国,不满五千户者为下国,如大司马石苞、车骑将军陈骞、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骑将军王沈、司空荀勗、镇北大将军卫瓘均封为公。

正是如此,虽然武帝之初,天下平定,所谓“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而河洛之地更是“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语。但好景不长,随着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又有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乃至于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武帝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等弊端,使得西晋王朝很快便陷入了危机之中。

而此时,西晋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东汉以来,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三国时,曹魏又将大批外族迁入关中和凉州等处,以分而治之,这些外族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过渡。晋初,外族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而其中又以匈奴人的人数最多,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由于外族人口数目相当多,以至于与关中一带的汉人相差不远,甚至形成割据势力,故而也就为西晋亡国埋下了祸种。

其实,一直以来就有人对胡人内迁有所警觉,譬如西晋灭东吴(公元280年)之后,大臣郭钦就向晋武帝上书,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翊,于平阳已北诸县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裔不乱华……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然而此时,胡人的内迁和发展已成燎原之势,西晋帝国即便想要阻挡也是无能为力了。

此外,由于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而汉人官吏又强迫各族同纳租调,同服力役,所谓“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加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租调负担,故而多数胡人沦为汉人的奴婢、佃客。内迁各族对西晋王朝自然是“怨恨之气,毒于骨髓”,也因此,胡人的反抗不断地发生。而对西晋首先发难的,并不是匈奴人,而是氐族所谓的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反叛。

其实,自东汉以来,中原帝国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是为了便于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而朝廷有意识地削弱边疆胡族的势力,降低其地位,则是为了方便控制。可当“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时,加上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而且需要纳税,并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故而心生不满之下,时有举兵之事也就不足为怪了。早在晋武帝时,就有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而后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五年之后方得以平息。这些叛乱之所以得到平息,是因为中原帝国的实力较强,有能力实施平叛,可一旦朝廷势微,则情况不同了。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病卒,太子衷嗣位,是为晋惠帝。由于惠帝天生弱智,近于白痴,根本无法担当治国重任。之前很多大臣鉴于太子“不慧”希望武帝传位于其弟、素有贤能之名的齐王攸。武帝也一度考虑废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宠臣的劝阻下改变了主意,并勒令齐王攸离京前往封国,攸发愤病卒,于是惠帝才得以继位。惠帝登基之后,外戚杨骏辅政,由此西晋皇室、宗族、权臣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越演越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史载,惠帝皇后贾南风夙有干政野心,遂与宗室楚王司马玮和谋,于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发动政变杀杨骏及其家属亲党,而以宗室汝南王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使楚王玮杀亮,然后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这样大权就落到了贾后的手中。此后数年,尽管地方上连续出现流民及内迁诸民族的暴动,但朝廷尚相对稳定。可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贾后废黜惠帝后宫所生的太子司马遹,并于次年将他杀害,此举使西晋宗室内部的冲突迅速被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在外任都督的齐王冏(时镇许昌)、成都王颖(时镇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间王颙(时镇关中)起兵讨伐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而长沙王乂、东海王越也卷入了战火,由于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于是北方尽皆陷入动荡,一时间天下混乱。而因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籍称这场动乱为“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其怀帝。八王之乱遂结束。

这场持续十六年的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根本,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晋书》谓:“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中原之地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民众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胡人遂有机可乘,乃趁机举兵,其中匈奴在刘渊下,更是成了西晋帝国的心腹之患。

史载,刘渊乃是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其童稚时已十分聪明,七岁时母亲呼延氏死,刘渊伤心得捶胸顿足地号叫,旁人都被其哀伤所感染,以至于宗族部落的人都因此而对他十分欣赏,甚至时为曹魏司空王昶听闻其行为后,也很是赞赏。刘渊自幼生活在汉地,深受汉文化熏陶,其亦十分好学,自幼师从上党名儒崔游,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不过刘渊尤其喜欢《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而《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亦熟读。但刘渊自以书传中都因随何、陆贾无武迹;周勃、灌婴没文才而都遭后人看不起,认为文武兼备才能获世人欣赏,因而习武。史载,刘渊臂力过人,所谓“猿臂善射,膂力过人”。

