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雪满弓刀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轻骑,自马邑出发向北,悄悄绕过了正面突厥大军的防线,在连续行军后,于正月十一突然出现在定襄城南八十里的恶阳岭,并随即乘夜袭占定襄城,突厥颉利可汗想不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以至于一日数惊,惶恐不安。颉利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甚至是以倾全国兵力北来,故而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此后,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本是颉利的心腹大将的康苏密,居然趁机裹挟了前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跑到定襄来,表示愿意降唐。

对萧氏及杨政道的处理,中间还有个插曲,康苏密为了表示“忠诚”,居然在到了长安之后,称“大唐有人私下与隋萧皇后通书信”。听到这个“秘密”后,中书舍人杨文请求对此事件进行讯问,可是李世民却不以为然,他说:“大唐未定天下时,突厥正当强盛,百姓愚昧无知,或许会有这种事,现在天下已安定,既往的过错,又何须追问呢。”

李世民的宽容,却是颉利的噩梦,那位突厥可汗见康苏密降唐,丝毫不敢再在碛口停留,随即下令向阴山撤退,可部众却在浑河边遭到金河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霍国公柴绍的截击,随后又白道遭到兵出云中通漠道行军总管李世勣所部的打击,损失极为惨重,虽然颉利退屯铁山,收集余众数万,可他与麾下各部之间的联络均被唐军打断。眼见唐军将十余万失去统一指挥节度的突厥大军分割包围在定襄周围逐一聚歼,颉利又是心痛又是恼怒,为了争取时间求得一线喘息之机,他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乘快马星夜向长安发出了求和降表。

其实颉利之所以向大唐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而李世民也看出了这一点,虽然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但却又令李靖率兵接应。

贞观四年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世勣会合,相与定谋,李靖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偏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但李靖却认为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决定由李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二十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

贞观四年三月初一,李靖亲率一万骑兵越过阴山北麓,星夜北上,当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颉利却见唐俭持节钺来使抚慰,以为大唐已中其缓兵之计,因此未加戒备,尉苏定方所率的二百骑兵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在至颉利牙帐七里,这支前锋才被发现。

待得颉利听闻军报时,李靖大军已将牙廷团团包围,而苏定方所部更是趁着雾气掩护,长驱直入,直冲进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慌乱之中,颉利及其部下不知浓雾里有多少唐军,仓促之间上马单骑脱围而去,其部众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迅即被唐军击溃,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战突厥军大溃,被歼万余人,男女部众十余万人及牛羊杂畜十余万头被俘获。而厮杀之间,唐俭、安修仁也趁乱脱险而归。与此同时,李世勣率唐军主力自正面出击,将失却了统一指挥的突厥大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并切断了突厥北窜的道路,迫使那些乱成一堆的突厥部落纷纷来降,再次俘获五万余人。

一路北逃的颉利再也不敢有丝毫的停留了,在阴山被击败后,他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这个时候,颉利想到了苏尼失。起初,始毕可汗重用启民的舅父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统领五万户的部落,建牙帐在灵州西北。等到颉利政局混乱,唯独苏尼失部没有二心。突利投奔大唐,颉利立苏尼失为小可汗。颉利在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其子叠罗施也与之走散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依附苏尼失。可这个时候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却得知了消息,迅速领兵进逼,大军压境,逼迫苏尼失交出颉利。慌乱之间,颉利再次选择了逃跑,他率几名骑兵趁夜逃藏在荒山野谷中。

5.雪满弓刀 - 图1西方画家笔下夜袭突厥王帐的唐军轻骑

眼看着颉利跑掉了,苏尼失害怕担罪,急忙派骑兵将颉利抓回。贞观四年三月十五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大批兵力包围沙钵罗营帐,俘虏颉利,并将之押回京都长安,苏尼失举兵投降,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煊赫一时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彻底灭亡。

捷报四月初传到长安,李世民当即前往太极宫谒见太上皇李渊禀报佳讯。太上皇李渊听说擒住了颉利可汗,感叹道:“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一举剿灭突厥,证明我托付的人是对的,我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发敕,召皇帝及文武百官至凌烟阁夜宴,宴上太上皇亲执琵琶,李世民当庭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相贺,欢愉之情可见一斑,宴会直至深夜方才散去。

