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2 把自己当作公司一样经营

世界是其所是,

那些无足轻重的人,

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奈保尔

没有方向,怎么走都是游荡

现在,我希望你能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点开一首舒缓的略带小清新的音乐,和我一起运用想象力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想象一个美好的周末清晨,你在九十点钟醒来,阳光明媚,周身舒畅。打开窗户,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放眼望去,一片新绿。这是一个没有工作、没有压力的周六的早上。

起床之后的你和自己心爱的人,可能是家人,或是那个ta,共进早餐,吃的是你最爱的食物。接下来你们打算一起去旅行。

你们一起驱车前行,周末城市的郊外宁静而美好,充满梦幻的色彩。谈笑间,你们来到了一座欧式风情的白色木屋前。

里面人头攒动,你们决定进去一探究竟。你突然发现,屋里居然站满了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所有人。家人、朋友、同学,一切你所珍视的人都在这个房间里。你很吃惊,但是似乎没人发现你,大家目光平静,互相交流着。

你想和他们打招呼,但大家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于是你站在一旁,在一定距离之外静静地打量着。过了一会儿,所有人都入座,逐一站在台前发言、分享。你没有仔细听大家在说什么,只是很好奇。过了一阵你发现没人上台去讲话了,于是你决定走到台前把自己的想法也和大家分享。

你站起身来,带着些许紧张和忐忑,但还是保持着向前的勇气。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七步,七步之后,你站到台前,转过身面对大家,深吸一口气,准备说出心中所想。

正要开口,你突然发现在你右手边不远处的桌上放着一个木盒。你很好奇,之前并没有注意到它,你想去看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

你正打算打开盒子,却看到了盒子上有一张你的黑白照片,肃穆而沉重。抬头一看,头顶横幅上写着一行字:沉痛悼念×××。

没错,这就是你的葬礼。

读到这里,你可能以为自己买错书了,怎么一本励志书变成了一部悬疑小说?但如果刚才你在阅读时真的将自己代入这个场景,那你或许会经历些许灵魂的洗礼。——这也是国外流行的“墓园疗法”的一个环节。

不要停下来,你还在葬礼中,一个会在五十、六十,甚至一百年后真实发生的葬礼。从古至今,一个人自出生那一刻起,便是向死而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离死亡的命运。

1987年,美国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被诊断为肺癌。在最后的诗作《最后的断片》中,他写道:

这一生你得到了

你想要的吗,即使这样?

我得到了。

那你想要什么?

叫我自己亲爱的,感觉自己

在这世上被爱。

这首诗刻在卡佛的墓碑上,也是电影《鸟人》的开篇。

对雷蒙德·卡佛来说,面对死亡,他知道了自己最想要得到的是爱,希望自己是别人“亲爱的人”。

那么,我们呢?

我们希望在生命结束时,如何回顾自己一生的得失?又希望别人在我们的葬礼上如何悼念自己?

我思考过很多次,还曾跟我的学生进行过互动,答案各不相同。有个英文名叫威廉的中国学生说,他希望,对于他的妻子,他是一个好丈夫;对于他的孩子,他是一个好父亲;对于社会,他是一个有贡献的人;而对于他自己,只愿此生无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4岁男孩说的话。

另一个15岁少年说出的话更让我震撼——他当时竭尽全力用英文(这是我在英语课上做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翻译成中文是:他希望“他的死亡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每个人终将离开这个世界,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蕴于当下的每一刻和每个选择之中。假设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是否还选择做你当下从事的事情?是否能坦然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说这个问题对于之前的我而言,更多是一种假设,那么经过父亲的葬礼,我终于能够感觉到这个问题是那么实在。

父亲在我距大学毕业还有15天的时候去世了,父亲的早逝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更让我遗憾的是,因为不善表达感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我尊敬他,我爱他。我也从未真正去了解过他,我不知道他都做过什么事,也不知道别人对他有什么评价。

他的葬礼在喀什老家举办,尽管他已经离开老家很多年了,但葬礼上还是来了将近四百个人。很多农民朋友风尘仆仆从各地赶来,只为送父亲最后一程。从他们那里我才了解到,父亲这一生居然做过那么多好事。甚至他的骤然辞世也是因为帮助他人。

2011年6月14日深夜,父亲和7个同事去新疆霍尔果斯县三道河乡检查新修好的太阳能路灯,那是路灯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晚上。这个地区之前一直没有路灯,晚上这里一片漆黑,驾车有危险,行人就更看不清路了。父亲之前在科技厅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招商引资,为乡民修建了很多生活设施,这些太阳能路灯也是其中之一。

夜里11点,漆黑的道路终于被路灯照亮,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

就在此时,两个19岁的少年,骑着一辆摩托车以超过90公里的时速撞向人群,不偏不倚撞到了正在检修路灯的父亲。大家迅速把父亲送到了医院,尽管医生已经全力抢救,但因为伤势过重,他再也没有醒来。

