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暗流涌动

后世普遍将怛罗斯之战看得意义不同,因为在所有人看来,这是大唐帝国与大食帝国这两个东西方霸主第一次直面的冲突,但其实这场冲突对于双方的意义都不算很大,西域的政治格局甚至并没有因为此战而发生大的改变。

大食没有能够继续东进,也没有中断一直以来对唐的通使,永徽二年 (651)时,大食开始遣使唐朝,与大唐开始了正式官方交往,此后直基本上保持往来,怛罗斯之战后仍然如此。而西域诸国也没有能够摆脱自身的宿命,他们仍然处在唐朝与大食两大势力之间,这些河中诸国在遭到大食的蹂躏时,仍然寻求帝国的庇护,从“天宝十三载闰十一月,东曹国王设阿及安国副王野解及诸胡九国王,并遣上表,请同心击黑衣,辞甚切至”。此外,大唐帝国的势力也没有退出,西域唐朝仍然册封诸国,如“天宝十二载十月,封石国王男邦车俱鼻施为怀化王”。甚至帝国对西域诸国的政策也是依然,那就是并没有因此战而刻意将大食作为一个对手,对于诸国的请求,帝国仍然是“帝方务以怀柔,皆劳赐,慰喻遣之,以安西域”的态度,很显然,大唐还是将吐蕃作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天宝十二年(753),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军进讨大勃律国,因为大勃律国依附吐蕃。此战,安西军所向披靡,大军一路至菩萨劳城,因为屡次获胜,上至节度使封常清、下至唐军兵士几乎人人以为贼番不堪一击,此时一扫两年前怛罗斯兵变阴影的唐军试图一举讨平大勃律,可正在封常清欲挥军一战而击灭大勃律时,斥候府果毅段秀实却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从之,派兵搜索,果然发现大勃律的伏兵,于是唐军“大破之,受降而还”。

应该说,在历唐太宗“贞观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后“贞观遗风”及玄宗“开元之治”之后,大唐帝国不仅国势大增,而且文治武功也在此时达到鼎盛状态,此时的大唐正处于巅峰时期,以至于后人也常常感叹这是史无前例的盛世。

可也就在这一盛世之下,帝国却是隐患重重。武德皇帝立国以来,大唐采取的是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以及府兵制,全国六百三十四个军府,有二百六十一个在京畿及关中,这种布局使得帝国中枢能够牢牢控制全国,而府兵制则是根本,其实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在这种制度下,府兵的户籍由军府所掌握。平时府兵耕地种田及日常操练,此外每年冬季十一月,由军府统一召集“教其军阵战斗之法”,战时则由皇帝下诏、兵部调遣。战后,府兵仍归其本来所在的军府。

16.暗流涌动 - 图1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客观上来说,府兵制算是一种兵役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东汉末年以来,经三国、历南北朝,将领兵权在握,从而使得军队成为其私人“部曲”的局面,由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优点,故而有利于中央掌握军权,可以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展开农业生产,从而极大地减轻国家军费开支,甚至部分解决了一些行军打仗时的后勤供给问题,同时能够保障兵源的稳定。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可是武周之后,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兵士财物,强迫兵士为自己服苦役,也因此一时无人愿当府兵,加上人口流动等因素,就使得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至天宝年间,府兵制已无法维持,加上兵士多逃匿,管理府兵的折冲府根本无兵可交,于是天宝八年五月十日,随着宰相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折冲府至此名存实亡。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然而自府兵制被废之后,募兵制也就成了兵员来源的唯一选择,以至于后来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州兵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镇守京师称长从宿卫,后改名93411.png骑,戍边称健儿,又称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则称团结兵,兵士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与之所共同产生的,还有节度使制。

最初之时,节度使仅负军事之责,而且人选都颇为慎重,并有不久任、不遥任、不兼任之原则。但帝国自唐太宗、唐高宗年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突厥、百济、高句丽等番,朝廷为了能够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于是在开元十年(722)的时候,在边地设十个军镇,分别是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这十个军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所管理,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天宝十节度使”:

其一,安西节度使,又称安西四镇节度使、四镇节度使,本是为防御天山南路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开元元年(712)以安西都护领四镇经略大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龟兹)。后以副都护领碛西节度使,驻西州。开元十五年,改为伊西节度使,开元十九年(731)与北庭节度使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开元二十九年(741)再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下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和安西都护府,领两万四千。

其二,北庭节度使,为西防御天山北路部所设置,治庭州,开元元年(712)九月以北庭都护领节度,开元十五年(727)分为伊西北庭节度使,开元十九年(731)合并为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开元二十九年(741)分为北庭节度使和安西四镇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坚昆,下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西州和伊州,领两万。

其三,河西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以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州。

其四,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本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而设,治灵州,开元二十二年(734),朔方节度兼关内道采访处置使。

其五,河东节度使,开元十八年(730),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治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匹,衣赐岁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与朔方节度使互为掎角,以防突厥。辖天兵军、大同军、岢岚军、横野军、云中守捉、忻州、代州、岚州。

其六,范阳节度使,又称幽蓟节度使、燕蓟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开元元年(713)所设,初名幽州节度使,以防奚族、契丹,治幽州,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九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节度使。

其七,平卢,开元七年(719)以平卢军使升平卢军节度,治所营州,以防室韦与靺鞨,开元二十八年前后,朝廷敕令平卢军节度使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自此,平卢兵士担负了经略河北之任。

其八,陇右节度使,乃是为了防御吐蕃所置的,开元二年(714)初设,五年后正式设立,驻鄯州,领并七万五千,辖临洮、河源、积石、莫门、白水、安人、振武、威武、宁塞、镇西、宁边、威胜(宛秀)、金天、曜武、武宁、天成、振威等军及绥和、平夷、合川守捉。

其九,剑南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升剑南度支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为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辖益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梓州、遂州、邛州、剑州、荣州、陵州、嘉州、普州、资州、巂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简州、龙州、雅州、泸州、合州二十五州和昆明军),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后增加翼州、当州、柘州、松州、恭州、姚州、悉州、奉州、霸州、保宁都护府,统辖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江南军、澄川军。

其十,岭南节度使,设置最晚,开元二十一年(733)设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后,以其治夷。

16.暗流涌动 - 图3唐胡人彩绘俑

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但管理军事,而且还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很显然,开元十年所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以至于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而军事与行政的统合更是使得节度使得以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渐渐也就成为唐室隐忧。

在外的将帅与兵士的关系较密切,是节度使坐大的直接原因,因为府兵制崩坏,故而大唐军制不得不由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其实这个时候,此后的军事力量地方化的态势已经形成,因为虽然以节度使统兵虽然使得巩固边地、讨伐番国很是便利,但却也使兵士只知将帅,而不知朝廷,这样一来,招募而来的兵士们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军。此外,募兵的军器衣粮由朝廷统一供给,这也就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朝廷的军费支出和财政负担,而节度使则通过掌握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从而逐渐脱离朝廷控制,继而能够成长为地方的割据势力。最初的时候,李隆基并不是没有担心这一点,所以也就有了宦官监军。

宦官监军其实早在东汉之时就已经有过先例,东汉恒帝延熹五年,武陵郡(今湖南常德西)蛮起兵叛汉,进攻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望风而走,武陵蛮占据荆州大部,汉廷派车骑将军冯绲率兵十余万进讨,冯绲上书请设监军。史载:“时天下饥馑,弩藏虚尽。每出征伐,常减公卿俸禄,假王侯租赋。前后所遣将帅,宦官辄陷以折耗军资,往往抵罪。绲性烈直,不行贿赂,惧为所中,乃上疏曰:夫势得容奸,伯夷可疑,不得容奸,盗跖可信,乐羊伐中山,反而语功,文侯示以谤书一箧,愿请中常侍一人监军财费。”此后,冯绲大破武陵蛮,斩首四千余级,武陵蛮降者十余万人,荆州平定。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冯绲此举不过是为防止遭受猜忌陷害的权宜之计。