定襄之战影响深远,此战之后不长时间,大唐便控制了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而困扰中原王朝已久的北方威胁冰消瓦解,将东突厥领地被划入大唐版图,朝廷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帝国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六百里,势力范围达到北海(贝加尔湖)。

而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大唐天威远播塞外,化外诸族纷纷来降,四方夷族首领齐集宫阙,并上表请求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对此李世民说:“朕既做了大唐天子,又要做天可汗吗?”于是文武大臣以及四方各族首领齐呼万岁。唐发往域外诸族的敕旨文书上,均署名“天可汗”。

贞观四年五月初五端午日,李靖、李世勣、薛万彻、苏烈诸将率领三千士卒押解颉利等突厥贵族抵达长安,李世民亲率长安城内的王公贵戚文武百官出城五里相迎,礼部仪仗高奏凯旋乐,迎接凯旋的将士们。当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次日,朝廷在承天门外举行献俘大典,颉利可汗被献俘太庙,李世民在顺天楼召见颉利当众历数颉利罪状,不过并没有杀他,反而还归还他的家属,并让他住在太仆寺,以官家供应食用。

“居长安待罪”自然不好受,颉利毕竟是突厥可汗,习于游牧,根本不习惯住中原的房屋,以至于不得不常在廷中设置穹庐居住,每每思及大草原,郁郁寡欢,常与家人悲歌对泣,渐渐地也就形体消瘦了。李世民倒是对他怜惜,于是任命颉利为虢州刺史,之所以这样任命,是因为虢州乃是今天的河南灵宝市,此地靠山,多獐鹿等野兽,可以射猎自娱,但心气颇高的颉利可汗却是推辞不去。于是李世民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给良田美宅。对于颉利,李世民曾经评价所说:“过去启民可汗亡国,前隋文帝不惜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护使之存立,到始毕可汗时渐强,却起兵在雁门围困炀帝,如今颉利可汗的败亡,大概是他背德忘义的报应吧。”贞观八年,颉利可汗去世,在礼部商议之后,追赠他为“归义王”,谥号“荒”,并诏令其族人前来参加他的葬礼,最后又按照突厥人的礼节,焚尸而葬于灞水之东。

大唐没有处死颉利,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突厥的名将或首领包括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人纷纷归降,而大唐也给与了他们以重用。譬如,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就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思结俟斤率四万多军队投降后也被重用,突利可汗也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

当尚书省正式发布上敕,以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加封代国公,以侯君集为兵部尚书参预朝政,加封陈国公,以李世勣为左卫大将军兵部侍郎,加封英国公,而其余北征将士,各有封赏的时候,对于突厥旧部的处置也被提上了日程。

五月初八,李世民在显德殿召集廷议,议处突厥旧部。在东突厥灭亡之后,其属下的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者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大唐的约有十万户,对于这些人的处置也就成了一个问题。朝堂上,朝臣们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论,多数朝臣主张“将其悉数迁徙到河南兖、豫之间,使之散居各州县,教之耕织,使其逐渐改俗习农,以使塞北地区永远空旷无”。然而也有许多人反对此议,这些人以为,若将突厥迁入内地,改其习俗,非但不能教化之,反倒在中原埋下了祸患之源,得不偿失。譬如中书侍郎颜师古就认为:“突厥、铁勒族自古以来很难臣服,陛下既然使他们称臣,请将他们安置在河北地区。分别设立酋长,统领其部落,则可以永无祸患。”

最终李世民决定将突厥大部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黄河之策,同时划分突利可汗原来统属之地,设置顺、化、祐、长四州都督府,又划分颉利之地为六州,东面设定襄都督府,西边置云中都督府,以统治其民众,此外,还任命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当初颉利败亡时,各部族首领纷纷抛弃颉利投降大唐,唯独阿史那思摩跟随颉利,最后与颉利一同被俘,李世民嘉许他的忠诚,拜他为右武侯大将军,不久又任命为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旧部。同时还加封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并任命他为北宁州都督,此外,还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一干归降的胡族首领,大多被拜为将军中郎将,跻身朝官行列,以至于五品之上多达百人,朝堂之上汉胡皆半,而迁居长安的胡人也因此多了一万多户。

