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3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很多人在黎明前一刻认输,

只有那些从黑暗中穿行而过的人,

最后才获得真正的成功。

潜力股还是垃圾股?

自弗洛伊德、海明威分别提出了“冰山理论”“冰山原则”后,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潜力。而我们大部分人大脑的开发只达到了10%。而很多人对这10%的利用也都并不充分。

电视节目《最强大脑》里曾经来过一位日本选手——原口证,他在某天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和一串数字联系在一起,这串数字就是圆周率。他发现毫无逻辑的圆周率数字,其实是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于是,他从39岁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背诵圆周率。后来,原口证先生根据圆周率数字写出了700多个小故事,也成功地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10万位。看到这期节目的时候,我深深为每个人身上所蕴藏的潜力而感到震撼。

英语中有个单词叫“discover”,中文意思是“发现”,cover是盖住,dis是掀开。潜力要被发现,就得被揭开。

未被转化为现实的潜力不值一提。

无数有潜力的人,在没有完全绽放时,就被潜力这个词毁得差不多了。我身边就有很多被誉为“极有潜力,但没充分发挥出实力”的人。

在北大读书时,大一一入校就知道我们年级有位师兄是传奇般的存在。这哥们当年以该县状元的身份考到北大,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对他前呼后拥,像欢送英雄一样给他举行庆祝仪式,还发了不少奖金。然而,来到北大后,由于习惯了高中时的填鸭式教育,他无法真正拥抱北大的自由气氛,这气氛就是——爱怎样就怎样,平时不管你,但只要挂科超过一定数量就得滚。

开学后不久,他几乎是报复性地天天到北大南门那个我也曾奋战过的网吧里报到,把能玩的游戏全都玩了一遍。就这样,一年的时间浑浑噩噩过去,把一年学费和时间也都交给了网吧。大一还没结束,他就因为挂科太多而被劝退回家。当时大家以为这哥们从此也就告别北大了。

意想不到的是,他回家后重新适应应试教育,在狼爸虎妈的逼迫下发奋努力,一年后又以当地状元的身份回到北大。你也许会想,他这次总会痛改前非了吧,但他的传奇之处就在于,这哥们居然又重蹈覆辙,回到了网吧的怀抱。于是他戏剧般地第二次被北大劝退。

电影电视剧里的主角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总没那么容易死去。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我上大学那年,他第三次以状元的身份考回北大,我真的不知道该敬佩还是鄙夷他。将近四年的时间,他就在考学—颓废—劝退—复读—考学—颓废的循环中度过,也是蛮拼的。后来有人说,他们县的高考状元会拿到10万元奖金,我们才恍然大悟:这家伙原来已经找到了工作,平均年薪5万。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以他的天资和潜力,本可以拿到五倍、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收入,他却将人生最宝贵的4年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浪费掉了。

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是:心有猛虎,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动力不足,潜力还没被开发,就在得过且过的生活中,渐渐枯竭。

有句经典台词大家都知道:“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当前路暗淡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破釜沉舟绽放出自己的光芒。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在高中时期达到自己人生的最好状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会做数学题,学什么都高效。到了大学里、职场上,没有人像高中时的班主任、家长那样逼你了,没有誓死要考上理想中的大学这个强有力的目标了,我们就越来越少地将潜力转化为实力了。

我始终觉得,在走上社会以后,有人逼是一种幸福。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自然对你有所期待,有期待就有要求。无数男人都是被自己的老婆逼出了事业,像大家熟知的俞敏洪老师、李安导演。无数下属都是被自己领导逼上了前线,或者干脆被逼走,另立门户,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你不先对自己狠心,全世界就会对你狠心。

没有人逼,你可以自己对自己下狠心,自断后路。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几年前,一直给学生口头励志的我想,为什么不能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给学生做表率。于是,我在微博上发消息说要在49天内练出6块腹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就给每个转发那条微博的人充100块话费。不知道该开心还是该难过,那条微博被转发了3700次,这意味着,如果达不成目标我有可能要付出37万元。

将自己的目标暴露在所有人的视线中,而且许下了那样的承诺,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名誉,为了实现承诺我只能拼了。酷爱吃大盘鸡的我两个月里没有碰过一次;晚上锻炼身体回到家筋疲力竭时,闻着路边饭馆牛肉拉面的香味,产生了进去不吃面条,只喝一碗热汤的冲动,可最后,连口热汤都没允许自己喝,怕自己忍不住诱惑。出差坐火车,所有人看着我在过道没有人经过时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他们肯定觉得这家伙有病。讲座的间隙,我也会找地方稍微锻炼一下,大家都觉得这哥们已经无药可救。

但是,当第49天来临,我展现出6块腹肌的健身效果时,真正带给我快感的不是别人的赞美,而是对自己的认可——我做到了,征服了自己的惰性。这种“逼自己”的精神与其说是决绝,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负责。

对每个人来说,当你展现出真正的实力,不再活在虚妄中的那一刻,才是值得骄傲和自我肯定的。

如果你想要获得某种成功,先自问:你敢逼自己一把吗?

