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笛 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鉴赏

    诗给读者展示了两组镜头,一是明月之夜的西楼和楼上飘出的笛声;二是东家在灯下裁衣的少妇闻笛而走神,在剪裁上弄出差错的情事。两组镜头的衔接组合,又产生出更多的意蕴。

    “皎洁西楼月未斜”,从“皎洁”“月未斜”数字,可知这是十五月圆之夜,能引起读者现成的联想,接着写西楼之上“笛声寥亮”,又通过“入东家”巧妙地将前二句与后二句联结,过渡自然。诗中未露面的吹笛人,可能是很关紧要的人物,也可能不是。在这个明月之夜,他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呢?诗人并没作具体的说明,读者可作的发挥便自由多了。是《关山月》?是《折杨柳》?是《落梅花》?曲调当与明月和相思有关,不然,何以叫诗中那位裁衣剪花的少妇那样痴迷呢?

    “却令灯下”二句写笛声传入东家后造成的影响。“同心花”三字,暗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所谓睹物思人。“误剪同心一半花”,是因为笛声“寥亮”,使她如痴如醉,方才造成失误。这里,读者对诗意的生发可以有两个方向。一般情况:西楼吹笛人与少妇了无关涉,只是他的笛声引起了她对离人的怀想,因而走了神。特殊情况:西楼吹笛人即少妇心中之人,那曲中之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而她有点心慌意乱。当诗的具体交代语言少了,或省略了限制性的词语,读者的能动性就增强。这是多数绝句耐人玩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诗在误剪同心花样处结尾,留下了一个可以推测的情景,即那少妇发现大错铸成的懊恼,“天啊,竟把同心花剪掉一半儿,这是撞了什么鬼呢!”其啼笑皆非之态,跃然纸上。

    中晚唐绝句与盛唐绝句风貌有较大不同,诗人逐渐超出情景二端,开始对小情趣和生活事件给以更多关注,绝句中出现了情节性内容。这首诗就是撷取一个富于启发性的日常生活片断,作点睛式刻画,显得很有生趣。绝句不可能对声乐本身详加描述,但从声乐发生的效果来看,读者不难体会那“夜笛”声乐之妙。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