其实当初对于突厥的处置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阴山一战之后,突厥元气已灭,百年之内断难恢复过来,纵有小患,也不伤大局。随后李世民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其统领各部落官员,对于这位突厥可汗,李世民不无警告告诫他说,你的祖父启民毅然投奔隋朝,隋朝立为大可汗,疆土覆盖北部地区,你父亲始毕可汗反而成为隋的祸患,天理不容,所以才有你今天的惨败灭亡。我之所以不立你为可汗,就是以启民立可汗的前事作为教训。现在任命你为都督,你应当善守大唐法令,不要再肆意侵占掠夺,这不只是想要大唐长治久安,也是为了使你们的种族永远存在下去!

李世民的告诫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果然在贞观十三年四月发生突利可汗的弟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暗地里集结部众,并支持突利可汗的儿子贺罗鹘乘夜侵袭御营的事情。本来阿史那结社率等是暗地里集结部众四十余人,阴谋利用晋王李治四更出宫的机会,可结果天起大风,故而晋王没有出宫,叛逆的突厥人担心天近拂晓,事情暴露,遂强闯行宫,混乱之中,他们倒也穿过四道幕帐,而且还胡乱射杀了数十名禁军兵卒,辛亏折冲都尉孙武开率众拼死抵抗,眼看不能得逞,阿史那结社率等人居然驰入御厩中,盗走马二十多匹,向北逃走,渡过渭水,想要逃回到本部落,最终还是被捕获问斩。

此事之后,李世民不再信任突厥,并后悔在内地安置他们的部众,而上书言事者多说突厥留在黄河之南有很多不便,并建议将突厥人全部遣送回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在原来的定襄城建立官署,于是李世民诏令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给鼓和大旗;突厥以及安置在各州的胡族,均令他们渡过黄河,回到他们的旧部落,使他们世代为帝国的屏障,永保边塞。

由于突厥人都惧怕薛延陀,不肯走出塞南,李世民又派司农卿郭嗣本下诏给薛延陀:“颉利可汗已然败亡,他们的部落都来归附大唐,朕不计较他们旧的过失,嘉奖后来的善举,待其官员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视其部族民众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礼义,不毁灭别人的国家,先前打败突厥,只是因为颉利一人有害于百姓,实在不是贪图其土地,夺其牲畜,总想重立一个可汗,所以将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带,听任他们畜牧。如今人丁兴旺,户口滋生,朕内心非常高兴。既然已答应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秋天将要派遣突厥渡黄河,恢复其故国。你们薛延陀受册封在前,突厥受册封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你们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疆土,镇抚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发兵,各问其罪。”

不久之后,阿史那思摩率领所辖部落建牙帐于河北碛南一带,李世民亲临齐政殿为他们饯行,宴上阿史那思摩泪流满面,他端起酒杯说:“我等败军之旅,本当化为尘壤,幸遇陛下保全我们,又立我为可汗,愿千秋万代永远侍奉陛下。”

此后李世民又派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人携带册封文书,就其部落聚居地,在黄河边筑立祭坛而册立他。又任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阿史那忠是苏尼失的儿子,一直以来,李世民待他甚厚,将宗室女许配给他。等到他奉职出塞,仍然怀恋大唐,每每见到来使必定流泪请求入朝侍奉天可汗。

5.雪满弓刀 - 图2唐太宗

除此之外,突厥灭亡后,营州都督薛万淑也积极展开行动,他派契丹族首领贪没折游说东北各少数族,一时间奚、室韦等十几个部族先后归顺大唐,于是帝国的东北便是得以平定。不过倒不是人人都能够归附大唐的,譬如,康国就主动要求归附大唐,但李世民却说:“前代的帝王,喜欢招抚地处遥远的国家,以讨得降服远方的盛名,这毫无益处而只是让百姓受罪。如今康国要求归附,如果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来讲不能不去救援。士兵们行军万里,岂能不疲劳!让百姓疲劳以获取虚名的事,朕不做。”于是不接受康国的归附。

