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江南

刘福通在发动三路红巾军北伐的同时,意图倚托益都、曹州两行省比较巩固的基地,展开对汴梁的攻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宋政权都城。1357年六月,刘福通首攻汴梁,不下。八月,取大名、卫辉(今河南汲县)两路,形成对汴梁包围的态势。十月,元廷增派知枢密院事达理麻失里攻雷泽、濮州,被刘福通杀死,节制河南元军的答失八都鲁被迫退至石村。“朝廷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刘福通又使反间计,“诈为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答失八都鲁觉之,一夕忧愤死”。其子孛罗帖木儿袭职,退驻井陉。

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再次进攻汴梁,元守将竹贞逃遁,刘福通据汴梁为都,迎韩林儿居之。时毛贵虽进攻大都失利,但山东形势甚好,中路军转战山西,西路军趋关中,出现了鼎盛局面。《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称:“安丰贼刘福通等陷汴梁,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

但“宋”红巾军政权鼎盛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发生了逆转。1358年九月,孛罗帖木儿统领诸军夹攻曹州。十月,元军破曹州,擒杀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曹州陷落,使“宋”红巾军政权与山东等地的联系被切断。 1359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守大同,以切断宋政权与中路红巾军的联系。而察罕帖木儿一直以重兵驻守渑池、洛阳,时刻准备对汴梁发起进攻。“宋”红巾军政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山东红巾军这时也发生了逆转。毛贵北伐大都失败后返回山东,与田丰配合,其势仍很盛。1359年四月,淮安失守,赵君用逃奔毛贵,竟阴险地把毛贵杀死。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回益都,怒杀赵君用。山东红巾军自此一蹶不振,这时王士诚也脱离中路军返回山东,与田丰争夺势力,田丰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互相攻伐。

1359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亳、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掠曹州南,据黄陵渡,又发陕西、山西各路元军,包围汴梁。八月,元军破汴梁,刘福通奉韩林儿突围奔安丰,元军俘获韩林儿妻及红巾军家属数万,红巾军各级官员五千。至此,宋政权虽曾发布文告,加封朱元璋官爵,朱元璋名义上也仍奉龙凤为正朔,所发布榜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但实际上“宋”红巾军政权已名存实亡。

朱元璋之所以迟迟没有选择脱离“宋”红巾军政权,主要是基于其所面对的江南局势的无奈选择。就在朱元璋南渡长江的同时,高邮的张士诚也从通州渡江,先后攻陷了常熟、平江等地,随后在高邮建立自己的政权,自称“周王”。这一时期的张士诚还是颇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认为江南百姓困苦主要是地方官员无能。因此大力选拔和任用了一批官员。对于始终和自己比邻的张士诚,朱元璋起初很客气,他派儒士杨宪前去建立外交关系。

朱元璋的信表面上写得很客气,说:“我听说足下从通州占领了吴郡,堪比西汉末年占据天水的隗嚣啊!我为足下感到高兴,也很羡慕,希望今后通使往来,不要因为别人的挑唆而发生摩擦!”这封信表面上看起来很真诚。但是张士诚虽然和朱元璋一样是个苦出身,可麾下也有读过书的儒生,对于西汉末年割据一方的隗嚣是什么样的人物以及最后的结局不可能不清楚,随即扣留了使者杨宪。我们不知道朱元璋将张士诚比作隗嚣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但是在江南的土地之上,这两雄并立的局面注定不会长久。不久之后,朱元璋便在金陵接受部下的拥戴,自封“吴国公”。

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战争由张士诚的舰队进攻镇江而开始。对于派去抵御张士诚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特别告诫:“张士诚是个盐贩子,谲诈多端,今天出兵镇江,证明和我们已经没什么交情可讲了。你们要速战速决。”在徐达主力骑兵的冲击之下,张士诚北上的计划第一次受挫。不过张士诚向南发展颇为顺利。在“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张军府上坐”的情况之下夺取了松江等地。而诸路起义军和元政府军之中张士诚部队的军纪似乎还不错,因此江南一带流传着:“死不怨泰州张(张士诚),生不谢宝庆杨(元帝国将领杨完者)”的民谣。

鏖战江南 - 图1杨完者塑像

杨完者本名杨通贯,是自五代十国以来便盘踞今湖南邵阳、怀化一带“飞山太公”杨再思的后裔。凭借着当地“十峒飞山”的险峻地形,杨氏一族长期以土司的身份独霸一方。而元末动荡的政治局势,更令十几岁时便组织附近的苗家少年操兵练武的杨通贯产生了起兵争雄的念头。

