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村江口

公元371年,百济与高句丽之间长达2年的战争,最终以百济太子扶余须率军于平壤取得大捷而告一段落。此战之中百济军队不仅在战场上成建制地俘虏了数以千计的高句丽士兵,更一举射死了敌国君主高斯由,可谓是空前的胜利。而作为百济同盟国的日本大和政权在此战究竟有多少贡献,史料中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一些蛛丝马迹之中,世人仍不难“窥一斑而知全豹”。

百济与高句丽交战时期,倭国政权正处于“神功皇后”的儿子——应神天皇品陀别命的统治之下。应神天皇据说是“神功皇后”在远征朝鲜半岛的途中所生,不过联系到“神功皇后”此时的“正牌老公”已经作古,应神天皇的血统似乎颇有可疑之处。不过“神功皇后”此时手握精锐的远征军指挥权,因此倭国政权内部一时无人敢质疑应神天皇的合法继承权。在百济与高句丽交战的同时,大和远征军扫荡了伽倻联邦以及被称为耽罗的济州岛地区,并多次袭扰了新罗沿海地区,可谓替百济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了感谢倭国的“帮助”,百济王室与倭国的特使千熊长彦在朝鲜辟支山之巅,举行了正式的盟誓。而作为两国间友谊的“见证”,“近肖古王”扶余句还特意打造一柄富有百济特色的“七支刀”赠送给了应神天皇,并希望其能够“相传于后世”。当然这柄百炼而成的“七支刀”在当时虽然名贵,却并不足以维系两个国家之间的“友谊”,真正令百济和倭国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休戚与共的关键还在于共同的利益。百济虽然在平壤地区击败了高句丽,但战线并不稳固,在一时无力攻陷平壤的情况下,百济不得不迁都汉山(今首尔地区),以便就近监视对手。而对于伽倻联邦和新罗的威胁,百济则继续引入倭国的势力予以制衡,正是基于百济王国的这种态度,倭国在朝鲜半岛的南部顺利地建立起了名为任那的殖民地。

白村江口 - 图1鼎盛时期的百济版图

但好景不长,公元4世纪末倭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热情遭遇了迎头一棒。与百济结盟的倭国军队,于公元399年在今天平壤附近被高句丽所败。军事上的失利,令倭国政府只能通过谋求东亚老大—中国的册封来自我安慰。从公元421年开始,天皇们孜孜不倦地派出使节,请求偏安东南的刘宋帝国在“安东大将军”、“倭王”之外,再给予自己“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的权力。

应该说“使持节都督某国军事”本身就是一个虚衔,但即便是这样的“口头胜利”,日本人也艰苦争取了三代人。有趣的是因为刘宋帝国长期和新罗对立,因此同样秉承“精神胜利法”将其划入日本的管辖之下,但却从未允许日本将自己的同盟百济列于其下。好不容易从中国借来的“虎皮大旗”,并无法改变倭国在朝鲜半岛的溃退。公元476年,高句丽攻占百济首都,新罗趁势侵入日本殖民地—任那。无奈之下,倭国政府只能选择将自己在朝鲜半岛一半以上的领土“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倭国对朝鲜半岛的染指就此走向没落。

倭国政府在经济上长期依赖于朝鲜半岛的输血,陡然被腰斩一半,难免肉痛心跳。为了挽回颜面和损失,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倭国政府频繁对新罗用兵。但这些劳师糜饷的远征,不是被打得满地找牙,就是搞得民怨四起,内战连连。大和政府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换来的是公元663年白村江口外,唐帝国海军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白村江口 - 图2百济赠送给倭国的“七支刀”

高句丽之所以能够长期对百济和倭国联军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主要缘于当时东亚大陆正处于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的乱世之中。公元370年,氐族所建立的前秦政权虽然灭亡了慕容鲜卑的前燕,但其对辽东半岛的兴趣远不如南下攻略东晋帝国来得热切,高句丽趁势向北发展。以至于公元598年,面对篡位并完成了南北朝统一之后的隋帝国,高句丽国王高阳成竟然也敢主动寻衅,主动出兵突袭隋帝国的辽东重镇——营州。

白村江口 - 图3高句丽的重装骑兵长期在与百济、倭国的战斗中占据上风

盛怒之下的隋文帝杨坚,随即委派第五子杨谅率大将高颎、周罗睺及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但这次远征并不成功,泛海出击的隋帝国舰队在渤海湾饱受风浪的侵袭,登陆后又不断遭遇高句丽骑兵的袭扰,最终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只能无功而返。而此时恰逢高句丽国王高阳成去世,在其继任者高元主动以“辽东粪土臣元”的名义上表请和的情况下,隋文帝杨坚暂时原谅了高句丽此前的无礼举动。但辽东边境的问题却就此成为了隋帝国统治者的一块心病。

白村江口 - 图4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前的朝鲜半岛政治版图

公元607年,隋帝国第2任君主隋炀帝杨广北巡榆林时发现高句丽与突厥秘密联盟的情况后,随即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战争准备。5年之后的公元612年农历正月初二,总计130余万人的隋帝国远征军正式开赴辽东战场,但面对高句丽方面坚壁清野的防御姿态,隋军最终因后勤不济和战线过长而被迫撤军。此后隋炀帝杨广又连续两次对高句丽发动百万级规模远征,但结果却是“再而衰、三而竭”。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讨不仅未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辽东地区的边患,反而令国内民变四起、群雄争立,令强盛一时的隋帝国迅速滑向崩溃的深渊。