咸熙年间,刘渊到洛阳作任子,受到时为曹魏权臣司马昭厚待,常邀之入府做客,故而和司马氏一家关系密切。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后,王浑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刘渊,武帝接见刘渊后也对他十分欣赏,更打算任命他参与平灭东吴的事,但因孔恂和杨珧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担心一旦向刘渊委以重任并平灭东吴,他会在当地叛晋自立。武帝听后才将搁置这打算。及后秃发树机能先后击败秦州刺史胡烈及凉州刺史杨欣,李熹建议任用刘渊讨伐,但孔恂仍指刘渊可能会作乱凉州,武帝因而又否决了建议。当时在洛阳流浪的王弥正要回故乡东莱,与刘渊饯别时,刘渊泣诉被人屡进谗言中伤,恐怕将会在洛阳遇害而不能再见到他。刘渊于是纵酒长啸,同坐的都因他流泪。齐王司马攸见刘渊后,更建议武帝杀刘渊,以免日后回匈奴五部所在的并州后会祸乱当地,但王浑反对。武帝同意王浑所言,最终没有杀刘渊。

此后,因时为匈奴左部帅的刘豹于当时逝世,刘渊于是回到并州接替父亲左部帅之位。太康末年,武帝司马炎在改匈奴五部巾为五部都尉时,拜刘渊为北部都尉。由于刘渊在当地申明刑法,禁止奸邪恶行,而且诚心与人交往,于是匈奴五部中的俊才尽皆投归刘渊,连幽州和冀州的名儒和寒门秀士都前来与他结交。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外戚杨骏辅政。杨骏为了拉拢远人,树立私恩,便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总理南匈奴五部,由此,刘渊实际掌握了南匈奴五部的大权,只不过有单于之实,无单于之名而已。但至元康末年时,刘渊便因部下族人叛变出塞而被免官。此后,成都王司马颖出镇邺城,将刘渊召到邺城为人质,并封其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监理南匈奴五部。

八王之乱爆发后,右贤王刘宣与族人曾经密议拥刘渊为大单于,但因刘渊滞留在邺城,无法回国,于是不逞,此后局势发生了变化。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和陈昣等与惠帝征讨司马颖,司马颖又任命刘渊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及至惠帝兵败荡阴被俘至邺城,司马颖再任命刘渊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但在荡阴大战后不久,东嬴公并州刺史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凌等就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腾不敌,刘渊献计称可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于是司马颖封其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使之回国领五部匈奴来援,故而刘渊得以回到匈奴。然而让司马颖想不到的是,当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后,即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此后,刘宣为刘渊上大单于称号,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及后刘渊被司马腾盟友拓跋猗口和拓跋猗卢击败,同时司马颖也因受不住王凌大军的进逼而弃守邺城,带惠帝逃回洛阳。刘渊在刘宣的反对下,最终决定不援救司马颖,迁至左国城,又吸引数万人归附。

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内争。于是,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十一月,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建国号汉,改元元熙,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又设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八位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前三者为三祖,后五者为五宗,以汉室继承者自居。同时自置百官,由此建立“汉赵”。

刘渊称王后,身为并州刺史的司马腾便派将军聂玄讨伐,但被刘渊于大陵所破。司马腾知道聂玄兵败后十分恐惧,率并州二万多户人南下山东。刘渊则遣刘曜率军先后攻陷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等地方,扩阔领土。次年(公元305年),刘渊所派将领刘钦再度大破司马腾所派的讨伐军。同年并州爆发大饥荒,离石亦受影响,刘渊于是迁都黎亭。

