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夜 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

    这是一首国人家喻户晓的唐诗。它的内容是那样家常,语言是那样浅显,毫无雅人深致,深受妇女儿童的欢迎,却偏偏出自大诗人李白之手,这一现象,令某些风雅自命的文士沮丧不已。然而,它的广传却有颠扑不破的道理。《诗经》中就有两派诗,一种是风诗,其本源在于民间,一种是雅诗,其出自贵族或精神贵族。五绝的本色就不重雅人深致,而重风人之旨,所以妇女儿童往往胜于文人学士。深知个中三昧者莫过于唐代诗人,尤其是李白。

    “静夜”,月夜,是思乡的时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写客子秋夜梦回的情景。这个情景,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经验。那时照明全靠油灯,人们天黑就歇息,很难一觉睡到天亮。中夜梦回时,明晃晃的月光会成为继续入眠的一种困扰。月光的感觉通于清寒,疑其为秋霜,就写出了通感。这对客子心理产生的影响是显著的——感到环境特别陌生,于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在电力时代,这种情景已淡出城市的生活经验,但通过想象,仍然不难心领神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正面抒写客子在静夜中的乡思。夜里清醒之后长时间睡不着,也就只好“望明月”而“思故乡”了。“望明月”这一动作和“思故乡”这一心理活动,本属因果关系,作者却稚拙地将它们并列起来,分别与“举头”“低头”的动作联系。“举头”“低头”,皆是无语,是以形体语言,表达心理活动。“举头”“低头”又做成一个唱叹,读来令人低回不已,使人觉得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

    “明月”是唐诗的重要意象。我国传统历法,本质上是月历,晦、朔、望、既望等概念,都源于月象。可以说,月亮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本活的历书,居人看,行人看,中秋看,元宵看,除了阴雨夜随时都看,它早已融入人民生活,能激起复杂的情思。用“明月”作为意象来表现相思或乡愁,是古代诗人的天才创举,它的运用在李白诗中达到极致,《静夜思》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顺便说,古人选诗对原作常有删改,因为选家自己做诗也很高明。这首诗本集宋版二种及元明本一、三句皆作“看月光”“望山月”,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作“明月光”、乾隆敕编《唐宋诗醇》作“望明月”,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悉作今本,流传至今。原作“看月光”“望山月”虽无不可,今人王文才先生说:“似不如改本之深厚、流畅、自然,前后一气而成。”诚哉斯言。

    最后应该指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受到一首古代民歌的影响:“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它也是一首“静夜思”,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是明月,写得也不错,却远没有李白《静夜思》脍炙人口。除了选家造成的原因,还可以指出一个原因:那首民歌写的是闺情,而李白诗写的是乡思,前者能引起恋人的共鸣,而后者几乎将天下人一网打尽。此外,《静夜思》写到“思故乡”戛然而止,“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方面是明白如话,一方面又隽永含蓄,这也是它成为千古绝唱之不可忽略的因素。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