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

[双调]天香引

忆维扬

羡江都自古神州(1):天上人间,楚尾吴头(2)。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3)。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4),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注释】

(1)江都:扬州之别号。

(2)楚尾吴头:指楚地下游、吴地上游一带。

(3)锦缆龙舟:出自杜牧《汴河怀古》诗:“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4)紫骝:古骏马名。

【评析】 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元末曾补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入明后受明成祖朱棣宠遇甚厚。《录鬼簿》说他“好滑稽”,“所作乐府、套数、小令极多”。其散曲集《笔花集》存钞本,现存小令170首,套数68首,残曲1首。其作内容丰富,多写景、咏史之作。

本曲题为“忆维扬”,“维扬”即扬州,地处江南、物产丰饶、风光旖旎、人杰地灵,历来为富庶繁盛之地。从先秦到魏晋,再到隋唐,扬州一直是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政治军事核心地区。特别是隋唐时期,商贾云集,交通发达,以及皇家离宫别馆的建立,使得扬州更为繁荣昌盛,叙扬州之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胜景着实令人向往。但元末时扬州却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面对扬州之残景,汤式发出今昔对比的感叹,其反对战乱之情不言而喻。

曲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忆昔日扬州之繁华,第二部分为叹今日扬州之衰败。开头三句从不同视角概括扬州的繁华。“羡江都自古神州”,扬州历来都是神奇美妙之地,以一个“羡”字总领下文,表现了作者对于扬州的赞叹和向往。“楚尾吴头”,指楚地下游、吴地上游一带,好似首尾相衔接,这里是强调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一带,是江淮地区的交通枢纽。前三句分别概括了扬州的历史地位、繁荣富庶、地理位置,开篇颇似柳永之《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后曲同样是写都市繁华,不过描写对象是杭州,给人感觉十分大气。

接下来层层铺叙,从不同视角极力铺陈扬州之繁华。作者先用如椽诗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恢宏的全景图:“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在这个大都会里,入眼皆是雕梁画栋、红帘翠幕;城中红桥蜿蜒、绿水微澜;那精美华丽的龙舟船队更是浩浩荡荡、绵延千里,仿若隋炀帝当年下扬州一样。再将镜头推近,看到“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处处春风摇曳,轻拂杨柳,百花飘香,一派春光烂漫,那细柳花丛中,常有人骑着骏马穿梭而过;夜月之下,耳听得玎珰脆响,珠玉声声,一片香气扑面而来。真是流光溢彩、活色生香。此情此景,让人如在画中,不忍离去。

当读者还沉浸在扬州的繁华中时,一个“休”字,结束了一切,使人从追忆中醒觉。“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作者笔锋陡转,面对今日扬州之衰败,发出无限感慨:歌舞已散,盛景难留。富贵已如同落日一般,悄然西沉;繁华就好似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无限感伤尽在不言中。

这首小令前半部分动静结合,色彩绚丽,画面明朗,后半部分虽未直接写今日扬州之残景,但却流露出无限惋惜和哀伤。前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录鬼簿续编》说他的作品“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太和正音谱》谓之“如锦屏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