至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时,刘渊已攻陷并州大部分郡县,并派兵进攻新任并州刺史刘琨。但刘琨击败汉军,成功保住治所晋阳。战后刘琨努力经营并州,更离间收降刘渊部下杂虏,汉军向并州北部扩张的计划因而受阻。刘渊于是听从侍中刘殷和王育派兵进攻其他州郡,南侵进据长安和洛阳的建议;同时,汲桑、石勒、王弥、鲜卑陆逐延和氐酋大单于单征数个在其他地方的军事力量都相继归降刘渊,刘渊亦一一任官封爵,令汉国力量更为壮大;亦因这些加入者起事和影响的地方在冀州、徐州、青州等地,西晋受汉国侵袭的地区大大增加。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攻破司州河东郡的蒲阪和平阳郡的平阳城,更迁都蒲子,令两郡属下各县抵抗刘渊的营垒都全部投降。同时亦派刘聪、石勒等南攻太行、赵、魏等地。同年十月甲戌日(公元308年11月2日),刘渊称帝,改元永凤。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太史令宣于脩之认为都城蒲子所处崎岖难以久安,建议迁都平阳。刘渊听从并随即迁都至平阳,改元河瑞。刘渊及后又派刘聪、王弥等进攻壶关,先破刘琨所派援军,后于长平击败晋东海王司马越所派的援军,攻陷壶关。而后于这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但为晋军所败,于是刘渊唯有撤军。

次年,刘渊病重,命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宗室重臣入宫接受遗诏辅政。七月己卯日(8月19日),刘渊驾崩,由太子刘和继位,因河瑞二年(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患病,任命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与太宰刘欢乐和太傅刘洋共录尚书事,并在都城平阳西置单于台,故而刘和即位后,受宗正呼延攸、卫尉刘锐及素来厌恶刘聪的侍中刘乘进言唆摆,决意要消除诸王势力,尤其当时拥兵十万的刘聪。但刘聪有备而战,率军从西明门攻进皇宫,并于光极殿西室杀刘和,又收捕逃到南宫的呼延攸等人,并将他们斩首示众。此后,群臣请刘聪继位,刘聪以其弟北海王刘乂是单皇后之子而让位给他,但刘乂仍坚持由刘聪继位,于是刘聪登基为帝。

刘聪即位三个月后,即派刘曜、王弥和其子河内王刘粲领兵征讨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于是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行动缓慢,故而刘曜得以与石勒于大阳会师,并在渑池击败晋将裴邈,而后匈奴大军直入洛川,掳掠梁、陈、汝南、颍川之间。

永嘉五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余,并掳怀帝和羊皇后北去,史称“永嘉之乱”。从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晋怀帝被掳至平阳后,被刘聪拜为特进、左光禄大夫、平阿公,后改封会稽郡公。刘聪曾与怀帝回忆昔日与王济造访他的往事,亦谈到西晋八王之乱,宗室相残之事。刘聪谈得十分高兴,更赐小刘贵人给怀帝。但嘉平三年(公元313年)正月,刘聪在与群臣的宴会中,却命怀帝以青衣行酒,晋朝旧臣庾珉和王儁见此忍不住心中悲愤而号哭,这令刘聪十分厌恶。加之当时又有人流传庾珉等会作刘琨的内应以助他攻取平阳,于是刘聪杀怀帝和庾珉等十多名晋朝旧臣。

同时,事为安定太守的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但此时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然而建元二年(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却引兵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而后,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而与此同时,随着匈奴人攻占长安,灭西晋,他们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而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也由此拉开了序幕,由于这一时期,胡人各族陆续在北方大地建立政权,故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史载,刘聪灭晋之后,大行杀戮,又宠信宦官及外戚权臣靳准等人,加之其在位晚期疏于朝政,只顾纵情声色,故而其死后,靳准杀死刘聪子刘粲并屠灭了在平阳的刘氏皇族,此后靳准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向晋朝称臣。消息传来,镇守长安的汉中山王刘曜发兵攻靳准,但当刘曜军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时,却即位称帝,改元光初,改国号为赵,并灭靳氏,而当时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其亦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后赵,此后,双方彼此相争。刘曜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关陇羌氐,威服前凉,雄踞关中,而石勒则派石虎击败晋将段匹磾夺幽州,击败曹嶷夺青州。双方的争斗一直持续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随着石勒擒杀刘曜,次年在上邽杀其太子刘熙及其将相公卿等三千余人,亡赵,方才结束。

