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鉴赏

    乾元二年(759)秋作于秦州。按作者有弟四人曰颖、观、丰、占,唯占相随。据《资治通鉴•唐纪》,是年九月,史思明率部自范阳南下,攻下汴州、洛阳,郑、滑等州皆陷没。颖、观、丰等弟均在战乱地区,久无消息,本年十月在同谷有诗可参:“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首联从“夜”字入题。戍楼禁夜的鼓声,是纪实,也是对战乱时世在气氛上的一种烘托。而“边秋一雁声”则更多象征成分,孤雁使人联想到离群,直启“忆弟”之思。

    颔联点出“月夜”。按诗或作于白露节当晚,白露这个节气的名称根据乃在物候。“露从今夜白”直接是说今夜乃白露,进而是说今夜果然露凝而白,秋气从此更凉,特别是在秦州这样的边地。“月是故乡明”,妙在一个“是”字:明明是主观感觉,却说得如此肯定;联系上句,是“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明王嗣奭《杜臆》),间接而有力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怀思。颈联字句的倒腾,丰富了诗的意蕴。

    颈联写“忆舍弟”,为一篇主意,两句作流水对,可一气读下:诸弟流离失所,无法打听消息。然而,作者从“无家”的“无”字,找出一个反义的“有”字,就生出曲折,饶有感慨:“有弟”,本是幸事,“皆分散”,却不幸,“无家问死生”,更痛苦。“问死生”本是问生死消息,按照当对和用韵的规律,诗中以“死生”代“消息”,尤觉惊心动魄。

    尾联收住,说平时寄书尚且很难收到回音,何况处在战争年月,言下感慨更深。

    宋人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语而深稳。”(《麈史》)这首诗不用事,而用常语,保证了语言的清新,中间两联,作者按照当时对格律的要求倒腾字句,在音情和意义上生出顿挫,铸句精警,表现出他在律诗上的造诣,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