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4 尽你所能,把时间用到极致

如果时间没有记录,

就好像生活不曾发生过一样。

吃掉生命的隐形黑洞

一次饭局上,大家提前约定吃饭时谁也不能玩手机,要专心聊天。一开始大家都有些不习惯,但渐渐地大家都投入到了这种面对面的真实交流中。然而,我发现有位朋友却总是眼神飘忽不定,每次我和她对视,没几秒钟她就移开视线。我不禁揣度:难道是我魅力太大了吗?直到饭局结束,她拿出手机,好像握住了灵魂一样,整个人才恢复了生气。我才知道她原来是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手足无措。

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2007年,乔布斯说iPhone将重新定义手机时,他可能没想到,iPhone也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注意力。

过去的社会,无论如何浮躁、喧闹,每天还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专注。现在,一个人平均每6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手机让我们的灵魂分散,人在心不在。过去我们不停地刷微博刷校内,还只能在电脑上,现在大家则是一起刷朋友圈,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手机,只要有手机的地方就有朋友圈。同时还诞生了不少“点赞狂魔”,朋友圈里只要有条新动态他就去点赞。最让我想不通的就是那些自己给自己点赞的人,看到他们,我会想起青春期我和哥们在情人节收不到巧克力,有个哥们就自己买了盒巧克力放到自己的桌子上,过了半小时拿起巧克力假装很开心,好像真的有了女朋友一样。

点赞也罢,刷朋友圈也罢,手机让我们变得无法再专心于当下的生活。

好久不见的朋友相聚,原本应该好好聊聊从前、聊聊现在,最后却变成你低头玩着手机,我低头玩着手机,场面“冻”人。

出去享受一顿美食,菜端上来,原本应该用味觉视觉去体验它的色香味,现在却变成大家先拿出手机,从不同角度为饭菜拍写真,然后发到朋友圈,一边吃饭一边等别人点赞。

因此,有段子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前一阵美国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有一种新的现代病multiscreen syndrome(多屏幕症候群)。人们总是习惯开着电视,同时看着电脑,还玩着手机,以为这样可以同步进行多项工作,让生活更高效。但实验证明,这样的效率比专注做一件事要差很多,所谓的高效其实是一种幻觉。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有向其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过度发达的科技产品的滥用,已经让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全心全意的时候。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都需要专注。三心二意带来的是我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作为一个著名的反手机斗士,我其实也是一个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有一段时间,我的注意力分散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程度,删过无数次微信,可每次删了不到半小时就觉得有一个会改变我一生的信息要错过,就又马上下载、重装微信。最后想来想去,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关闭了朋友圈,瞬间感觉世界清静了。

可怕的是,虽然我的大脑知道关闭了朋友圈,我嘴上说不想看,但我的身体却是诚实的。朋友圈功能关闭后,原有的位置变成了“扫一扫”,有好几次,我拿手机看时间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我的大拇指不由自主地“碰”到了微信,点开了“我”的选项,自动点击了原是“朋友圈”现在是“扫一扫”的地方。

除了手机等SNS工具,还有很多其他小事也在偷吃着我们的时间。

早上毫无意义的赖床。明明8点已经醒了,却硬要在床上赖到9点再起床,白白浪费掉一个小时。

本来只打算和朋友聊天2小时,不知不觉聊了4小时,直到最后两个人无话可说,可碍于情面,也很少有人先开口说“咱们今天就到这儿吧”。

明知道没有自己特别想看的电视节目,还不停地换台,最后不是百无聊赖地看广告,就是躺在床上拿着遥控器发呆。

有些时候我觉得,人生就是要有些可以用来浪费的时间,可浪费也要浪费得有意义,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看一部经典的电影,打上1个小时的羽毛球,对着阳光发一会儿呆……我曾经对自己的时间分配做过统计,2014年的365天,8760小时里,我毫无意义地浪费了775小时,约等于32.292天。相当于一个月的时间我都浪费在刷微博刷朋友圈这些百无聊赖的事上,这些时间都够我去南极旅行一次了。

像我这样把时间精确到半小时的人,都会在一年中浪费一个月,那些没有做过时间管理和统计的人,很难意识到时间流走了。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需要专注工作时,我通常会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并且放得离自己远远的。然后坐在电脑前,在不连接网络的情况下备课、阅读、写作。在清晨最高效的时候,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当我全情投入时,完全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而高效完成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则会让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获得拥有自控力的满足感。其实,真的不用担心在这几个小时里会有改变人一生的电话打来,通常,除了父母和10086外,很少有人那么主动地联系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喜欢打扫自己的房间,工作忙的时候尤其如此。到处堆着没来得及洗的衣服,床上、书桌上是没读完的书,而我突然想读哪本时,要花很多时间从那小山一样的书堆里去找。还有一些似乎有用,却很长时间用不到的东西,令本来不小的房间显得十分局促。

后来,读过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书后,我很赞同她说的“断舍离”这种生活态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身处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我开始整理房间,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把那些“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生活空间简单了,工作效率也更高了,省下了很多整理和找东西的时间。

物品如此,情绪也是如此。那些让我无法专注于生活和工作的负面情绪和思考,要及时“断”,犹豫得越久,生命中失去的亮色就越多。而那些原本可以用来享受生活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

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远离那些吃掉我们生命的怪兽。

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

2012年1月16日,我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物。他去世后有半年多时间,我不敢踏进他的房间一步,总怕触景生情。我从来没在妈妈和妹妹面前哭过,父亲去世后更是没有再流过一滴眼泪。可是我的心,始终挂念着父亲。

翻开他的日记本,前面几页记录了很多生活的瞬间:

“2009年1月1日,我从今天开始写日记记录我的生活了。过去很多事都没记下来,很可惜。”

“1月2号,今天带家人一起吃饭逛街。”

……

“6月2日,半年没坚持写日志,对工作有些反思如下……”

然后就是一片空白。

长大后的我,其实和父亲的感情交流很少,他的事我并不知道。翻看父亲的日记,凭借着这些记录,我对父亲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突然想,如果生活没有记录,就好像生活不曾发生过一样。即使是每天自己经历的,如果没有记录,真正留下印记的也很少。