应该说石勒的确是为一时雄才,其得汉人张宾相助,求贤纳谏、安抚世族,并减租缓刑,倒也使得后赵得以安定,由于当时胡汉关系紧张,故而石勒采胡汉分治之策,也就是于皇帝外另设大单于。称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但这样的做法显然未能缓和双方关系,胡汉之间时有冲突发生。此后,石勒病死,其堂侄石虎杀太子石弘,而自立为天王,因石虎奢侈极淫,任意滥杀,又听信谗言,奴役非国人的汉人及“六夷”,故而后赵国势渐衰。因帝位等因素,石虎与其子石邃(太子)、石宣、石韬骨肉相残,以至于宗室之间不断兵戎相见。

太宁元年(公元349年)旧太子党人梁犊于关中叛变,石虎遣羌将姚弋仲及氐将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但四月间,石虎病重,遂遗命以彭城王石遵、燕王石斌、张豺受遗诏辅政,可刘后因石斌不利于太子石世,遂与张豺矫诏称斌无忠孝之心,将其免官归第,旋杀之。张豺升为太保、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汉霍光故事辅政。继而石虎病亡,太子世即兴位,尊刘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张豺为丞相,豺不敢受,请以石遵、石鉴为左相丞相,刘后从之。遵自李城举兵,进入邺城,执斩张豺,废石世,即皇帝位,又杀石世及其母刘太后。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立妃张氏为皇后,以故燕王石斌之子衍为皇太子;李农、石鉴、石冲、石苞、石琨、石闵均有封赠。但石遵又曹到庶兄沛王石冲反对。冲闻遵杀世自立,遂率军自蓟(今北京南)攻遵,但很快就败于遵将石闵、李农,冲被赐死。至此,后赵政权遂归石遵。

而由于诸子争位,残杀甚烈,故而后赵政权,后为养子冉闵(石闵)夺得,冉闵夺权之后,改国号为魏,是为冉魏。其重用汉人,并以《杀胡令》鼓励诛杀羯人,从而造成对胡人的大屠杀,并由此引发了之后石祗于襄国称王,号召鲜卑、氐、羌等族讨伐冉闵,而冉闵则欲联合东晋驱除胡族,但晋廷因为他称帝而不理,反而支持向东晋称臣的鲜卑慕容儁,于是慕容儁得以攻破邺都,杀冉闵,冉魏灭亡。史载,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五月初三日,慕容儁把冉闵押至龙城,于遏陉山将其斩杀,其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大惊,遂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而与此同时,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而当时鲜卑也再次崛起,有慕容氏居于幽州、又有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此外还有拓跋氏居漠北。其中慕容鲜卑于晋室南渡后占据辽东,此后慕容皝称燕王,败后赵石虎大军,并攻灭辽西段氏鲜卑,继而重创高句丽,其势壮盛。慕容儁继位后,乘后赵内乱之际发兵南侵,攻灭冉魏,而冉闵兵败被杀后,慕容儁则登基称帝,建国前燕。之前,前燕向东晋称臣,而灭冉魏后,慕容儁则不再对晋称臣,其甚至对东晋使者言道:“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此时前燕据有关东,关中则为前秦据之。之后慕容儁又派慕容垂、慕容虔与平熙等北伐大破丁零(敕勒)。

此后,前秦衰落,拓跋鲜卑崛起,由于建立北魏,由于拓跋氏所居之地乃是原是匈奴故地。当初匈奴族大部西迁和南移,但亦有部分留在原地,这些匈奴人与鲜卑不断混血通婚,是为铁弗人。不过这并不等于拓跋鲜卑能够与铁弗匈奴人共处,拓跋鲜卑崛起之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铁弗匈奴人,当时匈奴有两部,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而人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因刘库仁母便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故而其与拓跋珪相交甚密,而刘卫辰部则与之争锋。

