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益决定立场

什么样的人不犯错?

有些时候,有人一定希望你站好队伍,但是你知道,有时你不管怎么选都是错的。这时一定要学会装傻,虽然看起来很无能,但不会因此而犯下大错。

现实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形势的发展会逼迫你不得不站队,表示你的立场。当出现两个对抗的利益集团,一个圈子需要压倒另一个圈子,双方都会竭尽全力拉拢尽可能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此时,如果你选择中立,可能当时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一旦利益争夺战分出胜负,你的下场就是同时被所有人抛弃,成为人人敌视的对象。

站队就意味着要和另一方作对,站对了有时不一定有好处,但站错了队,后果很严重。轻则受到打击报复,重则丢掉乌纱,甚至被炒鱿鱼。

当你必须选择站队,但又知道无论怎么选都是错误的决定时,你该怎么办呢?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装傻经典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最不易犯错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傻瓜”!一个绝对没有威胁力的不长刺的笨蛋,收起獠牙,闭上嘴巴,甘当无人关注、让人鄙视的小丑——越是此种人,反倒活得越滋润。

对于一些敏感问题,我们也要学会装傻,甚至要装瞎、装聋作哑。

高德调查公司刚成立时,有位国内的李先生到华盛顿出差,对我讲了他在公司的为人之道:“我们是做食品生产的企业,前几年受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市场很差,总经理就想把公司搬到二线城市去,开拓二、三线的新市场。规划提上去,董事长不同意,就来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怎么看。”

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应对的,毕竟这是一个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李先生的个人选择。李先生笑着说:“诚然,事关重大,不可因为明哲保身,害怕得罪两位企业老大,就闭嘴不言,那不是我的风格。但我也知道,董事长对总经理的不满已有很长时间了。这个年度的销售很差,董事长认为都是总经理的责任。现在他想搬家离开一线城市,未必不是逃避责任的行为。总经理非常需要一个盟友来证明他的观点在公司是很有支持度的。因此,两个人都希望我站在他们的那一边,来推倒对方的观点。”

我说:“那你可真难办了,不管得罪谁,你这个市场部的主管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李先生说:“是这样,但从业务角度分析,我认为总经理的判断是正确的。市场不佳,销售下滑,他虽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是大环境不景气,他也无能为力。因此,基于这点考虑,我不可能支持董事长的想法,可我又不能明着说出来,不然我就成替罪羊了,董事长一定把他对总经理的怒火发泄到我的身上。”

李先生选择了装傻。他是这样对董事长说的:“老板,市场现在变化很大,一线和二线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即便公司搬了家,也未必就能转危为安。”

这句话让董事长很满意,总经理则皱起了眉头。但是李先生接着说道:“就当前的形势看,我们在一线的优势已经不大了,不管怎么样,总得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不妨先派几个人到二线城市打一打前站,看看效果。可以推行一些新的思路,半年后看看销售的业绩再说。”

这个表态,就是一种很聪明的转移重点的策略,成功地将董事长对准总经理的矛头转移到了“寻找市场的方法”上。同时,他既替总经理解了围,没有跟自己的上司作对,又替董事长想了一个“秋后算账”的方法:先让总经理找人去二线城市试运营,如果成功了,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不成功,则可以名正言顺地整治他。

结果就是,会议开完,董事长对李先生很满意,总经理也在散会后握住李先生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你看,这样的“装傻”是有多聪明!既回避了矛盾,避免让自己陷入站队的不归路,又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就像金庸说过的:“我年迈耳背以后,该听见的话就能听见,不该听见的话就听不见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装傻就有些过于明哲保身,不敢作为。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平时很精明强干,但你只要问他一些要紧的问题,他就罔顾左右而言他,一副听不懂的表情,让你无可奈何,又气又笑,觉得他很让人鄙视。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是很高明的生存术,是不知摔过多少跟头才修炼出来的境界。对于这类人,我们也要充分地重视,他们的技巧,有时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运用。

