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

    *陈陶,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一说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大中初南游,足迹遍于江南、岭南等地。后隐居南昌西山。有《陈嵩伯诗集》。

    鉴赏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内容写西部边塞战争。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诗在内容上是反映长久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二句写壮烈的牺牲,“貂锦”即貂裘锦帽,乃汉代羽林军装束,此处代称戍边的将士。其所以壮烈,是因为有第一句的“誓扫匈奴不顾身”,这是豪言壮语,“誓扫”“不顾”,表现了将士英勇气概和献身精神,并没有任何的曲笔。在任何时代,保家卫国都是军人的责任,责无旁贷,都有一个面对牺牲的问题,战士的态度只能是“不顾身”,只能是以身许国,只有这一个选择,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这不可能是曲笔。紧接着这个誓言,便写惨烈的牺牲,“五千貂锦丧胡尘”的意味是全军覆没,是“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胜败兵家常事,当然不是所有战事都是这个结果,作者这样写,是有选择性的。这个选择性表明,这首诗的主题,不是弘扬军威。

    当然,要写弘扬军威也没什么错,只是作者在这首诗中不打算表现这个方面,他所关注的是一个民生问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付出的代价,是要由人民来承担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春闺”——战士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是少妇。死者长已矣,而战争造成的痛苦,是要由生者(这些柔弱的少妇)来承担的。她们中每一个人,没有一天不在默默祈祷,为了丈夫平安。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好消息,而拒绝坏消息。每一个人都贪恋好梦,拒绝噩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战争是残酷的,就在少妇做着好梦的时候,兴许她的丈夫已经成了“无定河”(源出于陕西省白于山,东南流至陕西清涧入黄河,以急流挟沙,深浅无定得名)边的一堆白骨。

    “河边骨”与“春闺梦”,将两个不调和的画面剪接在一起,效果是惊心动魄的。诗人深怀悲悯之心,不愿惊破少妇好梦似的,不说“梦里魂”,却说“梦里人”。越是这样,作为“知情人”的读者越会感觉悲凉,越觉得少妇梦醒之后不堪设想。反过来说,知道结果,固然会导致哀恸;然而,悲剧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还长久地被蒙在鼓中,更让人感到悲凉。

    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写道:“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同时代诗人许浑《塞下》“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沈彬《吊边人》“白骨已干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与此诗的用意也很相似,可见这首诗的话题有很高的典型性。作者以“可怜”与“犹是”作勾勒唱叹,写闺中少妇不知良人战死,仍然在梦中与之相会,较之许、沈的客观叙写,更为深婉,也更让读者震撼。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