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北条时宗虽然成功抵御了自己挑起的与元帝国之战,但是这场战争却也耗尽了镰仓幕府的财力和人品。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看似粗俗的话语实则道出了战争的真谛。一方面不事生产的庞大军队无疑是拖累国家财政的“吞金兽”,另一方面除了“当兵吃饷”之外,刀头舔血的军人们也难免会产生“大捞一把”的预期。但与这种强烈的心理预期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公元1281年“弘安之役”后的镰仓幕府的尴尬现状。日本武士尽管击败了强大的对手,但若渡海展开反攻却是万万不敢的。于是那些盼望着可以在战后获得赏赐甚至进入朝鲜半岛殖民的各地土豪,在只得到了镰仓幕府象征性的褒奖之后,就又被要求出钱、出粮准备应对元帝国的第3次入侵,其心中的不爽是可想而知的。

其中九州地区的少贰氏、大友氏、菊池氏三家在与元帝国作战中出力最多,但所获却寥寥。其中菊池氏也只得到幕府赏赐的一些甲胄。而恰逢此时,北条时宗于公元1284年便以34岁的壮年去世了。重臣平赖纲随即向北条时宗的岳父安达泰盛发难,史称“霜月骚动”。“霜月骚动”表面上看不过是又一场幕府内斗,但本质上却大有不同。北条氏长期越俎代庖掌控镰仓幕府,形成了有别于之前“幕府将军—御家人”的全新组织架构—即以北条氏为核心的“得宗”,以北条氏家臣“御内人”为爪牙的“执权政治”。

对于大权旁落的局面,跟随源氏一族鞍前马后的“御家人”自然不满。但在“蒙古袭来”之前,“御家人”的反乱虽然此起彼伏,但基本上北条氏还能勉强维持“御家人”和“御内人”两系间的微妙平衡。在北条时宗私邸—山内殿所展开的关门会议——“寄合”中,列席的除了北条时宗的亲信佐藤业连和书记太田康有之外,便是分别代表“御家人”势力的安达泰盛和代表“御内人”势力的平赖纲。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1《蒙古袭来绘词》中的安达泰盛

这种微弱的平衡最终还是被蒙元帝国远征军所带来的“神风”无情地吹垮了。而此时北条时宗的突然去世无疑是打响了双方全面武斗的“发令枪”。蒙元帝国随时可能再度来袭的巨大阴影,令北条氏对日本列岛西部地区的豪族充满了不信任。之前,北条时宗借口战备之名,将九州岛和本州西部的山阴、山阳各地守护替换成了出身北条氏的亲信。“御家人”和“御内人”不免要争个头破血流。

安达泰盛主张一系列改善和保障“御家人”生活的改革,史称“弘安德政”,而在蛋糕没有做大的情况下,这种只在如何分蛋糕问题上下功夫的改革,最终只能是牺牲另一阶层的利益。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御内人”和在战争期间向“御家人”提供信贷的大商贾们。以安达氏为首的“御家人”,以战功为资本在全国各地挤走“御内人”出任实职的同时,战时“御家人”典当和出卖给商人的土地也被要求“无偿回复”。

安达泰盛所推行的“弘安德政”,从大局上来看还是出于维护镰仓幕府统治的目的。但是他本人出任向来由北条一门世袭的陆奥国守一职,为自己的爱子安达盛宗、安达宗景谋求了肥后国守代和秋田城介的职位却不免引人非议。公元1285年农历十一月,平赖纲先发制人,他以北条时宗继承人北条贞时的名义调动武装部队,首先奇袭了身在镰仓的安达泰盛一族。在激烈的火并中,不仅安达氏一族被杀了个干净,平赖纲顺手还干掉了二阶堂行景、武藤景泰、大江泰广等其他一干幕府元老。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政敌的打压。而在平赖纲“政治清洗”中倒下的众多名门大姓之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被勒令剖腹自尽的足利家时。

“足利”本是一处位于下野国(今栃木县)的庄园名。源氏在征讨虾夷的战争中,在关东获得了诸多封地,其子嗣遂以封地之名分化出新田、足利两个分支。而在追随本家源赖朝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足利氏二代当家足利义兼不仅战功卓著。还颇有远见地迎娶了源赖朝的小姨子——北条时子,从而与源赖朝身后权势滔天的北条氏世代联姻,在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可谓是风生水起,仅其子嗣分封便演化出后世著名的吉良、今川等19个姓氏,其势力逐步遍及近畿和关东地区。