于是,我决定对自己每天的生活也要有所记录,后来又因为工作关系,读了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文章,就慢慢形成了一套记录时间、记录生活的方法,并用这个“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更高效。

在记录时间之前,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过去一年的新年目标,你实现了吗?或者说,你还记得当初的目标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发现,今年我打算实现的计划就是去年新年制订的,前年策划过要执行的,大前年构思的——总之都是同一个目标,却一直未被实现。可能我们每一年的新年目标都只是把去年的目标重复一遍。

当我发现自己的这个问题后,我从2013年开始有了改变。之前我是80公斤的胖子,几乎没有太多说得上来的成就,但是在这一年,我录了52期《酷艾英语》节目,总点击量超过了5000万次,邀请到世界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参加这个节目,也做了自己的APP,写了5本跟英语学习有关的工具书。并且身材在年底就变成了72公斤、有了腹肌和人鱼线。虽然达不到美剧男主角的标准,但还算可以,我还在不断练习。

很多人听到我的这些改变,都会好奇我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人生过好了,问题就不大。人生当然是个宏大的话题,但它却可以落实到一个相对具体的东西上,没错,人生就是时间,人们活着就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几十年时间。很多人年轻时自以为有大把时间,就常常挥霍无度,年老时才知时日无多,才学会珍惜时间,却为时已晚。

古代的牛人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其中一位就是一百美元上的哥们——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的时间管理为世人景仰。不过大部分人会犯一个错误,一说到时间管理就想到各种各样的时间计划,定各种雄心勃勃的目标。可能你这个假期已经订好了非常完美的计划,7点起床,7点到9点读英语,9点到12点做作业。计划本身非常棒,但是实施的时候很可能就变成10点起床,然后玩电脑玩电脑玩电脑,一直玩下去了。

有些时候,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最后微博微信什么的诱惑又让自己无法实现目标,非常痛苦。所以我说订计划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直接通过订计划来改善时间管理,就好比去医院不诊断直接开药。你还不知道你过去的时间是如何浪费的,怎么能去确定未来的时间会用得更好呢?

因此,比起管理,时间记录或许更有效。

时间这个东西很抽象,“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了更重视时间的价值,我采用把时间当金钱一样去记录的方法。

平时,我记账记得比较认真,早饭、午饭、晚饭、理发……所有的花销都会去记,精确到0.5元,每个月也会用Excel表格做出来,有折线图,每一项开销也有柱状图,记得非常清楚。这并不是说我是个抠门的人,我只是想知道钱去哪里了,不然的话就像破开一百块钱,很快就花得所剩无几了。

用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时间就能像账单一样被记得很清楚。

原理很简单: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17个醒着的小时,按半小时划分,将时间分为34份,就有了34枚金币。

每天晚上,数一下金币是怎么花的,你就有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收获,你会发现,一天的时间,都干了什么,高效与否,一目了然。这也是我这一年能做那么多事的最重要的原因。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是7点起床,不能8点起床?可以,那就是32枚金币。9点起床可不可以?那就是30枚金币。

以半小时为单位来记录的原因是,半小时是我们大部分人完成一部分工作的时间,半小时足够了。或者说,你要完成4小时的工作,半小时是你做好准备进入这个工作的时间。半小时屁股坐稳了开始写论文,你就可以一直写下去,但如果这里动动,那里动动,刷刷微博,聊聊朋友圈,那我相信,你可能一直进入不了状态。

记录的时候,不必每过半小时就停下来去记录,我每天是睡觉前花5到10分钟去记。甚至有些时候,我两三天乃至一个星期都忘记了,还是会花半个小时时间坐在那里,认真回想并记录前几天的事情。如果晚上记录的时候,一天做过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怎么办?那就果断标记成浪费的时间。如果你这段时间高效工作、认真学习了,你肯定不会忘记。如果这段时间你玩得非常开心,和同学聚会吃饭了,你也不会忘记。什么样的事会记不住?就是干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刷微博、看网页,这类时间果断标记成红色。

记录完毕就要去分析,我把时间分为五类,这五类可以概括生活里所有的事。第一类是尽情娱乐时间,就是高效地玩,无负罪感地玩,用蓝色来标记。比如说和朋友聚会,和另一半约会,和任何人做开心的事情都可以这么去标记,我也会把自己锻炼的时间放到这一类。有些时候读书看电影我也认为是高效地玩。记录这类时间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自己,你每天也可以有不少时间活得很开心的。

接下来,是休息时间,包括睡觉的时间,我把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间也标记成休息,包括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也标记成休息,毕竟这段时间我们没有跑,也没有累得满头大汗,偶尔我也会在路上听听音乐或看看电子书。这些时间都被我标成绿色,一眼看到这些绿色时间,就知道今天为自己积攒了足够的能量。

然后,是强迫工作的时间,用橙色标记。比如说大学有些课你不想上,但是不得不去上;工作的有些会你不想开,但不得不去开,你可以标记成强迫工作的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主观的概念,在过去的一年,我学会把强迫工作时间压缩到最短。很简单,如果这个工作我不想去做,但人又必须到场,我就会在脑子里想些计划,做些其他的思考。这段时间就巧妙地转化为高效工作的时间了。

再往下,就是我最喜欢的高效工作时间了,包括高效地工作、看书、学习,任何能产生价值的时间都标记在这里,用黄色来表示。

红色最可怕,是拖延的时间,做些没意义的事,比如在朋友圈自己给自己点个赞,早上在床上赖上半天床。我不是说我不睡觉,我晚上睡6个小时,中午睡1个小时,睡眠时间是足够的。但有些朋友,他可能早上7点醒来,但在床上一直赖到10点,最后躺到头疼才起来。这段时间可以标记成拖延的时间,因为你什么都没有干。其他拖延的时间,包括本来说好了出去玩3个小时,但不知不觉玩了6个小时,多花的3小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时间你也要果断标记为拖延。任何你认为没有意义的工作,都标记为拖延的时间。

这么一来,每一天的时间五颜六色会很有趣,你也可以进行计算。好消息是,你不需要一个一个自己数格子,通过下载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的APP,它可以帮你分析时间。

