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踏血——大视野下的万历援朝战争(中)

李如松率领明军左、中、右三协共4.3万余人的大军,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二日抵达安州。这时朝鲜大臣柳成龙来迎,李如松就柳成龙所进献的平壤地图,详细地了解了敌我两军的形势。为了说明平壤和碧蹄馆战争的胜负原因,这里将明日两军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略作一下说明。

明军的军制为募兵制,军队分步、骑两个兵种。步兵多为南方人,按戚继光所创兵制,步兵一营二千余人,其中铳手占半数。骑兵多为北方人,其中快炮手和铳手占百分之四十。明军的铳和快炮的射程和威力远不如日军的鸟枪,尽管铳类所占的比例大于日军,但威力略逊于日军。但明军所使用攻城及野战大炮,远较日军为多而且杀伤力大,对日军颇有威慑力。

李如松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对柳成龙说:日军倚仗鸟枪,我用大炮,当可战胜日军。正月初四日,李如松大军至肃州,令参将李宁至顺安,告知小西行长:沈惟敬来,宜迎接。小西行长信以为真,派20人至顺安,李宁设伏捉获3人,其余逃回。小西方才知道明朝大军已至,但犹未作战斗准备。六日,小西于平壤风月楼率众着花衣迎接明使,但来者却是李如松的大军。

七日天明时分,李如松亲率大军攻城,这是明日两军主力的第一次激烈战斗。平壤攻坚战,明军打得极其英勇顽强,李如松坐骑中弹死,换马再战,游击、参将等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终于在气势上压倒了日军,战斗了整整一天,将日军压到了城内一角的几个土窖内。这一仗,阵斩1285级,生擒2名,夺马2985匹,救出被俘虏的朝鲜男女1225名。日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明军虽胜伤亡亦多,但士气高涨,志在夺取平壤全地。

碧蹄踏血——大视野下的万历援朝战争(中) - 图1西方画家笔下在朝鲜冬季作战的以虎蹲炮轰击平壤的明朝军队日军将领

八日夜,小西行长与日军诸将商议,军粮、兵营悉数被明军焚毁,外援又久候不至,无法固守,决心连夜撤回京城。小西撤退到凤山时,才知道负责增援的大友义统居然在听见明军大炮声后,惊恐非常,先行逃回了京城。正月十二日,小西行长兵败平壤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宇喜多秀家急忙着令有关将领和三奉行开会商议对策。会议决定,日军全线撤退到京城,集中兵力以便与明军决战。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京城,十八日开城日军撤回,至京城集结。这时,京城日军的数量超过了5万人。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作战计划暂未确定。李如松派副总兵查大受等率三千明军向京城方向前进,搜索敌情,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制订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明军斩首600余级,日军败退。

自平壤胜利后,明军已开始滋生轻视日军之意,迎曙驿的轻取日军,更助长了查大受的轻敌之心。因此,他既未认真搜索敌情,又未探察日军败退的方向,是否还有后续部队等,依然盲目前进。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主力部队将领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率领二万日军赶来进行会战,当查大受发现时,想摆脱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50华里),被日军包围。

李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转为鹤翼之阵,在望客砚迎接查大受军队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已近中午时分,由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率领的2万名日军先锋突然出现,并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由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率领的日军本队2万人正在进军。

碧蹄踏血——大视野下的万历援朝战争(中) - 图2朝鲜人眼中的李如松

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并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明军先锋在开战初期成功击退了小早川隆景的左翼粟屋景雄所率3000人,但小早川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3000兵却反包夹了明军先锋。不过总体战况仍是明军占优。

于此同时,立花宗茂领3000兵从日军左翼,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隐兵埋伏伺机出战,先命部将立花成家率铁炮队速射三回后,以“示强之计”突然立出多数军旗并击鸣战鼓,全军举起长枪拔刀反射日光令敌兵敝目,一举斩入突击进至明军本阵处,此时宗茂挥刀甚急连斩15人。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武将安东常久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同时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的突击,正面则被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陷入了被围之势。