迷路后的第一生存法则

假如你在占地70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中迷路了,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求生?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因为拼命想逃出生天,所以寻找一切可以吃喝的东西维持生命,同时不断地寻找出路,以此回到正常的世界中。甚至你会模仿Discovery频道NO.1户外生存大师贝尔·格里尔斯去寻找可以吃的野生生物,尽可能让自己多坚持一些时间。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的话,恭喜你,你有可能很快就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在亚马孙雨林里迷路的第一生存法则就是:尽量待在原地,不要乱跑。

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这几句话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在这片雨林里当了二十多年专业导游的当地朋友告诉我的。去年有机会去那里探险时,我的导游Nigel就讲过他朋友历险的故事。

他的这位朋友也是位资深的专业导游,带着十几个人,不小心找不到回去的路。做好一些必要的防护和安全准备后,他让游客们在一棵树下等待,自己独自出发寻找出路。遗憾的是,他所带的游客由于一直在原地等待,不到两天就被搜救队找到了,而他本人虽然有丰富的经验,还是迷失了两周,最后总算捡了一条命回来。但从此他便患上了抑郁症,不敢走近雨林,永远地告别了曾经深爱的地方,也结束了导游生涯。原因很简单,在偌大的雨林里迷路,要想依靠自己单人的力量找到出路,即使你是一个很资深的导游,成功的几率也不如努力发出求救信号、等待专业的援救大。

电影、鸡汤、歌曲里都会告诉我们“爱拼才会赢”,我们也会觉得那些敢于拼搏、一直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但其实往往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拼得越狠,只会让你死得越惨。作为老师,我最害怕的就是无脑的鸡汤,它告诉你:“只要够努力,你就会成为马云,成为比尔·盖茨,成为巴菲特。”每次看到这种传销式的演讲,我都恨不得走上前去用胶条把他的嘴封起来。演讲者自己肯定不会那样做,而那些言论毒害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常常以此作为名言警句,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并坚信,自己还没有成功,一定是因为不够努力。当然,我不是教人不努力,直接放弃,原地等死。而是说比起努力,更重要的还有方向、方法。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与成长,我得到这样一个成功方程式:

成功=方向×方法×努力

在这个公式里,方向的取值是-1-1,因此,如果方向不对,我们越努力,可能得到的是越失败的结果。方法的取值是0-10,方法不对,即使我们的方向对了,也努力了,我们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好的方法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坏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努力程度的取值是0~10,在正确的方向、好的方法的基础上,自然越努力,收获的成功越大。而根据这三者的情况不同,成功的结果会介于-100-100之间。

在雨林里获救的人正是碰巧运用了正确的方向与方法,因此即使不用怎么努力,也最终成功获救。而导游的朋友,虽然很努力,但方向与方法错了,反而耽误了自己早点获救。在生活中,职场中的佼佼者也是一样,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是方向、方法、努力三者合一的人,不然也难以真正摸到成功的大门。

高中时,我的一个女同学是出了名的“笔记小公主”,她是全校师生公认的记笔记最认真的人。本来就很厚的练习册,等她做完笔记之后,还会厚两倍,是典型的把书越读越厚的学生。练习册上贴满了小纸条,上面是老师说过的那道题的解法和思路。上课,总是埋头奋笔疾书;下课,就借同学的笔记,全部整理后添到自己的笔记中。她学习是那么用功,成绩却总是非常稳定地排在年级35名,倒数,而我们全年级有一千一百多个人。她的这份努力和完全不成正比的成绩让人纳闷,说好的天道酬勤呢?

我后来观察到,她记笔记几乎从来不过大脑,只是机械性地在抄。又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把所有能抄的东西都抄下来,但这种抄写却没法帮助她提高理解能力。成绩上不去,也可以理解了。真正的做笔记应该是过大脑的,列出的是问题而非答案本身。这也是大部分人们会犯的错误,都以为努力就是一切,却不懂得没有方向、方法的努力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懒惰。因为,寻找方向与方法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智慧。当然,这种付出也会获得更物有所值的回报。正确的方向与方法,它可能源于某位老师、榜样,也可能源于自己常年累积的经验和判断。有了正确的方向与方法,努力就会成为助推剂,让我们向成功挺近。

英语在当下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但是有很多很多的人不能真正学好英语,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英语教育,造成了中国特色的英语现象——哑巴英语,绝大多人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却不能把英语变成真正可用的语言,真正的交流工具。

作为一个口语老师,我一直在想,有那么多同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无法张口说英语。很多人甚至专门上口语课,报了很多班,做了很多题,却还是死活张不开嘴。在我看来,学习口语就像学游泳。学游泳的第一步,有人认为是憋气,有人认为是平衡,甚至有人说是脱衣服,这想法太有喜感。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对游泳来说,真正最关键的第一步其实是下水,克服对水的恐惧。假设你为了学习游泳报了一个班,听老师讲游泳的各种知识和姿势,甚至回家做游泳的练习题“五年游泳,三年模拟”,然后再写游泳论文《论游泳对身体的好处》。最后你拿着模拟满分的卷子给妈妈说:看我游泳课拿了一百分。妈妈会说:“儿子真棒,游一个。”你只能说:“不会,只会在地板上游。”

这例子看起来荒谬,却是大部分中国学习者练口语的方法——不下水。在学习语言时,下水就是开口说。练口语这件事,最重要的不是音标,不是单词,而是开口,每天半小时朗读或者跟读,坚持半年都会有所提升。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来说,知道了这一点,就等于知道了正确的学习方向。