因此,你可千万不要瞧不起那些在你身边的“傻子”,他们话少,喜欢沉默,不出风头,占不到便宜,立不了大功,但在危险来临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你,平时风头出尽,精明过度,这时就开始皱眉了。

所以,在你们眼中的一些“傻子”看似愚不可及,其实一点不傻,那只是他们的护身之术罢了。

最正确的答案不在选项中

真正倒霉的总是那些在二选一时明确表态的人,他们或支持A,或支持B,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但更多的事实是,A和B都不是最正确的选项。如果到最后你才发现自己站错了队伍,当时的表态就是在为你自己挖坑。

你不要害怕自己的装傻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傻子无罪。夸张一点地说,傻子杀了人都不犯法,你怕什么呢?即便他们看出你在装傻,也依旧拿你没办法。相反,有些人还会觉得你很识时务。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整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美女陪侍,只顾享受,不知今夕何夕。于是他问身边的人,人们都说不知道,他又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叹了口气,对他的从人说:“一国之主,让国民们连月日都忘记了,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清楚,却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我也很危险了。”

于是,他就对使者推辞说自己也喝醉了酒,一点也不知道时日。

还有一个故事,说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两个人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其中的三面视野都很宽广,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给遮蔽了。

田成子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就急忙叫人把树砍倒,但没砍几下,他又不叫砍了。家人问:“您为什么又改主意了?”隰斯弥回答说:“田成子有篡位的野心,如果我表现得像知道了这个秘密,那我一定会很凶险。如果砍掉这些树,他肯定觉得我窥到了他的企图,一定会杀我的。不砍倒树,未必有罪。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这就是一种通过装傻表明“站队选择”的智谋。首先我不表示出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不用担心我成为你的威胁;其次,就算知道了你的阴谋,我也会藏在心里,不会说出来,所以你更不用将我当成敌人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燕王朱棣夺位之前的装疯卖傻。建文帝想削藩,派人试探朱棣的情况,看看朱老四是站在哪边的,对此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朱棣知道这时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作为藩王,他是无法表态的,因为不管他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皇帝都不会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

所以,他只能选择唯一的办法:装疯卖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佬,他当然是能屈能伸,说装就装,一点不含糊。很快,朱棣疯了的消息就从北京传到了南京,大家都大眼瞪小眼,不敢相信。

建文帝听说以后,大为吃惊:我这位叔叔向来强悍无比,有勇有谋,而且身体很棒,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疯了,不会是耍计骗我的吧?建文帝不是傻瓜,他当然不会轻易相信,就派了使臣到北京去检查燕王的病情。使臣领旨就去了,进了燕王府一看,好家伙!朱棣堂堂一个藩王,开国太祖的亲儿子,大热天的穿着棉衣躺在床上,口中流沫,全身都是脏东西,眼看就要疯死了。看见使臣来了,朱棣两眼发直,眼神空洞,表现全无异样,和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没有任何区别。使臣看了看,还是不放心,就在北京停留了一阵子,没几天,就听说燕王府发生了更大的事情:朱棣竟然满院子找屎吃,把辉煌高贵的燕王府搞得臭气熏天,人人掩鼻。

这么一来,由不得人不信了。使臣赶紧回到南京向皇帝汇报,说:“吾皇啊,您就放下这颗心吧,据臣在现场的亲眼目睹,燕王何止是疯了,简直已经失去了一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一只得了失心病的动物。别说他想割据一方了,能保全性命多活两年,都已经是奢望了。”

建文帝哪里玩得过这位整年都在北方与蒙古人打仗的老谋深算的叔叔呢,就信以为真,不再削他叔叔的藩了,也扔下了杀掉朱棣的心思。结果,给了朱棣充裕的整军备战的时间,不久,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进攻南京。建文帝的军队被朱棣的大军打败,他也丢掉了皇位,葬身于皇宫的火海之中。

