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之叛

身为蒙古帝国的统治者,蒙哥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颇有才干的君主,但是,也许与早年寄人篱下的遭遇有关,蒙哥很早便清醒地认识到,在权力面前亲情只不过是一层暧昧的薄纱。因此,尽管对忽必烈在自己继承汗位过程中的表现颇为认可,自己登基之后也让其统领中原的军政事务,但是,很快忽必烈在日程政治事务和军事上对南宋、大理的一系列成就和胜利招来了蒙哥的猜忌。对于蒙哥和忽必烈关系的急转直下,很多历史学家从施政纲领、宗教信仰、个人情感方面给出了各种解释,或许正如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描述的那样“权力是无法分享”的。

海都之叛 - 图1刻薄寡恩的蒙哥

蒙哥对忽必烈的钳制从行政和军事两个层面分别展开:行政方面,他于公元1257年派遣大必阇赤(左丞相)阿兰答儿和刘太平等到陕西、河南等地“钩考”钱谷,以财务审核为名审查忽必烈在当地所任用的官吏。打击忽必烈藩府势力,迫使忽必烈交出了邢州、河南、陕西这三个地区的地方权力,撤销三司。军事方面,则以忽必烈的脚有问题,对其采取彻底封杀的态度,不让他参与对南宋的全面进攻。从忽必烈晚年的身体状况来看,他似乎的确有关节炎之类的毛病。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和蒙哥之间的问题不是“没瘸!走两步……”可以解决的。

在自己麾下的汉族士大夫幕僚团的建议之下,忽必烈首先将自己的爱妻察必和儿子真金送往和林充当人质,随后又亲自觐见蒙哥。据说两兄弟见面之后竟然同一时间落下了眼泪,忽必烈的口才还没有来得及施展,蒙哥便已经原谅了他,并任命他为南下攻宋的东线最高指挥官。

蒙哥和忽必烈的这次见面,虽然表面上异常煽情和感人,但其背后有着各自的算计。忽必烈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一度意志消沉,但近侍燕真的一番话令他不得不有所行动:“蒙哥已经怀疑你有异志了,现在他率军远征,怎么可能让你以皇弟的身份悠闲地留在后方?”显然忽必烈不主动做出一些表示,更大的打击可能就在眼前。而对于蒙哥而言,东线的蒙古军队统帅“东道诸王”领袖——铁木格斡赤斤之孙塔察儿长期出工不出力也令他十分困扰,而在自己所指挥西线不断传来捷报的情况下,他似乎也不反对忽必烈此刻出马在东线牵制一下南宋。不过他对忽必烈所指挥的军事行动不是没有限制的,在两人的口头约定之中,忽必烈所承担的任务是夺取南宋长江中游的鄂州,然后等待蒙哥西线大军突破南宋在四川所构筑的合州——重庆防线,然后会师西进,直捣临安。

由于只担任配合的角色,忽必烈在南下的过程中并不十分用心。他首先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宋子贞、商挺、李昶、杜瑛等人会商这次战争中自己所要面对的政治得失及攻宋之计。而其中刚刚被任命为江淮荆湖等路宣抚副使的郝经所提交的一份名为《东师议》的可行性报告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印象。郝经虽然肯定了蒙古帝国的军事优势,但是这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存在着准备不足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郝经预见了蒙哥亲自出马在战场所可能遭遇的不测。在这样的分析之下,忽必烈显然已经开始接受了郝经“而图后举”的建议,将蒙哥此前拟订的一举灭亡南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目的修整为“以打促和”。而忽必烈的大军刚刚进入战区,西线便传来了蒙哥死于合州城下的消息。

