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鉴赏

    《月下独酌》是李白诗歌代表作之一,作于天宝三年(744)春。于时诗人供奉翰林,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因而有很深的孤独感。“月下独酌”四字,本身就构成一种境界。《竹里馆》写月下独坐,是一境界,此诗写月下独酌,是另一境界。

    此诗将月、酒合为一题,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这首诗是达到了道的层面的,是充分体现着诗人的人生理念的。人生渴望永恒,而永恒不属于个体生命。人生最怕孤独,最怕举目无亲,所以没有人不渴望友谊和爱情。人只能为快乐而活着,而幸福在于分享,没人分享时,诗人只好拉来假想的对象,聊胜于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来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和自己凑成了一个“派对”。

    “暂”在诗中是个关键词,“及春”是另一个关键词,彼此又紧密联系。因为人生短暂,所以及时努力是必要的,及时行乐也是必要的。这是两个及时,而不是一个。人生多束缚,所以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在酒精的作用下,诗人达到了彻底的放松,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和缓解,达到了无拘无束,思维非常活跃,举止完全放松,“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达到了自由、自如的境界,对什么都不那么在意了。

    人既然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那就不应该苛刻别人和自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就是“我醉欲眠卿且去”(《山中与幽人对酌》)。最好的感情,不是浓得化不开的那种。在你希望朋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同时,也得让朋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在李白看来,君子之交淡若水,而真爱也不必纠缠。

    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像它的反面,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无情游”也是这样的,这只是事情的表面,是“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可以相隔云汉,感觉却很近,恰如俗话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佛教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直到彻悟为止。而在这首诗中,一切都不是靠理性的说明,而是形象的、感性的显现,诗人将春花秋月打成一片,物我俱化,形影不离,洋洋乎愈歌愈妙,呈现出一种醉态的诗学思维方式,体现了李白独有的诗歌风格。同时,又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李白的人生理念,是很达道的一首诗。

    (周啸天)