知道了方向后,我们就能进一步寻找学习口语的方法。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与教学,我总结了练好口语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是ETS和老外朋友推荐的方法,就是找外国朋友聊天。最好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朋友,你找个印度朋友去练也可以,只是可能发音有点不太正常。找老外练习的好处就不多说了,缺点是,资源比较有限,身边未必有那么多老外,有的老外要收费才陪你练习,有的老外又只会自说自话生生地把语言交流变成了听力练习。

第二个方法是和朋友练,建立英语角也罢,和舍友练习也罢。两个中国人一起讲口语能提高吗?绝对可以,而且提高很快。大家发现和老外讲口语的时候,总是在听对方说的内容,而和中国人讲的时候,总是在听对方的语法错误,所以提高得更快一些。这个方法也很好,但是有很多附加条件,其他人可能会投来鄙视的目光,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第三个方法,也是我能做到英语表达流利,能说5种语言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能24小时陪着你,时刻了解你,倾听你说话。没错,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要学会自己和自己交流,自己和自己说英语。这其实也不是我发明的,大部分在非母语条件下能把英语练好的人,都会这么做。

什么时候自己和自己说呢?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一般人从早到晚有一个人的时间吗?现代人出现了独处恐惧症,我们总想找个人陪,甚至吃饭、上厕所都要找人陪。这里说的“独处”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精神上也需要独处。年轻人总离不开手机,随时刷社交网络,想了解别人的状态,导致灵魂出现了分裂状态。似乎身在此处,心灵却不知道云游到了何方。就像电影《帕丁顿熊》中所说的:“我们认为天花板下面的地方就是家,可是身体来了,心灵未到。”戒掉手机、网络,每天独处半小时,跟自己说说英语,保证半年之后,你的口语棒棒哒!

找对了方向与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要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其实很简单。因为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被我们解决了。

成功=方向×方法×努力,这个成功方程式看起来很简单,甚至还有些山寨,但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有时候,我会在这个公式的右边填上自己的方向、方法、努力的各项数值,推测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成功率。有时我会在公式的左边填上一件事的结果值,反推自己是在方向、方法、努力的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来帮助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省,才让我有了一些成绩。

我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能把这个公式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用到自己用心经营的每一件事上,让它成为你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罗盘,帮助你寻找正确的方向、好的方法,不断努力,找到那条属于你的成功之路。

要想不可替代,就要无可取代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获得的最多的一类奖状就是“三好学生”。一年级到四年级每次都获得这个奖励。不难想象,在四年级下学期意外落败时,我哭得昏天暗地,觉得世界末日到来了。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傻得要命,为什么那么在乎一个所谓的荣誉。可是在一个小孩子的世界里,受到同学羡慕、老师表扬的满足感和虚荣心就是那样重要。

“三好学生”本身就是悖论,这个“三”是虚数,指的是各方面都好——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要全面发展,综合提高,要做一个每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可事实是,样样都会的背后是样样稀松,杂家也意味着很难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全面发展的代价通常不是全面优秀而是全面平庸,这个世界上,真正出彩的往往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

全中国的三好学生有太多,但辍学写书能影响到一代人的韩寒却不多。每年毕业于导演专业的优秀人才很多,非专业出身拍电影却能获得数亿票房的郭敬明却很少。可悲的是,家长和教育者总是希望我们能达到全面的完美。这样的人,走上社会以后却常常会发现,自己的竞争力在逐渐消失。社会上有两种人才,一种是了解所有事情的一些,一种是了解一些事情的所有。那些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又能兼具第二层次的人,通常都成为了人人仰止的专家或者某领域的翘楚,到哪里都会成为组织需要而不是跪求组织的人。

自媒体脱口秀《罗辑思维》的主持人罗振宇,曾经是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节目的制片人。从央视出来的他,一直强调U盘化生存的概念,即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兴趣,打磨专能,可以与其他人进行时时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价,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让我了解到,一个人即使没有组织,即使靠自己的“手工作坊”也能做大做强,互联网时代强调的就是这种U盘式的核心竞争力。

和罗振宇的交流还有段有趣的故事。2014年5月,他来北大做讲座,我早早来到礼堂里等待。这位对我来说是大叔级的人物,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整个演讲浑然天成,让我佩服不已。我并不希望成为他的脑残粉,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当大多数人提出的问题是“罗老师我可以和你合影吗”“罗老师,我可以请你签名吗”时,我问了三个自认为深刻的问题。

“第一,罗振宇老师,今天你看到这么多人出现,对您这么崇拜。您一直强调要做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不被他人所左右或左右他人,不随意盲从。但是今天您又发现了现场有这么多人对您疯狂地崇拜,您的感想如何?

“第二,罗老师,您刚才讲到当今社会读书是没用的,书籍作为一个信息的媒介已经被其他更有趣的媒体,比如网络、视频等所取代了,读书是比较低效的获取信息的行为。要是按您所说,从信息获取层面来讲,读书确实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对于锻炼一个人的大脑,让他有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书读得越多,人就会越加理智。您讲的读书无用论是不是有些偏颇?