按照正常的逻辑,忽必烈理应在得到自己兄长死讯之后第一时间回师,以便夺取政权。但身为一个政治家,忽必烈的眼光却必须放得更为长远。蒙哥死前虽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事实上也进行了相应的部署——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事实上便是看守内阁,自己贸然回师自然会被第一时间收回好不容易才重新获得的兵权。而手握重兵留在战区后发制人似乎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一系列的政治运作也同时暗中进行之中。忽必烈首先派出自己的亲信谋事廉希宪以“送饭”的名义前往和自己同在战区的蒙古帝国东道诸王首领塔察儿,赢得了东道诸王的拥戴。随后忽必烈又在战场局势占优的情况下,接收了南宋方面的和谈请求。

此时身在和林的阿里不哥显然已经着手削弱忽必烈的力量,其麾下的部队以增援为名开始向忽必烈的根据地燕京移动。忽必烈留守后方的妻子——察必虽然第一时间派出使者表示:“出兵增援前线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通知我们家真金啊!”暂时遏止了阿里不哥突袭的行动,察必和真金虽然身份特殊,但毕竟没有行政任命,无法阻止阿里不哥逐步开始蚕食华北等地军政权力的行为,无奈之下察必只能写信通知前方的忽必烈,要他回来主持大局。

海都之叛 - 图2反映忽必烈即位的壁画

1260年初,从蒙、宋前线匆匆北返的忽必烈在路上便听从自己的谋士商挺关于“军中当严符信,以防奸诈”的建议,更换了口令和通信方式,彻底断绝了和林方面对自己部队的指挥和通信权力,所有阿里不哥派来的使者一律被当作间谍直接处死。随后又派自己的亲信廉希宪前往“宣抚京兆、四川”,廉希宪成功地争取到蒙古帝国西线军队之中秦巩世侯汪良臣以及刘黑马等人的效忠。据说汪良臣起初还以没有得到正式的任命为由推脱,但是在廉希宪解下自己所佩的虎符和银印交给他,并忽悠他说:“这些都是忽必烈密旨给你的,只要你跟着忽必烈混,委任状马上就到。”

抵达燕京之后,忽必烈识破了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竭力诱使他回到草原,以逼他就范的企图。就在双方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的暧昧气氛之中,忽必烈首先发难,在拘禁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心腹脱里赤之后,于1260年农历三月在开平城宣布即大汗位。应该说按照蒙古帝国的习俗,忽必烈的这次即位并没有法律效力,毕竟与会的宗室亲王数量有限,连参与南征的蒙哥之子阿速台也因为倒向阿里不哥没有与会。但是就如忽必烈的幕僚廉希宪、商挺等人所说的“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忽必烈抢先宣布即位夺得了政治先机,阿里不哥虽然紧随其后于1260年夏季在阿勒泰山中举行宗亲大会,并在会上被拥立为大汗,但也已是“另立中央”。

不过阿里不哥还是有他的优势,毕竟蒙哥生前指定由他留守和林从一定意义上已经确立了他继承人的身份。其次,由于蒙哥之子阿速台的加入,驻守于六盘山一线的蒙哥生前亲率的主力大军也支持阿里不哥,从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忽必烈与新疆、中亚等地的“西道诸王”的联系,使后者几乎清一色地站在了阿里不哥这一边,此时正在远征巴格达的拖雷之子旭烈兀、立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拔都之子别儿哥态度都偏向于阿里不哥。

忽必烈显然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因此连忙派出长期在自己身边的察合台曾孙阿必失哈赶往察合台汗国首都虎牙思,希望可以联合那个长期“寡妇监国”的堂嫂兀鲁忽乃。可惜的是阿必失哈没有能够穿越阿里不哥所设置的封锁线,走到半路便被截留了。而针对忽必烈试图撬动察合台汗国政局的情况,阿里不哥迅速提名察合台之孙阿鲁忽迎娶自己的堂嫂,至此察合台汗国正式落入了阿里不哥的手中。加上居心叵测的窝阔台诸子,此刻的忽必烈可以说是以中原之地独自抗衡“西道诸王”的四大汗国,形势不容乐观。

自成吉思汗南下灭金以来,蒙古帝国已经形成了中原地区向漠北“输血”的经济模式,随着忽必烈迅速在中原地区建立起颇有效率的行政机构,一方面是被扼住了生命线的大漠皇庭,一方面却是可以不断动员庞大物资用于战争的中原帝国,持久的消耗战显然对阿里不哥不利。