社会本就是是非之地,哪怕你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招惹祸端。因此做人要不露声色,不要太尖刻,待人和善。要知道,伸手不打笑脸人,谁都不愿意跟一张横眉冷对的脸孔打交道;做事不要太执拗,要懂得圆滑通达,懂得放低姿态,这才是聪明睿智的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著名桥段:刘备在还没有发迹以前,到处跑路,一会儿往东跑,一会儿又往西跑。有一段时间,他迫于无奈,只能追随在曹操帐下,为了防备曹操害他,他每天就只在后花园中浇灌除草,丝毫不表现出自己有志于天下的政治野心,主动将自己归于混吃等死的那一拨人。

但是曹操对他一点都不放心。有一天,曹操邀请他在一座小亭中饮酒,曹操问他:“刘备啊,你看当今之世,谁可称为英雄啊?”刘备傻乎乎地列举了几个人,这个厉害,那个也不错,全是英雄。曹操一一听来,都轻蔑地摇头否认,对这些人不屑一顾,最后却突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的意思就是,天下能做点大事的,就我们哥俩了,你可别不承认!

此话一出,不亚于天雷当顶,刘备一听慌了手脚,自己的志向被他看穿了,自己恐怕小命不保。他敢承认吗?哪怕有一丝认同的表现,估计很快就要人头落地,让曹操给灭了。因为曹操明显是在试探,看这小子是不是要跟自己争天下,是不是站在自己对面的那一类人。

因此情急之下,刘备吓得将手中的筷子都掉落在地上。当时天空阴霾密布,突然打了个霹雳,他急中生智,对曹操说:“哎呀,您看这雷声真大呀!”于是,他成功地将曹操对他的疑虑消除了。

试想一下,假如刘备当时明确表态,会有什么下场呢?这就是一种在强者面前的伪装之道,也是在凶险莫测的局面中隐藏实力和避免风险的最佳策略。

卖弄聪明“死”得快

很多人喜欢立刻去展现自己的精明,无论说话还是做事,生怕别人把自己当成傻子。把精明展示给别人看,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自鸣得意的结果,经常是自敲丧钟,成为人们嘴里的笑料。

自鸣得意的倒霉蛋总是特别多——他们自以为聪明,并且四处卖弄:“嘿,瞧瞧我,有比我更聪明的吗?”结果证明他们比谁都蠢。

纵观他们的共同点我们就会发现,这类人大多很有才气,或者觉得自己很有才能,所以才会恃才孤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越有才华的人就越骄傲,觉得自己简直不可一世。但是又怕别人看不到,就总想着耍将出来,让别人看见并且赞美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看扁别人,过分自信且又自负。

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站队和选择阵营的问题:因为我不需要巴结你们,我压根就看不上你们,你们应该来巴结我才对。怀着这样的心态,他们不会拉帮结派,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朋友,特立独行,跟自己才是一派的,和谁都聊不到一起,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孤立。结果呢,在人际交往中四处碰壁,反倒被真正聪明的人利用,乖乖地充当了别人的炮筒、玩偶或者替罪羊。

自作聪明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表面看起来挺精明,实际上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专门给这种人设定的警句。凡是混在职场、社会的人,如果你意识不到此言有多么重要,吃亏是一定的。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才子苏东坡,这位宋代著名的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收敛,恃才傲物,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一次,他去拜访丞相王安石,等待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张素笺,上面题有两行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很聪明,一眼就认出笔迹是王安石的,不禁哑然失笑。“西风正是秋季的风,而秋季菊花最盛,根本不惧风吹,即使焦干枯烂,也不至于落花满地。这个王丞相可真是个老糊涂了。”

此时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对方是高官、一国之宰相,我应该低头巴结至少尊重一下”的概念。他想到的是,老家伙在糟蹋诗歌嘛,我得点醒他!所以,苏东坡扬扬得意地提笔续写了两行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他就将两篇诗稿放在一起,起身离开了相府。

