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

    赤壁为三国时代的古战场,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局面。当时年仅三十四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从一件出土文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说得煞有介事,其实很可能只是一种手法。不从山河形胜说起,而从一片铁说起,从这一片铁和一场战争的内在联系说起,这个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而且画面感、触摸感很强。诗,就要这样形象的语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这首诗的议论和结穴所在。赤壁大战,周瑜是用火攻的战术击败了有着数量优势的强大敌人,而火攻必须倚仗的自然条件就是东风。诗人抓住这一点做文章,说,假如要没有东风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可能会易位,而曹操成了胜利者的结果,必然是二乔被掠,铜雀台就会多了两位东吴佳丽,供孟德受用了。这种调侃的语气,引来宋人的批评说:“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四库提要》为之辩解道:“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作者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其实这样的争议是不得要领的。要害在于,诗人的议论过分强调了外因、天时的作用,而撇开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内因、人和的原因。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如此议论呢?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借题发挥,说得更直白些,就是借古人(曹操)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何以言之?“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沈祖棻)这个说法是通达的。

    杜牧本人以武略自负,注过《孙子》,却怀才不遇,是命运的失败者。赤壁之战的失败者曹操,也注过《孙子》,武略或不下于周瑜。杜牧把同情给予曹操,正是借题发挥,自作不平之鸣。

    (周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