前后长达14年的隋末乱世,虽然最终以关陇军事贵族李渊父子所建立的唐帝国统一中原而告终,但继承了表哥隋炀帝杨广雄心和抱负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样视高句丽为心腹大患,在“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的口号引领之下,唐帝国开始了更为漫长的高句丽征讨作战。

唐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前后延续了24年之久(644—668),在双方频繁的攻守拉锯之中,公元660年唐帝国与新罗联手灭亡百济之役可谓是战争的分水岭。此时的百济正处于第31代国君扶余义慈的统治之下,在扶余义慈的父亲扶余璋统治时期,百济改变了长期以来与高句丽对抗的政策,转而与之结盟进攻新罗。虽然历代百济国王仍对中原政权保持恭敬,但其与高句丽结盟的举措已经触及了唐帝国的底线。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以新罗求援为名,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10万大军跨海讨伐百济。

在首都泗沘(今韩国扶余郡)城下,百济军队倾国迎战,但仍一败涂地。面对国力悬殊的现状,扶余义慈不得不率众向唐帝国投降。至此号称立国678年的百济宣告覆灭。但此时唐帝国对百济的占领仍不稳固,百济皇室的外围成员扶余福信以朝鲜半岛西南部、扼守锦江出海口的周留城为据点,积极与倭国联络,希望日本方面能送回此前以人质身份居留的王子扶余丰,并出兵帮助百济复国。

站在倭国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国际形势似乎对其颇为有利。唐帝国远征军主力已经撤回国内,百济境内仅有万余驻军。而朝鲜半岛的北方战线,高句丽正筹划着大规模的反攻。高句丽方面曾向倭国吹嘘说“高丽士卒胆勇雄壮”,而唐帝国军队则“抱膝而泣,锐钝力竭”。在胜利似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公元661年正月,日本历史上第2位女天皇“宝皇女”不顾65岁的高龄,亲自率军进抵九州筑紫地区,准备御驾亲征渡海参战。但在朝堂之上成功翦除权臣苏我氏的“宝皇女”,毕竟年事已高,还未来得及登上战船,便病逝于行宫之中。

白村江口 - 图5白村江口之战时期的倭军甲胄及武装

“宝皇女”之死极大地延误了倭国加入朝鲜半岛战局的时间,更令稍纵即逝的战机一去不复返。公元661年农历四月,扶余福信一度率军围困驻守百济故都泗沘的唐帝国驻军刘仁原所部,但因后援不济而最终以失败告终。公元662年,高句丽军阀渊盖苏文在平壤地区大败唐帝国军队的情况下,“宝皇女”之子天智天皇才重新启动了援助百济复国运动的相关工程,当年五月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终于在倭国军队护卫下回到自己的故乡。一个月后,2.7万人的倭国精锐远征军在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的统率下,突袭新罗沿海,攻占沙鼻岐、奴江二城,在新罗与百济地区唐帝国驻军的结合部打入了一个楔子。

但就在战场态势对倭国方面颇为有利的情况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内斗却在百济流亡政府内悄然开锣。回到国内的百济王子扶余丰不满自己只是精神领袖的政治地位,很快便将矛头对准了拥立自己的堂叔扶余福信。公元663年,扶余福信以谋反之名被诛杀,其子扶余集斯逃亡日本,改姓鬼室。这场叔侄内斗极大地动摇了百济流亡政府本不稳固的统治基础。在唐帝国军队步步进逼的情况下,扶余丰不得不再次向倭国求援,这一次直接要求倭国军队进驻周留城。此时的倭国政府在维持新罗沿海据点的同时,还必须不断运送大批物资向百济流亡政府输血,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面对扶余丰岌岌可危的统治,倭国方面只能再度派出数万远征军越海驰援。

公元663年8月初,在得到倭国援军将至的消息后,扶余丰亲自率军从周留城赴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迎接。而与此同时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7千援军与刘仁轨会师后,分兵两路进攻周留城。唐—新罗联军的计划是刘仁原、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统帅陆军,从陆路进攻周留城。刘仁轨、杜爽率领唐水军和新罗海军从熊津进入白村江口,溯江而上夹击周留城。8月13日,刘仁原所部进逼周留城周边。而百济军队则因扶余福信之死,士气极其低落,难以抵抗唐军的进攻。周留城周围的据点,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继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势险要,唐军围攻一个月依旧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保全。

在刘仁原率军向周留城进军的同时,刘仁轨率唐和新罗海军驶向白村江口。但当刘仁轨所率海军驶抵白江口时,却与先期前来的倭国海军相遇。一时间“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刘仁轨只能立刻下令布阵,170艘战船按命令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

公元663年8月27日上午,倭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水阵。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日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倭军的将帅虽然初战失利,但仍认为“我等争先,彼当后退。”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刘仁轨见倭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在阵中。在狭小的包围圈内倭军舰只能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日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数十唐军,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日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新唐书》记载:唐军与日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在岸上守卫的扶余丰,见日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

白村江口 - 图6白村江口战役形势图

唐海军白村江口大捷的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率守军投降。倭军陆军忙从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内倭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本国。唐日海军白江口之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日本受到严重打击。日本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的扩张,大约在900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另一方面,唐灭百济,5年之后灭亡高句丽,与唐友好的新罗强大起来,终于统一朝鲜半岛。

白村江口 - 图7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