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正统十年(1445),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举兵侵哈密,围攻忠于明帝国的哈密卫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倒瓦答失里也是蒙古贵族,和也先还沾亲带故,其母弩温答失里是也先的姐姐。因此,在明帝国看来,这场蒙古部落之间的内战完全是舅舅打外甥。加上南方的“麓川之役”尚未结束,因此明英宗朱祁镇对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的求援置若罔闻,最终导致西域要道哈密卫易手。不过也先破城之后并没有处死倒瓦答失里,而是俘获要挟其归附。

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 图1明代的瓦剌和鞑靼

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 图2土木堡之变示意图

在控制了哈密之后,也先又率兵攻打兀良哈三卫,并要求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供应粮食,朱祁镇与王振虽然命郭敬“毋见,毋予粮”,但却并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兀良哈。瓦剌相继扫除了明朝西边和东边的屏蔽,接下来,便毫不客气地大举侵入长城之内的大明疆域。对于瓦剌的南攻野心,朝廷大臣也曾一再建言,正统十年,兵部尚书邝埜建议增兵大同,巡视西北边务,但朱祁镇与王振只热衷于麓川兵事,对瓦剌的咄咄逼人之势则视而不见。

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贡马,“诈称三千人。王振怒其诈,减去马价,使回报”,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使贡马送聘,朝廷答诏“无许姻意”,遂于是年七月,大举进攻辽东、甘州、宣府、大同等地。也先亲自率兵进攻大同,明帝国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率皆陷没。败报传至京城,好大喜功的王振不知利害,竭力鼓动朱祁镇亲征瓦剌。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等“伏阙恳留”,而朱祁镇与王振执意不听。

七月十七日,朱祁镇命太监金英辅佐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以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焚、户部尚书王佐等随从,亲率50万大军匆匆忙忙向西北进发。十八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连日风雨,人情汹汹”,“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八月初一日,英宗大军至大同,也先北撤,欲诱明军深入,王振以为瓦剌畏惧而退兵,坚持要进兵北行。邝埜、王佐等见势不好,力谏回銮,王振不听。之后太监郭敬将瓦剌的实力密告王振,王振始惧,下令班师。

王振是蔚州人,开始准备从紫荆关走,到蔚州后请明英宗朱祁镇驾幸其第,后又怕大队人马损坏乡里庄稼,所以行进40里又改道东行。明军迂回改道,当初十日退至宣府,瓦剌骑兵已大批赶到。十三日,英宗大军至土木堡,离怀来城仅20里,“众欲入保怀来”,而王振以辎重未至,坚持留驻土木堡。十四日清晨,瓦剌军逼近明军,占据水源。也先从麻谷口发动进攻,都指挥郭懋与瓦剌激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与明军讲和。王振见使者来议和,急令移营就水,明军刚移动三四里,瓦剌骑兵遂四面围攻上来,“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明军“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死者数十万”。张辅、邝埜、王佐等数百名大臣勇将战死,护卫将军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最后,自己也英勇战死。英宗在混战中突围不成,下马盘膝而坐,遂为瓦剌所俘。土木堡惨败,明朝皇帝被俘,50万精锐尽失,20余万骡马、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从此明军元气大伤,也先则更加野心勃勃,冀以一统天下。

堂堂大明帝国的皇帝,竟然成了瓦剌部的俘虏,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明英宗朱祁镇终于自己吞下了宠信王振所结出的苦果。不过因为其身份特殊,明帝国方面当然要避讳其出境,不能说他是为瓦剌所俘,在漠北过着俘虏生活,于是就找到一个托词,说他是到漠北狩猎,而美其名曰“北狩”。消息传至京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群臣聚哭于朝”,侍讲徐珵甚至提出南迁京师的逃跑主张,兵部侍郎于谦挺身出来反对,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批官员的支持,辅政太监金英也将徐珵叱出殿外。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

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临朝主政,群臣请族诛王振以安人心,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当堂叱骂群臣,愤怒的人们再也忍耐不住,当堂击毙马顺,又打死王振同党宦官毛贵、王长随。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郕王朱祁钰害怕想退回宫去,于谦“排众直前”,拦住郕王,请其宣布“顺等罪当死”,廷击马顺的官员俱不论罪;并将王振侄儿王山缚至刑场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论少长皆斩。清除王振余党,顺应了民心,稳定了政局,使得朝野能上下齐心,共同御敌。九月初,群臣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以安人心,孙太后准议,郕王朱祁钰却惊让再三,于谦坦荡地对郕王朱祁钰说:“臣等诚爱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初六,朱祁钰即位,是为明景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 图3明景帝朱祁钰