王安石当然看到了诗稿,马上皱紧了眉头,急问下人,方知是那个年少轻狂的苏东坡所为。这位当朝大佬,心里边那叫一个不舒服。

事实是什么呢?在黄州一带,菊花真的是会落瓣满地的,而不是苏东坡想的那样。苏东坡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随意评头论足,发表错误的见解,还把这种未经调查的观点当成绝对正确的,对别人正确的看法冷嘲热讽,只能自找难堪了。

犯了错就得受惩罚,狂妄的人总有一天会碰壁。后来王安石就奏明皇帝,把苏东坡给贬到黄州去了,当了一个芝麻小官。王安石心想,我才没兴趣当面教训你,你就去那儿自己发现和总结错误去吧。

无论你多么聪明,如果在不恰当的情况下表现自己,就是一种愚蠢。何况有时自以为的聪明,很可能是错误的。像苏东坡这种情况,就算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也是抢了王安石的风头,驳了人家的面子,下场还是得到黄州反省去。

不会作诗也没关系,最要命的是不会做人。一个人时时处处不忘表现自己、卖弄自己,只给自己脸上贴金,不为别人的精彩鼓掌,怎么会有人喜欢他呢?所幸苏东坡遇到的是王安石这样的一代明相,顶多贬他的官,挫挫他的锐气,假如撞上赵高、李斯那种人,他的下场恐怕就不是“面壁”这么简单了,搞不好脑袋都丢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招摇,反而会装作一无所知、又笨又傻的样子。为了迷惑和取悦对方,关键时刻,他们通常会适时地装糊涂,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睁只眼闭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一点不傻!

记住,千万不要随便卖弄你的聪明!不管是做事,还是处理人际关系时,这一点都非常重要。在别人面前,谦虚低调一点,总有好处。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但只有“傻子”才更容易避开攻击、受到保护。当别人都在展现聪明的时候,果断地退一步,你会发现,事实和真相并非你看到的样子。

“沉默,还是沉默!”

高级装傻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要领只有一个——管住了自己的嘴巴,抑制住自己迫切想表现的欲望。沉默,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大的智慧。

在你就某一些事情表态之前,在你开口之前的10〜60秒钟,先让你的大脑转上几千个圈——想清楚这种做法的后果,然后再采取行动,说一些在当时看起来最适当的话。如果不确定会有什么后果,那么你最好的做法就是沉默,把你的舌头“绑”起来,不要透露你的任何一种倾向。

不得不站队和表态之时,不要紧张慌乱,可以顾左右而言他,实在逼急了,就说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随你怎么说,反正就是不表态。只要你双眼无辜地望着对方,像是一位傻乎乎的标准弱智,别人是不会穷追猛打的。在职场上,这不叫呆滞,叫作智慧。

还有一种装傻的办法,叫作被动的装傻。这是因为自己对于事情的真相不清楚,对于两人的恩怨不清楚,或者此事关系重大,到处都有陷阱,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因此只得装傻了。碰到这种情况,打死也不能表态,沉默为先,躲藏在后,不管对方如何地鄙视、愤怒、挖苦和嘲笑,这个态,都是千万表不得的。

这时,抱定一个心态:“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跟我没半点关系。”

因为有时候,对方不是不了解你的态度,只不过是想借你的口,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罢了。这是更大的危险,如果你开了口,就成了他的棋子和工具,你说惨不惨呢?所以,你只有装得“更傻”才可以过关。

明末的崇祯是一个亡国皇帝。他为何会亡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经常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却又想中兴大明,许多事想做却又让大臣承担责任。所以,每当他要做一些事情时,自己死活不开口,就想让大臣先提出来,他再批准去做。事情做得好,是他的功劳,做不好,就把这个大臣杀了——谁让你提出了这个办法呢!