此外高昌王麴文泰也在此时来到朝中,一时间西域各国都仿效高昌,派出使节进朝贡品,李世民颇为得意,可那位不识时务的魏徵又跳出来劝谏道:“从前汉光武帝不允许西域诸王送王子入朝侍奉和置都护府,认为不应当以蛮夷劳顿中原帝国。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先前文泰来朝时,已耗费很多,如今假使有十国来进贡,则随从不少于一千人。边区民众耗费过大,将难以承担。如果允许他们商人间相互往来,与边区百姓互市贸易,这还可以,如以宾客接待,对我大唐没有好处。”李世民听了之后,幡然醒悟。

不过贞观四年高昌王麴文泰携王后这次亲自前来长安觐见,并贡献方物时,李世民还是以极高的礼遇接待了他。其实高昌王国也是汉人所建立的,西汉宣帝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至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而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到了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是西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了。此后,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北凉承平十八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历经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这其中麴氏享国最久。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出兵救援,并委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虽然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但后来高昌又渐渐发展强大起来,大业五年间,时遣使朝贡,高昌的国王麴伯雅跟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回师之后,隋炀帝把宗女华容公主宇文氏嫁给了麴伯雅,做了高昌的王后,麴伯雅的正妻只好退避王后之位。麴伯雅去世后,其子麴文泰继位,再娶华容公主,李世民曾在贞观元年赐华容公主宇文氏花钿一具。贞观四年冬,麴文泰来长安朝见李世民,华容公主宇文氏相随,李世民随即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此后,高昌不仅向大唐进攻玉盘狐裘等物,更时时向大唐上报西域的消息,使得大唐廷得以及时掌握西域的动态。

麴文泰一生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和西去印度取经的“唐僧”玄奘之间的交往了,当年麴文泰听说了玄奘去天竺之事后,热情相邀,玄奘本来没有路经高昌的计划,但实在是盛情难却,于是好改变路线去了高昌。在高昌,玄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情款待,麴文泰本人也十分推崇玄奘的佛学,说他从没有见过比玄奘学问更高的僧人,甚至要求玄奘留在高昌做国师,然而玄奘显然不愿意,甚至不惜以绝食相抗,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麴文泰和玄奘结为兄弟,麴文泰支持玄奘西行,玄奘学成归来要在高昌停留三年。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玄奘讲经不止,麴文泰则为他做各种准备。那么麴文泰的准备是什么呢?“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幭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正是由于麴文泰的强力资助,玄奘此后在印度从容专研佛学,不但不为经费问题所困,而且有经济实力保持与佛学界的礼尚往来,也就是所谓“自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所至大塔、大伽蓝处,皆分留供养,申诚而去”。

不过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麴文泰还“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也就是说,玄奘此后的西行之路是由高昌专使护送的。

高昌虽然是个小国,但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与西域诸国往来频繁,递送玄奘一行之请求诸国不难办到。由于高昌在西域诸国中享有特殊地位,诸国与中原贸易往来所需高昌的地方很多。现在,高昌王麴文泰派出特使,发出国书,请沿途各国照顾玄奘一行,这对于各国而言实在是太简单了,于是除了焉耆以外诸国对玄奘一行的照顾都很周到。当然除了麴文泰的特使以外,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也派了特使。

而玄奘对麴文泰的恩情是一直记在心中的,他更念念不忘与麴文泰的三年之约。十几年以后,日戒王问玄奘归国是走海路还是陆路的时候,玄奘的回答是:“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相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这个时候,玄奘已经是声振天竺了,他也想到了和麴文泰的三年之约,然而当他归国的时候,西域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初玄奘离开高昌时,麴文泰率领王妃和文武百官率全城百姓全城夹道相送,麴文泰更是亲送奘至百里外的交河城,分别之时,高昌王麴文泰抱住玄奘失声恸哭,两人依依惜别。十七年后,强大的突厥已经土崩瓦解,麴文泰已在几年前亡,而那个所谓的高昌国也已经成了大唐治下的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