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鉴赏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从励志的角度说“春晓”。这首诗不同,它是从审美的角度说“春晓”,短短二十字,包含了春花、春鸟、春风、春雨等元素,给人以春意盎然的印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写春晓的感受。首句从春困写起,就写出了春暖的感觉,语极通俗而易于传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豳风•七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鸟声与春暖的关系,而黎明时分更容易听到鸟叫。所以,“处处闻啼鸟”就写出了春晓的感觉,写出了鸟儿在枝头飞来飞去的感觉,写出了天气晴好的感觉。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写回忆夜来风雨而引起惜花之情。从晴好的感觉忽然跳到“夜来风雨”,是逆转。这一逆转使诗意产生出波折,末句则是由想到风雨而引起的惜花心情。春眠中人并没有直接看到落花,但他回忆起夜来的风雨声,根据以往的经验,而产生出这样一种担忧。这种担忧,换言之即“怜春忽至恼忽去”(《红楼梦》中《葬花吟》)。不过,诗中的伤感成分并不重,被冲淡在春晓的那一片欢快的鸟声中。总之,三句的一转,四句的一问,使得全诗于一气贯注之中饶有跌宕之致。

    这首诗意境的构成特点,是主要采用听觉形象。鸟语和风雨声是天籁,是大自然的音乐,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现代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就是让病人在鸟声、雨声中回归自然,放下精神负担,得到心理抚慰。人们喜爱《春晓》,或许也有这方面的潜在因素。

    宋代李清照对《春晓》诗有一个创造性的演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设计了两个人物,加入了一些对话,便有了戏剧性。融入了时代气息和作者心情,所以要伤感一些。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