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1)

题红叶清流御沟(2),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3)

【注释】

(1)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在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

(2)“题红”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据唐代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偶临御沟,见一红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散的宫女韩氏,韩氏一日见其收藏的红叶,才知自己当年题诗于上随水漂走的红叶被收藏在这里。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寄托闺怨情思或感叹姻缘天定。

(3)“白衣”句:指的是晋朝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的典故。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此处用衣着代人。

【评析】 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这两句描述重九所见所闻。重九时节,人们或登高饮酒,或插茱萸赏菊花,寄托美好的愿望。作者所见,有人红叶题诗,放入河中,寄托美好的情愫,有人遍赏菊花,醉卧歌楼,好不热闹。

接下来“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三句,笔锋陡转,一下子从热烈的节日气氛转入冷清凄凉的境地。前面的乐景是为了衬托后面的哀情,前面的繁华衬托后面的冷清。这三句写秋景。天高云淡,雁影依稀。月落空山,草木凋落,山形削瘦。天上地上,四野里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悲哉,秋之为气也!其实,这是移情入景,在情思凝重的作者眼中,秋天的风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干涩的画貌。秋日云淡,因此显得大长;草木凋零,因而显得山瘦,作者用极其精准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典型风貌。“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的萧瑟景致使得暮秋的氛围更加“冷清清”。“衰柳寒蝉一片愁”接着渲染秋之冷寂萧瑟。秋雁、长空,落月,瘦山,还有衰柳、寒蝉,无一不点染着秋,点染着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最后一句“谁肯教白衣送酒”,点出了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看着他人沉醉在节日的团聚之中,自己却连一个送酒的人也没有,无人与共,无人陪饮,备显凄清冷落。想那东篱赏菊的陶渊明离群索居,在佳节时分尚有人送酒,自己呢?这种孤独真是让人心惊。

这首小令虽然不脱离悲愁的范畴,但立意孤高,用语也颇为别致。选取“红叶”“黄花”“雁影”“山容”“衰柳”“寒蝉”这些秋日的典型景物入曲,用“稀”“瘦”“衰”“寒”等冷色调的字眼来状秋天之景,更显得秋意浓,愁思重,让人读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