“第三,您一直强调小组织、个人小作坊的成功。又说要把《罗辑思维》这个品牌做十年。小组织往往做到最后要么消失,要么变成大组织。您现在反对大组织的企业,那十年后,《罗辑思维》会怎样?会不会成为您所讨厌的那种东西?”

这三个问题,可能是当时现场最复杂的三个问题,这也是我之后获得机会和罗振宇以及他的团队结缘并有所交流的原因。他的回答也让我印象深刻。

对第一个问题,罗振宇表明自己是超级自由主义者,现场来多少人,无所谓。大家因为喜欢本人还是思想都无所谓,只要人能来聚到一起,是一个好的聚会就令人开心。至于崇拜与否,他已经独立到不在乎听众的内心,只关注行为。第二个,他当时说,我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他还是像知识分子一样,不会完全否定,表示“君子和而不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更有趣:一切将发生的事既然都必会发生,那么,让一切慢慢来就好。

这三个问题我是鼓足了勇气提出的,能和自己佩服的人有思想交锋也是有意义的事。我的核心竞争力大概就是这种不知畏惧,能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就读于乌鲁木齐最优秀的高中,考入了北京大学,我似乎是很多人眼中的学霸。但在人才济济的大学和职场上,单凭会读书、记忆力强、能考高分并不能让我脱颖而出。初中阶段,我几乎报名参加了能参加的所有比赛,数学、物理、化学竞赛,都是一败涂地,到后来负责报名的老师看到我都叹气。屡战屡败之后是屡败屡战的韧性,我继续参加了航模比赛,甚至模特大赛都想尝试,尽管那时我是体重180斤的并不萌萌的小胖子。有一类比赛我总能名列前茅,那就是演讲类的比赛,特别是英语演讲比赛。挑战自我,不断试错,如果成功,证明你有天赋,就把它发挥到极致。落败,也给自己省了时间,换条路走。胜固欣然败亦喜。

这让我能够成为新东方的一名集团讲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都教给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也让我敢于去参加《超级演说家》《奇葩说》等节目,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我想这可以算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让我无论在新东方还是在电视节目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这种竞争力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者是短时间习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断试错,发现自己的可能性,然后又不断地努力、练习,才有了最终站在舞台上的一刻。

在职场上,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能把战场开辟到更广阔的地方。

如果想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借助的工具有很多。我认为最科学的是“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它是在充分的数据支持与统计学原理上获得的。我用这个识别器测试后,发现自己的五大优势分别为:回顾、竞争、沟通、自信和战略。其中,测试结果告诉我,我特别适合做“一对多”的沟通,说明我适合演讲和主持等,我说你听,讲得会比较到位。而与此相对的,“一对一”是互相听说,让对方说出心里话,这就不是我所擅长的了。就好像生活中我给现场的一万听众演讲,一小时之后,大部分可能会喜欢我。如果我跟十个人一对一进行谈话,一小时下来,可能八个人听了烦得想跑。

要想获得成功,我们要尽全力发挥优势,也就是让核心竞争力增强。而那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只要不对个人发展造成阻碍就好。

在组织和企业中,如果你只是重大机器里的一个小螺丝钉,没有无可取代的竞争力,被那些更便宜、更新、更有竞争力的螺丝替代,只是早晚的事。即使在不被认可的蘑菇期,也要有自驱力。

要想不可替代,就要无可取代。

最好的社交是做好自己

魏晋名士殷浩曾经说,原来努力奋斗觉得是在“与世周旋”,后来才发现,人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与我周旋”。

很多人进入社会后,最看重的一个词就是“人脉”,为了获得所谓的“人脉”,即使是无效社交也趋之若鹜。

在一档职场招聘节目中,一个外表俊朗的小伙子对BOSS团的老总们说,自己人脉极广,认识董明珠等知名企业家。

看到他的学历和履历,很多老板对这些话产生了怀疑。毕竟,以他所处的位置和在场上的表现而言,似乎很难获得这些重量级老板的青睐。

“我可以现场拨打这些企业家的电话。”为了自证清白,小伙子主动提议。

一个又一个电话拨通了,但一直无人接听。

“这说明你只是在某个场合经过别人引荐要了名人的电话,可人家对你没印象,根本就没存你的电话。”一位老板直言不讳。

小伙子依然解释说,自己确实被朋友带去出席过某些高端场合,和这些老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这不能说是谎言。

在公众场合遇到陌生人搭讪时,名人们通常会保持礼貌、耐心甚至友善的态度,但这完全不能代表你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我的一位文化记者朋友,经常自嘲说:“也许上午在会所里听易中天谈文化,下午去昆仑饭店一边采访海岩一边喝下午茶,晚上和白先勇聊昆曲之美。但我很明白,自己并非他们圈子中的一员。回归生活,还是得靠认真地工作,日复一日地完成稿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当你自身见识和能力有限时,不要指望和更高层次的人能有真正的友谊和对话。”

许多人都会说,中国就是个关系社会,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于是,很多人把业余甚至工作时间都用来关注别人,忙于应酬——记住这个领导的生日,那个上司的喜好。即使逢年过节的假期,也不忘时刻打开朋友圈给领导点赞问好。心思都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着眼于自己的硬实力。