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亲自提刀奋战。其中,明将李有声为护卫落马的李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击杀,如松的亲卫队也战死80余人。而立花军中也有小野久八郎、小串成重、小野成幸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也有八名家臣先后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派出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实则为其重臣户川达安所率)、黑田长政率部对明军进行包围。两军从午后开战已逾6个小时。至黄昏时分,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

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抢占李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共同发炮轰击日军,掩护明军撤退。立花宗茂、宇喜多秀家派出部队猛烈追击至惠阴岭,立花一族之户次镇林在追击时奋勇战死。而小早川隆景则担忧明军撤退会设伏,劝追击的日军开始退兵。李如松收拾残军回到了开城后,听风传加藤清正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便于二月十六日离开开城回到了平壤。明军虽然有碧蹄馆之败,但入朝不到2个月,便收复平壤到开城失地五百余里,甲方四道22府县,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胜利。

碧蹄踏血——大视野下的万历援朝战争(中) - 图3碧蹄馆交战略图

对于碧蹄馆战役,中、日、朝三国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日本方面文献一再强调日军的胜利,并引用明人的记述为证。然而,明代记述此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而朝鲜方面的文献如《李朝宣祖实录》以及柳成龙、伊根寿、李德馨等人的报告,大体上均是接近事实的。李如松在此战役中的失误,不在于碧蹄馆战斗的失败,而是在于失败之后,应该迅速整军再战,而不是匆忙撤回平壤。

由于明军平壤大捷和向京城进军等一系列动作,朝鲜南方各道的义兵与朝鲜政府军都积极响应,全力与日军作战。权栗率领的义兵曾一度战胜增田长政率领的日军并攻克幸州(距离京城不远),而李如松一退回平壤,失去了明军的保护,权栗也只好放弃了幸州。甚至当李如松得知幸州被攻克的消息后,亦后悔后撤太操之过急,忙又向开城派出军队。如果当时李如松继续坚持进攻京城,不仅会对义兵的战斗起到鼓舞作用,而且会进一步加深日军的困难,日军将更难守住京城。

碧蹄踏血——大视野下的万历援朝战争(中) - 图4日本方面对朝鲜半岛的八道分割计划

在同一时期,日军的困境更甚于明军。孤军深入的加藤清正部在明军攻克平壤的形势逼迫下,被迫于二月底撤退到京城驻防。由于天气逐渐转冷和义兵活动进一步活跃,日军运输困难一再加剧,士兵死、逃亡不断发生。日军将领伊达政宗在其给母亲的信中说:“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由于水土不服,死亡相继。”由此可知,日军的减员情况极大。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6万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京城时,只有不到5.3万人,减员4.3万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平壤战役后,小西行长减员1.13万余名,只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

部队的严重减员,日军将领和士兵都逐渐产生了厌战情绪,甚至连极端主战派的加藤清正,在咸镜道时也接见了宋应昌派去要求释放朝鲜国二王子的使者,并约定回京城后再行接触。当集结于京城的日军将领向丰臣秀吉汇报了日军的困境后,丰臣秀吉被迫作出撤退,巩固沿海根据地,并自蔚山经东莱至巨济岛一线,修筑十八城堡以作久留之计。同时,准许其部下与明军进行议和交涉。

明军碧蹄馆的失利,挫伤了李如松的锐气,不思进攻也没有注意研究日军的困境,特别是根本不了解日军将要自京城撤退的情况,相反地,在宋应昌的影响下,开始倾向于议和。有利于议和的气氛,促使明政府中的“议和派”开始再次抬头,于是被李如松扣留的沈惟敬重新以代表身份赴京城,再次与日军进行交涉。