父亲所做的这些事我都不知道。在我心里,他是个严肃、严厉甚至显得有些冷血的人。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他早已经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有如文章,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尽管我们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然而,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让父亲的名字继续存在,他给我的鼓励一直都在,永远都在。

人们很容易知道生命的起点,但终点在哪里却不清楚——下个月,明天,还是下一分钟?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有几个人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我在想,如果长眠的不是父亲,而是我,又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人们可能会说:这位北大才子英年早逝,他一辈子唯一的成就就是证明他很会考试;他能力优秀,但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他天赋超人,却没为世界留下美好。

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留给世界的印象就是这些。父亲的葬礼过后,我下定决心要有所改变。

前一阵,微信朋友圈有个热门应用,朋友们可以匿名写下对你的评价。尝试一下,你会发现在别人心目中的自己,往往与你想象中的相去甚远。如果你不希望这是你在自己的葬礼上得到的评价,那从这一刻起请你改变。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最怕的不是遇到风浪和海怪,而是没有方向。如果失去了方向,那么所有方向吹过来的都是逆风,它永远都是在无尽的虚无中徘徊。这个痛苦无边无际。正如V.S.奈保尔在《大河湾》中所说:“世界是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如果没有方向,怎么走都只是游荡。那么多年轻的灵魂在迷茫中徘徊,不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吗?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当我们找到终极问题的答案,就会找到人生应该行走的方向。

认清人生每一道关口的大BOSS

小努,是一个视工作如命的人,上班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周末就算领导不提出要求也会主动加班。他尽可能多地完成工作,尽全力成为标兵,和当年在学校时一样,每每面对考核的事都一心一意,永远争第一。

但让他诧异的是,即使他做了那么多工作,但似乎总是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全身心地工作也让他忽略了朋友,更令他头痛的是病痛缠身,影响了健康。就连升职的机会也总是被人抢走,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也没有办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小艾,是一个视感情如命的人,总是对另一半非常呵护,早请示晚汇报,给心爱的人当牛做马。他希望经营一段完美的爱情,希望爱人永远爱自己。虽然自我感觉付出了很多,但对方总是不满意,久而久之,曾经如胶似漆的恋人反而对他百般挑剔。

小力,是一个看重兄弟情义的热血汉子,朋友一句话他就会出现,朋友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帮忙。几乎所有的朋友聚会他都一个不落地去参加,哪怕因此耽误了工作和休息时间。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讲义气的哥们。但让他郁闷的是,朋友们对他却并不像他那样热情,自己对人掏心掏肺,朋友对他却没敞开心扉。他费解,这帮狼心狗肺的家伙为何如此不重义气。

小努、小艾、小力的郁闷其实是所有人都遇到过的状况。这其实也是我本人,努尔艾力,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困惑。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也在增加。小时候,我们只要天真无虑地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这时候如果忧国忧民、少年老成,会被看成怪胎。那时我们扮演的角色很少,压力自然也小。

随着年龄增长,人到中年时压力最大,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在职场拼搏。这个阶段,我们是儿子又是父亲,是妻子又是母亲,是下属又是领导,是同事又是朋友。

等到头发白了,睡思昏沉,就又可以只扮演慈眉善目的老人这一个角色。

时常不自知的是,我们经常只记得年龄的增长,却忘记了角色在增加,就会出现小努、小艾、小力的烦恼——太专注于一个角色,却忘记了这个舞台还有太多角色等待着我们。

因此,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还要把它具体化为人生目标,才能让我们追求的生命的意义真正落地。

人生目标的确定可以说是一门绝对的技术活。既要能仰望星空,又得脚踏实地。在尝试过不同的计划、目标制定方法后,我发现用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角色定位的方法来确认人生目标最方便、最有效。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里确定各自的目标,让这个目标贴合我们人生的愿景。这样,我们既能保证人生中重要的事都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方向,也能保证人生不会因为过于集中某一两件事而失去了平衡,反受其害。

现在,请拿出一张干净的白纸,先在左边一栏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重要角色,孩子、朋友、兄长、同事、领导……再在右边列出对应目标。不必太具体,只需要想着希望别人如何总结你的一生。比如在朋友那一栏,对应目标可以这样写:我无法成为那种24小时随叫随到能陪你闲聊到天明的朋友,但我立志成为那种你一旦有难,无论是经济、情感上,只要有需要,我就会立刻过去解决的朋友。以此类推,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列出相应的目标,当你完成了这张表格,你会发现,人生像一场有趣的游戏,每一关的大BOSS都清晰可见,激励你去完成一个个挑战。

我在两年前为自己列了这样一张清单:

CHAPTER 02 把自己当作公司一样经营 - 图1

这张清单,让我的人生避免陷入混乱,让一切都开始变得井井有条,让自己在每一个人生角色里都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