负责新东方面试工作时,我也遇到过一些年龄大、资历深的老师来应聘,他们的观点是:“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10年,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胜任工作,甚至可以直接给我领导岗。”经过一番面试,我却发现他们的教学能力远不如一些能拼会学的年轻老师。

一项工作,每天做10小时,连续做10年,如果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过人之处,其实和只做了1年的新人没有什么不同。简单的重复并不代表优秀。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会才是真的优秀。

在学校里,只是简单的学习与考试。在社会上,你则要独自经历一个个未知的挑战和难题,为了克服它们,必须不断前行。

7点起床赶地铁,匆匆带着煎饼果子来到单位打卡上班。午休一个半小时用来和同事聚餐聊八卦。下午昏昏沉沉效率下降熬到下班。晚上出席各种酒局或者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回家加班。这是大多数都市白领一天的时间表,在这样的快节奏下,“没时间”成了不学习新知识的借口。

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理事、秘书长龙永图是从贵州的山里面走出来的,受过很多委屈,受过很多“歧视”,这激发着他以双倍的努力不断学习,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1965年,龙永图分配到北京工作,他的同事大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北京外语学院等名校。得知龙永图来自贵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你们那边挺不错的,风景挺漂亮。”他们可能是把贵州和桂林搞混了。

从贵州山沟里走出的龙永图的成功,得益于两次偶然。第一次偶然是他被临时拉去给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约见的外宾做翻译。在当时,如果不是翻译下班了,要论资排辈的话,是排不到龙永图的。尽管是第一次给部长做翻译,但他的出色表现却给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第二次偶然发生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署长访问中国期间。署长有浓重的美国得克萨斯口音,一般翻译很难全部听懂。龙永图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两个月后,他被调到经贸部最重要的国际司当司长,任贸易谈判代表。基于这次翻译的出色表现,几年后,龙永图得以出任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

我们看到的是两次偶然改变命运的故事,但这并非单纯是一个机遇成就豪杰的励志故事。故事的背后,不能忽略的是无数个日夜,在应对完一天紧张的工作后,龙永图依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更新知识储备,将自己的外语优势发挥到极限。

你可以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自己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但无论以怎样的起点进入社会,你都可以选择通过终身学习和奋斗来改变命运。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摩西“奶奶”大器晚成,她晚年成为美国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96岁的埃塞俄比亚老人开始上小学,当他笨拙地在纸上写下“1+1=2”时,你还在等什么?

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在健身房锻炼久了,会遇到各种有趣的朋友。不锻炼身体,随便走两步就去洗澡的大妈;运动时大喊大叫的肌肉男;特别注意形象,带浓妆健身的女生……没有见不到,只有想不到。其中就有一位,他每次锻炼完之后立刻上秤,看自己当天锻炼的效果如何。他通常每次锻炼20分钟,称体重发现自己没减肥成功,就很痛苦,抱怨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地锻炼了,还是瘦不下来。接下来就自暴自弃地出去大吃一顿。第二天,又是短暂的锻炼、称体重,没效果,再去胡吃海塞。

这其实是当下社会浮躁的一个缩影,常常想付出后立刻就得到回报,努力后就立刻要求获得成功。一旦得不到回报,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些人总是错误地估量了成功背后的代价,总想找到成功的捷径、速成法则。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努力时光,里面有艰辛的汗水,也有无数次失败时的泪水。很多人在黎明前一刻认输,只有那些能从黑暗中穿行而过的人,最后才获得真正的成功。

2011年,我决定留在北京发展时,也曾有过一段过得特别艰难的日子。说到对新东方老师的印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英语好,然后就是奔波于各个校区甚至城市之间赶课,总能挣得金银满钵。

可当时我所在的中学部要求所有的“酷学酷玩”项目老师不能代课,只有坐班的工资,那点薪水对于一个北漂而言,真叫人生艰难。加上还要养妈妈和妹妹,就更加捉襟见肘。不免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时候。以至于当合租的室友说要平摊电费时,我还非常生气。虽然只是几十块钱的事儿,但我觉得自己天天早出晚归,有时在公司通宵工作,很少回家用电还让我平摊,太不公平了。那气愤之下流露出来的小气,背后所隐藏的痛苦,现在想来,其实都是源于经济上的拮据。还好自己虽然愤怒,但并没成为林森浩。经济的困顿也并没有让我变成为了生计一切向钱看的人。

在困窘之中,我思考的是,要想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我必须磨砺出一项真正属于自己的竞争力,让我因这个竞争力达到无可替代的程度。而当时我的英语水平不错,但英语水平高的人全国也有很多,想到自己从小到大在演讲上还积攒了一些优势,就想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怎么实现”是我面临的又一个问题,毕竟上课与演讲还是不同的,并且有很多的限制。那段时间可谓冥思苦想,终于灵光一现,想起了自己很喜欢的一个脱口秀节目《囧司徒每日秀》(The Daily Show),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喜欢用幽默的方式点评时事。如果把这些用英语课的形式来做,放在网上会有什么效果?

