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圭

[双调]蟾宫曲

题金山寺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1)。诗句就云山动色(2),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3)。一半烟遮,一半云埋。

【注释】

(1)天与安排:老天做的安排。

(2)诗句就云山动色:诗句是因云山景色动人而写就的。

(3)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岛,《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评析】 赵禹圭,生卒年不详,字天锡,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其作现仅存小令七首,其杂剧《何郎傅粉》《金钗剪烛》皆佚。

金山寺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对象,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留下的《游金山寺》,其诗着重写登临金山,极目远望之景,在景物描写中又显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与开阔眼界,尤其“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两联写得极为大气。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西北金山之上,最初名为“泽心寺”,唐后改称“金山寺”。在金山诸多著名景点中,金山寺最为壮观,该寺建筑金碧辉煌,山水相连,有“金山寺裹山”之说。除了古代诗文外,“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赵禹圭在1330年至1332年间曾出任镇江府判,此曲当是其在镇江时所作。不同于苏轼的登高望远,作者是路过金山之时,也许是乘坐小舟、由低向高远望,因此视野显得尤为开阔。“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开篇气势磅礴,作者并未直接写金山寺,而是先描绘长江之浩渺,显得颇为壮观。而这“浩浩西来”的长江只是一个大的背景,作者将眼光上移,仿似漂浮于水面之上的“云山”浮现眼前,山上的亭台楼阁也随之扑面而来。在长江的浩大衬托之下,金山寺显得格外安宁。

“山水相辉,楼台相映”,远处山寺楼台都倒映在水中,清澄明丽,摇曳生辉,交相辉映。在诗人眼中,此时的山、水、楼、台互为映衬,各得其所,这一胜景自然和谐,仿佛是“天与安排”。“诗句就云山动色”,眼前“云山”动人之美景令人陶醉,触动诗人情怀,诗人情不自禁吟出佳句。“酒杯倾天地忘怀”,此刻唯有举杯邀天地,对酒当歌、一醉方休,方能纵情。这两句写得潇洒脱俗,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情怀。饮酒正酣时,借醉眼再望金山寺,又是另外一番美景,“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远处云遮雾障,缥缥缈缈,金山寺在云烟之中若隐若现,宛若蓬莱仙境,惹人遐想。

此曲没有孤立地就寺写寺,而是将山与水、山与云、山水与楼台紧密结合,写出山水楼台相互映照的胜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最别致的当属“醉眼观景”这一细节,使得金山寺有了一番独特的韵味,同时也似乎透露出诗人的归隐之志。赵禹圭的小令曾被明代朱权评为“如秋水芙蕖”,这首曲子就是典型代表。元代散曲作家(《中原音韵》之作者)周德清曾称“此词称赏者众”,也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