无奈之下阿里不哥一方不得不主动进攻,东路军由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等人统率,自和林逾漠南进。西路军则由蒙哥时代的老将阿兰答儿指挥,兵指六盘山,以期与从四川前线退屯该地的蒙哥攻宋主力会合。对于阿里不哥的东路军,忽必烈并不太担心,因为忽必烈早在返回燕京、开平之后在自己潜邸宿卫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怯薛部队交由心腹董文炳等人指挥,初步完成了扼守大漠南缘、伺机渡漠远征的战前部署。真正令他担忧的反而是西线的战局,因为一旦阿兰答儿与六盘山的蒙哥主力兵团成功会师,那么川陕一线便将门户大开,支持阿里不哥的“西道诸王”的军队可能会源源不断地开赴中原战场。

对于这一点为忽必烈坐镇川陕地区的廉希宪、商挺也感觉颇为棘手,廉希宪虽然当机立断,捕杀了当年蒙哥派来“钓考”的刘太平、霍鲁怀等人,但是,对于六盘山集结的蒙古帝国精锐野战兵团,他也是束手无策,不得不与商挺磋商对策。商挺对六盘山地区的敌重兵集团的动向做出了如下分析:“如果他们集中兵力,攻击西安,那么对于我们将极其不利,而继续在六盘山一线待命,我们也很难办。不过如果他们带着重装备北上策应和林,那么形势就对我们很有利了!”针对这一情况,廉希宪让自己麾下的汪良臣等人在西安一线虚张声势,指挥蒙哥主力兵团的浑都海果然采取了最愚蠢的办法,率领大军向北移动。此后虽然会合了阿兰答儿的南下兵团,却错失了最佳的进攻时机。最终在忽必烈所调遣的增援部队配合之下,汪良臣利用陕西地区特有的沙尘暴天气,用步兵短兵相接的方式击溃了蒙哥麾下的蒙古铁骑,忽必烈即位之后最为担忧的“关陇危机”得以顺利度过。

与此同时,东线战场之上,忽必烈的大军不仅成功击溃了药木忽儿,还将战线推进到了和林。此时的阿里不哥显然对决战城下信心不足,于是,在处死了阿必失哈后,匆匆放弃首都,逃往自己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封地谦谦州(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唐努山北麓)。为了防止忽必烈的继续追击,阿里不哥向自己的哥哥发出了请求停火的信使,表示等到来年秋高马肥,和别儿哥、旭烈兀、阿鲁忽一起来觐见。忽必烈也自认不是冬季战专家,于是留下部队镇守和林,之后,便返回中原去了。

海都之叛 - 图3西方画作中阿里不哥军队对“河中”地区的侵扰

应该说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的首轮交锋虽然并未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但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对比还是令局势继续朝着对忽必烈有利的方向发展,阿里不哥所控制的谦谦州之地虽有少量农业,但土地高寒,所获有限,并不足以维持大量军队的消耗。而忽必烈又对其实施了贸易禁运政策,使得阿里不哥不得不向支持他的四大汗国频繁伸手。本来就持观望态度的四大汗国,此刻已经认清了形势,而此时在西亚建立伊尔汗国的旭烈兀正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龌龊不断,都没心情搭理落难的阿里不哥,沉重的经济压力顿时落到了察合台汗国以及窝阔台汗国身上。

应该说阿里不哥还是有信用的,第二年秋天真的回到了和林,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扑。忽必烈在当地的驻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和林再度易手。1261年农历十月,两兄弟在战场上再度遭遇。不过这个时候大家的后院都不太平,忽必烈要面对的是山东李璮的叛乱,而阿里不哥方面则是因为察合台、窝阔台汗国断绝了对他的后勤支持,于是在正面战场难分胜负的情况下,大家选择了各自回家。

