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鉴赏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作长安主簿,寻擢侍御史。但好景不长,这年冬即遭人诬陷被捕入狱,第二年六月,遇改元大赦才获释。是冬北赴幽燕,本诗即写于此时。

    本诗名为“送人”的赠别诗,实为咏史。作者在易水边送别朋友,必然因地域环境而想起历史上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入秦刺秦王的历史事件。首二句是赞颂荆轲的。这位叱咤风云的壮士,为阻止秦王对六国的吞并,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抱着必死的信念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等人辞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战国策•燕策三》)此段史料即为首二句所本。此诗用“发冲冠”三字作细节描写,便以一当百地把荆轲的英勇无畏、送别场面的壮怀激烈淋漓酣畅地揭示出来了。

    咏史诗不只记史,也抒发感情和发表史论。本诗末二句通过议论,抒发了对荆轲死犹未死的崇敬之情,指出荆轲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意义。“昔时人已没”,指荆轲刺秦王失败了,壮烈牺牲于秦庭,虽未成功,烈士临死不苟的反抗精神千古流传,令人崇敬。“水犹寒”三字妙。眼前的易水已流淌了近一千年了,当年是寒的,至今仍是寒的,言外之意是,荆轲精神并未随历史的进程而褪色,仍精光万道,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为反抗暴虐而前仆后继。

    本诗属不入律的五言古绝,文字不多,但能通过“发冲冠”“水犹寒”的细节描写,既典型又深刻地刻画、揭示了壮士的感人形象和巨大影响力,对仗工稳(指末二句),虚实结合,情景相生,极具感染力,故能千古流传。

    (李坤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