但在我列出这张清单之前,上述的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的前6个月,我发疯一样拼命。因为父亲不在了,养家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我来说,深感如果做得不够优秀,就无颜面对母亲和妹妹。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公司,加班到最后一个离开。新东方总部二楼有个小会议室,见证了我的疯狂。

无数个夜晚,因为工作到实在太晚,我就索性住在办公室里。整个大厦笼罩在黑暗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甚至没有想到怕鬼。不怕鬼的原因也很简单,我在想,像我这样工作这么用功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怪物一般的存在,没必要去害怕另一个怪物。

我因为太专注于工作总是错过饭点,经常过了很久饿到胃痛才想起吃饭。连续工作10个小时,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就在无意识中睡着。发烧到40度,可因为不想耽误上课还是坚持到工作结束才去看病,即使在医院挂号排队时,我还在懊恼生病耽误的工作要在过后如何腾出时间补上。

即使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与煎熬,强大的拼搏欲望还是支撑着我努力工作,甚至,都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把努力工作等同于关心家人。

半年后,工作渐渐上了轨道,和家人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每天不停地讲课,下班后还要备课,等到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了,却已经累得没有讲话的力气,给妈妈妹妹打电话的次数和时间也越来越少。有一次妈妈跟我打电话时都快哭出来了,她埋怨我说:“你现在到底是怎么想的,还要这个家吗?”

我当时听了心里很委屈,辩解说:“我这么拼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们?我做这些就是为了让你们过得更好,为什么不理解我呢?”

为什么不理解我?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有过的疑问。答案很简单,你没有给予对方想要的关怀。

那一次的通话让我意识到:即使你拼命而为,但在别人看来,你没有分享时间和感情,没有给予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错。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所给予的,未必是对方真正看重的东西。

从今天开始,列一份角色与目标的清单,每天、每周、每个月回顾一下,不将目光只局限于一点,而是宏观考量自己的各种角色和定位,并时时自我修正。

你的人生将变得不同。

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你的主场

我喜欢弹吉他,也经常在睡前故事里给大家唱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别人说我唱歌的声音实在太难听了,大家都直言不讳地说:别人唱歌要钱,你唱歌要命。

但如果你有幸或者不幸跟我去次健身房,就能听到我真正鬼哭狼嚎的惨叫声。每次做无氧运动时,被健身教练逼迫着去举原本无法举起的重量,一次次力竭训练,想要放弃却无法放弃时,整个健身房都能听到我惨痛的悲号。

我曾经无数次地问教练:“你干吗这么虐我,我们慢慢来,像其他人那样,一点点提升不好吗?”而教练每次都展现着他健硕的肌肉略带鄙视地对我说:“你真的想练肌肉吗?你要知道,想增肌到位,就是要感到痛才可以。只有练到酸痛,晚上回去好好休息加上补充蛋白质,你的肌肉才能成长。如果没有痛感,说明今天你根本没练到位。”

舒适感,是成长最大的敌人;痛苦,是成长最好的标志。如果你想练肱二头肌,这块肌肉练完之后不酸痛,那肯定没效果。如果你偷懒通过按遥控器甚至疯狂玩英雄联盟来练习,那你的这块肌肉恐怕一辈子都练不出来。说白了,锻炼就是给自己找苦吃。

人生中的成长也一样。如果面对恐惧,不能踏出关键的一步,也许我们获得了舒适,但我们也失去了想要的未来。

2011年6月14日,父亲突然离世,那段时间的痛苦经历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葬礼后第8天我回到北京,每一天都那么漫长,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学校其实还有一门考试和两篇论文。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表示,考试可以补考,论文可以缓交。6月底,我才开始处理考试和论文以及毕业事宜。

7月6日是毕业典礼,其他同学都有自己的父母陪伴。我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不但永远失去了父亲,母亲也不能来到北京。一如大一那年,为了逞能,我拒绝了父母的陪伴,孤身一人来北大报到。不同的是,那时候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踌躇满志。而这一次,以及在以后的漫长岁月,我都将一个人面对所有的挑战,还将担负更大的责任。

所有同学都在欢呼雀跃中庆祝毕业,我却有些迷茫。

出国的人去意已定,留下工作的人也找好了房子。学校要求7月9日离校,而我当时还没有找好房子。突如其来的变故,把一切都耽误了。

由于父亲是因公殉职,在有关方面的照顾下,我可以选择回家乡当一名公务员。一份稳定、体面的体制内工作是这个时代不少人的首选。这份工作可以带给一个年轻人莫大的安全感。可我知道,父亲做了那么多努力让我走出新疆来到北京,就是不想要我过那种简单的、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的生活。我要的不是OK的生活,而是有梦想有激情能改变世界的生活,而这一切,乌鲁木齐无法满足我。我记得一句话:“做小决定的时候听从大脑,可以分析利弊。而当做大决定时一定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因为你的心多多少少会知道要怎样选择。”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永远是个难题,可以说,我是排除万难才得以留在北京。

