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海山

在爱育黎拔力八达回到大都之前,李孟已经私下秘密地拜会了哈剌哈孙。李孟和哈剌哈孙的会面颇具戏剧性。由于当时卜鲁罕皇后派来探病的使者和各方官员鱼龙混杂,李孟走进去抓着哈剌哈孙的手假装搭脉便立刻被当成了皇后派来的医生,从而轻松地建立了联系。

哈剌哈孙告知李孟皇后卜鲁罕已经定下了安西王阿难答即位的日子,此时“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不可不早图之”。在这个前提之下,李孟再一次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分析了目前的形势:“你现在跳出来,还能得到反对安西王阿难答的官僚集团和道义上的支持,你哥哥回来了,你再让位就是了。一旦阿难答当了皇帝,就算你哥哥来了,人家也不肯两手进玺,退就藩国,双方就只有内战了!所以仗义而动,事必万全。”

应该说驻军和林的海山从一定程度上也震慑住了在大都的卜鲁罕和阿难答,在没有得到哈剌哈孙所领导的中央官僚集团的支持之下,即便占据优势的他们也不敢轻易动作。虽然卜鲁罕和阿难答最终决定于1307年农历三月初三御殿听政,并谋以伪贺爱育黎拔力八达生日为名拘禁答己母子。但是,在农历三月初二,在得到哈剌哈孙有关海山的使者已经抵达首都,需要立即召开内阁会议的消息后,卜鲁罕和阿难答以及其主要党羽竟毫不怀疑地钻进了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一进入会场便被悉数逮捕。有趣的是这场宫廷政变中顽强到底的竟然不是常年领军在外的阿难答,而是常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左丞相阿忽台,最终不得不由著名的大力士——察合台四世孙秃剌出手才将其制服。

随着卜鲁罕和阿难答及其党羽的先后落网、被处死之后,原先相互牵制的三方势力逐渐演化为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兄弟之争。客观地说九五之尊的位子谁都有兴趣,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似乎显得很谦卑。当聚集在大都的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人以“今罪人斯得,太子实世祖之孙,宜早即大位”为由劝进之时,爱育黎拔力八达表示自己只是诛杀了“潜结宫壶,乱我家法”的阴谋分子,不会“欲作威福以觊望神器”。在仿效拖雷担任监国的同时,将派人去邀请哥哥海山。

事实上爱育黎拔力八达此举完全出于无奈,自己在大都的宫廷政变虽然得到了哈剌哈孙等官僚集团的支持,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施政团队。连任命自己的老师李孟“参知政事”也遭到了朝臣们的非议,逼迫李孟在辞职申请没有得到批准的情况下逃亡在外。而海山也在母亲答己的以所谓“星命”要他放弃王位的刺激下,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爱育黎拔力八达只能放弃近在手边的皇位,主动欢迎海山南下大都,继任为皇。

其实海山的生母答己也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与卜鲁罕相比她的大局观更差一些。在自己的小儿子成功地在大都发动宫廷政变之后,一心想要由“天性孝友”的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帝位的答己竟想出一招空前绝后的臭棋,她派自己的亲信北上告诉自己的大儿子海山,告诉他“自己最近刚找人为他们两兄弟算过命,你如果当皇帝必然短命,只有爱育黎拔力八达才能在位时间长久。你们两兄弟都是我生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亲疏,这些阴阳家的推送,你不能不考虑”。

可以想象正在和林一心等待自己的弟弟奉玺北迎的海山当时的心情,他当即表示:“我在北方守卫边疆几十年劳苦功高,又是嫡长子的身份。你现在就拿所谓的星命来忽悠我吗?我登基之后如果能够顺应民心,就是只当一天的天子也能流芳万世!”随后果断挥军南下。好在答己还算聪明立刻自圆其说,向海山表示:“这些什么在位时间长短云云都是那些术师们告诉我的,我也是出于一片好心才告诉你的,其实现在大臣们已经商议决定让你继承皇位了,还是快点回来登基吧!”海山此时也表示自己对母亲的热心“很感动”,不过并没有急于抵达大都,而是在自己控制的上都与母亲和弟弟会面,完成权力交接。

从一个军人的角度来看,元武宗海山是一个优秀的战场指挥官。在海都和其他西北叛军的作战之中他多次身先士卒,一举挽回了己方的不利局面。但是从一个君皇的角度来看,他任人唯亲,自己的宿卫马谋沙只是因为孔武有力“角斗屡胜”便被授予了平章政事的重任。一时间,元帝国内部又出现了武夫当国的局面。而在经济上则以货币改革之名大搞通货膨胀。这两点在元武宗海山短暂的执政期间并没有引发政治动荡和民生凋敝,但是却为元帝国的未来埋下了可怕的隐患。

