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兄虎弟——朱棣与李芳远的“联合反恐”行动

从永乐八年(1410)开始,明成祖朱棣连续两次御驾亲征,深入大漠,打击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的北元势力。而这两次北伐,朱棣又选择自己燕王时代的“潜邸之臣”——刘荣作为前哨先锋。挑选一位已经62岁的迟暮老将为大军负弩前驱,朱棣显然有他自己的考量。刘荣起于行伍,很早便冒用其父刘江之名投身于徐达的麾下,参与过朱元璋时代明帝国对西北的多次远征。这样富有经验的职业军官“给事燕邸”,自然获得了朱棣的信任和倚重。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的军事行动中,刘荣所统帅的数千精骑一度成为了战场上扭转乾坤的奇兵。

应该说作为朱棣大军的前锋部队,刘荣的工作可谓尽忠职守。不仅在进攻阶段“乘夜据清水源,败敌斡难河”,在大军回师过程中也充当着殿军的角色,掩护着由大量“武刚车”组成的辎重部队缓慢地撤回大明的疆土。对于这员已是“知命之年”仍“下马持短兵突阵”的老部下,朱棣自然是欣赏的。因此在两次北伐告一段落后,朱棣委任刘荣为都督总兵。镇守北邻蒙古、南有倭患的辽东地区。

如果仅从综合国力和舰队吨位来考量,此时的大明堪称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来自日本列岛的海盗舰队根本无力与明帝国海军正面冲突,永乐四年(1406),明帝国北上输送粮、饷的海运船只在山东烟台附近的沙门岛与倭寇舰队遭遇,戏剧性地出现了运输舰追赶海盗船的奇景,最终一群不以战争为生的大明漕卒将硬是将武装倭寇赶到了大连金州的白山岛上,“焚其舟殆尽,杀溺者不计其数”。

龙兄虎弟——朱棣与李芳远的“联合反恐”行动 - 图1依靠战舰的优势大明漕卒也能将武装倭寇击败

但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大明帝国空有强大海上力量,却无法在大洋上准确地发现并截获对手。因此千里海防线仍需大量的陆地工事来守护。刘荣出任辽东总兵之后,随即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7座,初步构筑起了辽东半岛的海防网络。

公元1419年5月,日本北九州和对马岛等地再度发生饥荒,在室町幕府的默许之下,对马岛豪强宗贞盛雄心勃勃地扬帆下海,再次劫掠了朝鲜半岛的忠清道与黄海道。此次行动宗贞盛胃口颇大,在骚扰完近邻朝鲜之后,一支由31艘战船组成的倭寇舰队继续西航,冲向更为富庶的中国辽东半岛。但无论是足利义持还是宗贞盛,或许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流氓行径,早已引发了中朝两国的极度不满,一场“联合反恐”正悄然展开。

此时主政朝鲜的虽然是世宗李祹,但实际权力却握在“太上王”太宗李芳远的手中。李芳远的成长道路与明成祖朱棣颇为相似,作为朝鲜王国开国君王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虽然为自己的父亲篡夺高丽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长期排除在继承人的行列之外,心怀不满的李芳远发动了两次“世子之乱”才最终清除了幼弟李芳硕和二哥李芳果的势力,成功登顶。

龙兄虎弟——朱棣与李芳远的“联合反恐”行动 - 图2与朱棣同样心狠手辣的李芳远

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安边韩氏,恭让王二年去世。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谷山康氏。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对此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七年(1398)八月发动政变。

李芳远发动政变时,李成桂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叫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李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为朝鲜的“第一次世子之乱”,又称“戊寅靖社”。

“世子之乱”发生后,整个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像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在“第一次世子之乱”后的李芳远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其他王子的不满,李成桂的第四子李芳干也垂涎王位,于是和李芳远交兵。公元1400年,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李芳远和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京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李芳远获胜。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李芳远已经不再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政变后,李成桂自开京出奔,直逃老家咸兴,皈依佛门,并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硕变后,太祖弃位,奔于咸兴。太宗屡遣中使问安,太祖辄弯弓而待之,前后相望之使未敢道达其情。时问安使无一得还者。太宗问君臣‘谁可遣?’,莫有应之者。”

公元1402年,李成桂终于还是被儿子李芳远从咸兴挟持回京,据史料记载,李成桂回京时企图用弓箭射死太宗,可见父子感情之淡漠。此后李成桂被李芳远幽居在昌德宫内。公元1408年5月24日,李成桂薨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共计在王位7年,在太上王位10年,年74岁,庙号太祖,谥号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明朝赐谥康献。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

雷同的人生境遇和相近的性格人品,使得李芳远和朱棣长期保持着惺惺相惜的良好关系。不仅李芳远当年出使明廷,曾与朱棣私下会晤,相谈甚欢。更在彼此的成功道路上“守望相助”。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李芳远第一时间发来“贺电”。而朱棣则回赠金印、诰命、冕服等物。李成桂等人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在李芳远身上得偿所愿。除了大义名分之外,中朝贸易额也在永乐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赚得盆满钵满的李芳远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了,竟然在永乐六年(1408)提出恢复蒙元时代朝鲜向中国进贡侍女的旧例。

