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作者

    *朱庆馀,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尝客游边塞。

    鉴赏

    稍稍了解一点背景知识的人都知道,描写洞房花烛并非是这首诗的真正用意,干谒方才是它的真正目的。唐代科举考试制的一个附产物就是干谒诗流行。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抱负,往往需要得达官显贵的赏识、援引、擢拔,唐代的士子们往往投诗文以显示自己的才华,也确有很多士子通过这一行为获得了成功。干谒行为在唐代公开而盛行,著名的诗人王勃、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都有过干谒诗作,还留下了许多方坛佳话。

    这首诗是朱庆馀在临考之前呈给主考官张水部的。张水部就是当时诗坛上大名鼎鼎的张籍。据《全唐诗话》,张籍很欣赏朱庆馀的诗作,对他呈给自己的二十六首诗大加赞赏,常常揣在身上,随时取出赏读。可是大考临近,朱庆馀还是很不放心,写了这首诗小心的询问,它以贴切而得体的比喻,惟妙惟肖刻画了考生在应试前既自负又担心的复杂心理,张籍读后大为欣赏,还专门写了一首七绝《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馀比成明艳的越女,将他的诗比成价值千金的越歌。这首干谒诗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诗人紧紧扣住新婚第二天“拜舅姑”的习俗进行描写。起句写洞房之夜,花烛高照。“停”,唐人口语,点燃。暗示结婚的仪式结束了,新嫁娘却并没有轻松,从时间词“昨夜”“待晓”上看,她的心思已转到第二天将进行的拜见公婆的仪式上。这个仪式对她是非常重要的,在等待的这一时刻,新嫁娘的心理丰富而复杂,既想趁此机会表现一下,获得夫家人的认可,又担心愿望落空,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这一复杂心理从“待晓”二字流露出来,等待天明,表明了新嫁娘很早就起来了,也表明了她忐忑不安的焦虑心理。

    她起来干什么呢?为拜见公婆做准备——精心的化妆。我国古代特别重视妇女的德行,所谓“妇女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容”是妇女的德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居于第三位。“妇容”即妇女的容貌,有身份人家的妇人,是非常讲究打扮的。这个打扮并不是要非常妖艳,而是要端庄有礼,与身份适宜。妇容也是新嫁娘留给夫家人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与其德行相关。尽管早早地就起来化妆,新嫁娘心里还是没有把握,是否与夫家的标准相适宜呢?最后只好求助于夫君了:我的眉毛画得好不好,合不合时宜?结合这首诗的干谒性质可知,诗人是话外有意,弦外有音。他用新嫁娘画眉是否合时宜来比喻自己的诗是不是写得合主考官的心意。入仕是仕子们的理想,而在展现自己的其他才能之前,诗文是显示自己才华的重要一环。诗人将自己比成新嫁娘,将考官比成公婆,比喻新颖而贴切,合乎人物的身份,难怪主考官看得心花怒放,和诗相答。

    这首诗虽是干谒诗,但是却写得非常符合新婚诗的特点。洞房燃烧的红烛与结婚的场面相符合,等待的心情符合新嫁娘见公婆前的心理,特别是最后低声问夫婿的情景,新娘子娇羞的神情跃然纸上。

    (梅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