在我的价值观里,男人要独立自强,自己扛下所有困难,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保持沉默。至今让我忘不了的一个画面是,父亲去世后,我在卫生间听到亲戚们劝母亲让我留在家乡留在她身边,而母亲坚持让我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任何一个“北漂”都活得相当艰苦。在大城市别说找间房了,就是找张床也不容易。即使很简陋的8平米的房子,租金也在3000块左右,而且房东态度、卫生条件都很差,要高价的唯一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好,距离北大近。即使我接受了这些条件,也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经常是好不容易要签约的时候,对方看到我身份证上的全名“努尔艾力·阿不利孜”,知道我是新疆人,就犹豫了,让我过三天再来。我当时还傻傻地想,怎么每次被拒绝的时候都说“过三天再来”。

第五次租房被拒后,一个人深夜走在中关村的马路上,我心里想,为什么会这么难。

大城市的万家灯火,没有一盏是属于我的,属于我的那一盏,在我望不到的家乡。

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没有一天放弃过努力和奋斗。

留在大城市就是选择了奋斗,浑浑噩噩度日就辜负了自己。选择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在选择之后做了什么。如果当时我选择留在家乡,可能也有另一番风景,但也不会体验到如此多的精彩,结识如此多良师益友了。

电影《艋舺》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才知道我们原来都是草。

但如果我们是风呢?是不是就因为害怕遍体鳞伤,而拒绝了原本可以实现的飞翔?

没有人希望终生被关在笼子里生活,变成单向度的套中人。问题是,给你一整片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但也有可能坠落,你是否真的敢要?

《上课记》里,王小妮书写的那些关于“贫二代”的言语和故事,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她的诗歌课作业有过一题:“谈生活背景对人内心的影响”。很多90后学生的共识是:好背景意味着内心足够自信强大,因为有退路。“普通背景就怯一点,别人输了,输的只是钱,我输了输的是生活,没有那么多青山可以留着烧柴,内心就会保守。”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别人有背景,我只有背影。一无所有,谈何追求梦想。

在现世安稳和鸡蛋撞墙之间,多数人出于害怕,最后选择了安稳的一隅。不必忍饥挨冻,也不用担心明天以何为生。但总有少数的人,他们的人生不满足于只是“活着”,他们不能放弃对未来和远方的渴望,并竭尽全力使之成为现实。

有多少次我们放弃了自己梦想中的目标,只为寻求那间名叫“安全感”的房子,似乎只有栖身于此才能安身立命。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追寻和获得的如果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只是屈从于别人的价值评判和内心对于所谓安全感的追逐,这样的人生要来又有什么意义?

安全感只能自己给予自己。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斗,无数诚意和汗水的积累,让人内心强大,一个人走夜路也能放声歌唱。

《瓦尔登湖》中说:“我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

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你的故乡,却可以成为你的主场。

此心安处是吾乡。

让未来现在就来

几乎所有人都有堕落到无以复加的时候,眼前一片迷茫,无所事事,我也不例外。

我的那段堕落时光,是在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校园发生的。大一下半学期,我对电脑游戏的迷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将近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北大南门二楼的网吧包夜。这里面坐满了北大各式各样的天才,不同的是,他们在网吧里发挥着自己的另外一个天赋——打游戏。放眼望去,一个个蓬头垢面的北大才子在电脑屏幕前奋斗着,成为网络世界的“键盘侠”。

那也是《魔兽世界》最火的时候,我幻想在艾泽拉斯的世界奋斗出自己的青春,曾经创下了连续一周天天包夜的纪录。长时间专注地打游戏,废寝忘食地生活,甚至一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要猝死在网吧。虽然我并不想在我去世后,世界对我的印象就是我在网吧的皮椅上留下的两个屁股印,或者在媒体上出现“北大学子沉迷网游,通宵游戏不幸猝死”的报道,但我依然夜夜沦陷于此。

有过网吧包夜经历的人都知道,到了凌晨三点,即使是铁人,也难免扛不住要去吃点东西。这个时候便是北大南门卖串大叔这一天来最后一个生意高潮。

有一次吃串时,我和大叔聊起了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传奇经历。当初,俞老师为了出国多次考托福,后来托福拿下了,他却发现与其考托福出国,不如留在国内,帮助更多学子克服英语难关,实现出国梦想。这个既道义崇高,又利润丰厚的创业模式就这样被俞老师发掘出来,后来才有了新东方这个全国闻名的企业。

有段广为流传的创业佳话。在新东方刚建校时,没有宣传资源,俞敏洪经常自己拿着糨糊和传单去张贴教学小广告。现在确实很难想象,那种贴满了小门诊、老军医、开发票的广告旁边,贴满新东方英语培训广告的情形。那些小广告见证了俞敏洪当年创建新东方的历程,也成了卖串大叔心头永远的痛。