相对于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祁钰而言,主持北京防御事宜的于谦已经是大明帝国的政治元老了。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16岁入府学为诸生。永乐十九年(1421),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92名。不久,以江西道监察御史,至湖广执行公务。他深入瑶民居住区进行调查,揭发官军滥杀无辜,初步显示了他那廉正的风骨。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洪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发动叛乱,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高煦兵败投降,跪于军前。于谦秉承圣旨,以高亢的嗓音,历数朱高煦之罪行。朱高煦浑身战栗,顿首称:“臣罪万死!”明宣宗朱瞻基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赏赐与诸大臣相同。

宣德五年(1430),明廷设立巡抚。明宣宗朱瞻基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这是对于谦的极大信任。于谦也不孚众望,足迹遍历所部,延访父老,视察政事的利弊兴革。一年之间,连续数次上疏,兴利除弊。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也都极看重于谦,对于谦的论奏朝上夕准,使于谦尽展所长,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于谦每次入京,从不送礼,更不去拜见王振。有人劝他送些礼给京中权贵,哪怕是带些合芗(线香)、蘑菇、裹头(手帕)也行,于谦则举起大袖笑道:“带有清风!”随后,他又写诗一首自勉:“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时传为佳话,但这却引起了某些权贵的不满。

正统十一年(1446),于谦入京奏事,荐举参政王来、孙原贞可任河南、山西巡抚。王振遂借机诬蔑于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应下法司论斩。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知,纷纷入京上书,请求释放于谦。王振迫于压力,将于谦释放,但将他降为大理寺少卿。两省百姓恐怕继任者是个贪官污吏,又集合一万多人伏阙上书,要求于谦仍任两省巡抚,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王振无奈,只得将于谦官复原职。正统十三年(1448),明朝边防日益吃紧,兵部事务日加繁忙,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于谦展现出相当的军事天赋,《明史•于谦传》称:“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 其首先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调辽东和宣府的部分兵马入京,调名将杨洪和守居庸关有功的罗通回京,操练京军。然后,他放眼全国,派佥都御史萧启等镇守保定、河间、真定诸府,命刑部侍郎耿九畴去南直隶整顿江南江北卫所军,招徕流民进行屯种,荐左都督朱谦代杨洪镇守宣府,王竑守居庸关,派顾兴祖、刘安、刘聚等修筑北边关塞要隘。

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 图4明代北京保卫战示意图

十月初三日,瓦剌久攻宣府、大同不下,便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紫荆关、古北口,进逼北京。初九日,瓦剌军在叛降宦官喜宁的引导下,绕小路越过山岭,攻破了紫荆关。十一日,瓦剌大军直抵北京城下。也先原以为“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也先听从喜宁的建议,用议和迎驾之计来试探明军的虚实,遭到景帝朱祁钰和于谦的严辞拒绝,诡计落空。

十三日,瓦剌从德胜门展开进攻,明军事先已有准备,埋设了伏军,瓦剌军大败,也先之弟“铁元帅”平章孛罗卯那孩也在此战中被火炮击毙。瓦剌军还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发动了进攻。在西直门,明军守将都督孙镗率军迎战,城上发火炮助战,孙镗失利,背靠城池拼死力战,后有二路援兵适时赶到,瓦剌三面受敌,被迫退却。在彰义门,副都督武兴率兵迎战,瓦剌军前锋失败稍退,明军阵中有数百骑想要争功,跃进出阵,扰乱了阵形,瓦剌军乘机反攻,明军败退,武兴中箭而死。瓦剌军追至土城,遭到当地居民的阻遏,随后,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退兵。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军将赶到北京的消息,恐怕腹背受敌,退路被断,遂焚毁了明朝皇帝的陵寝殿,退出塞外。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明皇朝度过了一次严重的危机。

土木之变——大明帝国的边境危机和皇权更迭 - 图5两度执政的明英宗朱祁镇

也先进攻北京城失败,想要夺取明朝江山的野心受挫,而且明朝立了新皇帝,手里的王牌——明英宗朱祁镇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无奈之下,也先于景泰元年(1450)六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明景帝朱祁钰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自己的哥哥,在于谦的劝说下,最终才勉强应允讲和,接回已经“升级”为太上皇的朱祁镇。

