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鉴赏

    苏武是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汉使,被匈奴无理拘押长达十九年,最后全节归汉。事迹见《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这首七律诗写苏武虽然功高,但待遇不厚,作者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首联写作者面对苏武庙的古祠高树,想起数百年前的苏武在接他归汉的汉使面前高兴激动的场面。上句写苏武,属想象之词,下句写自己参观苏武庙,为写实。“茫然”,写出作者心中的困惑。二字为全诗诗眼,乃揭示主题的词汇。为什么茫然、困惑?因为像苏武这样立下盖世奇功的伟大英雄,回汉后却命运坎坷,位不过封侯而已,说明许多封建统治者是靠不住的、刻薄寡恩的。下面作者就苏武事继续阐明这个问题。

    领联写苏武在匈奴牧羊之艰辛苦况。“云边雁断胡天月”,写他对故国的思念。由于苏武不降,匈奴对他百般折磨,如“绝不饮食。天雨雪,(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就是断绝他的饮食,他只有和着雪吞咽身上穿的毛织物(旃毛)维持生命。匈奴又把他押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当时是匈奴最北之地)无人处,强迫他放牧公羊,规定公羊能生育小羊了才能回去。由于没有食物吃,他便挖掘野鼠收藏的草食充饥。在这样的苦日子里,他多么希望天边的大雁能给他带来一点故国故乡亲人的消息啊!但一点消息也没有,他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荒烟蔓草的土岗子上与羊为伴。这样的日子,不是三年五载,而是漫长的十九年!可见苏武的意志何等的坚强!

    颈联写世事的沧桑。苏武最终回到了汉朝,但汉武帝死了,自己大半辈子的青春年华也丧失殆尽了。“回日楼台非甲帐”,写汉武帝已死,世事皆非。《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很迷信,用琉璃珠玉、明月夜光珍珠等宝物建造帐幕,供神居住,称甲帐;装饰次一点的帐幕供自己居住,称乙帐。汉武帝一死,甲、乙帐均归乌有。苏武回汉时汉武帝已死,所以说“回日楼台非甲帐”。而苏武自己呢,“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就是说回汉时候的苏武已经是头发胡须皆白的老头了。“去时冠剑是丁年”,说苏武离汉出使匈奴时正当壮年。“丁年”,丁壮之年。

    对于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英雄,汉统治者是怎样奖励他的呢?武帝子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赏了点钱。第二年因有人谋反,苏武受牵连,儿子被杀头,自己也差点被逮捕,虽然未坐牢,但官被免了。几年后,因谋立汉宣帝有功,才官复原职,封了关内侯,死后图像入麒麟阁,供人瞻仰,如此而已。

    对于苏武的遭遇,作者温庭筠是颇有感慨的。末二句即是抒发自己的感慨。“茂陵不见封侯印”,是谴责汉武帝刻薄寡恩,也包括指责汉昭帝刻薄寡恩。“茂陵”,本是汉武帝死后的埋葬之地,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此代指武帝。武帝是以刻薄寡恩著称的,对李广就是显例。当然苏武回汉时武帝已死了,不能全怪他。但其子汉昭帝同样刻薄寡恩,苏武回汉连侯都没有封上,只有“空向秋波哭逝川”了。末句哭的主语既指苏武,也指作者温庭筠。汉朝廷赏罚不公,苏武待遇低下,肯定是有牢骚的。而处于晚唐的温庭筠因不注重儒家礼教,不修边幅,遭指责、鄙弃,只能出入歌楼妓馆,为侧艳之词自娱。所以说,本诗既是为苏武抱不平,也为自己落魄无为发牢骚。

    本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清沈德潜概括为“逆挽法”。“逆挽法”就是在写作时处理题材可颠倒时空,把历史先后次序颠倒来写,这样可避免律诗呆板的结构,显得活络灵便。此说是。比如首联上句设想苏武回汉时的惊喜,下句却将时空拉到作者的时代参观苏武庙的情景,两句时空跳跃极大。颔联“去时”对“回日”,也拉大了时空距离,形成了强烈对比,都使全诗结构灵活。此外,对仗精工也是其特点,中间两联堪称工对。修辞上除了对偶,还有对比反衬,既有古与今的对比,也有苏武前与后的对比,还有苏武的功高与汉统治者赏罚不公的对比。经过对比衬托,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对苏武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也就一目了然了。

    (李坤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