对于李芳远的“好意”,刚刚丧妻的朱棣自然是“心领”的,不过他在颁给朝鲜的诏书却说“进封朝鲜贡女权氏等人为妃,完全是看你朝鲜国王的面子”。最后还嫌这些个朝鲜女孩长得实在“寒碜”: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要李芳远下次要多用心一点。事实上挑选朝鲜贡女的工作完全由朱棣的“特派员”内使黄俨等人负责,李芳远为了配合这次“海选”还下令禁止国内婚姻嫁娶。朱棣这些话只能说是揶揄这位“小兄弟”的玩笑而已。此时,这对同样依靠阴谋和武力上台的“龙兄虎弟”联手摆弄足利义持这个“愣头青”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龙兄虎弟——朱棣与李芳远的“联合反恐”行动 - 图3中朝两国配合默契的“己亥东征”

在得到了朝鲜官方遭遇倭寇袭扰的通报之后,大明辽东地区随即进入了一级战备。由于手中兵力有限,因此老于军旅的刘荣并没有采取正面接敌的常规战法,而是令指挥使徐刚率领步兵埋伏于山下,指挥使钱真等率领马军绕到倭寇背后,截其归路,百户姜隆则率领壮士,绕道到海口,潜烧倭寇所乘寇船。

6月15日凌晨,倭寇1500余人,乘着倭船31艘,停泊马雄岛,登岸直奔望海埚而来。对马岛的海盗显然骄横已久,尽管遭遇了明军诱敌分队的抵抗,仍大张旗鼓地冲向望海埚城,直到明军“炮举伏起”,倭寇才意识到堕入了刘荣的陷阱,只能向海边废弃的樱桃园空堡撤退。如果任这些海盗负隅顽抗,缺乏重型火器的明军可能要承受巨大的伤亡。刘荣果断采取围三阙一的战略,空出樱桃园西侧的壁垒,引诱倭寇突围。慌不择路的海盗们果然中计,再度一头撞入了明军的包围圈内。在这场短短12个小时(自辰至酉)的战斗之中,明军阵斩倭寇742人,生擒857人,一举全歼了对马岛海盗的主力。明成祖朱棣显然对这一战果颇为满意,随即给予“诏封广宁伯,禄千二百石,予世券”的封赏。

6月19日,正在对马岛等待部下满载而归的宗贞盛,突然接到浅茅湾的居民前来报告说海面上出现了重重帆影,对马岛全岛一时欣喜若狂,以为自此可以远离饥馑。等到对方登陆才发现竟是由朝鲜王族李从茂亲率的讨伐大军。精锐尽出的宗贞盛自然抵挡不住总数高达1.7万人的朝鲜军队。仓皇之中,对马岛当地的武士只能召集五十几个人进行抵抗,海岸防线顷刻崩溃。不过朝鲜军队此次出征并非为了攻城略地,因此李从茂仅派出小股精锐部队登陆,沿途烧毁1939户岛民的房屋,掠夺船只、烧毁庄稼,找到了131名被倭寇抢来的中国人。

朝鲜军队“入侵”对马岛的消息传入日军足利义持耳中,日本上下顿时人心惶惶。甚至坊间有传闻说明帝国的大军也将随后抵达。心惊胆战的足利义持连忙命令九州各地的豪族派兵前往对马岛,支援宗贞盛。面对日本政府的大举增兵,朝鲜远征军显然有所托大。6月26日,朝鲜军队再次在仁位郡附近登陆,于当地遭遇了日军的伏击。左军节制使朴实麾下的褊将朴弘信、朴茂阳、金该、金熹等战死。好在右军节制使李顺蒙、兵马使金孝诚的后续部队及时赶到,这场被日本方面称为“糠岳之战”的战斗才以平手告终。此后朝鲜远征军退守尾崎浦,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尽管没有对马全境实施占领,但是朝鲜舰队沿着该岛的海岸线一路烧杀,还是令宗贞盛品尝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痛苦。不仅诸多良田、房屋被烧成了白地,甚至连当地居民出海“讨生活”的船只都付之一炬。无奈之下,宗贞盛只能向朝鲜请求停战,甚至自说自话地开出了称藩的条件。好在日本政府及时派遣特使前往朝鲜王国首都王京(今韩国首尔),重申了对马岛是日本“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杜绝了未来一场可能的领土纠纷。

中朝双方在清剿对马海盗集团中一守一攻可谓是配合默契,不禁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在结束了被朝鲜官方称为“己亥东征”的军事行动之后,朝鲜王国在处理善后的两个细节更是颇值得玩味。由于朝鲜军队在行动中表现拙劣,朝鲜国内有人提出要将被解救中国人质安置在朝鲜国内,以免丑事外传。不过身为“太上王”的李芳远还是坚持将他们礼送回国。而在与室町幕府的交涉中,朝鲜政府更“刻意辟谣”说朝鲜绝不是遵从明朝的命令进攻日本,可谓是不打自招。

“望海埚之战”及随后朝鲜远征对马的军事行动,一举震慑了妄自尊大的日本政府。为东亚地区换来一个世纪的安定和平,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但16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国内再度陷入动荡,沉寂一时的倭寇现象终再度抬头,而吏治腐败,文恬武嬉的明帝国此时海防松弛,大量的中国商贩、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也暗中勾结日本海盗“联夷肆劫”,最终酿成了更大规模的“嘉靖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