因此,时间一长,臣属们摸透了皇帝的这个脾性,都不敢开口说话了。皇帝问:“李自成是该招抚还是该剿灭呢?”大家一片沉默。皇帝又问:“关外的皇太极,是该和谈,还是该主战呢?”大家同样一片沉默。

这可怪不得大臣们,因为前车之鉴实在太多了。对农民起义,崇祯起初想以招抚为主,杨鹤自告奋勇,提出了招抚之策,结果招不住、抚不平,农民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崇祯就把他法办治罪,杨鹤成了皇帝的替罪羊。后来,兵部尚书陈新甲琢磨着皇帝想跟清朝议和,就提了一个议和的建议,崇祯说:“你去办吧,但要悄悄地做。”陈新甲就去办了,结果不慎走漏消息,满朝大哗。崇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又把陈新甲给杀了。

有这样一位只想让属下背黑锅的上司,你不沉默,又能怎么办?所以,卖弄聪明,必须看上司是什么人。如果上司不是那种爱才和惜才之人,你就一定要学会装傻,先保全自己,再找机会做些实事。

可惜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心态浮躁,都在极欲地卖力表现自己的小聪明,唯恐别人说自己傻,笑自己笨,骂自己呆。于是我们就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都栽在了自己这张嘴上。

两个上级激烈地在那儿厮杀,争吵,辩论,你怀着一颗表现自己能力的心扑上去滔滔不绝议论点评一番,不是得罪了A,就是让B很不爽。好了,战况结束,两位领导握手言和,然后你就惨了。

这种事情,就得揣着明白装糊涂,能躲就躲,躲不了,也得傻呵呵地表示你什么都不懂,千万不要伸出脚,站在某一条船上。因为领导之间,打打闹闹是常事,牺牲掉你这样一个小卒,那也是眨眨眼皮的事情。

李鸿章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如果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话虽这样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得要领。这句话简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指示纲领,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当下属,都可以拿来作为参考。为什么最容易呢?因为你只需要懂得装傻就行了。许多人明知道自己摆不平一些事情,却硬往死胡同里钻。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装傻都不会,而且还颠倒过来,非得去装明白。别说自己懂的事情不想放过,连本来就一知半解的事,他们也要上去凑热闹。

说什么好呢?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强者的垫脚石了。

真正聪明的高手,都是大智若愚之人,该精明时精明,不该精明时装傻。在职场上,在仕途中,会装傻的人才容易合作,不会装傻的人只能成为大家的笑料。要知道,貌似聪明地做出选择只会“死”得快,只有装傻才能活下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你是他的人,他却是他自己的

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你是他的,他却是他自己的。”没有一个人是靠得住的,包括你的上司和下属,也没有一个同事值得你付出所有的信任,就连朋友也是如此,甚至于对你自己,有时也要小心谨慎,因为自己的行为也会背叛内心。所以,必要时留一手,别把自己扔进没有退路的墙角。有时,正因为你太信任一个人,才变成了他的牺牲品。

任何时候都一样,谁是你的人?没有,包括平时那些跟你最亲近的家伙,他们归根结底也不是你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只是一个给上司出力干活的人,随时都会被过河拆桥。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你才能生存下来,不被利用和抛弃。

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稍微受到一点鼓励和青睐,被上司安排了很重要的任务,然后上司再温暖地献上一句“我很看好你”,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器重和爱戴,恨不得把心肝肺都挖出来让上司看看:“我是多么忠诚和努力呀!”于是,一路上拼死拼活地为领导卖命干活,结果论功行赏的时候,上司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自己不但一点好处没捞着,还被扣了个好大喜功的帽子。

这种事情并不新鲜。历史上,为什么许多开国功臣在皇帝的江山安稳之后难以避免地被杀?他们在跟着君主打江山的时候,备受恩遇;打下铁桶江山以后,却无缘无故地脑袋搬家,死了还是个糊涂鬼。

