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景臣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1)

社长排门告示(2),但有的差使无推故(3)。这差使不寻俗(4)。一壁厢纳草也根(5),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6)。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7),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8),赵忙郎抱着酒葫芦(9)。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10),畅好是妆幺大户(11)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12),胡踢蹬吹笛擂鼓(13)。见一彪人马到庄门(14),匹头里几面旗舒(15):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16),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17),一面旗鸡学舞(18),一面旗狗生双翅(19),一面旗蛇缠胡芦(20)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21)。甜瓜苦瓜黄金镀(22)。明晃晃马睢景臣 - 图1枪尖上挑(23),白雪雪鹅毛扇上铺(24)。这几个乔人物(25),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26)。车前八个天曹判(27),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28),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29)。猛可里抬头觑(30),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你身须姓刘(31),您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32):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33),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34)

[一]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35),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36)?明标着册历(37),见放着文书(38)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39);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40)。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41)?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42)

【注释】

(1)高祖:即汉高祖刘邦。

(2)社:古时地方的基层单位。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

(3)无推故:不要借故推辞。

(4)不寻俗:不寻常,不一般。

(5)一壁厢,一边。也,衬字,无义。

(6)索应付:须认真对待。索,须。

(7)车驾、銮舆:都是帝王乘的车子,因此作为皇帝的代称。

(8)乡老:乡村中的头面人物。

(9)忙郎:一般农民的称谓。

(10)糨(jiàng)来:浆好,刷洗。用米汁给洗净的衣服上浆叫“糨”。

(11)“畅好”句:正好充装有身份的阔佬。畅好是,又作“常好是”“畅是”“唱道”作“真是”“正是”讲。妆幺(yāo),装模作样。

(12)“瞎王留”句:爱出风头的青年率领一伙装模作样的坏家伙、瞎,犹言坏,胡来。王留,元曲中常用以指乡民。火,同“伙”、“夥”。乔男女,坏家伙、丑东西。

(13)胡踢蹬:胡乱,胡闹。踢蹬,语助词,起强调作用。

(14)一彪(biāo)人马:一大队人马。

(15)匹头里:犹“劈头”“打头”“当头”。

(16)“白胡阑”句:指月旗。胡阑,“环”的合音,即圆圈。迎霜兔,玉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玉兔捣药。一面旗上画的是白环里套住只白玉兔,即月旗。

(17)“红曲连”句:指日旗。曲连,“圈”的合音,即红圈,像日的形状。毕月鸟,古代传说中日有三足金鸟。后来的星历家又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及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如“昴日鸡”“毕月鸟”等。这里“毕月鸟”就是指鸟。

(18)鸡学舞,这是指舞凤旗。

(19)狗生双翅,这里指飞虎旗。

(20)蛇缠葫芒:这是指蟠龙戏珠旗。

(21)银铮:镀了银的铮。

(22)“甜瓜”句:这是说金瓜锤,帝王的仪仗。

(23)“明晃晃”句:这是说朝天睢景臣 - 图2,帝王的仪仗。

(24)“白雪雪”句:这是写鹅朱宫扇。

(25)乔人物:怪人物,装模作样的人。

(26)“黄罗伞”句:此指帝王仪仗中的“曲盖”。曲盖像伞,柄是曲的。

(27)天曹判:天上的判官。形容威风凛凛、表情呆板的侍从人员。

(28)多娇女:指美丽的宫娥。

(29)挪身:挪动身躯。

(30)猛可里:猛然间,忽然间。觑(qù):偷看。

(31)“你身”句:你个人本姓刘。须,本。

(32)根脚:根基,犹今言出身。

(33)亭长:刘邦曾经做过泗上亭长。秦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耽(dān):沉溺,迷恋。

(34)拽坝(zhuài bà)扶锄:泛指平整土地之类的农活。两牛并耕为一坝。坝通“耙”。

(35)秤:量词,十五斤为一秤。

(36)有甚糊突处:有什么糊涂的地方,意即十分清楚。糊突,糊涂,含混不清。

(37)明标着册历:明白地记载在帐簿上。标,记载。册历,帐簿。

(38)见(xiàn)放着文书:现在还放着借据在那儿。文书,契约,借条。

(39)差发内旋拨还:在官差内立即偿还。差发,差拨,官家派的差役和钱粮。旋,立刻,马上。

(40)私准除:暗地里扣除。准除,抵偿,折算。

(41)刘三:刘邦,排行当为第三。捽住:揪住,抓着。

(42)白甚么:凭什么。不是询问原因,而是带有批评意味的责问、质问。

【评析】 睢景臣,字景贤,又字嘉宾,生卒年不详。或云与睢玄明为同一人。江苏扬州人,后移居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睢景臣一生未能仕进,混迹于书会才人之间,尤爱作曲,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一时。著有《睢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莺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也许是与元代统治者每年都回上都(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关,元代高祖还乡题材十分热门,很多作家都曾以此为题做过杂剧、套数等,其中以睢景臣此篇最为著名。据《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汉高祖曾于登基后第十二年回到故乡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邦淹留沛县十余日,每日与亲朋乡友“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之后欲归去,沛县乡亲固请留之,复又盘桓数日而去。《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刘邦唱大风歌及对乡亲倾诉“游子悲故乡”的情景,真挚感人。但睢景臣这篇套数反其道而行之,用颠覆的手法和哈哈镜式的角度,借一个曾与刘邦为邻的村夫之口讲述高祖还乡时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在乡野村夫眼中那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本来面目,展现了皇帝还乡的可笑与做作。