北条氏自然也注意到了足利家日益尾大不掉的态势,之前便借口其第四代当家足利泰氏的擅自出家对其处以没收部分封地的惩处。而在“霜月骚动”之后,大权在握的平赖纲更以有参与谋反之嫌,勒令兼任三河、上总两国守护的足利家第六代当家足利家时自尽。足利家毕竟与北条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势力盘根错节,“霜月骚动”之后的平赖纲尽管“诸人恐惧”、风头无两,却也不敢贸然去扳倒足利氏这棵大树。于是足利家时之子足利贞氏不仅没有受到株连,还得以继承了三河、上总两国地盘。但和诸多在“霜月骚动”倒霉的“御家人”一样,痛失亲长的足利贞氏不可能再对北条氏忠心耿耿,在表面的雌伏隐忍背后是一片磨刀霍霍。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2混乱而迷茫—镰仓幕府末期的武家写照

作为幕府内斗的胜利者,平赖纲在横行了7年之后,最终被不满大权旁落的北条贞时借“关东大地震”之机起兵诛杀。发生在公元1293年的这次地震,不仅震级达到了7.1级,更由于震源为相模的陆地浅层,因此破坏力格外巨大。因此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均可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相提并论。北条贞时何以选择地震次日发动政变,世人众说纷纭。仇恨平赖纲的“御家人”纷纷传说“大地震”是平赖纲的胡作非为所招来的“天罚”。而史学家则更倾向于北条贞时是看准了地震灾害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在平赖纲焦头烂额之际将其“一刀拿下”。

在一举处决了平赖纲及其亲属92人的“平禅门之乱”之后,北条贞时也一度效仿安达泰盛,于公元1295年颁布所谓的“永仁德政”,要求全国各地商贾无偿归还御家人出卖或典当的土地。但“忠诚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经过了两次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北条氏已经无力再赢回“御家人”的忠诚。越来越多武士阶层在对镰仓幕府的不满和反感中,开始积蓄力量准备“取而代之”。无论是盘踞北九州的少贰氏,还是在近畿和关东均有强大势力的足利氏均有推翻镰仓幕府的野心。但是面对出任日本列岛半数以上(38国)守护的北条氏,他们依旧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打响“武装倒幕”第一枪的历史使命最终落在了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楠木正成头上。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3楠木正成像

楠木正成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还是由于其对天皇家族的“忠心耿耿”。公元1331年,“后醍醐天皇”尊治中了东亚大陆传来的“宋学”之毒,竟然妄图改变天皇长期只是傀儡的现实,决定发动“倒幕”运动。“天皇造反”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可以依靠的核心力量,每每计划倒幕的集会最终都变成了“彻夜酒宴,狂欢作乐”的大派对,后世记录这段历史的《太平记》为之粉饰,说这种“无礼讲”是为了掩幕府耳目,但却无法解释参加这种集会的公卿往往主动向幕府告密的事实。连续两次被出卖之后,后醍醐天皇终于对那帮近臣失去了信心。男扮女装逃入京都附近的笠置山中,以弥勒寺为行宫,向天下豪族号召“起兵倒幕”。但是对于后醍醐天皇“正义”的召唤,长期与天皇一系共同进退的寺院力量表面上都装聋作哑,其他豪族的态度可想而知。倒是盘踞金刚山一带的“恶党”头目楠木正成主动跑来投效。

在日本这个讲究出身和血统的国度,楠木正成这种“军神”岂能不“根红苗正”。于是史家大笔一挥,把他写成了奈良时代的皇族公卿橘诸兄的后裔。由于这个说法实在太过失实,于是“有良心的”日本史学家又将楠木正成修正为出身关东武藏国的武家后裔。但不管怎么附会,楠木家族在正成出生之前默默无闻却是不争的事实。

两次“蒙元来袭”之后,许多正儿八经的“御家人”都面临破产的危机,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之中,不堪忍受变本加厉压榨的自耕农们,从起初逃亡最终走向了联合反抗的道路。这些自发行为由于得到了“非御家人”的武士加入而形成了名为“恶党”的武装组织。看着“恶党”们逍遥自在的生活,许多“御家人”也纷纷效仿,最终甚至连各国的守护也选择默认其存在,甚至招入自己的麾下。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4日本画家笔下逃亡中的后醍醐天皇