有些时间并不是从整点开始的,比如8点15分到8点45分做了一件事,我采取的方法是类似化,约等于化。我会记录成8点到8点30分做了这件事。没关系,你只要有个大概的记录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坚持,而不是去过分在意细节。

Excel表格的优势就在于你可以写很多字,我有时候还会在格子里写文章。比如我开了一个会,很有感触,就把心得记录在那段时间里。所以我这个记录法,不仅仅是简单地看颜色,还是心得体验的宝贵记录。

每周记录完成之后,我都会进行一个反思,把每周做的有意义的、傻的事情记下来。比如我会记录每周看过什么书、什么电影以及印象最深的5件事——这5件事是这周相对来说最有意义的,记下来会相当有收获。你每周做的最傻的事是什么,这点更重要。我以前就做了很多傻事,包括我的手机掉到马桶里,被骗了钱,还丢了护照。我都记了下来,只要我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就行了。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人,这一生都在犯相同的错误。

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你应该知道自己每一天都有哪些收获,每一天都有哪些成长。这些表格就会帮你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每一周我把自己高效工作的时间除以4,而把我拖延的时间除以2,之后用前面得到的数字减去后面得到的数字,即为我奖励自己的时间,通过不断地高效工作,减少拖延时间,我就有奖励自己的时间了。这部分时间就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去玩《魔兽世界》。

时间记录会帮助我检视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过:“不经过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应该了解自己,这些都可以从时间记录开始。它也会给你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控力。

其实一个人无法实现目标是因为缺乏自控力,而自控力来自成就感,成就感又来源于对自己生活轨迹的记录。我们玩《超级玛丽》时自控力超强,成就感很足,就是因为屏幕左上角有计分,但如果把计分去掉,就一个小人跑呀跑,你就会觉得很无聊。希望你通过这个表格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时间记录会证明我们活过。我过去的一年,真的非常精彩,每个月的时间如何规划如何使用都有相关的记录,每一周,也有相关时间表格的统计、分析,有些时候浪费的时间多了一些,有些时候休息的时间少了一些,我也会相应地调整。我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这些时间,就是我公司的财产,我每周要进行相关的总结。你也试着经营一下你自己这家公司吧。

当然,有人会说,艾力,既然是家公司,你就给我们个年报,2014年你的时间到底是怎么花掉的?1年一共是365天,52周零1天,8760个小时,每天34枚金币,一共是12410枚金币,我都可以告诉你怎么花的,这就是艾力公司的年报了。我一共玩了1428小时,休息了3695.5小时,强迫工作了24小时。我现在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所有做的事都是我喜欢的,并没有感觉到被强迫工作的痛苦。过去的一年中,我高效工作了2837.5小时,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在讲课之余,还能同时写书、做APP,去全国各地演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浪费了775小时,这相当于1年里我有32.292天在刷微博刷人人睡懒觉,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都彻底浪费了。

你知道一年里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吗?过去一年感动你的十个瞬间是什么?你可能只能说出来三个。问你一年里最大的收获,你只能说出来五个,这真的很可怕。

我们人类的记忆力真的不靠谱。通过时间记录,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活得更有质量一些。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史观,要记录整个人类的历史。我也希望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简史”,我的“时间简史”就是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那么你有自己的“时间简史”吗?

如果你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邀请你和我一起努力。

记录时间,培养习惯,塑造性格,改变人生。

逆向思维一周规划法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之后会觉得好变态。有人这样问我:“你每天的时间规划到半小时,活得一点自由都没有,你难道不想死吗?”其实,我这不是在规划时间,我只是在记录时间。“清华学霸”马冬晗可以做到以半小时为单位规划好时间,被子叠成豆腐块,去哪里都是跑步,一般人都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因为很有可能这个工作的时间会延长了点,那个朋友来吃饭迟到了,我的时间规划就被打乱了。

把所有的工作任务写在每一天的表格里,要开的会,做的报告。最后加入晚上自我提升的时间,还有健身、约会的时间。这个表格给人的感觉就是满满当当、累觉不爱。刚进入职场的人往往就是这样来做规划的。每天叫醒你的不是梦想,而是抽打自己的皮鞭。我把这种计划叫作“梦中的计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计划很充实,现实很拖沓。

回想我们在学生时代也喜欢在寒暑假做这种规划。假期开始时,信心满满地写好上午学英语,下午做数学题,中间背课文。可是睡了个懒觉,起床就12点了,心想:上午的计划是来不及了,干脆今天休息,明天再开始计划吧,于是兴高采烈打开电脑玩《英雄联盟》,一口气打到吃完晚饭,又可以看电视了。最后几天开始狂抄作业。整个假期除了看很多肥皂剧和训练了打游戏的手速外一无所获。

英文中有个笑话,“I need time to make a list, so that I can make a list.”(我的第一项任务是做个计划表,而我计划表中的第一项任务是做个计划表。)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把计划订得满满当当。但是当我第972次没有实现计划后,我发现自欺欺人也得有个限度,不能再这么继续骗自己了。

有个说法是,把《新概念英语》背熟了,基本可以应付大学考试。《新概念英语》中某一课的标题就是“New year resolutions”,新年是许愿的好时机,可你会发现,2015年的计划是要把2014年设定好的、2013年想要做的、2012年就有雏形的、2011年开始规划的事情做好。正如很多人背了若干年,依然只背到“New year resolutions”这一篇。可见,一个没用的计划表,就像花很多钱买来的一直放在书架上的那本从没有翻开的书。看上去很美,但对你的生活从未产生过实际意义。于是,好多人干脆放弃订计划,人生开始走向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笑笑傻傻。

计划还是应该有的,但计划不能是人生的枷锁,而应该是生活的助力器。

后来,我采用的计划时间的方法是:尼尔·菲奥里先生在《战胜拖拉》中提及的逆向时间规划法,在每个周日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下周的规划。