应该说阿里不哥的军事才能在蒙古帝国的诸多王公贵族中还是属于排名比较靠前的。尽管在忽必烈面前吃了点亏,但是揍起察合台、窝阔台的后裔却是得心应手。在战争的摧残之下,原本还算富饶的伊犁河流域为之残破不堪,察合台汗国的首都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县)更是出现了“僵死相枕”的残局。阿里不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永远失去了后勤补给。而当阿里不哥的军队以小麦代大麦饲马,当地的老百姓竟以牛马的饲料为食,一时间饿殍遍野。在无奈之下,绝望的民众只能向上天祷告。不知道是否是这信仰的力量真的发生了作用,一天阿里不哥正在召开宴会,突然袭来了一阵狂风,将由数千颗钉子固定的朝会大帐也掀翻了,与会者无不带伤。原本就绝望的情绪加上这样的不祥之兆,使得阿里不哥的大军顿时溃散。

阿里不哥的衰弱首先招来的不是忽必烈的打击,而是长期被他追杀的察合台汗王阿鲁忽的反击。在无奈之下阿里不哥只能踏上了向自己的哥哥忽必烈投降的东归之路,忽必烈得到消息预先在边境地区准备好粮食,先让自己长期挨饿的弟弟好好吃上一顿。尽管表面上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两兄弟似乎只是“相逢一哭”便“泯结恩仇”,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帝国统治者,忽必烈还是对其主要部下进行了血腥的清洗。客观地说,阿里不哥的选择的确没有错,唯一错的是他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忽必烈滞留在蒙宋战场之上的有限时间抢占先机,而蒙哥在六盘山所遗留的重兵集团又进退失距,最终导致了阿里不哥在这场皇位角逐中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方式落幕,他本人虽然保住了首级,但是其部将孛鲁合、秃满、脱忽思等人却被悉数处死。

对于阿里不哥的处置,正在高加索地区全面开战的旭烈兀和别儿哥百忙之中表示拥护。而一度被阿里不哥折腾得够呛的阿鲁忽则以自己没有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册封,而不发表评论,转身也加入到对钦察汗国别儿哥的战争中去了。而为了对付阿鲁忽的这“背后一刀”,别儿哥不得不以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扶植窝阔台系的势力,日后即将成为元帝国西北心腹之患的海都正是在此时悄然崛起。

1266年前后,察合台汗国领导人阿鲁忽因病去世。不过他的妻子兀鲁忽乃却不甘心退出,她在没有得到忽必烈册封的情况下便将自己与前夫哈剌旭烈所生的儿子木八剌沙扶上王位。忽必烈对此当然颇为不满,随即以木八剌沙过于年幼为名,派遣另一位察合台宗王八剌前往“辅佐”。八剌当然清楚应该如何帮助一个少年成长,他一抵达察合台汗国的政治中心便策动军队叛乱,夺取了汗位。不过八剌还算厚道并没有对自己的侄子赶尽杀绝,而是将他贬为管理王室猎场的普通官员。

忽必烈之所以扶植八剌继承察合台汗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制约正逐步崛起的窝阔台之孙海都。长期活跃于反忽必烈联盟之中的海都,虽然很早便在自己的封地扣押了蒙哥的使节——汉族大臣石天麟,但是由于蒙哥对窝阔台子孙封地的削弱,海都初期的叛乱始终不过是小打小闹。海都的封地虽然狭小,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钦察汗国的东南边界线上,西临术赤第五子昔班在七河的封地,北近术赤长子斡儿答在额尔齐斯河西岸的兀鲁思。利用这一地利上的便利,海都竭力与钦察汗国的几位叔叔、伯伯结交,特别是与钦察汗国的领导人别儿哥“咸与亲厚”。

