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清江引

野兴(其二)

林泉隐居谁到此(1)?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2),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

【注释】

(1)林泉:山林与泉水,借指隐居之地。诗文中常用此语表隐逸情怀。

(2)山中相:用陶弘景的典故。陶弘景是南朝时梁人,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画了一张画:画上有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知道他无意为官。但常以朝廷大事写信给他,与他商讨,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评析】 此曲同样写的是隐逸情怀,表达了对事功名利的轻视与不屑。

首句用了一问一答。问的是:林泉高致,谁是隐居在此的主人,谁来拜会?答曰;有客清风至。他没有回答是谁隐居在此,只说来拜会林泉主人的客人是清风。除清风外,想来应该还有明月。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来拜会隐者的都是造化中的无尽藏也。在上一首诗中,拜会他的人常有“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而此诗中,他已经与人世无涉,完全融入自然造化之中,清风为友,明月为伴,俨然山中万物的主人。所以接下来的这句“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用“山中宰相”陶弘景之典进一步点明,他作的是自然万物的主人,丝毫不管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已经是彻底融入自然当中去了。“争什么半张名利纸”层层推进,直接点题,名利功过他已经完全置之度外了,对一个出尘之人,这些又有何意义呢?“半张”极言功名之轻贱,在作者眼里不名一文。

此曲前两句设问设谜,后三句层层剥开,直至真相大白,真性情坦露于世人眼前。在极力写隐者之旷放的同时,也暗含着些许孤独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