2011年11月,我第一次录制网络授课视频,那时这个节目叫《五分钟英语课堂》,录制的设备就是简单的DV,在家里支起一块白板就开始工作了。那一年有个话题非常火爆“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特二青年”。当时录制的想法就是告诉大家这三个网络热词用英语怎么说。视频最后,我还用自己的照片来解释了普通的我、文艺的我、很二的我是什么样。

为了省钱省时间,我对着镜子给自己理发,没想到一剪刀下去就没了型,索性豁出去想再补一刀,结果却让发型更加难看。虽然发型怪异,身材微胖,我还是坚持录完了这期视频。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特二青年是人的三种不同状态,再牛的人也有二的时候,再二的人将来也可能有一天无比地牛,所以要学会尊重别人。这一期节目网络点击量是5000,我根本无法想到短短两年时间后的今天,《酷艾英语》视频点击量能超过5000万次。我当时说的那句话“一个二的人也能变成牛的人”,没想到如今可以拿自己的例子去举例,坚持的确换来了可喜的结果。如果能拍成电影说不定也是个不错的题材。两年的时间,从5000到5000万,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这数字的背后,也是一份等价的付出与艰辛。

为了让视频剪辑师不用花太多时间剪辑,我一般会自己先把视频提前讲15-20遍,直到从头到尾没有口误,这样他就可以剪辑一刀过,不用浪费他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我在没有提词器,没有提示板的情况下,每录制5分钟的课程,练习加上做PPT一共需要10小时的准备时间。

像我这样完全不要费用,只为录课程而录制的人,少之又少。直到现在都有人认为这是我们部门的项目,因为有课时费我才能坚持录下去。但其实,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因为这个节目直接拿到课时费。我做这个的目的很简单:录好了大家愿意看很开心,录不好,多录几次,不管怎样都是对自己能力的提升。

2012年冬天,《酷艾英语》才坎坷地找到了自己的录制场地,那就是在其他老师录制收费课程的间隙,我可以利用他们的场地录制《酷艾英语》。因为不能占用早九点到晚九点的黄金时间,我只能选择大家下班后过去,从九点录到夜里两点,因此还得了一个外号——新东方的幽灵。

在一步步的坚持之下,《酷艾英语》的点击量从开始每期在三五千次到后来平均到五万左右,最多一期视频点击量甚至超过了五十万次。不同于上课学英语的严肃,《酷艾英语》在视频中将学习、知识、有趣三者结合到了一起,可以让想学英语的人在短短十几分钟里,既能听到有趣的知识,又能学到有用的英语。

《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任何事情都有学问可讲,学问能用中文去讲,也能用英文去讲,既然大家用中文讲过那么多,为什么不能用英文讲呢?所以我的视频里有男同学喜欢的《玩游戏学英语》,提到了时下最火爆的游戏《英雄联盟》中的first blood(一血)、double kill(双杀),也有女生感兴趣的《看韩剧学英语》。后来,我继续不断探索、发展新的形式,比如邀请一些牛人来到我的节目中,讲一些他们可分享的经验,邀请一些看过《酷艾英语》节目的人参与视频录制,通过来节目里演讲,给自己一个锻炼口语的机会。这些探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到2015年,《酷艾英语》开辟了全新的《酷艾英语每日秀》,将更多有趣的知识、好玩的活动带到酷爱英语的人们身边。

《酷艾英语》越来越被认可,很多学生告诉我,自己的老师会在课下甚至课堂上播放我的英语学习节目,这份喜悦,比我拿到多少课时费都令人开心。

如果当时我因为工作繁忙放弃了这个节目,如果当时的我因为没有任何报酬而放弃这个节目,我想,艾力就不是今天的艾力了。任何人做一件事,不能只是为了眼前短期的利益而付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不求短期利益回报,才有可能在长期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对我来说,这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还会打开无数扇的门。

人生的意义,如果仅在于成功,得到的快乐并不会多,因为成功就像烟火,只是一瞬间,更多的时候,夜空黑暗。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他不可以不成长。总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每次失败,都是蒙着眼睛向前走了一步

“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是86.7分。”随着主持人的这句话,我的第一次电视演讲画上了充满遗憾并不圆满的句号。

我以0.1分之差,获得了2010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教师组亚军,与冠军失之交臂。这让我体验到了那种奥斯卡颁奖典礼式的失败,颁奖人公布了最佳男主角,摄影镜头对着没有当选的四位陪衬演员,他们既要表现出一丝失望,不能全不在乎,又得有风度地微笑着祝贺对手的胜利。我也非常热情地和冠军握手,虽然那手握得有点紧。

这也开启了我在各类演讲比赛中的失败之旅。说起来惭愧,目前为止我唯一获得的一次演讲比赛冠军还是在新东方集团演讲师比赛上。新东方的1.8万名教师中,每年平均只有5个人能获得这个称号。可惜的是,这次评选并没上电视。

我的一位亦师亦友的领导勉励我:“输不可怕,怕才可怕。”我当时心里想,万一输多了,输怕了,怎么办?他回应我说:“这话散发着弱者的气息。”如果按我输的次数,和从来没有怕过的精神来说,我绝对是个强者。

那次央视比赛之后,很多人为我抱不平。我从初赛到决赛都是以第1名的身份入选,即使决赛第1轮我也领先对手4分。比赛临时改了规则,第1轮比赛成绩不计入第2轮。因此,第2轮即兴演讲中抽到用英文讲述“中庸之道优缺点”的我,一下被问蒙了。冠军选手抽到的题目则是:“你认为中文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国际语言?”

