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鉴赏

    诗人从长安送姓杜的朋友到蜀中任职,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少府”是唐人对县丞的称谓,这表明了杜某出任的官职。题中“蜀川”或作“蜀州”(今四川崇州),按唐置蜀州在王勃去世十年(686)后,故不当作“蜀州”。“蜀川”,泛指蜀地。

    有人说首句的“城阙”指成都,而《文苑英华》这句一作“城阙俯西秦”,据此可知“城阙”实指长安。“城阙辅三秦”在句式上属倒装,意即长安以三秦(三秦,项羽灭秦曾三分关中之地而治之,代指关中)为辅。“风烟望五津”亦属倒装,意即望五津(五津,指蜀地从都江堰至犍为一段岷江的五个渡口)风烟。一句点送行地点,一句点杜少府之去向。两句虽未及送别,但通过对举两地风光,以“望”字一点,便写出了行者踌躇上路,前路风烟迷茫的状况,道出了送者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宦游”指离乡在外做官。而在唐时人们心目中,在京供职和外任有很大差别。从长安到边远的蜀地,杜少府不免感到悲凉。诗人王勃非常体谅朋友的心情,他轻轻抹去那“不同”,而强调彼此的“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强调自己对朋友心情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由于富有人情味,因而富有感染力。

    动之以情,会使人感到慰藉,却不免低调;喻之以理,更能使人为之振作,所以诗人讲了两句豪言壮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点化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诗意。曹诗偏于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这一层意思;此诗强调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理上的亲近,在道义上的互相支持和鼓舞,是其创意所在。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这两句诗也因而成为对风义相期的崇高友谊的赞颂,故为人传诵。

    在高调之后,复出以款语叮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与杜少府皆仕宦中人,虽是惜别,又何至于像少年男女分手时那样儿女情长,哭哭啼啼。两句略寓戏谑的口吻,振动一下空气,舒缓一下气氛,使诗意不至于太严肃太凝重;它像乐章中一个舒缓的尾声,情味深长。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南朝文人江淹在《别赋》中历叙各种离别情事后,蛮有把握地结论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唐代诗人往往和前人唱反调:“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等等,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同一基调,读后使人胸怀宽广,态度乐观。这显然是那个长期繁荣统一的大时代所赐。而在送别诗中首先举首高歌,指出向上一路的,却不得不推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