至正十二年(1352),利用徐寿辉所部“天完”红巾军攻陷武昌,又陷岳州之际,杨通贯父子以祖辈受过元廷封赏、怀有记恩之情为名,打着“为国平乱”的旗号,动员数万苗族壮丁正式加入了逐鹿天下的行列。而自脱脱的南征大军溃散以来,面对正规军事力量捉襟见肘且不堪一战的局面,元帝国各级官员也鼓励民间武装跨境“勤王”。身处武昌前线的元军统帅陶梦祯看见苗军浩浩荡荡,杀气腾腾,甚至连连叫好道:“乡道此来,吾军胜矣”。随即册封杨通贯的父亲杨正衡为千户,以苗军为前锋,挺进武汉,一举收复武昌,被称为“飞山蛮”的苗军也由此而名声大震。

武昌战役之后,元帝国政府对杨氏的苗族武装可谓青眼相加,杨正衡授为潭州路同知,旋升湖广右丞,其弟杨正仁授为湖广都元帅副使,杨通贯授湖广副都元帅,其他叔侄,一并加封。加官晋爵的同时,杨氏一族也必须投身更为广阔的战场。 1352年秋,苗军兵分两支,一支由杨正衡统领,进攻粤西,一支由杨通贯统领,开往江浙。

元末粤西地区此时仍没有成规模的汉族起义军,反倒是被称为“百越夷蛮”的壮族的势力范围。元帝国方面抽调杨正衡南下,打的自然是“以夷制夷”的算盘。杨正衡所部进入粤西之后便遭到当地部族武装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而缺乏后勤支持更成为杨氏苗军最大的短板,许多部将劝杨正衡“旋兵湖南”,脱离朝廷,但杨正衡认为“皇恩特重”,不能“因粮草暂缺”遂生异志,于是贸然决战,结果却是全军覆灭,杨正衡亦战死于阵前。

杨正衡战死之时,其子杨通贯正率苗军主力跟随湖广平章阿思兰顺长江而下,准备进攻庐州。但越境参战的苗军军纪涣散,杨通贯等人的政治野心也令沿途的元帝国官吏颇为不安。淮东都元帅余阙便力陈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苗蛮不当使。”于是元帝国强令苗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命余阙监视杨通贯,若“苗军有暴于境者,即收杀之,凛凛莫敢犯”。但是,张士诚势力得到发展,朱元璋迅速崛起,元廷迫不得已重新启用苗军。

1355年九月,朱元璋派郭天叙、部将张天佑等进攻集庆。元廷忙派杨通贯随江浙行省右丞阿鲁恢率苗军赶去救援,苗军大败红巾军,阵斩了郭天叙。其时,张士诚的淮军攻占扬州,杨通贯又率军前往,败张士诚。1356年正月,张士诚攻占平江,威胁杭州,又准备进攻嘉兴。驻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求救于杨通贯,并许以升任参知政事。杨通贯带领少量精兵,夜袭敌营,接着苗军全力出击,张士诚所部措手不及而大败,“生擒其首,其徒溺死者无数”。

不甘失败的张士诚又派其弟张士德率兵数万人转攻杭州,达识帖睦迩弃城逃走,并传令杨通贯夺回杭州城。经数日猛战,“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八月,张士诚派张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数万,沿运河北上,兵临嘉兴城。杨通贯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将敌军诱至峡谷时,伏于两岸的苗军把备好的火把投入敌船,恰逢南风大作,“大火焚烧至四十里不止,死者甚众”,苗军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所部,“斩首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以伏水遁还”。至此,苗军威震东南。 1357年,元帝国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并以“克全忠义”而赐名“杨完者”,其兄赐名“伯颜”。

张士诚在南线战场受挫之后,似乎意识到了朱元璋的实力,于是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对方,表示愿意每年向朱元璋输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银二百斤“以为犒军之费”。朱元璋的态度很简单:“你既然知道自己错了。那么就放了我的使者、支援军饷,撤军回去”。随后还加了一句:“我们大丈夫处事,要的就是真心相待。哥不喜欢玩虚的!”但不久之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再度摩擦四起。

1357年,朱元璋和张士诚再度在镇江一线发生大规模的交锋。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士诚控制着北起淮东、南到浙西的辽阔疆域。但是无论是地面交通还是海上运输都必须控制镇江一线的江阴、长兴两大交通枢纽。在朱元璋看来,“得长兴,则张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宣、歙;得江阴,则张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因此,全力争夺以阻断张士诚北上的道路。

