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法——方法论

1.软科学研究方法

软科学研究是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辅助领导决策为根本目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其范围主要包括: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相关的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科技法制研究,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软科学研究需遵循一定的研究范式,否则会陷入研究困境中。在认知的三个层面的指引下,结合埃斯里奇(1998年)的研究基本范式,我们认为软科学研究过程包括“设问”与“应答”两个过程。其中,“设问”注重多元性、直接性、现实性;“应答”注重建设性、针对性、操作性。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范式包括五个方面:提出问题、设定目标/内容、制订研究计划、产生研究结果、阐明结果、引出结论和提出对策,如图2-5所示。这五个方面也是哲学、方法论、理论、技能经验的综合体现。

2.1.2 法——方法论 - 图1

图 2-5 软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

资料来源:唐·埃斯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M].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社会学家华莱士在1971年提出了“科学环”理论,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之一。在这一模型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即理论、假设、观察、经验概括和被检验的假设,如图2-6所示。华莱士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①逻辑演绎;②逻辑推理;③形成概念、建立命题、命题整理;④测量、样本小结、参数估计;⑤假设检验;⑥解释、工具、尺度、抽样的方法。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用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中心竖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首先针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收集资料,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进行假设检验。这一过程中使用演绎法,也是我们常说的实证研究。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根据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中心横线上方属于理论建构,处于抽象层次;下方属于经验总结,属于实践层次。

2.1.2 法——方法论 - 图2

图 2-6 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成分、方法控制和信息转换

资料来源:Wallace W L.The logic of science in sociology[M].Chicago,Aldine de Gruyter,1971.

“科学环”的优点在于,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表明了社会研究是从问题→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华莱士的这一逻辑模型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创新路线图是运用软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以及华莱士“科学环”逻辑模型得出的一种企业创新管理的工具。第一,研究者首先针对企业创新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对研究进行“设问”——企业创新管理能否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更具操作性的创新管理工具?第二,研究者提出研究的具体目标——综合已有的创新管理方法,在哲学、方法论、理论方法与技能经验的指引下,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具有操作性的创新管理工具,为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思路、制定创新战略提供方法指引。第三,研究者提出相应的研究计划与调研计划,将理论与现实情景结合起来,形成创新路线图的构念。第四,形成了创新路线图的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一套系统的研究成果。第五,将创新路线图运用于企业,得到企业运用的反馈,并提炼新的研究方向以不断完善创新路线图理论。

2.切克兰德软系统研究方法论

20世纪40~60年代期间,系统工程主要用来寻求各种“战术”问题的最优策略,或用来组织管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最适合应用霍尔方法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组织管理问题,涉及的人、信息和社会等因素相当复杂,使得系统工程的对象系统软化,并导致其中的许多因素又难以量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学者在霍尔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软系统工程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由英国的P.切克兰德(P.Checkland)提出的方法比较系统且具有代表性,如图2-7所示。P.切克兰德认为完全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来解决社会问题或“软科学”问题,会碰到许多困难,尤其在设计价值系统、模型化和最优化等步骤方面,有许多因素很难进行定量分析。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并把它称之为“软科学”方法论。

2.1.2 法——方法论 - 图3

图 2-7 切克兰德软系统研究方法论

资料来源:P-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左晓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P.切克兰德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认识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表达问题现状,寻找构成或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以便明确系统问题结构、现存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不适应之处,确定有关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

(2)寻求根底定义:初步弄清、改善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根底定义的目的是弄清系统问题的关键要素以及关联因素,为系统的发展及其研究确立各种基本的看法,并尽可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基本观点。

(3)建立概念模型:在不能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概念模型来自于根底定义,是通过系统化语言对问题抽象描述的结果,其结构及要素必须符合根底定义的思想,并能实现其要求。

(4)比较及探寻:将现实问题和概念模型进行对比,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且可行的方案或途径。有时通过比较,需要对根底定义的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5)选择:针对比较的结果,考虑有关人员的态度及其他社会、行为等因素,选出现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6)设计与实施:通过详尽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并使得有关人员乐于接受和愿意为方案的实现竭尽全力。

(7)评估与反馈:根据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认识,修正问题描述、根底定义及概念模型等。

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对于创新路线图制定的意义在于指明了一种系统思考的思维方法:①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认识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相关因素;②分析企业创新管理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创新路线图涉及的要素进行根底定义;③运用结构化思维构建创新路线图的概念模型;④通过企业实践,将现实问题与概念模型进行比较,不断修正相关定义;⑤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模型方案;⑥将概念模型应用于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