第一步,先记录下必须参加的活动,如会议、上课的时间。

CHAPTER 04 尽你所能,把时间用到极致 - 图1

第二步,规划工作之前先把休闲娱乐、朋友聚餐等时间记录好。

CHAPTER 04 尽你所能,把时间用到极致 - 图2

第三步,自己读书、进修的时间安排。

CHAPTER 04 尽你所能,把时间用到极致 - 图3

第四步,把自己可以掌控的工作安排到余下的空闲时间里。

CHAPTER 04 尽你所能,把时间用到极致 - 图4

这样的时间表,会让你先看到自己有充足的娱乐休闲时间,从而对这一周充满了期待。那么,每天叫醒你的是梦想,而不再是责任。

要获得充足的休闲时间,就要做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和学习。有了休闲玩乐的动力,高效地工作就不难实现了。这种计划方法,一改此前学不好、玩不好的情形,让你轻松实现学好、玩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生活中的二八原则无处不在,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要学会找到那关键性的20%。现代社会学家做了有趣的实验。同样的论文,给第一组一星期完成,给第二组10小时完成。结果是两组学生的论文质量相差不大。拥有一个星期准备时间的人看似可以做得更完美,但因为时间长了,失去紧迫感,反而会花太多的时间在细枝末节上,甚至会不断地拖延。而在紧迫的情况下,人们会在开始工作之前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从而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

我在新东方的一位同事曾经因为连续上课,感觉自己没时间进修和娱乐,一度郁闷到想辞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西藏旅行,或者去丽江开个茶馆。他跟我说,每天就是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循环,真没意思。“咱先别一下子抛开一切,生活我们是逃避不了的。如果你想有一些自己的娱乐学习时间,不如你按照我说的来做。”我帮他做了逆向时间规划,当时的他露出了怀疑的目光。

“你尝试一下,就这一周。什么都别管,就保证这些玩的时间,即使10小时的课,晚上8点下课你也可以尽情娱乐到12点。”我这样告诉他。

那些正向规划的表格,会使人容易产生受害者心理,觉得自己每天都要先做不得不做的事。而逆向时间表是享受者的生活,思维上的改变会带来行动的改变。

一周以后,他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他跑来告诉我:“艾力,这样规划起来,感觉生活充满美好,而且该完成的工作也都完成了。”

经常看到大企业家们去世界各地旅行,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很多人都感到很羡慕,仿佛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我有一位师姐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哈佛的课业之繁忙举世闻名,而医学院又是其中课业极重的一个学院,但她依然在读博士期间环游了美国。她说,每次旅行后,接下来她都会学得更用功。我不敢保证他们都用了逆向时间规划,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逼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效的工作。

人们常说“Work 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尽情娱乐。而在我看来,人生应该是“Work hard,play harder,so that you can work even harder”。踏踏实实地学,痛痛快快地玩。

重建生活的优选方式

2015年初,有几个星期我陷入了疲于奔命的循环中——连续一个月每天讲课10小时,有时一周还要飞去四五个不同的城市工作。

先是从北京飞广州拍摄某护肤品广告,回到北京后讲了一天课又要去西安录一档电视节目,然后再飞到上海去拍某服饰和汽车的广告。因为白天要上课,我只能下课后乘坐晚上11点后的航班,经常遇到航班延误,到达目的地常常已经是凌晨1点了,再赶到合作方指定的酒店入住就到了夜里2点之后。而早上4点钟,我就要起来定妆拍摄。连续几天两小时的睡眠。就连化妆时,我都在发早起微博和语音叫大家起床。

拍摄广告也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不是耍帅摆酷那么简单。在拍摄一个奔跑的场面时,为了广告中呈现出的几秒钟的精彩,我在寒风中穿着短裤足足跑了15公里。最后,在拍翻越护栏的镜头时,由于身体的透支、精神的低迷,导致我的手臂被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

回到北京我就病倒了,发烧到40度,不得不去医院看病,还昏睡了半天。

想同时做的事太多,又太想把它们都做好,结果就是忙乱不堪。

生病的时候,我重新反思了一下最近的生活,发现自己的问题就是没有对这些事进行区分,对所有的事都投入了同样的精力,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仅导致所有事得到的时间都很少,还导致自己变成了病人。要想把人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先要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把它们放在优先级上。而把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放在后面,这些事即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也不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下面是史蒂芬·柯维提出的对不同的事情进行简单区分的坐标图:

picture

图中的纵坐标是重要性,横坐标是紧急性,重要性指的是对于你的综合提升、实现人生理想有帮助;紧急性是指这件事必须现在做,不做就影响之后的工作。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上面的轴分为四类:既重要又紧急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比如睡觉,晚上11点非常困,这时候睡觉是重要又紧急的事。重要是因为对你的身体健康有益,紧急是因为已经很困撑不住了。什么是重要但不紧急呢?中午睡午觉。重要是因为午觉会让下午精神抖擞,不去睡觉则会导致之后的工作状态很差,不紧急是因为很多人中午并不困。早上9点,你已经醒了,仍然赖在床上,这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不重要是因为这时候睡觉对健康并没帮助,不紧急是因为你其实也不困。这种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我们生活中其实做了很多,很浪费时间,也会导致时间利用效率的下降。

其实最最隐蔽,并且让我们难受的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就是你现在不得不做,但对发展没有帮助的事。比如说上课睡觉,不重要是因为趴着睡对心脏不好,也没法真正得到休息,但这件事又非常紧急,因为你困得要死。大学的时候,我从来不在课堂上睡觉。如果困极了,我宁愿直接告诉老师,要回家睡觉。老师会一脸惊讶,我会解释说,反正我上课已经困得没法听课了,与其勉强留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回家直接睡觉。老师也很通情达理。当然我的这种方法并不值得效仿,最好的方法,还是在该睡觉的时候得到充足的睡眠,这样就能减少上课想睡觉的情况。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有很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们就要开始检讨自己了,是不是因为很多原本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没做好,导致了这么多紧急情况的出现。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学会找到这件事背后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并把它做好,这样的紧急情况就会越来越少出现了。就像上课睡觉,背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是每天晚上睡好觉。