而战争初期的失利,朱元璋甚至对自己麾下最信任的将领徐达都采取了降职的处分,更威胁说:“老师无功,此吾所以责将军。其勉思补过,否则罚无赦!”耻而后勇的徐达随后果然在战场上成功地击溃了张士诚的主力部队,更活捉了张士诚“骁鸷有谋”、长期以来军功赫赫的弟弟——张士德。

张士德被俘之后,朱元璋对他很客气。但是对于张士诚愿意用十万石粮食、一万匹布交换战俘的请求却始终不答应,最终张士德在战俘营中绝食而死。不过这位曾经率领突击队、兵不血刃为张士诚夺取平江的名将,最后还是通过秘密的渠道向自己的哥哥进献了与元帝国联盟,以夹击朱元璋的建议。

事实上早在脱脱进攻高邮功败垂成之后,元帝国便已经向张士诚伸出了橄榄枝,不过对于张士诚派出被自己俘虏的前元政府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到杭州请降时,双方却少不得一番讨价还价。元帝国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起初表示:“我昔在淮南尝试招安张士诚,不过他反复无常,实在没有信用!”不过随着谈判的深入,元帝国却似乎对这个没什么信用的盐贩子还是很慷慨的。虽然张士诚要求封王爵或者位列三公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虽然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嘴上说着:“三公一定要上级任命,我虽然可以先斩后奏,但有些事情也不能独断专行!”但在心中却还是不愿意错过招降张士诚的机会,因此随后便授予张士诚太尉之职,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则出任江浙行省同知行枢密院事,在达识帖睦迩大撒委任状的过程中连身为朱元璋阶下囚的张士德都被任命为了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招降张士诚对于元帝国和张士诚本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笔双赢的交易。一方面张士诚借助元帝国的帮助,摆脱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顶住了朱元璋的南下势头。虽然丢失了江阴、常州,却也在太湖之中俘虏了朱元璋的内河舰队指挥官廖永安。据说,朱元璋对廖永安的被俘也很紧张,他没有张士诚财大气粗,只能提出用三千被俘的张士诚部下前来交换。不过此时张士德已经绝食而死了,因此张士诚也要廖永安把“牢底坐穿”。随后朱元璋遏止住了张士诚在江南的发展。但是在江北地区张士诚的势力却扩张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他所占领。

而另一方面元帝国也借张士诚之手首先干掉了向来飞扬跋扈的“飞山蛮”苗军将领杨完者。 1357年七月,朱元璋连克徽州(今歙县)、建德(今东至)。元廷又派杨完者出兵,企图收复失地,但苗军连续几次兵败于李文忠、邓愈、胡大海之手,丧兵数万,损失惨重。张士诚和达识帖睦迩却暗自高兴,因为杨完者是张士诚心腹之患,为愿借敌之手,除掉杨完者。

1358年,达识帖睦迩命杨完者出兵浙东,张士诚出兵淮南。杨完者以部将杨通泰、杨通知、李才富、肖玉率主力分四路开赴浙东,自己则坐镇杭州。张士诚佯装率兵十万与朱元璋作战,暗中却屯兵杭州城附近,当探知苗军已出兵远征,即迅速调集兵力攻击杭州,以达识帖睦迩为内应,围攻杨完者。杨完者战败,与其兄伯颜自缢身亡。不久,杨完者的部将率军回杭,征剿张士诚,张士诚闻风潜逃。为了平息“杭州之变”,安抚苗军,元廷赠杨完者为潭国公,谥忠愍,赠伯颜为衡国公,谥忠烈。但这些并不能平息苗军的气愤,他们举起反元旗帜,归附于朱元璋。

杨完者的人生悲剧除了其个人性格上与达识帖睦迩等元朝正统官吏格格不入之外,主要还是其所部“纵其军钞掠,莫敢谁何,民甚苦之”对江南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有关。在当时文人的笔记中颇为常见的就是“苗军素无纪律,肆为抄掠,所过荡然无遗”;而嘉兴城被张士诚占领后并没有太大的破坏,被杨完者的苗军收复后却“城中燔毁者三之二,民遇害者十之七”。正因如此,在元帝国高层看来,与其将富庶的江浙地区交给杨完者的苗军,还不如由张士诚这样的汉族武装打理。

而在随后大都所发生的饥荒之中,张士诚虽然“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但还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浙江同样接受元帝国招安的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恢复了每年向元帝国海运粮食的运作。虽然数量只有元帝国鼎盛时代的十分之一,但毕竟也令虚弱的元帝国得以维系下去。张士诚的风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朱元璋无暇南顾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此时在南京方面的朱元璋不得不腾出手来应对来自西线的“天完”红巾军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