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淮上本指淮南,此指扬州,诗中主题句是“君向潇湘我向秦”,点出了这首送别诗的特点。什么特点呢?一般的送别诗,发生在行者与居者之间,送方和别方是很清楚的,而诗中所写,却是两个行者从同一地点向两个方向出发,一个人渡江向湖南方向走,另一个人(作者)则北向长安。这种情况,发生在旅途的邂逅中较为常见,故有人将它定位为客中送客,谓之倍觉销魂。

    古人称做诗为觅句,先得的句子一般都是诗中最重要的、关键的、主题的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可能就是先得的句子。接下就有一个审度的问题,即这个句子最适合放在诗的什么位置。明人贺贻孙说:“诗有极寻常语,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此诗。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诗筏》)这个说法是很有见地的。这个句子用在结尾,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再回头看一二句,是即景抒情,酝酿离别气氛的。这里有画面——扬子江的渡头、青青的杨柳、风中的柳絮杨花、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图画。从语言上看,包含三个同纽(首字同韵)的片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刘学锴)。三句的“风笛”系从杨柳生出,因为古人折柳赠别,笛曲有《折杨柳》,给诗中的离情,加了筹码。最后,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此句戛然而止,而又余味无穷,“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刘学锴)。句中对的形式,则为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