生活的优选方式,就是要把这四类事分析清楚,然后集中精力多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说,每天的跑步、早饭。早饭和运动都很重要,短期内不吃早饭、不运动,对生活的影响看起来并不明显,导致很多人习惯性地忽视它们。但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身体变差了,容易生病了,也没法好好工作了。此时,医生对我们谆谆教导,一定要吃好早饭,一定要多运动,我们才会意识到它们的重要。

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常被人忽略。平时工作的时候,我们只忙于处理领导安排的各种任务,常把时间用来加班做这样的工作,却忽视了工作外的阅读、学习,导致我们工作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陷入瓶颈期,这就是因为没有重视给自己充电这件重要的事。

初三时,中考在即,我面前的作业堆积如山。如果把所有科目的作业都看作既重要又紧急的事,那第二天也做不完。于是我就把作业简单地进行了一下分类,语文、化学是我的软肋,英语、数学、物理是强项,所以语文和化学作业对我来说,是既重要又紧急的,重要是因为做好了它们,能比较迅速地提高成绩,紧急是因为第二天老师要检查。但是英语、数学、物理作业对我来说是紧急但不重要的。紧急是因为第二天要检查,不重要是因为对分数提高没有太大帮助。

所以我的选择是,每天先做好语文和化学作业,再做额外的练习题,然后做数学、英语等科目,最后是那些不重要又不紧急的,比如打游戏、闲聊天。

我用简单的时间管理,让自己中考前的复习有条不紊,最后顺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如何定义和区分重要的事?回顾你的人生终极目标,所做的事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与它结合得紧密的就是重要的事。而生活中,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别人可以倾诉的朋友,那聊天对你来说就是重要的事。而如果像我这样,想成为为别人解决问题的朋友,那在聊天中将问题解决才是重要的。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定义也不一样。

去年500强企业面试题目中最有趣的考题之一是:“你早上起来到公司打开电脑发现2000封未读邮件。你只能选择30封回复,如何判断?”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考查的就是如何去区分事物的优先级。

我们总是急于去处理那些自认为紧急的事,认为不做会有特别惨的后果。甚至觉得不及时接电话、回复微信就会有大麻烦,其实不然。我在新东方的同事M是一名部门主管,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公司,泡好一杯咖啡后开始从容不迫地处理邮件。当很多人拿着煎饼果子气喘吁吁地跑进公司时,他已经处理好上午的邮件,并开始安排新一天的工作了。

职场上的高效做法是,不必看到邮件就在第一时间要求自己回复,而应该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去处理;接电话时尽量简洁回复,或者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延迟回复。这要求我们提前安排好时间,甚至控制自己的工作进程。基层员工一开始可能很难做到这两点,但真正成熟的职场人士,一定要学会这些工作技巧,还要学会优先用思路最清晰的整块工作时间做好一天最重要的工作。

真正牛的人会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是那些看起来不需要立刻做,但对长远有影响的事。而决定你未来高度的恰恰就是这些事。

如何化解美剧的副作用

当我第一次听俄罗斯朋友发出“sibaxiba”这个音时,感觉他用两种语言羞辱了我。“siba”是中文中“死吧”的意思,“xiba”是韩语中“去死”的意思。之后我问他:“你到底想说什么?”才明白,这哥们想说的是“谢谢”。

学习的语言越多,乐趣也越多。我学意大利语时,经典的大舌音“rr”总是学不会,曾经试过用喝水来辅助练习发音,喝到快把自己呛死了,才勉强领悟了一点精髓。翻开德语书,书中所有名词的首字母都大写,阅读时可以很快确定名词,明白文章大意。一个个首字母连接起来,好像看到的是一张德国人高效、严谨的脸。法语最浪漫,形容简单的心情的词也有数倍于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让我这个平时总过分拘谨的人,也开始做些好笑的白日梦。

学习语言不但有趣,更有用。

90%的人一生中只说一门语言,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一门外语,他就成为10%的少数人,如果学会第二门外语就是少数里的少数。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外语上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英语。有的人选择通过专门的培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有的人则找到了另一个有趣的学习方法——看美剧学英语。但美剧看了不少,英语能力却未见提升,很多人开始怀疑,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吗?

我的回答是:管用,但并不好。

任何语言,多看多听,总会有些帮助。但时间这么宝贵,而我们要学要做的东西那么多,任何有计划的学习和工作,都必须从时间场上去考虑ROI(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学英语最高效的方法一定是通过不断学习、背诵来巩固,看美剧是好方法,但相对于需要为此花费的大量时间来说,这种投入和产出却不太成比例。

就好比通过吃蔬菜沙拉来减肥,蔬菜沙拉本身是很好的食物,但是吃多了也不行,因为沙拉酱的热量是很高的。吃多了不仅不会减肥,还会变成小胖子,就像看美剧一样,这其实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放弃这样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因为看美剧学英语,同样有它的优势。除了能促使更多的人学英语,它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并且,它基本不需要我们金钱上的投入。

弃之可惜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看美剧学英语的ROI,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结果。我们可以减少时间的投入,让看美剧只作为学习英语的一个辅助工具。我们还可以通过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看美剧的产值。显然,后者是更让人期待的。

想要获得看美剧学英语最大的产值,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看美剧学英语,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个人的词汇量必须达到2700个,这是美国语料库的研究结果。他们做了一个词汇的词频统计,有2700个词在90%的对话中会出现。这就意味着,想要听明白美国人讲什么,了解这2700个词是必要的。这个研究结果告诉大家,如果词汇量达不到,看美剧就是浪费时间。2700个单词是什么概念?高考英语需要掌握3500个单词,如果你已经高中毕业了,基本就可以。如果你还是初中生,想用看美剧学英语的方法,图个乐就好了。

第二步是要选择适合的美剧材料。并不是所有的美剧适合所有学英语的人。我把美剧分为三类,分别适合英语程度低中高档的三类同学。

英语处于较低水平的,建议看以《老友记》为代表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的语速比较慢,而且每说一句都要停一下等观众的笑声。

《老友记》是所有美剧里最适合英语初学者的一部。《老友记》之于美剧,就好比蛙泳之于所有泳姿一样。先学会了蛙泳,然后再去学别的。如果蛙泳都不会,上来就学自由泳,很可能把自己淹死。看懂《老友记》以后再去看其他的美剧,会感觉很轻松。如果《老友记》都看不懂,看其他美剧只是自讨苦吃。

