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双调]折桂令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1)

鸾舆三顾茅庐(2),汉祚难扶(3),日暮桑榆(4)。深渡南泸(5),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6),悲夫关羽云殂(7)。天数盈虚(8),造物乘除(9)。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注释】

(1)短柱体:词曲中俳体的一种,两字一韵,每句往往有两韵到三韵。

(2)銮舆(luán yú):皇帝所乘的车驾,亦指代皇帝。此处指刘备。

(3)汉祚(zuò)难扶:汉朝的王位已难以扶持。祚:帝位。

(4)桑榆:傍晚时太阳在桑树和榆树间,故以桑榆指人的晚年。

(5)泸:泸水,即金沙江。此句指诸葛亮晚年率军南征,平定南中诸郡叛乱的事。

(6)美乎周瑜妙术:称颂周瑜力主抗曹,在赤壁智胜曹兵。

(7)夫:语助词。殂:死亡。云殂(cú):死亡,云为语气助词。

(8)天数:天命。盈虚:圆缺。

(9)造物:指主宰创造大自然万物的神灵。乘除:指事物的盛衰消长。

【评析】 虞集(1272—1384),元代文坛大家,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字伯生,号道园。别署青城山樵,人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侨居崇仁(今属江西)。官居国子助教博士、秘书少监、奎章阁侍书学士等,晚年因目疾而辞官。虞集以诗文著称,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但现存散曲仅[折桂令]一首,为时人所称道。

此曲属短柱体,是散曲巧体中常见体例。短柱体是在“六字三韵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押韵特点是通篇每句两韵或者三韵,其用韵细密,要写得流畅工整,需要很高的才气。关于虞集作此曲之逸事,元末陶宗仪曾有记载,据说有一次虞集在散散学士家赴宴时,有歌女顺时秀唱了一支刘唐卿所作之散曲《折桂令》,起句为“博山铜细袅春风”,一句两韵,名为“短柱”,极不易作。虞集爱其新奇,就以席上偶谈及蜀汉史迹为主题,即席赋成此曲。

这首曲子是咏史怀古之作,主要通过描写三国诸葛亮、周瑜等人的历史功绩,感叹蜀汉时期群雄逐鹿,字里行间流露出消沉悲凉之感。

小令开篇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但却一改前人的称颂态度,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桩千古佳话。诸葛亮虽使得刘备西蜀称帝,是其兴基立业的关键,但是最终并未扭转蜀汉王朝之局面,汉室犹如夕阳迟暮,最终一蹶不振。接下来作者仅用三句话就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业。“深渡南泸”指诸葛亮晚年曾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中诸郡叛乱;“长驱西蜀”是指诸葛亮率军入蜀,割据一方;“力拒东吴”则是指其命关羽扼守荆州,限制东吴势力发展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可惜三足鼎立之势并未持续多久,关羽之死,致使荆州失守,蜀汉“联吴抗曹”方略彻底失败,蜀汉政权最终瓦解。因此作者发出感叹“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前者虽是夸赞周瑜之神奇兵术,赤壁之战大获全胜,但是作者的重点在后句。

作者在感叹关羽,感叹那段历史之后,油然而生一股苍凉之情。“天数盈虚,造物乘除”,世间万物,此消彼长,似乎都是天数所定,无法逃脱。曹刘孙三家均曾各据一方,谁也不曾料想最终会是晋国一统天下,这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沉浮似乎都掌握在造物主手里。既如此,“问汝何如”,不如“早赋归欤”。与其在尘世中劳累一生最后一无所获,还不如早日归隐山林,学陶潜享田园之乐。

本曲前七句咏史,后四句抒情,艺术概括力极强,在短短的篇幅之内,描绘了壮阔的历史画卷。最后将三国之盛衰兴亡,归结为“天数盈虚,造物乘除”,虽有些消极,但也体现了作者的超脱与达观。吴梅《顾曲尘谈》曾评价此曲:“先生(虞集)文章道义,照耀千古,出其余绪,尤能工妙如此,洵乎天才,不可多得也,此种‘短柱’句法,自元迄今,和之者绝少,唯明徐天池《四声猿》中,曾一仿之,后不一见也。”其语言的确流畅自然,尤其此作为即席之作,就更显出诗人的才思之敏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