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鉴赏

    所谓“郊寒岛瘦”应该是互文的表达,贾岛的诗作同样具备“寒”的特质,“寒”是指其诗所具有的幽僻寒寂的风格。本诗正是这一特质的充分体现。作品叙述作者在一个黄昏路过一座荒凉的山村,着力渲染了山村的幽僻,造语奇特,营造了一个幽奇的意境。

    首先来感受一下听觉上的“寒”。远隔数里之外,便能听见山间潺湲的流水之声。这么细微的声音竟能传递出那么远的距离,那是因为山里异常寂静,仿佛一切都是静默的,唯有这不舍昼夜的水流声敲打在这一片死寂之上。然后,在空旷荒芜的原野之中,时有不知名的怪禽发出可怕的鸣叫声,让独行的路人不寒而栗。

    其次是视觉上的寒。偌大一个山区,只稀稀疏疏分布着几户人家,人烟稀少,显得萧索冷清。行走在空寂的旷野之中,给人温暖和光明的太阳也要下山了,天渐渐黑起来了。夜幕终于还是降临了,所幸月亮已经升起。远远看见边境的烽火已经点起,没有越过秦地,说明边境平安无事,没有硝烟。此时此刻,月色下的山村显得静谧平和。至此句,全诗寒意渐淡。

    再次则是心理上的寒。“怪禽”两句细致地描摹出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鸟可怕的叫声震颤着行人敏感的神经,而太阳也下山了,四周即将笼罩在一片阴森的黑暗之中,可以想见,行人该是如何惊恐不安。这两句用极显贾岛诗险怪寒瘦之诗风,烘托出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场景,读者读至此句也有毛骨惊然之感。

    但全诗并未“一寒到底”,而是跌宕起伏,从第三联开始,先前的惊惶不安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最后两句,给了读者一个颇具温暖的结尾。诗人经过荒凉的旷野,终于隐隐地看到农户宅院边常种的桑树和柘树,以及茅舍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喜悦。桑树是古代人家宅院普遍栽种的树木,所以后来人们又以桑梓来代指故乡。所以,正行进在陌生而荒凉途中的诗人,蓦然看到了熟悉的桑树、柘树,怎能不顿感亲切?

    全诗以作者的路途行进为线,将情绪的变动与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融为一体,布局缜密而自然。通过对山中声、色、光、形的摹写,可看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日常生活有着相当深刻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作为典型的苦吟诗人,贾岛一生,为诗艺可谓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锤炼出如本诗这样的佳作。但“苦吟”是作者自身创作的过程,给予读者的感受却是精妙而又自然,仿佛是一气呵成。贾岛的诗作与他的苦吟精神,在中晚唐诗坛是有着重要一席之地的。

    (郭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