史载,刘卫辰本是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代,与前赵光文帝刘渊同族,其祖父刘虎,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在位时,因是宗室的缘故被封为楼烦公,任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踞肆卢川,此后刘虎被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打败后方才出居塞外,而后其父刘务桓召集部落,其部再次强盛。后赵皇帝石虎曾遣使封刘务桓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刘卫辰时,其部已经强大一时,不仅入居塞内,而且还被前秦天王苻坚封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屯驻在代来城。到前秦分裂时,刘卫辰更是拥有朔方之地,有兵三万八千。

然而刘卫辰与北魏拓跋珪的争斗显然是失败的,史载,北魏大军克代来,俘获斩杀刘卫辰,其子刘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而北魏也由此得以“自河以南,诸部皆平,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然而后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刘勃勃又叛离后秦,其自以为是匈奴夏后氏后裔,建国号“大夏”,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国号夏,改年号龙升。此后在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刘勃勃下令修筑夏国都城统万城,同时又以其祖辈跟随母系姓刘不合礼,于是改姓赫连,表示“徽赫实与天连”;又将非皇族的其他铁弗部众改姓“铁伐”,以示“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此后,勃勃频频侵袭后秦,其先于凤翔三年(公元415年)攻下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次年又乘后秦与仇池杨盛争战的时机先后攻下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及阴密(今陕西灵台县西),随后又攻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及郿城(今陕西郿县),由于其间有胡俨等人叛乱,并杀勃勃所命留守安定的羊苟儿,转而降秦。故而勃勃不得不退于杏城。然而就在此时,勃勃知东晋刘裕统兵北伐后秦,于是认定此乃夺取关中的最佳时机,并故此秣马厉兵,休养士卒。不久勃勃再引兵占据安定,后秦在岭北的各戍及郡县都向夏国投降,岭北全境尽入夏国。同时,勃勃又先后与北燕及北凉结盟。而后,果如他所料,凤翔五年(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后秦,同年年末班师,留儿子刘义真及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诸将守关中。勃勃闻讯后,派其子赫连璝督前锋攻长安、赫连昌出兵堵塞潼关,又派王买德阻断青泥,然后自率大军在后。次年,赫连璝行军至渭阳时,刘义真慌乱,召集大军入城闭门拒守,于是关中各郡县尽皆降夏。此后,勃勃进据咸阳,使长安城陷入困境。刘裕见此,遂派朱龄石接替刘义真,并命刘义真东归。而由于刘义真东归时,其部众大肆掠夺,故而令关中百姓尽起而逐朱龄石,迎勃勃入主长安。史载,勃勃入长安后大宴将士,不久,其又在灞上称帝,改元昌武。及后群臣都劝勃勃迁都长安,但勃勃忧虑及南迁长安后,北魏会以大军威胁统万,故而认为定都统万才能阻遏北魏侵袭北境,于是在次年(公元419年)于长安置南台,留太子赫连璝留守,而自己则回师统万。

真兴七年(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其子赫连昌继位。然而就次年(承光二年,公元426年),北魏大举攻夏,克长安。次年(公元427年)又领夏国都城统万,赫连昌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承光四年(公元428年),北魏攻上邽,俘赫连昌,而后出奔平凉的赫连昌弟赫连定,即皇帝位,改年号胜光。三年之后,赫连定继位时夏国已局促一隅,情势窘迫,不复当年,因此欲与正在北伐的南朝宋结盟,北魏得到消息后决定一举灭夏国。胜光四年(公元431年),一路败退的赫连定无路可退,遂向西攻灭为北凉所逼情势更加窘迫的西秦。数月后欲再攻北凉,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首领慕容慕璝派军袭击,赫连定被俘。次年(公元432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送往北魏,北魏将其处死,夏亡。当初赫连勃勃所修筑的统万城也由此成为了游牧民族匈奴在东亚大地上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此外,又有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凉州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此后,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但不久为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除此之外,还有一小支匈奴进入辽东半岛,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此后宇文氏篡西魏而建立北周,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于是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期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演出,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民族也就此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