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作者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唐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昭宗时进士。后仕梁太祖(朱温)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有《唐风集》。

    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以短短的40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婉曲忧伤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从诗的结尾开始:越溪河畔有很多浣纱的少女,年少、美丽、无忧无虑。清清的溪流中一双双纤细的手臂清洗着衣物。除了浣纱,她们每年都会相约去采撷芙蓉,鲜花烂漫中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虽然辛劳,却简单质朴,自由自在,充满欢乐。其中有一位是我们的主人公,这是一位容貌特别出众的少女,正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不久,她因为美貌而被选中入了宫,离开了生长的故乡。一进入宫中便似关入笼中的鸟儿,宫中妃嫔众多,尽管她美丽如花,但并未被宠幸,青春年华便在孤独寂寞中黯然逝去了。现在她对着镜子想梳妆打扮,也是全无心思。入宫以来的经历,也使她渐渐明白,善于得到宠幸的人,其实并不仅仅是依靠美丽的容颜,还有那些隐形的条件是她难以具备的。她忍不住发出诘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取悦谁而这样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宫女幽禁深苑、葬送青春的痛苦遭遇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后宫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亦是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本诗作为历代宫怨诗中的名作,不仅因诗人替宫女们发出了“教妾若为容”的悲叹,更以春景衬怨,乐景写哀情,倍增伤感。全诗八句,只有中间两句为写景,其余皆为叙事。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谚云:‘杜(荀鹤)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可见此句写景之妙是备受推崇的。一般诗歌艺术中是以哀景衬悲情。本诗却是以温暖春风和重叠花影来衬其凄苦遭遇。鸟儿在温暖的春风中发出细碎的叫声,春光明媚中美丽的花影重重,四处洋溢着春的活力。这样美好的季节、这样美好的世界,偏偏她是这样备受冷落、满腹怨情。两相对比,更觉凄然。短短10个字,却从触觉、听觉和视觉三个方面来反衬宫人之苦。风是“暖”的,来衬其心之冷;鸟声是“碎”的,以衬其心碎;花影相重,更衬其形只影单。

    这首诗通过“春”将“宫怨”巧妙传神地表现出来,不仅表达了宫女幽寂苦闷的怨愤,也是诗人的自况,寄托了其怀才不遇的怅惘和愤懑。一个“误”字,不仅道出宫女的一生被葬送,同时,这也是杜甫笔下“儒冠多误身”之意。杜荀鹤才华出众,但因为不擅考试,长期被拒于官场门外,他煎熬了多年,进入暮年时才得以进入仕途,他对朝廷的用人制度是极为不满的。“承恩不在貌”还隐喻当时政治制度对人才的扼杀。既然“早被婵娟误”,正是因为容貌好才被选入宫中的,怎么进入宫之后又“承恩不在貌”了呢?那到底在什么呢?在于才艺?在于风情?在于贵人提携?还是在于运气?那朝廷的选贤任能的标准又是什么?这句话堪称道出了众多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之心声。最后,诗中的宫人将目光越过宫廷高高的围墙,仿佛像穿越时空,重回那快乐无邪的岁月。宫人辛酸地怀念过去,也隐喻诗人对民间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渴望学以致用、经国治世,同时又想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而这两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很难并存的,这也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知识分子共有的两难困境。

    (郭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