这部美剧我在大学里从头到尾看过四遍以上,基本上每一集发生的故事我都还记得,听起来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我引以为豪的事。所以,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想从美剧开始学英语的话,先从《老友记》开始吧。

有人会说,这部美剧太老了,过时了。如果你真的想换个口味,《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是第一个级别。

对第二个级别的同学,我建议看真人秀。这类同学的英语水平往往是可以说得出内容,但不连贯,需要一些更加地道的表达方法。真人秀里会有一些人们平时说话真正用到的语句。《美国偶像》不仅英语很好,还特别励志,很多时候可以激发出大家强大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力量。对那些即将走上职场的人我推荐《飞黄腾达》,在这部剧里不仅有很多面试、工作常用的术语,还有很多在职场上需要明白的道理,就好比一个英文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对职场生涯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它的剧情很精彩,可以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第三个级别的同学,英语基本能力比较好,但在口语表达中的思考与逻辑还需提高。对这类学习者,我推荐《囧司徒每日秀》,虽然这是一档评论类节目,但美国总统都常去做客发表观点,所有的美国人几乎都听说过这个节目。要听懂这个节目,需要了解美国的时政和幽默,把自己置身于美国文化当中。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但看多了,你一定会爱上它。

还有人喜欢学术类的,比如BBC的各种纪录片,这些素材在提高你的英语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有些美剧虽然大家常看,但对于英语学习帮助不明显。

《生活大爆炸》在中国很火,但不适合口语学习。首先词汇太难,对于日常口语练习也没有帮助。有人说,我知道它不适合学口语,但那些难词不正好适合练习GRE词汇吗?我觉得也不适合,为了备考GRE,还不如专门拿本词汇书去认真背。看剧学习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图乐还可以,为了学习就效果不明显了。

再者,《越狱》也不合适,剧情太紧凑,就会导致你始终在紧绷的状态下,想着这个人什么时候死,那个人什么时候被干掉,根本没心情学英语。而且这种剧,你看了一遍,知道了剧情后就没心思看第二遍了。而且口音比较做作,模仿角色学出来的口语也会不自然。

最后一个,是我很喜欢看,但不适合学英语的——《破产姐妹》。这部剧虽然励志,但很多笑点是比较“三俗”的段子,如果你平时老说这种段子,在美国也不见得会受欢迎。特别是剧中的厨子,说的是东欧口音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

很多人可能建议你,看美剧一定不要看字幕,看字幕会影响听力练习。但正确的看美剧的顺序是:听懂、理解、记忆、重复。你会发现,不看字幕就会听不懂,很疑惑,一脸愁容。我们通过看美剧是为了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可压根连剧情都看不懂,哪里还有兴趣去学英语呢?

我认为,不看字幕学英语的方法,适合15%特别有毅力的同学,对85%的同学来说,看字幕也是可以的。只要你学会如何正确地去观看。

看美剧,一定要看三遍,第一遍剧情为王,把剧情看懂就可以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你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不会因为剧情有所困扰。第二遍要用笔和纸去记录那些你觉得非常实用,却不知道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在看《老友记》时,他们经常说“你真棒”,如果让我用英语说,我可能会用“You are so good”,但我在剧中听到的说法是“way to go”。我发现这是美国人常用的方式,就赶紧记下来。再比如说,我们走吧,我可能会说“let's go”,我发现剧中他们会说“let's bounce”,意思是“我们闪吧”。通过这样的记录方法,你会发现在第二遍看的时候,能记下来很多内容。20分钟的美剧至少可以记下十几个句子和15-20个单词,用于以后的英语交流中。

第三遍要听演结合,当你基本可以背出台词了,就可以对部分场景进行模仿。这样就能真正把这部剧的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

这三遍不要连续去看,否则你会想死。如果你已经把《老友记》第一季全部看完,可以再看第二季,但一定要保证在一周之内进行第一季第二遍的观看。一定要这么去做,才有学习的效果,否则看了白看。

有追求的学习者,如果还想从更深层次提高自己的英语,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利用美剧。

第一个方面:“听”。听任何材料都分为两种,一是精听,二是泛听。精听就是保证每一个词都能听懂,泛听只需要听懂大意。精听是个很好的方法,但需要强大的毅力。一般来说,10分钟的剧情做精听训练就需要60分钟的时间,如果语速比较快的话,不夸张地说,60分钟可能都不够。我的建议是,每两天做一次一个小时的精听,不用做太久。

如果你时间有限,就把精听放在一边,仅做泛听就可以。泛听时要记住5、 1 、3 三个数字,就是每听5分钟,停顿1次,用3句话来总结这5分钟听到了什么,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

最好的方法,大家有本事有胆量的话,是直接进翻译组做听译。

第二个方面:“说”。口语怎么练习呢?

第一是通过美剧来积累你自己的语料库。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如果你不通过美剧来输入些内容,那就相当于白学了。输入你的语料库吧,让自己的英语更地道。

第二是语音模仿。中文和英文最大的区别在于音调的基本单元,中文音调的基本单元是以一个字为主,而英文的基本单元是以一个句为主。hang在中文里可以是“夯实”的“夯”,也可以是“杭州”的“杭”。英文的hang是“悬挂”的意思,并没有声调。所以,老外学中文总是掌握不好语音和语调,不分四声,他们说起来痛苦,我们听起来也痛苦。

英文不用一个词一个词标记音调,但句子却有自己的语调。特殊疑问句,语音向下;一般疑问句,语音朝上。很多中国人学英语,并不是每个单词的音发得不对,而是没有掌握好每个句子的语调。

用美剧练习英语,就需要多去模仿句子的语音语调。选一个美剧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去模仿他的语调,什么时候下降,什么时候上扬。当你说出的句子里,有抑有扬有顿有挫,你的英语听起来就会更完美了。