主子喜欢他们,恩宠他们,是因为主子能用得着他们。有的在前线拼命杀敌,有的在帐中运筹策划,都是在给主子开疆拓土,这个时候主子能给他们冷脸看吗?等天下平定了,所有的敌人都被消灭了,他爬上了龙椅,就高枕无忧了。主子们唯一有点担心的,就是怕那帮跟着自己一起共患难的老兄弟们会取代他们。因此他们寻隙就将他们除去。

忠诚总是有限度的

聪明之士会选择功成身退,既立下了汗马功劳,让老大感念你的好,又能留名青史、万世流芳。可惜的是,这样的聪明人太少了,历史上也仅范蠡和张良两人而已。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混得极惨,夫差将他囚禁在一间小石屋里,还故意羞辱他,要他在大街上为自己牵马执鞭,但这个时候,范蠡仍然没有背叛自己的主子,跟着勾践隐忍到底。

3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将勾践放还回国,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积蓄力量以报会稽之耻。范蠡与另一位很有才能的大臣——文种为他苦心经营谋划,共同拟定了“灭吴九术”,多年以后终于将吴国一举歼灭。

勾践灭吴以后,在诸侯国中确立了领袖地位。正当群臣在欢庆会上欢呼雀跃的时候,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就觉察出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安乐”的君主,于是趁夜泛舟五湖,过得逍遥自在!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再看看范蠡的好友文种是怎样的结局:范蠡走后,勾践对有功劳的老臣没有一点赏赐,跟旧臣也渐渐疏远了。有好多老臣都纷纷告老,文种郁郁不乐,常常称疾不朝。有一天,勾践去探视他的病情,临走前将自己的佩剑遗留在文种家里,文种一看不得了!

这柄剑名曰“属镂”,大有来历。吴国著名的宰相伍子胥就是被吴王夫差给赐死的,勾践将此剑留给自己,其中深意自然不问可知了。他不是傻瓜,马上领悟到了“老板”的真实意图。可怜的文种,悔不当初,却又无路可退,只好拿起剑来,引颈自刎了。

范蠡跟着勾践在吴国饱受3年苦难,即使夫差想拉拢他为自己做事,他都断然拒绝了,依然死心塌地地追随勾践。可是他能看出勾践的性格,先给自己寻思好了退路。《菜根谭》里说:“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范蠡正是令人称羡的通达睿智之士。

给上司做事,始终站在上司这一边,对上司忠诚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

但是,你不能任由他摆布,也就是说,你在为他服务的时候,也要给自己留个心眼。

替死鬼原理:伤害控制

有的人需要“替死鬼”来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

曹操问他的粮草押运官:“我可以借你的东西吗?”押运官诚惶诚恐:“小人有的一定双手奉与丞相!”曹操说:“我要借你的项上人头。”于是,押运官死了,曹操厚葬他的同时,说他贪赃、玩忽职守,化解了士兵军粮短缺的反抗心理。

无数的史实都提示我们,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后人应该警醒了。当你意识到自己是谁的人时,不妨问问自己,他是你的什么人。要知道,在他心里,你可能只是个挡子弹的。

某公司的秘书,一直以为他的领导是他的知音,因为平时没事,两个人经常聊点文学、商业、科幻等话题,很有同感,两家的私交也很深。这位秘书就觉得,他和领导的关系绝不只是上下级这么简单,而是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朋友,还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良友。

但是有一天,某个项目出了问题,公司派人调查,领导把自己的秘书出卖了,让他成了替死鬼,而且眉头都没皱一下,跟他谈话时,还说这是伤害控制,是将问题严重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最佳方式。这时,这位秘书才发现自己真正了解了职场的真相:他是他,我是我。

像这种事情很多,下属跟领导近了不行,远了也不行,那我们应该怎么定义跟上司的关系呢?

