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图1。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作者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唐洛州巩县(今河南巩县)人,杜甫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旋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流放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有《杜审言集》。

    鉴赏

    以诗唱和,乃是六朝以来文人作诗的一种习惯。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读到晋陵(江苏常州)县丞陆某写的《早春游望》,而相赓和的诗。作者大约在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任职江阴,陆丞乃其同郡邻县的僚友,原唱已佚。

    “早春游望”关键词在“早春”。因为是早春,关于物候的细微变化,只有特别敏感的人能够察觉。诗人说独有离乡宦游者最容易接收新春信息,而且为之惊心动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一个“偏”字,就有表情的作用。使得这个开篇富有创意,可圈可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两句承上紧接着写“物候”如何之“新”,是唐诗中最精彩的写景诗句,是想不到的好。盖曙光出现于东方之前,即有朝霞满天的景象,故云“云霞出海曙”,一个“出”字,写出了朝霞变幻的过程,暗示出一个“早”字。梅、柳是早春相互接替的两种物候,“渡江春”三字不大好懂,需要多说两句:原来气候是由江南向江北逐渐转暖,物候的变化也是由江南往江北逐步地发生,江南的梅花先开先谢,江北的梅花后开后谢,江南的杨柳先发芽,江北的杨柳后发芽,有这样一个过渡(渡江)的情形,因此,“梅柳渡江春”五字,不但写出了早春美丽的景色,简直让人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这就是想不到的好了。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图2。”两句继续写早春景物的变化。天气逐渐转暖,使得黄莺的叫声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悦耳,好像无形中有什么在催促它似的;阳光照在池面,使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图3草一天比一天绿,一天比一天悦目,“转”是转变,也可以作闪烁讲。总之,以上四句的写景,用了“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对景物作动态描绘,较之静态的写景生动得多。对景物作动态描写的成功,是本篇在艺术上最为独到之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诗人说的“古调”指什么呢?粗心的读者以为是有人唱起了古典歌曲,那就错了。其实,这里的“古调”不是别的什么歌曲,乃是题中提到的晋陵陆丞所写的那一首《早春游望》。只因“贵古贱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诗人用“古调”来表达可以与古诗比美的意思。他明明只是看到陆丞所写的那首诗,却说“忽闻歌古调”,仿佛有人唱了这首诗似的——这是诗歌表达的灵活,不一定非要那样讲不可。“归思欲沾巾”,是对陆丞原作的感染力的夸张说法,作者也不一定真的掉泪。陆丞的原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也许,它并不像杜审言夸的那么好,然而它抛砖引玉,引出了杜审言的这一唐诗名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读者心存感激。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