楠木正成虽然以“恶党”之名流传后世,但细究之下却不难发现,楠木家族其实与寺院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楠木家世代与河内国桧尾山的观心寺交好,楠木正成的曾祖父楠木成氏甚至是该寺重建的出资人之一。而楠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水银,主要的消费客户也是寺院—用于佛像的镀金和描红。因此楠木正成8岁之后便得以进入观心寺寄居学习。封建时代的寺院向来是失意政客的避难所,因此在观心寺中楠木正成得到钻研“宋学”的泷觉和尚以及来自加贺的大江时传授儒学和兵法。

公元1331年农历九月三日,楠木正成抵达了后醍醐天皇的“倒幕司令部”—笠置山。对于他的出现,后世的小说中极尽铺垫之能事,说后醍醐天皇梦到自己南坐在一棵大树之下感叹“普天之下,无处容身。唯此座可以坐也!”而庙里的和尚随即将此梦解为“木傍南楠”,是对应在楠木正成的身上。留下了所谓“紫晨庭树南枝梦,占得中兴第一功”的佳话。撇去这些所谓的“天命祥瑞”之说,楠木正成出现在笠置山,其背后应该是长期与天皇系结盟的寺院力量的推手。碍于幕府的强大,近畿的各大寺院不敢公开支持后醍醐天皇的“倒幕”大计,于是以楠木正成为代表的“恶党”,由于其边缘性便成为了最佳的人选。

楠木正成是否是唯一接到“勤皇”指令的“恶党”,世人不得而知,但真正拿出实际行动的却显然不多。楠木正成也不是傻瓜,被忽悠上了笠置山之后,他随即发现后醍醐天皇根本不具备倒幕的实力,于是在面见后醍醐天皇时只说了几句“逆贼暴虐,自取祸谴。天讨所加,莫不胜也”的大话之后,便是安慰后醍醐天皇“或遇小衄,愿勿烦圣虑”。至于什么“有臣存焉,何思不济”,除了为自己脸上贴金之外,便是急于下山的托词。

楠木正成很清楚单凭笠置山上的那些公卿,以及后醍醐天皇第三子护良带来的那点军队是根本无力与幕府军抗衡的。而自己草率地上山之后,显然已经被镰仓方面列入了黑名单。因此楠木正成在朝见了后醍醐天皇之后,第二天便随即下山,跑回自己的老家—石川郡赤坂村开始着手全面的战备。

楠木正成选择的赤坂村附近的一处台地设立要塞,为了和公元1333年建立的另一座要塞相区别,日本史学家一般称其为“下赤坂城”。按照《大日本史》的描述,下赤坂城“城方可二町,三面平地,守者仅500人”。似乎无险可守,而在9月27日(一说28日)攻破了笠置山之后,前来讨伐楠木正成的幕府将领大佛贞直也对下赤坂城发出了“直用只手提去耳”的轻蔑评价。

今天的考古学证明下赤坂城面积虽小,但是却坐落于标高185.7米的台地之上,虽然仅有南部靠山,但东、南两侧都是比高60米以上的断崖,只有北面坡道可以上山。所谓“三面平地”的说法,显然是德川光圀有意在误导读者。幕府军对下赤坂城的围攻持续了近20多天,撇去同样不靠谱的伤亡数字,楠木正成能够坚持下来,并顺利逃脱也已经堪称是奇迹了。而支撑楠木正成苦战到底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而是人类求生的本能。毕竟笠置山被攻破后,后醍醐天皇和诸多公卿无非是被流放和出家而已,而等待楠木正成这样的“恶党”的惩罚则是身死族灭。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5今天的下赤坂城遗址

事实证明,历史的车轮往往就是像楠木正成这样的小人物在无形之中所推动的。在逃出下赤坂城之后的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楠木正成流窜于近畿的河内、纪伊、和泉三国。楠木正成的游击战并未给镰仓幕府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却向日本列岛彰显出幕府军的无能,以及“倒幕”日益降低的风险,通过隐匿于自己军中的护良亲王,楠木正成甚至成功地将自己的官位从兵卫尉晋升任为左卫门尉。

