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阳春曲

知几(1)(四首)

知荣知辱牢缄口(2),谁是谁非暗点头。书丛里淹留(3)。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不因酒困因诗困(4),常被吟魂恼醉魂(5)。四时风月一闲身(6)。无用人,诗酒乐天真(7)

张良辞汉全身计(8),范蠡归湖远害机(9)。乐山乐水总相宜(10)。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注释】

(1)知几(jī):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几:隐微预兆。《易·系辞下》云:“子日: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2)《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缄(jiān):把嘴巴缝起来,即闭口不言。

(3)淹留:停留。

(4)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诗困:谓搜肠刮肚,终日苦吟。

(5)吟魂:指作诗的兴致。也叫“诗魂”。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

(6)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有人说指朝、暮、昼、夜四个时段。风月:指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这里泛指自然景物现象。

(7)天真: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与面目,引申为不受礼俗约束的天性。

(8)张良辞汉:刘邦初立汉室,张良和萧何两人都是功臣,不知立谁为相。张良说自己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原本是平民的他,已经非常满足了。最终张良拒绝为相,随赤松子归隐去了。

(9)范蠡归湖:范蠡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越王灭吴,被尊为上将军。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其共患难,难与其同安乐,他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便与西施一起归隐,泛舟五湖,后成为巨富,自号陶朱公。

(10)乐山乐水:源自《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处借指归隐江湖。

【评析】 这四首曲子以“知几”命题,意思是可以预知事情发展的隐微征兆,以便于作出明智的选择。作者所谓的“知几”体现在何处呢?四首曲子给我们透露了四个天机:一是明哲保身;二是及时行乐;三是随性天真;四是淡泊名利。这也是作者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尘世中人开出的四个药方。

第一首阐明老庄明哲保身的哲学。明明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却还是像孔子门前的金人一样,三缄其口,不加评判。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只是暗地里点点头,决不在人前流露。终日以书为伴,对世事袖手旁观,就算是贫困到了极点,也快乐满足。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飘饮,也不改其乐。任世人在名利红尘中奔波,我自远离是非漩涡,这才是真正的知几之人。

第二首阐明了及时行乐的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管它明日愁来明日忧,我只管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辜负每寸光阴。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世事变幻无常,今日还是沧海,一回头间,已尘土飞扬,化作了桑田。人生何其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问,青丝变成雪,白发故人稀。有限的生命如何能挡得住无限的时光,个人的渺小如何能抗衡宇宙的永恒?既然如此,何不及时行乐,无憾此身?

第三首阐明了随性天真的哲学。我不为世俗之事烦恼困扰,且只顺应本性饮酒吟诗。饮酒不会困扰我、恼我,诗思枯竭才会让我发愁。这里作者关心的根本不是稻粱谋,而是写不出诗。在世俗之人眼中,这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通时务的一个怪人。而对作者而言,任它春秋冬夏变幻,任它日月星辰交替,我且优游世间,做一个“无用”之人。在吟诗饮酒中保全一片天真的本性,顺应自己最本质纯朴的内心,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所谓的天真与礼法、世俗约束相对,作者的理想是作一个超然世外的真人。

第四首阐明了淡泊名利的哲学。作者用张良功成身退、主动辞相,范蠡有功不受、泛舟五湖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功成身退,才是上上之选。真正的智者仁者,是乐山乐水之人。在山山水水中,无论怎样都感到惬意,淡泊名利权位,方能感受到这当中的乐趣与至理。此典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的警醒作用,你想想看,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其实,作者用此句反问是警醒那些正沉溺于现实功名之中的人,醒一醒,看一看。这对当时热衷于功名的士子们无异于当头棒喝。

这四首曲子虽然开出了四个药方,但真正能做到者,恐怕并不多。对白朴而言,也是屈于现实的困顿与不如意,才发出如此感慨,中间隐隐带着几分不平与怨尤。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希图明哲保身,及时行乐,随任本性,淡泊名利的思想虽有其消极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