领导钦察汗国的别儿哥之所以特别看重海都这个侄子,主要是因为在拔都死后,钦察汗国在别儿哥的领导之下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在别儿哥眼中南面的旭烈兀是屠杀穆斯林的刽子手,与皈依伊斯兰教的自己不共戴天。东面的阿鲁忽和兀鲁忽乃夫妻背后偷袭。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为自己牵制察合台汗国的海都自然就特别的可爱了。不过海都初期的表现实在令别儿哥无法满意,在海都被阿鲁忽击败之后,别儿哥一度也对他失去了信心,幸好来自蒙古的萨满为别儿哥卜测凶吉时告诉他支持海都还是比较有利的,别儿哥才坚定了信心,继续以钦察汗国的人力和财力全力援助海都。

忽必烈扶植察合台汗国打压窝阔台系的目的在八剌即位之初似乎是实现了, 1268年,八剌在忽阐河中游以伏兵击败了海都,从而一度遏止了这位贼心不死的亲戚对自己所控制的伊犁河谷的窥视。羽翼丰满的八剌也同样不满忽必烈对他的种种干涉。他随即也把元帝国派驻斡端的大将忙古带赶走,正全力攻宋的忽必烈一度派出六千骑兵支援忙古带。但是,在八剌压倒性的兵力优势面前,元帝国的政府军只能选择不战而退。八剌趁势派兵掠夺忽必烈统治下的于阗城(今新疆喀什)。而此时钦察汗国终于忍不住从幕后走到台前,继承别儿哥汗王的拔都之孙忙哥帖木儿派出5万人的大军增援海都,挽回了窝阔台系长期的颓势。在钦察汗国强大的武力干涉下, 1269年春天,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代表正式会盟,至此,木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结成了共同对抗拖雷系的军事同盟。

三大汗国的联盟基本上是建立在忙哥帖木儿和海都对察合台汗国的压榨之上的。察合台汗国不仅要拿出阿姆河以北地区三分之一的赋税收入供养海都和忙哥帖木儿的军队,还要为钦察汗国的利益进攻旭烈兀家族的伊尔汗国。当然在察合台汗国对伊尔汗国发动的进攻之中,海都也要承担提供兵员支持的义务。不过等到八剌的大军真的南下之后,海都的所谓增援部队始终“不动如山”,最终导致了八剌被旭烈兀之子阿八哈击败,在撤退的途中从马上跌下致残。

跛腿的八剌好不容易撑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海都的两万大军此时才出现。不过并不是来支援他的,而是趁火打劫。据说,在海都到达时八剌惊吓而死。八剌死后的察合台汗国群龙无首,他的四个儿子与阿鲁忽的两个儿子试图联手赶走海都。但是最终却被对手逐个击破。随后海都基本上操纵了察合台汗国的主要政治事务,先后扶植了两位傀儡——察合台宗主捏古伯和不里之孙秃花帖木儿。直到察合台汗国的汗位击鼓传花般地交给实力强大但却颇为恭顺的八剌之子都哇,海都才似乎觉得称心满意。毕竟此时海都的野心已经由控制察合台汗国转向了直接向忽必烈发出挑战。而此时的忽必烈也派出自己的第四子那木罕领军西征迎战海都。

深得忽必烈宠爱的那木罕果然出手不凡, 1267年,海都第一次率军东进便被那木罕打得大败而归。就在忽必烈自认西线局势转危为安之际,那木罕竟于1275年主动出兵突袭了占据叶密的贵由之子禾忽。尽管禾忽长期以来在海都和元帝国之间一直奉行暧昧的态度,但毕竟还没有到直接参与叛乱的程度。那木罕的这次草率军事行动直接导致禾忽随即表明态度,站在了海都一方,并出兵占据了河西走廊,隔绝了元帝国北方边防军与中原本土的联系,更间接导致了以昔里吉为首的“西道诸王”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之中。

昔里吉是蒙哥的第四个儿子,曾经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内战中支持后者。不过在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之前,昔里吉便已经意识到了局势不妙。率先向自己的叔叔表示了悔改之意。忽必烈不仅赦免了他,还册封其为河间王。应该说在政治待遇上还是颇为优厚的。不过随着海都的崛起,那木罕西征的昔里吉心理再度活泛起来了。因为此时重返漠北的昔里吉身边已经云集以他为首的蒙哥和阿里不哥子侄辈诸王及其部民。

