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供给三种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科技厅决定组织实施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项目,引导省内创新型企业组建企业研究开发院,制定企业创新路线图,即“院线提升计划”,以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制定创新路线图,构建研究开发院,是开展创新核心活动、构建创新平台、描绘未来创新发展路径、突破创新关键壁垒、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承担过多项相关研究项目,发表了系列学术成果。为此,广东省科技厅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

作为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总结,我们本期推出了两部学术成果,即《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和《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这两部创新管理姊妹篇是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历时5年,对广东省内外包括广东TCL集团、中集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十家著名行业先进企业[1]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与大部分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进行了反复、长期的讨论和沟通,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在与这些企业家面对面、深入地交流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一种强大的,充满激情的精神力量所冲击——这是由信念、智慧、勇气和热情组成的,一股不服输、勇于进取的创新创业的力量。他们身上洋溢的那种充满乐观主义的创业精神、以肩负民族企业振兴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让我们心生民族自豪之情。他们志存高远、雄心万丈的豪迈气概,他们更上层楼、极目楚天的独识卓见,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深沉气度,令我们顿生钦佩之叹。中国企业家非凡的精神向往、价值追求、崇高使命和卓越智慧,将汇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推动民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课题组还赴三星广州研究院、京瓷办公设备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黄银燮董事长的亲自陪同下,虽然我们考察三星广州研究院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但是这个世界一流企业展现出的秩序井然、整洁明亮、严谨规范的创新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书结合大量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实践,系统研究了企业在制定创新路线图的过程中涉及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理论框架、制定流程、制定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从三个世界——创意世界、技术世界、商业世界,三大系统——抽象系统、活动系统、支撑系统,三层创新——源创新、流创新、核创新,五条路线——思想路线、技术路线、产品路线、市场路线、组织路线,对企业创新管理进行了全新、全方位的逻辑体系建构,提出了一个立足中国企业实践、具有操作性的企业创新路线图制定理论框架。广东省众多创新型企业,包括广东美的集团、广东TCL集团、广东科达机电、广东威创视讯、广州广药集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州金发科技、广州海格通信、广州达安基因、珠海优特电力、肇庆风华高科、汕头超声集团、佛山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践案例穿插文中,为本书增强了操作性与可读性。

在本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我们团队的合作和支持,金发科技对公司的全面创新系统进行梳理与归纳,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2];佛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对佛山一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集成创新管理系统进行总结与凝练、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对该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行概括和升华,二者同时获得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3[3];广州医药集团进行了“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制定,创新性地提出“136”发展战略体系,即1套理念(愿景、使命、目标),3层思路(3轮驱动、3条主线、3种途径),6类任务(6大体系、6大板块、6种风险、6大重点、6大战略、6大措施),对未来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科学和建设性的描绘。2011年2月23日,时任集团董事长杨荣明先生、总经理李楚源先生统一部署,组织3000多名中高层干部及一线骨干员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广药集团“十二五”发展战略与规划实施动员大会,并邀请我们团队在大会上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解读,取得“聚人心,鼓干劲,表决心,齐努力”的效果。还有广东美的集团、广东TCL集团、广东威创视讯公司等企业也应用本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企业创新路线图的制定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料。在此,对所有企业的支持和合作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我负责制定全书的详细写作提纲,提出编写思路、构建概念框架、确定具体内容,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编写工作。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周海涛处长、梁丽娟副处长、张燕科长、陈晓科长、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林波部长、聂晨曦女士等领导专家多次参与组织研讨会议,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极富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帮助和支持。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探索性研究以及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由我和陈志明博士研究生执笔完成。此外,华侨大学林春培讲师参与绪论编写与全书的审校工作;华南理工大学郑少贤参与第4章的编写工作,李晓杰参与第6章的编写工作,陈力恒参与第5章的编写工作,胡琪玲、李娟娟、武赛赛参与第1章与第3章的编写工作;余传鹏博士研究生,徐洋洋、李云健、崔婷婷、石娟等硕士研究生,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薛捷副教授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概念框架思成于理论,多数案例来源于实践;着眼于思想凝练,致力于知行合一。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既注重于多元性、直接性、现实性和跨学科的设问,也注重建设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应答;既重视企业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着力加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构建。努力使其在方法论和理论方面与可读性、实用性、操作性方面得到有机的平衡统一,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值得指出的是,本书虽然以一种新的创新系统理论形态呈现,但许多理论、方法、观点都是建立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的。尽管在书中引用或借鉴他人文章的地方都进行了注释或标注资料来源,但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对所有引用和借鉴成果的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以及本书所提出的企业创新路线图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探索性与创新性,书中的遗漏与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鼎力支持。

前言 - 图1

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3年8月

[1]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实地调研了广东省内外包括广东TCL集团,中集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集团,大连造船厂,广东美的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广东科达机电;广东易事特,广东威创视讯,广州广药集团及其下属的白云山制药、和黄中药、王老吉等十多家企业;广州广汽研究院,广州广船国际,广州龙穴造船厂,广州黄埔造船厂,广州文冲造船厂,广州珠江啤酒,广州金发科技,广州重型机器厂,广州浪奇,广州广日电梯,广州白云电器,广州海格通信,广州国光电器,广州毅昌科技,广州杰赛科技,广州锐丰音响,广州达安基因,广州达意隆,广州迪森热能,广州万孚生物,广州金域科技,广州安居宝,广州岭南电缆厂,广州南方制碱,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研祥集团,惠州雷士照明,深圳新宙邦,佛山联塑科技,佛山沃德森,顺德万和股份,东莞迈科科技,中山华帝股份,中山木林森,中山大桥化工,珠海优特电力,惠州亿纬锂能,肇庆风华高科,汕头超声集团,汕头西陇化工,揭阳康美药业等。

[2]已公示。同期获此殊荣的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六家企业。

[3]2012年,仅有“佛山一环快速干线工程建设与管理创新实践”“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