“想当年,俞敏洪创业时贴海报还找过我呢。他曾经跟我说:‘跟我一起贴海报,带你一起做新东方’。”这段对话不知道是确有其事,还是大叔的吹嘘。总而言之,听起来俞老师找过他贴海报这事很像是真的。

大叔接着说:“当年看着老俞瘦弱又土的样子,一个人在那儿贴海报挺可怜的。当时我卖串生意好,每天晚上在南门摆摊,别说挣生活费了,干几年在北京都能买上房。再看看他,真是觉得还不如请他多吃点烤串呢。”

就这样,大叔与创业机会失之交臂。之后的很多年中,这段因缘也成了他聊天必备的谈资。

而大叔当年所想象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实现了。北大南门,几乎所有学生都吃过他的烤串。他现在也不必天天坚守阵地,而是雇了员工打理生意。他确实让自己想象的画面变成了现实,称霸了北大南门的小吃摊。但我感到一点可惜,如果当年他有更大的想象力,也许今天新东方的管理层里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这也是被无数人万千次证明过的:一个人所想象的生活,十有八九会最终成为他过的生活,无论好坏。当然,有人会说,我什么都不想。那他的生活就会注定一成不变。

人生的很多转折点是由不经意的人和事引发的。那天深夜,我一个人走在回网吧的路上,路灯下的影子,有时长些,有时短些。和卖串大叔的谈话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花如此多的时间和心力日复一日在网吧里度过自己的青春,是否需要一直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成就感和温暖。我的答案是:不。我想要的未来不是在夜晚的网吧里称雄称霸,而是在帝都的阳光下散发自己的光芒。

每个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大抵都会经历两步。第一步,在大脑中想象自己要的未来;第二步,经过努力,真的过上了那种生活。

俞老师和烤串大叔,都过上了各自想象中的生活。而之所以他们今天的生活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只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不同。

现在,请你缓缓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走在一条花香满径的小路上,微风拂过,小鸟清鸣,前面出现了一座城堡。你向城堡走去,门没有关,你轻轻地进去。房间里有微弱的光,里边还有一扇小门。而这扇门的背后,就是十年后的你。你停下来,深呼吸三次,你告诉自己准备好了,一、二、三,你轻轻地推开门。你仔细看看,此刻你在什么地方,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身边还有其他人吗?你正在做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仔细地看,仔细地听,仔细地感受……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了十年后的自己,我们重新走向那扇小门,推开小门。然后睁开眼睛,你一定还记得刚刚看到的十年后的自己吧,或许那就是你内心所期待的未来。或许第一次,你看得不是很清楚,你可以不断地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那个未来的场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细节越来越丰富,直到它熟悉得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心存这未来的美好图景,去开启每一天的生活。那个图景,最后一定会出现在你的未来。

现在,你是否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想象你的未来?你是否有勇气把它融入到你的生活里,让它成为你现在生活的一部分?

奇葩说:我的职场人才观

和我稍微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我笑起来的时候自带酒窝和婴儿肥,非常可爱,虽然我一直不想走可爱路线,觉得大男人卖萌可耻,但大家都喜欢看我笑的样子。

同样的这一批人,也跟我说过,我一旦严肃起来,那张臭脸真的能把人吓死、气死、恨死。于是我在同事圈里有了各种外号,“双面侠”“金刚芭比”“综合性人格分裂症”等等。而这张脸最常呈现的,就是我作为新东方面试官,面试上千个求职者时的表情。这些求职者中有哈佛读书回来临时教课的,也有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各地名校毕业的佼佼者。我会尽最大可能客观地评估一个人的个人综合能力,尽量不被其他因素干扰而作出决定。

之所以在面试时会特别严肃,我也有自己的考量,这就是所谓的压力面试。电视求职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原本条件不错、充满自信的求职者,在考官的“刁难”下,很快就方寸大乱。要么被打击得不断承认自己的不足,要么被激怒,用傲慢、对抗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那些不温不火、坦然应对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在压力下,一个人的本性会暴露无遗,而一个人能否抗住巨大压力也是判断他能否在职场上走得更远的最基本的依据。

我参加过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节目里充满了“奇葩”。而作为一个面试官,我有更多机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奇葩,明白“世界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类是“简历葩”。一般来讲,无论你有多么辉煌的经历,都要在一页A4纸上说明白。即使想展示的成绩再多,表达时也要有所取舍。哈佛商学院模板会比较好地展示你曾做过什么样的事。举例的时候一定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含糊其事。在展示自己获得的奖励方面,“康师傅再来一瓶”或者小时候获得的“三好学生”真的不会给面试官留下任何好印象。

简历中最无用的一项就是自我评价,只要一句话即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自我感觉都是良好的,都会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完美。很多求职者把自己写得像圣人:既有非常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又有个人能力,既能团结同学又能单打独斗,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对自己的赞美超过对祖国的歌颂。每当见到这些自我评价神乎其神的人,我就会像看到照片PS过度的美女本人时那样抓狂。