忽必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抽调刚刚灭亡了南宋的中原驻军击退了禾忽,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后,他立即派出名臣廉希贤奉使前往北边“安抚”昔里吉,而昔里吉等人也随即表示“悔谢”,似乎双方的关系再度回到了一团和气的阶段。但没过多久,元帝国北方边防军中便发生了北安王那木罕和奉命辅佐他的中书右丞相安童分配补给不公的事件。不过首先用行动表示不满的不是昔里吉等诸王,而是北安王那木罕的直属部下脱脱木儿。

那木罕年轻气盛,辅助他的安童当时也不过28岁。这对年轻的君臣显然缺乏政治经验,竟然想当然地派昔里吉出兵追击叛逃的脱脱木儿。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昔里吉很快便和脱脱木儿沆瀣一气。在那木罕军中不断出现将领叛逃的情况下,轻松地倒戈一击,俘虏了那木罕和安童,并将他们当作投名状送往西北。不过有趣的是,那木罕并没有被投入海都的牢房,而是到了术赤之后——蒙哥帖木儿的手里。而对于安童,海都不仅没有虐待或者直接处决而是授予了他官职,同时也并不急于出兵配合昔里吉的叛乱,坐看拖雷家族的内斗。

昔里吉虽然不断宣传海都、蒙哥帖木儿已经和自己达成了联盟,但是在没有实质性外援的情况下,他的部队很快就被元帝国从征宋前线调回的主力所击败。而此时海都似乎也认识到自己与元帝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因此,他不仅在以昔里吉的叛乱中始终按兵不动,随后还主动放回了那木罕和安童,以表示和平的诚意。而元帝国方面也采纳了乃蛮部大臣铁连在出使海都势力范围之后所提出的“海都兵繁而锐,不宜速战,来则坚垒待之,去则勿追,自守既固,则无虞矣”的建议,在全力南下灭宋的过程中在西北地区取守势,再承认海都的既得利益和对察合台汗国的控制。

1276年之后,元帝国对南宋政府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之后,重新开始经营西北。但此时的海都已经羽翼丰满,元帝国虽然不断增兵但双方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地带始终也处于反复争夺的局面。而公元1287年所爆发的东道诸王之乱,更令海都的势力范围一度延伸到了漠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了元成宗铁穆耳登基,改组元帝国政府军指挥系统才得以改观。

在蒙元帝国的历史中,海都只是一个昙花一现般的人物,他个性鲜明且严于律己,据说是铁木真家族之中唯一一个不喝酒甚至包括马奶酒的人。但是在他的对手面前,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似乎始终略逊一筹。帖坚古山之战后不久,海都便因病去世。这位枭雄显然忘记了自己夺取察合台汗国宗主权的过程,死前竟然将自己的事业交给了自己的副手——察合台汗王都哇。都哇随即便违背了海都遗愿,在海都诸子中选择了较为懦弱和易于控制的察八儿为窝阔台汗,将窝阔台汗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都哇可以说是窝阔台汗国真正的掘墓人,利用察八儿的懦弱和无能,他首先决定改变与元帝国为敌的政策,以承认元成宗铁穆耳为成吉思汗大位的继承人为条件,换取元帝国对他们在西北地区独立合法性的承认。在与元帝国达成和约之后,都哇又不断出兵进攻窝阔台汗国的势力范围,甚至与元帝国联手瓦解了察八儿驻守在按台山、也儿的石河境的大军,最终逼迫察八儿向元帝国投降,窝阔台汗国随即灭亡。

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察合台汗国虽然吞并了其大半的领土。但是都哇死后,察合台汗国随即也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之中。最终在诸王们自相残杀争夺汗位的斗争中,非成吉思汗系统的异密和地方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在元末明初之际,察合台汗国已经成了一个地理概念。其东部地区是割据的地方贵族,而其西部则逐渐成为跛子帖木儿建立强大帝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