其实所谓监军都是朝廷临时所遣,以代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大帝时曾置监军使者,两汉、魏晋、隋代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唐初,袭前隋制,以御史监军。《通典》载:“至隋末,或以御史监军事,大唐亦然。时有其职,非常官也。开元二十年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也就是说初期的监军其实只有御史充任,而且不过是执行“监视刑赏, 奏察违谬”之职而已,既不是常设之职,也不参与军事。

然而李隆基宠用宦官高力士,以至于“每四方进奏文章,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甚至高力士还参与机要,又称“尚父”。而按照武德年间定下的朝章,宦官的职责不过是守御宫门、洒扫内廷、经管内库和皇帝的饮食起居,兼有出入宫掖传宣之事,是无权干预政治的。而大唐初立之时,还明确规定内侍省官不得超过三品,其长官内侍的阶品通常仅是四品。虽然此后不断增加宦官员额,不过这些阉人一直没有能够获得什么权力,自李世民至武周以来“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流外官服)廪食而已”。然而神龙年间,宫内宦官人数却开始显著增加,时有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余人,但这个时候“然衣朱(四品)紫(三品)者尚寡”,可到李隆基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诸宫品官黄衣(是时为六品官服色)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而宫内宦官员额的迅速增加,也使得宦官的地位得到了相应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监军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开元二十年后,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譬如天宝六年,高仙芝军出讨小勃律时, 就由宦官边令诚以监军身份随高仙芝远征。

不过虽然当时宦官监军已经开始出现,但还属于临时制度而已,所谓“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便是这个意思。但天宝十一年,李隆基曾下诏曰:“诸军节度使等委任尤重,虽奉谋受律,去侧捷归,而甄赏叙勋,率多非实。自今以后,朝要并监军中使子弟,一切不得将行。先在军者,亦即勒还。”从这道诏令中可以发现,由宦官出任监军在这个时候已渐渐普及,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了,最重要的是,宦官在军中的权力也开始愈来愈多、越来越重。

然而,宦官监军在根本上却改变不了问题。唐初,举国共有府兵六十八万,关中便有二十六万,而至天宝元年(742),全国有兵五十七万之众,边地竟有四十九万,正如《资治通鉴》记载:“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这倒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此时,帝国的确存在“外重内轻”之一巨大隐患。相较于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这十大边镇,处于在朝廷直接掌握下的军队实在少得可怜,而且军士素质也极为糟糕。

不过,作为天子亲军的“北衙四军”其战斗力却很是令人担忧,从北门屯营始置,至左右羽林军建立,很长一段时间内,飞骑曾经是守卫宫禁的主要力量,而且所有飞骑也都是由元从禁军的子弟和卫士(府兵)中选充。李隆基登基之后,亦有规定,所有飞骑一律从卫士中简补。次年,又从出征吐蕃的兵募中选拔壮勇之士为飞骑。可是随着府兵制的败坏,由于卫士不再上番宿卫,于是飞骑全部出于招募。本来飞骑的任务是宿卫宫禁,但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奉命出征,这也就要求飞骑的身高、体力、弓马技艺都必须要通过严格标准的考核,并且合格的才能选充。可实际上,自从招募之后,开元、天宝间的禁军飞骑多半是出自长安坊市间的商富之家以及无赖游手,他们投充飞骑主要是为了逃避徭役和获得庇护,再加上平时很少训练,更少实战经验,因此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花架子”。

多是招募市井无赖为兵的镇守京师的93439.png骑已然不堪,而“北衙四军”则又军中腐败丛生、战斗力低下,地方团结兵则更为不堪,大唐唯有边镇军力强大,这种情况下,帝国军事布局“外重内轻”的隐患已经是到了一个临界点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本是守卫边地的军镇,此时竟成了帝国安全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