第二类是“跪舔葩”。迅速表忠心,姿态放得过低,什么工作都能做到,什么条件都能答应,只要你给我一片阳光,我就给你无限的灿烂。但问他为什么在之前的公司表现欠佳时,都会被归结为别人的错,没有伯乐赏识自己。先以超低姿态寻求认同,入职后故态复萌,毫无团队意识。当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基本尊严时,也意味着他心中并无敬畏。这类求职者很可能在任何公司的面试中都不会走得很远。

“跪舔葩”的另一个极端是“高冷葩”。那些如女王、男神般高冷的奇葩,在职场上也不怎么受待见。

有一次,我们面试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海归女孩,她一进房间,那气场,像极了穿Prada的女魔头。虽然我对名牌不怎么感冒,但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那闪瞎人眼的双C等大牌logo,她恨不得把它们写在脸上。那时我在想,她这么做也许是非常重视这次面试,希望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

但她一开口,我仅存的期待荡然无存。她有气无力,用她自认高贵的语调,说着中英夹杂的自我介绍,好像是来视察我们工作的“女王”,有那么一刻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坐错了位置。面试到最后,她很不耐烦地催促我们抓紧时间,因为还有另一个面试在等着她去“视察”。我们也很识趣地送走了“女王大人”,祝愿她在其他地方能面试顺利。

最近,这种有“王”的气质的面试者似乎越来越多,大家都有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霸气和豪情。

做面试官时,我用来考察一个人整体水平的问题是:“你为什么离开上一份工作?”很多人手足无措,也有人会信口开河。最低端的表现是对上一个公司的领导、同事诸多抱怨,甚至连扫厕所的大妈都吐槽一番。这个答案低端是因为很有可能他会在五六个月后把同样的一番话说给下一个面试官听,这种极度自大的求职者是没有庙可以容下的。还有的人知道这个问题是一个坑,于是含糊其词,不正面回答,但这可能会让面试官觉得你不够坦诚。

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或者说最优的答案吗?其实没有。但如果我是面试者,我会这样回答:之前公司的整体愿景与我个人的愿景有些许差异。就好比在谈了一段时间恋爱后最终分手,原因是两个人想象的未来不一样。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和平分手而已。

这道题考查的是你心智是否成熟。对过往的经历,哪怕是不怎么愉快的经历,你需要做到不能贬低,也不能毫无交代。

“如果你对上司的做法有异议,你还会认真完成他交代给你的工作吗?”这个问题我常用来考查被试者的执行力。执行力是我最看重的一项职业素质。

在职场上,百分百的执行力是获得竞争力和话语权的资本。眼高手低是大部分职场新人的通病。我曾经遇到一类下属,在面试时通情达理、对答如流,但进入到实际工作阶段,布置任务时,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反驳上司的决定或者强调客观困难。员工不是不可以对工作有所建议,但很多时候,上司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短视,只是他的很多决定无须向你解释来龙去脉罢了。

《致加西亚的信》中,一名年轻的军官被上司要求把一封信交给加西亚,但没给出任何理由,也没告诉他加西亚是谁。年轻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终于完成了任务。而最后这封信的内容和这项任务的意义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年轻人的这份无条件的执行力,让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职场必备素质是沟通能力。

有新同事曾经向我抱怨,备课阶段就像炼狱一般痛苦。假设一分钟要讲120个字,1小时要准备接近8000字的逐字稿,新教师上岗要写至少20小时容量的逐字稿。全部文字量大概在16万字,一般要写2个月,每天还要反复修改。猛一看确实工作量很大,但并不是没有诀窍,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完全可以避免。职场新人应该学会主动寻找帮助,备课没有思路时完全可以和同事沟通,向上级请教,闭门造车只会费时费劲还不讨好。

我看重的第三个能力是自省力,这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学习去成长。很多人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怀才不遇,错误都在他人。这种人,基本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有一年面试时,遇到一个求职者L老师。如果没人告诉我ta是女生,真的看不出。大部分人的意见是她的外形不太适合当中学老师。

教师面试的流程是一轮笔试加三轮面试,第二轮面试要试讲。她的试讲表现并不出众,但是当天晚上我收到了她的邮件,那封邮件里不仅详细地分析了自己讲课的问题,还将其他49个试讲人身上的优点一一记录了下来。之前我面试过的几百人里,从来没人做过这件事。

虽然她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能够意识到自身局限并愿意为之改变,这让我看到了她自我提升的可能性,因此我给了她这次机会。

工作后,每一周她都主动给我发邮件总结当周的工作心得。一封封邮件看下来,她在一点点进步。在那年的老师评分中,她排名第一,成为了一名学生喜欢、领导认可的优秀老师。

如果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从履历当中能看出来,那么,面试就是考验那些看不到的部分。