首曲讲述的是因皇帝还乡而在乡间惊起的波澜。高祖还乡的闹剧在村人的一阵忙碌慌乱中开场。先是社长挨个通知差役说有不寻常的差事不能推辞。于是差役们一边筛除要上缴草料中的草根,一边又差夫,忙得不亦乐乎又不得不认真对待。听说差人们这般忙碌都是因为今天皇帝要还乡的缘故。于是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帝是乘车驾而来,有人说是乘銮舆而来。让人好笑的是王乡老拿着个瓦台盘,赵忙郎抱着个酒胡芦,扎着新头巾,穿着浆过的绸衫,假装是有钱人招摇过市。(妆幺大户,是装模作样之意。)这些都是高祖还乡的前奏,后面作者用更诙谐生动的笔墨描述村人眼中的高祖还乡场景。

俗话说: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睢景臣笔下的汉高祖就为还乡做足了排场。从[耍孩儿]到[四]的三支曲子讲述的就是高祖还乡的隆重仪仗。在乡人眼中,这些标志帝王“神圣”身份的仪仗却变了形。这一段描写充满了解构色彩:在村人的眼里,乐队的领头成了瞎王留(瞎王留,此处指爱出风头的人),乐师们成了一群装模作样的男女,在那里胡乱吹着笛子擂着鼓。庄严的乐曲在村人听来成了不知所谓的噪音。更有意味的是,乡下人不明白那些仪仗队里的各类旗帜所代表的意义,只识得那些动物,于是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滑稽解释:他们将“月旗”看作是“白胡阑(胡阑,“环”的合音,即圆圈)里套住个迎霜兔(迎霜兔即玉兔)”;将“日旗”看作是“红曲连(曲连,“圈”的合音,即红圈,像太阳的形状)打着个毕月乌(毕月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鸡学舞”,指的是舞凤旗;“狗生双翅”,指的是飞虎旗;“蛇缠葫芒”,指的是蟠龙戏珠旗。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旗帜在看不懂的人眼里完全失去了威严,净是些飞禽走兽。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仪仗队所执的红叉、钺斧、金瓜锤、朝天睢景臣 - 图3、雉扇等被乡人看作是“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睢景臣 - 图4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乡人见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惯见的东西,却不明白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再装饰一番:叉子被漆成红色、斧子被镀了银、甜瓜苦瓜被镀上了金、扇子上铺满了白鹅毛。这些特别装饰过的寻常物件在乡人眼里显得十分怪异,看得他们一头雾水。那些持着不曾见过的器仗的“乔人物”还穿着些奇怪的衣服,让乡人们看来更疑惑。在描述天子的车驾时,作者同样也是运用了化威严为平俗的手法。豪华气派的马车让用惯了驴车的庄稼人很是惊异,天子车上的曲盖被认为是“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的“导驾官”表情呆滞让人觉得像天上的判官,车后随行的官员、宫娥被看作是“递送夫”和“多娇女”。古代讲究礼法,天子、诸侯的仪仗各不相同,车的数量、旗帜的颜色、仪仗的规格等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高祖还乡中这些仪仗是天子所独有,但对不熟识礼乐的村民们来说,他们看的是热闹,却领略不了威严。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惑,他们对这些仪仗的理解让人感到滑稽,这是对天子地位的嘲讽,也是对礼法的嘲讽。

从[三]到[尾]的四支曲子借直言不讳的村夫之口将刘邦的底细一一道出。这名村夫在“大汉”下车之后“猛可里抬头觑”,却发现这个威风八面、衣锦还乡的所谓汉高祖原来是旧相识,这一认出不打紧,险些气破他胸脯。村夫如此气急,一定有其缘由。此处制造悬念,为后面细细描述刘三的无赖行径埋下伏笔。汉高祖的名姓、出身这村夫都一清二楚,村夫曾与刘三一道“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甚至还知道这个刘三“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尽干些无赖行径。这些旧账村夫明白清楚地记在册子上,决不含糊。[尾]写村夫细微的心理活动,想着你刘三既然做了皇帝,那么“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最好有人能把你刘三揪住,来问问你为啥更名改姓作了“汉高祖”。(“汉高祖”为谥号,本不应出现在此处,但此处使用更增添了讽刺意味)全曲在村夫的质问声中戛然而止,但造成的谐谑效果及留给人们的想象却不止于此。村夫用“你”指称刘邦,一桩桩一件件细数刘三的劣行,酣畅淋漓。他的指证揭开了封建统治者的神圣面具,刻画出其无赖嘴脸,展现了其丑陋的本质。

如果说《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刘邦之母梦中遇神而产下刘邦是为了神化汉高祖,那么这篇套数则是最大限度地俗化了他。这篇套数借用乡民的视角,将高祖还乡这一重大事件描绘得滑稽可笑。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讽刺手法,将皇帝还乡的神圣威严和装模作态展现无余。套数中还运用了大量口语,照应了叙述者的村夫身份。用大白话来描述天子仪仗队和车队,更增添了谐谑的色彩,也与村夫的视角相吻合。

《录鬼簿》作者钟嗣成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他所说的新奇,指的便是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将统治者的外衣剥下,将他们的可笑本质展示在民众面前,其谐谑和讽刺的手法在同类题材中显得独具匠心。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