而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按照此前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订立的“兄终弟及、叔侄相继”的约定,册封对方为皇太弟。不过他显然没有想到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所锻炼出来的强悍体魄,最终在酒色的摧残之下竟然只支撑了短短的五年。 1311年元旦,元武宗海山终于病倒了,七天之后病死于大都宫中的玉德殿,年仅三十一岁。

元武宗海山不是没有考虑过册立自己的儿子。为此,他的宠臣三宝奴还特意去试探过右丞相康里脱脱的意见。当时康里脱脱正在外面打猎便被突然召入了宫中,而理由便是:“建储议急,故相召耳。”康里脱脱是当年恭迎元武宗海山的往来使节,可以说是“兄终弟及、叔侄相继”约定的主要见证人。因此对于三宝奴关于“今日兄已授弟,后日叔当授侄”怎么保证的问题,他当即以自己的个人信用予以了背书——“在我不可渝,彼失其信,天实鉴之”。

同样对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持怀疑态度的还有从南宋政权直接“转会”到元帝国宫廷的太监李邦宁。据说在元武宗海山死前,李邦宁曾提出“父子家天下,古之至道,为臣未闻皇帝有儿子而立弟弟为继承人这样的事情”。但是,元武宗海山却只用了一句:“朕志已定,你有话自己去同皇太弟去说”,把这个还不算太坏的宦官打发了。

对于自己的哥哥打算推翻之前约定的想法,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他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拿三宝奴开刀。因为三宝奴此前一些飞扬跋扈的行径,他的死非但没有人同情,相反引来了一片“富贵转头成鬼扑,奸谀到死带奴颜”的嘲笑之声。不过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处死了试图颠覆他和哥哥海山“君子协定”的三宝奴,但却并不意味着他自己就没有“父传子,家天下”的想法。 1315年农历十一月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突然册封元武宗海山的嫡长子和世瓎为周王,四个月之后又要求和世瓎经陕西、四川到偏远的云南去。应该说这一安排不仅仓促而且不得人心。为此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特地预防性地逮捕了当年为自己背书的康里脱脱。

武宗海山 - 图1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此时的康里脱脱已经被排除在了权力中枢之外,外放到江浙行省做左丞相去了。可怜的老头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过了几天才有有关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之前怀疑你参与了某些阴谋活动,所以把你叫回来。现在事情已经查清了,你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了!”康里脱脱自然清楚所谓的“某些阴谋活动”指的是什么。于是当即表示:“我虽然曾受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太后和皇上对我更是恩重如山,我又怎么敢擅自行事呢?”不过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只是教育了康里脱脱一个,却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所有持有“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的元武宗海山的势力全部清除。

和世瓎抵达陕西便立刻被当地的驻军将领所拥戴,一场内战似乎即将爆发。但客观地说,和世瓎和他的部下有些操之过急了。毕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只是派自己的侄子出镇一方,又没有正式剥夺他的继承权。连和世瓎的随从武恪都说:“太子(和世瓎)此行,于国有君命,于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书太子(和世瓎)反。”在师出无名的情况之下,预定进攻潼关和河中府的两路大军还没出发便内部瓦解了。和世瓎只能逃亡西域,依附于察合台汗国。可以说和世瓎在陕西的兵变几乎是自断前途。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后顺理成章地册封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1328年,和世瓎在察合台汗国已经寄居了12年。在“岁冬居扎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则命从者耕于野泥”的生活中,昔日的皇霸雄图或许早已灰飞烟灭。但就在和世瓎已经逐渐习惯了其“政治难民”的生活之时,突然从大都传来了其弟图帖睦尔恭请他回国继位的消息。

对于本应是帝位继承人,却被逼迫流落北徼的和世瓎,察合台汗国朝野还是普遍持同情态度的,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及其继承人硕德八剌因加强汉法而引起的草原贵族的不满心理,可能是刺激起他们要把和世瓎推上大汗宝座的政治动机。因此当大都使者抵临时“朔漠诸王皆劝帝(和世瓎)南还京师”。在一片拥戴声中,和世瓎飘然启程,却不知道自己踏上的竟是一条不归之路。

武宗海山 - 图2今天的明祖陵安葬着朱元璋父母的衣冠冢

就在和世瓎逆着其远祖成吉思汗西征的道路,快步奔向权力巅峰之际。 1328年农历八月初八,在安徽濠州钟离县孤庄村中,一个名叫朱五四的汉族佃农正忧心忡忡地迎接着自己家中第六个孩子的降生。朱五四祖籍江苏句容,但从他的父亲朱初一开始,这个家族便因为躲债而在淮河流域到处流浪,靠着佃种当地大户的田地而勉强苟活。在这种赤贫的家境之下,连多子多福都成为了一种负担,两个女儿不得不早早地出嫁,对于这个新出生的第四子,朱五四的心中或许也有过将其送人甚至直接溺毙的冲动,但最终这位已经不再年轻的父亲还是怀着明天会更好的良好憧憬,将其按照出生日期取名为:朱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