为自己扪心问诊

和中国的公司不同,大部分外国知名公司的名字就是公司创始人的名字,比如迪士尼、惠普、宝洁……

这背后的隐喻是,公司就是创始人意志的体现。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一样,由各个部门组成,研发、生产、销售、后勤……如果公司出问题了,老板会立刻去看是哪个部门运作不好,是因为研发部门研发的产品与客户需求不符影响了整个公司,还是后期的销售与运营出了问题。

一个人的发展,也包括了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人际关系各方面因素,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也应该像把脉公司一样,去探寻病因。

说来惭愧,到目前为止,我只在新东方这一家公司工作过,但已经有了两次被开除的经历。幼稚也罢,可笑也罢,如今再把那些事拿出来当作现实抽向自己的一记耳光,感觉也很酸爽。

2008年,我在新东方经历了三个月魔鬼般的培训,但最后还是接到通知,上岗名单里没有我。那种沉到谷底的感觉,就像大学时不断被女生拒绝惨到想自杀的那种心理状态。

2009年再败再战,到了暑假,我总算开始在新东方第一次带课。给调皮捣蛋的学生讲课很痛苦,但比这更痛苦的是面对那些丝毫没反应的学生,我们把这种叫“僵尸班”。无论你如何使尽浑身解数,他们总是摆出一副要死的表情,可能是轻蔑、无视、悔恨、痛苦的结合体。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就想起受训时被老教师各种骂的场景,心想,这点事还扛不过来吗?

好在,短暂的磨合期过后,我和同学们真真正正地打成了一片,几乎每次下课,大家都用掌声感谢我。

这个时候我又开始犯傻了,中午老师们一起吃饭,我大声说:“我们班学生可棒了,各种大声鼓掌,你们班是不是也这样啊?我觉得学生们太可爱了,我太喜欢‘酷学酷玩’这个项目了。”

当时我只是很单纯地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喜悦,没意识到我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却很傻,更关键的是其他班里的学生并没有这么配合,甚至有些僵化。

带了两期课程,不需要那么多老师时,我就光荣下岗了。学生对我的打分很高,没想到还是有人对我说:“艾力,你可以回家了。”

又是一次晴天霹雳,如果说第一次培训没通过算被开除,那这就是第二次了。我非常懊恼,一点也想不出自己哪里做错了。我甚至想过,自己被开除的原因是曾经借过领导的一条毛巾忘记还他了,赶紧说:“领导,我还你毛巾。”领导顿时无语,聊了半天,我也没听进去,心里想的全是:“怎么能这样呢,我们这不是一个靠能力的社会吗,不是不搞关系吗?我来新东方就是希望纯洁地活着。”

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这家公司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自己把脉,找到病因,往往是最难的。有时候,可能通过自己冷静分析就能找到原因。更多时候,却可能需要通过别人,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

领导知道,同事知道,但他们未必愿意告诉你。

我做了件看上去很傻,但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几乎给身边所有认识的人打电话,问一下大家对我的想法和建议。这也是个情商很低的行为,毕竟当你打电话给朋友说:“告诉我,我哪里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方碍于情面,恐怕很难完全说出内心的想法。但有时候,真正的朋友,也会诚挚地告诉你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成长进步。

那一次,我从朋友那里并没有找到适合的答案。

失去工作的我,在假期参加了北大和日本合作的国际游学项目。在新的环境下,我很快恢复了活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校学生们打成一片。有一次,我和几个来自英国、乌克兰的朋友约好晚上去涩谷吃饭。从7点等到9点多,饿得前胸贴后背,两个老外姗姗来迟,他们看到我们几个郁闷的样子,还很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生气,Be happy就可以了啊,那么认真干吗?”

看着他们完全不知错,不知道自己影响了别人的样子,我想到了那个大声夸自己班学生,而不顾其他老师感受的自己,以及很多类似时候的自己。

当我发现了自己的病因所在之后,开始阅读很多相关的书籍,最有启发的一本是《智慧书》。

“不要让事物等到不可挽回的时候才开始采取行动,这是智者的行事谏言。”

“别人认为你有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只有赢得别人的心和好感,他们才会褒奖你。”

我开始真正意识到,那个曾经自恃专业能力强,教课受学生喜欢就无所顾忌的自己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应该适时闭嘴,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始终应该保持低调,再有成绩也不该急着去展示。

后来,我“死皮赖脸”重新抓住了机会,回到团队,还成为了最年轻的集团演讲师,但这些教科书般的失败经历,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

在职场上,情商有时候可能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再后来我开始管理老师时,也会遇到一些情商低的员工。他们总会抱怨自己能力强为什么不受重用。我会告诉他们:也许你专业能力很强,但团队中需要真正能做贡献的人,不需要影响大家情绪的人。你自己很开心,别人很痛苦。即使你可以提升业绩,却是团队负能量的来源,这决定了你不会成为团队的核心,自然无法获得晋升机会,甚至不被开除就不错了。

下一次,当你觉得自己牛到无以复加,觉得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傻瓜的时候,也许你才是那个傻瓜中的战斗机。