第三个方面:“读”。反复阅读经典台词,甚至背下来是最好的。还可以进行扩展阅读,比如美剧所对应的原著小说,这无论是对于考托福、雅思,还是出国留学,都会有帮助。

最后一个方面:“写”,写剧评。当你看完美剧,你肯定有强烈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个时候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害怕,去写一个100-150词的剧评。这相当于写8-10句话,前5句话写一下这部剧什么内容,后5句话写一下如果你是主角,你会如何处理相关的情形。如果看完一部美剧你能写20篇剧评的话,你的写作水平绝对会有大的提高。

由此看来,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都可以通过美剧来提高。如果你真正能做到在这四方面都有提高,那就真的把看美剧学英语的ROI发挥到极致了。

每当犹豫、纠结是否要去做一件事时,也可以用时间的投入和产出比来衡量一下,这件事是否值得我们去做,或者我们有没有方法可以更高效地去做好它。

不要再为拖延症内疚了

网上有一幅哈佛图书馆里学生深夜学习的照片被疯转,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写道: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之后还有人写了一本《哈佛凌晨四点半》,作为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的礼物,想以此改变中国的万千学子。当然,去过哈佛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真实情况。

后来,一批神通广大的网友,经过一番艰辛的扒皮,确认了那张照片其实出自华盛顿大学,而时间也不是平常日子的凌晨4点,而是期末考试周前的晚上10点。大家都懂的,这个时间图书馆坐不满都不正常。在我们的大学里,每到了考试周,也会看到图书馆里一座难求的景象。也真的有不少同学在考试前一天通宵达旦地复习。

课业繁重固然是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但考前突击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一种叫作“拖延症”的东西。每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学校会留给大家两周的复习时间,但我们总觉得两周的时间长着呢,先玩两天再说,两天复两天,两天何其多?结果,一晃就到了考试周。这个时候,一大批学子就成了当下最勤奋的学生。两周考试下来,一个个累得眼圈发黑,肤色无光,只想把床板睡穿。

拖延症真的很让人头痛——想去做某件事,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迟迟没有行动,直到最后一刻,才拿出拼命的精神,乱七八糟地做完。

很多人说,哪有什么拖延症,不就是懒吗?其实,懒和拖延还真不是一回事。懒的人,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没有任何负罪感。而拖延症患者,有很多事需要做,也有很多事想要去做,却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做,内心有强烈的负罪感,很想改变。懒人,是已经放弃治疗的人;拖延症患者,是还在试图治疗的人。对患有拖延症的人来说,想治而不得治,最痛苦。

现在假设你需要在放在地上的一块又长又宽的木板上走过,木板宽2米长10米厚0.5米,你肯定会走,甚至你还会唱着歌非常霸气地走过去。但如果场景变化一下,两栋5层楼高的房屋之间悬空放着这块木板,你可能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你需要做的任务没有变化,但失败的代价增大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拖延了,开始想,走还是不走,怎么走。

这时A楼突然着火了,不走你就会被烧死,这个时候你不会再有什么顾虑、犹豫,会马上拔腿向B楼走去。过去后会感觉到so easy,爸爸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走木板了,你还会想,我为什么不早点走呢?这就是大部分人拖延的心理过程了。一件并不是很难的事,因为大部分人把它想象得特别难,认为失败了就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就开始心里害怕、抵制,直到最后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会视死如归地去完成。

回想我们小时候,哪里有什么拖延症。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肆无忌惮。为什么长大了,拖延症就缠上了我们,不休不止呢?这是很多人内心的天问。

在我们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人开始变得不再纯粹,事也变得不再纯粹。这样一组等式出现了:

我们把某一件事等同于自己的能力,等同于自我的价值。这就导致我们不断给自己压力,把自己变得物质化、标签化。一个自己说:我一定要表现得特别好,成绩特别好,工作特别棒才行。另一个自己却说:我可能

picture

做不到。两个自己开始打架,于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你,总是瞧不起那个在下面并不完美的你。两个你分离得越开,拖延症就会越明显。

知道了拖延症的原理,如何去克服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和自己对话的方式。你会发现大部分有拖延症的人,经常会说,我不得不去,我必须得怎样怎样,没时间享受生活,真的非常痛苦。这样的对话方式会让你心里的两个自我分离,一个说你赶紧去做什么,一个说我不想去做,最后变成了我必须去做。如何改变呢?从今天开始,每次你想说我必须去做的时候,把它改成我想去做,我选择去做什么。一个简单的语言的变化,就会让你心里的那个自己有更好的自主权。

其次,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木板没办法像石桥一样牢固,就在它旁边建一个安全网,这样你从A楼走到B楼就不会特别害怕了,反正掉下去也不会特别惨。现实工作中,你可以尝试想象下事情做不成最差的结果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后果不断放大,才导致心理压力特别大。有时我录制《酷艾英语》,会担心万一我讲不好怎么办,万一我胖了怎么办,我的这些观众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但后来我想,就算我胖了一些,就算录得不怎么好,还是会有一些人喜欢我的。这样一想,我就会开心一些,就算没人支持,我自己和自己聊天也是好的。就算这次不是最佳状态,但起码我迈出了第一步。所以下次,你也可以试着问一下自己,这项工作就算做不好,那又怎样。

你不需要成功,只需要尝试就好了。如果所有人都想一蹴而就,一下就成功,那世界就不会如此多彩了。如果爱迪生想一次就把电灯泡的制作材料找到,他未必能真正成功。如果所有作家想的是,出版的处女作就达到世界名著水平,那也不会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了。任何的进展都是在不断修正中发生的,任何成绩都是在不断尝试中得到的。

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来自未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以及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而觉得任务没做好的负罪感。

你并不等于你的工作,克服拖延,尽力就好。

你的爱好也许是一种腐蚀剂

问他:在干吗?

回答:DOTA。

信息:在干吗?

回答:DOTA。

电话:在干吗?