八月十五日,朱祁钰派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将朱祁镇迎回北京,进东安门,举行授受帝位仪式后,即将其送进南宫禁锢起来。从此,朱祁镇及其家人,开始了长达6年又5个月的“幽闭”式生活之后,直到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由于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早夭。因此大臣们纷纷奏请复立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祁钰迟迟不允。十二日,朱祁钰召将领石亨至病榻前商议事情,石亨见朱祁钰病势沉重,遂与同党太监曹吉祥谋议,与其复位东宫,还不如请太上皇复位,“可得功赏”。十四日夜,石亨等聚集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即徐珵)家里密谋行动计划。十六日夜,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曰:‘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遂与石亨、曹吉祥等会合,夜四鼓,开长安门,纳兵千人,直奔南宫。宫门上锁砸不开,徐有贞命军士悬巨木撞门毁墙,撞开门墙后,即扶朱祁镇登辇,入东华门,至奉天殿升座,拥护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此次事件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的次日,便逮捕少保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等下狱治罪。石亨、徐有贞等诬陷于谦、王文等谋立藩王,议罪处斩。徐有贞在英宗面前振振有词地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功高盖世、爱国忘身的于谦,随即却成了宫廷政变的牺牲品。朱祁镇随即大封“夺门”有功之臣,徐有贞先以原官兼学士入内阁预机务,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又加封武功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曹吉祥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徐有贞入阁以后,得到朱祁镇的宠信,独揽内阁事权。同党石亨、曹吉祥渐生不满,两人联合起来,离间明英宗朱祁镇与徐有贞的关系,并暗中使人弹劾徐有贞专擅威权。结果,才当了6个月阁老的徐有贞被逮下锦衣卫大狱,谪戍云南金齿,直到天顺四年才被放回原籍苏州。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对曹、石两人也心怀不满,一是两人劣迹昭著,强夺民田、冒功贪赏、纳贿卖官;二是除掉徐有贞后,两人依恃兵权,专横跋扈,使朱祁镇感到难以控制。

天顺三年(1459)七月,朱祁镇召大同镇守石彪(石亨侄子)还京,石彪指使千户杨斌入京保奏其留守大同,这使朱祁镇更加怀疑石亨叔侄心怀不轨,便立即派人将石彪逮捕入狱,后又将石亨下锦衣卫狱。次年二月,石亨死狱中,石彪等被处死。石亨门下冒“夺门”之功得官者四千余人悉被罢黜。看到石亨的结局,曹吉祥、曹钦叔侄寝食难安了。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在天顺五年(1461)七月初二日,由曹钦拥兵入朝,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企图废黜朱祁镇。当天夜里,都指挥马亮从曹钦处逃出,到朝房告发曹吉祥谋反情况,正在值夜的恭顺侯吴瑾、统率西征军的怀宁伯孙镗急书“曹钦反”,投入长安门,宫内立即逮捕曹吉祥。曹钦失去内应,进不了宫门,在东西长安门纵火焚烧,并杀死杀伤了东西朝房的官员,孙镗急召西征军2000余人镇压,战乱很快被平息,曹钦兵败投井死。曹吉祥3天后被凌迟处死。史称这次事件为“曹石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次执政时期,还算是一个勤政的国君。他曾在文华殿召见阁臣李贤,说:“朕今复位5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城时。是以每日视朝,朝母后毕即亲政务,览章奏。至于饮食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俱从便。”李贤随即恭维地说:“如此节俭,益见盛德。若朝廷节俭,天下百姓,自然富庶可期。”这番话对于朱祁镇来说可谓受用。天顺六年(1462)四月,其诏免河南、开封诸府去年被灾税粮28.4万余石。七月,免两淮盐课30万引。天顺七年七月,免陕西被灾税粮91万石。天顺八年(1464)正月初二日,明英宗朱祁镇患病,初六日,命皇太子朱见深在文华殿视事。十六日,病情加剧,交代后事,命草遗诏。翌日,复辟帝位整整7年的明英宗朱祁镇病死,终年38岁。

纵观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交替执政时期,明帝国呈现宦官当政、吏治腐败的现象。从表象看,似乎是明英宗朱祁镇一手造成的,而实质上是前几朝留下的后遗症。而在“土木堡之战”之后,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更直线下降,将士无敢再战,社会风气日坏,国力大降。因此有学者提出土木之败,是明帝国由强变弱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