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唐 生

    白居易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药良气味苦,瑟淡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鉴赏

    这首诗以贾谊和阮籍二人之哭起兴,引出“唐生”与之“异代同悲”。西汉贾谊因不满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在《陈政事疏》中评当时政务说:“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而魏国著名诗人阮籍,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每次驾车出行,前路不通则痛哭而回。“唐生”,河南荥阳人唐衢,乃白居易《新乐府》的最早知音。“唐生今亦哭”,他“哭”什么?“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哭者和贾谊、阮籍一样:“忠与义”耳!太尉段秀实以笏击叛臣朱泚被害,他哭;尚书颜真卿因出使淮西被叛唐节度使李希烈所害,他哭;大夫陆长源被宣武军所害,他哭;谏议大夫阳城因反对奸相裴延龄而遭贬谪,他哭。每哭则涕泪俱下。一些见识浅薄的人闻之颇不以为然,而白居易则“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爱国爱民之心老而不衰。在这里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心国事民情、疾恶如仇的清贫知识分子形象。

    该诗的重点在后半段。白居易说自己也是与“唐生”一样充满热血的男儿。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交谊颇深。但他“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他做诗“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纵然“未得天子知”,甚至被亲朋嗤笑,被既得利益者排挤,他也无所畏惧。

    在中唐时期,格律诗已经定型,这是前人在创作中历数百年之经验积累所开出的绚丽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也是中国诗坛的一次大飞跃。但在该诗中,白居易明确表示:“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不以格律诗这种律对工整、音韵铿锵的形式作诗(“非求宫律高”),也不追求语言的华美新奇,其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要将人民的疾苦写入诗中,让最高统治者得以知晓。因此,他的“新乐府”,采取了一种通俗、平易的语言和不拘一格、自由洒脱的形式,写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白诗”的广为流传的作品。白居易把他的“新乐府”作为一济救世良药。“良药苦口利于病”,气味虽苦而能治社会之弊病,这就要看病者是闻病则喜,遍求济世良方呢,还是闻病则悲,乃至讳疾忌医了。

    《寄唐生》和《与元九书》可以说是属于用不同体裁而阐述同一观点的姊妹篇,它们都深刻而充分地表达了白居易的创作主张。首先是言必有物,不著空文;第二是歌生民之病,直指社会弊端;第三是爱憎分明,敢于面对各方面的指责和压力。仅此已足以成为千秋万世文学创作者之师表。

    从全诗结构来看,开篇以“哭”引起,终篇以“哭”作结,唐生“悲甚则哭之”,而白居易则长歌当哭。此二人所哭形式不同,却为同一目的而哭,首尾照应,做到了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

    (丁稚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