最常见的是第一种,你应该完全地忠于上司,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此成为上司的马前卒,不管刀山火海你都先冲上去。就像上面我们所讲,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曹操的运粮官”,在老板需要时,什么事都做,包括献上自己的项上人头。

第二种,当然就是表面的效忠,听上司的指挥,但实际上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你只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义:我只是在给他干活,如此而已。如果自己的利益有所需要,我就可以果断地抛弃他,壮大或保护自己的利益,让上司一边喝风受罪去。

也就是说,我该站在哪一边,成为谁的人,判断的唯一标准,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别的任何人的需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活到最后,同时活得最好。

让强者和你同一个阵营,你就赢了

一个擅长站队的人,他完全可以做到反客为主,将强者和自己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个方法的前提,是你长期对于某个上司效忠,并获得极大的信任,乃至于整个公司之中,大家都知道你是他的人。

如果你能让强者(领导或者强大的客户)成为你的盟友,让他站在你的立场和阵营中,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对方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你的一枚无敌令箭。不管你做什么,都会被当作是他们的意图,使你的影响力大大提升,也在无形中为你扫清了一些障碍。

像历史上那些“狐假虎威”的例子,都是这样发生的。比如明代名臣严嵩之于皇帝嘉靖,为什么他横行政坛几十年,做了那么多坏事,无数的人告发他、调查他,就是扳不倒他?因为他很聪明地将自己和皇帝绑在了一块,他做的事不仅是为自己,还是在为皇帝牟利。如果一查到底,那些言官和良臣们就会发现:这些坏事都是皇帝干的。

对这个结果,皇帝是不允许的。所以,严嵩很安全。直到严嵩开始威胁到皇帝的利益,尾大不掉了,皇帝才决心把他干掉,榨取他的最后一点价值。

利用上司的权势,这叫作借势,同样是你对上司效忠的回报。怎么把上司绑进自己的战车呢?就像严嵩的策略,功过相绑,让自己和皇帝互为一体。比如你犯了错,你上司必定有两个选择:一个方法是大义灭亲把你牺牲掉,保全他自己;另一个方法就是,与你绑在一起,共同来扛。除非你犯的错误足够大,大到上司如果保你,他自己也得完蛋,否则恭喜你,一般而言上司都会选择第二个方案,也就是和你一块扛,以保全他自己的名声,捍卫他的形象和在大多数人面前的权威。

我的客户凯罗投资公司是一家由华人设立的投资机构,它曾经在洛杉矶的一次股权投资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使公司损失了上百万美元,但负责此次运作的市场主管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顺利地升任公司的财务总监,把曾经激烈地反对此次投资的原财务总监给挤走了。

为什么出现了如此奇妙的结局?因为这次投资决策是老板和他共同做出的。表面是他自己的建议,背后却有老板在支持。所以,当错误的投资后果显现出来以后,面对原财务总监的指责,脸上无光的老板第一选择就是把这个反对者拿掉。老板保护自己的颜面,为了体现自己决策的正确,肯定不会处分这个负责具体运作的下属,反而还要奖励和提升他。

因此,安全的定义就是:你必须让上司和你犯的错误发生关系,并结为事实上的同盟。这很难做到,但不代表没有人可以做到。

在中国历史上,赵高和胡亥,秦桧和宋高宗,严嵩和嘉靖,和珅和乾隆,都是这种“绝妙”的组合。皇帝并非不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但由于他们巧妙地将责任与自己背靠的大树(皇帝)绑在了一起,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得了自己的平安。这条生存法则同时也充满了黑色幽默:只做好事的人,常常一流放就是三千里,那些犯下很多错误或者做了坏事的人,有时却可以登堂入室,成为公司和社会中的大红人。

原因很简单,前者只想把好事记在自己身上,后者却成功地做到了将坏事留给自己,把好事记到领导的头上,双方站在了同一个阵营里,自然也就一起成为了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