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文

[越调]斗鹌鹑

冬景

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紫花儿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冻的我手脚酸麻。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1)。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2)!晓钟打罢,巴到天明,刬地波查(3)

[秃厮儿]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布四野,满长空,天涯。

[圣药王]脚又滑,手又麻。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情绪杂,囊箧乏。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怎行踏?

[紫花儿序]这雪袁安难卧(4),蒙正回窑(5),买臣还家(6),退之不爱(7),浩然休夸(8)。真佳!江上渔翁罢了钓槎。便休题晚来堪画,休强呵映雪读书(9),且免了这扫雪烹茶。

[尾声]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喜端午愁逢腊八。巧手匠雪狮儿一千般成,我盼的是泥牛儿四九里打(10)

【注释】

(1)挝(zhuā):敲打;这里作量词用。鼓打三挝,就是更鼓打了三下,即三更的意思。

(2)更儿尽点儿煞:指夜尽天明。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

(3)刬地波查:平白地受苦,刬地,平白地,无故地。波查,磨折,受苦。

(4)袁安难卧:见《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其引晋周裴《汝南先贤传》中袁安宁愿雪天僵卧在家也不愿外出求助的故事:东汉袁安寒微时居洛阳,一日天大雪,许多人外出乞食,安僵卧不能起。洛阳令巡行至安家门,见状认为是贤人,乃荐举他做官。

(5)蒙正回窑:吕蒙正,北宋初年人,曾三资助做宰相。他少年时家境贫寒,住在少阳城南破瓦窑中,靠进城替人写字作文过活。

(6)买臣还家:朱买臣,西汉人,做过丞相长史等官。他少年时家贫,靠卖柴度日。

(7)退之不爱:韩愈,字退之,唐代大文学家。因谏言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剌史。侄孙韩汀来送行,韩愈写了一首诗给他,诗中有“雪拥兰关马不前”的句子。

(8)浩然休夸:故事传说,唐代诗人孟浩然爱雪,曾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背上,所以雪天骑驴到灞桥欣赏梅花。

(9)休强呵映雪读书:故事传说,晋朝的孙康好学而家贫,没有钱买灯油,冬夜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10)泥牛儿:即土牛或春牛,表示春天到来,农事即将开始。四九:古代把冬至以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九,认为“九尽寒尽”,过完这八十一天,寒冷就过去了。四九约在立春前几天,阴历春节前后。全句意谓我盼望四九天打泥牛,即盼望春天到来。

【评析】 苏彦文,约公元1302年(即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字里,一说为金华(今属浙江)人。钟嗣成《录鬼簿》谓其“有地冷天寒越调及诸乐府,极佳”,但今仅存套数[越调•斗鹌鹑]冬景一曲。

这曲套数名为冬景,但实则并无闲适之情。对于富贵人家而言,冬日能围坐“红泥小火炉”,再饮一杯“绿蚁新醅酒”,或是去踏雪赏梅,是无比风雅。但对贫苦人家来说,冬季无疑最令人难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夜,曾与朋友一起健步取暖,并美其名曰“暖足”,轻松的背后却是无限辛酸。这首套数写的便是寒士在冬天的生活场景。

首曲[斗鹌鹑]是总体概括冬季的恶劣环境。“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开篇便将人带入一个天寒地冻,风霜交加的隆冬季节,这里的“撒”字用得极为形象,写出了当时的恶劣天气。冬日昼短夜长,而卧榻一片冰凉,好像浸透了阵阵寒意,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夜晚又显得更加漫长。如果能在此时勉强入睡,做个好梦,也能使寒士得到一丝慰藉,但“梦不成,愁转加”,天气的寒冷实在让人不堪忍受,寒士更是愁闷交加。在这种半梦半醒之间,人似乎也变得“杳杳冥冥,潇潇洒洒”,有一种朦胧恍惚,凄清冷寂的感觉。

曲中人因寒冷而夜不能寐,这种感受在第二曲[紫花儿序]得到进一步的描绘。寒士的衣服破碎,铺盖单薄,这种清贫的条件根本无法抵御严冬。他只能蜷缩在床上,默默地数着时间,“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可是,寒夜是如此难捱,一句“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用极其口语化的语言道出了寒士的内心感受。好不容易听到了晨钟,盼到了天明,可仍要面对严冬,“刬地波查”预示了白天的气候可能会更恶劣。

第三曲[秃厮儿]中描写的是白天的天气,最初有短暂的晴天,但只有“一时半霎”,很快便刮起大风,转为“走石飞沙”的暴戾,在这里天气的变化表现得非常形象。瞬间阴云蔽日、四野黯淡,作者用简洁的八个字“布四野,满长空,天涯”,再现了当时的阴霾场景,看似平淡,实则是大雪纷飞之前的特有场景,下一曲[圣药王]便是表现主人公在天气由阴转雪之后,他的愁苦和窘迫无奈。

“乱纷纷瑞雪舞梨花”,雪花在第四曲[圣药王]中飘落下来,这美丽晶莹的雪花给主人公带来的不是欣喜与风雅,而是更大的痛苦。身体是“脚又滑,手又麻”,心情是“情绪杂”,家里是“囊箧乏”。面对雪天,主人公毫无办法,“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怎行踏”,无奈中带着抱怨,心情复杂。

不同于前几曲的直白,第五曲[紫花儿序]用典故来侧面映衬雪势的凶猛,颇有意趣。东汉高洁之士袁安寒微时居洛阳,宁愿僵卧也不愿出外乞食,但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恐怕袁安也难以睡卧安稳。宋代官员吕蒙正为官清廉,少年时家境贫寒住在窑洞,他曾冒风雪去赶斋,但遇到这样的雪天,吕蒙正也不得不返回窑洞。汉武帝时人朱买臣以卖柴为生,这雪也足以让其放弃担柴而归家。韩愈曾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之句,可见这雪让韩愈不喜欢。相传孟浩然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可他如果碰到这样的雪,也没法夸赞了。与前面五个“明典”不同的是,“江上渔翁罢了钓槎。便休题晚来堪画,休强呵映雪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是“暗典”,都是反其意而用之。“江上渔翁”出自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晚来堪画”典出“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孙康映雪读书以及陶榖学士扫雪烹茶也是著名典故。这些历来都是风雅之事,但对于贫寒之士,雪只会带来可怕的严寒,毫无意趣可言。

尾声直接道出了寒士对暖春的期盼。“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这是最寒冷的时候,喜的是端午天气回暖,可眼前正逢寒冷的腊八。别人用雪堆成的狮子再精巧我也不羡慕,我只盼着“泥牛儿四九里打”,在这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里可以抽打泥牛儿,那样说明春耕开始,天气回暖,再也不用受这严寒了。

这篇套数用平实晓畅的语言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贫寒人家在严冬的感受,写得极为细致、真实,从自然环境的日渐恶劣,到主人公面对日趋加重的严寒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可谓层层递进,惹人心酸。同时,在主人公浅白的自述中,又用了不少典故,使得曲子多了些轻松,有一种“泪中带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