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鉴赏

    瑶瑟,指用美玉镶嵌、装饰的华贵的瑟,类似于李商隐笔下的“锦瑟”。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也许因为“瑟”与“涩”同音,故“瑟”常喻相思离怨。这首绝句,由题目已是一目了然,一个“瑟”,再加一个“怨”字,显见是借瑟而写怨,自是思念、闺怨一类诗作。读之,再细细品味,则更觉妙绝!通篇四句凡二十八字,却竟无一“瑟”字,更无一“怨”字。那么,“瑟”在何处?“怨”从何来?

    “冰簟银床”,即冰凉的竹席和白银装饰的床榻。“冰”和“银”既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孤寂、冷清,独守空闺,同时也点明了其高贵的身份和生活环境,用笔极为含蓄。“梦不成”是全诗唯一直写“怨”之所在。清代蘅塘退士批注云:“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三夜频梦君”(杜甫《梦李白》其二),魂牵梦萦是一种思念;“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有所思而不得,也是一种思念,且愈见苦涩。连渴望在梦中相见这样低微的愿望都实现不了,“怨”何其深!然而,诗句中却并没有直写鼓瑟,“瑟”又何在呢?这只能将之置于诗语中去体味和想象了。“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在这清冷的秋夜,思妇辗转反侧,夜难成寐,只能将满怀愁绪、一腔幽怨付诸瑶瑟了。可见,因“梦不成”而生“怨”。“怨”是鼓瑟之所由起,“瑟”则是“怨”之寄托和排遣。如此写来,笔触很深,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情感亦更显深沉、丰富而细腻。

    整首诗构思极为精巧。其实,这首诗与李商隐《锦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虽题为“瑟”却与瑟事无关,其情只在于“怨”。围绕美人鼓瑟的环境,诗人选取一系列意象,在衬托瑟声之哀怨凄婉的同时,又暗中营造出音乐所赋予的清婉空灵的意境。冰簟银床、碧空流云,闻声不见影的飞雁、烟波浩渺的潇湘,以及仙山琼楼、明月清光,意象众多而清冷,意境幽邃而凄迷。离愁别恨、夜梦秋思,一切皆浸润于音乐声中,与自然山水共鸣,随潇湘雁声远去,直到仙山,寄与明月。

    (秦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