造化弄人,不管比赛规则如何不够合理,个人借口如何充足,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好说。输了之后,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一般会经过四个步骤:1.无法接受,拒绝承认现实。2.无比愤慨,找评委理论。3.开始质疑幕后的黑手,觉得哪里出了问题。4.发誓再也不上电视,不参加扯淡的比赛。还好我用了半小时就迅速从这四个阶段过渡到第五个阶段——分析自己的问题,看哪里还能有所改进,一笑而过,准备好经历下一次的挑战。

在这次电视演讲比赛中,我确实在细节之处下了许多苦功,也做了很多的精心设计,以期在比赛中夺目出彩。在最后的演讲环节,我准备了道具,表演了魔术,甚至还当场脱了衣服。我敢肯定,我不是第一个上央视演讲的新疆维吾尔族人,但可能是第一个一脱成名的演讲者。别担心,只脱了外衣,里面还有表现演讲主题的衣服,而这些细节,我也足足构思了一个星期。

从演讲的准备到设计,貌似都做到了极致,但当时的自己读书少,一心研究西方文化,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被问到中庸之道时,确实知识储备不足。对中庸的理解,及其问题的研究还不到位。这么一来,演讲时,当然无法说服听众,更何况评委是大学外语系资深教授们。从这次演讲中我学习到的最大一点,就是没知识就别瞎说话,真正的演讲是有知识、有逻辑、高逼格的演讲。后来,我也开始了自己的阅读计划,坚持每周读完一本书,让自己的演讲变成真正有内容、有意义的演讲。

然而,一次失败获得的经验并不保证你在下一次就一定成功。3年后,我参加了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令更多的观众认识了我。这次比赛,我充分汲取了上次知识不足、内容不深的惨痛教训,希望自己的演讲能打动高端受众。在第一轮盲选中,我讲了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这个方法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曾分享给很多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第一轮演讲,我成为第一位让鲁豫、李咏、乐嘉、林志颖四位导师全票通过的选手,也让导师们对我刮目相看。但作为导师的乐嘉老师直言不讳,他告诉我,我的演讲太强调逻辑,没有感情,不接地气,有些曲高和寡。在第二轮比赛中,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成功俘获了鲁豫姐及各位导师和观众的支持。

但第三轮,我就忘记了刚刚学到的经验——演讲最核心的是要了解听众。乐嘉老师在演讲时会提前去了解听众的年龄、性别、所属地等资料,这样有的放矢才能产生共鸣。而我讲的“不要标签化他人”的题目,举例时却过于个人,说了很多关于自己家乡、族群的例子,而现场观众没几个是来自新疆的,大家很少能感同身受。最后拉票环节,我又犯了英雄主义的错误。当李咏和陈建斌老师(接替林志颖担任导师)很纠结,他们两位新疆老乡表示要投票给我时,我又主动提出不必如此,让出了8%的评委分数。而且我在裤兜里藏着秘密武器——第一次演说播出后,很多人发来微博感谢我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对他们的帮助。我本想进入后面对决时再把这些感谢信拿出来拉票,那一场胜券在握,不必使用这王牌。讽刺的是,王牌还没拿出来,我就再一次以微弱劣势惨遭淘汰。

又是一次失败,在别人看来,可能又是一次很大的打击,又要经历拒绝承认、愤怒、猜黑幕、说“老子不干了”的循环。但把失败当饭吃的我,已经习惯了。没有对比赛的抱怨,没有对对手的诋毁,没有对世界的失望。

姚明说,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不妨这样去考虑:是的,这是一次失败,面对它!这个失败将会是我们未来最终成功的时候,身上所悬挂的勋章。

我坚信,每一次失败,只是蒙着眼睛向成功又走了一步,即使告别,也要像英雄一般离场。就像我热爱的足球,真正不能接受和原谅的是放弃比赛的行为。你不知道你离成功更近了,是因为你的眼睛还被蒙着。蒙蔽你的是失败的苦恼,得把这苦恼放在一边,用头脑去理性分析,会发现失败也是为了鼓舞你继续向着胜利前行。

有趣的是,我失败那集播出时,我正在巴西里约看世界杯,很多朋友发邮件安慰我说,“艾力,你一定要走出失败的阴影。”甚至我的对手都希望我能放下担子,“Let it go。”我想,我人都在巴西了,这距离应该够远了吧?

跳出失败之后的四部曲,迅速开始第五部。失败可以是一个人前行的垫脚石,也可以是阻挡你胜利的铜墙。

生命是由一个接一个选择构成的,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

面对失败,你作何选择?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几乎所有听过我的时间管理法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是一个机器人吗,一点时间都不浪费,你这么活着累不累,有什么乐趣?

而看过我玩游戏的人也会感慨,你怎么可以连续玩游戏玩这么久,通宵达旦、不眠不休,能换来什么呢?

