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

    现代社会分工细致,注定很难出现王维这样的艺术全才。诗歌、绘画、音乐,王维每一门皆臻绝诣,令人叹为观止。纵观盛唐诗坛,王维当时名气丝毫不逊李白、杜甫,可能就和他全方位的艺术造诣有相当关系。

    同样作为诗人兼画家的苏轼甚为推崇王维,认为王维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特点,标题“山居秋暝”,即是一幅图画:深山当中,清秋薄暮,一户人家,安安静静,显得十分闲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色皎洁,从松林间照落下来;清清泉水,从山石上淙淙流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欢快归来;莲叶晃动,两边分开,那是打鱼人家划着小舟回到岸上。这两联明秀动人,真有如在画中之感。

    王维诗中有画,令人信服。但这首诗的天籁之音,可能被人们多少有些忽略了。首句“空山新雨后”,空山雨声,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无门禅师语),古人和自然山水打成一片,于大自然的一响一动皆十分敏感。比如雨声,今人听来,也许就不过如此,但古人却不一样,“月华星采坐未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随雨到心头。”(唐杜荀鹤《旅社遇雨》)古人于雨就有这样一种独特情感。诸种雨声,古人普遍认为空山落雨最富意味,明人陈继儒即言“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小窗幽记》),王维这里的空山新雨,间接写出了雨声动人。下边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摇动,伴随着姑娘的欢声笑语。莲叶晃动,伴随着小舟的划水声响。西晋左思说:“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诗》)这所有声音,不正是至美的山水清音吗?

    本诗有声有色,一点不假。唯一令人稍感遗憾的是诗歌末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这里反用其意,意为春天虽然已经远去,但秋景依然美极,王孙自然可以留在山中,这里也写出了诗人的高卧南山之志。但从艺术手法上看,却让人感到有些缺憾,诗歌前边几句写的均是山中美景,清新动人,但这里的“王孙”,即诗人自己现了出来。前面皆是“无我之境”,这里一下转入“有我之境”,前后相较,显得有些生硬和不够协调。而这也是王维诗的某个瑕疵,如他《终南山》尾句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渭川田家》尾句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皆是由“无我”转入“有我”,颇有突兀之感。明王世贞言王维诗“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艺苑卮言》),看来也有商量余地。当然这只是大醇小疵,不必过多计较。

    古代不少文人或仕或隐,都能保持一种淡然心境。作《小园赋》的张衡、作《归园田居》的陶渊明、作《陋室铭》的刘禹锡,皆是如此。恰如苏轼《前赤壁赋》所言,世上虽有万种风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声有色,千古如新,引人向往,正因写出的是山水之魂。

    (黄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