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鉴赏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山有兴福寺,南齐时建。这首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完全遵循自然顺叙的写法。“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到寺的这个清晨天气晴好,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象,引起人对佛寺的礼赞之情。“高林”二字,直解就是山上的森林,而佛家又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因此,这两个字也有这样的含义。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承上写上山的观感。诗人穿过丛丛竹林,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朝上走,只觉环境越来越幽深,最后通到禅院,这里有很多的花木,使人感到眼前一亮。这一联对仗非常散缓,“通幽处”和“花木深”甚至完全不对。然而,欧阳修却十分爱重,认为不可及(见《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的好处不在对仗,而在意境。细玩其妙,又不在它最后通到的境界——“禅房花木深”,而在于通到这个境界的过程——“竹径通幽处”。这句诗,曾被后人改易一字为“曲径通幽处”(见《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非常好,算得上唐人的一字之师——因为更准确,所以更高明。它写出了登山临水的妙趣,也写出了中国园林的构造秘诀。而且颇有象征意蕴,可以用来指称别的事物,如参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如写诗——宋诗就往往得曲径通幽之趣。然而率先揭示出这一诗美的,却是这一句唐诗。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是继“禅房花木深”,对“幽处”二字的进一步刻画。举目四望,寺后的青山浴着日光,鸟儿们欢唱自娱着。在清潭中照见自己的影子,顿时忘怀世间的得失。山水山水,山为载体,而水为灵魂。“潭影空人心”五字,写出面对清澈的潭水,人所得到的宁静和彻悟,自是妙语。而“山光悦鸟性”更是推我及物,写出物我间的通感,更是禅的境界。使人想起《庄子》里那一段著名的对话:“庄子与惠施游于壕梁之上。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禅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觉悟。所以“知鱼之乐”无可争辩,“山光悦鸟性”也无可争辩。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的结尾从声音作想,写禅院的玄寂。万籁俱寂与钟磬之声是矛盾的,有钟磬之声即不得谓之万籁俱寂;然而二者又是相反相成的,正因为有钟磬之声,才显得禅院四周的山林的寂静。在唐诗中,写古刹钟声,往往是带有象征性的,就是自然的召唤,让人觉悟,让人放下,从而使一刹那成为永恒。这也就是佛教的智慧,禅的智慧,或谓之般若。美国诗人佛罗斯特说“诗始于喜悦,而止于智慧”,这首诗便是如此,诗人以禅悦的态度静观物理,故兴象深微,渐入佳境,令人觉悟,故能成为唐诗中最为人传诵的名篇之一。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