对第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做过的所谓浪费时间的事,可能比其他人都多。我喜欢下象棋、玩游戏、冥想,就连洗澡别人洗20分钟,我都能洗40分钟。

在“宇宙中心”北京的五道口,有个阿拉伯茶餐厅,我经常去点一壶茶,喝几个小时。反思一下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得失,看闲得不能再闲的书,和朋友们聊毫无边际的话题。甚至有一阵,我还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到天安门去看日出。我也曾经骑着那破旧不堪又无比心爱的踏板小摩托一路到了五环外的世界公园,一个人在夕阳下给好多景点拍照,下决心要环游世界去看看那些景点真实的模样。

对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无用之用,看似无用的事、无用的时间,常常也会发挥出它惊人的价值。至少,我曾经做过的很多无用的事,后来都产生了它独特的价值。

初中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学习弹吉他。众所周知,在看脸的时代,颜值高的人只靠脸就能吸引女生。而外表欠佳的人,只能寄希望于某种特长来吸引女生注意。学弹琴的人总是长相有些对不住观众,很多吉他弹得好的人,体态都比较胖,尤其是我所学的古典吉他。而那时我180斤的身躯,则再次注解了这一事实。

我曾经对父亲说:“你既然扼杀了我踢足球的愿望,那就让我学吉他吧。”这句话刚说出口时,我还战战兢兢,怕他说影响学习。没想到他答应得很爽快,让我不禁怀疑他是否年轻时也有学吉他泡妞的想法,把这个未竟的愿望寄托于我了。

冬天,教室里暖气不足,手指冻僵。我学的是古典吉他,居然错买了一把民谣吉他。一开始学得很苦,老师也是半吊子老师,指法教得不认真。但一个男人想让女人倾慕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即使为了能给女生留下好印象,我也拼了命。别人一个月练不好的曲子,我一周就练成了。当然那是因为,我每天都比别人多用很多的时间来练习,钢丝琴弦把我的左手磨出了茧,那层茧越来越厚、越来越厚。时间除了没有带走这层茧,也没有带走那些我练过的曲子,到现在我还能弹奏一些曲子,包括《小罗曼斯》《天空之城》等。

吉他弹得不错,我还是无人问津,只能在无聊或者昏昏欲睡时自娱自乐。但弹吉他后来居然在我大学、工作中又帮上了忙,它让我在简历填写有什么特长的时候,能心无忐忑地写上“吉他”二字。工作后,在一些活动中表演节目,我也可以露一手,让大家对我露出欣赏的目光,让自己如今看起来似乎也有了那么一层文艺气质。

我的父亲是一个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他并不喜欢娱乐。他的生活中,三样不变的事就是:工作,读书,看《新闻联播》。第一次看到他和朋友下棋,是小学二年级的事。现在想起来,当时他们下棋的场景,像极了经典电影《教父》里的场景。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两个人一言不发,对弈了4小时。那个场景让我深深爱上了国际象棋,并开始了象棋的学习。这个看似安静的运动,日后也带给我很多思考:不要让你的对手了解你的想法,不要为一步得失喜形于色,不要想着在短时间内获得优势。最重要的一个感悟则是“落棋无悔”,人生就像下棋,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反悔的机会。错过了那一刻,即使重来一次,即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往往也不能改变结局。因此,我学会了做很多决定的时候要谨慎又谨慎,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后悔。

我从12岁开始接触英语,比大部分人晚。对英语的兴趣其实是来自游戏《星际争霸》,这款游戏在中国风靡了15年,里面没一点中文,那么多玩家却各种操作全部都会,让人感慨有了兴趣学习动力可以如此之大。

玩着玩着,我会去研究相关的英文。《星际争霸》里当你输入密码获得游戏中的金钱时,秘籍是SHOWMETHEMONEY。当时我们是一个一个字母去背的,我研究了密码,其实是“Show me the money”(给我钱)。其他人为了游戏去研究了英语的皮毛,我为了游戏就研究得多了一些。很多东西都有英文版,就算中国历史读英文版也会有很大收获。当你发现,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稍微不那么懒,稍微比旁边的人做得多那么一点点,你就成功了。什么是成功者呢?当别人做1,你做到了1.5,别人做2,你做到了3。一点点积累就会产生质变。这款游戏,既启蒙了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让我渐悟到一些人生道理。

不过,就算是在玩游戏,我也会做一些大家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魔兽世界》里大部分玩家为的是装备、经验、升级,或者战胜别人的快感。而我喜欢的事情,是在游戏里的各个场景中游荡,自己在游戏里看日出、日落,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些闲得发慌的行为,让好多朋友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玩游戏了,他们说:“点卡烧钱啊,你这完全是在浪费生命。”这就好比其他人也会劝我说:“游戏浪费时间啊,你这是在浪费生命。”

但有时候,正是这些所谓无用的事情才定义了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长度由心跳多少下决定,而生命的厚度则取决于那些让我们紧张、感动、兴奋到心跳停止的时刻。《魔兽世界》里,我感受到了无数次这样的时刻——壮丽的场景、精彩的剧情和团队的合作。在这些时刻,还有那些游戏中闲游的时刻,我有了一个人的自由,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对于人生风景的全新探索。正是这些时刻定义、丰富着我的生命。

我最重要的一个标签——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就是来自游戏的理念。史蒂夫·乔布斯曾说,任何东西从后往前看,都可以找到联系,从前往后看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大学时他闲得无聊或者出于兴趣爱好,学了书法课。当时的无心插柳,多年后给了他灵感,能够把苹果产品的界面做到世界最美。

任何看似无意义、目的性没那么强的事在将来看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曾沉醉其中,全心全意去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