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质

[正宫]叨叨令

悲秋

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1),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2)。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3),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4)。睡不著也末哥!睡不著也末哥(5)!孤孤另另单枕上迷周文质 - 图1模登靠(6)

【注释】

(1)铁马:即屋檐下的铁瓦或铃铛,风吹则发出“叮当”之声。气留玎琅:拟声词,指铁马摇动的响声。

(2)依柔依然:促织的叫声。

(3)淅零淅留:拟声词,指滴滴点点的细雨之声。哨,应为潲,指雨水经风吹而斜飘。

(4)潇潇洒洒:冷冷清清。失流疏刺:拟声词,指树叶一片一片下落的声音。

(5)也末哥:又作“也么哥”,语尾助词,无义。此句在这里重复两遍,是《叨叨令》的定格。

(6)周文质 - 图2模登:迷迷蒙蒙,形容迷惘困倦的神态。

【评析】 周文质(?—1334),字仲彬,祖籍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后定居杭州。在杭州结识钟嗣成,并成为一生至交。后者在《录鬼簿》中曾谓其人“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史;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可谓知之甚深。现存43首小令,五套套数。

周作多咏闺怨离情,这首小令也不例外,题为“悲秋”,写自己的愁闷。“悲秋”之作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始:“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其后宋玉明确提出悲秋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建安诗人曹丕又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之后历代诗人多从视觉或感觉来写“悲秋”。独宋欧阳修之《秋声赋》视角独特,从听觉出发来写秋天,为宋代文赋之典范。周文质的这首小令,也是写秋声,虽远没有欧氏的深度与哲理,但其中用大量的叠字和拟声词渲染了一系列秋声,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此曲前四句写了“铁马声”“促织声”“细雨声”“叶落声”,“铁马声”听起来是“乞留玎琅”,是指屋檐下的铁瓦或铃铛发出的声音,只有在风起时,才会发出如此声响;“促织声”是秋初的蟋蟀发出的叫声,所有的凄愁哀凉、落寞忧伤都通过“依柔依然”恰当地传达出来,显得如泣如诉;“细雨声”听来是“滴滴点点”“淅零淅留”;“叶落声”是“潇潇洒洒”“失流疏刺”,如此细微精准的声响,唯有孤枕难眠、辗转反侧之人才能捕获。而这四种声音,都是秋天所特有的哀声,无论是“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还是“络纬秋啼金井阑”(唐·李白《长相思》),无论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还是“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南宋·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都无一例外地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

在背后聆听这一阵凄迷秋声的主人公直至最后才出场,他无奈地发出“睡不著也末哥,睡不著也末哥”的感叹,这两句话非常简单朴实,用最直白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极富生活气息。“孤孤另另单枕上迷周文质 - 图3模登靠”中的“孤孤另另”与“单枕”都说明了作者此刻的处境,在一番挣扎努力之后仍是难以入眠,只得倚枕斜靠。一个天涯漂泊、心绪难平的形象如在眼前。

除了一系列的叠字和象声词外,此曲的韵字也很有特点。前四句“闹”“叫”“哨”“落”,分别传达出四种独特的声响,闹是重音,叫是高音,哨是低音,落是轻音,这四种声响高低错落、轻重不同,在作者的耳边回响,让他烦闷的心绪又添一丝伤感。最后一个“靠”字,又凸显了作者的辗转难眠。曲中,悲秋之感与秋的悲凉声响相互渗透,达到高度的情景交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悲秋之情隐忍而含蓄,更多的是一种倦怠与无奈,这也是元代诗人所共有的情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