三月十五日,沈惟敬至京城,正在进行撤退准备的日军,高兴地利用了沈惟敬,以免在撤退时遭到明军的进攻。小西行长与沈惟敬约定了四点: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京都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这个约定对日本来说,等于是什么都没有放弃,因为日军正要从京城撤退,而对明朝来说,等于是放弃了援朝战争,把朝鲜拱手让与日本,沈惟敬带着这个以四月八日为期的约定,回到平壤向宋应昌和李如松作了汇报,而宋应昌却完全同意了这些条件。同时,宋应昌还以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伪称明政府使节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至京城,随日军南撤。这等于是给南撤日军做掩护,以免朝鲜军队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撤离京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京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六月中旬,按丰臣秀吉的命令,日军集中9万人的兵力围攻晋州。日本方面之所以选择晋州下手,主要是缘于朝鲜军实力较弱且守备地点较为突出。从釜山到晋州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容易进军。且晋州是进入全罗道的重要门户,战略意义明显。李如松派使者前去质问,指责其违反议和协定,日军根本不予以理会。晋州城内义兵及政府军约7千人,加上男女市民可守城者约6万余人,抗击9万日军攻城15日。各地前来支援的义兵受阻,难以靠近晋州,而明军刘挺等部队害怕日军进攻各自防地,坐视不救。六月二十就日城陷,守军将领金千缢以下全部战死,日军在晋州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包括义兵在内守城兵力为7千人,而日军割下请功首级达2万余颗,被屠杀的超过6万人。

在《日本战史•朝鲜战役》一书中,著者如是说:“然而,这是鲜将自遭祸,累及城中士女。我军欲脱无辜生灵之惨祸,六月二十七日以宇喜多秀家的名义,切实劝告开城,可顽泯之鲜将不听,遂蒙玉石俱焚之灾害,日军一面在玩弄和谈手段欺骗明军,一面修筑城堡清楚占领区内的反抗据点,力图长期巩固沿海所占地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八日,在小西行长等的引导下,伪明使谢、徐和沈惟敬一行,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进行明日和谈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实际上,会议仍由小西行长和沈惟敬操纵。沈惟敬以“丰臣修机原称臣和退兵以及请求封贡的调子”告诉伪明使,而小西行长则以“明遣使谢罪求和的调子”向丰臣秀吉汇报。丰臣秀吉就在这样议和基调的基础上,达成“议和七条”交于燃放赴明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伪明使谢、徐一道去北京。这七条要点如下: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由于沈惟敬的捣鬼,宋应昌不知有七条议和要点,仍以丰臣秀吉“愿顺天朝”,日已退兵,只小西行长驻海岛西生浦,等待日使议和回音的调子上报明神宗朱翊钧,同时又将派伪明使至日,将日使小西如安已至京城的情报,告诉兵部尚书石星,求其周旋使议和成功。尽管明政府主战派力争封贡之不可和议和实为日本诱我撤军以利其再犯朝鲜的手段,但明神宗朱翊钧惑于石星等人的说辞,遂同意议和。

明政府既然同意议和,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目的已经实现,遂以“师久在外,势必难以长驻,宜留少部兵力驻朝,其余班师”的理由上报。神宗批准,七月底李如松即自朝回师,明、日第一阶段的战争暂时告结束。石星、沈惟敬等虽然以欺骗手段,取得神宗同意议和,但无丰臣秀吉的降表,日使小西如安难以进京,一直留在朝鲜京城。石星知无降表难以实现议和,于九月命沈惟敬去日催要降表,十一月日本的小西行长也因为日使小西如安不能赴京,而至书质问沈惟敬。十二月沈惟敬至熊川,与小西行长密议一月之久,于万历二十三年(1594)正月下旬取得丰臣秀吉的“降表”回国。明政府对丰臣秀吉的降表毫不怀疑,但对封、贡二事却引起一场争论。最后决定,贡议暂停,先行册封。廷议既定,日使小西如安于十二月七日入京,石星礼待甚厚。

十二月十九日,石星与小西如安会谈。石星提出议和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日使小西如安件件依从,这个态度连明神宗朱翊钧都怀疑不解,因此命人询问小西如安。石星邀大学士赵志皋等数人,于二十日在兵部衙门和小西如安面谈共问答16条。小西如安钻了明政府官员对日本毫无了解的空子,信口回答。石星将回答情况如实上报,明神宗朱翊钧看了颇为满意,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但是,与小西行长不睦的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等人,却被排除在册封名单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