回答:DOTA。

很多女生在网上哭诉,自己的男朋友一天到晚玩DOTA,陪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很想分手,但一想到因为一款游戏分手,就感到难以接受。

很多男生在网上忏悔,曾经因为玩DOTA而错过了一段感情,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为这段感情加一个承诺的话,那就是,我再也不玩DOTA了。

还有人说,如果你遇到一个男生在玩DOTA的时候回你信息,那你就嫁了吧。

自DOTA从欧洲传入中国,便开始在男生世界里风靡。虽然近年来各种单机、网游、桌游层出不穷,但唯有DOTA一领风骚近十年。

没有玩过DOTA的人,始终搞不懂它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它能让这么多男生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甚至与女友一拍两散。

一度痴迷于电脑游戏的我,对这种沉迷的后果感同身受。

初中时,老师就曾经告诫痴迷游戏的我:“不要让你爱的事物害了你。”那时我并没有理解他的深意。

那时候,我曾经连续一周每天玩游戏到半夜3点,为了怕灯光从门缝漏出去,我用衣服把门缝塞得严严实实,这样,父母就不会发现我在玩游戏了。

我一度喜欢上了《勇者斗恶龙》系列,但当时只能在家里的步步高DVD上玩,由于DVD不能存储游戏,也就意味着不能关机。由于是在寒假,反正也不用出门上课,我想到一个非常绝的方法——把唯一能暴露DVD开机状态的红灯用胶布贴起来。自从用了这个方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玩游戏了。

但是,我的家里还有个聪明的妹妹,我这些诡计总是很容易被她给识破。于是我只好用零食和其他贿赂方式让她保密。就这样,整整玩了一周才关了DVD,关之前我用手摸了一下机身,烫到不行,感觉机子都差点儿自燃了。

为了玩游戏,我和父亲争执不断。他希望带我去附近的景区玩,我就想待在家里,他当着我的面掰碎了游戏盘。越是明令禁止,我越是不听。

高中时,我报了学校周六的一个电脑培训班,时间是早上9点到中午12点。但为了玩游戏,我告诉父母,培训要到下午6点结束,因此我可以正大光明地晚上七八点回家。你一定猜到了,下午的时间,我去网吧参加了游戏“培训”。

进入北大后,我发现玩游戏的知音并不难觅。宿舍一位室友来自银川,他也非常喜欢暴雪出品的游戏,尤其是《魔兽世界》。

好在,我在高中时养成一个习惯:绝不在自己的电脑上装游戏,即使现在也一样,因为我对自己的游戏瘾非常了解,一旦装了游戏我一定会玩得停不下来。室友没有听从我的劝告,认为自己的自控力很强,只会偶尔玩玩游戏,于是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了游戏。一开始他确实还能控制自己,但后来却逐渐失控,开始了通宵达旦、不眠不休的游戏生涯。到了期末,8门科目,他挂了3门。北大和清华最大的区别是,北大的老师从来不管宿舍是否有电脑。而清华大一上半学期宿舍不允许有电脑,大一下半学期可以有电脑但没有网。北大强调的是自由,要么自由地生活,要么自由地死。而自由的代价就是挂科挂多了会被劝退回家。

有一阵,他深恶痛绝自己沉迷游戏的行为,把电脑锁在宿舍柜子里,上了两把锁,直接把钥匙扔掉,说要破釜沉舟,打死也不玩游戏了。当时,我由衷地佩服这哥们儿的决心,是条好汉。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拿着非常巨大的剪子把锁打开了,理由是要用电脑写论文。再没过几天他故态复萌,又开始玩游戏了。

我后来发现,如果只是用这种强烈逼迫自己的方式去戒掉网瘾,就好比一位教授提倡用电击治疗网瘾一样,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人的思想,也改变不了人的行为。真正治疗一个人对不好的东西成瘾的方式是让他在其他事情上得到更大的成就感,否则他就会陷入错误中,无法自拔。

尽管吸取了舍友的教训,大一时我还是有段时间沉迷于电脑,并且拖延症发作。由于学习压力大,我就通过玩游戏来解压。虽然不在宿舍玩游戏,但会去网吧包夜,曾经有一个月时间,只要有空我就会跑去玩。除了玩游戏,有时看美剧也会看一整夜。北大门口有个网吧,肯定毁了无数学生的人生梦想。大学旁的网吧对男生的吸引力就好比附近的服装店对女生的吸引力一样。现在,大家给我的标签是“阳光暖男”,但如果当时你遇到网吧里蓬头垢面、一身二手烟味道的我,肯定会想自戳双眼。

后来,我选择了远离网吧。

如果你爱某样东西,就不要让它成为你日后后悔的理由,爱之必以其道。我确实热爱游戏,但正是因为这份爱,我不能让它成为自己生命中遗憾的来源。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一入佳能,欲罢不能。一入尼康,无人生还。”这是单反持有者的一种调侃。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先买了单反相机,然后陷入了不断换镜头的循环。第一次买了佳能450D这种入门级单反后,他兴致勃勃地来给我看新拍的照片,大谈光影变化等专业术语。后来,他每次来都跟我讲“鱼眼”“LOMO”,他说得兴高采烈,我听得云山雾罩。与此同时,他也源源不断地购买新的镜头和升级设备,收入不高的他几个月内就投入了七八万,还借了我两万块。经济的拮据让他无法再花时间和金钱去做其他更有益的事,摄影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爱好。

戒掉任何一个不良嗜好都不容易。我戒掉游戏瘾也是因为那次在网吧的濒死体验。但如果真的决心戒除的话,也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的。比如你可以参加互助组,和有相同感受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感受,互相鼓励。

《纸牌屋》等很多美剧中出现过人们参加互助组的情节。极富盛名的AA meeting(全称是Alcoholics Anonymous Meeting)就是在美国很常见的戒酒互助会。

每次的互助会会有一位领导者维持场内秩序,选择一个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参与者可以在这个气氛下相对坦白地讲出自己的上瘾经历或者困惑,寻求同伴的帮助。大家也会对他的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经过一段时间,参与者之间通过紧密联系形成互助。

人生就像吃自助餐,如果一开始狂吃面包把胃填满,那后来的海鲜、生鱼片也就无法品尝了。如果你在需要奋斗的年龄,痴迷于在游戏里开着极品飞车在纽约飞驰,那就失去了积累实力真正去纽约观光的机会。

爱好是人生的调味剂而不是主菜。餐前沙拉再好吃,也要把胃留给真正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