投资未来最好的自己

俞敏洪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你有6个苹果,你留下1个,把另外5个给别人吃。当你给别人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别人能还给你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因为别人吃了你的那个苹果以后,当他有了橘子,一定会给你1个,因为他记得你曾经给过他1个苹果。最后,你得到的水果总量可能不会增加,还是6个水果,但是你的生命的丰富性会成倍增加,你看到了6种不同颜色的水果,吃到了6种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在6个人之间进行人与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物质的交换。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它不仅告诉了我要学会与人分享,也在告诉我要学会真正的投资。

坐飞机或高铁出差时,偶尔无聊,我会翻一下放在座位上的杂志。封面通常是一些大品牌的衣服饰品,由帅哥美女穿着戴着,散发出一种优雅、时尚、迷人的气息。杂志内页则是一些讲述住豪宅、打高尔夫、开超跑、骑马这样时尚生活的软广告。一切的内容都在传递这样一个讯息——只要你拥有了一个数万元的包、几百万的车、一套上千万的别墅,你就是人生赢家。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到物质中,又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于是,我们的物质取决于我们邻居的物质,我们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邻居的物质。

如果身边的同事开10万的车,我开着15万的车,我就感到幸福;如果身边的闺密用的是爱马仕包,我却用着Coach包,我就会感到不开心。

攀比就这样开始了,你买了Prada,我就要买Gucci,于是你又买了LV,我再去买爱马仕。

幸福呼啸而过,我们却在物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购物时毫不吝啬,投资未来却又绝对小气。上万块的衣服和首饰,咬咬牙,也就心花怒放地买了,一杯星巴克,随手买来也不心疼,而一本几十元的书,却左衡量右比较,最后在网上花了半天下载了个免费电子版,打开一看,错误百出,不堪卒读。

这样的投资方式,让我们的人生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贬值。

作为新东方的老师,我的收入并不算低。但现在穿的球鞋还是考上北大后妈妈送的礼物。电脑是父亲的遗物,用了8年,之前出了点问题,换了硬盘后仍能正常使用。天天背的双肩包是开会时主办方送的嘉宾礼品。衬衣100多元,西服两三百块,今年春天为了录制央视的节目,我花了1200元,买了我有生以来最贵的一套西服。

也许这看起来有些节俭得不可思议,但在有些地方,我却决不吝啬。

为了科学高效地健身,每周5次锻炼我都会请私教,每小时280元,每周5小时。为了在30岁之前熟练掌握五门外语,过去一年我请了一位西班牙语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一周学2次,每次2小时,每小时300元学费。送妈妈和妹妹去旅行,无论去哪里,只要她们想去,我都愿意支持。每年给酷艾英语早起团、读书团、健身团的同学送礼物,我都开心地选、开心地买。

女作家李欣频说,自己每个月都会固定和音乐家、建筑师、杂志主编、网络工程师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人相约聊天,因为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活得很有创意的同时,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非常与众不同,再加上彼此谈得很深入,触及了精神领域的核心层次,那种碰撞真的是非常过瘾,就像站在自己的山峰上,看着眼前这么多的山头都如此独特精彩。

每周我也会请3个不同领域的朋友吃饭。少说多听,听他们聊自己领域的新生事物,问一些我不懂的问题。一顿饭下来,扩展了思维,引发很多跨界思考。我和《有道词典》《暗黑破坏神3》的跨界合作就由此而来。这就是我的投资方式。

我并不是单纯地反物质,像《瓦尔登湖》中所说,我反对的是那种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高,甚至唯一目标的做法:“我不想浪费时间去谋取华美的地毯或者其他高级的家具,或者佳肴美食,或者希腊式、哥特式的房子。如果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这些东西,并且获得后知道合理使用它们,那么我也并不反对他们的追求。”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最聪明的投资是投资未来。

我的一位朋友工作4年后略有一些积蓄。她可以用这笔钱每年进行轻松的海外旅行,也可以用这笔钱多买些名牌衣服和首饰。但最后她付了首付,买下一套公寓。

我问她:“这样会不会降低了生活品质,无法尽情享受生活,更没有足够的钱来投资自己?”

她给我算了一笔账:“首先,每月的房贷只占我月收入的小部分。我改掉每天上班路上去咖啡馆顺手买一杯COSTA的习惯,而选择自己在家煮咖啡;买衣服的时候,不过分讲究名牌而更看重衣服的品质。这两项省下的钱足够我还贷,我的生活质量也并不因此下降。其次,我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不强迫自己把钱花在房子、车子这些大宗消费上,很容易就在吃喝玩乐中挥霍掉了。买房后,有了更努力工作的动力,我也更主动地寻找机会。去年,朋友介绍了一份兼职,我的收入更多了,也让我更有能力投资自己,练瑜伽、学弹琴,和朋友出行,在这些方面的花销上,我反而更自在了。”

她笑了笑说,如果当初自己没有做出买房的决定,恐怕现在也还是一个月光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