公元1332年,楠木正成重新夺回幕府交给汤浅宗藤据守的下赤坂城,并不断以筑城的模式扩大自己的根据地,形成了以金刚山千早城为中心的要塞群与幕府大军对抗。在其表率作用之下,各地的“恶党”开始群起效仿。翌年一月,播磨国(今兵库县)的赤松则村、筑后国(今福冈县南部)的原田种昭、伊予国(爱媛县)的忽那重清和土居通增等人相继起兵。

对于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叛乱,镰仓幕府无暇一一扑灭,只能全力讨伐楠木正成一党,以期在大堤崩溃前堵上这个该死的“蚁穴”。尽管幕府大军先后攻破了楠木军控制的赤坂城、吉野城等外围据点,但在这场赛跑之中,镰仓幕府早已失去了主动权。

公元1333年农历闰二月二十四日,长期被流放的后醍醐天皇成功地在近臣千种忠显的帮助下逃出了隐岐岛,后醍醐天皇原本的计划是逃往出云国的杵筑湾,但由于当天海上风浪太大,最终却在伯耆国的名和凑(今御来屋港)登陆,这一阴差阳错的选择在无意中却成就了当地的海盗家族—名和氏的崛起。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6一身戎装的足利高氏

在得知后醍醐天皇出现在自己的地盘上后,长期占据名和浦、从事“海上交通、商业活动”的名和长高,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在邻近的船上山树立起了“倒幕”的大旗,在击退了幕府军的进攻之后,后醍醐天皇随即以“护驾有功”册封名和长高为伯耆国守护之职,不过出于“不能忘本”的心理,晋升为贵族的名和氏竟选择了以“帆挂船”为其家纹。

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的野心和镰仓幕府的终结 - 图7在名和凑登陆的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霸气侧漏的“王者归来”,随即掀起了“倒幕”运动的“新高潮”,除了各地的“恶党”之外,原先对镰仓幕府心怀不满的各路豪族也跟风而动,最先起兵的是九州土豪菊池家。菊池家不仅在抵御“蒙古袭来”的问题上血本无归,在“霜月骚动”中家督菊池武房更被逼“愤死”,可谓对镰仓幕府苦大仇深。接到后醍醐天皇发出的“倒幕”诏书之后,菊池武房的嫡孙武时随即串联了九州岛上的少贰、大友两家准备联手起兵。不过镰仓幕府逐渐熄灭的生命之火,还有能量烧死几只敢于出头的飞蛾。3月13日,在少贰、大友两家虚与委蛇的情况下,菊池武时草率地对坐镇博多的幕府“镇西探提”北条英时发动进攻,却不想正中了老奸巨猾的少贰氏“攻菊池以稳英时,再图后举”的圈套。

在幕府军和少贰、大友两家的前后夹击下,菊池军(仅150骑,比楠木正成这个“恶党”还有所不如)自第12代家督武时以下大部战死。菊池家的悲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倒幕有风险,出兵需谨慎”。但面对着千古难逢的“倒幕良机”,一个菊池倒下去,千百个豪强还是会选择站出来。就在菊池兵败博多的半个多月后,受封于陆奥国白河庄的结城宗广起兵倒幕。结成宗广的行动无疑说明从来支撑镰仓幕府的关东地区,此刻也走向了北条氏的对立面,楠木正成口中天下无敌的“武藏、相模之兵”即将冲向万夫所指的镰仓和京都。果然4月27日,奉命前往船上山讨伐后醍醐天皇的足利高氏于行军途中突然宣布倒戈。

足利高氏作为足利家的第八代家督,长期以来都与北条氏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他不仅迎娶了镰仓幕府执政北条守时的妹妹,更一度活跃于讨伐叛军的战场之上。就在奉命出征的前夜,足利高氏还将正妻、嫡子送往镰仓作为人质。但事实证明,足利高氏所谓的“忠诚”无非是背叛的时机尚未成熟而已。与各地的“恶党”相比,足利高氏只能算是“后进分子”。但这并不影响他以“倒幕军”领袖的身份自居,向全国广发《军势催促状》。在攻占京都之后,足利高氏更摆出一副“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架势,俨然已经成为了取代北条氏的新霸主。在足利高氏的表率之下,与之同宗的新田义贞于5月8日在上野起兵,会合了足利高氏的嫡子千寿王(足利义诠)后攻占镰仓。九州的少贰、大友两家也联合岛津氏围攻博多,最终逼死了“镇西探提”北条英时。显赫一时的镰仓幕府至此轰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